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配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配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配答案)

19 鱼我所欲也

精彩开篇词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由是:由是感激:因此。

由是则生: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代词。

宫室之美:的。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交流点拨】(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

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四、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2)所恶有甚于死者wù,动词,厌恶。

(3)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4)一箪(dān)食dān 名词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cù)尔而与之cù动词用脚踢。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方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2、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孟子是怎样来看待生与死的。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字音 故不为(wéi)苟(gu)得也所恶(wù)不辟(bì)也一箪(dn)食(shi) 一豆羹(gng)弗(fú)得则死蹴(cù)尔不屑(xiè)为(wèi)宫室之美 妻妾(qiè)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 2.再读课文,划分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导学案:虞美人

《虞美人》学案 编写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把握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二、预习指导 1、知人论世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被称为“千古词帝”。《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2、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囚禁在一座小楼里,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据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3、文体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自主学习

《陈涉世家》导学案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1 21《陈涉世家》导学案 初三班组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4、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司马迁: 2、《史记》: 二、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鹄.()铚.()酂.()柘.()稷.()闾.()左谪戍 ..() 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 ..()罾.()间.()笞.()陈胜王.()忿恚.()毋.()蕲.()宁.()有种乎谯.()三、文中各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四、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把你读不懂的文言字词和句子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分小组多种形式演练课文朗读,后小组竞赛。 2、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 .. ()语.(),皆指目 ..()陈胜。

《竹影》导学案

竹影 七年级备课人:杨小红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时间:2010年7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幽蝉、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 2、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课时:2课时 导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朗读概括法,品读圈点法 导学过程: 】 课前导学: 1、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工整地抄在下列横线上,每个三次,并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丰子恺的个人资料,探究一下:他是怎样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剪贴一幅“中国写意画——西洋油画在下面”,初步比较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通过朗读,积累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导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一幅有关竹子的墨画,由对“竹”的关注自然引出课题。

《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 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发布的《陈涉世家》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点 一、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四、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教学难点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二、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模块1 1、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2、《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3、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模块2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 嗟乎(jiē) 適(zhé)戍 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酂(zàn) 柘(zhè) 谯(qiáo ) 砀(dàng) 社稷(jì) 【点评质疑】 模块1 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模块2 研读第1段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课题19鱼我所欲也 主 备 人 陈继平 授 课 人 黄有文 班 级 174 课 时 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 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通, 4、箪:。 5、蹴: 6、得:通 7、乡:通 8、何加: 9、恶:10、辩:通 11、义: 12、勿丧: 13、万钟: 授课人 修订

29、《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满井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袁宏道,明代(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本文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砾.(lì)②廿.(niàn)③鹄.(hú)④乍.(zhà)⑤靧.(huì) ⑥髻.鬟.(jìhuán)⑦鬣.(lia)⑧罍.(l?i )⑨蹇.(jiǎn)⑩堕.(huī) 3、解释加点字 ①冻风时作 ..(时常)(起) ②辄.返(就)③偕.数友(偕同) ④至.满井(到)⑤土膏.(肥沃) ⑥为.晴雪所洗(被)⑦于匣.也(镜匣) ⑧始掠.(梳掠)⑨靧.面(洗脸)⑩披.风(开,分散)(11)呷.浪之鳞(吸)(12)浅鬣.(形容不高的麦苗)(13)虽.尚劲(虽然)

(14)浃.(jiā)背(湿透)(15)曝.沙之鸟(晒)(16)始.知(才)(17)适.与余近(正好)(18)而.城居者.(可是)(的人) (19)未之.知(这)(20)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稍和(略微暖和)②土膏(肥沃的土地)③于时(在这时)④波色(水波的颜色)⑤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⑥新开(新打开)⑦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⑧娟然(美好的样子)⑨倩女(美丽的女子)⑩披风(在风中散开)(11)堕事(耽误公事)(12)恶能(怎能) 三、正确掌握下列词语 1、一词多义 ①鳞呷浪之鳞.(代鱼)②之局促一室之.内(的) 鳞.浪层层(像鱼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取消句子独立性)毛羽鳞.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未知之.者(这) ③于于.时(在)④乍波色乍明(初,始)

鱼我所欲也____导学提纲及答案

19 《鱼我所欲也》导学答案 设计者:东营市胜利第三十九中学刘建芳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的翻译文 句。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 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资料助读]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同属儒家经典著作。)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标注下列句子的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词。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4,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不辟.]辟,同“避”,躲避。【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

《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

............... ..... 布晶.......................... 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 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4. 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5. 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 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 3.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关于作者与《史记》】 1.司马迁(约前145 —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 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在 《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 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课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 a)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曾经)与人佣耕,辍(停止)耕之(动词,去,往)垄上,怅(失望)恨(叹恨)久之(音节组词,无义),曰:“苟(如果)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表修饰)应曰:“若(你)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长叹)曰:“嗟乎!燕雀安(怎么)知鸿鹄(hu)(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征发)闾(I G)左適(zh e )戍(sh u )渔阳,九百人屯(停驻)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编次)当行(h eng),为(担任)屯长。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道不通,度(估计,揣测)已失期。失期(误了期限),法(按照法律)皆斩。陈胜、吴广乃(于是,就)谋曰:“今亡(逃走,逃跑)亦死,举(发动)大计(指起义)亦死;等(同样)死,死国(为国事而死)可乎?”陈胜曰:“天下苦(苦于)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应当)立,当立者乃(是)公子扶苏。扶苏以(因为)数(shu6)(屡次)谏故(缘故),上(皇上)使(派,派遣)外将(ji eng)(带领,率领)兵。今或(有人,有的人)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爱戴)之。或以为死, 或以为(认为)亡。今诚(果真)以(把)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作为)天下唱(通“倡”,首发),宜(应当)多应者。”吴广以(认为)为(是)然(对的,正确的)。乃(于是,就)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意图),曰:“足下(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代词,指这件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考虑)鬼,曰:“此教我先威众(威服众人)耳。”乃(于是,就)丹(用朱砂)书(写)帛曰 “陈胜王)w eng)(动词,称王)”,置人所罾(zeng)(用网捕)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发现)鱼腹中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4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二.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三.探究课文 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

《竹影》导学案完美版

18、《竹影》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 名 _________ 现代画家、散文家。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热()m )漫qi e( )意口头ch cn ( ) 闪烁()水门汀()立轴()蘸了朱砂( 3、解释词语 惬意弥漫 参差不齐包罗 4、轻声朗读课文,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5、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细细品读。 [课内探究案] 1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2、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1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2、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3、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你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好吗? [拓展检测案]

1、阅读理解:“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 “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案] 1、丰子恺、原名丰润 2、m m 弥惬禅 shu o t in g zh du zh m [课内探究案] 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 2、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了。”这个比喻形象具体的写出 了太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3、好。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这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值得提倡。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完整版)《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4.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5.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关于作者与《史记》】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 年),西汉著名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 10 岁“诵古文”,20 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 91 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 年的历史。全书共130 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 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 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 篇,表(大事年表)10 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 篇。 3.鲁迅称《史记》为“”。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课文】带点注释,不带点注音。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亦死;等( )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杭信一中何逸冬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 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 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

....................... ......... 布晶 .......................................... 陈涉世家司马迁(西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4.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5.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关于作者与《史记》】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_______________ 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 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 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是我国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____________ ”。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 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 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课文】带点注释,不带点注音。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 ) 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 ()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鸟—(一…一)知鸿鹄1(—…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 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 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 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 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 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锁定目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实、虚词义,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预习巧导航 1.把握朗读节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 2.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 ..)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 3.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赶快试一试吧! 4.走进作者: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小组合作译《鱼我所欲也》 1.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2.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3.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小说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53

学案53赏析作品形象内涵 学案目标 1.把握赏析人物形象题和赏析事物形象题的题型特点和做题方法。2.重点掌握散文事物形象在主旨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散文是通过作品中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哲思的。理解了形象的意义,即了解了作 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的意义,才能认识到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所以,赏析作 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都是以欣赏作品的形象为基础。 一、人物形象 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些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作者的意图,体验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赏析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 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①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②仔细品读文本,提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到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如何做赏析物象作用题 散文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散文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抒情达意、表现主旨服务;二是在艺术构思中起着线索、衬托等作用。高考考查分两方面: 一、主要物象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