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

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

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

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

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

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

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

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

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巧记———享社互意行过系—想射护衣心过细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总述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

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

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

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

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

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

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

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

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

统。

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

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

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

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

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部形成有效

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

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指传播双方都存

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人类

能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走向完善。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

存在: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

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传播学任务和性质

(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第一(有糟粕),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第二(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第三(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

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象范畴○1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

使用概念○2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区别:(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视野广阔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两个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信息及生产 3.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传播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二.人类语言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

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

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

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

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哈特的媒介分类——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是由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传收二方都不需使用机器。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传方需使用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传收二方都需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从不依靠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概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特点——1. 产业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

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主体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信息社会特点经过80和90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50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80年代末到今天。

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步目标

第一步: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20世纪50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充分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这个系统规模更巨大,结构更复杂。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7章起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从这块开始说起。

第七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第一节

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

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

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

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第九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

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进行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

第十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

*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

第十一章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

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

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十二章

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

*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

*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极其三者关系。

*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

*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培养分析”做了个解释,

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

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共识”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①提出、②观点、③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

第十四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

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

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

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

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

*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

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

*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

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中传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中传新传考研|《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们,凯程考研的小编准备了一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 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 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 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 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 三个原则P18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 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 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 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 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