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之比较

诗经楚辞之比较
诗经楚辞之比较

《詩經》《楚辭》之比較

這個學期我們學了《左傳》和《戰國策》的部分篇章,他們均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

《左傳》是我國第壹部敍事詳細的王政的歷史著作。它所記載的歷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同起於西元前722年,但訖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西元前453年。她比較系統詳細的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壹些事件,在壹定程度上真實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戰國策》是壹部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思想和活動的著作,是壹部分國記述戰國事蹟的史料彙編,屬於國別體雜史。其書名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等不同名稱。漢成帝時劉向對它重新加以整理,並定名為《戰國策》。《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爲《戰國策》,遂相沿至今(壹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壹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壹萬壹千多字,定名爲《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十壹章內容見于《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于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向重編許多縱橫家言爲《戰國策》所根據的壹種被埋沒的縱橫家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爲司馬遷、劉向所未見,爲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左轉和戰國策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性質,語言特色,人物塑造,結構等幾個方面。壹是性質方面。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轉是我國第壹部敍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關于作者和成書年代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後來經過許多人增益。《左傳》是編年體史書。

《戰國策》是壹部戰國時代的史料彙編,流傳到現在的本子是經西漢劉向整理過的十二國,共三十三篇,書名亦爲劉向所擬定。

二是語言特色方面。

1簡潔精煉的語言

《左傳》長于敘事,善于用簡潔的語言記敘紛繁複雜的曆史事件,其語言的簡潔、精煉令人叫絕。如《左傳?莊公十年》中對齊魯長勺之戰的記述,全文才寥寥二百余字,然而卻是言約而意足,寫得縱橫開阖,波瀾曲折。第壹,它全面地敘述了壹個曆史事件—齊魯“長勺之戰”,包括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第二,它生動地描繪了曹判這個人物形象—介紹了他的思想、膽識和才幹,也刻畫了他的舉止言談和音容笑貌;第三,它對戰略戰術問題進行了議論—提出了“壹鼓作氣”、“敵疲我打”等精辟的理論,並結合事實作了簡要生動的闡述,令人爲之歎服。如此豐富的內涵容納在尺幅之中,實在是非常難得,可見作者落墨精當,運筆閑熟,匠力頗深。

再以《左傳》中對齊連稱、管至父之亂的敘述爲例,這是壹篇簡約的敘事文,描繪的是齊國壹場內亂,牽涉到整個齊國的政局。齊襄公是壹個政令無常、荒淫暴虐的國君,他同自己的妹妹私通,妹妹嫁給魯桓公以後,仍回娘家同齊襄公幽會。公元前679年,魯桓公夫婦同到齊國,齊襄公竟命令公子彭生把魯桓公暗殺了以滿足自己的私欲,魯國人死了國君當然不肯罷休,齊襄公無奈,殺死公子彭生作犧牲品,平息了風波。不久,齊襄公也在政變中被人殺了,直到齊桓公從苔回到齊國,自立爲君,齊國的政局才穩定下來。而文章所述,正是齊襄公被殺這壹關鍵性事件。對這樣壹個內容龐雜、頭緒紛繁的曆史事件,《左傳》的描寫只用

了280個字,即以出場人物而論,也多至16位,但作者卻能執簡馭繁,寫得有條不紊,令後人稱頌。

2省略手法的妙用

《左傳》的作者惜墨如金,爲了使語言簡潔、明快,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大量地運用了省略手法。省略的方法多種多樣,既有承前者、倚後者,又有居中省;省略的內容也各式各樣,既有句子成份的省略,如主、謂、賓的省略,又有整個句子的省略。

《左傳》巧妙地運用了省略手法,作極省儉、極精粹的筆墨,托出了極豐富的內容。

3節縮修辭手法的運用

《左傳》落墨精當,爲了節省筆墨,使語言簡明,大量地運用了節縮這壹修辭手法,把壹些音節過多的詞語加以刪節、壓縮或歸並,達到言簡意豐之目的。在(左傳》中,節縮修辭方法多種多樣,不僅有詞語的節縮,而且有書名、地名、年號、姓名等的節縮。

爲了使文字簡潔精煉,《左傳》除了運用節縮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借代等修辭手法。《左傳》的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自古以來爲人們所公認,就其語言、語法修辭價值來講,也是壹座巨大的寶庫。《左傳》以高度的藝術性奠定了其在中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左傳》它在語言上的突出特點是:簡煉而准確,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生動傳神,極富表現力。

首先,它的敘述語言,委婉含蓄,簡煉生動。無論是《城淮之戰》,《齊晉鞌之戰》,《長勺之戰》等大段的戰鬥過程的記述,還是晉靈公不君、燭之武退秦師等人物事件的敘述,都逼真地傳達事情的意態。如莊公十年的長勺之戰,“乃入見”,表現了曹判無所畏懼、毅然入見的神態;“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兩個“將”字,表現出魯莊公那種急于求成而又缺少謀略的心理;“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壹“下”壹“登”,壹“視”壹“望”,狀寫身體動作和觀察動作是何等准確!又如傅公三十年寫燭之武夜間出城見秦伯的情景,只用“夜縫而出”四字,就把出城的時間、方式和臨戰前的劍拔弩張的氣氛寫了出來,詞簡而精,事簡而明,令人拍案叫絕。

其次,《左傳》的人物語言之美,還表現在行人辭令方面。應對辭令之美,更是至今交口稱譽。這些辭令表面上溫文爾雅,從容謙恭。實則棉裏藏針,外柔內剛,委婉盡情。唐人劉知幾說:“尋《左氏》載諸大夫辭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壹時,琢潤色,獨成壹手。”作者對這些口頭語言進行精心地潤色加工,使之成爲精妙絕倫的語言珍品。如嘻公三十年燭之武對秦君的壹段說辭:

夜縫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害也。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胭秦,將焉取之?網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燭之武在這段異常精彩的外交辭令裏.,從五個方面說秦:壹,亡鄭于秦無益;二,亡鄭

于秦有害;三,舍鄭于秦有益;四,曆史證明晉不可靠,言而無信;五,警惕晉的無厭野心。他緊緊抓住秦晉矛盾,論析形勢,曉之利害,掌握分寸,婉轉陳辭,而又字挾風雷,使秦穆公心悅誠服。

總之,《左傳》寫行人辭令,往往能從中反映出人的性格及其所屬國家或政治集團的地位、實力。這些人大都思路敏捷,能言善辯,但各自又有獨特的風采。有的針鋒相對,辭鋒逼人;有的委婉陳辭,曲折致意;有的據理力爭,侃侃而談;有的不卑不亢,似柔實剛。《左傳》行人辭令之美,文辭之妙,受到後代人的極力推崇。

總的說來,《左傳》的文辭很簡括,筆意很繁複。無論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都是隨物

賦形,逼真逼肖的,運筆靈活,變幻萬千。正如清代馮李弊《讀左危言》所說:“凡聲情意態,緩則緩之,急則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第壹是富于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爲明快流暢,縱咨多變,委曲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于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著名的《荊柯刺秦王》壹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壹節這樣描寫: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爲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複還。”複爲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轲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鹬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曆來家喻戶曉。由于《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曆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爲向前發展。

《戰國策》的主要傾向代表了戰國縱橫遊士的思想,內容不再受舊道德觀念的束縛,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對“孝”、“廉”、“信”這些道德觀念作了大膽的否定。這與《左傳》以儒家爲主的思想顯然不同。

③在風格上,《戰國策》的文風馳騁縱橫,馳說雲湧,充分表現了高才秀士的奇策異智;而《左傳》是曲折的曆史記事或委婉的外交辭令,風格委婉曲折。

《左傳》雖是曆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韻並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曆史散文《左傳》記載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辭令,這些辭令的共同特點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例如齊晉鞌之戰前夕齊侯與晉人的壹段對話中,齊侯的態度極爲強硬,晉國也不示弱,但雙方的辭令卻又委婉謙恭,盡力表現出文雅安詳的風度,使人難以相信這是面臨壹場妳死我活的戰鬥。在論辯方式上,《左傳》中的辭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禮而論,用道義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辭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見長。《左傳》雖以細密婉曲著稱,但又不尚鋪陳,不事誇張,無論記事記言,都能言簡意赅,韻味悠深。《左傳》的辭令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

左傳中的主要是行人問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他國轉對之詞和向國君谏說之詞等。這類文字“文典而美”,“語博而奧”,簡潔精練,委屈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1戰國策的語言更爲明快流暢,縱咨多變,委屈盡情,無論是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常常采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如《莊辛說楚襄王》等。

2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更顯得生動活潑。而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勾勒。如《齊策》寫馮谖,壹開始描寫他三次彈铗而歌,有意索取更高的物質待遇的奇特

性爲,接著又展開了壹系列的描述,把壹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恃才傲物,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的淋漓盡致。還有《荊轲刺秦王》等。

3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如“鹬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曆來家喻戶曉。

4很少用道德禮儀去說服人,往往無所顧忌地分析形勢,指陳利害,甚至不惜張大其辭,危言聳聽。

1,塑造了姿態各異的人物形象,

(1),刻畫方法,以虛構與想象的描寫來表現人物。

(2)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話的語言和傳神形態進行描寫。

(3)人物描寫相對集中描寫同壹個人物。

2,辯麗橫肆的語言藝術,表現

:(1)話辭(人物語言)輔長揚麗,氣勢充沛。

a,行文中的誇張,鋪陳,綜合運用排比,對偶等修飾手法增強文章氣勢。

b,引類譬喻

c,運用寓言故事。

《左傳》雖以細密婉曲著稱,但又不尚鋪陳,不事誇張,無論記事記言,都能言簡意赅,韻味悠深。

三是人物塑造方面。

《左傳》重在塑造仁厚純正的政治家形象,而《戰國策》則爲那些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立傳《戰國策》人物塑造: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壹部國別史著作,記述了春秋之後,楚漢相爭之前的曆史事件。作者劉向在記述如此紛亂的曆史時期時充分發揮了他的整理才能,將全書按國別劃分爲東周、西周、秦、楚、齊、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共三十三篇,條分縷析地記述了各國之間的複雜關系及名人轶事。在諸侯割據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展開了錯綜複雜的鬥爭,想要擴充勢力,獨霸壹方,脫穎而出,號令群雄。于是,大批機智、敏銳、才華橫溢、巧舌如簧的縱橫家,應運而生,他們足智多謀,深思遠慮,舌燦蓮花,雄辯滔滔,對天下大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能洞燭人心,說服對方于無形之中。馮谖、魯仲連、唐雎、觸龍、鄒忌、聶政……

這些著名的能言善辯之士活躍于戰國時期的政治、軍事舞台,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和各諸侯國的盛衰興亡。作者劉向對這些人物形象進行了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精確描繪,他在人物塑造上取得的藝術成就是《戰國策》跨越千年曆史成爲文學史上永恒經典的重要原因。現就《戰國策》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談幾點拙見。

壹、用精雕細刻人物的手法對人物的行動、言論進行描繪

《戰國策》壹向重視對人物本身行動、言論的細膩描繪。《戰國策?趙策》記敘趙威後接見齊國使者的壹次談話,文章之奇,在于通篇只是記言,既無壹句人她重視民心向背的政治遠見。

二、巧用人物對話和獨白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通過人物的獨白和對話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手法是本書的特色之壹。

三、通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曆史。”《戰國策》的許多篇章情節更爲曲折,故事更爲完整,人物形象更豐滿。《戰國策?齊策四》記敘馮谖在孟嘗君門下作客由微而著的經曆,贊揚了策士馮谖重視民心的遠見卓識和政治鬥爭中的果斷善謀。文章最成功之處,就是通過曲折多致、引人入勝且富于戲劇性的情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運用對比方法,充實和豐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總之,《戰國策》通過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刻畫出生動逼真、豐滿多姿的人物形象,除了

策士以外,它還廣泛描寫了當時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物,上自國君、太後,下至平民百姓,乃至公子王孫、武將謀臣等,都能准確地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這些人物刻畫手法使得《戰國策》在先秦曆史散文中成爲最富文采的壹部著作,也使它成爲後世文學的典範。

《戰國策》側重記載戰國時謀臣策士的言行.:(1)《戰國策》,敘事寫人也有很高成就,書中圍繞謀臣策士的遊說活動,描寫了壹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往往在壹篇作品中集中筆墨敘寫壹個人的事迹,不但用誇張、渲染、乃至虛構表現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內心世界。《戰國策》敘事記言,都以人物爲綱,書中所記,多爲權謀之士出奇智異策,轉危爲安,因此,奇異曲折的情節與恢奇卓異的人物有機結合在壹起,使作品帶有傳奇色彩。作者在寫人敘事時,不惜筆墨,加以細致入微的描寫。

主要內容:《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阖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複和平統壹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淩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于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壹海內,引起各國間的複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武力,但也決定于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決定于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于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爲權謀谲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爲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壹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壹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壹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轸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于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谖(齊策四),雖然他是爲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壹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闱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只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壹),虞卿斥考緩(趙策三)等,就曆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致准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爲縱橫家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爲生動。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轲,是壹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壹段: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複還!”複爲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壹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壹個怒發沖冠、沈毅勇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

現。

第壹,文學性的剪裁和曆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第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第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第四,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报告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诗经楚辞起名汇总

诗经楚辞起名汇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1、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2、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3、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5、峻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6、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7、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8、曼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11、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12、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九===歌===的===分===界===线===================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诗经和楚辞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男孩女孩从诗经楚辞诗词歌赋起名字大全(含寓意)

男孩女孩从诗经楚辞诗词歌赋起名字大全(含寓意) 子衿——《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子佩——《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子慕——《楚辞》:"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子墨——《文选·扬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钮琇《觚賸·酒兵》:“其挥毫染翰,淋漓子墨也。” 雨霏——《诗经?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悠然——闲适淡泊。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怡然——安适自在、喜悦。《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卓然——陶渊明《饮酒并序》:“青松在乐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 安然——杜濬《唐港耕人歌》:“倪生昔日有此田,无米纳课犹安然。” 斐然——文彩貌;显著貌。《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陈康祺《郎潜纪闻》:“周侍郎亮工,文章政绩,斐然可观。 博文——《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艺——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腾逸——顾璘《国宝新编·陕西按察副使何景明》:“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乎! 暄妍——天气暖和,景色明媚。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嘉卉——美好的花草树木。《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嘉树——佳树;美树。《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嘉月——美好的月份。《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脩。” 嘉言——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嘉言懿行是美善的言行。 - 嘉瑞——祥瑞。《汉书·宣帝纪》:“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 佳音——徐渭《五色鹦鹉》: “侍儿不用抛红豆,自有佳音慰圣慈。”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 佳期——《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佳妍——壮美;壮丽。南朝梁武帝《阊阖篇》:“西汉本佳妍,金马望甘泉” 锦文——织锦,美丽的花纹。《礼记·王制》:“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 锦心——比喻优美的文思。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 瑾瑜——比喻美德贤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景行——高尚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谨言——《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於言而慎於行。”《宋史·李穆传》:“质厚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无有矫饰。 静嘉——洁净美好。《诗·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籩豆静嘉。” @ 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涵——静心涵泳。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精研身考,以求此心之安,静涵以天地时物变化之妙,切证诸世态古今升降之故” 俊豪——才智杰出的人。宋叶适《书<龙川集>后》:“僚友一时,志同义合,相与扶立俊

诗经和楚辞取名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 1. 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 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 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3. 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4. 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5. 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7. 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9.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11. 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12.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3.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14.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5.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16.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17.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18.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19.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20.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21.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22.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转载过去,本知识来源于网络,笔者只是拿来 给大家分享,希望不要在此对本文发表评论】《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 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 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 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 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 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中 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 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 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 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 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 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 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 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 •;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 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 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 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导读: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

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

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 异同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析《诗经》、《楚辞》中爱情诗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事实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诗经》和《楚辞》研读得不是很仔细。近日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一遍,还是粗略的很,姑且就浮浅地分析一下这二者中爱情诗的异同吧。 首先来讲一讲不同之处。我认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诗有三大不同。分析如下: 第一,《诗经》爱情诗的题材比较丰富,而《楚辞》爱情是的题材则比较单一。举例来说吧,《诗经》有描写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如《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叔于田》;有描写男女相会的,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有写青年男女之间思念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还有描写被礼教束缚的充满痛苦的爱情,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而《楚辞》中的爱情题材大致是两种:除了“河伯”的爱情有过短暂的携手同游外,其它爱情中相恋的人或神总是“爱而不见”——他们总是在思念、在等待,却仿佛永远隔着一湾迷惘的水域。因此,它的主题相对《诗经》来说比较单一。 第二,《诗经》里的爱情表现得比较具体,而《楚辞》里的爱情则表现得比较抽象。这么说吧,《诗经》里的爱情诗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如《关雎》写的是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思念他倾慕的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姑娘婉言劝阻她的心上人逾越她家的墙……它们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再来反观《楚辞》中的爱情诗歌:由于它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因此它的意境显得那么迷离惝恍、摇荡神秘。于是,《楚辞》里的爱情诗让人觉得飘忽,让人觉得惆怅,让人觉得爱得仿佛像梦一样的不真实,但爱情的痛楚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完整版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 年左右的诗歌305 首,其中6 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 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赏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翻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翻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翻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翻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翻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11.言者无罪,闻

诗经楚辞与取名

诗经楚辞与取名 现将楚辞取名理出,以供飨鉴。 因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故普遍认为楚辞适合取男名。其实在古代,名字的性别色彩较淡,譬如韩嫣、陈琳皆为男子名,伏寿、曹节却是女子名。通观《楚辞》,行文相当之瑰丽,《诗经》创现实主义之源,而《楚辞》创浪漫主义之宗,这其中诸多的美词,不乏适合女孩取的名字。此次着手整理的,则是偏男性和中性化的名字(特别好的女孩名也会列出)。同样的,那就是因为过于古典而不可避免的“老土”了。 终究不忍烂尾。现找来《楚辞》(中华书局2010年版,林家骊译注)恶补,且学且写罢。大学时上过林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他是楚辞学研究的专家。本文中涉及译注的,多参考此书。 1、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2、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3、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5、峻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6、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7、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

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8、曼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11、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12、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诗经》与《楚辞》文体特点比较

《诗经》与《楚辞》文体特点比较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风、骚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160篇,是民间歌谣。“雅”,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40篇,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诗经》题材广泛,或反映周人发祥创业的历史和周初的经济制度、生活情况,某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或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罪恶;或表达人民反压迫思想、兵役的痛苦、劳动生活;或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等等,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末年,由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十七篇作品收录成集。由于诗歌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宋人黄伯思说其“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称“楚辞”。其中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的结合产物,春秋战国以后,楚国日益壮大,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因此在文化上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诗经》大多采用四言句式,“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墨子·公盂篇》),“诗”最初都是乐歌,这决定了其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章节回环复沓。《诗经》多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风格自然朴素,生活气息浓厚,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极富感染力。《诗经》朴实、自然、简洁的修辞又与春秋时期“简约、质朴、温婉、叙述”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汉代学者们把《诗经》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诗教”可以致人“温柔敦厚”,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写哀伤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未得”时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章情景一转,写欢乐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呈现出温馨、和悦的色彩,淡化了忧伤。既极尽哀乐之种种情状,又符合儒家的礼义道德,没有过度、滥情,这正是儒家美学“中和”之美的特点。司马迁也曾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楚辞》较《诗经》相比篇幅大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多用楚语楚声,节奏和韵律更具特色,更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这与楚地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神话得以大量保存,充满原始宗教气氛。 《楚辞》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作品不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述,作品中充斥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由于南方经济条件优越,不需要组织起来生产、生活,没有形成北方那样严密的政治制度,个体意识更强烈,思想更自由。 《楚辞》继承了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作品中常常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的讽喻怨刺诗对后世的作品有着巨大影响,在《楚辞》中也可以看出,但与《诗经》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相比,《楚辞》则是浓墨重彩的渲染出一幅幅悲怆激昂的画面。“哀怨起骚人”,《诗经》中也有不少愤怒,但那是道德的愤怒、集体的愤怒。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对群小的愤怒,无法被理解的寂寞与悲愤,是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的愤怒。

诗经与楚辞部分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专题(1)期末复习指导 诗经与楚辞部分名词解释 风骚传统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各以其自己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献诗说 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说 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四家诗 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今文三家(三家诗) 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六义说 “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四始说 “四始”说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二南独立说(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诗经》与《楚辞》参考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一、诗歌类 《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诗经直解》(二册)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撰 《诗集传》(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三十卷现有1984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 《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2年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楚辞章句》(汉)王逸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楚辞集注》(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楚辞新注》聂石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研究集成》马茂元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屈原研究》郭沫若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年版 《屈赋新探》汤正柄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 二、散文类 《先秦散文纲要》谭家健郑君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中华书局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国语选》傅庚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战国策选讲》刘忆萱撰中国青年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韩非子浅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三、神话类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神话论文集》袁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四、教辅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卷本)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

比较xx和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其中的爱情描写更是生动突出,在此,将诗经与楚辞中的爱情小小的比较一下。 楚辞中的爱情诗都含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恋爱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对爱情和两人未来的生活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即使是暂时遇到一点阻碍也不会对心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动摇,是全心全意的来对待的。〈〈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则多种多样,有乐观欣喜的,有暗思成愁的,也有悲伤失望的,这些诗表达了多种情绪变化。 从内容形式上看,楚辞中两首爱情诗内容单一——〈〈湘夫人》〈〈山鬼》描的都是恋爱约会中一方等待另一方的情状,不仅有仿描写人物倾世容颜的铺垫,还有清丽的景色作为渲染,仿佛一道精致的菜肴,色香味俱全,让人赏心悦目;〈〈诗经》则描写了人世间多种爱情形式,有单相思的,有两情相悦的,有被抛弃的,还有思归的,这些诗歌给我们的视觉和思想呈上一堂盛宴,在欣赏这些诗歌的同时不禁产生种种思考,对人世,以及情感。 楚辞中的男女主人公都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而是白然中的神或者精灵,他们的爱情不会像世俗中的爱情一样有诸多羁绊,不会一方等待有封建门第观念,不会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不会受到世俗流言蜚语的伤害,他们的性格更加单纯明净、豪爽洒脱。如在〈〈湘夫人》中,湘君因湘夫人失信未至,而将湘夫人赠与的袂和裸抛入水中,还留下一句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有一种小孩子气,如赌气一般,虽然说心中的爱与恨是成反比的,恨之愈切则爱之愈深。与此对比,〈〈诗经》中的主人公则是有着浓厚的人味,因为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他们的感情就更加丰富多样更浓重一些,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更近,更富生活气息。如〈〈将仲子》中少女既希望情人前来与白己约会,又畏惧旁人的闲言碎语,矛盾纠结的样子展现得十分生动: 在〈〈静女》中,男子在城墙下等待女子而不至时,搔首珈踢,表现出一种着急与迫切的情绪,而女子终于姗姗来迟后又很欣喜,一个前后态度的转变便将恋爱中的人特点就勾画出来了。 因为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性格的不同,诗歌的风格白然也不同。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屈原乃楚国大夫,因向楚王忠贞直谏而受到党群小人的谗言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中国丟齐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嚴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和诗经的不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辞和诗经的差^《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彳iLM弋表现实主义,弋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 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越重大 差§1)。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冲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 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 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題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_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射匕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 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 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xx》xxxx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事实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诗经》和《楚辞》研读得不是很仔细。近日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一遍,还是粗略的很,姑且就浮浅地分析一下这二者中爱情诗的异同吧。 首先来讲一讲不同之处。我认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诗有三大不同。 分析如下: 第一,《诗经》爱情诗的题材比较丰富,而《楚辞》爱情是的题材则比较单 一。举例来说吧,《诗经》有描写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如《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叔于田》;有描写男女相会的,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有写青年男女之间思念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还有描写被礼教束缚的充满痛苦的爱情,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而《楚辞》中的爱情题材大致是两种: 除了“河伯”的爱情有过短暂的携手同游外,其它爱情中相恋的人或神总是“爱而不见”——他们总是在思念、在等待,却仿佛永远隔着一湾迷惘的水域。因此,它的主题相对《诗经》来说比较单一。 第二,《诗经》里的爱情表现得比较具体,而《楚辞》里的爱情则表现得比较抽象。这么说吧,《诗经》里的爱情诗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如《关雎》写的是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思念他倾慕的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姑娘婉言劝阻她的心上人逾越她家的墙……它们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再来反观《楚辞》中的爱情诗歌: 由于它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因此它的意境显得那么迷离惝恍、摇荡神秘。于是,《楚辞》里的爱情诗让人觉得飘忽,让人觉得惆怅,让人觉得爱得仿佛像梦一样的不真实,但爱情的痛楚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