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②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③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①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④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选自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注释】①楇:击。温序字次房,是太原祁县人。出任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率兵平定北州,到达太原,遍访英俊之人,向他们请问策谋。弓里戍见了温序,认为他有奇才,上疏举荐温序,于是朝廷征他任侍御史,迁升武陵都尉,后因病免官。建武六年,授温序为谒者,升为护羌校尉。温序巡视部属到襄武,被隗嚣别将苟宇拘劫。苟宇对温序说:“你如果同我合作,天下是可以得手的。”温序说:“我受国家重任,按职责应当效死命,大义所在,决不能贪生怕死,苟且背叛朝廷的恩德。”苟宇等人又劝说他。温序一向有气力,大怒,大声对苟宇等人喝道:“丑虏哪敢胁迫汉将!”就用节击杀了几个人。贼人多,争着要杀温序。苟宇止住他们说:“这是义士为节而死,可以给他一把剑。”温序接过剑,在嘴里衔着胡须,环视周围的人说:“既然被贼所逼迫杀害,不要让土弄脏我的胡须。”就伏剑而死。温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收尸归葬。光武听说了很爱惜他,命令王忠送丧到洛阳,赐城旁之地为温序的坟地,送丧仪谷一千斛、缣五百匹,提拔温序的三个儿子为郎中。长子温寿,服丧完毕后,任邹平侯相。温寿梦见父亲告诉他说:“长期在外作客,思念家乡。”温寿就弃官,上书请求回家安葬他父亲。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把他父亲的棺柩送回了家乡的旧坟地。【阅读训练】: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分当效死()⑵苟背恩德()⑶此义士死节()⑷服竟为邹平侯相()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历访英俊大人 B.问以策谋 C.仕州从事 D.苟背恩德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赏析第⑨段画线句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3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把温序放在“独行列传”里,从上文中概括这一归类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4分)(1)按职责(2)苟且(或随意、轻率)(3)为……死(4)完毕(或结束) 18.(2分) A(或者C) 19.(5分)温序接过剑,在嘴里衔着胡须,环视周围的人说:“既然被贼所逼迫杀害,不要让土弄脏我的胡须。”就伏剑而死。 20.(3分)“大怒”、“叱”、“楇”、“杀”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和“‘虏何敢迫胁汉将!’”的语言描写,突出温序面对叛贼的怒不可遏的激愤斥责,表现了温序的勇敢无畏的豪情,体现温序的爱国思想以及保持气节的风骨。 21.(3分)温序的节操和言行卓绝当世。拜访英俊之人,问以策谋,然而温序更具奇异之才;坚守节操,生死不惧;思念家乡,即使托梦也要回归故里。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1 / 1 理解并 翻译文 言文 中的句 子 教学目标:明确句译要求,掌握句译方法,剖析句译误点,提高句译得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语境 中串通语意,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到位。 教学内 容与步骤: 一、 导入课题,明确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 1、由 考点直 接导 入课题 。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要符合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呢?严复以?信??达??雅?三点作为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这也可以借用来作为衡量文言文句子翻译好坏的标准。?信??达??雅?这三点,说白了,就是?准??通??好?。 3、《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中 句子翻译示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一:(廉颇)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或译:在诸侯各 国出了名) 译二: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受欺骗;想不给吧,就担心秦兵打过来。 从翻译 示例解读三字要求: 所谓?准?就是?句子?的每一个?构件? 、每一点有效信息都得翻译准确到位,不多余、不遗漏、不歪曲、不望文生义,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还有句子表达的形式也要求能准确体现,如疑问 、被动、判断等; 所谓?通?就是语意明白,结构规范,表达通顺,句内与句外、内容与形式都没有疙瘩,符合现代汉语 的表达习惯; 所谓?好?就是要讲究表达的效果, 如简 明、得 体、文笔优美之类。 ? 准?是最基本的要求,?准?了,?通?了,再求?好?。 4、再示例,对照句译要求,比较正误。 把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误译一:那是关于李将军的说法吗? 误译二 :到死的时候,天下知道和不知道的,都是很悲痛。 正译一: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译: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正译二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或译: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极了) 评析:(1)句一?……之谓也?是个固定结构且全句为动宾倒置句,?之?是提宾标志,即?谓李将军?(?调?);?其?并无指代义,是个副词,表揣度推测,委婉中流露颂赞(?串?)。(2)句二?天下知与不知?语意的串通是个难点,?知?是?熟知?,译为?知道?,不准确;?为?这个介词后面省掉宾语,不可漏译。(?串?好句内外) 5、探求句译 方法 。 在上面文句的翻译中,我们运用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可以几个字加以概括: 增(单音节词的扩展和成份的添加)如,?秦?译成秦国,句一中主语的添加,句二?欲予秦( 璧)? ; 删(为了简洁作必要的压缩)如秦兵之来; 留(主要是古汉语专有词和一些古今同义的 词)如 ,上 卿、诸 侯、 城; 改(古今异义的词和修辞)如,?拜?、?勇气??不可得?; 调(主要用于语序的调整)如闻于诸侯、秦城恐不可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串(特别是上下句前后文的串通)如?拜为上卿?的被动句式(前后文)、句二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假设关系)。 提示:慎用?删?与?留?,重视?调?与?串?。 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成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方法多样,不一而论,更不可拘泥于方法技巧,因 为理解 才是 关键。 重点:?串?(1)句内结构(语法成份),(2)句外上下文(特别是非完整句), 一句话?词不离句 ,句不 离段 ?。 二、 研究下列考题,依照句译要求,演示句译方法,揭示句译误点。 1、高考题选项中的误译项。 下列各 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高考题)田单闻之,及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间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B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评析:?他?在文中是指?其他的、另外的?,?他将?是?其他的将领、别的将领?,B 项却误译成?他率领军队? 。究其 错误原因: ( 1)句内结构没能理顺,(2)忽略前文内容。 (20 00年高考题)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B 、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 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评析:?先其将归?是难点,?其将归?是谁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 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迎候他。此句的关键是要串通上下文。 2、提示常见的错误点。 误点举要:(1)凭空想象(忽略语境),(2)丢三落四(信息遗漏),(3)只图大概(不求精确),(4)原封不动(该译不译)。 三、点评模拟训练题,剖析句译病例。 1、盐城市联考题 把文言 文阅读 材料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其友人止之,文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至潮阳,见弘范……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 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误译一:所以我不自量力,愿意为国献身,天下的忠臣义士中将会有闻风而起的人。 误译二:文天祥思索了很久很久,才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张弘范。 译一:所以(我)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而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人宣示,期望天下将要有一 听 到消 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译二:(张弘范)固执地索要招降张世杰的书信,(文天祥)于是书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 他。 提示:先剖析误点,后对照正确译文,正误对照中,突出一个?串?。 2、第8周周练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昔陈平虽贤,须魏征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颂扬曰:?大司农……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 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 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 误译举例: (1)因为政治行为第一担任大司农(关键词误译,不?准?) (2)凭借治理品行最好的人担任大司农(句内不?通?) (3)任命政绩和品行第一的人为大司农(句外不?通?) (4)以治行第一人做上了大司农(留得不当,译得不透) 正译:凭借政绩和品行第一人的身份担任大司农 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误译 举例: (1)这果真是忠臣们竭尽全力思考之时。 (2)这诚然是忠臣用尽心思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竭 尽其所能的时候。 (3)这实在是忠臣尽心尽力挽救国家的危急时刻。 正译: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心尽力的时候。(或译:报效国家) (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 误译举例: ( 1 )怎奈 先有萧公而后才会有韩信 (2)但依赖了萧何然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或:有所作为、成功成名) (3)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得到证实(或:被后世确认) (4)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信任推荐他 正译:(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 其赐邑子黄金百斤 误译举例: 他(或:天子、皇上)就赐给了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 正译:(我)可要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或译:我还是……吧、我该……)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 误译举例: (1)他就被他的儿子埋葬 在桐乡的西郭外 (2)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的西墙外(或:西村外) 正译:(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 3、小结误点和译法: (1)补充误点:别字病句,语法不通。 (2)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串?是重点,?串?是关键。?串?就是要理解,理解是正确 翻译的前提,真正理解了,才能正确翻译。 (3)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 练习与交流 阅读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1—4段,翻译文中的句子: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差的,他都不得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凭借自己的富贵(身 份)慢待士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译:在这个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 魏国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译:(宾客)就坐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译: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立在街市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e4716690.html,/A rticle/Class14/Class 17/200605/10736.html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秉承了人物传记的选文特点。前三道选择题较为简单,断句题可根据断句规则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即可选对。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确理解,加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对语句连贯的要求等。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语句中的得分点,即评分的“采分点”。具体来看,主要包括:①关键的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单音节词或古今异义、词义特殊的双音节词等。②关键的虚词。这些虚词多是一些有实义或在句子结构上起作用的词。 ③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以及省略句、倒装句等。④文意贯通。翻译时,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句子通顺。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史传文的主角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等,阅读文章时,应注意筛选以下信息: 一、人物:传主及其相关的人物;二、官职:所任官职,几度升黜改徙;三、事件:勤学、孝义、爱民、抗上、平乱等;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在原文标记。 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与事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时间、官职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换体现出来。 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名词术语,保留不译;关键虚词,结构语气。特殊句式,特殊翻译;判断被动,直接对译。 各类倒装,回归位置;遇有省略,小心补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提防语病,切合原意;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典题引路 【例1】(2018·全国高考1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例2】(2018·全国高考2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例3】(2018·全国高考3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方法指津: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词语加以特别注意。 二、解题锦囊 【知识储备】 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专题21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座 专题21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cuà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文言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训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2002年新增加的一个考点。这个考点虽然形式上是两个方面,但实质上是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层次,一个强调了理解是翻译的基础,一个强调在此基础上的书面表达结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注重文言句的大概意思而不能具体、准确地作出翻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有关此考点的解答技巧: ⑴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及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在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正确理解句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实用意义,辨析和把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从而达到读通、读懂,真正把握句意的程度。第二,尽管节选文段已加标点,但阅读时仍要注意断句,即句中停顿问题,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这就需要充分体会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勿将两个单音节词误作一个双音节词而牵强附会地作出解释;辨清语意和语法结构,使诵读与其一致;句中牵涉到的一些专名,要细心体会、认真分析、准确诵读,否则会引起理解上的错误;了解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总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⑵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第一,文言文翻译应恪守以下原则:一是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这个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二是,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这是文言文翻译必备的一环,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三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四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五是,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六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冀复得兔,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一为: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译文二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译文一没有重视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改动较大,而译文二则采用直译的方式且保持了古文原貌,较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再如: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译文一为: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译文二为:周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结合原文的上下来看,柳宗元对“周之败端”确实作了很肯定的解释,从这点看,译文一并没有错,但是柳宗元在这里是用一种推测语气“其在乎此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要点诠释 重点点击 文言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是做此题的诀窍。文言文翻译,一般赋8―10分。 难点解剖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类型。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3.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有其地。(《赤壁之战》)

考点20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20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导入: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比较明确的要求和使用的技巧。 二、文言文翻译的二原则提出“二标准”:1、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字字落实”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04年南京二模卷)(译文:陛下不认为我是糊涂的人,把我放在法官的职位上,皇上想要胡乱地杀人,难道能不关我的事吗?) 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 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粮不缺。(05年南京一模卷)(译文:这一年,各处都发生了饥荒,只有马人望所治之处不缺粮食) 译句把“乏”“粒”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饥荒”后加上“缺乏粮食”;在“不缺”前加上“一点”,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总之,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即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译文:看事情看了三年,上奏章请求骸骨。)视事,是官员到任工作,乞骸骨是古代年老大臣请求辞职回乡的一种谦词。(可以译作:(张衡)到任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留)(应译作:晋侯、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贬,做巴陵郡的太守。)其中的官名、人名、地名等不必译出。 (二)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进矣。(03年西城卷)(译文:这话也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法进入朝廷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衬词、虚词应该删除不译。(删)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广水一中高二语文梅小玉 考点说明: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 三维目标: 在对文言文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本考点进行复习总结。重点点拨答题技巧、答题规范,指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抓准得分点。 1、指导学生答题时务必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掌握文言翻译的常用技巧。 3、学会寻找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点,再按要求翻译。 知识重点: 1、指导学生答题时务必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学会寻找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点,再按要求翻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关注“信”、“达”。 四、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技巧: 1、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2、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理解并翻译句子

理解并翻译句子 【考点解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考对文言文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考生一是能读通、读懂句子,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意;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考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知识盘点】 中考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查,历年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文言文的复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文言文课文,考生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技法点拨】 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译时把握以下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

时,考生都应该照抄。译为: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知州)。 2.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必要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译为:接触过的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 3.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4.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

湖北省仙桃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指导资料 08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解读 理解文中句子,就是能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翻译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要通顺、规范、简洁、明白、生动。 二、考查方式 一是在第Ⅰ卷的文言文中选2-3个句子,一是给一小段或全译或选几句译。 三、应考方略 1. 通过课本文言文的复习,积累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知识,了解古代生活习惯、表达方式。 2. 选取课本上的典范篇目2-3篇,或几段,规范翻译。 3. 选课外2-3篇文章试着翻译,找出错误地方,集中纠正。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语气得分点;意译为辅,意思要准确、清晰、连贯。 翻译的常用方法: (1)对换。即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例如: 蹇叔之子与师 蹇步的儿子参加(了这支) 军队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的方式主要有:①在单音词前后加前缀或后缀。如:石(石头)。②在单音词前后加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来达意。如:财(钱财),愚(愚笨),过(过失)等。③换成另一个词。如益(更加),逐(追击)等。 (2)保留。指保留不译。像朝代、年号、人物、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翻译。如上例中的“蹇叔”,又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就可以照写。 (3)删略。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同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还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一、考纲解读 考点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信”:忠于原文,再现原意; “达”:通顺畅达,表达明确; “雅”:文句生动、优美。 三、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意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1、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2、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文: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译文: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雄心。 四、翻译句子,探讨翻译技法 技法:(字:留、删、换句:调、补、贯) 翻译句子1:(留)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 技法一: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通用词语,皆保留不动。 翻译句子2:(删)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些想要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而不能穷尽那游览的乐趣。 技法二: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翻译句子3:(换)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译文: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技法三: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成为现代词语。如: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初中语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知识精讲

初中语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知识精讲 河南焦文林 [考点概述]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化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而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学们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正确解释重点词语。从一册到六册的文言文课文,同学们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为: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知州)。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必要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谁抵挡得了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 ——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一、考点新解 不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怎么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不会变。2015年全国高考15套语文试卷,都对此进行了考查,连多年只考理解、不考文言翻译的北京卷,2015年高考也采用了主观笔答题形式,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各卷中设题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卷,只分别设了一题一句,最多的是天津、安徽、湖南、湖北卷,各设了一题3句,其它皆是一题两句,赋分4分~10分不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把握及对文言特定句式的识别与理解,而这三块正好对应考纲规定的三个考点: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则复杂得多,包含诸多文言现象,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变双音或多音节词、偏义复词等。 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考考生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厚积薄发能力,二考考生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文言语段、句子的融会贯通能力,三考查考生由古及今的语言转换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翻译的目标、原则与技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技巧,梳理文言翻译的各种方法技巧就形成了实践“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一整套方法。 文言翻译的塞满目标是做到“信”“达”“雅”,在高考紧张的气氛中,首先要落实的就是“信”与“达”,即忠实原文,争取通达,这也是实施文言翻译的基本纲领,“雅”则可视为是文言翻译的努力方向。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是落实“信”的基本途径,意译则是文言翻译的有益补充。 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一一一对译,力求字字落实;二是结合语境,贯通句意;三若直译不通,考虑活用;四是识别句式,准确翻译;五是结合结构,以熟解生;六是瞻前顾后,整合成句。 文言翻译的得分策略:联系上下文,明晰得分点;字词莫遗漏,语句求通达。 三、2015年高考翻译例析 ㈠充分运用习得的翻译技巧与手法,向“信”靠拢。 1、一一对译、字字落实。这是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技巧。 高考文言翻译,设题的句子一般不会很难,只要考生能静下心来,逐字逐词,一一对译,就很容易取得基本分。如: ⑴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课程标准甲卷第7题) 【解析】整句不涉及复杂的文言句式,翻译时字字对译,整合成句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是“兴军旅”“咨怨”“游幸”“深恐非宜”。一一对译,“兴军旅”就是兴兵动武,“咨怨”就是“嗟叹——怨恨”,“游幸”就是“出游——巡幸”,“深恐非宜”就是“非常——担心——不是——(很)适宜”。 译文:陛下兴师动众,百姓易生嗟叹怨恨。(陛下)车驾出游巡幸,(我)非常担心(这)不太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