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

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需求

答:需求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需要或购买欲望。没有需要或者购买欲望,即使具有货币支付能力,也不会形成需求,储蓄就是有支付能力而没有需要的结果。

(2)现实的可以支配的货币。没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只是基于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客观欲望,是不能实现的愿望,不能转化为对商品和劳务的现实需求。

2.市场需求

答:市场需求是在某一特定市场和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特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个人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3.需求弹性

答:需求弹性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最主要的需求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用于区分商品类型并作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根据。根据需求弹性的大小,可以将商品区分为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等类型。根据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可以将商品区分为奢侈品、必需品和劣等品三大类,在实践中可以据此预测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势,进行经济决策,包括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制定宏观产业政策。根据价格交叉弹性的大小,可以判断相关产品之间是竞争性的还是非竞争性的,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科学依据。

4.供给

答:供给一般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可分为单个企业的供给与市场供给两种。单个企业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单个企业在某种既定的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价格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市场供给是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5.供给弹性

答:供给弹性表示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供给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供给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最主要的供给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就实际情况来说,大多数商品的供给不是属于富有价格弹性一类,就是属于缺乏价格弹性一类。

6.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公共产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有两个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2)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不能像私人产品一样生产和供给,一般只能无偿提供。通常,公共产品是由公共开支安排生产的。

7.私人产品

答:私人产品是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的。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私人产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其价格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由供求变动所引起的竞争。

8.竞争

答: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力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根据竞争手段,通常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9.价格竞争

答:价格竞争是从竞争的手段分析入手,生产同类商品的不同企业通过降低商品价格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它是竞争的基本和主要的手段,同种商品生产者的价格竞争是最直接和最典型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争夺市场的最有效手段是降低价格。

10.非价格竞争

答:企业不降低所售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价格以外的其他方法和途径去争夺市场份额,就是非价格竞争。如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商品的花色品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改善销售方法、改进商品包装、扩大广告范围及提高广告水平等。

11.完全竞争

答:完全竞争是指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市场结构,是理论分析的一种抽象状态,一般很难出现。

12.完全垄断

答: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被一家企业控制的特殊市场结构,是在一种商品或服务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或供给、并且没有替代性商品的条件下的特殊市场结构,一般被作

为与完全竞争相对应的理论模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极为罕见。

13.寡头垄断

答: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企业供给所在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从而对产品的价格与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市场结构,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状态中,竞争受到强有力的排斥,但是并没有被完全取消;市场在价格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削弱。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这是比较普遍的市场结构。

14.垄断竞争

答: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所需要的条件:

(1)各个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彼此具有差别,单个企业生产的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既可以相互区别又能相互替代;

(2)在同行业中企业数目很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只占市场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从而可以展开竞争;

(3)企业进出行业相当容易。垄断竞争是以产品的差异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15.市场体系

答: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分析其构成,最主要的有四种:(1)从市场交易或流通的对象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

(2)从市场交易的空间范围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地产地用的商品市场即地方性市场、消费需求和供给较为广泛的区域性市场、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和各国之间的世界市场等,是一个在空间上高度统一的市场整体。

(3)从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既是从生产到批发再到零售的扩散式的流通体系,又是大宗商品的集散中心和遍布城乡的门市小店构成的市场网络。

(4)从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分析市场构成,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等三部分。

16.地租

答: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其价值源泉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的资本化表现为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7.土地价格

答:土地价格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权利的商品化、市场化,不是土地作为自然力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行市场交易的买卖价格,其实质是地租收入资本化的货币表现。尽管地价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租量和利息率水平,而且受土地供求、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心

理偏好等相关因素影响,但这些都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18.资金价格

答:资金价格是指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借贷资金作为资本的价格,表现为利息,体现了资金资本化收入的价格形式,是借贷资金所有者贷出资金使用权而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的表现形式。

19.货币市场

答: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的交易市场,其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最主要的是银行同业之间所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即同业拆借市场。

20.资本市场

答:资本市场是指经营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业务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

从宏观上,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资本市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功能。

21.直接融资

答: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进行资金的借贷或有价证券买卖的融资活动。例如,资金供给者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长期资本。

22.间接融资

答: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然后由金融机构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短期周转资金。

23.市场秩序

答: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秩序本质上是市场内在的各种规定性在市场运行中实现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要求的法律和规则形式。

(1)市场秩序体现的是市场内在的规定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分工生产,二是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在市场运行中的实现,必然形成一系列的特定规则和规范,表现为市场秩序。

(2)市场运行的内在秩序一旦形成,就必然不同程度地上升为法律形式,使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或秩序法制化,转换为市场运行的法律规范。

因此,市场秩序具有两重性质,其一它是市场内在的客观规定性,其二它是这些市场内

在规定性的法律表现或实现形式。通常所说的市场秩序,就是指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定性的法律形式。

24.市场规则

答: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其实质而言,市场规则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或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

答:市场需求是在某一特定市场和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特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个人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为:

(1)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需要是需求产生的基础,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要强度是不同的。一般生活必需品对任何消费者都是必要的,有些商品则只对某些消费者是需要的,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2)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或数量。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数量决定了可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最大数量。

(3)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无论是个人需求还是市场需求,都是在某种价格水平条件下实现的。商品价格不同,需求就不同,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4)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市场上可供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有很多,它们之间有的可以相互替代,例如不同款式的西装等,叫做替代品;有些商品可以相互补充,如汽车与汽油等,称为互补品。一般来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并使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5)收入分配的状况。收入分配的状况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如果社会收入分配集中程度比较高,少数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就可能将较多的社会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同时,低收入阶层用于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社会收入就较少,从而基本生活资料的市场需求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亦然,因此,收入分配的状况会影响到商品或劳务的市场总需求。

(6)预期。预期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市场需求。首先,消费者对特定品的价格预期明显地影响需求。一般而言,预期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当前的需求。其次,对某种特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前景的评价对该商品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

(7)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消费者只能对已经认识、信任和喜爱的商品产生需求。对于新产品和具有替代性的商品而言,广告宣传和消费示范对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影响。

(8)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某些特殊商品和服务具有特殊的影响。

在影响市场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量愈低,反之亦然。

2.什么是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规律?

答:市场供给的因素归根到底是影响单个企业供给的因素。由供给的界定可以推论出单个企业的供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供给的愿望和供给的能力。具体地说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规律在于:

(1)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或既定,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越高,生产者供给商品越有利可图,其供给就越多。因此,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2)相关商品的价格。无论是替代品的价格变动还是互补品的价格变动,都会影响相关商品的供给。例如,替代品价格下降,意味着相关商品自身价格的相对上升,从而使其商品的需求减少,进而使该商品价格回落,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也会使其相关商品需求减少,抑制供给的增加。

(3)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增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会改变供给的成本收益比较状态,从而影响供给的愿望。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从而降低供给的愿望,导致供给的减少;反之,供给增加。

(4)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决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决定在既定的投入条件下的供给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技术水平的下降,会使既定的投入所提供的供给减少。

(5)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预期价格下降必然使商品供给减少。

3.试述价格的基本功能与价格机制。

答:(1)价格对生产经营和消费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在于价格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经济的基本功能。概括说来,价格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

①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要素的价格水平及其升降,是各种经济变量作用的结果。商品和要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向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传递着各种复杂的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和居民消费决策的依据,是价格具有调节作用的重要原因。

②调节经济利益关系。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外化为他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并最终通过相互交换的商品价格的高低来实现。合理的价格调整有利于使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一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价格调整则会引发经济利益的矛盾。

③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必须具有效益,要求产出大于投入。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由于通过货币将商品和要素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投入与产出可以进行精确的记录和计算,并在各种可能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的比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因此,价格是效益核算和效益比较的有效工具。

(2)价格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所以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主要指价格机制。

在生产领域,价格机制不仅能调节生产的比例,使生产合理布局,而且能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促使企业改善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流通领域,价格机制可以调节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促使流通企业以合理的差价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分配领域,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再分配,调节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在消费领域,价格机制能调节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过价格机制的这些调节作用,社会经济能保持一种比较高效的运行状态。

价格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是通过同种商品价格的差价关系和不同商品价格的比价关系展开的。保持合理的差价,对于促进生产,改善经营,疏通流通渠道,调节供求,指导消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比价关系的调整,不仅影响有关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影响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进而影响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4.试述市场竞争的功能。

答:市场竞争是指市场主体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力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市场经济是普遍竞争的经济。竞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乃至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1)市场竞争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维护和实现经济公平。

(2)市场竞争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3)市场竞争能激励各经济主体改善微观经济行为,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5.什么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

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包括供求规律(机制)、价格规律(机制)、竞争规律(机制)等。

(1)供求规律是反映供求状况与价格之间变化关系的规律,即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又影响供求关系,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供求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当供给大于需求时,部分产品卖不出去,商品价格跌落到价值以下,会促使生产者因无利可图而减少该商品生产;反之亦然。

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机制调节着商品供求双方的关系,调节着商品价格及商品市场的运动,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社会化分工体系下,在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调节微观个量资源在企业之间流出、流入的同时,社会资源也会在不同部门或行业之间流出、流入,即从资源利用率低和社会供给过剩的部门或行业流出,向资源利用率高和社会需求旺盛的部门或行业流入。其结果,必然促使社会生产结构与社会需要结构相适应或基本平衡,使社会总量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价格机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产生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价格为工具准确核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比较;商品和要素价格的高低变化决定效益水平及其变化,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微观主体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调整资源配置,包括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的全面调节。

价格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是通过同种商品价格的差价关系和不同商品价格的比价关系展开的。保持合理的差价,对于促进生产,改善经营,疏通流通渠道,调节供求,指导消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比价关系的调整,不仅影响有关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影响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进而影响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3)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一个重要机制,竞争机制发挥着优胜劣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的生产者必将胜出,长期按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的生产者必将被淘汰。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在适应市场和提高效率上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6.试述市场竞争风险的决定因素和作用。

答: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发挥着优胜劣汰的功能。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主体由于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一般分为自然或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或市场风险两种。

(1)市场风险的决定因素

市场风险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

①市场竞争的规模。竞争双方投入的竞争力量和成本越大,竞争规模越大,市场风险就越大。

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表现为企业间在争夺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额和盈利率等方面的抗衡状态。市场竞争越激烈,竞争双方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③市场竞争的方式。竞争方式是竞争双方在竞争时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一般来说,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竞争双方轮番降价,经常会造成两败俱伤。

(2)市场竞争风险的作用

竞争风险的存在对于市场竞争者具有重要作用:

①风险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市场竞争主体来说,必然会形成巨大的和现实的经营压力,促使企业等竞争主体为避免损失而尽力提高决策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规避风险损失,提高经营效益。

②风险也意味着获取高额收入的可能性。具有大风险的事业往往是少有人问津的事业,由于从事者过少甚至没有,一旦成功,便会有较高的收获。

所以,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形成一种压力机制,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动力机制,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发展。

7.什么是不正当竞争的表现?

答:不正当竞争是指不公平的和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不正当竞争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反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及相应的法律规范。不正当竞争的表现最主要的有:

(1)采取贿赂或变相贿赂等手段推销商品或采购商品,如采用各种形式的账外回扣和奖金等方式推销商品或采购商品。

(2)弄虚作假,进行商业欺诈。如假冒名牌商品、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掺杂使假、从事虚假的有奖销售等非法营销。

(3)搭售商品,将紧俏商品与滞销商品搭配销售等。

(4)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如强迫交换对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条件,限制购买者的购买选择,用行政等手段限制商品流通等。

(5)编造和散布有损于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产品信誉的不实信息,损害竞争者形象和利益。

(6)侵犯其他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7)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

(8)串通投标,有组织地抬高标价或压低标价,或者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及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等。

不正当竞争违反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合理原则和市场规则,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都直接和严重地损害竞争者或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对不正当竞争都拟定了相应的法律加以限制和取缔,对有不正当竞争

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实施经济的和法律的制裁。

8.甲企业商品单位价格为20元,需求量为1000件,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商品价格变动百分率)为3;乙企业的单位价格为20元,需求量也为1000件,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5。现在甲、乙企业商品的单价都降低10%,试计算:两企业商品各自的需求量及收益,并帮助甲、乙两家企业分析能否采取同样的降价策略?

解:甲企业

降价前:单位价格为20元,需求量为1000价,总收益为20100020000

?=(元)。

降价后:单位价格为:()

20110%18

?-=(元),需求量为:()

1000110%31300

?+?=(件),总收益为:181********

?=(元)。

乙企业

降价前:单位价格为20元,需求量为1000价,总收益为:20100020000

?=(元)。

降价后:单位价格为:()

20110%18

?-=(元),需求量为:()

1000110%0.51050

?+?=(件),总收益为:181********

?=(元)。

从以上分析知由于甲的需求弹性比较大,降价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减少的幅度,故总收益会增长,降价对甲有利。

同理,由于乙的需求弹性比较小,降价会对乙造成损失。

9.假设农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相等,与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c v)为8:2,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c v)为6:4,社会上平均利润率为20%,并设农业耕种1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投资50万元。在存款利息率为3%的情况下,每亩土地价格是多少?

解: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20%,则若把50万元投资至工业部门,由其资本有机构成会购买不变成本40

c=万,可变成本10

v=万,利润10万,由此可以推出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率

为:10

100%100% 10

?=。

由题设条件,农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相等且剩余价值率与工业部门相同,50万投资至农业部门,得:不变成本30

c=万,可变成本20

v=万,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为20万,则可以求出每亩土地价格为:()()

200000/10000/3%666.67

=(元)。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简述价格机制的具体内容。[西南财政大学2012研]

答: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是从价格变动角度描述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体系。价格体系是各种商品和各种要素价格在市场上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衡的有机整体。它可以从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两个角度来考察。比价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比例关系;差价是指同种商品和要素价格因质量、花色、式样等不同而形成的比例关系。

(2)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也称价格形成方式。我国价格形成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市场价格;国家指导价格;政府定价。

(3)价格管理体制。价格管理体制是政府管理价格的机构设置及价格管理权限划分的总称。机构设置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及其专门价格管理机构;权限划分主要是指价格形成确定、制定和管理价格的权利在相关机构之间的配置。

价格机制作为供求的调节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引导并调节消费的方向与结构、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合理分配。

2.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试述市场竞争与垄断及其关系。[西南财政大学2012研]答: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的结果关系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垄断指少数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的概括成: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它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产生于竞争。

①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2)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是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有:垄断组织内部为争夺产销份额和领导权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企业之间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取超额利润,为此各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结果是形成平均利润率,得到的是平均利润。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且这种垄断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企业的数量众多并且规模也较小,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是以少数大企业在某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的,在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的竞争,已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关系。

③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运用价格手段。在垄断时期,垄断竞争更加多样化,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采取

的手段还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的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手的目的。另外,非价格竞争,如品种、服务方面的竞争,新产品、新技术、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上的竞争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④竞争的范围扩大。自由竞争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在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之外,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垄断竞争时期的竞争更加激烈、持久,竞争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大。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

(1)统一

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一是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才能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按最合理方式自由流动,达到节约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效率的目的。为此就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二是商品交换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全国市场按照统一的制度运作,从而政府监管机构能够运用市场调节工具和监管手段,克服不同经济主体由于利益不一致而给商品流通和资源流动造成的障碍,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2)开放

开放是指一地对其他地区、一国对他国商品和劳务的市场准入。开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拓和扩大市场以及地区、国家间的交流,客观上要求市场体系不仅对内开放,而且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只有开放,才能突破对市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促进市场体系的统一。

(3)竞争

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实现机制和必然产物。没有竞争,价值规律将失去其活动舞台。只有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的功能,才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而竞争要求开放,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才能有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分割、封锁和垄断必然阻碍竞争。

(4)有序

有序是指市场体系要有一定规则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者的行为,反对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商业欺诈,以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市场经济的结构及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在出现了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法人制度等重要的法权关系和法治状态的情况下正式形成的。从封建专制体制下的义务本位进展到权利本位,重视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进步。 权利本位、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之需求的深厚基础和源泉。它们并通过民事责任制度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而得以强化,使对个人人格的绝对尊重和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成为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宽阔天地。近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还得益于法人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因为生产要素商品化,法人以商品交换为纽带形成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法人制度有利于确认和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市场经济关系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它把法律的保护领域和规范范围从经济活动中的自然人个体扩大到社会组织及其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社会化程度和进程。 健全法制体系和完备法律手段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机构成。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正、公开的空间和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所极为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以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和竞争机制决定了商品和市场都是"天生的平等派",都是自由、民主的载体,都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且市场经济最需要有序化运转,任一方面和环节脱序,都会造成交易行为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只有法律才是保障经济有序化的最权威的武器,因为法律权威为全社会所共识,法定的权利为全社会所共享、法律规范也必须被全社会所普遍遵行。 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利益原动力和竞争机制所驱使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规律所蕴含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非有序化倾向和强调本位物质利益的消极方面,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此,适度的计划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应当的,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事务的直接干预越小,政府机构的职能越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法治经济需要有限的政府权能和受控的政府行为。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二者纵横结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法治运作中的两翼。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市场领域和规模都空前扩展,市场机制也更加成熟,而且国家调控手段也相应完善,尤其是法律手段和法治条件被予以高度重视和强化。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主要呈现五种模式:(1)美国模式,人称"分散型的市场经济",有的又称为"宏观需求干预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观经济由市场导向,政府通过法律条文和执法程序来保证市场竞争,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这样,投资者就敢于冒风险、把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资金流动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英国和北欧等福利国家模式。企业和家庭由市场维系,政府作为第三者调节社会福利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微观经济自发调节;宏观关系政府控制,实行"尽可能多的竞争,最必要的计划"。同时实施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它们都不能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主张使带来效率的市场和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生产和交换等由市场组织;由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指导。(5)日本的国家发展导向模式,或称为"协调型的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引导,限制过度的市场竞争,并与企业巨头紧密协作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着力解决宏观经济体制的互相约束与彼此协调。 可以看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使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契合,只有靠法律,关键是实行法治。经济调控手段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法律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基础和效力依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 )商品交换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4.通货紧缩的迹象是(B) A.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上涨 B.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下降 D.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上涨 5.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A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1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A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 导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 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有了经济范畴系列,就可以构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经济规律 答:经济规律又称“经济法则”,是指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经济规律依一定的条件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经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其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规律也就发生变化。经济规律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高三政治-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最新

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图表知识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

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为什么",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3."怎么样",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市场经济特征"的"法制性",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什么目标",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 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 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 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 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 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国有制是代表全民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李义平 2013年08月07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如果人们遵循经济规律,行为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经济就持 续健康发展;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或迟或早必然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进一步观察还可以 发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程度与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容易遵循 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可能违背经济规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规律更容易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协调,而不容易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协调。 从规律本身的特点来看,规律深藏在现象的背后,在无数偶然中展示着必然,在无序 中潜藏着有序。所谓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可谓一语中的。没有“自发”就没有价值 规律的作用,去掉“自发”就阉割了价值规律最基本的东西。逻辑和历史都表明,人们一 开始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常常只有在事后才能感觉到规律的存在,特别是在遭到规律 惩罚的时候。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来看,它为遵循经济规律提供了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就是通过市场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导资源的流向。在 市场经济中,分散的个体无力左右经济大势。分散个体的不能“支配”,使其只能顺应, 只能在市场价格的诱导下,根据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各种要素价格的比较进行经济活动。 这自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于是在冥冥之中符合了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经 济规律是强大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生动地写道:“在交 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 这一运动控制……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 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力量居于支配地位,计划者的意志和强制无处不在。在市场 经济中个体左右不了大局,只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计划经济中计划者则强大到可以支配 和控制一切,规律似乎可以被任意利用。然而,实践表明,计划者还是力不从心,因为计 划者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在计划经济中,虽然人们也提出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从自 觉利用到主观唯心主义仅有一步之遥。所谓自觉利用,就是把价值规律作为手段,就是人 为地设定价格支持某个产业或抑制某个产业,达到某种设定的目的。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 违背了价值规律,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计划经济体制为知识有限者提供了支配 一切的体制基础。从实践来看,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支配,压制、扭曲了经济规律发挥作 用的空间。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结果却以违背价值规律而告终。计划经济体制被淘汰,就 是因为它违背规律、效率低下。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目前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路径依赖,计划经济的思维和行为仍然存在。有的人依然看不上市场的“自发”,试图取消市场机制

政治经济学习题库(精心整理)

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题 1. (2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 生产的相对过剩 B. 通货膨胀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 通货紧缩 答案 C 2. (2分)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A. 它的价值可还原为生活资料的价值 B. 价值决定中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 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商品 D.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案 D 3. (2分)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 A. 阶级关系 B. 商品交换关系 C. 金钱关系 D. 竞争关系 答案 B 4. (2分)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A. 物质生产部门 B. 非物质生产部门 C. 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 D. 社会总产品 答案 D 5. (2分)在一切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 价值 B. 使用价值 C. 货币 D. 交换价值 答案 B 6. (2分)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经济规律是 A. 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 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D.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答案 C 7. (2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 是各自独立的两种劳动 B. 是先后不同的两种劳动 C.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D. 是既有差别又有矛盾的两种劳动 答案 C 8. (2分)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 D 9. (2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 A. 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B. 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C. 不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D. 可以起蓄水池作用 答案 C 10. (2分)计件工资是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答案 A 11. (2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 A. 是由工人创造的 B. 是由资本家积累的 C. 并不仅仅是由工人创造的 D. 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的 答案 A 12. (2分)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 A. 商品资本 B. 货币资本 C. 生产资本 D. 银行资本 答案 C 13.

2010.12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导论、第1--12章)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2)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进行的,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A.它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C.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这一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含义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公式为: 1只绵羊=2把石斧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 ①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价值形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②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上。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用等式表示就是: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来源: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来源: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a.相同论b.不同论c.发展论d.对立论 2.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以下论述不属于企业特点的是()。来源: a.企业是独立的利益实体 b.企业是独立的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 c.企业是不受国家制约的经济实体 d.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负有直接责任 3.我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四大 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熟悉上的重大突破是()。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首先,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显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地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 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作为商品必须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对于他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管你在生产中花费了多少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一个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