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绿色建筑专篇11.3

人民医院绿色建筑专篇11.3
人民医院绿色建筑专篇11.3

xx人民医院绿色建筑专篇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以因地制宜、低投高效为原则,在节能、节水、节材、室内外环境控制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建筑技术要求实施,确保绿色建筑一星级、深圳绿色建筑设计铜级建设目标的实现。本项目从设计阶段就整体构思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方案的融合,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系统定量的优化设计,优先利用建筑设计的被动式手段满足室内外风、声、光物理环境要求,营造健康舒适的医疗卫生环境。

架空两层的医院主入口广场处理,完美地解决了基地狭窄及底层出入口局促的问题,同时创造了良好的入口景观。过渡空间使建筑与外部环境有效联接,有利于缓解环境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二、节地与室外环境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378-2006

2.《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SZJG 30-2009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 229-2010

4.《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5.《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2001

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8.《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2010

9.《建筑幕墙》 GB21086-2007

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75-2012

1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GB7106-2008

12.《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

JGJ/T0151-2008

13.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三、节地与室外环境

3.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场地现状为原医院院区用地,地块内无环保价值和资源再利用价值的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设施。

3.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本项目周边没有电磁辐射、泥石流等危险源。经过场地土壤氡检测,氡浓度指标低于20000Bq/m3。不需要

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土壤氡检测,项目的各检测点的土壤氡含量均不超过20000Bq/m3的规定值,可以不采用防氡措施。

3.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1)本项目不影响周围建筑的日照条件。

(2)本项目幕墙均低反射率玻璃,未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设计,不会产生光污染。

(3)室外景观照明选用带有截光措施的灯具等,以减少直射光射入空中,限制溢出建筑物范围以外的光线,不影响周边建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3.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3.5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3.6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3.7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建筑的七层架空作为空中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病人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可上人屋面的绿化面积3021平方米,屋面绿化设计图纸和做法说明详设计图纸。

3.8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绿化采用条状绿化为主,结合停车位种植落叶乔木,地面铺植草砖。绿化物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观叶植物和开花植物相结合,构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体系。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利用南侧河畔公园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给病人带来愉悦心情。

3.9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合理组织人、车、物流等各种流线关系,简洁顺畅,互不干扰,动静分离,洁污分流。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提高区域交通网络的辨识性。

3.10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停车场和设备用房。

四、节能与能源利用

4.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建筑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外围护结构,屋顶采用25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板;外窗采用6mm +12mm空气+6mm热反射玻璃窗,保证了围护结构节能性能。

4.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第

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本项目冷热源设备均采用节能高效产品,均满足国家及深圳本地节能标准要求。

4.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本项目热源为太阳能热水、冷水机组废热进行预热,由燃气蒸汽锅炉作为主要热源。

4.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本项目荧光灯采用T5、T8节能荧光灯,配以电子镇流器;筒灯采用节能型筒灯;所有区域照明功率密度按现行值标准要求设计实施,公共区域照明采用智能控制方式。

4.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本项目按空调、动力、照明插座及特殊用电等四项分别进行计量,并具有数据运传功能。分项计量采用带通讯接口的电子电能表,分项计量不影响计费系统正常工作。

4.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建筑布局为东南侧切角L形,充分利用深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降温。主楼平面采用单复廊结合布置,既满足医生、病人流线相互不干扰的使用功能需求,又兼顾了建筑的自然通风。一层架空广场至七层绿化架空层,结合公共空间医疗街和扶梯厅,设约200平方米内庭院,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拔风井,努力实现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室内舒适度。

4.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外窗可开启比例大于30%,玻璃幕墙可开启比例大于10%,具体详节能计算书。

4.8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4级要求。外窗气密性等级为:《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6 级。玻璃幕墙气密性等级:《建筑幕墙》GB/T21086-2007规定的3 级。

4.9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设备选用新风换气机,显热回收效率65%。

4.10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

风空调系统能耗。本项目按建筑功能进行分区,并根据空调负荷计算结果进行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本项目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频系统,实现部分负荷工况高效运行。

4.11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第

5.3.26、5.3.27条的规定。

4.12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本项目采用水冷热回收型变频冷水机组,在夏季供冷的同时为生活热水进行预热。本项目采用水冷热回收型变频冷水机组进行预热处理,热水进出水温为45℃/50℃。

4.13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目标值。

五、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1)本项目-2~4层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其他部分采用分区变频供水,(2)本项目部分污废分流,其他采用污废合流;雨水与污水实现分流排水;(3)本工程所有卫生器具采用节水型产品,绿化灌溉采用微喷灌。

5.2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1)本项目-2~4层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其他部分采用分区变频供水,给水、热水系统中配水支管处供水压力大于0.2MPa者均设支管减压阀,控制各用水点处水压不大于0.2MPa。

(2)本项目部分污废分流,其他采用污废合流;雨水与污水实现分流排水。

5.3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本项目生活给水、热水均采用不锈钢管,焊接或者卡压连接;雨水管、污水管采用铸铁管,橡胶圈密封法兰连接。

5.4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5.5绿化灌溉采取喷灌、微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5.6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六、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1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造型简约,主楼部分将病房的卫生间临南向设置,并有规律设置水平式遮阳板,在形成立面韵律的同时,也避免阳光对病房的直射,有效降低了室内温度。充分考虑合理的窗墙面积比和适宜的外遮阳构造;

6.2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砌筑采用预拌砂浆;

6.3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本项目所有钢筋均采用高强度钢筋。

6.4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

七、室内环境质量

7.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7.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本项目屋面采用25mmXPS保温;外窗采用6+12(A)+6中空玻璃;经过计算,项目围护结构热桥部分内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及表面不会产生结露、发霉现象。

7.3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设计要求。

7.4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有关要求。

7.4.1.光源:一般场所为T8管,36W荧光灯或节能型光源,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而定,光源显色指数Ra≥85,色温应在3300K~5000K之间。7.4.2.照度要求:治疗室:300LX,诊室:300LX,手术室:750LX,挂号厅:200LX 护士站:300LX,药房:500LX,办公室:300LX。

7.4.3照度功率密度(W/m 2):治疗室:9,诊室:9,手术室:25,挂号厅:7,护士站:9,药房:17,办公室:9。

7.4.4统一眩光值(UGR):治疗室:19,诊室:19,手术室:19,挂号厅:22,药

房:19,病房:19。

7.4.5一般显色指数(Ra):治疗室:80,诊室:80,手术室:90,挂号厅:80,药

房:80,病房:80。

7.5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主楼采用切角L形,主要房间如病房部分面向南、东南、东方,自然采光条件良好,可有效节约照明能源消耗,并避免了西向强烈日照对主要房间造成局部温度过高。主要房间朝向东南,面对城市夏季主导风向,有利于自然通风降温,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7.6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7.7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1)本项目内部噪声源主要为水泵,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泵房布置在地下室,此外,本项目电梯均远离主要功能房间设置,减少了对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

(2)本项目采用了中空隔声玻璃等技术手段,很好的缓解了环境噪声对室内空间的不利影响,室内背景噪声满足规范要求。

(3)风机、水泵、发电机等动力设备机房均采用隔振降噪处理;

(4)柴油发电机、通风机、水泵房电梯机房等设备均做减震减噪处理。

7.8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本项目在建筑主出入口设置轮椅坡道和平开门,公共通道采用地面防滑和扶手,楼梯采用带休息平台的直线型楼梯,踏步有踢面与扶手。电梯考虑无障碍使用需求;公共卫生间内设有无障碍厕位等。

八、运营管理

8.1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所有管道管井均设在公共部位,便于维修改造更换。

8.2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本项目结合建筑功能与项目定位,合理设计楼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设计有安防、通信、设备管理三大类系统,保证了建筑的合理高效运行。结合将来使用和发展的需要,本工程建筑智能化设计包括如下系统:有线电视系统(CATV);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电话通信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其中电话通信、计算机管理系统采用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GCS)传输。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病房呼叫对讲系统;生命信息监护系统;电气火灾监控远传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水、热及电计量);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公共信息显示系统;智能照明控制通讯系统;视频示教系统;防雷过电压保护系统;会议系统、婴儿防盗系统、ICU探视系统、机房工程、智能化系统集成。

8.3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

本工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采用直接数字控制(DDC)技术,对全楼的供水、排水、冷水、热水系统及设备、公共区域照明、空调设备及变配电系统和设备进行监视及节能控制。

BA系统具备设备的手/自动状态监视,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温湿度监测、控制及实现相关的各种逻辑控制关系等功能。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主要对如下设备进行控制:

a.对给、排水系统的监控: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中水系统。系统主要

监测集水坑液位、水泵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启停控制、水压差等内容。b.对空调系统的监控:包括空调冷、热源系统,新风空调机组。系统主要监

测机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启停控制、温度、湿度、压力、压差、流量、空气质量等内容。

c.对变配电系统的监测:读取变配电系统的各项参数,监测系统运行状态。

d.对电梯系统的监控:自控系统通过电梯的配套控制箱(柜)提供输出触点,

进行监视。电梯系统具有自身的控制程序,楼宇自控系统仅监视不控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e.对送排风系统的监控:主要监测设备和系统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启停控

制、室外温湿度、室内空气质量等。

上海市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审图通过版本(建筑)20161024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沪奉规土(2013)出让合同第64号(1.0版)》 上海市奉贤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沪奉规土许方[2014]第3号文件》 环境影响报告书《国环评证甲字第1807号》 《日照分析报告》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5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5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 88936.0 m2;总建筑面积: 218328.99 m2; 容积率: 1.6 ;绿地率: 35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 2.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三、绿色建筑等级 1.绿色建筑等级: ?一星级(住宅建筑);?二星级(公共建筑);□三星级; 2.绿色建筑评分计算表: (应根据建筑类型分别选用评分表) 表2-A公共建筑评分计算表 表2-B住宅建筑评分计算表

绿色建筑初步设计说明专篇范本2.15

(重庆城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城海?松藻中心项目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 (公共部分) 初步设计 编制单位:XXXXXX 编制日期:二○一七年一月

(XXXXXXXX) XXXXXXX 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 (公共部分) 法定代表人:签名: 技术总负责人:签名: 项目总负责人:签名: 编制日期:二○一七年一月

一、项目概况 XXX项目用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区万寿路,设计地块基地东侧为万寿路,南面紧邻钻石年代项目用地,西面为南湖社区。地块东西长约84米,南北宽约63 米,呈近似长方形状。总用地面积为5205.00m2,设计为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由24层塔楼、4层裙房,地下3层车库组成。总停车数为283辆,总建筑面积41676.45m2,为甲类公共建筑。 本项目按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进行设计,达到绿色建筑一星(银)级标准。建筑绿色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一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材。 二、建筑专业 2.1 设计依据 1、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规范、规定 1)《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J50-052-2016 2)《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JGJ144-2008 3)《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建筑构造》13J02 DJBT-069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1993 5)《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7106-2008 6)《建筑幕墙》 GBT21086-2007 2、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文件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建发﹝2013﹞98号) 3、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报告 1)重庆市规划局下发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函 2)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XXX中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勘察结果显示本项目用地适宜工程建设。 3)南岸区环保局通过审核的《环境影响报告表》渝(南岸)环备[2016]003号。 2.2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概况表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暖通空调)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暖通空调)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3、《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36-024-2014 4、《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5、《江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36(2020年版) 6、国家、省、市现行的法律、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 二、基本级设计内容 1、项目内设置以下功能房间: □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其他产生污染物的房间:。 简要说明防止以上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的措施:; □设置机械通风系统,详见图纸:。 2、采取措施保障室内热环境。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 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有关规定: □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 1

简要说明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 3、主要功能房间具有现场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详见图纸:。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 □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 简要说明采用的可控的热环境调节装置:。 4、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简要说明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布点情况以及控制策略:;详见图纸:。 5、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并符合下列 规定: (1)根据房间的平面位置、使用功能、使用时间和朝向,合理划分供暖、空调区域,并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是、□否; (2)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详见《部分负荷性能系数计算书》; IPLV计算表: 2

上海市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给排水)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给排水)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建设地点:。 用地面积: m2,总建筑面积: m2。 2.建筑单体概况 3.节水概况 1)建筑类型为:□住宅、□办公楼、□商场、□旅馆类、□其他 2)□利用市政再生水 3)□采用自建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非传统水类型:□建筑中水、□雨水、□河道水。 4)□景观水景 5)□公共浴室 6)□有生活热水需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其他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 三、绿色建筑等级 1.绿色建筑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2.绿色建筑评分计算表(应根据建筑类型分别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的评分表): 表2 公共建筑评分计算表 表3 住宅建筑评分计算表

四、 给排水绿色建筑设计 1. 与给排水专业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注:1 表中内容可根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达标选项删减; 2凡标注有“※”的技术内容,标示该条文与其他专业也有关系,J-建筑,G-结构,S-给排水专业,N-暖通,D-电气。 2. 市政水资源 基地内有 路供水,分别引自 路和 路市政给水管,管径DN ,给水压力 MPa 。 3. 节水用水量 节水用水量的用水定额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确定,年节水用水量 m 3 /a ,非传统水源原水收集量为 万立方米/年,回用量为 万立方米/年,自来水用水量为 万立方米/年。节水用水量计算见表6: 表5 节水用水量计算表 注:用水用途应包括室外绿化浇灌、道路浇洒、车库冲洗、洗车用水等。 4. 节水系统设置 1) 供水系统采用竖向分区供水, 由市政管网压直接供水, 由水池—变频水泵供水。 2) 排水系统室内采用 系统,室外采用 系统。 5. 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 1) 热水节水用水量计算见表8。 2) 太阳能热水 集热板的安装位置:□屋面、□阳台、□墙面、□其他 , 类型:□平板式、□真空管、□其他 , 放置方向形式:□按纬度最大集热效果方向、 □垂直或近似垂直方向、□水平方向 热水系统:□集中、□集中-分散、□分散; 辅助加热装置:□燃气、□热泵、□电; 有效集热面积约 m 2 ,由太阳能提供的热水量占建筑生活热水消耗总量的比例为: %;热水保 证率: ;集热效率: 。 3) 其他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形式:热水来源 ,提供的热水量占建筑生活热水消耗总量的比 例为: %。详述其它可再生能源用于生活热水系统的设计参数、系统形式等 表6 热水节水用水量计算表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DBJT 15-83-2017示范文本)

一、设计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5-83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1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 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1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 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 1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19.《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 20.《建筑幕墙》GB21086 21.《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15-133 2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 23.《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 24.《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 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6.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二、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建筑类型:建筑功能: 项目用地面积:㎡ 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地下:㎡ 建筑高度: m;建筑层数:,其中地上:层,地下:层 三、绿色建筑设计自评表 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1、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参评分合计分,实际得分分,折算后得分分) 必须说明内容(控制项) 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原有地形地貌的维持、森林及古树的保护、水系湿地的保护)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对场地内部潜在危险源的检测评估结果及避让措施)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避免场地内存在排放超标污染源的措施) 4.1.4日照间距等相关指标满足所在城市(地级以上)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和已经批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措施,以及是否对周边住宅、幼儿园、学校、老人、医 院、疗养院建筑的日照产生影响) 4.1.5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场地无障碍设计情况) 4.1.6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及以上的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应达到人均0.3㎡。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共㎡,人均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自选说明内容(评分项) 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用地面积m2,居住人数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m2;项目容积 率。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绿地面积m2,绿地率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公共建筑的 绿地对公共开放(说明开放管理措施)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总用地面积 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m2。居住建筑 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比率,公共建筑地下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例 ,地下一层面积总用地面积 比例。 4.2.4-1避免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控制。(4.2.4条拆分为2个子项, 本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是/否)玻璃幕墙建筑,玻璃幕墙反射比。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属于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噪声值 和夜间噪声值。 噪声测试或预测报告 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场地内冬季人行区风速m/s,放大系数 ;建筑迎风背风面风压差 Pa; 过渡季、夏季活动区(是/否)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的比例为 %。 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采取的遮阳措施包括,遮荫面积m2,遮荫比例 % ;超 过 %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场地内设置景观水体与自然水体的面积共 m2,达到用地面积的 %。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m,轨道交通站的距离 m;场地出入口800m 范围内设有条线路的公交通站;(是/否)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4.2.9场地设置避雨防晒的走廊、雨棚。 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对外开放策略。) 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公共建筑说明功能类型、共享及对外开放策略。)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 技术措施说明:(说明场地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措施) 4.2.1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1.本项目共种植乔木株,平均每100m2种植乔木 株或榕树株(居住填写);采用 垂直绿化比例为,屋顶绿化比例为(公建填写)。2.项目(是/否)采用复层绿化,(说明选用的绿化 植物及其绿化方式,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的形式及其配比)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4.2.1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 技术措施说明:1.本项目绿地面积共m2,有调蓄雨水功能绿地和水体面积共 m2,占绿地面积的 比例为;2.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3.(说明如何衔接和引导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采取 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证明材料:□场地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场地超过 10万m2时)或综合利用方案专项说明;□设计图纸(专业、 4.2.14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方式是:(说明控制雨水外排总量控制方式) 证明材料:□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4.2.4-2避免产生光污染——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控制。(4.2.4条拆分为2个子项,本条 技术措施说明:(说明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内容,是否符合光污染限制规定。)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2、节能与能源利用 (设计参评分合计分,实际得分分,折算后得分分) 必须说明内容(控制项) 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详节能设计说明部分 证明材料:□节能设计文件 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5.1.3对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和集中热水等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5.1.4 采用区域供冷、集中供热的建筑应设置冷量计量装置。 5.1.5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建筑照明系统采用高效光源、附件及控制系统,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 5.1.6建筑的用电指标(负荷)不超出当地用电规划要求,并符合本省及本城市的相关规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建筑用电指标的设计值,用电指标(负荷)规划要求等)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自选说明内容(评分项) 5.2.1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幕墙透明部分开启面积比例(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 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 幅度。 5.2.4采取措施增强建筑通风、隔热效果。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采取屋顶绿化措施的面积达到可采用面积 %;东西外墙绿化的面积达到可采用面 积% ;住宅墙面采用浅色外饰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小于0.4)的面积达到墙面面积 % ; %以 上的窗户进行有效的外遮阳。公共建筑非空调公共空间占公共空间面积的 % ;主要功能空间(是/否)采 用电风扇;建筑东、西面外窗和幕墙(是/否)均采取外遮阳措施;玻璃幕墙、采光顶采用遮 阳措施。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5.2.5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标 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是/否)设计空调采暖系统;相对于能效限值提高(降低)幅度为。 5.2.6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 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规定值低20%。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DBJ/T 15-83-2017示范文本)附件3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实用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实施细则

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和《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约束下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要求,探索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建设的新途径,提高公众认识,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强化示范带头作用,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在会员单位中开展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工作。为做好评定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指对本市建成区既有建筑进行可持续改善,以提高性能、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完善功能的建设活动。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三条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负责组织实施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申报单位及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的申报应由建筑物所有权人或其授权委托的使用人提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可作为联合申报单位。 2、申报项目应采用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颁布的《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适用技术目录》中的单项或多项技术,且实施完成并投入使用。重点技术每项得分

“2.0分”,推荐技术每项得分“1.0分”。 3、若项目采取创新的技术措施,须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证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友好性,以及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可持续的发展或具备较大的社会效益,经专家评审组评议,可作为创新项,每项得分“1.0~2.0分”。 4、项目评定等级根据评定后的总得分按下表的规定确定。 表项目评定等级划分 5、申报评定的项目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存在任何违法、违规、违章情况,申报单位应在申报材料中提交承诺书。 第三章申报材料 第五条申报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申报表》和《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申报承诺书》,纸质文件各一式两份。 2、申报单位的资质证书、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批件(复印件加盖

佛山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

佛山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2015版本) 一、设计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2.《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15-86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4.《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5.《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8.《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9.《建筑幕墙》GB21086-2007 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12 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 1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2008 13.《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 14.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二、工程概况 1.建设目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2.项目总分50.57分。 其中:①节地与室外技术:8.61分;②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10.77分; 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13.72分;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7.03分; ⑤室内环境质量技术:10.44分;⑥提高与创新:0分。 3.项目建设用地面积15751.51m2,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50971.93m2,地下15410.9m2,建筑层数32层;建筑高度99.85m。 4.主要建筑功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商住建筑□ 5.是否有旧建筑:有√无□ 三、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

必须说明内容(控制项)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措施 规划专业 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切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估计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技术措施说明:项目用地现状为一块开阔地,经核实,项目不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无自然水系和有价值的生态植物,室外的面设计了大量生态绿地,有效增加室外透水地面面积,补给地下水含氧量。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备用发电机尾气通过专用管道引至楼顶高空排放,最大落地浓度较小,对周围大气环境及敏感点影响不显著;垃圾收集房封闭处理,降低垃圾收集房恶臭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同时在垃圾收集房附近种植高大的灌木和乔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利用绿化掩蔽部分恶臭气体,进一步减少恶臭对附近居民住户产生的影响。项目餐饮业油烟废气采用静电法对油烟进行处理,预留油烟排放口,商业建筑餐饮业饮食抽油烟经过上述措施防治后,对周围环境及周围住户影响不大。 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各户型的日照时间均能满足大寒日日照3小时的要求。 自选说明内容(评分项) 规划专业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地用地。(得2分)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绿地面积为6787.2m2,用地面积为15751.51m2,绿地率43.1%。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得6分)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设计了地下室,用于人防、停车库、设备房;地下建筑面积15410.9m2,地上建筑面积50971.93m2,比率为0.302。 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得5分) 技术措施说明: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过度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50%以上建筑的可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与0.5Pa。 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得3分)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场地内实际了轮椅坡道,方便残疾人的进出。 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得6分)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合理,且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了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设计了地下室停车库,同时也设计了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和活动场所。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得3分) 技术措施说明:项目场地内设计了商铺;商业部分和文化活动站集中设置并向中变居民开放;场地1000米范围内有金融服务、商业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社区服务等五类公共服务设施。

2018年上海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2018年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专项扶持资金申报指南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规范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根据《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沪建建材联〔2016〕432号,以下简称扶持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申报指南。 一、职责分工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的综合管理工作。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以下简称市市场管理总站)负责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既有建筑外窗或外遮阳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

目的初审等相关工作;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以下简称市绿建协会)负责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初审等相关工作;上海市建设协会(以下简称市建设协会)负责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项目的初审等相关工作。 二、申报要求 政府投资项目和已从其它渠道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申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太阳能光伏项目和法定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项目不得申报专项扶持资金。同一项目只能选择支持范围中的一项给予补贴。 申报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应符合扶持办法要求,其中申报绿色建筑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在受理时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证书应在有效期内;申报装配整体式建筑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应完成竣工验收,并满足相关申报条件;申报其他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应在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竣工验收。 所有申报材料复印件应当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资金申报单位应当为建筑物所有权人(其授权委托的使用人)或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 资金申报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申报书。 2.建筑产权证明或能证明建筑面积的其他材料。 3.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或者其他竣工验收文件。 4.有效期内的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证书。 5.专项财务审计报告或项目总投资额情况说明(其中必须明确建安成本与设备总额)。 6.公共建筑项目需提交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基础信息及数据上传表。 7.业主与授权委托的使用人或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签订的相关委托授权文件。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电气)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建筑类型:;总建筑面积:; 2.建筑单体概况 3.节能概况 1)能耗监测系统:□有、□无。 2)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有、□无。 3)室外夜景照明:□有、□无。 4)导光系统:□有、□无。 5)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无。 6)分布式供能系统:□有、□无。 7)其他:。 三、绿色建筑等级 1.绿色建筑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2.绿色建筑评分计算表: (应根据建筑类型分别选用公建或住宅评分表)

四、 电气绿色建筑设计 1. 与电气专业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注:1 表中内容可根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达标选项删减; 2凡标注有“※”的技术内容,标示该条文与其他专业也有关系,J-建筑,G-结构,S-给排水专业,N-暖通。 2. 供配电系统节能措施 1) 变配电所深入负荷中心设置。 2) 变压器总装机容量为 kVA ,单位面积功率密度值为 VA/m 2 。 3) 低压并联电容器的补偿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要求。变压器 低压侧设置低压无功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高压供电进线处功率因数不低于 。低压电源供电时进线处设置无功补偿装孩子,要求补偿后功率因数不低于0.9。(江苏省项目尚应满足过零自动投切和分项补偿的要求) 4) 谐波电流含量较大的用电设备:□有 、□无, 谐波抑制及谐波治理措施: 。 5) 电动机容量超过 kW 时,采用中压供电。 3. 电气设备节能 1) 变压器选用节能环保型、低损耗、低噪声,接线组别为D,yn11的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自带温控器和 强迫通风装置。其能效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中规定的目标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具体参数见表5。 2) 电动机采用高效节能产品,并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其能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节能评价值的规定。 3) 采用具备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 4)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选用节能高效电机,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设置感应传感器控制启 停,在全县各段均空载时,能处在暂停或低速运行状态。 4. 照明系统 1) 照明功率密度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目标值设计。照明设计参数详 见表6: 2) 道路照明控制 光源种类: ;□设有自动控制装置。

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5年8月

前言 本规定依据现行上海市标准《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结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根据上海市建筑工程在绿色建筑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编制。 本规定细化了建筑、结构、给排水、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等各相关专业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明确了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等方面的要求。 本规定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批准。 本规定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本规定的编制单位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建材业管理总站。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车学娅 总则、场地设计、建筑部分:车学娅 结构部分:郑毅敏 给排水部分:归谈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部分:徐桓 建筑电气部分:夏林 本规定主要审查人: 翁浩、张小龙、蔡兹红、瞿革、寿炜炜、马伟骏、徐凤、张伯崙、高小平、邵民杰

目录 1 总则 (1) 2 方案阶段绿色设计 (2) 2.1 一般要求 (2) 2.2 绿色建筑策划书 (2) 2.3 设计图纸 (5) 3 初步设计阶段绿色设计 (7) 3.1 一般要求 (7) 3.2 设计总说明 (7) 3.3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0) 3.4 建筑设计及室内环境 (11) 3.5 结构 (13) 3.6 给水排水 (14) 3.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5) 3.8 建筑电气 (16) 4 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设计 (19) 4.1 一般要求 (19) 4.2 建筑 (19) 4.3 结构 (30) 4.4 给水排水 (33) 4.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38) 4.6 建筑电气 (43)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2.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1/T109-2015 3.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4.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7.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8.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版) 9. 《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2008 10.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 11. 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二、绿色建筑目标 本项目以绿色建筑一星级为建设目标,通过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优化设计,优先采用低投高效的被动式技术,与周边生态系统取得动态平衡,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提高医疗环境舒适性,同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到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卫生院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室内环境质量。 三、节地与室外环境 1. 本工程总平面规划设计满足上级规划部门的审批要求。本工程规划选址时优先选择已开发地,未非法占用及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2. 依据《场址检测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本工程建筑场地内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 本建筑对周边建筑不产生日照遮挡,外围护选用材料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2000相关要求并严格控制室外景观照明,避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 4. 建筑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5. 本建筑环境噪声依照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2008的规定进行设计,在需要区域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

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专项扶持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根据《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资金来源 本办法涉及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资金(以下简称扶持资金)在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 二、支持原则 扶持资金使用与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培育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二)有利于提高本市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建筑发展; (三)有利于调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四)有利于完善本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三、支持范围(政府投资项目除外) (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获得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建筑规模:二星级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三星级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二星级、三星级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建筑要求:公共建筑应当实施建筑用能分项计量,且与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联网。 (二)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项目。根据《上海市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达到AA或AAA的装配整体式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建筑规模:装配式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建筑要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或装配率不低于示范项目申请当年《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的相关规定,公共建筑应当实施建筑用能分项计量,且与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联网。 (三)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根据《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达到相关技术要求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建筑规模:建筑面积0.2万平方米以上。建筑要求:符合《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要求,公共建筑应当实施建筑用能分项计量,且与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联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用地红线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 容积率:;绿地率: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2.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