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术井穴的临床应用

中医奇术井穴的临床应用
中医奇术井穴的临床应用

中医奇术井穴的临床应用(转)

井穴是十二经脉中位于手足之端的穴位。《灵枢》将其喻作水之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故此命名。《灵枢·根结篇》中又将井穴称之为“根”,更有脏腑、经气之根本的含义。可见,井穴对于周身脏腑、气血、经脉之气的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代针灸医家很重视井穴的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针灸临床很有指导意义。笔者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也经常选用井穴治病,有不少深刻的体会。

井穴的清热作用

临床医师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井穴有很好的清热作用。

其具体内容又可以分为3个方面:

清本经热

一般来说,每一个井穴都可以治疗所属经脉和所属脏腑之热证。例如,少商穴清肺热,治疗肺热咳喘症。尤其对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引起的咽喉肿痛,用少商放血的方法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少冲善清心经热,可用治心烦。关冲穴清三焦郁热,足窍阴泻胆火,胃经厉兑清胃热,善治胃经火热诸证。

1.2清泻周身热

井穴不但可以清泻所属经络的火热,许多井穴还可以治疗以全身发热为主的病证。例如,少商、商阳、中冲、关冲等井穴放血可以治疗外感引起的高热不退,少泽、少冲、中冲可用于治疗热陷心包、痰火扰心等温热邪气导致的高热神昏谵语等,效果明显。

清泻互为表里经之热

十二经脉中属脏和属腑的经脉有阴阳表里对应的关系。在井穴的清热作用中也同样体现出阴阳表里经的对应特点。如:大肠井穴商阳可清肺热,治疗肺热咳

喘、咽喉肿痛等证;胃经井穴厉兑不但善清胃热还可以用治脾经湿热之黄疸;胆经之井穴足窍阴穴更以清肝泻火而见长;小肠之井少泽穴清心热,治心烦失眠;肾经井穴涌泉清膀胱湿热而通淋等等,不胜枚举。

井穴的醒脑、苏厥、开窍、安神作用

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该处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十分敏感,针感极强。俗话说,“十指连心”,因而刺激井穴具有很强的醒脑、苏厥、开窍、安神、止痛作用。

醒脑、苏厥、开窍作用

《乾坤生意》中说:“凡初中风跌倒、暴卒昏沉、痰

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此处言手之井穴可以醒脑,苏厥,救急,其实足之井穴在治疗各类昏厥、醒脑、开窍方面,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外台秘要》云:“厉兑治尸厥口噤气绝,脉动如故”。《甲乙经》有“隐白、大敦治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另外,肾井涌泉在此方面作用更为显著,常用于治疗中风、癔病、发热等各种昏迷及休克等。

治五官九窍之疾

前之所言“开窍”指苏厥而开脑窍(神窍),此处所述“井之开窍”指一番含义,即井穴可以治疗与其相

通的“五官九窍之疾”。

(1)少商、商阳开肺窍治疗喉痹、鼻塞等。

(2)中冲、少冲开心窍以治舌强不语、舌肿痛等。

(3)厉兑善治口噤、口喎、口撮(口轮匝肌萎缩或

痉挛)等,而开脾胃之窍。

(4)关冲、足窍阴可开眼窍及耳窍,用治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病证。

(5)少泽可治目翳遮睛、舌强、喉痹,并善于通乳,

治疗产后乳汁不通。

(6)大敦既可开肝之窍治疗眼疾,又善于通淋,治

阴肿、疝气等前阴病证。

(7)涌泉有显著开肾窍之效。《千金要方》云:“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此可治,春当刺涌泉”。另外,《甲乙经》云:“腰痛大便难……,少腹中满,小便不利,

涌泉主之”。

(8)至阴:膀胱之井穴经脉贯通周身上下,故而至阴既可开上窍通鼻、明目;又可通下窍而治小便不利、

尿潴留等疾患。

安神镇静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井穴还是治疗颠、狂、病、失眠、小儿惊风、忧郁症等多种神志疾患。

(1)少商(又名鬼信):《资生经》云,灸之善治狐魅神邪及癫狂病。可见,其善治神志疾患。笔者用少商配神庭、隐白治癔证、幻视、幻听效果很好。

(2)中冲:善清心泻热而治心火上扰之癫狂、失眠。《太平圣惠方》云:“小儿夜啼……灸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笔者常在临床中用中冲放血治疗忧郁

症之心烦,颇有效验。

(3)少冲:为心之井穴。心主神志,其在临床常用于治疗癫狂、悲喜无常、烦躁不安等神志失常病症。

(4)隐白(又名鬼垒、鬼眼):具有很好的安神镇静作用,善治癫狂、梦魇不宁等病症。

(5)厉兑:《针灸大成》云:“其治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相当于现代狂躁型精神病。另外,《百症赋》言:“(其)与隐白相谐治梦魇不宁。”

(6)大敦:《千金要方》说,此穴治气癫……治百郁,狂走癫厥如死。因其善于疏肝理气,是临床治疗

忧郁症的首选要穴。

(7)涌泉:同样是治疗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疾患之常用穴。《千金要方》言:“涌泉……主癫疾”。

临床报道,针涌泉穴治疗癔病,效果非常显著。失眠患者于睡前自我按摩此穴80~100次同样有安眠作

用。

井穴的循经治疗作用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喻之为水之源头,是经气所发之处,可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病,并具有很强的循经治疗作用。在现代循经感传的研究中,用电鍉针在各井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可以诱发出经脉走行分布的感觉传导,这可以说是井穴具有循经治疗作用的有力佐证。

(1)少商:治肺热咳喘(脏病)。在循经治疗方面,《针灸甲乙经》云:“手臂不仁……手腕挛,指肢

痛……少商主之。”

(2)中冲:治心热如火、心痛、心烦闷(脏病)。

(3)少冲:治心痛、心悸(脏病)及胸胁痛、上肢内后侧痛、手蜷不伸等(经脉闭阻之证)。

(4)关冲:主三焦邪热(脏病)。另外,可用于治疗肘臂痛难以上举、偏头疼等病证(循经治疗作用)。

(5)商阳:其循经治疗作用很明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说:“(其)治颐颌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笔者常用其治疗面部炎症、下牙痛、三叉神经痛、桡神经痛及麻痹、食指疼痛、麻木等等。

(6)隐白:其经脉起于足大趾,循经胸腹,善治各种血症及胸腹胀满、下肢运动不利等。

(7)大敦:肝藏血,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其配隐白穴主治崩漏、便血、尿血等多种血症,又善于治疗疝痛、阴肿、少腹、胸腹疼痛等。

(8)厉兑:可治疗心腹胀满、消谷善饥(胃腑病),更长于循经治疗。对于膝髌肿痛、足胫寒冷以及胸腹的前面、下肢的前面、足背部等循胃经各部位出现之

疾患皆可治之。

有关足窍阴穴善治胁肋疼痛,至阴穴治疗项强、腰胁相引急痛等等,均属于井穴的循经治疗特点,因篇幅

所限,不一一尽举。此外,笔者临床体会到,阴经井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作用显著,阳经井穴对于循经病

证循经疼痛的疗效显著。

同名经井穴常可相互为用

临床医师们在临床中发现,很多井穴还具有对同名经

病证的治疗作用。

(1)在太阴经中,手太阴之井少商可治食不下、心下满、呕吐等太阴脾之病证。反之,足太阴之井隐白也可用治肺失宣降之胸满咳喘之证,故而在此方面少商、隐白穴可以配合选用。

(2)商阳、厉兑:两穴在功能主治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可共同用于阳明之火热证。

(3)关冲、足窍阴同属于少阳经之井穴,两穴在许多方面息息相通。如在治疗胆火上扰之偏头痛、耳聋、耳鸣之病证时既可以选用足少阳胆经之井穴足窍阴,也可以选用手少阳三焦之井穴关冲来清泻少阳之火

热。

(4)涌泉穴为足少阴之井却可清手少阴心经之热,

用于治疗心中烦热。

此外,用中冲配大敦疏肝理气,清肝热用治忧郁症;用少冲配涌泉交通心肾,治失眠;用少泽至阴穴相配治疗癫狂和后头疼痛等等,效果明显。

阳经井穴善治头面阴经井穴善治胸腹

此特点是和十二经脉循行密切相关概括来讲的。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至足,足之三阴从足至腹胸。十二经脉中所有阳经均上达头面。头为诸阳经之会,因此,阳经井穴均有善治头面之疾的特点。以足三阳经井穴为例:

(1)厉兑:《针灸甲乙经》言,其治鼽衄……面浮肿……喉痹龋齿……鼻不利;《针灸大成》介绍,其可治上齿龋、口渴、唇裂……。总之,头面口齿、唇、

鼻、喉之疾均可选用。

(2)足窍阴:根据针灸文献所载其治头面之疾患。

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舌强、喉痹、舌卷口

干等确有良效。

(3)至阴:《肘后歌》所言的“头面之疾针至阴”

是对该穴善治头面之病证的最精辟的概括。

同样,由于阴经经脉与胸腹密切相联,因此,其井穴善于治疗胸腹部位气机失调之证。《难经·六十八难》所言的“井主心下满”正是此意。例如,少商用治心胸胀满、咳逆不舒、腹胀等;少冲用治心胸疼痛、心胸烦满;中冲可治心痛气短、心胸烦闷不舒;大敦用于心痛、腹脐痛、癥瘕积聚腹痛;隐白可治胸痛、腹中寒冷、气胀喘;涌泉可治心胸疼痛、胸闷喘逆、少

腹痛等。

井穴的施治方法

一般来说,井穴的刺激方法有补法和泻法两类。

泻法

在清热、醒神开窍、通络止痛等治疗中可用泻法,具

体为放血方法和毫针刺法。

放血法

放血法即用三棱针或较粗毫针在井穴上速刺放血。根据情况可放数滴或数十滴不等。如果属于热证、实证,

出血颜色应为紫黑、深红或鲜红色,出血量较多,轻挤即出,也有不用挤压而血如泉涌者(此不必按压止血,令血尽出而止),此为放血方法应用之指征,往往收效甚佳。若以三棱针点刺后出血很少,挤压亦不易出,血色较淡则多属虚证不宜用此方法。

毫针刺法

在醒神开窍治疗中,用较粗的1寸毫针刺井穴效果较放血法更好。可稍斜向上刺入2~3分深,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数次以增强刺激。此种方法刺激量大,反应强,适用于神识昏迷之患者。

补法

毫针补法

选用较细1寸毫针施以井穴浅刺。手法宜轻刺入1分左右,令针体能立住即可,留针期间不再捻针。患者肢端可有温热或麻木感觉。此法用于治疗一些虚证,如末稍神经炎、雷诺氏征、手指麻木疼痛者效果很好。

灸法

(1)直接灸:取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置于井穴皮肤上,用线香直接将其点燃,患者局部感觉烫即止。

一般灸1~3壮。

(2)间接灸法:用线香或佛香点燃后悬灸井穴5~15分钟。该法适用于手指麻木挛痛、手指冰冷、类风湿

等症。

(3)灯心草灸:以灯心草一根蘸香油点燃,迅速用其点烫井穴一下即止(也属于直接灸法)。

此外,经常用牙签或指甲按压刺激十二井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保健防病之作用。对于高血压、失眠症患者于每晚睡前手搓足心涌泉穴处100~300

次可调节血压,镇静安眠。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子午流注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子午流注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手大指内太阴肺,少商为井荥鱼际,太渊之穴号俞原,行入经渠尺泽类。 盐指阳明曰大肠,商阳二间三间详。合谷阳根据穴取,曲池为合正相当。 中指厥阴心包络,中冲掌中劳宫索,大陵为俞本是原,间使从容求曲泽。 无名指外是三焦,关冲寻至液门头,俞原中渚阳池取,经合支沟天井求。 手小指内少阴心,少冲少府井荥寻,神门俞穴为原穴,灵道仍须少海真。 手小指外属小肠,少泽流于前谷内,后腕骨之俞原,阳谷为经合少海。 足大指内太阴脾,井荥隐白大都推,太白俞原商丘穴,阴陵泉合要须知。 足大指端厥阴肝,大敦为井荥行间,太冲为俞原都是,经在中封合曲泉。 足第二指阳明胃,厉兑内庭须要会,陷谷冲阳经解,三里膝下三寸是。 足掌心中少阴肾,涌泉然谷天然定,太肾俞又为原,复溜阴谷能医病。 足第四指少阳经,窍阴为井侠溪荥,俞原临泣丘墟穴,阳辅阳陵泉认真。 足小指外属膀胱,至阴通谷井荥当,束骨次寻京骨穴,昆仑经合委中央。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水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子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蹊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右子午流注之法,无以考焉。虽《针灸四书》所载,尤且不全。还元返本之理,气血所纳之时,不待思忖。且后图乃先贤所缀,故不敢废,备载于后庶有所证耳。原图十二,今分十耳。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 1、12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 2、15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第三部分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例如三黄片(胶囊、丸)、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例如便通胶囊(片)。 注意事项:(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

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

经络腧穴学--记忆法

笔者至今对自己读高一时的一节历史课记忆犹新,在那堂课上,老师在讲到如何记住马克 思的生日时,在讲台上用手做两下打耳光的姿势,嘴里跟着说“一巴一巴,呜呜”,然后解 释说就像大人打小孩两个耳光,小孩呜呜地哭,也即马克思的生日是1818年5月5日。 老师运用谐音和联想的记忆法来记住马克思的生日,非常形象生动,让我直到现在,甚至 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马克思的生日。受了这次记忆法的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特别 注意各种记忆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觉 得经络腧穴学的内容,特别是腧穴的定位等,既枯燥,又不好记,记不牢,容易忘。针对 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方法教授给学生,有趣的记忆方 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还能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记忆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就介绍笔者在《经络腧穴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几种记忆方法,供大家参考。 联想记忆法有人说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或者说联想是记忆的秘诀。确实如此。人类学习 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新的知识与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将新知 识吸收同化。这种联系越牢固、越广泛,就越容易将新知识记住、记牢。这是一种非常常 用的记忆法,在后面的其他记忆法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联想记忆法。例如在学习八脉 交会穴时,公孙通冲脉,后溪通督脉,列缺通任脉,足临泣通带脉,就可以通过以下的联 想来记忆。想像:古代的一场战斗,公孙(即爷爷和孙子)俩均参加作战,孙子冲锋(即 公孙通冲脉)在前,爷爷压阵督后(即后溪通督脉),结果还是打了败仗,爷孙俩觉得无 颜见列任(列缺通任脉)祖宗,伤心哭泣(足临泣),只能稍稍用腰带(带脉)擦掉脸上 的眼泪(足临泣通带脉)。还有,肾经在上腹部的5个腧穴——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我们可以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曲径通幽”里面加上一个“都”字,变成“曲径都 通幽”来记忆。可以想像一个非常幽静的花园,里面的路都是小石头铺成的。“曲”即“商曲”,“径”即小石头铺成的路,联想到“石关”,“都”即“阴都”,“通”即“腹通谷”,“幽”即“幽门”。还 可进一步联想:古代的行政规划是“四邑为一都”,即现在的“四县为一市”,“都市”、“成都” 的“都”字就是这个意思,刚好“阴都”穴就在脐上4寸(当然还要旁开0.5寸)。这样就可以 把这几个腧穴顺序和定位记得清楚了。 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主要用于数字的记忆。在学习每条经脉腧穴总数时,常常用到。 例如:心经和心包经均有9个腧穴,可用“心心相印,长长久久”来记。“心心”指心经和心 包经,久与9谐音,即两条经都是有9个腧穴。这里其实也包含联想记忆法,即可想像是 对新婚的人的一句祝福话。另外肾经和督脉分别有27和28个腧穴,可用“审尔妻,督尔爸”来记,“审”与“肾”谐音,“尔妻”即27,“尔爸”即28。同时联想成为“审问你妻子,监督你老爸”就更加生动易记了。再有,手三阳经在腕背横纹上的三个腧穴——阳溪、阳池、阳谷,可用“鸡吃谷”来记忆,“鸡”与“溪”、“吃”与“池”均谐音,再联想一只小鸡在吃稻谷,就过目 不忘了。 歌诀记忆法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的针灸歌诀,像“四总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学习针灸的后来人,我们都应该熟读成诵。除这些歌诀外, 还可以教学生自己编写。像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大部分腧穴,可用以下歌诀来记,记 住这些腧穴后,其他的腧穴也就不难记了。 二风①三肺②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俞。

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第三部分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 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例如三黄片(胶囊、丸)、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例如便通胶囊(片)。 注意事项:(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和解剂分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

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商阳心包-- 中冲三焦-- 关冲心-- 少冲小肠-- 少泽脾-- 隐白胃-- 厉兑肝-- 大敦胆--(足)窍阴肾-- 涌泉膀胱--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

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

中医案例分析

案例一: 郭XX,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水泡音较密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6,800/立方毫米,中性49%,淋巴47%,单核4%,体温40℃以上。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 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白血球总数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0%,单核4%。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 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蒲辅周医案》P165 按语: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挥发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否则肺气郁闭,表终不解,前者用清热之剂及各种抗菌素强制降热而发热持续十三天之久者以此。 辩证分析:风邪袭表,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故高热无汗,则热扰心神,稍见烦躁;舌质微红、舌苔黄腻,脉数,明显的热象表征;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咳嗽;故定位为肺,综上表征,个人认为该病为风热犯肺证。 心得体会:由于前医见热投凉,不顾表征的存在,而致其邪冰伏,所以发热十三天之久。医者,必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於相与之际,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