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忽必烈改制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第七课忽必烈改制

【复习回顾】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要求学生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2.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3.情感培养: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课堂背景】

1.蒙古族的发展情况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我国了我国的五代辽宋夏金时代,建立了空前广大的大帝国。

【课前预习】

参看课本P42第二段

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_______________改制的主要观念_________________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 参看课本P43第一、二段思考:“汉法”是指______________ “旧制”是_____________

二者之争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

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课堂自主学习】

(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

(2).课本P44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

(3).根据P44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

(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5).阅读课后P47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个问题。

【重点知识思路点拨】

1.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上的“二元性”

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所以,忽必烈吸收汉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带有明显的蒙汉二元性。这种二元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内蒙外汉”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旧俗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当多的占据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

由此,你可以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何异同?

1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的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取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重点知识训练】

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2.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3.今天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4.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5.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秦朝和唐朝B.秦朝和隋朝C.秦朝和元朝D.唐朝和元朝

6.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吏部

7.下列哪一地区在元朝时成为省级行政区

A.西域B.琉球C.西藏D.澎湖

8.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

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9.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10.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①有效体制的建立②法规制度的形成

③科学技术的推广④农桑立国的实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4)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什么影响?

11.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3)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4)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漳州市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七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5月漳州市高三毕业班适应性考试七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2)问君何能尔?。(陶潜《饮酒》) (3)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 (4)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越明年,,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日知录》序 [清]潘耒 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若夫雕琢词章,缀辑故实,或高谈而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深浅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明代人才辈出,而学问远不如古。自其少时,鼓箧读书,规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长,虽欲学而无及。间有豪隽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崭然自见者,又或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若唐荆川、杨用修号称博通者,可屈指数,然其人去古人有间矣。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

第七章-改革开放-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 B ),为浙江省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和障碍提供了难得契机,机遇千载难逢,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 A、全面复兴战略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强国战略 D、全面开放战略 2.(C)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解放思想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B )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4、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 A ) A、改革开放 B、坚持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 C )旗帜。 A、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C、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 6、全面深化改革,应以( B )理论为指导。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C、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D、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 B )。 A、改革开放 B、全面深化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政治体制改革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C ) A、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D、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9.(A)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 A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政府、市场、社会 C改革、发展、稳定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 A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练习及答案

2xxx春人教历史七下第2—5课练习及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摘要内容相符的皇帝是( ) 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统治期间为“贞观之治”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答案】A 2、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 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A.日本派遗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答案】A 4、唐玄宗统治后期,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是() A.节度使B.县令C.郡守D.丞相 【答案】A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6、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7、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是()A.天竺B.新罗 C.波斯D.日本 【答案】D 8、七年级某历史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答案】C 9、武则天曾下令,奖励能使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1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11、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随遣唐使来华、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鉴真和尚B.阿倍仲麻吕 C.高僧玄奘D.马可?波罗 【答案】B 12、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英国文学作品英汉对照

Chapter 1 文艺复兴时期 I. Edmund Spenser Epithalamion 贺新婚曲 The Faerie Queene 仙后 选文为The Faerie Queene II.Christopher Marlowe Tamburlaine 铁木耳转 Dr. Faustus 浮士德悲剧 The Jew of Malta 马乐他岛的犹太人 Edward II 爱德华二世 Hero and Leander 海洛与勒安德尔 选文为Dr. Faustus ;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III. William Shakespeare Rape of Lucrece 鲁克斯受辱记 Venus and Adonis 维纳斯与安东尼斯 Titus Andronicus 泰托斯安东尼 The Comedy of Errors 错误的喜剧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ma 维洛那二绅士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驯悍记 Love’s Labour’s Lost爱的徒劳 Richard II 理查二世 King John 约翰王 Henry IV, Parts I and II, Henry V Six Comedie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无非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The Merry Wise of Windsor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Two Tragedies: Romeo and Juliet 罗米欧与朱丽叶 Julius Caesar 凯撒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安东尼与克里佩特拉 Troilus and Cressida, and Coriolanus 特洛伊勒斯与克利西达All’ Well That Ends Well (comedy) 终成成眷属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6

第7课忽必烈改制 msan ?珂冒血 * ? ? GONGG UTISR 迟XINKDNGJIAN 基础夯实 1. 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A. 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 B. 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 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 ?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解析7] “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做统治的中心 ,言外之意就是“把中 原地区看做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2.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 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不可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 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 确立了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 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 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诏令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农桑是国家的根本。 A 4. 元朝时“西域之士于 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 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 )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但并未表明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5.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 ,可悉空其人以为 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 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基础练习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1992年初;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1980年,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1982年中共十二大;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选C。 2.不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点是() A.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B. 明确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C.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D. 会议地点在北京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ABD 项都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故选C。 3.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打破“两个凡是”和思想里的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新中国诞生;选项B土地改革;选项C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4.“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对外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内容结构: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展示改革30年成就,导入本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 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照搬苏联的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邓小平:“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3. 理论基础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吗? ◆马克思论述—列宁论述—斯大林论述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忽必烈改制 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 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改革开放的起步》同步习题(含答案)

《改革开放的起步》分层练习 基础题 1.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2.下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④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土地改革 5.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能力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1)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在什么地方?与此同时,还有哪个省也突破了“左”的农村政策的束缚? (2)这种“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试验,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农村改革制度? (3)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 ◆提升题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下图为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标语牌。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 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依靠数据材料等例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1980年,我国确定了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可是,事实上中国已经实现了三十余年持续高速增长,并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好的,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创造的。可是,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什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那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的第一个问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的背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新人教 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兴盛制度和民族的融合。 2、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三、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堂导入(2分钟)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第二步:学习新课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 做的。 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 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 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 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诗歌欣赏

诗歌欣赏 一、定义:一般指人们用韵律语言富有想象力地表达对世界、对自身、对世界和自身之间关系的强烈感受的一种文学形式。 二、发展: 1、诗歌创作起源于远古。 2、最早的有意识的文学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原始诗行的形式,用于早期的确部落仪式。此 外,最早的诗还可能采取吟唱的方式,伴之以舞蹈。后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谣。3、民谣在出创时期仍保留了和舞蹈相伴及叙述史实的特点,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书面文 学高度发展之前的时代创作的。 4、到了公元前9---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中汲取了大量 的素材,以特洛伊战争为主题,创作了史诗Iliad & Odyssey。荷马史诗的出现使民谣这一古老、通俗的诗歌形式以固定的叙述诗的文学样式流传下来;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民谣本身的创作,以至在中世纪的后期(公元14世纪前后)在欧洲形成了所谓的“民谣传统”。与此同时,随着叙述诗的发展,其他类型的诗歌也相继问世,如戏剧诗、抒情诗等。 三、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1、格律Meter指诗歌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方式。它的基本单位叫音步Foot。 2、以英诗为例,最常见的音步有: (1)抑扬格(iamb):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ˇ/。如:defeat, return。 (2)扬抑格(trochee): 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组成/ˇ。如:listen, double。 (3)扬抑抑格(dactyl): 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两个非重读音节组成/ˇˇ。如:Here we go, merrily. (4)抑抑扬格(anapest): 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ˇˇ/。如:contravene, with a leap。 (5)扬扬格(spondee): 由两个重读音节组成//。如:football, three men。 (6)抑抑格(iamb):由两个非重读音节组成ˇˇ。如:the season of mists。有些韵律学家否认这种音步,认为在音步中必须始终存在重读音节。 3、诗行一般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音步,常见的有: monometer单音步;diameter双音步;trimeter三音步;tetramenter四音步; pentameter五音步;hexameter六音步;heptameter七音步;octameter八音步 4、格律涉及音步的种类和一行诗作中音步的数目这两种度量方法,因此它们常可以合起来 称呼。例如: (1)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 And swims or sinks, or wades, or creeps, or flies (2) 四步抑扬格(iambic tetrameter) In Xan a du did Kubla Khan 忽必烈汗(传诏)在京都…… 但一首诗的格律往往可以发生局部变异。如在一行由相同音步组成的诗行里突然冒出一个不相同的音步,但这种局部的变异不影响整行诗本来的音步称呼。例如:Pleased in the silent shade with empty praise 在寂静的树荫里陶醉于虚幻的赞美 这一诗行尽管开头为了强调pleased而用了扬抑格,但仍称为五步抑扬格。 Down to the depths of the sea 直沉海底 这一诗行是三步抑抑扬格,但开头只用了一个重音,为的是用降调来暗示“下沉”的意思。虽然诗行格律局部发生变异,但仍称为三步抑抑扬格。 诗人常常故意在同一首诗里局部地改变格律以期达到他们设想的效果。如Paradise Lost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C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B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3、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 A.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 )。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C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6、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D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7、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 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 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8、下列不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是()。D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9、“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C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10、我国改革的重点是()。C A.政治体制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 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 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B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 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 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 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 蒙古贵族 颁发诏令:严禁 (1) 黄河南北 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 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 , (2) 。 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 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3) 颁布 “ 。 ” 农桑之制 农桑辑要 (4) 》 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广 高度重视 ,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 在推行 行省制 、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 树。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 中原文明 在 , 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和发展。 (1)阅读教材P45小字部分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 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改革开放起步

改革开放起步(1978—1982)之经验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实现了当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回顾改革开放起步之光辉历程,总结其经验,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之起步 文革结束后,历经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华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缺乏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担负起新的一个历史重任的担子。随着“两个凡是”的提出,使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延续下来。中国的发展在徘徊中艰难行进。“两个凡是”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制约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人领导和支持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开了种种压力,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其主题报告,并取得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第四,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五、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改革,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向理论务虚会议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以后,党和政府的主要精力日益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作出了新的调整,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使国民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的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全面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有步骤的清理和解决建国以来历史遗留问题,调整社会政治关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以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全面认识建国以来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组织上的改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农村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逐渐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即从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入手的。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加上对外开放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形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忽必烈汗 英文诗歌

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 Where Alph, the sacred river, ran Through caverns measureless to man Down to a sunless sea. So twice five miles of fertile ground With walls and towers were girdled round; And there were gardens bright with sinuous rills, Where blossomed many an incense-bearing tree; And here were forests ancient as the hills, Enfolding sunny spots of greenery. But oh! that deep romantic chasm which slanted Down the green hill athwart a cedarn cover! A savage place! as holy and enchanted As e’er beneath a waning moon was haunted By woman wailing for her demon-lover! And from this chasm, with ceaseless turmoil seething, As if this earth in fast thick pants were breathing, A mighty fountain momently was forced: Amid whose swift half-intermitted burst Huge fragments vaulted like rebounding hai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