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及方法.

2、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3、初步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5、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验抽样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6、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及意义.

2、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3、能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4、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了解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及优缺点,了解抽样调查过程中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教学难点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学方法

收集数据是大部分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学生会有比较积极的参与表现,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收集后的数据分析,不同学生可能分析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教师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学过程

数据的收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的方法及过程,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全班每位同学各有什么样擅长的文娱节目能参与演出.为此,你需要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

你擅长的文娱节目是(只选一项)

ABCDE、相声、小品、戏曲、器乐、舞蹈、歌曲填好后,将问卷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将问卷发给每位同学,然后收集、记录.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一次数据收集的过程,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动机,教师首先让学生从收集到的数据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与同伴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结合教材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自然地引导学生总结收集数据的过程及常用方法,不同的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可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

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

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收集数据的过程.

123456)()选择调查的方法(记录结果)(展开调查)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的对象(()得出结论.总结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

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有:①问卷调查②访问③观察④查阅资料⑤试验.

本环节主要是由学生亲身体会,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以便总结出收集数据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据收集的过程及方法,同时也设计了问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在生活中的意义.

春节快到了,你想知道你班里的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吗?所以你必须调查,然后加以总结,那么

1)你调查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你调查的对象是__________, (3)你感兴趣的调查对象是__________,(

4)你打算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5)你打算向你的调查对象提出什么样的问题__________(.

有的答案可能不唯一,只要符合实际即可.

调查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统计的过程并非只是读取和分析已有的数据,还包括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引导学生思索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方案,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引出普查、总体、个体的概念.

问题:你每周在家干家务活吗?时间大约是多少?你知道其他同学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吗?

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每周在家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应该如何展开调查?通过小

组讨论,说一说你的看法.

同学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普查、总体、个体的概念

结合新课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自然地引出本节的重要概念,让学生理解对于每一个统计活动都要有数据调查和收集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分析总体与个体的联系和区别,并重视调查方案的实际操作细节.

1)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数据的调查、收集的过程,并通过对所得数据的计算和分析,了解了自己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所处的位置和水平,在这一调查过程中就涉及到调查的方式、

调查对象的总体与个体.

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

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

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100名老年人.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

10名老年邻居.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

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

2: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进行交问题流.310%的老年人,: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问题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病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总结: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巩固应用

练习: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练习:要调查下面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调查方式比较合理?

1)调查某种灯泡的使用寿命;(

2)调查你们学校七年级学生的体重;(

3)调查你们班学生早餐是否有喝牛奶的习惯.(

练习:为了了解你们学校的学生是否吃早饭,下列这些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合适?170073050名同学进行调查;至在校门口随机选择(:)早上:

2515的同学进行调查;和 ()选择全校每个班级中学号是31)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选择七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集体订正.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及方法. 2、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3、初步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5、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验抽样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6、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及意义. 2、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3、能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4、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了解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及优缺点,了解抽样调查过程中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教学难点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学方法 收集数据是大部分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学生会有比较积极的参与表现,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收集后的数据分析,不同学生可能分析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教师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学过程 数据的收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的方法及过程,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全班每位同学各有什么样擅长的文娱节目能参与演出.为此,你需要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附答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 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的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数学成 绩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 ,个体是 ,样本是 ,样本容量是 . 3、在进行数据描述时,要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应采用 图;要显示部分在总体 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应采用 图. 4、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 (用字母按顺序写出即可) A 、明确调查问题; B 、记录结果; C 、得出结论; D 、确定调查对象; E 、展开调查; F 、选择调查方法。 5、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中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216°,则这年扇形所表示的部分占总体的百 分数是 . 6、某校八年级(1)班为了了解同学们一天零花钱的消费情况,对本班同学开展了调查,将 同学一周的零花钱以2元为组距,绘制如图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 知从左到右各组的频数之比为2∶3∶4∶2∶1. (1)若该班有48人,则零花钱用最多的是第 组,有 人; (2)零花钱在8元以上的共有 人; (3)若每组的平均消费按最大值计算,则该班同学的日平均消费额 是 元(精确到0.1元) 7、根据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劳动者构成比例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如图 5所示,则第一、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构成比例 是_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 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9、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城区人 口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城区人口约3万,初中 生人数约1200.全市人口实际约300万,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12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8万,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 10、如果你是班长,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 查内容是(请列举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数(元) 人数 1210864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抽样(2)

5.1数据的收集与抽样(二)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随机性; 2.学会另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3.知道样本和样本容量的概念; 4.理解样本是由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 重点:能在一个总体中较为合理地抽取样本,并计算出样本容量。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学一学:阅读教材P143动脑筋至P144动脑筋上方的内容,解决下面的问题:阅读下面的英语短文(会翻译成中文吗?可别忘记向英语老师请教噻),填空并回答问题。 Zhang Linghong was born in Hangzhou in 1961.As a teenager, he began painting scenes of local fishermen and sailors along the canals in Suzhou ,and sold these paintings to tourists and passers-by as souvenirs.In 1983,he gained admission to the Beijing School of Art . His early works , mostl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reflected the scenery of eastern China . (1)将短文字母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字母画记在短文中 出现的次 数 占字母出 现总数的 百分比% 字 母 画记在短文中 出现的次 数 占字母出 现总数的 百分比% a n b o c p d q e r f s g t h u i v j w k x l y m z (2)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短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母为; ○2这篇短文中出现次数超过5%的字母有。 说一说: 1.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能否建议计算机键盘制造厂家将次数超过5%的字母安排在手指便于控制的位置上?为什么? 2.随机性是指。 3.要调查所有英文文章中26个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可以采用全面调查的调查方式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备课人:德阳市第一小学马小琴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普查和抽样调查各自的优缺点; 3.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 4.能把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整理,并能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的相关特性;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普查. 要点诠释: 普查又叫“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查范围内的所有个体一个不漏地进行准确统计. (2)抽样调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要点诠释: ①抽样调查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抽样调查的注意点:1.随机取样;2.取样具有代表性;3.若样本由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应按比例从各部分抽样. (3)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通过调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花费多,工作量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普查. 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范围小,花费较少,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要点诠释: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2.调查的相关概念 总体:我们把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要点诠释: ①“调查对象的全体”一般是指调查对象的某种数量指标的全体,如对于一个班级,如果考察的是这个班学生的身高,那么总体是指这个班学生身高的全体,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学生的全体是总体. ②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一个总体中可以有许多样本,样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总体. ③样本容量是一个数字,没有单位.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通过样本对总体的估计越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1课时10.1统计调查(一) 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1)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收视情况怎样? (2)班级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 (3)本年度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哪几部?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 二、数据的收集 问题1: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怎样才能知道结果? 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调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要设计好调查问卷。 你认为设计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 问卷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以及要求等。 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调查问卷:、 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 应加“男□女□(打勾)”这一项. 问卷设计好后,请每位同学填写,然后收集起来。例如,调查的结果是: DCADBCADCD CDABDDBCDB DBDCDBDCDB ABBDDDCDBD 注意:用字母代替节目的类型,可方便统计. 三、数据的整理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容易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你认为应该怎样整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 划“正”字。这就是所谓的划记法。 下面我们利用下表整理数据。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 这个小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通过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探究: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也是评价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充足的睡眠是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若请你了解本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你会怎么做? 【归纳结论】我们把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个对象称为个体. 我们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了调查,像这种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完成教材P141的做一做”. 3?议一议:如果只对一篇英文文章中各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其

所得百分比能否代表所有英文文章中26个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为什么?

4?动脑筋:为了了解下列情况,可以采用全面调查吗?如果不能,应该怎样调查? (1) 调查全校同学睡眠时间的情况. (2) 调查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 为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调查某城镇10 000户人家一年时间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归纳结论】当不必要或不可能对某一总体进行全面调查时,我们只要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情况,我们把这种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就组成了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个数叫做样本容量. 5?请举出一些只能采用抽样调查而不能采用全面调查的实例. 6?探究: ___ 年,美国某杂志报道, ___ 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学生目前的年收入 一般为25 111美元?这一数据是耶鲁大学对与母校保持联系的校友的一次问卷调查后的统计结果?问这个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年从耶鲁

七年级上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湘教 版)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

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这个小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通过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也是评价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充足的睡眠是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若请你了解本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你会怎么做? 【归纳结论】我们把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个对象称为个体. 我们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了调查,像这种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完成教材P141的“做一做”. 议一议:如果只对一篇英文中各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其所得百分比能否代表所有英文中26个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为什么? 动脑筋:为了了解下列情况,可以采用全面调查吗?如果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柳市实验中学黄琦琦李曙静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1.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2.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 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3.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03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018-10-21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集体备课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一.本章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2)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的方案. (3)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能读懂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4)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5)能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6)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 (7)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收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 (4)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决策;培养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 (5)培养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的应用能力;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6)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 (4)通过几个不同的事例等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5)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统计活动. (6)通过几个不同厂家的鸡腿的三个量度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理性思考(7)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8)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本章重难点: 1.本章重点: (1)对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根据具体的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的方案. (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如何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图; (4)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的应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撰稿:杜少波责编:张晓新 【学习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并从调查问卷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4.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用抽签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据的收集 1.调查问卷 调查、收集数据,应先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通常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问题. 一般地,设计问题应简单明确,提出的问题不能带有个人观点,供选择的答案应尽可能全面. 调查问卷一般采用划记法整理结果,划记一般用“正”字表示,且“正”字的每一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要点诠释: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 (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2.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 对全体考察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要点诠释: ①全面调查又叫“普查”,它是指在统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一一做出的调查. ②一般来说,全面调查能够得到全体被调查对象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有时总体中的个体的数目非常大,全面调查的工作量太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全面调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5.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第1课时 全面调查教案2 湘教版

5.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第1课时全面调查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以数据来说话; 3、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整理;(2)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据;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教学设想: 教与学的形式以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分析备注 一、知识导向: 这一节的内容是“数据的收集”。教材希望通过“推荐候选人”等 活动,让学生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到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 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在教学中老师应跳出“确定性数学”的圈了, 提示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这一重要区别,帮助学生们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新 习惯。并在分析数据中,明确数据有“好”、“坏”之分,但在教学中应 多宣传人们利用数据作出合理决策的例子。 对于教材中的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在今后的概率和统计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但在本节中仅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其他的性质安排中第二节,所以在本节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尚未给出的知识点,使他们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二、新课讲解: 1、知识设疑: 从我们身边中的事说起,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分析是关系到以后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所以必须加以注意。另外,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关键。如果处理好

(1)中共中央刚召开“十七大”,“十七大”的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吗?这样的产生合理吗? (2)你们最喜欢哪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3)班里关有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学? (4)你知道班级中谁是最受欢迎的人吗? …… 对于上面种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得到结果? 2、知识形成: (1)数据有用吗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收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对我们的生活是太重要啦,所以,收集数据有助于我们作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 (2)数据的收集 假如我们要选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同学,我们将会: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民主推荐的调查方法; 第四步:展开调查——全班同学进行投票; 第五步:记录结果——唱票; 第六步:得出结论——统计,票数最多者当选。 在上面的推选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及分析整理的过程,即,明确调查问题————数据的用途; 确定调查对象————数据收集的范围; 选择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方法; 展开调查——————数据收集; 记录结果——————数据整理; 得出结论——————数据分析;事半公倍的作用。 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这一过程必须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所了解。并能熟悉这一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自我设计一个调查的过程。 调查方法有许多种,尽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考虑,想到更多的调查方法。

数据的波动和数据收集与处理复习

数据的波动 一.考点归纳 考点一.极差的计算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记作.(X 大—X 小)。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例1. 计算下面各组数据的极差。 (1)-5,6,4,0,1,7,5; (2)11,12,13,14,15,16 考点二.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 2 设有一组数据.x 1, x 2, x 3,……,x n ,其平均数为 x 则 s 2= [] 22221))()(1 x x x x x x n n -+??+-+-(, 而s= ( )()( )[]2 22211 x x x x x x n n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 根) 例2.求数据76,84,90,86,81,87,86,82,85,83的方差和标准差。 例3.已知x 1,x 2,x 3的标准差是2,则数据2x 1+3,2x 2+3,2x 3+3的平均数是多少? 方差是多少? 例4.某班有甲.乙两名同学,他们某学期的五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甲.76 84 80 87 73 乙.78 82 79 80 81 请问哪位同学的数学成绩较稳定.

二.课堂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1,x,0,1,-2的平均数是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2B.2 C.4 D.10 2.已知一组数据的方差是4,则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是( ) A.2 B.4 C.8 D.16 3.从A.B两班分别任抽10名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其测试成绩的方差是S A2=13.2,S B2=26.36,则( ) A.A班10名学生的成绩比B班10名学生的成绩整齐 B.B班10名学生的成绩比A班10名学生的成绩整齐 C.A.B两班10名学生的成绩一样整齐 D.不能比较A.B两班学生成绩的整齐程度 5.一组数据7,8,9,10,11,12,13的方差是________. 6.已知一组数据1,2,3,5,x的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是________. 7.已知数据7,9,19,a,17,15的中位数为13,则这组数的平均数为________,方差为________. 8.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某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组.76,90,84,86,81,87,86,82,85,83 乙组.82,84,85,89,79,80,91,89,79,74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___,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2)若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y,则x与y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 (3)经计算知.s甲2=13.2,s乙2=26.36.s甲2<s乙2,这表明____________.(用简要的文字语言表达) (4)将甲.乙两组数据并成一组数据后,按照组距4分分组时,可以分成以下5组. 73.5~77.5 77.5~81.5 81.5~85.5 85.5~89.5 89.5~9.5 则其中85.5~89.5这一组的频数是___________,频率是___________. 9.甲.乙两位同学本学期11次考试的测试成绩如下. 甲98 100 100 90 96 91 89 99 100 100 93 乙98 99 96 94 95 92 92 98 96 99 97 (1)他们的平均成绩和方差各是多少? (2)分析他们的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3)现要从两人中选一人参加比赛,历届比赛成绩表明,平时成绩达到98分以上才可能 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为什么?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优质课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抽样调查及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学会辨别样本、样本容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重点如何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从数据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学 要了解一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打算怎样做?是一个一个地进行调查,还是抽取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或许用你认为最好的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调查方法吗? 二、导学 当不必要或不可能对某一总体进行全面调查时,我们只要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情况。我们把这种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就组成了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个数叫做样本容量。 如:上面问题中全校3000多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是总体,每一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是个体,我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是一个样本,抽取的部分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就是样本容量。例如如从3000多名学生中抽取1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样本容量就是100. (一)注意:抽样调查还适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如关于灯泡寿命、火柴质量等。 (二)练习:为了了解下列情况,可以采用全面调查吗? 1.调查全校学生睡眠时间的情况;

2.调查一批产品的合格率; 3.为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调查某城镇10000户人家一年时间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是什么? 三、合学 下面以复学内容为例,请我班同学为代表,抽取样本容量为66的调查数据统计表。 抽样调查容量为66名学生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节目类型 画记 (即画“正”字记个数) 人数百分比 A新闻 B体育 C动画 D娱乐 合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中喜爱节目的学生最多,是%,据此估计,这个学校的学生中,喜欢节目的人最多,约为%,由上表也可以估计出这个学校喜爱其他节目的学生人数及百分比。 作业布置 1.下表是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数量统计表: 普查时间(年)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人口数(亿) 5.94 6.95 10.08 11.34 12.95 请用一张条形统计图表示该表所显示的信息,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填空。 (1)1953年我国人口数量是_________亿,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是 ________亿。 (2)从1953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增加了________。 2.假如你想知道你们全班同学对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和跑步的爱好情况,那么你在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中: (1)你的调查问题是:________。 (2)你的调查对象是:________。 (3)你要记录的数据是调查对象的________。 (4)你将如何开展调查并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