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责任部门:电子信息系

项目建设责任人:杨正勇(电子信息系副主任,硕士学位,副

教授,维修电工技师,二级考评员)

雷小红(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

程师,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

简立明(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刘春花(自动化技术专业院级专业带头人,硕士,副教授)陈斐彪(硕士,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

谢利英(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二级考评员)

刘欢(高级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技师)

万少华(高级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技师)

高俊祥(讲师,维修电工技师)

苏金宝(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冯昂林(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气组组长,技师)

谭晓军(中联重科技术员,工程师)

段炎辉(特变电工技术员,高级工程师)

立项主要依据:

1.《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造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8.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解决方案》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组2007,11,27

一、项目简要说明

本项目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矿山机电、应用电子技术和智能楼宇技术等专业的发展。

实施本项目建设,总计划投入资金752.5万元(重点专业653.5万元,专业群99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投入350万元,申请地方财政投入368万元,学院自筹34.5万元。资金用途如下:126.5万元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75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452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99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本项目的完成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示范作用:

(一)“4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4”----课程体系“4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以专业核心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3”---实习“三阶段”,分职业素质培养、岗位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三段开展;“3”----职业技能训练“三等级”,职业技能训练按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递进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体现示范作用。

(二)电工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以工业控制技术为核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生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搭建高级维修电工、电工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平台,广泛开展电工新技术培训,为衡阳及周边地区培养掌握电工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提供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在电工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上体现示范作用。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院机电设备厂、学院后勤服务公司为平台,加强与深圳智邦和圣德士科技公司的合作,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实施差异教育,突出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创新教育方面体现示范作用。

二、建设背景

电气自动化技术渗透在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一方面机械、电子、电力、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都广泛使用先进的生产设

备、自动生产线,在这些设备中大量运用了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调速、交流伺服、工业控制计算机、人机界面、现场总线、机器视觉、自动检测等先进自动化技术。另一方面各种大型装备和系统在运行中的测量、监视、调节与控制也无不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息息相关。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决定装备质量、性能、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湖南省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以工程机械为“龙头”,以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把装备制造业列入我省“十二五”规划优先发展的7大重点产业之首,同时提出“加快推进新兴科技与传统优势制造业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

衡阳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延伸区,《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百千万”投资行动计划(百项重大工程、千个重大项目、万亿总投资规模),着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技师城”和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长株潭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政策的实施,衡阳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延伸区,随着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衡阳装备制造业必将同步发展,预计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矿产开发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

当前,衡阳的许多企业包括一些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比如,衡阳共创德光伏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华菱衡钢德φ100无缝钢管机组技术改造项目,衡阳特变电工的1000kV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项目,中国五矿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星马重汽白沙工业园区内316亩星马重卡项目;另外中钢衡重,重型矿冶装备制造基地特大件浇铸厂房内,国内一流的设备齐装亮相;南岳亚新科、衡阳纺机、雁能电工、德义隆、湘阳特等企业生产线的改造已经立项,这些改造项目大量运用了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调速、交流伺服、工业控制计算机、人机界面、现场总线、机器视觉、自动检测等先进

自动化技术。可见,伴随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自动化相关技术人员的需求也相应大幅增加。

据《湖南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调查:在湖南省就业人口中,高技能型人才仅占技能型人才的15%左右,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能解决装备制造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最紧缺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连续多年位于用人需求榜前5名。2007年湖南省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整体持续增长,年需求达2万多人,其中高职学历人才的需求量最大;湖南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达120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类人才需10余万人。由此可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技术密集型生产要求在这些岗位上的人员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技能高,因此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扩大本专业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既是学院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三、建设基础

本专业于1978年由原衡阳技术学院设置,至今已34年,2004整合成立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在原有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生源情况,积极展开社会调研,征求了衡阳钢管集团、亚新科衡阳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公司、衡阳开关电器厂、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深圳华为、安徽奇瑞等十余家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的意见,经过整合,优化设置了专科层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于2004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目前在校学生规模310人。

自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投入250余万建设PLC项目实训室、电气配线与安装车间、机床维修车间、数控维修实训车间、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电子产品制作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等实训场所,极大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2009年12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通过省教育厅专业评估,获得良好等级。2010年获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立项。通过课程、实验实训、

师资建设,专业的办学软硬条件和综合实力位居本地区前列,各种办学的指标已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优秀标准,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建设基础深厚,具体如下:

(一)“互惠互赢、弹性安排”的校企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1、专业建设对准衡阳优势产业,增强了专业建设的市场适应性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三化一基”,衡阳提出主攻工业战略,一区两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工业园、松木工业园)项目纷至沓来,蓬勃发展。衡阳市委针对“工业倍增”行动计划对人才的需要和当前局部地区“用工荒”现象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打造衡阳“技师城”。学院紧跟形势,按照“服务当地经济,对接重点产业,工学结合”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推进衡阳新型工业化中重点支持的“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给力衡阳“技师城”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一体,互惠互赢、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如学院与衡阳特变电工、南岳亚新科合作开办了4届的订单式培养班,本专业向合作单位共输送了110名学生,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对口就业;近三年,为衡阳风顺车桥、衡阳无线电厂等企业培训与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和电工技师共计110人次,主动地适应了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正是这些合作案例产生的示范效应,欧姆龙精密电子(衡阳)有限公司、富士康(衡阳)公司都纷纷向学院表达合作意愿,这就为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联合办学、弹性安排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环节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专业规划由指导委员会主导,增强了专业建设的市场针对性

为了获取广泛的理论支持和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我们的专业建设更贴近行业岗位的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随后逐年调整,企业方委员有企业高管、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校方委员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鉴定的相关负责人和资深教师,“委员会”具有广泛行业(企业)渊源和教育教学培训鉴定背景。这样保证了行业信息最新、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最接近

行业岗位,大大地增强了专业建设的市场针对性。委员会名单如表3-1所示。

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表现在“坚持未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新增专业设置、调整申请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上报、不审批”这一硬性规定;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度体现在委员会和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每年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根据人才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定向、业务范围,撤换过时陈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根据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补充职业岗位需要的新课程、新内容。

3、专业教学进度合理弹性安排,增强了专业顶岗实习的可行性

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这样,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如衡阳特变电工铁芯制作分公司生产车间供电项目来单是随机的;又如南岳亚新科因其委托学校利用学生实习完成的外包项目来单通常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学院机电设备厂、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业务项目更具随机性和常发性。针对于此,我们在大计划不变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来单变化情况,分时段弹性

安排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专业顶岗实习的可行性。

(二)“43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贯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本专业建立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初步形成了“43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4个层面设置课程。按照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和创新领域4个层面设置课程。

“3”——实习“三阶段”。将实习分别安排在三个学年,按照以职业素质培养、岗位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为主要目的三个阶段开展。第一学年,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学院机电设备厂为平台,进行职业素质感知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行,同时兼顾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以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进行专业技能顶岗实习,着重进行岗位能力和职业规范训练以及企业文化熏陶,同时进一步强化劳动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行的教育。第三学年,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平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

“3”——坚持实行“双证”书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职业技能训练按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递进实施。

通过这种模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聘请大量的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企业化”的课程,如企业管理、机床维修等课程;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给学生进行实训,如特色课程数控机床维修等;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把企业的项目、问题和任务带进课堂,推动课程建设,如工厂供电技术等。同时,依托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专业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节能、质量、服务等意识。“43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框图如图3-1所示。

图3-1 “43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三)以课程组为单位,基于专业核心技术一体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课程小组:为了加强教师的统筹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学院自2010年起,就在教研室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教学小组建设的观点,规定每门专业的核心课程至少由两个以上教师担任,相同课程的教师形成课程教学小组或教学团队。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立了《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电力电子及应用》、《单片机与C语言》、《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小组,与行业(企业)合作,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进入课程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

课程开发思路:以校企共同确定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按照“核心技术一体化”,即“核心技术与课程设置一体化”、“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核心技术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核心技术与职业资格一体化”和“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专业课程开发思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题、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生产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纵向上前后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使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术技能展开,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技术技能服务。

课程建设成效:各课程组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对衡阳钢管集团、衡阳特变电工、南岳亚新科及衡阳大量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参照国家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建成以培养高水平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

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按省级精品课程评选标准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门----《电工基础》,在建院级精品课程1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教学资源库立项课程2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和《单片机与C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双证书”制实践和本专业考评员的职业鉴定考评工作实践积累,收集、整理、提炼形成了《高级维修电工应知试题库》,该试题库既是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参照物之一,也是组织学生理论知识条理化梳理、考工综合复习的特色教学资源。开设了“财工融通”特色课程1门----《企业管理》,已有3本校本教材, 4本高职教材正式出版,参加1项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院级教改课题,近三年发表论文41篇,具体情况如表3-2和表3-3。

(四)拥有一支以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整合了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

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23名,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8人,专兼比约2:1,来自企业或具有连续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14人,约占61%。

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其中具有5年以上企业一线技术工作经历的有7人(占47%);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15人(占100%),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习指导8人(占53.3%);研究学生学历或硕士学位5人(占33.3%);考取高级技能以上证书的教师12人(占86.7%),3名教师拥有职业技能鉴定二级维修电工考评员证;“双师”素质教师12人(占86.7%),

在兼职教师中,有7 人来自不同企业,1人来自湖南工学院,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同时具有一种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两门以上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

本专业师资队伍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五)“校企共建,分段异地”实训平台已基本形成

1、校内实训基地“五位一体”功能初显,“产学研结合,以产促研,以产促学”的特色鲜明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以产促研,以产促学”的基地运行特色,促进了专业快速发展。

①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功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专业实训基地拥有一层20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内设PLC项目实训室、电气配线与安装车间、机床维修车间、数控维修实训车间、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电子产品制作实训室等6个实验(训)室(车间);同时还有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焊接实训车间和钳工实训车间可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共有各类教学生产设备123台套,可同时容纳400名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习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按生产现场工作流程布置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均设消防通道、灭火设备等,既能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及专业群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学生技能培养的任务,又能满足劳动保护和生产安全的要求。实训基地现有设备配置如表3-5。

基地在完成正常的实训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三年来,先后为衡阳市华岳电子工程学校、衡阳市育才专修学院、衡阳市工商贸易专修学院和衡阳风顺车桥、衡阳无线电厂等企业培训与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共计1886人(含下岗工人和农民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研结合,以产促研,以产促学”基地运行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深度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服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衡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高精度高速磨床电主轴中频变频器驱动改造和恒压供水系统改造项目,自动化教学团队在简立明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实训中心的设备资源,与企业方合作在拿出大量试验数据的前提下,顺利的完成了上述两项技改项目的现场实施,并主持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中频交流静止变频器驱动高精度高速磨床电主轴的应用研究》,现已进入结题阶段。

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校内“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电子信息系实训中心与学院机电设备厂、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合作,常年开展校内“顶岗实习”活动,比如学院主校区经历的3次电网改造项目、学院实训中心大楼的电路安装项目和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实

训基地搬迁设备的电气调试项目等,都是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带领学生,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完成的。又如,针对衡阳特变电工铁芯制作分公司落户学院西校区之际,杨正勇、邓永安老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组,承接了生产车间供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改造项目;派遣邹德龙带队参加衡阳市金盾保安科技有限公司安防监控系统的“外协安装”项目等等,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在真实的环境下,以产品或服务为最终成果,师生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有效地促进校内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基地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5-2010年共实现产值700万元,利润65万元,所获得的利润用于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也由过去“输血”式消耗性实训教学转变为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结合,以产促研,以产促学”基地运行模式。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衡阳“一区二园”作支撑,学生“顶岗实习”有保障

衡阳市是湘南工业重镇,近几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三化一基”,衡阳提出主攻工业战略,一区两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工业园、松木工业园)项目纷至沓来,蓬勃发展,拥有大批著名的外资、民营、股份制企业,其中有全国知名的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华菱集团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欧姆龙精密电子(衡阳)有限公司、富士康等企业,良好的工业基础强势支撑着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原则,我们先后在特变电工、南岳亚新科、衡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中天云立电梯、衡阳拖拉机制造公司、南方互感器等企业建立了7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不仅有保障,而且融入衡阳产业链当中,极大地促进了“零距离”人才的培养。

(六)“职教新干线”为平台的专业教学资源已经启动

以“职教新干线”和“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数字化管理”平台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素材资源为补充,在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教室”。资源库建设内容涵盖电气自动化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其中,学历教育精品专业主要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

测评系统及职业培训等内容;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电工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等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工程案例、试题库等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为职业教育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专业所有教师与学生在职业教育网络平台上建立个人空间,教师空间实时上传教学过程资料,学生空间实时上传学习过程资料,实现教师和学生个人资料的积累与共享;5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建成网络“数字化教室”,在“数字化教室”中能进行视频教学,教案、讲稿、PPT等在线浏览与下载,学生作业上传与批阅,师生在线答疑与交流等功能,正朝“做到时时、处处、人人数字化”的方向努力。

(七)“三项制度、分层自律”,自觉遵守教学管理制度风气已经形成

提升教学质量从何入手?如何建立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几年来,电子信息系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角度入手,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人,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电子信息系首先组织全系员工就学院制订的近70个教学文件进行梳理学习,提高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促进教师成长为本位的教学管理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认识;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是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发言人,主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第一带头人,系主任是提升教学质量第一负责人”的分层自律,自觉遵守教学管理制度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通过“三项制度”来作保障的,即“系主任负责制、主讲教师负责制和学生评教制”。

系主任负责制指向专业的建设,从专业层面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主讲教师负责制指向课程的建设,从课程层面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学生评教制指向课堂的重建,从课堂层面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学生评教不仅是管理、评价教师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学生权利的维护。基于这种认识,围绕教师的专业水平、课堂教学、为人品行三个方面,系部在每个学期期中和期末两个时段,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织学生,实施教师评选活动。学生评选结果递

交学院教务处备案后公开,学生评教结果、系部教学检查结果、院督导检查结果共同构成教师教学业绩的最终等级评价,直接与教师的课时津贴挂钩,也将作为推荐参评校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的重要依据。三年来自动化教学团队教师评教结果表明,优秀率80%,合格率100%。

为了加强教师的统筹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学院自2010年起,就在教研室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教学小组建设的观点。为此,电子信息系选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课程教学小组建设试点专业。规定每门专业的核心课程至少由两个以上教师担任,相同课程的教师形成课程教学小组或教学团队。成立了以简立明为主讲的《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课程教学小组,以杨正勇为主讲的《数控机床控制与维修》课程教学小组,以刘欢为主讲的《电力电子及应用》课程教学小组,以周克辉为主讲的《单片机与C语言》课程教学小组和以刘春花为主讲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小组。

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负责人称主讲教师,由主讲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小组或教学团队的领头羊,类似于专业的第一带头人。主讲教师主要承担以下职责:一是主持编写课程建设规划以及课程标准和学习指南。如今,自动化技术专业的5门核心课程都已按照校级精品课程规格和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由主讲教师承担责任。二是组织教材的编写和选订。对于师资力量较强的课程教学小组,学院要求并支持主讲教师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三是组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讲教师一方面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小组的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了具体的专业引领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以及深入企业调研等。要求主讲教师在三年一个任期内至少主持开展一项教改项目。四是主持课程考试命题工作。要求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教考分离,所以命题和题库建设是主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院本着管理和责任重心下移的原则,自2009年开始,试行系主任负责制,把专业建设的责任、权利、经费交给系主任,强化系主任在专业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系主任首先要负责研制专业建设方案和组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其次,系主任要主持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形成专业意识,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每年新生入学,系主任都组织相关教授和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专业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专业思想。系主任还要负责课程安排和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由系主任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核心课程的建设由系主任组织实施。同时,系主任还要主持全系听课、评课,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负责学生的实训、实习、学生毕业论文以及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相信,有“三项制度”作保障,通过分层自律,自觉遵守教学管理制度风气的形成,会最终实现“教师的课经得起听,学生的技能经得起考”的新局面。

(八)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初显,社会美誉度高

根据自身特点为地方企业服务,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多年来,我们在学院的统筹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在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生产与技术服务、对口支援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为提升本地区企业员工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学院成立之初,沿袭原衡阳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我们紧紧依靠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为衡阳各企业的技术工人开展了技能培训、鉴定及非学历培训等服务工作,最近三年来,为衡阳市华岳电子工程学校、衡阳市育才专修学院、衡阳市工商贸易专修学院和衡阳风顺车桥、衡阳无线电厂等企业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共计1886人(含下岗工人和农民工)。

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为本地区企业开展生产与技术服务,得到了本地企业的广泛好评

我们通过承接企业外协生产任务,以学院机电设备厂、学院后勤服务公司为平台,组织本专业教师团队组织学生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参加企业产能升级技改项目,承接企业“外协安装”项目,承担学院

电网改造项目等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或学院解决了生产与技术问题,同时师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生产与技术服务产生的利润在21万元/年以上,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与本地区职业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促进了相关院校师资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区域内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自2005年以来,我们与衡阳市华岳电子工程学校、衡阳市育才专修学院、衡阳市工商贸易专修学院等本市职业学校建立了对口联系,利用本专业师资及设备资源优势,为这些单位开办了3期电气自动化专业师资培训班,促进了这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区域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学生职业素质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高

由于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规范,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操作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近三年保持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80%,录取新生报到率稳定在95%以上。

(十)特色与优势

1、拥有一支以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骨干教师大都有连续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背景,大部分教师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有着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

2、“433”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初显成效,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情境教学、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教学,开发了一批基于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科学构建了以“双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真实项目实施。

3、以学院机电设备厂和学院后勤服务公司为平台,构建了校内实训基地和产业对接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已具备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产学研结合,以产促研,以产促学”的基地运行特色初步形成。

4、培养的学生专业技术强、素质好、社会口碑好,近三年毕业

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承担系部:电子信息系 系部负责人:XXX 项目负责人:XXX 项目小组成员: XXX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百千万”投资行动计划(即百项重大工程、千个重大项目、万亿总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1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75.36亿元,同比增长44.8%,年增产值593.55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三;衡阳特变、华菱衡钢、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迅等12家世界500强和17家央企先后落户衡阳;这些现代化企业都大量运用了PLC技术、变频技术、人机界面、现场总线、自动检测等先进自动化技术;在未来五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将达5万余人,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设基础 该专业始源于1958年,2004年开始招收高职生,目前在校学生310人;现有专业课教师23名,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8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人,副高职称教师8人,研究生学历5人,具有连续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达14人,“双师”素质教师100%;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 证”三融合教学,“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231”);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作业流程,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目标,并参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初步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以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根本目标,初步建成了《电子技术基

专业群建设方案框架.doc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二)建设基础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基本思路 (二)建设目标 总目标 具体目标 (三)预期效益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1天)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 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项目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概述 根据北京现代制造业和煤炭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本专业设臵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煤矿机电技术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北京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培养机电高技能人才;煤矿机电技术方向主要面向华北主要产煤地区,培养煤矿机电高技能人才。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校内产学一体”、“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维修》3门优质核心课程;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方向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聘请12名企业机电技术方面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5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北汽福田、北京嘉昌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钢集团、京煤集团、中煤北京煤矿机械责任有限公司等10多家北京制造企业和煤炭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6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开展机电一体化、低压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2000多人次,为首钢集团等企业转岗职工再就业进行技术培训300人次,为北京现代制造企业和华北地区煤炭企业培训矿、厂长和技术人员3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0项;建设专业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本专业示范建设项目总需资金为1370万,其中,中央财政465万,北京市905万。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一、建设基础 (一)社会需求 1.北京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急需机电高技能人才 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北京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六个制造业领域,预计到2008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115.8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l06.7亿元,同比增长33.8%,接待海外游客44.2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创汇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5.94%,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3.嘉兴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创示范提供了良好

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子商务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迅速成 长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它培养的人才应当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学校层次中,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创国家示范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行业背景和依据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 模式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 形态。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逐步从探索走向规范、务实,从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机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 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然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面 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构 架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与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相一 致的电子商务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对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调研,经过详细分析 研究,其结果显示了如下特征: 1、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 才的严重短缺,将带来电子商务业界一场空前激烈和白热化的人才竞 争。中、初级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匮乏将日益突出,这为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 机。 2、据《2009 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 31 个省市共有 201 万家企事 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预计未 来 10 年内,我国大约需要 200 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精通英语、懂得基本经 贸理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 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的开展,电子商务 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信 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易于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配备专业教师,培 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校将在未来的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建设示范 性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满足淮南本地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对营销、 物流、会计等相关专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分析 曹兴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分析曹兴群 发表时间:2019-07-26T15:53:10.4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曹兴群 [导读] 摘要:电力在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与电能无法分离。 身份证号码:13052519810218XXXX 摘要:电力在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与电能无法分离。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这使得人们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造成供电难度不断提升,经常出现停电情况,传统的供电形式已无法满足电力的实际发展需求。在电力工业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升了供电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对于降低供电故障发生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分析 引言: 电能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用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就要求电力体制必须不断深入地改革。加之日益加剧的电力市场竞争,促使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增强竞争优势以达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当然,企业也要时刻面对如何降低成本的问题,这就要求其加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不但能实现自动化、无人化供电,同时还具有设备保障自动检测与排除的功能。不仅能确保高质量的供电性能和高安全性的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还大幅降低了供电时人力物力的消耗。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关键技术 1.1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系统是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的核心。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中,智能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自动化技术运行的效果,还能从整体上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管理。随着现代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自动化电力系统中的发展潜力巨大,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能够有效减少电力系统控制中认为操作造成的失误,从而保证自动化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这一系统是当前自动化输电系统内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其中就牵涉到了远程遥感技术、微机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新型技术手段,并且还加入有大规模的新型化节能技术手段,其技术核心为:FACTS技术、串联补偿、SVC技术等,可以有效实现对输电系统核心参数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调控,从而确保输电系统达到更加良好的稳定性,在大幅度增强输电系统可控性与电力输送效率的同时,还可显著减小电力供应的成本支出与耗损,有助于达到良好的输电节能效果。 1.3在线检修 目前,对于用户量庞大的电力系统维护来说,以往定期检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检修要求,定期检修存在的漏洞多,首先不能第一时间发现设备产生的问题,更不用说维修解决问题,这会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对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定期检修造成的经济损耗也较大,这种维修模式缺少目的性。而且随着系统的规模加大,结构复杂程度加深,沿用传统的定期人力检修的可能性十分渺小。对此,我们采用在线监测的模式,以解决人力检修模式中的弊端。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在线实时对系统进行监测,对电力设备的相关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快速发现问题并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及时完成修缮工作,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1.4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同时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不但解决了传统电力方面的一些故障问题,更是大大提升了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 2.1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普及离不来专业人才,从目前我国自动化电力系统中的人才结构来看,专业人才的缺乏依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保证系统建设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自动化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 在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之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随着提升和创新。就我国整体的经济情况而言,为了能够让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提升自动化技术的水平,改善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环境,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和资金。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有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处于滞后的状态中。因此,在电子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目前已有的自动化技术基础上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把电气自动化整个设计与开发系统进行健全,尽可能的为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以此逐渐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水平与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的发展更加的自动化与现代化。 2.3引进先进的操作系统 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系统在企业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其整体目标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系统的应用本身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价值,但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前景的具体要求,必须引进先进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平台作为自动化设计的基础所在,在设计阶段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从系统开发落实、自动化设计、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的角度入手,提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整体应用水平,系统设计阶段可以采用分级设计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电力负荷的等级划分,精确掌握整个工程的面积,保证负荷分级和设计的准确性。 结语 放眼世界的电力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电力自动化是未来的趋势,也必将成为主流。而上文也反复验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实现电力自动化的关键,而幸运的是,我国正在电力工业领域积极推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不断促进电力工业发展的同时,为实现电力工业自动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我国便应在电力工业领域内大力加强对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并以此来带动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确保电力工业自动化建设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申振宇.浅析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工业技术.2014(19):196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述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我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项目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在进行充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基础上于2006年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同时也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在2010年成功申报为陕西省省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变化的需要,立足于西安、辐射西北、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货运代理、运输业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操作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三年制高职学生,至今已有06、07、08、09、10、11级在校生共计681。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五年的建设,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主动适应,整体优化,定位准确”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五年来,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输送了334名优秀人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陕西地区的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他们大多数人是物流企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本专业教师团队共有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24%,中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62%,初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14%。其中,还聘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兼职教师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达33%。 二、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分析 陕西省物流业近年来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陕西省全社会物流总额达1250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这两项指标自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7.3%和14%。2009年陕西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

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汇总

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列全国各行业之首,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和高速发展的地区。 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世界各国竞相努力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正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我国通信技术产业年收入已达7311.6亿元,同比增长11.3%。 信息化建设、开放通信市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三网合一、因特网、电子商务、政府和企业专用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等都为通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移动通信是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第一支柱行业。2005年,移动通信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量的54%,手机产量达到6830万部,占全国手机产量的22%,列全国第2位。移动通讯行业已形成以移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集群。以天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的手机生产能力和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 (2人才需求分析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一五”期间销售收入将保持年均增长15%左右,预计到2010年末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移动通信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产业之一,到2010年手机产量达到1亿部,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并建立整机设计、芯片设计中心等10个以上的企业相关研发中心,

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和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基地。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与3G相关的一条移动通信产业链将急需大量3G网络工程建设、维护人员与3G手机制造人员。根据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每年需新增通信类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000余人,约 占新增通信类从业人员的20%。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产业需要大量富有创新思想、动手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参与建设,以通信技术专业为重点的通信产品制造、通信网络运营专业群应紧跟时代步伐,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通信产品和设备的急速增长、通信网络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地区、行业的发展战略,都对通信类各层次人才提出了较大的需求。 2.现有基础及优势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同年即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天津市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2003年通信技术专业被评为天津市的改革试点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效果显著。 (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按照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实际要求订单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胜任企业的工作。订单班的专业基础课在校内进行,专业课在校内与企业共同实施并以企业为主完成。2004年我院与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订单培养“三电一体化”班;2006年我院与天津亚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安防监控系统”班、与天津大无缝钢铁有限公司合办“无损探伤”订单班;2007年与雅马哈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订单培养“雅马哈公司”班。 (2教育教学成果 通信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该专业有天津市级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1项。市级精品课程2门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责任部门:电子信息系 项目建设责任人:杨正勇(电子信息系副主任,硕士学位,副 教授,维修电工技师,二级考评员) 雷小红(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 程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 简立明(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刘春花(自动化技术专业院级专业带头人,硕士,副教授)陈斐彪(硕士,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 谢利英(副教授,维修电工技师,二级考评员) 刘欢(高级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技师) 万少华(高级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技师) 高俊祥(讲师,维修电工技师) 苏金宝(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冯昂林(衡阳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气组组长,技师) 谭晓军(中联重科技术员,工程师) 段炎辉(特变电工技术员,高级工程师) 立项主要依据: 1.《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 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造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8.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解决方案》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组 2007,11,27

一、项目简要说明 本项目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矿山机电、应用电子技术和智能楼宇技术等专业的发展。 实施本项目建设,总计划投入资金752.5万元(重点专业653.5万元,专业群99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投入350万元,申请地方财政投入368万元,学院自筹34.5万元。资金用途如下:126.5万元用于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75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452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99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本项目的完成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示范作用: (一)“4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4”----课程体系“4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及拓展领域、创新领域),以专业核心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3”---实习“三阶段”,分职业素质培养、岗位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三段开展;“3”----职业技能训练“三等级”,职业技能训练按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递进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体现示范作用。 (二)电工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以工业控制技术为核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生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搭建高级维修电工、电工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平台,广泛开展电工新技术培训,为衡阳及周边地区培养掌握电工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提供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在电工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上体现示范作用。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院机电设备厂、学院后勤服务公司为平台,加强及深圳智邦和圣德士科技公司的合作,把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实施差异教育,突出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创新教育方面体现示范作用。 二、建设背景 电气自动化技术渗透在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一方面机械、

网站架构完整方案

网站架构完整方案xx局改造方案建议书 项目名称:xx局改造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wibj-gdq-200403 文档编号:wibj-gdq-200403-fa 版本:1.0 发行日期:2004年03月 目录 一、概述 5 二、需求分析5 2.1 异构系统6 2.2 异构应用8 2.3 异构数据8 2.4 网站结构9 2.5 内容海量10 2.6 内容深度10 2.7 服务深度10 2.8 发布系统11 2.9 网络安全11 2.10 信息安全11 三、方案整体规划11 3.1设计目标11 3.2实施规划12 四、网络解决方案13 4.1 拓扑结构图14 4.2 硬件选型、分布与规划14 4.2.1 数据库服务器14 4.2.2 web发布服务器15 4.2.3 cgi服务器15 4.2.4 内容管理发布服务器15 4.2.5 内容管理生成服务器15 4.2.6 数据存储设备15 4.2.7 安全设备16 4.2.8 防病毒16

4.2.9 原有服务器与置换服务器比较16 4.3 新增硬件配置清单18 五、软件解决方案18 5.1系统架构18 5.2系统软件整合19 5.3 网站内容管理系统20 5.3.1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介绍20 5.3.2网站后台管理系统21 5.3.3网站采编应用系统22 5.3.4网站调查投票子系统25 5.3.5站点内容全文检索子系统26 5.3.6文章评论系统26 5.3.7网站论坛、聊天室子系统26 5.3.8网站会员认证管理子系统31 5.3.9网站广告发布子系统32 六、网站音视频管理系统32 6.1用户需求分析32 6.2 产品概述33 6.3技术特点33 6.4基础构架和运行环境34 6.5 功能描述34 4.3.6 拓扑结构图39 4.3.7音视频系统组成39 七、项目实施进度安排42 7.1项目领导小组42 7.2 项目实施小组42 7.3质量监督小组43 7.4系统集成实施进度计划及工作日程表43 八、培训、支持和服务44 8.1 培训服务44 8.1.1 基本操作培训44 8.1.2 系统管理培训44 8.1.3 培训安排45 8.1.4 培训内容45 8.2 技术支持服务45 8.2.1 硬件平台技术支持45 8.2.2 应用软件平台技术支持45 8.3 售后服务46 九、小结46 附录47 硬件产品说明47 hp dl 580 47 hp dl 380 49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亿元,其中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亿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专业群建设方案

专业群建设方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电子商务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它培养的人才应当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因而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学校层次中,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创国家示范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行业背景和依据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模式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逐步从探索走向规范、务实,从建立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规范电子商务运行机智、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入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渠道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然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构架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与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电子商务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对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调研,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了如下特征: 1、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短缺,将带来电子商务业界一场空前激烈和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初级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匮乏将日益突出,这为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据《2009年阿里巴巴企业名录》统计:我国第三季度31个省市共有201万家企事业单位。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网上贸易;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大约需要200万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必须精通英语、懂得基本经贸理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并且随着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的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等院校和高职学校,易于合理整合学校资源,配备专业教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校将在未来的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建设示范性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能满足淮南本地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对营销、物流、会计等相关专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及整个中部经济快速崛起。 二、专业现有基础、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其他行业的电子化部门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网站策划与推广、现代办公的中、初级商务应用型人才。 2、专业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商务人才,是商务类专业中最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一个新型复合型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 ⑴、师资队伍基础

电气自动化实习内容

2017电气自动化专业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认识实习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发电厂、变电站、调度中心等电力系统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认识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认识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认识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认识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实习要求 实习内容 实习形式和内容

①在发电厂工作人员、工程师的亲自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发电厂的各个部门和设备仪器;了解发电厂人员如何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电厂的发电流程、了解到了设备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何对设备异常、事故进行判断和处理等 ②通过分组跟班、工程师现场介绍,了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了解发电厂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了解了发电厂的各类监控系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环境、使用的专业软件以及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③在工程师现场介绍调度中心的设备、工作情况的时候,学生要要求作好笔记。 ④将搜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参观发电厂的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总结收获。 ⑤运用所学知识,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一定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前准备 (1)火力发电厂主要概念 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四个能量形态的转换过程,首先化石燃料的化学能经过燃烧转变为热能,这个过程在蒸汽锅炉或燃汽机的燃烧室内完成;再是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这个过程在蒸汽机或燃汽轮机完成;最后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2)了解发电厂的三大系统 汽水系统 火力发电厂的汽水系统是由锅炉、汽轮机、凝汽器、高低压加热器、凝结水泵和给水泵等组成,他包括汽水循环、化学水处理和冷却系统等。水在锅炉中被加热成蒸汽,经过热器进一步加热后变成过热的蒸汽,再通过主蒸汽管道进入汽轮机。由于蒸汽不断膨胀,高速流动的蒸汽推动汽轮机的叶片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 实施方案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1)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旳`主要问题 (2)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2) (一)建设基本思路 (2) (二)建设目标 (2) (三)预期效益 (3) 三、重点建设内容 (4)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4)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5)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1) (四)教学团队建设 (13)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16) 四、主要保障措施 (18) (一)组织保障 (18) (二)制度保障 (20) (三)过程管理保障 (20) (四)经费保障 (21)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现今国家推行“工匠精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已在进行之中,湖南也同时提出了“1274计划”,制造业出现了大批旳`技能技术人才空缺. 2.湘潭市是湖南省旳`老工业基地和长株潭城市群旳`主体城市之一,拥有170 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军工企业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南机械厂,也有被誉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旳`湘电集团公司.近年来,湘潭市政府提出把湘潭打造为“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旳`发展战略,创建和引进了一大批新型制造企业,制造业成为湘潭高新区和九华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德国工业园、双马生态工业园、天易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旳`主体,制造业日益成为湘潭市旳`重要支柱产业. (二)建设基础 湖南省经济贸易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79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示范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通过建设,实现了专业旳`快速发展. 1.通过“模块化”旳`课程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模块化”课程为导向,建设一体化教学教室,方便学生“理实一体”吸收知识:理论教学完毕后,进行机房仿真练习,最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巩固新知. 2.以就业为宗旨,拓展校内“工学结合”和校外“2+1顶岗实习”旳`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真实旳`企业加工零件为实例,通过和企业旳`合作,建立有企业特色旳`实训车间并以此为依托,在“理实一体化”旳`教学中突出“工学结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方案 3.5.1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 2.项目组主要成员 邱寄帆(负责人)、王海春、魏中、高枫、王津 3.服务的产业 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面向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4.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等(*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3.5.2 项目建设背景 1.国家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化进程 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和最有发展力的产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技术,而且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网络与软件技术已成为区域优先建设与发展的专业。 2.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四川省提出,要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以高新技术、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构建新型工业结构。今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这其中,信息产业成为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加快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加快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然而,我省目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特别电子信息类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省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类相关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达10万人。 成都、绵阳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四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信息技术企业相对集中,产业链较为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在软件外包方面,目前国家已将成都列为全国五大软件外包基地之一。根据对在川军工企业和其它电子信息企业的走访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预测,“十一五”期间,四川地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特别是银海公司、北京中讯公司、迈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网络与软件技术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以网络、软件技术等为重点的相关高新技术公司群体。 网络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应用的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3G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对这类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因此,四川省有3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3.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对人才的行业需求 从服务面向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既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也要积极服务于航空行业和国防工业的需求。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先进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