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热与晗变

化学反应热与晗变
化学反应热与晗变

专题七化学反应热与焓变

1.(2010·江苏扬州3月模拟)一定条件下用甲烷可以消除氮氧化物(NO x)的污染。已知: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 160 kJ·mol-1

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CH4(g)+2NO2(g)===N2(g)+CO2(g)+2H2O(l);

ΔH=-867 kJ·mol-1

B.CH4催化还原NO x为N2的过程中,若x=1.6,则转移的电子总数为3.2 mol

C.若0.2 mol CH4还原NO2至N2,在上述条件下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

D.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3.2 mol

解析:A项,根据盖斯定律由已知反应①②计算得反应热应为-867 kJ·mol-1,但方程式中水的状态应为气态;B项,由于NO x的物质的量未知,故无法计算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C项,结合A项计算出的反应热数据,再根据CH4的物质的量0.2 mol容易求出反应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D项,1 mol CH4被氧化为CO2转移电子总数为8 mol,则0.2 mo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应为1.6 mol,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2O3(s)+3CO(g)===2Fe(s)+3CO2(g);

ΔH=-24.8 kJ/mol

Fe2O3(s)+1

3CO(g)===

2

3Fe3O4(s)+

1

3CO2(g);

ΔH=-15.73 kJ/mol

Fe3O4(s)+CO(g)===3FeO(s)+CO2(g);

ΔH=+640.4 kJ/mol

则14 g 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ΔH约为()

A .-218 kJ/mol

B .-109 kJ/mol

C .+218 kJ/mol

D .+109 kJ/mol

解析:该问题可以转化为12CO(g)+12FeO(s)===12Fe(s)+1

2CO 2(g);ΔH =?所以应用盖斯定律,若把已知

给出的3个热化学方程式按照顺序编号为①、②、③,那么[(①-②)×32-③]×1

6即可。

答案:B

3.下列反应中,其反应放热的是( )

①NaOH 溶液中加入盐酸 ②由乙醇制C 2H 4 ③铝热反应 ④由氯酸钾制O 2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解析:一般来说,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B 、D 选项中的物质的制取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都要吸收热量,故只能选C 。 答案:C

4.已知:Fe 2O 3(s)+32C(s)===32

CO 2(g)+2Fe(s) ΔH =-234.14 kJ·mol -

1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

1

则2Fe(s)+3

2O 2(g)===Fe 2O 3(s)的ΔH 是( )

A .-824.4 kJ·mol -

1 B .-627.6 kJ·mol -

1

C .-744.7 kJ·mol -

1 D .-169.4 kJ·mol -

1

解析:把题给的两个方程式变换为: 2Fe(s)+32CO 2(g)===Fe 2O 3(s)+32C(s)

ΔH =-234.14 kJ·mol -

1

32C(s)+32O 2(g)===32

CO 2(g),ΔH =-590.25 kJ·mol -

1,相加即得结果。

答案:A

5.将V1 mL 1.00 mol·L-1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

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0 mol·L-1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实验所测量的温度不是环境温度,而是反应后溶液的温度;根据图象,当V1=30 mL时,反应混合液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V2=20 mL,1.00 mol·L-1×30 mL=c(NaOH)×20 mL,c(NaOH)=1.5 mol·L-1;NH4Cl(s)与Ba(OH)2·8H2O(s)的反应也有水生成,但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B

6.如图所示,把盛有几小块镁片的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再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2 mL 的稀盐酸。下列对烧杯中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原因说明中正确的是()

A.烧杯中出现白色浑浊,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放出热量使烧杯中饱

和石灰水温度升高,溶质析出

B.烧杯中出现白色浑浊,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吸收热量使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温度降低,溶质析出

C.烧杯中没有任何现象,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与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没有关系

D.烧杯中没有任何现象,原因是试管中的反应既不放出热量,也不吸收热量

解析:金属镁与酸反应放出热量,而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A

7.水煤气(主要成分:CO、H2)是重要燃料和化工原料,可用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炭层制得。

O(g) CO(g)+H2(g);

已知:①C(s)+H

ΔH=+131.3 kJ·mol-1

②C(s)+12O 2(g)===CO(g);ΔH =-110.5 kJ·mol -

1

③CO(g)+12O 2(g)===CO 2(g);ΔH =-283.0 kJ·mol -

1

④H 2(g)+12O 2(g)===H 2O(g);ΔH =-241.8 kJ·mol -

1

⑤H 2(g)+12

O 2(g)===H 2O(l);ΔH =-285.8 kJ·mol -

1

(1)将2.4 g 炭转化为水煤气,再完全燃烧,整个过程的ΔH =________ kJ·mol -

1。

(2)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 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后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绿色自由”构想技术流程如下:

在合在塔中,若有4.4 kg CO 2与足量H 2恰好完全反应,可放出4 947 kJ 的热量,试写出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亮同学拟用沉淀法测定空气中CO 2的体积分数,他查得CaCO 3、BaCO 3的溶度积(K sp )分别为4.96×10-

9、2.58×10-

9。小亮应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实验时测定的数据除空气的体积外,还需

要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由已知反应不难求出2.4 g 炭转化为水煤气再完全燃烧的ΔH 为 -78.7 kJ·mol

-1

(2)根据4.4 kg CO 2与足量H 2恰好完全反应,可放出4 947 kJ 的热量,则1 mol CO 2与氢气合成甲醇放出热量49.47 kJ 的热量。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注意物质状态、反应热的正负号以及单位。 (3)根据CaCO 3、BaCO 3的溶度积大小可知BaCO 3更难溶,因此令CO 2生成BaCO 3反应更完全;要测定空气中CO 2的体积分数,则需根据实验时的温度、压强计算空气的物质的量,以及根据沉淀BaCO 3的质量计算出CO 2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空气中CO 2的体积分数。 答案:(1)-78.7

(2)CO 2(g)+3H 2(g)=====催化剂加热、加压CH 3OH(g)+H 2O(g); ΔH =-49.47 kJ·mol -

1

(3)Ba(OH)2(或NaOH 溶液和BaCl 2溶液) 实验时的温度、压强,沉淀的质量

8.(1)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是O-2,它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很短。O2、O3、O-2三种微粒自身所具有的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

(2)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C、D

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D吸收的能量大于C吸收的能量。若A、B、C、D 间分别形成二元素化合物,其中最可能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写时用A、B、C、D表示的化学式)。

(3)下列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

A.石灰石受热分解B.酒精燃烧C.生石灰溶于水D.实验室用KClO3加热制氧气E.实验室制乙烯F.实验室制乙炔G.用镁条引燃铝、四氧化三铁混合粉末H.CuCl2水解

解析:(1)能量越高越不稳定,由此可确定三种微粒的稳定性和能量高低。

(2)由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

所以A比B的非金属性强。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D吸收的能量大于C吸收的能量,则D比C难失电子,即C的金属性比D强,故最可能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C2A。

答案:(1)O2、O3、O-2(2)C2A(3)ADEH

9.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美国“铱星33”卫星与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

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发生相撞。美方称,卫星相撞时,燃烧罐中装有的约453 kg联氨(N2H4)可能发生泄漏,对太空造成污染。

(1)联氨是航天飞船常用的高能燃料。可用氨和次氯酸钠按一定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反应生成联氨、氯化

钠和水,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也可以采用尿素[CO(NH2)2]为原料制取联氨,方法是在高锰酸钾催化剂存在下,尿素和次氯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联氨、另外两种盐和水,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箭推进器中分别装有联氨和过氧化氢,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12.8

g液态联氨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 kJ的热量。

H2O(l)===H2O(g)ΔH=+44 kJ·mol-1。

2H2O2(l)===2H2O(l)+O2(g)ΔH=-196.4 kJ·mol-1。

则表示联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联氨中氮元素化合价为-2,化合价升高,所以联氨是氧化产

物。利用尿素来制备联氨的反应中,推测另外两种盐为NaCl 和Na 2CO 3,则可写出化学方程式。(2)联氨与过氧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H 4+2H 2O 2===N 2+4H 2O ,再根据盖斯定律求出联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注意此题的要求是联氨的化学计量数为1,因为是表示燃烧热。 答案:(1)N 2H 4 CO(NH 2)2+NaClO +2NaOH =====KMnO 4

N 2H 4+NaCl +Na 2CO 3+H 2O (2)N 2H 4(l)+O 2(g)===N 2(g)+2H 2O(l) ΔH =-621.23 kJ·mol -

1

10.2SO 2(g)+O 2(g) 2SO 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

1 mol SO 2(g)氧化为1 mol SO 3(g)的ΔH =-99 kJ·mol -

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C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E 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通常用V 2O 5作催化剂,加V 2O 5会使图中B 点升高还是降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ΔH =________ kJ·mol -

1;

(3)V 2O 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 2O 5氧化SO 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反应速率v (SO 2)为0.05 mol·L -

1·min -

1,则v (O 2)=________ mol·L -

1·min -

1、v (SO 3)=________

mol·L -

1·min -

1;

(5)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 kJ·mol -

1,计算由S(s)生成3 mol SO 3(g)的ΔH ________(要求计算过程)。

解析:(1)由图象很容易看出,纵坐标表示各种物质的能量。E 是反应所必经的一个过渡状态,它只影

响反应的难易程度,而整个反应过程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终态有关,得出没有影响的结论。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使活化能降低。

(2)中的ΔH 可根据已知1 mol SO 2参加反应时放热99 kJ ,而图象中表示的是2SO 2反应,所以99 kJ 要乘以2。

(3)化学方程式根据元素守恒即可写出。

(4)考查速率之比和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成正比。

(5)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考查燃烧热的概念必须是1 mol S(s)完全燃烧。

答案:(1)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没有影响 降低 因为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使活化能E 降低 (2)-198

(3)SO 2+V 2O 5===SO 3+2VO 2 4VO 2+O 2===2V 2O 5 (4)0.025 0.05

(5)S(s)+O 2(g)===SO 2(g) ΔH 1=-296 kJ·mol -

1

SO 2(s)+12

O 2(g)===SO 3(g) ΔH 2=-99 kJ·mol -1

3S(s)+92O 2(g)===3SO 3(g) ΔH =(ΔH 1+ΔH 2)×3=-1 185 kJ·mol -

1

2021届高考化学素养提升全突破09 反应热的计算与大小比较(解析版)

专题09 反应热的计算与大小比较 ——建立模型巧解题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高考的必考点和热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运用化学键的键能、热化学方程式、标准燃烧热和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由于这一知识点涉及的计算方法较多,学生在做题时不能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导致计算错误。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凝练关键词,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化学反应热计算的思维导图模型,解决反应热计算中存在的困惑。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反应热计算方法的总结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反应热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的化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化学计算成绩,实现真正的素养教育。 1.【2019新课标Ⅱ节选】环戊二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农药、橡胶、塑料等生产。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g)(g)+H2(g) ΔH1=+100.3 kJ·mol?1 ① H 2(g)+ I2(g)2HI(g) ΔH2=?11.0 kJ·mol?1 ② 对于反应:(g)+ I 2(g)(g)+2HI(g) ③ΔH3=___________kJ·mol?1。 【答案】(1)+89.3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可得反应③的ΔH=+89.3kJ/mol; 【素养解读】确定③为目标方程式,已知方程式①和②与之比较,可知氢气为中间物质,处理的目标为消去氢气,在两个方程式中系数相同,在不同边,直接相加即可。 2.【2019新课标Ⅲ节选】近年来,随着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氯气的需求量和氯化氢的产出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回答下列问题:

(2)Deacon 直接氧化法可按下列催化过程进行: CuCl 2(s)=CuCl(s)+1 2 Cl 2(g) ΔH 1=83 kJ·mol ? 1 CuCl(s)+ 12O 2(g)=CuO(s)+1 2 Cl 2(g) ΔH 2=? 20 kJ·mol ? 1 CuO(s)+2HCl(g)=CuCl 2(s)+H 2O(g) ΔH 3=? 121 kJ·mol ? 1 则4HCl(g)+O 2(g)=2Cl 2(g)+2H 2O(g)的ΔH =_________ kJ·mol ? 1。 【答案】(2)? 116 【解析】(2)根据盖斯定律知,(反应I+反应II+反应III )×2得2224HCl(g)O (g)2Cl (g)2H O(g)+=+ ?H=(?H 1+?H 2+?H 3)× 2=? 116kJ·mol ? 1。 【素养解读】已知方程式中确定CuCl 、CuO 、CuCl 2为中间物质,三个方程式直接相加,然后与目标方程式 相比,是其两倍关系,故乘以2,即可。 3.【2019江苏】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是氢能源应用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温度下,反应2H 2(g)+O 2(g) 2H 2O(g)能自发进行,该反应的ΔH <0 B .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O 2+2H 2O+4e ? 4OH ? C .常温常压下,氢氧燃料电池放电过程中消耗11.2 L H 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6.02×1023 D .反应2H 2(g)+O 2(g) 2H 2O(g)的ΔH 可通过下式估算: ΔH =反应中形成新共价键的键能之和?反应中断裂旧共价键的键能之和 【答案】A 【解析】A.体系能量降低和混乱度增大都有促使反应自发进行的倾向,该反应属于混乱度减小的反应,能 自发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故A 正确;B.氢氧燃料电池,氢气作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中性条件的电极反应式为:2H 2 ? 4e ? =4H +,故B 错误;C.常温常压下,V m ≠22.L/mol ,无法根据气体体 积进行微粒数目的计算,故C 错误;D.反应中,应该如下估算:?H=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 反 应中形成新共价键的键能之和,故D 错误;故选A 。 【素养解读】D 选项为通过键能计算焓变的模型。 1、反应热ΔH 的基本计算公式 (1)熟记反应热ΔH 的基本计算公式

化学反应热效应练习题精选

化学反应热效应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 D.放热反应发生时不需加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C.Ba(OH)2·8H2O与NH4Cl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氢气和氧气化合是放热反应,则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吸热反应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 D.对放热反应A+B→C+D ,A、B的能量总和大于C、D的能量总和 4.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NH4Cl晶体和Ba(OH)2 ·8H2O混合搅拌 C.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B.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 D.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6.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 7.下列反应过程一定吸收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加成反应 C.分子解离为原子 D.原子组成分子 8.下列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A.O2→O+O B.H+Cl→HCl C.CaO+H2O=Ca(OH)2 D.浓硫酸稀释 9.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B.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成光能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D.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变成热能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实验1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物质称量、溶液配制和溶液移取等基本操作; 3. 学习外推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原理和方法。 二. 背景知识及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过程中,除物质发生变化外,还伴有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为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进行的,此时反应热效应亦称作等压热效应,用Q p表示。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Q p)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r H m)(热力学规定放热反应为负值,吸热反应为正值)。在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称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用△r H mθ表示。 化学反应焓变或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原理是:在绝热条件下(反应系统不与量热计外的环境发生热量交换),使反应物仅在量热计中发生反应,并使量热计及其内物质的温度发生改变。通过反应系统在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以及有关物质的质量和比热,可以计算出反应的热效应值。 实验中溶液反应的焓变值测定采用如图1所示的简易量热计进行测定,通过测定CuSO4溶液与Zn粉的反应进行焓变值的获取。 图1保温杯式量热计 CuSO4溶液与Zn粉的反应式为: Cu2+(aq) + Zn(s) = Cu(s) + Zn2+(aq) 由于该反应速率较快,且能进行得相当完全。实验中若使用过量Zn粉,则CuSO4溶液中Cu2+可认为完全转化为Cu。系统中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 在简易量热计中,反应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为:

Q p =m ? c? ?T =V ? ρ? c ? ?T 式中: m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 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热容(J ? g -1?K -1) ?T —为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之差(K ),经温度计测量后由作图外推法确定; V —反应后溶液的体积(mL ) ρ—反应后溶液的密度(g ?m L -1) 设反应前溶液中CuSO 4的物质的量为n mol ,则反应的焓变为: 111000 1--??????-=????-=?mol kJ n T c V mol J n T c m H ρ (1) 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 mol V c n CuSO 10004? = 式中,C CuSO4——反应前溶液中CuSO 4的浓度(mol ?.L -1) 将上式代入式(1)中,可得 114 4100011000 --????-=???????-=?mol kJ c T c mol kJ V c T c V H CuSO CuSO ρρ (2) 由于此系统非严格绝热体系,因而在反应液温度升高的同时,量热计的温度也相应提高,而计算时忽略此项内容,故会造成温差的偏差。故在处理数据时可采用外推法,按图2中虚线外推至反应开始的时间,图解求得反应系统的最大温升值T ,这样则可较客观地反映出由反应热效应引起的真实温度变化值。在图2中,线段bc 表明量热计热量散失的程度。考虑到散热从反应一开始就发生,因此应将该线段延长,使与反应开始时的纵坐标相交于d 点。图中ddˊ所示的纵坐标值,即为外推法补偿的由热量散失造成的温度差。为获得准确的外推值,温度下降后的实验点应足够多。T 2与T 1的差值即为所求的?T 。 图2 温度校准曲线

化学反应热与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热与化学反应速率 1.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 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 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ΔH=-297.3 kJ/mol 2.已知:(1)H2(g)+1/2O2(g)===H2O(g)ΔH1=a kJ/mol (2)2H2(g)+O2(g)===2H2O(g)ΔH2=b kJ/mol (3)H2(g)+1/2O2(g)===H2O(l)ΔH3=c kJ/mol (4)2H2(g)+O2(g)===2H2O(l)ΔH4=d kJ/mol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c<0B.b>d>0 C.2a=b<0 D.2c=d>0 3.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稀醋酸和稀NaOH 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ΔH=-57.4 kJ/mol D.已知2C(s)+2O2(g)===2CO2(g)ΔH1;2C(s)+O2(g)===2CO(g)ΔH2,则ΔH1>ΔH2 4.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图如右,正确的是()A.S(s,单斜)= S(s,正交)△H = +0.33kJ·mol -1 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D.①式表示断裂l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mol SO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kJ 5.盖斯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已知P4(s,白磷)、P(s,红磷)的燃烧热分别是mkJ/mol和n kJ / mol,则热化学方程式P4(s,白磷)=4P(s,红磷)的值为()A.(m-4n)kJ/mol B.(n-m)kJ/mol C.4(m-n)kJ/mol D.4(n-m)kJ/mol 6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计算反应4~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 min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 A.2.5 μmol·L-1·min-1和2.0 μmol·L-1 B.2.5 μmol·L-1·min-1和2.5 μmol·L-1 C.3.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 D.5.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 7.航天燃料从液态变为固态,是一项技术突破。铍是高效率火箭材料,燃烧时放出巨大的能量,每千克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62700 kJ。则铍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Be+ 1 2 O2===BeO;ΔH=-564.3 kJ · mol-1 B.Be(s)+ 1 2 O2(g)===BeO(s);ΔH=+564.3 kJ · mol-1 C.Be(s)+ 1 2 O2(g)===BeO(s);ΔH=-564.3 kJ · mol-1 D.Be(s)+ 1 2O2(g)===BeO(g);ΔH=-564.3 kJ · mol -1 8.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气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与水反 应生成熟石灰⑥水煤气反应⑦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A.①④⑦ B.②③⑥ C. ①④⑤ D.②④⑥⑦ 9.下列生产或实验事实得出的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化学反应热效应热化学高考试题集

7.热化学 (2015·北京)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2015·重庆)6.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s)+2KNO3(s)+3C(s)==K2S(s)+N2(g)+3CO2(g) ΔH= x kJ·mol-1 已知硫的燃烧热ΔH1= a kJ·mol-1 S(s)+2K(s)==K2S(s) ΔH2= b kJ·mol-1 2K(s)+N2(g)+3O2(g)==2KNO3(s) ΔH3= c kJ·mol-1 则x为 A.3a+b-c B.c +3a-b C.a+b-c D.c+a-b (2015·上海)8.已知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其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热效应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H2O2的平衡转化率 C.H2O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H2O2 → H2O + O2 + Q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015·江苏)15. 在体积均为1.0L的量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molCO2和0.2molC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CO2(g)+c(s)2CO(g)达到平衡,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反应热知识点

高中化学反应热知识点 1、盖斯定律 内容: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 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 ①利用总反应和一个反应确定另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3、反应热与键能关系 键能:键能既是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也是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 能量. 由键能求反应热:反应热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为“+”和形成生 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为“-”的代数和.即△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E反-∑E生 4、盖斯定律、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运用 进行反应热计算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 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比较 物质由固体变成液态,由液态变成气态,都必定吸收热量;而由液态变成固态,由气 态变成液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则放出热量.因此在进行反应热计算或大小比较时,应特别注意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状态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较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数,而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可以是分数.当化学计量系数发生变化如加倍或减半时,反应热也要随之变化.互为可逆的 热化学反应,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比较

不稳定状态单质转化为稳定状态的单质要放出热量,生成物越稳定或反应越易进行, 放出的热量越多;而有些物质,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在计算总反应热时,不 要忽视这部分热量. 4根据反应进行的程度比较 对于分步进行的反应来说,反应进行的越彻底,吸热或者放热越多;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越多. 盖斯定律是热化学中一个相当有实用价值的定律。其内容是不管化学反应过程是一步 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即一步完成的反应热等于分几步完成的 反应热之和。利用这一规律,可以从已经测定的反应的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 反应的热效应,它是间接求算反应热的常用方法。 具体计算方法是: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进行△H的加减运算。 例如:实验中不能直接计算出由石墨和氢气生成甲烷反应的反应热,但可测出CH4、 石墨和氢气的燃烧热。试求出石墨生成甲烷的反应热。 ①CH4g+2O2g=CO2g+2H2Ol△H1=-890.5KJ/mol ②C石墨+O2g=CO2g △H2=-393.5KJ/mol ③H2g+1/2O2g=H2Ol△H3=-285.8KJ/mol ④C石墨+2H2g=CH4g △H4 分析:根据盖斯定律,可以通过反应①②③的叠加组合出反应④,则反应热的关系为:△H4=2△H3+△H2-△H1=2×-285.8 KJ/mol+-393.5KJ/mol--890.5 KJ/mol=-74.6 KJ/mol。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化学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热与焓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化学反应热与焓变 1.(2010·江苏扬州3月模拟)一定条件下用甲烷可以消除氮氧化物(NO x )的污染。已知: ①CH 4(g)+4NO 2(g)===4NO(g)+CO 2(g)+2H 2O(g); ΔH =-574 kJ ·mol -1 ②CH 4(g)+4NO(g)===2N 2(g)+CO 2(g)+2H 2O(g); ΔH =-1 160 kJ ·mol -1 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 A .CH 4(g)+2NO 2(g)===N 2(g)+CO 2(g)+2H 2O(l); ΔH =-867 kJ ·mol -1 B .CH 4催化还原NO x 为N 2的过程中,若x =,则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mol C .若 mol CH 4还原NO 2至N 2,在上述条件下放出的热量为 kJ D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H 4还原NO 2至N 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mol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 2O 3(s)+3CO(g)===2Fe(s)+3CO 2(g); ΔH =- kJ/mol Fe 2O 3(s)+13CO(g)===23Fe 3O 4(s)+1 3CO 2(g); ΔH =- kJ/mol Fe 3O 4(s)+CO(g)===3FeO(s)+CO 2(g); ΔH =+ kJ/mol

则14 g CO 气体还原足量FeO 固体得到Fe 固体和CO 2气体时对应的ΔH 约为( ) A .-218 kJ/mol B .-109 kJ/mol C .+218 kJ/mol D .+109 kJ/mol 3.下列反应中,其反应放热的是( ) ①NaOH 溶液中加入盐酸 ②由乙醇制C 2H 4 ③铝热反应 ④由氯酸钾制O 2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4.已知:Fe 2O 3(s)+32C(s)===3 2 CO 2(g)+2Fe(s) ΔH =- kJ ·mol -1 C(s)+O 2(g)===CO 2(g) ΔH =- kJ ·mol -1 则2Fe(s)+3 2O 2(g)===Fe 2O 3(s)的ΔH 是( ) A .- kJ ·mol -1 B .- kJ ·mol -1 C .- kJ ·mol -1 D .- kJ ·mol -1 5.将V 1 mL mol ·L -1 HCl 溶液和V 2 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 始终保持V 1+V 2= 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NaOH 溶液的浓度约为 mol ·L -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二第二章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初步介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再认识。本节以能量变化的一部分——热效应为主线索,首先定义了反应热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定量测定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对反应热有个初步概念,并学会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学完之后是学生不但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而且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即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也了解几种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本节内容均为化学原理,学习起来比枯燥难懂。另外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这个定量实验与以往所做的物质定性实验有所不同。学生要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验误差和操作正确与否。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难懂,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较少,故在教学中采用多台阶、小步伐的方法,层层推进,并结合实验探究等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教学环节在引入时可通过铝热反应、氯化铵与消石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不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此时提出反应热的定义,同时进行讲解与说明。再介绍反应热的测量仪器——量热计,大体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等,此时可比较热容和比热的概念的区别,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同时体会反应热的求算公式。探究活动后,再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针对“如何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操作中的注意问题;同时使学生体会定量实验的特点及其与定性实验的区别。也是本节课应重点说明的地方。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定量的水平上重新认识与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试验的基本训练;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化学 焓变反应热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课标解读 1.由能量转化的原因分析吸热和放热反应。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3.由化学键理论分析能量转化的原因。 ●教学地位 本课时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再联系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了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 量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 摇冰饮料摇热饮料 “迪尔摇”系列摇冷摇热饮料是由北京世纪通投资集团下属的全资 子公司北京迪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独家专利产品。产品只需轻轻一摇就会在瞬间变冰或变热,操作简单快捷。这种摇冷、摇热

饮料是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有某种物质,摇动混合后产生热效应引起的。 同学们,你估计摇冰、摇热饮料罐的夹层中各装了哪些物质? 【提示】摇冰饮料:硝酸铵和水 摇热饮料:生石灰和水。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内容,并完成【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的教材地位分析。?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反应热与自身能量、化学键的关系及计算”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 ?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比较,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建议教师除【例2】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可采用【教师备课资源】中的例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4两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页的讲解研析,对【探究1】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P3页讲解研析,对“吸热和放热反应”进行总结。?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

化学反应热效应热化学高考试题集

7.热化学 2015·北京)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 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 CO 与 O 在催化剂表面 A 、 CO 和O 生成CO 2是吸热反应 B 、 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 C 和 O C 、 CO 和O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 CO 2 D 、 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 CO 与 O 2反应的过程 2015·重庆)6.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s)+2KNO 3(s)+3C(s)==K 2S(s)+N 2(g)+3CO 2(g) ΔH = x kJ·mol -1 已知硫的燃烧热 ΔH 1= a kJ·mol -1 S(s)+2K(s)==K 2S(s) ΔH 2= b kJ·mol -1 2K(s)+N 2(g)+3O 2(g)==2KNO 3(s) ΔH 3= c kJ·mol -1 则x 为 B .c +3a -b C .a +b -c D .c +a -b 2015·上海)8.已知 H 2O 2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其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热效应 B .加入催化剂,可提高 H 2O 2的平衡转化率 C .H 2O 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H 2O 2 → H 2O + O 2 + Q D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015·江苏)15. 在体积均为 1.0L 的量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 别加入 0.1molCO2和 0.2molCO2, 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CO2(g )+c (s ) 2CO (g )达到平衡, 平衡时 CO2的物质的量浓度 c (CO2)随温度的变化如 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 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a +b -c 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20学年高中化学作业1反应热焓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课时作业(一) A组—基础巩固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为是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以发生 解析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决定于所有反应物的总能量之和与所有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和的相对大小,前者大的为放热反应,后者大的为吸热反应。所以,放热反应中每种反应物的能量不一定比每种生成物的能量都高。放热反应也往往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如碳的燃烧;吸热反应不一定都需要加热,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不用加热就能发生。 答案 C 2.下列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 A.二氧化碳与碳生成一氧化碳 B.碳与水蒸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C.碳酸钙受热分解 D.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解析据条件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只有D项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而A、B、C三项均为吸热反应。 答案 D 考查内容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3.反应A+B―→C(ΔH<0)分两步进行:①A+B―→X(ΔH>0),②X―→C(Δ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解析由于A+B―→X为吸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和B的能量和,可排除A项和C项;而总反应A+B―→C为放热反应,故C的能量小于A和B的能量和,B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 D 4.(双选)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Ba(OH)2·8H2O与NH4Cl固体的反应 C.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的反应 解析A、C两项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D两项为吸热反应,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D 考查内容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5.如图是一个简易测量物质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实验装置,利用此装置可 以很方便地测得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将镁片加入小试管内,然 后注入足量的盐酸,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U形管中左侧液面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此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由实验推知,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解析镁片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内气压增大,导致U形管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 答案(1)Mg+2H+===Mg2++H2↑镁片溶解,有气泡产生 (2)下降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内气压增加放热 (3)小于 考查内容从物质能量角度理解吸、放热反应 二、反应热与焓变 6.研究表明金属铁能与N2O、CO反应,其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反应进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1. 反应热与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焓与焓变 ① 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常用单位:,符号:H ②焓变(△ H):在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 焓变。符号:,单位:或 表1-1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1)所有的燃烧反应; 化学反应表现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 反应开始时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需要加热的 注意 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 C + O 2 2,铝热反应等),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也不一定是 放热反应。 3. 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1) 化学反应的特征: 2) 化学反应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键断裂 _______ 能量,化学键生 成 ______ 能量。 3)某种物质的能量与化学性质的稳定性、键能的关系: 物质的能量越高,化学性质越 ,键能越 ;反之,能量越低,化学性质越 键能越 。 、热化学方程式 2. 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 ,又 能表示化学表 示化学反应 的 。 3.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 1)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般用以下字母表示:固态 ______________ ,液态 ________ ,气态 ________ ,溶 反应过程 图示 常见反应 举例 2)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 3)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4) 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与水或酸反应; 5) 生石灰和水反应; 6)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不属 于化 学反应)。 1)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2 )以H 、、C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3) 晶体()2 ? 8fO 与4溶液反应; 4) 铵盐溶解等(不属于化学反应)。 1.定义:能够表示 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1.1《反应热、焓变》word课后作业

高中化学1-1-1反应热、焓变45分钟作业新人教版选修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C.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无关 D.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ΔH<0 答案:D 2.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该现象说明了()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反应 D.生成物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解析: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反应,但加热至反应发生后,停止加热,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B、C 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等质量的硫分别在足量的纯氧气中、空气中燃烧,设前者放出的热量为Q1,后者放出的热量为Q2,则Q1和Q2相对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A.Q1=Q2B.Q1>Q2 C.Q1

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课时练 双基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CO 和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molCO 和3 mol 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 .2 912 kJ B .2 953 kJ C .3 236 kJ D .3 867 kJ 解析: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 molCO 燃烧可放出566 kJ 热量,则1 mol CO 完全燃烧释放283 kJ 热量,同理3 mol CH 4释放3×890 kJ =2 670 kJ 热量,所以1 mol CO 和3 mol CH 4完全燃烧共释放热量为2 953 kJ 。 答案:B 2.已知A(g)+B(g)===C(g) ΔH 1,D(g)+B(g)===E(g) ΔH 2,且ΔH 1<ΔH 2,若A 和D 的混合气体1 mol 完全与B 反应,反应热为ΔH 3,则A 和D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ΔH 3-ΔH 2ΔH 3-ΔH 1 B.ΔH 2-ΔH 3ΔH 3-ΔH 1 C.ΔH 2-ΔH 3ΔH 1-ΔH 3 D.ΔH 3-ΔH 1ΔH 2-ΔH 3 解析:设1 mol 混合气体中含A x mol ,D y mol ,

则有??? x +y =1ΔH 1x +ΔH 2y =ΔH 3,解得????? x =ΔH 2-ΔH 3ΔH 2-ΔH 1y =ΔH 3 -ΔH 1ΔH 2-ΔH 1 故x y =ΔH 2-ΔH 3ΔH 3-ΔH 1 。B 选项正确。 答案:B 3.已知25℃、101 kPa 条件下: (1)4Al(s)+3O 2(g)===2Al 2O 3(s) ΔH =-2 834.9 kJ/mol (2)4Al(s)+2O 3(g)===2Al 2O 3(s) ΔH =-3 119.1 kJ/mol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C .O 3比O 2稳定,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D .O 2比O 3稳定,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解析:(2)-(1)得:2O 3(g)===3O 2(g) ΔH =-284.2 kJ/mol ,可知等质量的O 2能量低。 答案:A 4.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 2、CO 和少量的甲烷。相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3 kJ/mol 当使用管道煤气的用户改用天然气后,在相同条件下燃烧等体积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热与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焓与焓变 ①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常用单位:,符号: H ②焓变(ΔH):在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符号:,单位:或 反应过程 1)所有的燃烧反应;

1)化学反应的特征: 2)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键断裂能量,化学键生成能量。 3)某种物质的能量与化学性质的稳定性、键能的关系: 物质的能量越高,化学性质越,键能越;反之,能量越低,化学性质越,键能越。 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能够表示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又能表示化学表示化学反应的。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 1)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般用以下字母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溶液。 3)不用标明反应条件、“↑”、“↓”等。 4)用?H表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H<0或?H为负值,反应;?H>0或?H为正值,反应。 5)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未标明则表示是在25 ℃(298K),101kPa条件下的反应热。 6)化学计量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 三、反应热的计算与大小比较 (一)反应热的计算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计算公式:?H = 的总能量 - 的总能量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 计算公式:?H = 的键能总和 - 的键能总和 = 反应物断键的能量 - 生成物成键的能量 3.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计算 计算依据:(1)一个反应的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成; (2)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反应热大小,符号。 4.盖斯定律 (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都是一样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和有关,而与无关。 (2)意义: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反应,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如果应用,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计算出来。 (3)应用:根据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求未知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 利用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亦可由这几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相加减而得到。 5.根据标准燃烧热、热值或中和热计算: |△H|= n(燃料)·燃料的标准燃烧热|△H|= m(燃料)·燃料的热值 |△H|= n(H2O)·中和热 (二)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1)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生成能量高的产物时反应热较大; (2)同一反应,反应物状态不同——能量低的反应物参加反应的反应热较大; (3)晶体类型不同,产物相同——能量低的反应物参加反应的反应热较大; (4)两个有联系的不同反应相比较时——完全反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多,相应的反应热更小或更大。

焓变反应热习题

训练1焓变反应热 [基础过关] 一、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对于ΔH>0的反应,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 C.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如常温、加热等)下也能发生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中和反应 C.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 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3.下列变化一定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 A.H2O(g)===H2O(l)放出44 kJ热量 B.ΔH>0的化学反应 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的化学反应 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二、反应热、焓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生成物的总焓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焓 5.在相同条件下,下列两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用ΔH1和ΔH2表示:2H2(g)+O2(g)===2H2O(g) ΔH1 2H2(g)+O2(g)===2H2O(l) ΔH2 则( ) A.ΔH2>ΔH1B.ΔH1>ΔH2 C.ΔH1=ΔH2D.无法确定

6.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 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图所示),与白磷分子相似。已知断裂1 mol N —N 键吸收193 kJ 热量,断裂1 mol N≡N 键吸收941 kJ 热量,则 ( ) A .N 4的熔点比P 4高 B .1 mol N 4气体转化为N 2时要吸收724 kJ 能量 C .N 4是N 2的同系物 D .1 mol N 4气体转化为N 2时要放出724 kJ 能量 三、热化学方程式 7.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 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时放出445 kJ 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 .2CH 4(g)+4O 2(g)===2CO 2(g)+4H 2O(l) ΔH =+890 kJ·mol -1 B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C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CH 4(g)+O 2(g)===1 2 CO 2(g)+H 2O(l) ΔH =-890 kJ·mol -1 8.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 水蒸气放出 kJ 的热量,1 g 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出 kJ 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H 2(g)+1 2O 2(g)===H 2O(l) ΔH =- kJ·mol -1 B .H 2(g)+1 2O 2(g)===H 2O(l) ΔH =- kJ·mol -1 C .H 2(g)+1 2O 2(g)===H 2O(l) ΔH =+ kJ·mol -1 D .H 2(g)+1 2 O 2(g)===H 2O(g) ΔH =+ kJ·mol -1 9.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 2(g)===SO 2(g) ΔH =a kJ·mol -1 (a =-。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S(s)在O 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S(g)+O 2(g)===SO 2(g) ΔH =b kJ·mol -1 ,则a >b C .1 mol SO 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 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 .16 g 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吸收 kJ 的热量 [能力提升] 10.白磷与氧气可发生如下反应:P 4+5O 2===P 4O 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 别为 P -P :a kJ·mol -1 、P —O :b kJ·mol -1 、P===O :c kJ·mol -1 、O===O :d kJ·mol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