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奇葩(pā)哈达(hǎ)砧板(zhān)不胫而走(jìng)B.坎坷(kě)勖勉(xù)棘手(jí)拾级而上(shè)C.着重(zháo)巷道(hàng)混沌(hùn)中规中矩(jǔ)D.畸形(jī)慰藉(jiè)骁勇(xiāo)抵掌而谈(d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吻颈之交自诩一筹莫展

B.寒碜礼尚往来偿试杀一儆百

C.端倪改弦更章虐杀原形毕露

D.肆意淋漓尽致编撰理屈词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____。这是一座________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_________在今天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________的。

A.陵墓点缀虽然绝无仅有

B.陵寝镶嵌即使独树一帜

C.墓茔装饰固然独一无二

D.墓室装点尽管举世无双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组是()

A.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B.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C.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家商店原来是卖日用百货的,看到医疗制度改革,经销药品有利可图,马上改换门庭做药品生意了。

B.景物画不追求活灵活现地去描画“实境”,而要画出主人的“胸中丘壑”,这不能不算是赵孟的创造。

C.班主任在周一的班会上要求我们利用自己的生物钟搞好学习,他还说,生物钟知识在我国的宣传普及工作方兴未艾。

D.这些坚定的人,好比这屹立的岩石。岩石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大水和烈火的锻炼,铸就了一身坚强的筋骨,特别经得起狂风巨浪的打击。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斩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林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

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乡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于“距离”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8.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老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仲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

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1.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3.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边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

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

③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④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流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像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⑤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下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⑥每到过年的时候,老祖母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⑦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光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蒙眬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胀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吗?

⑨故乡的榕树呀……

1979年9月于香港

(有删改)1.第①段画线句子中,作者将“摇曳”与“青翠”搭配、“注”和“清凉”搭配,这样表达有何好处?

2.第④段画线句子如改为“我怀念小溪,少女,鸭子;我怀念石桥,石碑,小石狮子”则韵味全失,而原文显得生动形象,作者是如何做到生动形象的?试作比较分析。

3.“意境”由“情”和“景”两部分构成。营造意境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从“情”和“景”的角

度对第⑦段作简要鉴赏。

4.第③段中“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一句,写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②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③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有删改)[注]①赵公:赵抃,宋仁宗景佑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三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五年知成都,七年知越州。②绥辑:安顿。③灾沴(lì):灾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今日赢之为公子足矣

B.计其佣与钱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令无失所恃重为乡党所笑

D.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②公敛富人所输

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④为工三万八千

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2.阅读江河的诗歌《星星变奏曲》中的部分文字,思考后面的问题。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五、默写(共1小题)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14.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的空格处续写句子,要求句子简明、连贯,每空不要超过20字。某部门向消费者调查:您认为下列哪些品牌的产品是国货。

调查结果如下表:

(注)每一产品品牌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结果是有趣的,右边三个外国品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左边三个真正的中国品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认同颠倒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1小题)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像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部分

1.考点:想北平

试题解析:

A.“砧”应读“zhēn”。C.“着”应读“zhuó”。D.“抵”应读“zhǐ”。

答案:B

2.考点:想北平

试题解析:

A项中“吻颈之交”应为“刎颈之交”。

B项中“偿试”应为“尝试”。

C项中“改弦更章”应为“改弦更张”。

答案:D

3.考点:想北平

试题解析:

陵墓:指帝王或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革命烈士的坟墓。陵寝:帝王的坟墓及墓地的宫殿建筑。墓茔:坟茔。墓室: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从语境上看,泰姬陵是一座伊斯兰建筑,所以“陵寝”最合适。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通常起点缀作用的事物都与原事物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如“松柏把烈士陵园点缀得格外肃穆”。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点:装饰点缀。后三个词从语义角度都可以填在第二处横线上,但从语境看,“镶嵌”更好些。

虽然:连词,表示转折,往往和“但是”“然而”呼应,不能与后句中的“也”呼应。“固然”“尽管”都是表示让步兼转折关系,不符合语境。即使:表示假设关系,与后句中的“也”呼应,指出了泰姬陵在今天众多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处的地位。

绝无仅有:极其少有。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几个成语中只有“独树一帜”强调了泰姬陵的独特新奇,其他三个意思虽然接近,但都太绝对,与实际不符。

答案:B

4.考点:想北平

试题解析:

“以便刺激”后用分号。

答案:C

5.考点:想北平

试题解析:

A“改换门庭”宜改为“改弦易辙”;B“活灵活现”宜改为“惟妙惟肖”;C“方兴未艾”指革命形势、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用来形容“宣传普及工作”不妥。

答案:D

6.考点:想北平

试题解析:

A.“赞不绝口”缺少主语,可在“对”前添加“老人们”。B.前后时态不一致“将再度来京”与“实现了”矛盾,并且“实现”与“纪录”不搭配,“实现了”可以改为“将创造”。C.表意不明,“引以为豪”的主语不明。

答案:D

7.考点:*乡土情结

试题解析:

1.B项“同样单调的海景”错。D项注意文章第⑤段中“我本来是……可是……”句。E项属于无中生有。

2.注意一切选材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前面的描写,是为后文张本的。“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使有关片断串联起来。

3.理解句子含义,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位置及意思,并分析句中重点词语,如“不能平静”“挣扎”。

4.本题是一道延伸阅读题,作者的体验要结合文本,而自己的体验感受,一定要紧扣题干要求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忌泛泛而谈。

答案:1.AC2.(1)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断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2)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3.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作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4.示例:当作者身在祖国时,也许自己没有体会到自己对祖国的那份浓烈的爱,而当他远离祖国身处异国的时候,他才感觉到祖国在他心里的分量。那份爱,折磨着他,让他无时无刻不想起它,正是这样,他才感到距离远了,而在心里,他跟祖国的距离更近了。读高中才离开家的我,原来并没有意识到对家乡有多深的感情,总想远离它,因为它不够发达。等到离开它,才发现,时间一长,越来越想它,而梦中多少次曾回到它身旁,离它远了,可又离它更近了,它就长在了我的心里,无法分离。我知道,今生也许会离它越来越远,可我也会跟它越来越近。

8.考点:我心归去

试题解析:答案:1.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2.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3.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4.AD

9.考点:*乡土情结

试题解析:答案:1.这样表达,突出了榕树“青翠”的特点以及树叶带给人的“清凉”的感受。2.作者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又特别强调描写对象是“故乡的”景物,把描写对象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语言生动形象,又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欣喜赞美之情。3.本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了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故乡的榕树下“似梦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4.写出了榕树的高大魁伟、苍老道劲、枝叶凝碧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10.考点:师说

试题解析:

1.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2.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信陵君窃符救赵》。B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C所:前者结构助词,……的地方;后者,为……所,同表被动,见《报任安书》。D而:前者连词,表转折,却;后者连词,表修饰,不译,见

《孟子见梁襄王》。

3.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多是赵扦部署,不一定亲为。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④是民工的用工。

4.作了精心的裁减。

答案:1.B2.A3.A4.D

11.考点:赤壁赋

试题解析:

1.顾:只是

2.A项中前一句是写棺椁之葬的起始;C项两句都写厚葬;D项后一句不是写厚葬。3.A项中“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这句话不是文帝最终薄葬的理由。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于重点语句的翻译能力。回答此类试题,要注重重点词语的解释。(1)句的重点词语“厚衣”“封”“树”词类活用。(2)句的重点词语“亡”“求”“其”。(3)句的重点词语“去”“坟”“神”“则”省略句

答案:1.D2.B3.A4.(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12.考点:*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试题解析:

1.“柔软的像一片湖”一句给予我们温柔如梦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明月当空,夜下一片寂静,微风拂过湖面,往日娇艳的莲花已安然的熟睡于湖水中,不明有母亲般温柔的微风拂过湖面,使得夜空中顽皮的星星和萤火虫在睡莲丛中悄悄的顽耍、嬉戏。

2.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南归的鸟儿北回,很快选择了披上绿装的大树,欢快的歌唱,歌声若有若无,一边的白丁香也不甘示弱,不时发出时浓时淡的香味。给人以温暖、静谧、幸福的感觉。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答案: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13.考点:劝学

试题解析:

解答此题时切忌盲目自信,要仔细审题,仔细作答,切不可漏字、写错别字。

答案:(1)而神明自得(2)愿乞终养(3)征蓬出汉塞(4)枯松倒挂倚绝壁(5)此时无声胜有声(6)羡长江之无穷(7)楚天千里清秋(8)衣冠简朴古风存

14.考点:*乡土情结

试题解析:答案:人们认为是国货的比例较高认为是国货的比例反而偏低中国货爱起洋名

15.考点:江南的冬景

试题解析: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这道作文题至少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关注社会热点。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选入材料中,作文题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二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富的文化含量。围绕关键词“幻想”,选取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的预言、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梦想这些丰富的材料,让考生在对历史的审视和对现实的观照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是提示语简明精练。反复强调文章的关键词“幻想”,以排比句的形式指明了文章立意的方向,尤其是后边的省略号,告诉考生可以多角度立意,只要是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均可。四是贴近考生生活。青少年时期是富于幻想的时期,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幻想,也有将幻想变为现实的亲身经历。幻想是一个闪光的字眼、迷人的词藻。看到这道作文题,我们应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写作角度:(1)幻想是成功的前提。(写成议论文,论证幻想与成功的关系。)

(2)关于幻想的故事。(写成记叙文,记自己的一次幻想之旅,通过自身经历写出幻想对自己的影响。)

(3)幻想是快乐的源泉。(可写成散文,体现幻想在人生中的作用。)

(4)幻想推动社会进步。(可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从历史与社会角度入手,写幻想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

答案:略29759 743F 琿28781 706D 灭39582 9A9E 骞39135 98DF 食35117 892D 褭~ Z40475 9E1B 鸛434948 8884 袄30483 7713 眓38242 9562 镢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