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猪养殖业的生物安全与对策_江国托

谈生猪养殖业的生物安全与对策_江国托
谈生猪养殖业的生物安全与对策_江国托

!!!!!!!!!!!!!!!!!!!!!!!!

今日畜牧兽医2011年第5期

7应该特别注意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总体上看,猪体抵抗力下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或在超感染量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疾病仍然是要通过猪体防卫功能才能实现,外因必然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仅仅指望疫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而忽视了霉菌毒素对免疫力的损害,那么外因仍然不能发挥抗病的作用。这或许就是换了多种疫苗哪怕是ST 传代苗猪瘟抗体水平一样低下或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转换在临床上也是经常见到的,就留给的读者自己去思考吧!

总之,在探讨猪病肆虐的主导病因时一定要牢记诊断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你所下的诊断必须能够解释临床上出现的所有现象(症状、病理、医技检查结果),否则,应重新审视诊断的正确性。最后还必须将针对诊断结论制定的防治方案付诸实施,如果临床上出现的所有现象都消失了,诊断的正确性才最终被认定。

在研究整体或局部现象时仅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必须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必须要用系统进化论的理论解析,否则,结论是树木,不是森林。置身庐山中,何识庐山真面目?

中国养殖业的结构和格局正在由个体、分散、小规模养殖形式向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形式发展,养殖业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将成为中国畜牧业中疫病防制及养殖安全的第一件大事!

1疫苗生产工艺和条件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在中国现行多数传统动物疫苗的生产工艺中,仍然多采用以下几种病毒扩增的宿主系统:

禽用疫苗主要有:鸡胚源(尿囊液病毒抗原)、鸡胚成纤维细胞源(细胞培养物病毒抗原)、动物;

其他细胞培养源(细胞培养物病毒抗原);其他用疫苗有含毒动物组织源(感染组织病毒抗原)等。

目前所采用的这几种病毒扩增的宿主系统,依据我国的疫苗生产基础条件,存在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对养殖业的潜在危害很大。

2动物免疫抑制性疾病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何谓免疫抑制性疾病?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引起的,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损伤、免疫功能

降低的多种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2.1导致动物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主要因素2.1.1病原微生物

导致动物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病毒(PRRS );圆环2型病毒(PCV2);流感病毒(SIV );猪瘟病毒(HCV );伪狂犬病毒(PRV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副猪嗜血杆菌(HPS);沙门氏菌(SAM);支

原体(MHP);附红细胞体(EPZ)。

2.1.2非传染性因素2.1.2.1营养因素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营养因素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不足。蛋白质不足会导致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会导致动物体液免疫下降。而蛋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供应不足会使胸腺、扁桃体、淋巴结萎缩,导致T 、B 细胞减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会使淋巴细胞分

谈生猪养殖业的生物安全与对策

专家讲坛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E-mail:jrxmsy@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江国托

(大连三仪集团,辽宁大连510520)

化、增生、受体表达、活化及抗体与补体合成能力下降,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动物体液及细胞免疫下降,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增加,从而更容易继发其他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1.2.2应激因素

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拥挤、长途运输、转群、饥饿、创伤、捕捉、注射药物或疫苗等各种各种应激因素刺激下,动物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损害T淋巴细胞,使胸腺、淋巴组织功能退化,从而使T 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导致动物机体总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1.2.3化学物质及药物

重金属(铅、镉、汞)会直接损害动物的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降低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化合物,如氯化苯和使用的一些农药会部分或全部使动物免疫器官萎缩,破坏动物的免疫细胞。而一些药物也对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有破坏作用,如庆大霉素、四环素会抑制动物淋巴细胞的趋化;强力霉素和利福平会抑制抗体的产生;两性霉素可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磺胺类和VK3会抑制粒细胞的功能。

2.1.2.4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对动物机体的免疫力的破坏,主要通过直接损害动物的免疫器官或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抗体产生,或使动物胸腺萎缩,使淋巴细胞吞噬功能及补体产生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动物体液和细胞免疫降低。

2.1.2.5免疫接种因素

首免时,母源抗体过高、疫苗使用量过大或过小、频繁接种同一种疫苗,这样会导致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能力下降,甚至不应答,从而造成免疫麻痹、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所以有时候,免疫操作质量比疫苗免疫本身还要重要。

2.1.2.6疫苗中福尔马林超量

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超量福尔马林造成动物较为严重的免疫抑制。

从以上七类因素导致动物的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来看,他们存在着共性:T、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细胞因子的产生量减少;抗体合成不足;补体产生不够;其他淋巴细胞的活性降低。

其最终的影响结果: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分泌及合成不足,导致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下降,对常规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2.2应对对策

正确并合理进行疫苗免疫的同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2.2.1大多数病原性免疫抑制的动物对于常规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普遍降低,可采用如TF、IL等细胞因子与常规疫苗同时使用,以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应答能力,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2.2.2对于一些特异性疫苗研究技术和产品还均不够成熟的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原,可直接采用IFN进行预防及治疗性防控,尤其是种源动物。

2.2.3对于那些由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动物免疫抑制而导致的免疫应答能力低下,除补充细胞因子,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之外,还应考虑抗体制剂的应用。要用新的思路和技术来研究抗体制剂的剂型及给药途径等问题。

3病毒性病原的变异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3.1数年来,由于病毒的体外同源重组和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病毒的基因型、血清型和组织嗜性的变异,给养殖业中的疫病防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等禽病;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猪病。

但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是:

3.1.1常规疫苗的免疫对这些变异毒株的防制,其效果不甚理想。

3.1.2人们对于这些变异毒株的认识、研究和特异性疫苗的开发及使用总是落后于病毒的变异速度和频率。

3.1.3从疫病防控的角度来说,变异性病毒株的出现、疾病发生到流行已成为养殖业中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重大障碍和瓶颈。

3.2应对对策

遵循病毒变异的未知性和超前性的自然规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E-mail:jrxmsy@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专家讲坛

今日畜牧兽医2011年第5期

8

律,我们的应对对策是:

3.2.1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抗病能力。

3.2.2在未知变异病毒未出现暴发和流行之前,长期预防性使用不影响生物安全环境的广谱抗病毒制剂,防患于未然。

4细菌性病原的变异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4.1引起病原性细菌变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4.1.1细菌在自然环境中质粒上耐药基因的漂移。

4.1.2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质粒上耐药基因的漂移。

4.2根据细菌性病原致病的物质基础(基因组、结构蛋白和毒素),结合其细菌结构来分析病原性细菌致病的基本原理,我们对于由自然环境因素和抗生素压力因素下造成细菌质粒漂移所致的耐药性菌株的防制,应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手段。

4.2.1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细菌变异产生耐药性菌株的防制

分离变异致病性菌株,制备抗其结构蛋白及抗毒素抗体,用于此类变异菌株的生物防制,其特异性强并无任何环境污染,永不产生耐药性。

4.2.2抗生素压力因素造成细菌变异产生耐药性菌株的防制

一定要减少常规抗生素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分离变异致病性菌株,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分析变异菌株与动物肠黏膜结合、定植及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拮抗实验,寻找与致病菌具有相同肠黏膜结合靶位的益生菌,筛选出安全、高效、无药残、无耐药性的微生态制剂,阻断致病菌与动物肠黏膜结合。

5高强度免疫的养殖观念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5.1据调查,在种、蛋鸡场,开产前的参考免疫程序中,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次数可高达40余次。在国内的规模猪场仔猪的参考免疫程序中,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次数高达20余次,且多采用注射途径。如此频繁的抗原刺激、频繁的免疫操作无疑都会给动物的生产、生长和生理造成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强烈的免疫应激;免疫抑制状态(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功能;影响动物正常的生产和生长性能。

无疑,在我国现行的养殖业大背景下,疫苗免疫确实是不可需缺的重要防疫手段之一,但绝非唯一的手段,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手段。

如果我们把疫苗免疫作为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唯一的一道防线,并作为第一道防线,那么中国的畜牧业生物安全环境将永远得不到真正彻底的改善。

5.2应对对策

5.2.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

一套免疫程序并不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各猪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环境、动物、饲料、注射疫苗情况等,制定适合自己个性化免疫程序。

5.2.2对病原的危害,同一种抗原的疫苗并不是免疫次数越多越好,免疫剂量越大越好,要根据动物的生理健康状态、抗体产生与消长规律进行注射,如果频繁注射疫苗会导致免疫麻痹与耐受。

5.2.3不同抗原疫苗和多联疫苗抗原间是存在相互干扰现象。

5.2.4应高度重视疫苗的免疫操作质量,免疫操作质量有时比疫苗质量更重要。

5.2.5在用传统的疫苗生产工艺无法短时间快速提高疫苗免疫质量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从研究动物着手,改善和提高在现有养殖业大环境使用现行疫苗的免疫质量。

6正确理解和评估疫苗的免疫水平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一种疫苗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要正确并准确的理解和评估疫苗免疫水平,就必须全面的分析动物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状态。

在国内,包括禽流感等重大畜禽传染病在内,基层检测和诊断部门几乎都是评估的疫苗体液免疫水平,如AIV的HI抗体检测,因为他们只有,也只能依靠抗体水平唯一的一个指标来分析评估。临床上我们经常可见一种奇怪的现象:高抗体水平的动物往往不做免疫,但动物依然发病,造成巨大经

专家讲坛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E-mail:jrxmsy@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今日畜牧兽医2011年第5期

9

哲理故事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把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又看到了什么?”富人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今日畜牧兽医2011年第5期

10济损失,这主要是细胞免疫水平低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从未正确和准确的理解和评估过一个疫苗的真实免疫水平。

而我们现行的基层兽医检测和诊断部门又无技术条件准确评估动物的细胞免疫水平,给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和疫苗的现场免疫操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为此我们可以考虑用细胞因子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7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动物生理稳定间的矛盾

与生物安全及其对策

现代遗传育种技术的空前发展,无疑为动物的生产与生长性能的改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进步,我们可以大大缩短标准体重的肉鸡的饲养周期,我们也可以大大延长蛋鸡的高峰产蛋周期,我们还可以改善猪肉的各种品质。然而这些技术所创造的动物生产与生长性能的改善,和自然选择规律下物种进化的原始轨迹间也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生产与生长性能的超快速提高也会严重的破坏动物体自然状态下的生理与免疫功能的有机平衡,这也是我们不愿意正视和接受的,并经常被疏忽的,破坏养殖业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总是希望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增加经济效益,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而实际目前情况是动物健康状况下降,免疫抗病能力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考虑使用一些非特异性免疫制剂。

8引进种源的潜在危机与生物安全

从国外引进动物种源,包括国内不同地区间的动物种源的相互引进,是传播新的传染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我们也有严格的检疫、隔离等措施,但限于现行的病原检测手段,尤其是对一些新的传染病病原的认识不够或未知,使得动物种源的引进成为了养殖业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隐患。

9养殖规模和结构改变与生物安全

中国养殖业的结构和格局正向集团、集

约化、大规模养殖形式发展,这对行业管理、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都具有极大的改善,但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不断扩大,也给养殖业的生物安全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改变了动物原本的生活习性,导致了大量低致病力或中致病力病原返祖的几率升高;人与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新的人畜共患疾病将越来越多(SARS 、AI …)。这些都成为了养殖业中新的生物安全重大隐患!

10饲料工业的蓬勃发展与生物安全

饲料工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全国现阶段

4000~5000亿饲料工业总产值的商业化市场竞争

日益白热化。在饲料配方、科技含量、商业模式等相对透明的现阶段,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成为了企业市场竞争和赢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主要饲料原料、添加剂和药物等的品质控制也成了养殖业中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及其与养殖业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和应对对策都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政府行政机制、行业行政导向和规范的企业生物安全意识及管理措施,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人所为,更非一人所能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E-mail:jrxmsy@https://www.360docs.net/doc/ff13571539.html,

专家讲坛

生猪养殖技术

规模化猪场健康养殖技术 规模化种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猪群健康,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总称。总体包括: 猪场环境控制,猪群的健康管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药物保健、免疫监测等兽医管理几个方面。 1.猪场的环境控制 1.1场址的整体规划。场址决定着猪场未来的生产难度系数和未来经济效益,是猪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猪场位置的确定,在养猪生产中建立生物安全防范体系上至关重要,场址的选择要充分利用生态养猪,符合动物的防病规则,避免交叉感染,远离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居民区、工厂,交通便利,水电饲料供应便利,地势要背风向阳,地势要高、干燥、通风良好、水质良好,易使猪只保持干燥和良好卫生环境,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利于排污和污水净化。 1.2.猪场建设布局要合理。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区严格分开,必须有围墙、最好是围墙外有防疫沟,设浴室、更衣室、消毒间,由上风向到下风向。饲料贮存库、保育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向,病猪隔离舍、粪便堆积池设在猪场的下风头。场内道路要划分净道和脏道,饲料车、工作人员走净道,粪车走脏道。场外运输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内的运输,另由专用车辆解决。各段安排依次为保育-产房- 配种、妊娠-育成-育肥-出猪台。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剖检室应放在猪场的下风处。主干路需要硬化,场内道路布局合理,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做好场区绿化工作。设有种猪运动场,便于公猪、母猪的运动。化粪池必须建在下风向,化粪池要及时处理、除臭,防止蚊蝇孳生。 1.3.温度。温度在养猪生产中也是关键一环。猪舍要求冬暖夏凉,有利于种猪发情、配种、仔猪的存活和增重。温度太高导致公猪因热应激会降低精液的活力,从而增加配种难度,出现返情多,产仔少,影响繁殖成绩。仔猪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仔猪不同周龄适宜温度见 表1),适宜的温度可以减少死亡,加快增重,降低料肉比。低温使 仔猪抗病力降低、死亡率升高,料肉比升高。因此对仔猪进行防寒保暖为生产中的重中之重。(不同阶段种猪适宜温度见表2) 1.4.猪场绿化。要重视猪场周围和场区内环境的绿化,这对改善 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植树造林可使冬季有效降低风速,使夏季的气

规模猪场外围生物安全控制

规模化猪场外围生物安全关键点控制 董联合 (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邮编456285) 近年来,随着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猪场快速新起的同时,受疫病困扰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猪场发展。而决定猪场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是疫病防控,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控疫病的关键。对猪场而言,生物安全指采取疾病防制措施以预防新传染病传入猪场并防止其传播开来。一些猪场常常认识不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则导致了预防措施的缺乏,有时候又导致我们夸大了某些预防措施的作用。为使生物安全措施产生效果,猪场必须有其非常明确的目标。笔者现针对猪场外围生物安全关键点及其控制做以阐述。一、引种控制 引种对于商品场、种猪场的品种改良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频繁引种对猪场在控制疫病上无形增加难度。由于各种猪场所携带的病菌、病毒及抗体水平有所不同,通过引种导致增加了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口蹄疫、萎缩性鼻炎、寄生虫等传染性疾病的引入机会,所以猪场应尽可能减少引种,如需引种必须了解该场情况及引种相关知识。 1、引种单位必须有畜牧部门颁发的《种猪生产许可证》。由于受到畜牧部门的监管,内部管理较规范,能有效降低引种风险。引种单位最好选择知名种猪企业。

2、查验引种企业最近检测的主要(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抗体水平报告。 3、规模化猪场一般都是全进全出,种母猪最好在1-2个批次范围内挑选,这样选的种猪体重差别不大(体重50-60公斤较好),同一个批次猪群抗体水平一致,能有效降低疾病复杂程度。 4、条件好的猪场应设有隔离场,隔离场离猪场2公里以上。如条件不够则应设隔离舍,隔离时间为45天,进行专人饲喂,隔离期间做好观察和记录,每周消毒不低于2次,对隔离种猪进行采血检测,依照检测制定免疫程序。 5、在混群之前要进行本地驯化,把本地种猪的粪便放进隔离种猪进行驯化,主要使本地和外来病菌一致,适应本场的疾病环境,并进行密切监视,如果因接触到本场病原而发病,应立即予以治疗。这样,新引进猪只就能针对本场的微生物区系建立起足够的抵抗力,可将遭受疾病侵害的风险降到最低。在隔离区进行本地驯化还可降低本场猪群健康平衡被扰乱的风险。本地驯化过程通常持续6周,但如果本场疾病传播缓慢,或感染后排毒时间长,则可考虑将驯化过程延长至10到12周。 二、人员控制 人员控制是猪场最头疼的事。一方面要考虑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做好疫病防控,人员进出一次就给疫病防控增加一次风险。在人员出入控制方面最好的办法是靠制度,首先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参观,其次是减少职工休假办事外出次数,特别是冬春季节。第三,所

猪的生物学特性

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在进化中形成的,随着进化发展而变化。 目录 ?? 1 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泛 ?? 2 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 3 杂食,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补消化生理) ?? 4 生长迅速,周转快 一、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泛 1.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 一,除因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而禁止养猪的地区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养猪。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自由采食和限喂)和方式(舍饲与放牧)上的适应,这些是它们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猪如果遇到极端的变动环境和极恶劣的条件,猪体出现新的应激反应,如果抗衡不了这种环境,动态平衡就遭到破坏,生长发育受阻,生理出现异常,严重时就出现病患和死亡。 2.热调节行为成年猪汗腺退化,皮下脂肪层厚,散热难,另一方面被毛少,表 皮层较薄,对光化性照射的防护力差。适宜温度为20~23℃。仔猪的适宜温度为22~32℃。当环境温度不适宜时,猪表现出热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温度。 猪是相对不耐热的动物。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猪会自觉在粪尿或湿处打汪,为了有利于散热,躺卧时四肢张开,充分伸展驱体,呼吸加快或张口喘气。猪对35℃,相对湿度65%的环境不能长期忍受。 当温度过低时,猪则蜷缩身体,最小限度地暴露体表。站立时表现夹尾,曲背,四肢紧收,采食时也表现为紧凑姿势。 3.猪定居漫游,群体位次明显,爱好清洁。猪具有合群性,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 和睡卧(群居行为),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内个体间表现出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彼此能和睦相处。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群体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生产中见到的争斗行为主要是为争夺群体内等级、争夺地盘和争食。猪不在吃睡地方排泄

谈猪场生物安全

谈猪场生物安全 武汉市云龙养猪场有限公司张所清王子方 在工业企业管理上常常讲这样一句话:“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它讲出了安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的安全一般包括劳动安全、人生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等诸方面,由于养猪是将生物活体作为“生产机器”并生产活体产品的特殊生产形式,其安全除具有一般企业的安全特性外,更具有特殊的内涵,为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个能准确表达养猪企业安全的特殊定义——猪场生物安全。猪场生物安全本属于企业财产安全的范畴,但由于这种财产是有生命的财产,它的安全管理不只是象工业企业那样对机器进行安全检修与维护、安全保管与使用、防火防盗就符合要求了,而是每时每刻都涉及到与猪健康相关的因素的管理与改善,决定着养猪企业经营的成败,因而比工业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更重大,可以说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是养猪企业管理的主题。 一、对猪场生物安全的理解 简单的讲,猪场生物安全指对危害猪群健康的一切因素进行控制,以保证养猪生产安全高效运转。 “猪场生物安全”与“猪场防疫”是具有不同层次含义的两个名词。“猪场防疫”一般指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其主要是防止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侵入猪场,预防传染性疾病在猪群中流行,而“猪场生物安全”除包含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外,更主要的含义是维护猪群自身健康水平。“猪场生物安全”包含“猪场防疫“,但不等同于“猪场防疫”。 猪场生物安全表达出了“考虑猪群健康极限的生产才是安全的养猪生产”的含义。一个猪群在没有重大疫病侵袭的情况下,本身应该是健康的,由于人为的在养猪技术上过分追求高技术指标和高效率,挑战猪的健康极限,忽视发挥其高生产水平所应有的供给与保障,超过了猪的健康耐受能力,猪的健康受到损害,这种生产是不安全的生产。 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的概念。有许多猪病并非是由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而是由不良环境、不良技术操作方法、品质低劣的饲料等因素所致,这些不良因素使本来健康的猪群受到攻击与破坏,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以致出现更大的安全事故,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好猪场系统管理工作。 二、猪场生物安全控制体系 一切与猪群健康相关的因素和一切与猪场发生联系的事物,都是影响猪场生物安全的因素,具体列为以下几个控制体系: 1、免疫预防控制体系:免疫预防是猪场生物安全的首要工作,是控制重大烈性 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由于我国有千家万户养猪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猪场外部的生物安全环境较差,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淡化免疫预防,只要做好猪场其它的生物安全工作就绝对安全了。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必须把免疫预防作为猪场生物安全的首要控制手段。 2、饲料安全控制体系:饲料霉变、霉菌污染、饲料存放不合理引起的结块发热、 营养散失与破坏等是猪场常见的安全隐患,因饲喂发霉变质及霉菌污染的饲

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

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 摘要 本文研究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策略,通过大量的数据查找和模型筛选,建立了收入-成本的利益分析模型,并运用Excel、MATLAB 7.0、LINGO 13.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求解,进而解决了生猪养殖场的经营问题。 对于问题一,使养猪场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就是使该养猪场的利润为零,基于此分析,假设该养猪场的收入由肉猪出售和国家补贴两部分组成,成本由饲料费、人工费、免疫费等变动成本以及基建投资、设备投资、种猪投资、流动资金等固定成本组成,建立利润=收入-成本的利益模型,运用Excel表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进而得出每头母猪每年平均产仔量要达到12.32头,才能使该养猪场达到盈亏平衡点。 对于问题二,当养猪场达到饱和时,对于小猪选为种猪的比例和母猪存栏数的问题,本文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假设当养猪场饱和时猪的总数10000头全部为小猪和种猪,而获得高利润是养猪场的最终目的,利用模型一中利润=收入-成本的利益模型,运用LINGO 13.0求最优解得出:小猪选为种猪的比例为4.7%,母猪的存栏数为535头,使得该养猪场获得最高利润大约22.3万元左右。 对于问题三,确定该养猪场的最佳经营策略,即使该养猪场获得最大利润。在此3年共卖5次肉猪,且在第一次第三次将肉猪全部卖出,运用模型一中的利润=收入-成本的收益模型,同样运用数学软件可得该养猪场年平均利润约为115万元,并用MATLAB 7.0做出在此策略下母猪及肉猪的存栏曲线。 关键词:盈亏平衡点利益模型最优解线性规划

一、问题重述 某养猪场最多能养10000头猪,该养猪场利用自己的种猪进行繁育,养猪的一般过程是:母猪配种后怀孕约114天产下乳猪,经过哺乳期后乳猪成为小猪,小猪的一部分将被选为种猪(其中公猪母猪的比例因配种方式而异),长大以后承担养猪场的繁殖任务;同时也会将一部分小猪作为猪苗出售以控制养殖规模;而大部分小猪经阉割后养成猪油出栏(见图1)母猪的生育期一般为3~5年,失去生育能力的公猪和母猪将被无害化处理掉,种猪和肉猪每天都要消耗资料,但种猪的饲料成本更高一些,养殖场根据市场情况通过决定留种数量、配种时间、存栏规模等优化经营策略以提高盈利水平,请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回答以下问题: 图1 1.假设生猪养殖成本及生猪价格保持不变,且不出售猪苗,小猪全部转为种猪 与肉猪,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每头母猪每年平均产仔量要达到多少? 2.生育期母猪每头年产2胎左右,每胎成活9头左右,求使得该养殖场养殖规 模达到饱和时,小猪选为种猪的比例和母猪的存栏数,并结合所收集到的数据给出具体的结果。 3.已知从母猪配种到所产的猪仔长成肉猪出栏需要约9个月时间,假设该猪场 估计9个月后三年内生猪价格变化的预测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此价格预测确定该养猪场的最佳经营策略,计算这三年内的平均年利润,并给出在此策略下的母猪及肉猪存栏数曲线 二、问题分析 1.问题1的分析 要求每头母猪每年平均产仔量达到多少时,使该养猪场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就得建立收入——成本利益分析模型,需要明白该养猪场的管理方式、猪的繁殖方式、产仔率、存活率、猪的市场价格,以及各种成本的投入资金,收入资金等,还得理解什么是盈亏平衡点,利用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进行求解 2.问题2的分析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2002年加入了WTO以来,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方面几经波折。2003年SARS对全球带来的生存威胁,导致了全国上下一片恐慌,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又一次席卷,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到来,使我们养殖业进入了低迷状态,巨大的经济损失,所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一场战争,如何有效杜绝、防御传染病的袭击,加强畜禽生产的安全性呢我国通过对疫病的总体状况的统计,分析了造成新疫病层出不穷的原因,提出了猪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通过各种手段打断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建立健康猪群,防止疫病的发生,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隔离 养殖场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动物养殖场要做到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使场内动物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隔离措施主要包括空间距离隔离、设置隔离建筑物隔离和建立限制进出制度隔离。 1.1.1 空间距离隔离场址的选择要按我国有关技术规范和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从保护人和动物安全出发,充分利用生态养猪,选择在地势高 燥、通风良好、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区500m以上,远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厂2km以上的地点。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利于排污和污水净化。 建筑物隔离将养殖场从外界环境中明确的划分出来,并起到限制场外人员、动物、车辆等自由进出养殖场的作用。养殖场内根据生物安全要求的不同,应划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各区之间也应建筑围墙等隔离性建筑物。 限制进出隔离:养殖场应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出场区和生产区。必须进入时,要严格进行消毒;同样,养殖场工作人员也禁止任意离开场区,必须离场时,要严格进行消毒;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运输饲料、动物的车辆应定期进行消毒。 养殖场内各物群之间隔离:养殖场应执行“全进全出”制和单向的生产流程,养猪场和养鸡场,猪、鸡分群、转群和出栏后,栋舍要彻底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并空舍5~7d,方可调入新的猪群和鸡群。养殖场的栋舍布局应以方便生产和防疫为原则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栋舍之间距离不应少于10m。场内部布局应根据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确定,养殖场各生产单位应单设,并严密隔离,严禁一舍多用,严禁交叉和逆向操作。养殖场饲养、兽医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专人专舍专岗,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2、消毒 消毒是生物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养殖场控制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另一方面,消毒可以杀灭已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内的病原。总的结果是减少了畜禽周边病原的数量,减少了畜禽被病原感染的机会。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有以下对象: 大门及猪舍进出口的卫生消毒: 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以及车辆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带进猪场要采取如下措施。在猪场的大门口及每栋猪舍的出入口都必须设立消毒池(且池长为车辆车轮两个周长以上)用1:300菌毒灭或3%烧碱溶液注满消毒池,用以消毒来往人员的靴鞋和进出车辆的车轮,池内的消毒液每周更换两至三次。设喷雾消毒装置:用1:800消毒威或1:1000全安药液对来往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细致、彻底的喷洒消毒。设立洗手池:用1:1200消毒威或1:500碘酸溶液进行洗手消毒。脚的消毒:工作人员应穿上生产区的水鞋或其它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后进入生产区。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在消毒间用紫外线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地方先淋浴、换衣后再进入生产区。参观人员的消毒方法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路线参观。 猪舍: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对空猪舍应彻底消毒。一般采取三步进行,先消除杂物、粪便及垫料,用高压水枪从上至下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涤液清澈为止;后用稳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群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细则(一) 2005-11-24 阅读次数: 193 发布者:赵书广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9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猪群健康问题,每年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使养猪生产的成本增加,经营无利或亏本,甚至企业倒闭。 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疫病,具有新的特点: 1.新疫病多,传播迅速。1986-1990年普查时,畜禽疫病共有202种,80年代以来新病增加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2种),90年代又发现新的传染病10种,新病增加很快,且传播速度亦快。如在1987年于美国北卡罗纳州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不到10年的时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蔓延,我国于1996年发现以来,迅速在全国流行。又如在1996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我国于2001年开始有报告,一年后许多省、市、区均有发生。 2.非典型化。如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呈现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断奶前大批死亡。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过去是在种猪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呈现应激性发病,均为非典型特征。 3.攻击猪的免疫系统。有很多病原体(尤其以病毒为主)如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等,都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4.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改变。如哺乳仔猪由胎盘垂直感染而发病;断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加上环境应激易发感染。在繁殖、保育、生长育肥一条龙生产过程中,分段模糊、不能全进全出,以致母仔间的垂直、老幼间的接力传播,造成猪群中反复循环感染。 在此情况下,没有一个综合的有效地办法,控制疫病的发生,只靠药物保健,很难达

探究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问题

探究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 理问题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生猪养殖与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第六章:科学采样与诊断检测

第六章 科学采样与诊断检测 在非洲猪瘟的防控过程中,准确、快速、及时地诊断对尽早发现疫情,及时处理极其重要。为确保能够从实验室检测中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在临床取样时应重点考虑动物发病的时间、治疗史、发病状态来选择最佳时机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进行采样。其次,有效的样本采集后,如何使用正确的运输方式提交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也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兽医对诊断结果最大的贡献就是以最可靠的采集和运输方式向诊断实验室提供最合适的临床样本。同时,实验室选择正确有效的检测方法对送检样品进行规范准确的检测是非洲猪瘟疫情确诊和阳性动物筛查的重中之重。 ?样品的采集、运送与储存 我国要求对非洲猪瘟的诊断、报告与防控必须严格遵照《中

生猪养殖与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技术 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疑似样品的采集、运送与保存必须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样品的采集,运送和存储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格。 样品的采集、运送与存储关乎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实验室检验能否得出准确结果,与病料取材是否得当、保存是否得法和送检是否及时等有密切关系。当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怀疑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病猪和病死猪的全血、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可能含有病毒。内脏器官弥漫性出血症状明显,故在采集组织病料时需首先通过剖检观察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结合生前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的脏器应尽可能全面,如疫点周边有野猪分布,应联合林业部门同时采集野猪样品。 一、?样品的采集 1. 全血和血清 采样前提前准备好采血 所需器材,如注射器、真空 采血针和管、1.5mL离心管、 记号笔、样品袋、泡沫箱、 冰袋、白纸和笔。 抗凝血采集,从耳静脉图6-1?前腔静脉采血示范

猪场生物安全

猪场生物安全细则 序:猪场的安全(财产安全,员工的生命安全(尤其用电安全),财产安全,猪的安全),无 重大安全事故,在猪方面则为不发生重大疫情,如何尽量避免猪场不发生疫情,这就是猪场 的生物安全问题。 一、目前疾病流行的动态 1.疾病发生的现状及特点 一:目前,国际、国内的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场中,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感染,如伪狂犬(PR)与胸膜性肺炎(APP)、副嗜血杆菌(HPS)与胸膜性肺炎、链球菌(SS)多与副嗜血杆菌、弓形体与附红体、胸膜性肺炎与枝原体肺炎(MP)以及萎鼻(AR)、蓝耳病(PRRS)与猪瘟(HCV)等等; 二是旧病未除新病又来,如猪瘟(HCV)尚未根除,蓝耳病(PRRS)、附红细胞体病、流感(ST),商品猪的呼吸疾病综合症(PRDC),仔猪的多系统衰竭(PWMS)以及园环病毒(PCV2),尤其出现猪病的变异毒株如(2007年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等; 三是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均趋于亚临床状态。 其特点是:规模越大,病原越复杂,猪龄越长,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决定簇变异越大,集 约化程度越高,呼吸系统综合症就尤为突出。 2.疾病的类型 烈性、急性疾病——主要指口蹄疫,是国际检疫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规定强制性免疫疾病之一。 繁殖障碍性疾病——蓝耳病、猪瘟、乙脑、伪狂犬、细小病毒、布氏杆菌病、弓形体、 猪流感等等。主要引起死胎、流产、空怀、不发情或者屡配不孕。 呼吸系统疾病——胸膜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萎鼻、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等。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仔猪的腹泻,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可见损失。如仔猪黄、 白痢、红痢,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面对目前猪病流行的多元性,我们怎么办?解决的办法—生物安全 二、生物安全 1.什么是生物安全:是指预防临床或者亚临床疾病发生的一种畜、禽生产体系。具体说就是为减少疾病侵及动物体内、防止患病动物将病原传播于其它动物而能做到的一切事情。 2.为什么要重视生物安全? 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是利润的保障;但是,也增加了发生疾病的风险,如果一旦出现生 物安全问题,轻者伤筋动骨,重者是猪场的灭顶之灾。 3.解决的办法: 就是生物安全─IPM理论/HACCP。 什么是IPM理论:IPM理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PM理论在安全中的运用,将生物安 全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用于指导设计生物安全的思路和理念。

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总7页)

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总7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摘要:本文以优化分析理论为基础,在经过市场调查,仔细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了养猪场的猪群结构,使养殖场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对于问题1,根据题意,在养殖成本及生猪的价格保持不变,且不出售猪苗,小猪全部转化为种猪和肉猪的情况下,计算每头母猪平均每年产仔多少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由此根据各种猪所养殖的成本不同,每种猪所对应的数量不同,考虑到本题唯一的收入金额为肉猪出栏后所售的价格,最大养殖额不能超过10000只,故建立目标函数为2221m in x x +=,在年产仔量最小的情况下得到盈亏平衡点,即每头母猪每年平均产仔量为7只。 对于问题2,因年产2胎对模型的建立没有影响,问题1中最大养殖量对第二题同样有效,先设定经营一年,且为最大养殖量,考虑到猪场养殖的根本目的,故利用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其中种猪的繁殖期,小种猪到达繁殖期的日期,种猪怀孕期,小肉猪的出栏时间不同,所获利润不同,由此建立模型,利用软件LINGO11.0对模型求解得到种猪、小肉猪、小种猪的养殖数量,利用养殖的总的数量可以计算得到小猪的数量,继而计算得小猪选为种猪的比例为13:21,母猪的存栏数为9575只。 对于问题3,根据所给的曲线图可以看出三年内,生猪的价格不稳定,可在当生猪价格最高的时间段,可大量出售生猪获取最大利润,当生猪价格偏低的时间段可适量降低生猪出售的数量。考虑到三年内种猪繁殖的数量,小种猪出栏的数量,小种猪繁殖的数量,猪苗出售的数量。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可求出每个月生猪出售的数量,以及每年的利润,由此建立模型,利用软件LINGO 元。 关键词:生猪养殖;数学模型;利润最大化

关于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场生物的安全专项行动(最新)

关于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场生物的安全专项行动(最 新) 为应对当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提高我镇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减少和杜绝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结合我镇生猪生产实际,经研究,提出以下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合理布局 我镇有13个行政村,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与产业结构,划分出10个村部分山地为可养区,其余的为禁养区,有利于提升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我镇已经彻底清除无证散养户,坚决打击反弹复养情况出现,确保重点养殖场的生物安全。 二、严防死守 在我镇与外界交通路口设置生猪检查防控站点,严禁外地生猪、猪肉及肉制品调进我镇。调动全镇干部职工、派出所干警、市场管理工商人员、村两委干部,以驻村为单位,每个村到生猪防控检查站值班一天,轮流值班,确保24小时有镇干部、派出所干警、市场管理人员、村干部在岗在位。 三、提升完善养殖场动物防疫设施

1、强化排查督促整改。我镇组织畜牧站的人员到各养殖场进行排查,针对出入场区的车辆消毒通道、人员消毒设施、出猪台等关键动物防疫实施装备配置情况进行严格排查,对缺乏动物防疫设施设备、设备老化、简陋,达不到防疫要求的,对他们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与指导其抓紧时间完成。 2、生猪养殖场的设置。生猪规模养殖场应建有围墙、消毒大门、消毒通道等防疫屏障,主要道路、猪舍内及运动场地面应作硬化管理,便于清扫、消毒。所有生猪规模养殖场要科学合理设置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污染物处理区等,要配套设置病死猪处理区、病猪隔离舍等,实行净道、污道分离,并分区管理。净道(人员行走和运输饲料的道路)要正对养殖场大门;污道(出粪和病死猪处理的通道)要尽量靠近养殖场边墙,由侧后门与场外相通;净道和污道应严格分开,避免相互交叉。 3、售猪台的设置。运输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售猪台开口必须在养殖场围墙外,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运输车辆必须符合农业农村部第79号公告,经备案和严格消毒,方能运输生猪; B.司机与场内人员不得直接接触,只能在出猪台(脏区)装猪; C.场内驱赶生猪的人员不得进入出猪台;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规模化猪场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集约饲养尽可能多的猪群,追求单位空间最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经高度选育的猪群对疾病的非特异性免疫记忆逐代降低,而有限的饲养空间与高密度的饲养模式进一步加剧降低猪群的抵抗力。因此,猪群的健康问题是规模化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国外发达养猪业健康养殖理念的逐渐深入,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猪场爆发疾病的风险,这已经是国内外规模化猪场广泛达成的共识。并且,经大量的事实证明,能够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并长期严格执行具体生物安全措施的规模化猪场,均没有发生烈性传染病的报道,反之,则损失惨重。本文借鉴国外发达养猪业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实践结合笔者在规模化猪场的管理经验,阐述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实现或达到生物安全目的的一切举措或内容,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防止包括寄生虫在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 (2)防止包括寄生虫在内的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流行; (3)防止包括寄生虫在内的病原微生物扩散至其他猪场。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的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净区与脏区概念的建立:净区与脏区是相对的概念,就整个猪场而言,场内是净区,场外是脏区;猪场内部,生产区是净区,生活区是脏区;生产区内,猪群活动的区域,如栏舍及赶猪道是净区,其他的是脏区。 (2)猪群健康等级的划分:由于不同猪群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造成其健康的等级也不同。种猪群是猪场的动力源泉,因此其健康等级是最高的。种猪群中包含种公猪、妊娠母猪、产房母猪、断奶母猪,健康等级逐渐降低;其次是保育猪;健康等级最低的是生长育肥猪。 (3)猪群流动的单向不可逆原则:由于区域划分为相对的净区与脏区,而猪群的健康等级也是有所差别,这就意味着猪群的流动必须遵循从净区至脏区,从健康等级高至健康等级低的单向原则,且是不可逆的。 1 猪场的选址 猪场的选址对于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因为场址一旦确定,由于成本等因素难以改变,直接意味着猪场将来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猪场选址需考虑以下方面因素:(1)人烟稀少,远离人群集中的地方,降低人员的流动造成传播疾病的风险;

鹿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茸鹿的生物学特性 一、鹿的资源现状及经济价值 (一)资源现状 全世界共有40多种鹿,分布在我国的鹿约有16种。我国是驯养茸鹿历史悠久的国家,种类繁多,分布甚广,野生资源丰富,驯养潜力很大,现在已经驯养的茸鹿有梅花鹿、马鹿、驯鹿、黑鹿、海南坡鹿等。全国各地都有专业性养鹿场,尤以东北较普遍,吉林、辽宁两省以养梅花鹿为主;湖南省主要养殖的品种有梅花鹿和马鹿两种 发展养鹿业是一条收益高、见效快的致富途径。养鹿的成本,基本上是一次性支付的,购买一对育成鹿(2-3岁)大约需要5000元~10000元左右,母鹿一年后即可产仔,公鹿次年即可产茸,购买一对育成鹿,两年后可收回成本,以后逐年受益。 (二)经济价值鹿科动物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药价值 鹿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全身都是宝。除了驰名中外的鹿茸外,还有鹿胶、鹿胎、鹿筋、鹿鞭、鹿心、鹿血、鹿尾、鹿骨等中药材。 2、食用价值 鹿肉的肉质鲜美而细嫩,营养价值高,属于低脂肪高蛋白质肉类,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公斤鹿肉售价高达6-10美元,且供不应求。 3、观赏价值 鹿体态优美,性情温顺,机警灵活,逗人喜爱,世界各国动物园中,都把它作为珍贵动物展出,以供人们观赏。 4、工业价值 鹿皮除了做外,还可揉制成革。 随着养鹿业的发展,它的经济价值将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和认识,使人类更加重视,养鹿的普遍性和驯化程度将大大提高 二、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与分布 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 鹿科动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梅花鹿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而马鹿广泛分布在亚、美、欧、澳各大洲。 (二)生物学特性 1.习性 鹿爱清洁,喜安静,听觉、视觉、嗅觉敏锐,善于奔跑等特性是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与环境条件——食物、气候、敌害等有关。 喜欢生活在疏松地带、林缘或林缘草地、高山草地、森草衔接地带:这里食物丰富,视野比较开阔,对逃避敌害有利。鹿喜欢晨昏活动,白昼子夜休息反刍。 呈季节性游动:春季多在向阳坡活动;夏季移往海拔高的山上,既适于隐蔽又可避免蚊蝇骚扰;冬季回到海拔低的河套或林间空地,在食物短缺时接近农田或村落。 鹿喜水:驼鹿、麋鹿常在水中采食、站立或水浴;水鹿雨天活跃,常在水洼里打“泥”;马鹿、梅花鹿喜泥浴。 2、繁殖和体重的季节性变化 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发情配种集中在9—11月份,并可以延续到3月上旬。产仔集中在5—7月份。

最新养殖场管理制度

生猪养殖场饲养管理制度 一、宜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 二、合理控制猪的饲养密度;三是夏天降温、冬天保温,保持生猪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四、采取机械通风等措施,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使猪舍空气境质量符合 NY/T 388 标准; 五、猪饮用水质符合 NY 5027 标准,保持饮水清洁、卫生; 六、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七、经常清洗消毒饮水、饲喂料槽和工具。 生猪养殖场销售购买生猪管理制度 一、生猪养殖场种猪引进制度 (一)猪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种猪来源于非疫区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 (二)引进的种猪要求按照 GB 16567 标准检疫合格,并隔离饲养 30 d,确认为健康者后合群饲养; (三)引种时索取发票、系谱、种畜禽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证,并签订质量和服务合同。 二、生猪销售运输管理制度 (一)出栏生猪应按照 GB 16549 检疫合格,方可出售; (二)在休药期内的生猪不应作为食用生猪销售; (三)禁止销售病、死猪; (四)运输生猪车辆应在使用前后彻底消毒; (五)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 (六)在县境内应凭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有效期内《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出县境应凭《动物检疫合格证》和《出县境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运输生猪。

生猪养殖场使用饲料管理制度 一、使用的配合饲料、浓缩料应来源于具有《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企业生产的产品,预混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具有省级饲料管理部门颁发的产品批准文号; 二、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要符合 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饲料添加剂应是农业部规定的“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 三、不给育肥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 四、不在饲料中使用制药工业副产品、其他畜禽源性副产品; 五、禁止在饲料中添加β-兴奋剂(瘦肉精)、镇静剂、激素类和砷制剂。 生猪养殖场兽药使用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尽量减少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使用; 二是所用兽药应有产品批准文号,其质量符合《兽药典》或农业部有关兽药质量标准; 三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签说明合理保管和使用兽药,不任意加大剂量; 四是严禁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的或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和瘦肉精等其他化合物,不使用原料药和人用药; 五是使用兽药和饲料药物添加剂,出栏前应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没有规定休药期的,休药期不应少于 28 天。

生猪养殖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生猪养殖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为应对外部疾病流行带来的挑战,尽最大限度保护合作户与公司的利益,结合目前集团生猪板块的生物安全现状,特制定本办法,对落实相关工作作如下要求。 一、人员消毒通道 (一)严禁使用烧碱(可用复合酚、戊二醛)。 (二)消毒水每周至少更换两次,需添加消毒药至有效浓度,消毒水液面高度不低于3cm。 (三)保证人员消毒通道的合理性(人员进出只能踏过消毒池,无法走消毒池两边台阶及砖头)。 (四)保证气雾消毒设施的正常使用,确保人员消毒时间不少于2分钟。 二、洗手消毒 (一)消毒药水:应使用季胺盐类消毒药(如新洁尔灭、百毒杀),严禁使用强刺激性消毒药(如烧碱、酚类)。 (二)在猪场第一道大门入口处、进入生产区的人员消毒通道旁增加两处洗手消毒点,包含脸盆架、洗手盆与擦手毛巾。洗手盆放置的位置高度适中,内置消毒水。 (三)洗手消毒要求:清洗整个手掌至腕关节以上;消毒水每日更换并记录。 三、汽车消毒 (一)汽车消毒池内消毒水液面高度不低于10cm;消毒液每日添加,每周至少更换两次消毒水。 (二)进入消毒池、消毒通道前,由专人对汽车轮胎、底部进行彻底冲洗消毒(无泥块等),消毒池内可用烧碱、酚消毒液,冲洗消毒可用季铵盐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须保证汽车消毒通道的气雾消毒设施正常使用。 (四)转运猪只时,须对外来的运猪车体、车厢进行彻底消毒(可用过氧乙酸、季胺盐类)、干燥后,才能上猪。卖猪完毕后,须在原地用消毒水对人员(鞋子、手)及物品进行消毒,且必须洗澡、更衣后才能进入猪舍。上车的猪只严禁返回圈舍进行饲养。 具体消毒操作请见消毒程序。 四、生物安全劳保服、劳保鞋等着装要求 进入猪场内相关区域的人员需按《猪业板块生物安全劳保服与劳保鞋的穿配要求》要求进行着装。 五、生物安全记录要求 猪场需填写的生物安全记录表包括:《人员进出记录表》、《车辆进出记录表》、《消毒液更换记录表》,以上报表由合作户负责记录、保管,要求如下。 (一)人员进出记录表:包括进出人员姓名,进出时间,进入事由,7天内是否进入猪场、屠宰场、集市等。 (二)车辆进出记录表:包括车牌号、司机姓名、进出时间、进入事由、7天内是否进入猪场、屠宰场、集市等。 (三)消毒液更换记录表:包括消毒水的更换、加药记录、消毒液名称、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 (四)其他:公司督查人员进入猪场需严格执行上述程序,洗澡、更衣后才能进入生产区。 六、抽查要求 上述生物防疫工作责任人为合作户,总部猪业生产技术部及下属公司将组织人员对上述要求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需附加照片及文字说明,由抽查人员、合作户签字确认,对于抽查结果集团进行通报公告。 七、处罚措施 若违反以上生物安全规定,公司人员将按职位高低进行处罚:普通员工及外来人员500元/次,经理助理级、副经理级、经理级人员2000元

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养猪学》第二作业 11级动物科学1班李国玲201130790309 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猪的生物学特性是猪特性是猪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同一畜种所共有的行为习性[1],其对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7方面简述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 猪的繁殖特性及其应用 猪的繁殖特性表现为性成熟早,多胎高产、世代间隔短。一般猪在3~5月龄即可达到性成熟,6~8月龄可以初次配种。猪妊娠期110d左右,常年发情,年产两胎以上,每个发情期排卵20个左右,而公猪每次射精量可达200~500ml[2]。根据猪的这一生物学特性,常用的方法一是通过对繁殖母猪实行产后熟配或产后进行激素处理,提前断奶等措施,减少母猪空怀期,缩短产仔间隔,争取做到母猪年产三胎。二是利用激素对母猪进行超排处理和通过育种技术提高母猪窝产仔数[3]。三是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减少种公猪饲养量,提高优秀种公猪利用率,降低种猪生产成本。四是防止后备种猪早配。由于猪3~5个月龄即可达到性成熟,但此时还远没有达到体成熟。如果公母混养或圈围不牢,容易出现早配,影响后备猪的培育[4]。 2 猪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应用 猪的生长发育特性表现为出生重小,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期短,沉积脂肪能力强[5]。据此特点,在生长期给猪提供尽量全价平衡的日粮,提供最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使其以最少的饲料生产出最多的猪肉。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合理确定适宜屠宰时间,对于目前瘦肉需要旺盛的市场,在猪尚未充分沉积脂肪时间就要进行屠宰,一般是6个月龄时屠宰。三是要注意初生仔猪的护理。由于猪的胚胎期短,同胎个体多,初生重小,对外界抵抗力弱,如果护理不当,常引起发病或死亡[6-8]。 3 猪的采食特性及利用 猪的采食特性表现为采食能力强,能利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猪

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

生猪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数学模型 摘要:本文以优化分析理论为基础,在经过市场调查,仔细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了养猪场的猪群结构,使养殖场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对于问题1,根据题意,在养殖成本及生猪的价格保持不变,且不出售猪苗,小猪全部转化为种猪和肉猪的情况下,计算每头母猪平均每年产仔多少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由此根据各种猪所养殖的成本不同,每种猪所对应的数量不同,考虑到本题唯一的收入金额为肉猪出栏后所售的价格,最大养殖额不能超过10000只,故建立目标函数为 2221m in x x +=,在年产仔量最小的情况下得到盈亏平衡点,即每头母猪每年平均产仔量 为7只。 对于问题2,因年产2胎对模型的建立没有影响,问题1中最大养殖量对第二题同样有效,先设定经营一年,且为最大养殖量,考虑到猪场养殖的根本目的,故利用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其中种猪的繁殖期,小种猪到达繁殖期的日期,种猪怀孕期,小肉猪的出栏时间不同,所获利润不同,由此建立模型,利用软件LINGO11.0对模型求解得到种猪、小肉猪、小种猪的养殖数量,利用养殖的总的数量可以计算得到小猪的数量,继而计算得小猪选为种猪的比例为13:21,母猪的存栏数为9575只。 对于问题3,根据所给的曲线图可以看出三年内,生猪的价格不稳定,可在当生猪价格最高的时间段,可大量出售生猪获取最大利润,当生猪价格偏低的时间段可适量降低生猪出售的数量。考虑到三年内种猪繁殖的数量,小种猪出栏的数量,小种猪繁殖的数量,猪苗出售的数量。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可求出每个月生猪出售的数量,以及每年的利润,由此建立模型,利用软件LINGO11.0对模型求解得到总的利润116893500元,年利润=总利润/3,所以年利润为 38964500元。 关键词:生猪养殖;数学模型;利润最大化

hbzxxj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畜牧业经济管理论文畜牧业发展论文:基于生猪养殖

hbzxxj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畜牧业经济管理论文畜牧业发展论文:基于生猪养殖

————————————————————————————————作者:————————————————————————————————日期: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畜牧业经济管理论文畜牧业发展论文 基于生猪养殖户生物安全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生猪生物安全是生猪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其相关研究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清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德清县471个生猪养殖户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元归分析来进行数据处理。通过与智利、比利时生猪养殖户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德清县养猪业的相对生物安程度,为划分养殖户的风险等级提供了一种思路,并针对生猪养殖户的生物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生猪;生物安全;风险管理;微观数据 1引言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是“生物安全(Biosecuri-ty)”在畜牧业上的具体表现。国际上对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狭义上说,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指:防止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昆虫、啮齿动物和鸟类等有害生物进入、感染或威胁正常畜禽所应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有时特指“畜禽场生物安全”。畜禽场生物安全主要着眼于为畜禽生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提高畜禽集体的抵抗力,尽可能地使畜禽远离病原体的攻击,其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检疫,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目的是控制有害生物进入畜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