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必考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必考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必考重点

一、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一个空间地域系统。(规划专业的概念)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规范里的定义)

2、★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简单说:农业人口以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镇化水平=城市人口/地域总人口PU=U/P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和特征:初始阶段-----起步阶段PU值≤30%(经历的时间较长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期阶段----加速阶段PU值30~60%(PU值短短几十年就可以突破50%)后期阶段---稳定阶段PU值60%~90%(农业人口趋于停止,稳定在10%左右,城市内职业构成发生转变,Ⅱ产业向Ⅲ产业转变)

5、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农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初始动力工业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

6、城市的三大问题:居住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

7、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居住环境不好交通情况堪忧城市灾害严重社会问题很多

8、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9、城市的功能与职能的区别:城市功能是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所发挥的功能,是全体城市的共性。城市职能:相对城市之间而言,具体城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具体城市的个性与特征

10、《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简单介绍)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①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族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

②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③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⑤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至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都市形制达到了完善的境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2、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看待,比把城市仅仅看成物质实体更科学。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管子》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4、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西特《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5、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有特定对象: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革命的和平道路》勒柯布西耶《城市规划设计》

6、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

7、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三、城乡规划体制

1、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话总和。

2、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相关法

3、城乡规划实施:根据批准的城乡规划所进行的各项城乡建设和管理活动。实行“一书三证”的规划管理制度

4、城市范围: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

5、农村范围:乡村规划运作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证)制度

6、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的体制的四个基本内容(论述题)★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综合性法制性地方性长期性实践性

2、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以保障城乡规划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

3、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的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4、城市规划的调研工作三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5、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调查研究(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找出关键点,提出发展目标)→构思设计(规划方案的制定)→比较协调(方案的综合、比较和确定)

6、城市调研的方法::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文献资料的运用: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基本国策。

2、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3、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强度等级。里氏震级M表示,分为10级。M>5为破坏性地震、M>7为强烈地震

烈度:地震后受震地区的地面及各类建筑物所受影响和破坏的强弱程度。烈度划分12

度,6°时建筑损坏、少量破坏,6°~ 9°抗震设防≥10°毁灭性地震。

基本烈度:又称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设计烈度:又称抗震设防标准,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决定。

4、水文:地表水(由径流量和降雨量形成)——流量、流速、水位、水质

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5、漏斗效应:作为城市水源的地下水倘若过量开采,会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漏斗状地形的现象。

热岛效应: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热量,往往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6、城乡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分类:Ⅰ类适宜建设用地Ⅱ类可建设用地Ⅲ类不宜建设用地Ⅳ类不可建设用地

7、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7、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城乡用地的概念:

8、.城乡用地(town and county land)

指市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H)与非建设用地(E)。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 、特殊用地(H4) 、采矿用地(H5)以及其它建设用地(H9)等.

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E1) 、农林用地(E2)以及其它非建设用地(E9)等。

9、自然地理条件(5个因素)——城市地理学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城市的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的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1)概念:4. 1. 4 城市规模(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2)含义:一定发展时期内,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限度。

4、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5、人口规模: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有三部分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6、用地规模=城市规模(人口规模)x城市人均建设(人均用地指标)

7、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等)、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

(2)社会发展指标:人口总量指标(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

(3)城市建设指标:建设规模指标、空间结构指标、基础设施供应水平指标。

8、城市职能的分类

(1)以行政中心职能来分级:首都;省会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乡镇。

(2)以经济职能来划分:

经济中心城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

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自治区首府

地方性中心城市县城

单一经济城市:工业城市株洲、常州、东营、攀枝花

交通城市徐州、阜阳;大连、连云港;张家港

商贸城市义乌、台州、温州

(3)以特殊职能来划分:

革命纪念城市延安、遵义、井冈山

科研教育城市大学城(牛津、剑桥)筑波科技城

风景旅游城市桂林、黄山、苏州

休养疗养城市北戴河、三亚、承德

边贸口岸城市伊宁、博乐、满洲里、景洪

经济特区城市喀什、深圳、珠海

第十四章:控规性详细规划

1、用地红线: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建筑控制线: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

2、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容积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值。

3、容积率下限(min)保证开发商的利益,可综合考虑征地价格和建筑租金的关系。

4、容积率上限(max)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及环境质量下降。

5、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的关系。

容积率= 建筑密度X 建筑平均层数★

6、建筑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地块用地面积)x100%

7、绿地率: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绿地率表示在建设用地里绿地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地块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用地面积)X100%

绿地率指标是以控制其下限(min)为准

8、建筑建造控制的内容: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街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

建筑限高:指由净空限制或规划建设与管理需要而界定的建筑高度。

建筑后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建筑后退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退界距离两种。

退线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控制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铁路隔离带、高压走廊隔离带等黄线)的距离;

退界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相邻单位建设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间距分类: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日照间距系数L=D/H 乌鲁木齐现行日照间距系数 1.4~1.6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的遮挡高度的比值

侧向间距:即山墙间距,是指建筑山墙之间为满足道路、消防通道、市政管线敷设、采光、通风等要求而留出的建筑间距。

消防间距:即防火间距,是指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的必要间距

通风间距:通风间距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两幢建筑间为避免受由于风压而形成的负

风压影响所需保持的最小距离。

生活私密性间距:应在设计中注意避免出现对居室的视线干扰情况,一般最小为18m。

城市防灾疏散距离:城市主要防灾疏散通道两侧建筑间距应大于40m,且应大于建筑高度的1.5倍。

10、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

5、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合。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2、自行车道路宽1.0--1.1M 人行道宽度1.5M+0.9M

3、形式与功能分道路系统:棋盘式、环形放射式等

4、按性质分道路系统: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5、停车用地:小汽车30--50 大型车辆:70--100 自行车:1.5--1.8

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

1) 各类管线布置应整体规划、近远结合,并预留将来可能建设的工程管线的管位

2) 应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走向应沿道路或平行主体建筑布置,并力求短洁、减少交叉

3) 应满足相互间水平、竖向间距和各自的埋深要求

4) 综合布置地下管线矛盾时,应采取的避让原则:★

a. 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不同管线:压力让重力)

b. 宜弯管线让不可弯曲管线(不同管线:宜弯让不可弯)

c.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同类管线:分支让主干)

d. 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同类管线:小径让大径

临时管让永久管、新建管让已建管、检修少且方便的管让检修多且不宜修的管线

第十八章:城乡住区规划

1、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分为城市性质住区和乡村性质住区★

2、社区的概念: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包含以下特征:有一定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3、城市住区:又称城市住宅区,指在城市、镇的范畴内居住空间形态的统称。

4、住区的工程类型组成1)建筑工程2)室外工程:地上+地下

4、住区规模的划分:

城市居住区: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

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简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区级100~120 hm2

居住小区级20 ~ 30 hm2

居住组团级 4 ~ 10 hm2

6、住区的基本要素组成:1)物质要素:自然+人工2)精神要素:社会、场所+归属+认同

7、住区的功能: 1. 居住功能 2.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能 3. 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功能 4. 社会互动功能 5. 多样性包容的功能

8、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9、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10、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11、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1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居住区用地经济性:1)从建筑群体上的措施:

a.住宅底层合理布置公共建筑;

b.合理利用住宅之间的用地,充分利用建筑投影不影响用地;

c.少量住宅东西向;

d.高、多、低层混合,适当穿插点式住宅。

2)从建筑单体上的措施:

a.住宅层数:经济层数多层5层;高层12层、18层

b.住宅进深:11m以内每增1m每公顷可增1000 m2

c.住宅长度:60 m以内每增10 m每公顷可增1000 m2

d.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 m

13、城市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的目的、意义和分类

配置目的: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主要为本区居民服务。★

配置意义:★

反映城乡生活文明的程度;体现社会对人的关怀程度;一旦建成便决定住区生活环境的舒适性。

是居民生活环境中基本的、普遍的和日常不可缺少的设施;需要充分研究与掌握居民的行为:消费行为、交往行为

14、住区道路的分级

a.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路面10~14m)

b. 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c.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d.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15、1) 城市住宅建筑的类型

a.按性质划分:独立式、并联式、联排式

b.从外形上分:条式、点式、台阶式、坡顶式、平顶式

c.从交通组织上划分:

梯间式(无廊式)外廊式内廊式跃廊式

d.从高度划分: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10层以上)

16、住宅的群体组合:

a.平面组合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边布置、自由布置、混合布置

b.住宅群体的平面组合:组团式:成组成团布置街坊式:成街成坊布置

c.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建筑形式美规律:比例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建筑群体空间构图

17、路网形式:

a. 居住区内部主要路网形式: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b. 居住小区内部主要路网形式: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

18、道路布置方法:

a. 确定交通组织形式、路网形式

b. 分清主次:按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划分并联系小区,同时与城市主干道联系形成城市道路系统

居住小区级道路:划分并联系组团,联系小区公建及中心绿地

组团道路:上接小区路、下接宅前小路

宅前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联结各单元入口儿童游戏

c. 缩短路程:节约时间是道路布置的一项重要原则

分析人的活动路线,以确定道路走向步行“抄近路”心理

1999年,美国一迪斯尼公园道路设计,获美国年度金奖

减少多余的道路:改变常规的“有房就有路”的做法

d. 避免穿行

19、平均层数:★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地总面积(层)

注意:平均层数为3.6层正确

住区的造价主要包括

20、建设费用:地价、建筑造价、室外市政设施、绿地工程和外部环境设施造价等。

非建设费用:勘察、设计、监理、营销策划、广告、利息以及各种相关的税费也都属于成本之内。

21、b 游具设施及其安全要求:★

游戏设施尽量丰富多样、场地要足够:儿童喜好活动、耐久性差

儿童游戏场进出入口位置要恰当、避免交通车辆穿越而不安全:“儿童自我中心意识”

设施避免尖角,植物选择考虑安全性

游具安全设计尺寸:开细小的缝和孔洞尺寸≤8mm

第4.2.1条楼梯

九. 有儿童经常使用的楼梯的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垂直杆件间的间距不应大于0.11m

第4.2.4条栏杆

四、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垂直杆件间的间距不应大于0.11m (120~200mm间易夹住儿童头部)

游具高度与地面材料:越高要求地面材料越软

≤1m 高台子下地面可以是水泥地;

1~3m 可以是草地

≥3m 需用一定厚度砂子

c. 进行年龄分组:按年龄与游戏

十二字要求:

1)“安全”——安全要求: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既适应正常生活,又要能应付灾害时的非常时刻。

a. 治安:社会性问题的解决防盗、防窃可防卫空间组织:可防卫空间,住户视线监控

J.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强调居民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和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使街道被监视、不断被人使用

物业管理的规划:人为管理增强安全——门禁系统围墙、门卫、门铃呼叫系统、防护栏等b. 防灾:自然性问题的解决防震、防火、交通安全

防火设计:防火间距、消防通道、消防栓

抗震设计:震级、烈度

交通安全:居住区道路设计原则

人防设计:2%防空建筑面积

2)“卫生”——洁净要求:创造一个卫生洁净的居住环境

a. 居住区外部:居住区的位置选择布局。(总规阶段)

b. 居住区内部:住宅群体日照、通风、防噪

居住区空气质量

3)“方便”——使用要求:创造一个生活便利的居住环境

a. 住宅类型:是否多样,适应性强。

b . 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设施:公建等是否配套、配建水平是否满足要求。

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服务半径:配套设施服务半径是否合理

c. 交通可达性:到达配套设施的交通是否便利

d. 室外活动场地:是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4)“舒适”——生活要求:创造一个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

以方便性为基础,通过一定指标来衡量确定,表达其舒适度

a. 内部环境:

住宅标准:规范、小康住宅、康居工程

物理标准:隔声、保温、通风、日照、节能

设备标准:门窗、卫生设施、厨房装修、阳台

住宅空间:空间划分、与层次性

b. 外部环境:

人口密度:(毛、净)从人的生活习惯出发,对人的聚居程度理应有适度的控制心理空间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m2 )

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5)“美观”——精神要求:创造一个优美、美观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对城市面貌及特色形成有很大影响

a. 物质要素上的识别性——风格明显

b. 心理感受上的归属性——居民认同

c. 社会环境上的场所感——社区场所

6)“经济”——经济要求:创造一个具有经济性的居住环境

a. 降低建设造价

b. 节约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卷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 试卷B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分,共 分) 、城市规划——一 、地基承载力—— 、居住用地—— 、环境容量—— 、城市总体布局——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分) 1、城市产生于(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向封建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下列关于居住用地选择,错误的是 。 .用地数量与形态应考虑其适用性 .注意与工业等就业区的相对关系 .布置在较繁荣的城市中心地段 .尽可能布置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 、《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 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规定,盲人学校属于 。 .体育类 .医疗卫生类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行政办公类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唐长安城较为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换( ) 、中轴线对称 、大套方城、宫城居中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采用同一种管渠混合后汇集后,全部送至污水厂处理后再排放的排水系统,指的是( ) 、直泄式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 、全处理式合流式 、完全分流制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 。 规划文本和附件 图纸和附件 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文字说明、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 )是我国目前道路上所普遍采用的断面形式。 、一块板 、二块板 、三块板 、四块板 、下列关于仓库规划布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油库应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布置 供应仓库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D.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环节,成为单体建筑设计的先导,并充实城市管理的依据 8.下面关于城市设计的表述正确的是(A )。 A.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乃至单幢建筑和城市细部 B.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用地组织规划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设计 C.城市设计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D.城市设计自从城市形成就存在,但作为一个学科的确立,却是近二十年来的事9.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题.docx

1防护绿地:城市屮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圉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3服务半径: 4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5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 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6日照间距: 7居住绿地8 CBD:屮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9城市流动人口 10路幅宽度:在建筑设计及其城市规划中是指: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1简述下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2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可分几级?其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 米? 3旧居住区道路沿线改建要考虑哪些方面? 4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分为几类? 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闱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5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6简述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7从城市用地布局考虑,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8简述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考试大%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坏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9简述矿山城市的规划布局的基本特点? (1)矿山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4)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的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5)由于矿区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进行矿区总体布局的同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 (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10简述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方法? 11阐述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中区新公寓的道路规划现状说明其优缺 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并请用简图说明住 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的几种布置手法? 13居住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哪几方面要求?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