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

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
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

在家居士应知的五十条戒律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

若受师傅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这叫因小果大,后悔莫及!因小果大,可上升为天人,下地狱受苦!

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很多信徒每逢星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诚,但有些人,不知规矩,看到寺庙后山水果树上长满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自摘而食,而犯了偷盗寺物之罪,够下地狱之条件,应知未得施主允许准之物,皆不得取食,信徒不取回亦不言明要供养十方僧众,此物乃为原主,不得取用,凡取用皆犯盗戒也,当堕恶道矣!

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摈榔

我常看到多人在佛堂中吸烟、嚼摈榔,实为不敬三宝行为,并污秽了佛堂清净。应知香烟之气颇毒,可使人致癌,并干扰人之情绪,嚼摈榔非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当污秽圣地而不干净,则罪不可赦也。进入大殿佛堂内,应赤足入,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故不宜进入佛堂为宜,免污及圣地,而惹罪衍,当得戒守之。

一口痰一把鼻涕,下地狱火烧不息。凡佛弟子持戒清静无犯者日久身上自可发出一种如檀香般的戒香味,醇香传百里,就如佛菩萨示现显降,芳香遍满虚空,当得众生诚心供养礼拜。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

入寺内不踏门槛,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子曰:“君子不入中门,行不履”而佛寺乃法王宝殿,佛祖其位尊当主过玉皇大天尊及一切天人,进入佛寺,当视为进入皇帝殿,拜见皇帝一样,得遵守寺内礼节,庄严不得随便,方免犯下敬三宝之罪。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擦鼻涕

于佛寺四周常有众菩萨居之,天龙八部护法,环境清静无染,而人之唾液鼻涕甚为污秽,若于佛堂内随地吐痰及擤鼻涕,当污及圣地,造成空气污染,病菌传播,有害僧宝罪,当入地狱受苦,有经为证,僧护经曰:“在佛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缘。入地狱中,火烧受苦不息。”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投入垃圾桶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当不患。

第八条: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佛号,佛言:当得五种佛德,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而绕佛方向,因由右而左绕行为吉也。拜佛后当即进出,切勿喧哗。

居士入寺礼仪

居士入寺礼仪 佛教寺院,是住持三宝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经常需要出入佛寺,拜佛、请法宝、听法或参加各种佛事活动,那么,在佛教寺院中,我们在行持中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呢? 一、进入佛寺 1、去寺院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要遵守寺院的相关规定,维护寺院的清静,不可在寺院吸烟,大声喧哗。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着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如自己带着香来,则可以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3、上香要诚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9000~7000年(或5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时期。它已有磨制石器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陶器较为进步,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五千年前蜀越已经有了共同的文化,在和平、北山两地发现的石器和巴蜀所发现的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前期,蜀、越几乎完全相同。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稍有差别,亦只带地方色彩而已,中国古代中越交通。 东山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的汉文化遗物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 赵佗(南越王):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召见部下龙川令赵佗,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割据自立,于是赵佗代行南海尉。秦灭,赵佗即进攻并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断绝与内地的联系,并且通过法律手段诛杀秦所设置的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徐福:秦朝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

居士入寺须知

居士入寺须知 净恕善缘整理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一、入寺 1、去寺院礼佛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不可在寺院吸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废弃物。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烧香者本人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着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如你自己带好香来,则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 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3.上香要诚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炉中间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间的一支,默念“供养佛”,然后以右手插右边的一支,默念“供养法”,用左手插左边的一支“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插香时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东倒西歪。香插好后一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三、入殿礼佛 1、入殿堂的时候,应靠着门边进去。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跨入。从右侧进,先右脚跨入。不可践踏门槛。步出殿堂时亦如是。 2、不得戴帽子入殿。

以戒为师

一、受戒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弟子们对于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份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种名称: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一、三归戒。 二、五戒。 三、八关斋戒。 四、菩萨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萨戒。 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 有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 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 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斋戒,即是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死生之门,所以称为八关。另加中午过后不食,称之为斋,合起来便是八关斋戒。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于四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认为或可受戒)的一切众生,所以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开,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优婆塞戒经》中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其实,这是尚有讨论余地的;因为,《优婆塞戒经》中明明告诉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萨戒。 照理说,菩萨戒不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立足点上的平等,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平等;佛说人皆可以成佛,因为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级和层次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础,菩萨比丘

居士入寺须知(礼仪)

居士入寺须知(礼仪)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足”。因不懂待人处事,就往往会在社会上吃亏,难以立足,从而岂能成大器?俗语说“不学规矩,不成方圆”。佛门言“佛弟子不学威仪(规矩),不成法器(佛门龙象)”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太虚大师也曾说过“仰止于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法不是空谈理论,是要实践去做的,行为若要合乎规矩,合乎节度,就一定要在学礼仪的基础上产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若能够在身、口、意上有所改造,止恶向善,则有规有矩的仪态与道德行为,体用达到一致。所谓生于内,形诸外,这种规矩是内心修养所表露出来的气质及内涵。别人看到便会生起一种欢喜心,所以我们通过居士礼仪就会体会到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累功德,增长福慧,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之前先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礼拜。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在大殿礼佛,要注意在什么地方拜才恰当,大殿正中有主垫,那是专供住持大和尚拜佛的,大家千万不能在这个拜垫拜。主垫后通常有三个拜垫,是做法事时,供斋主用的(见图),通常可以在东单或西单拜。拜佛只要心诚,在哪里拜都一样,不一定要行到最前或正中央拜。若非集体法会,最好随地而拜(所谓五体投地,以后会讲到)。此外,若有人在拜佛时,切勿在他面前面其横过,即打扰他人礼佛,也是对佛不恭敬。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礼佛、问讯和上香: (1)拜佛 ①先合掌;直立合掌当胸如捧水,脚要前八后二,就是左右两脚的距离,前面(脚指部他)距离约八寸,后面(脚跟部分)距离约二寸,形成[八]字形,即前八后二。 ②先慢慢弯腰,屈膝靠近拜垫边,头亦开始向下叩。 ③将右掌按在拜垫中央为第一掌。 ④次将左掌按拜垫左前方(较右掌前一掌)为第二掌,同时将身蹲下。 ⑤再将右手移至右前方使两掌相齐为半掌。合为两掌半。 ⑥将身体向前,爬在拜垫上,将将头放在两掌中间,同是将掌心向上翻转,意思是用手心接佛的足,以示极度的尊敬。 ⑦起立时,两掌掌心翻向下

长篇纪实文学

长篇纪实文学 《千古一泰无名僧》 内容提要 名僧不等于高僧,高僧未必出名,眼下名实相符者不知 有几许人?本书介绍的这位日食一餐、常趺不卧、生活极简 陋的的老修行,是一位当代社会十分难得的真正得道高僧。 这位老修行法名涤华,自号无名僧,江苏淮安人,生于 清宣统己酉年腊月(公元1910年1月),寂于1996年农历四 月,寿腊八十八。 他去世后一个多月,一直置放于江南的暖湿空气中,身 上毫无异味,肢体柔软如生。遗体在火化炉中焚化时,围观 者清晰看到,火光中依次显现他本人坐像、释迦牟尼佛头像、 弥勒菩萨像、达摩祖师像、六祖大师像、观世音菩萨像、济 公活佛像...... 骨灰冷却后,找到许多白色、黑色、紫色的舍利子,颗 粒饱满,质地坚硬。尤为奇特的是,发现一块骨片上有个凸 起的"泰"字,字迹端正,精致无比,似神雕仙刻,令人叹为观止...... 老修行生前曾于梦中得释迦牟尼亲赐一茎草,醒来即彻底明了《金刚经》之义,后闭关数年撰写《金刚经注解》,以一个佛法悟证者的真切感受,弘扬如来禅无我无相之法,向当代人开示如何了义明心、修行得道的上乘之路。 目录 缘起:留下的一个小玩意...... 一.家在枚皋旧宅边,河下出家少年郎 二.阖家常斋念观音,俗亦非俗修菩提 三.虚公座前再出家,云居山上打禅七 四.止语三年涌泉寺,装饭洗碗行堂僧 五.史无前例大劫难,被迫回乡卖草纸 六.大悲咒水驱狐精,此法虽灵不究竟 七.济公指阅金刚经,释迦赐草了其义 八.无人无我无无尽,自证自悟如来禅 九.百废待举百举忙,真修难觅真修地 十.三年鼓山海会塔,开笔注释金刚经 十一.古来注疏何其多,悟最上乘今再说 十二.油印问世金刚注,福州首摄女弟子 十三.不魔不磨不成佛,无处不显金刚力 十四.名公不解真修行,回乡讲经拈花寺 十五.如来咐嘱到高旻,宿世因缘大法子 十六.头上安头不合禅,宁可不要污染钱

莲花生和宗喀巴两者关系的深入解读

莲花生: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印度僧人。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且(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通称白麦迥乃(莲花生)。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著有《秘密集会》)之子。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盘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他又从吉祥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所以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为西藏红教之开祖。八世纪时北印度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博通大小乘,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应西藏王之请而入藏,宣传瑜伽秘密法门。师传密教于西藏,相对于宗喀巴之黄教,而称为红教,西藏特有之喇嘛教因之而大成。莲华生是西藏地区佛教密宗初兴时的一位大阿闍黎(译作“轨范”)。他在西藏佛教中很受尊重,开创了西藏佛教的宁玛派。 据公元1610年多罗那他(1575—1633)所著《莲华生传》记载,莲华生在东印度提婆波罗王时,生于乌长国。于大众部出家受具戒。遍参知识,广学显密教典。公元750年到尼泊尔。次年离尼泊尔来到西藏地区。752年,他和藏王持松德赞见面,与菩提萨埵等共议建寺事。754年,桑耶寺建成。次年,他和菩提萨埵二人欲回印度,藏王挽留未成,即遣使送他返印。一说藏王逝世后始返印。 莲华生离藏后先到达罗毗荼洲,教化国王皈依佛教,从摩揭陀请来三藏的亲教师多人,建立毗陀、遏陀、苏陀三大寺。莲华生住此洲弘扬佛教十二年。 莲华生的著述收入《西藏大藏经》的有《圣青衣金刚手修法广释》、《金刚摧坏陀罗尼释金刚炬》、《吉祥空行世间怙主修法》、《秘密书状》、《五三摩耶》、《普遍怡悦修法》、《长行述阿啰波左那修法》、《照明宫殿现现除暗灯》等。另外还有一些题名莲花金刚著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也可能是他的著作。他还和遍照同译一部《金刚恐怖真言集根本续》也收在《甘珠尔》(经藏)中。 莲华生的思想学说,他本人没有系统的著述流传。和他有密切关系的寂护以及莲华戒属于中观自续派;无垢友则是弘扬般若的一位大师,撰有《文殊般若广释》和《心经广释》等著作。莲华生的思想可能和他们相近。 莲华生在西藏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藏王和臣民二十五人:如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二、存经、诵经与持经规矩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它零食。 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

中国佛学院本科班课程设置

中国佛学院本科班课程设置 学制设置 学制四年,共计八学期,包括复习和考试在内每学期二十周。 课程设置 一、基础教育课程: 1、古代汉语,1-4学期开设 教材:《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 2、外语,1-8学期开设 (1)英语(必修), 教材:《新概念英语》(1—4册) (2)日语(选修) 3、中国通史,1-4学期开设 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 4、哲学史,5-8学期开设 (1)、中国哲学史 教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2)、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史(六派哲学) 教材:《印度学讲义》,传印法师编著。 (3)、西方哲学史 教材:《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 5、写作,1-4学期开设 教材:《汉语言写作》, 6、文献学与图书馆学,1-4学期开设 (1)文献学概论 (2)佛教文献学 (3)图书馆学 7、时政,1-8学期开设 讲授法律基础、宗教政策、寺庙管理制度、佛代会材料和佛协指示。 教材:《宗教政策问答》 8、计算机基础与运用(选修) 二、佛学基础课程: 9、基础佛学,1-2学期开设 (1)佛学概论 教材:《八宗概要》 (2)《大乘起信论》 10、佛教史学 (1)印度佛教史,1-2学期开设 教材:《印度佛教史》,圣严法著。

(2)中国佛教史,3—6学期开设 教材:《中国佛教简史》,[日] 镰田茂雄著;参考:《中国佛教史》,黄忏华著。 (3)南传佛教史,1—2学期开设 教材:《南传佛教史》,净海法师著。 三、佛学专业课程: 11、戒律学,1-8学期开设 (1)《戒律学纲要》 教材:《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 (2)《四分戒本》 教材:《四分律戒本讲义》,传印法师著。 (3)《菩萨戒本》。 12、中观学,1-8学期开设 (1)《三论玄义》 (2)《百论》 (3)《中论》,教材:《中论》,鸠摩罗什译,《藏要》本。 (4)《十二门论》,教材:《十二门论释义》,刘峰著 (5)《维摩经》 (6)《肇论》。 13、唯识学,1-8学期开设 (1)《唯识三十论》 (2)《辩中边论》 (3)《摄大乘论》 (4)《解深密经》 14、禅学,1-8学期开设 (1)《中印禅宗史》 (2)《六祖坛经》 (3)禅宗思想史 (4)《楞严经》 15、天台学,1-8学期开设 (1)《教观纲宗》 (2)《童蒙止观》 (3)《十不二门》 (4)《法华经》 16、华严学,1-8学期开设 (1)《五教开蒙》 (2)《华严经旨归》 (3)《五教章》 (4)《金狮子章》 17、净土学,5-8学期开设 (1)《中国净土教理史》 (2)《往生论》或《弥陀要解》。 (3)《无量寿经》 18、因明学,5-8学期开设

天台山桐柏宫、国清寺、和合文化园最新导游词、讲解词

桐柏宫(解说时间:40分钟) 一、桐柏宫解说词:道教南宗祖庭 桐柏宫在县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成立于吴赤乌元年(238),由孙权遣葛玄开创。此地九峰环抱、碧溪前流、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恒青、高道踵至、仙真云集。桐柏宫在古代又称金庭洞天,北宋邑人张伯端把修炼的过程写成《悟真篇》,他提出的性命双修理论影响到北宗全真派及宋元以后道教的发展,故而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清雍正帝敕令重修桐柏观,并敕封桐柏观为“桐柏崇道观”。 【桐柏宫历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的祖庭。桐柏宫始建于三国吴时期(公元239年),也就是说在天台县立县前桐柏宫就已经存在了,是孙权授意葛玄所建。在宋代时,达到鼎盛,曾有36宫72院围绕在桐柏山头,元末毁于大火,清雍正帝敕造桐柏观,赐名:桐柏崇道观。 1959年,为造桐柏水库,桐柏宫被淹在了水库底,众道士就暂时栖居在鸣鹤观,没想到一居就是半个多世纪。但是,半个多世纪来,桐柏宫的道长们从未放弃过重建新宫的愿望。2008年,新桐柏宫终于完成奠基,开始兴建,目前,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道教南宗也将随着新宫的建设完工而翻开新

的篇章。 【道教历史】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其思想渊源于西汉时的黄老道。东汉顺帝时(126-144年间),张道陵创立天师教(俗称五斗米道),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就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张神仙信仰。千百年来来,道教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历史的传统性之特点,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佛教的来生轮回理论不同,道教崇尚神仙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目标,(太极、八卦、乾坤、两仪都是一种平衡、和谐的表现形式)。提倡的是个人的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在日常的修为中,道教不仅尊道而且贵德,认为“道”是体,是事物运转的规律性;“德”是用,是遵行这个规律的标尺。故道教主张出世不忘众生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体道修德,功德成仙。 在道教的发展史中,随着时代与地域发展的变化,道教也产生了诸多流派。12世纪以后(宋代),道教逐渐分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派系。两大派系的区别是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全真教王重阳、全真七子这些人物,往往都穿道袍),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lù),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