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的分析

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的分析
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的分析

收益法评估相关问题分析

本课件中描述的概念和实务:

◆不是评估师唯一使用或考虑的评估概念;

◆不是唯一的、单独的方法;

◆不是对所有的评估项目均合适。

◆部分分析是《BV202》内容,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些做法在某一特定时刻适用于某公司的特定评估方法,可能在其他时或对其

他公司并不适用。。

像“大夫”手中的“患者”一样,评估师手中的每一个评估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绝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评估项目,完全“跟风”式的减少审核问题、降低执业风险,是不可能的,充其量是借鉴!

——提高执业水平、减少或避免执业风险的根本,在于理论、原理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本课件内容,力图体现这一思想………

P1:收益法评估中的五个概念

一.收益法的作用

二.企业价值评估对象

三.收益指标

四.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两个现金流模型

五.收益口径与折现率的口径一致性

一、收益法的作用

企业价值评估传统的模式及收益法的功能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上一直以来惯有的模式,即:以成本加和法为主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采用收益法对成本加和法评估结果的辅助验证。

?从2006年起,这种模式没彻底打破。代之于三种方法的同时进行

?应当清楚: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以及由以上三种基本评

估方法衍生出来的其他评估方法共同构成了资产评估的方法体系。

两种方法:国务院国资委274好文/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收益法验证: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基本规定(试行)

二、企业价值评估对象的认识与描述

(一)“整体企业资产评估”传统理解——

在我国,明确涉及整体企业资产评估的相关规范文件目前主要是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

◆第109条:对“整体企业资产评估”给出了定义,即“整体企业资产评估是指

对独立企业法人单位和其他具有独立经营获利能力的经济实体全部资产和负债所进行的资产评估。整体评估的范围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

◆第110条:指出“整体企业的评估范围一般为该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

◆第113条:介绍整体企业评估的重置成本法时,指出“整体企业的重置成本法

是指分别求出企业各项资产的评估值并累加求和,再扣减负债评估值,得出整体企业资产评估值的一种方法,整体企业评估的重置成本法也被称为成本加和法”。

从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理解,通过资产扣减负债来得到整体企业资产评估值,这一评估值应该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概念。然而,上述定义和相关说明中并没有进一步对企业整体价值和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进行区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确切的评估对象依然是含糊不清的。

(二)与国际趋同化的认识与描述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企业评估是一种整体性评估,含三种对象即:

?企业整体价值

?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股东部分权益价值

(传统意义上的收益法验证,实际上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评估)。

(三)评估、评估对象的基本描述

《企业价值评估准则》

企业整体价值

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部分权益价值

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

对全部资产和负债所进行的资产评估。

整体评估的范围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

(四)整体资产评估对象图解Array

股东全部权益价值=(A+B+F)-(C+D)=E,

企业整体价值=(A+B+F)-C=(A-C)+B+F=D+E,

即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付息债务的价值之和。

?收益法评估中,收益额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收益法所产生结论的科学性。

?收益额的概念是广义的,有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分。

(一)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

1、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收益是指他在保

持期末与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包括了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

◆经济收益是指一个企业要真正盈利,其利润不仅要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还要

弥补其资本成本。

◆一个企业的经济收益的定义是“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等量资产的情况下,可以给

股东分出的最大金额”。

◆经济收益=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净投资的现值

◆经济收益比会计收益更接近真实收益,更能反映客观实际;经济收益与经济学

概念一致,容易被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理解。

◆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都是困难问题,不容

易很准确,因此,在实务中,经济收益的计量是不精确的,并且是不易验证的。收益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最早提出收益的概念,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此后,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收益的概念。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第一次提出了真实收益的概念,指出收益是补偿资本之后的一种增量,即经济财富的增加。1946年,约翰·希克斯在其《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明确指出收益是指在保持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这种表述引入了资本保全的概念,即期末资本维持在期初水准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收益。收益是期末与期初资本效用比较的差额,如果存在正的收益,则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资本完整、维持原始资本价值的前提下,超出原始投入的部分。希克斯对收益的结论概括了经济学家的经济收益观。

2、会计收益

会计收益是指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它是指企业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收益以“三位一体”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原理,运用专门方法,核算企业在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

它具有六个特征:(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不确认资产、负债市价的变化或预期的价值变化;(2)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早期的会计收益基于收付实现制,现代的会计收益基于权责发生制;(3)以历史成本为基础;(4)遵循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5)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

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具体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收益确认的时点不同。经济收益要求在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确认,而不要求等到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时确认。会计收益则只有当价值变化在某项交易中确实发生时才加以确认。因此会计收益将收益确认时点推迟到有更实质性的证据证明收益已经实现之时,结果导致会计收益只确认和计量已实现的收益。

2、收益确定的方法不同。经济收益把所有资产看作是未来可望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期初、期末净资产差异代表了收益,因此,收益确定的主要问题在于会计期初与期末预计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化价值的对比,体现的是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观”。会计收益则强调已实现收入与相关的历史成本相配比,其差额代表收益,体现的是以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的“收入-费用观”。

3、资本保持的概念不同。经济收益依据的是实物资本保持概念,收益的前提是在期末和期初保持一样的状况。而会计收益依据的是财务资本保持概念,收益是现行收入扣除所费历史成本的财务资本所得。

4、计量的可靠程度不同。经济收益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对现在尚未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交易的估计,因此是主观的、易变的。而会计收益是面向过去的,建立在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交易基础之上,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确保了其客观性和可检验性的特点。会计收益曾构成一个像20世纪初牛顿定律一样完善无缺,封闭的、自我证明的体系。但很快受到冲击,首先面临的是通货膨胀的冲击。尽管各国可以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但通货膨胀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财务会计上,会计界必须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而且,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无形资产的增加等等,也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会计收益。同时,受制于现行会计原则的会计计量是“观念收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真实收益”。经济收益力图计量实际收益而非名义收益,是以现行价值或公

允价值为基础的。

(二)净利润和现金流

区别

联系

主要体现在:

1、净利润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评估实务中以“利润”为起点的现金流模型的理论基础)

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是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进行的。其中净损益调整法是现金预算编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预计损益表中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净利润作为现金编制的出发点,通过逐笔调整处理各项影响损益和现金余额的会计事项,把本期净利润调整为净现金流量的方法。

2、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异,可揭示净利润品质的好坏。所谓利润品质,是指对企业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予以反映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越强,表明企业的净利润品质越好;即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上、时间分布)越小,说明净利润的收现能力越强。利润品质越好,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就越强。

(三)EBITDA/EBIT/权益现金流

EBITDA: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缩写,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EBITDA=

净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EBITDA的使用,最先由玩杠杆收购的那些投资银行家们推广。他们认为:EBITDA剔除了容易混淆公司实际表现的那些经营费用,因此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原因是:

◆利息:会受公司管理层融资决策影响很大,所以在EBITDA中被排除在外。

◆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之前几年的损益情况,而这种变化会歪曲当前

的净利润。

◆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带有企业专断色彩(例如使用年限、残值和各种折旧方

法,它们的设定都会带有个人色彩)

优点:

通过去除利息、税收、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得到的EBITDA:

1.使投资者能更为容易地比较各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拥有不同资本结构、税

率和折旧政策的公司可以在EBITDA的统一口径下对比盈利能力。

2.EBITDA还能告诉投资者某家新公司或者重组过的公司在支付利息、税单之前

究竟可以获利多少。

3.EBITDA比利润显示更多的利润,它已经成为了资本密集型行业、高财务杠杆

公司在计算利润时的一种选择。公司可以通过吹捧EBITDA数据,把投资者在高额债务和巨大费用上面的注意力引开,从而粉饰出一张诱人的财务蓝图。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杠杆收购的浪潮,EBITDA第一次被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们广泛使用。但当时投资者更多的将它视为评价一个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EBITDA开始被实业界广泛接受,因为它非常适合用来评价一些前期资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个很长的期间内对前期投入进行摊销的行业,比如核电行业、酒店

业、物业出租业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师和市场评论家们推荐投资者使用EBITDA进行分析。

EBIT :

EBIT,全称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税前利润,从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关系:

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

EBITDA=EBIT+折旧+摊销。

EBIT主要用来衡量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EBITDA则主要用于衡量企业主营业务产生现金流的能力。

优点:

(1)EBIT通过剔除所得税和利息,可以使投资者评价项目时不用考虑项目适用的所得税率和融资成本,这样方便投资者将项目放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中进行考察。(2)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之间,无论所在地的所得税率有多大差异,或是资本结构有多大的差异,都能够用EBIT更为准确的比较盈利能力。

举例:

收益计量

总收入$23,000

扣除销售成本(15,000)

等于毛利$8,000

扣除经营性费用(4,500)

等于EBITDA $3,500

扣除折旧和摊销(2,000)

等于EBIT $1,500

扣除利息费用(300)

等于税前收入$1,200

扣除所得税(480)

等于净收入$720

净收入$720

加非现金项目(如折旧和摊销)2,000

等于股权总现金流量$2,720

扣除营运资本增加(800)

扣除资本支出(1,000)

加负债本金增加150

等于股权净现金流$1,070

四、收益口径与折现率口径一致性问题

1、评估规范

《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评估》:

第三十二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选择收益法的其他具体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被评估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预期收益口径,并确信折现率与预期收益的口径保持一致。

2、折现率与收益的对应

收益额折现率内涵

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投资报酬率

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资产净利率

息前净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股权自由现金流净资产投资回收率

企业自由现金流加权平均投资回收率

这些概念清晰了,自然什么指标可以作为折现率的参数,什么不能做,就一幕了然了。如:行业投资收益率水平,实际上对应的是息税前的利润

3、折现率与现金流口径的对应关系

由于收益的类型不同,形成:

现金流贴现模型:现金流作为收益指标

?股权自由现金流——权益价值

?企业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

利润贴现模型:利润作为收益指标

红利贴现模型:红利作为收益指标

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减去公司所有的支出,包括经营成本开支、资本性支出增量、营运资本的增量、利息、税收支出等所形成的净现金流量,这种净现金流量是可以被投资者(即收购方)自由支配的资金。“自由现金流量”在资本市场被认为是收购公司股东所能获得的真正利益。

股权vs.投入资本现金流计量

A. 收益计量可以分为两类:

1.经适当折现或资本化后的计量方法生成股东股权价值。

a. 股东股权价值是目标公司股权融资的价值,通常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

b. 它所代表的目标公司的价值只面向该公司的股权股东。

2. 经适当折现或资本化后的计量方法生成投入资本价值。

a. 投入资本价值是目标公司的全部融资,包括股权和债权。

b. 它所代表的目标公司的价值面向该公司的所有股东,在公司投入股权的投资者,以及向公司提供债务资本的债权人。

自由现金流量分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税率)

+折旧

-资本性支出

-追加营运资本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则是企业支付所有营运费用、再投资支出、所得税和净债务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减发行新债务的净额)后可分配给企业股东的剩余现金流量: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

+折旧

-资本性支出

-营运资本追加额

-债务本金偿还

+新发行债务

对应权益现金流的折现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

式中r --权益资本报酬率

Rf --无风险报酬率

Rm --市场报酬率

? --市场风险系数

对应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率

——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

式中r --资本加权平均报酬率

r1 --权益资本报酬率

w1 --权益资本比率

r2 --付息债务成本

w2 --付息债务资本比率

P2:收益法的选择问题

《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评估》第二十三条: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将预期收益资本化或者折现,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结合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未来收益可预测情况、所获取评估资料的充分性,恰当考虑收益法的适用性。

本准则提出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即:

◆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

◆未来收益可预测情况

◆所获取评估资料的充分性,

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企业亏损,怎么办

未来收益可预测情况:收益不确定性较大,咋么办?

本准则提出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即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未来收益可预测情况、所获取评估资料的充分性,也是基于对上述三个重要参数能否合理确定提出的。首先,是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

?企业历史经营情况,往往是投资者判断企业未来预期收益的最直观的基础,也

是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重要参考

?基于一个没有历史经营记录的企业或一个历史经营亏损(非会计亏损)的收益预测,容易给人造成“一切未来收益皆为空想”的错觉。

?因此,不能说企业历史经营状况完全决定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但也更不能说企业未来收益的判断与历史无关。

(一)会计亏损(或报表亏损)误区

●在评估实践中,当注册资产评估师遇到“会计亏损”或“企业报表亏损”时,

往往简单做出收益法不适用的结论,而采用成本法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

●通过上述分析,收益法着眼于“现金流”,而现金流与净利润并不是一个概念,

数字也不一定等同。

●因此,对于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是评估实践中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往往

是评估作出亏损错误判断的根源,因为在会计亏损的情况下,现金流量仍有可能是正的。只要企业未来年度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后为正,就可能适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并适用收益法。

A公司的5年预测损益表

20072008200920102011

销售收入5,000 6,000 7,000 8,000 8,500

减:产品销售成本(4,000) (4,800) (5,400) (6,100) (6,500) 销售及管理费用(1,200) (1,300) (1,350) (1,450) (1,500)

财务费用(100) (100) (80) (80) (80)

税前利润(300) (200) 170 370 420

减:企业所得税- - (56) (122) (139)

净利润(300)(200)114248281

上表说明A公司在预测期间内有两年出现了账面亏损,即会计利润为负数。在该种情况下,是否因为被评估企业某些年度出现亏损就认为收益法不能适用呢?其实不然,请见下表分析:

A公司的5年自由现金流量预测

20052006200720082009

净利润(300) (200) 114 248 281

加:折旧和摊销550 600 620 610 580

减:净营运资本变动150 100 (100) 40 (200)

减:资本性支出(300) (350) (350) (600) (450)

加:利息费用X(1-所得税税

100 100 54 54 54

率)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200250338352265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进一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我们发现A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为正。因此,A公司可以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

二)除此外,还要具体分析所谓“亏损”是暂时性的、周期性的、还是长期战略性或者经营性问题,还要考虑因付息债务过多而导致亏损的情况。

◆对于暂时性亏损,对待估公司而言,如是非经常性损益导致的亏损(如雇员罢

工、巨额产品退货、不利于公司的重大诉讼判决等),可能只是一次性的而不会影响未来盈利的预测;对所在行业而言,如是产品价格的下跌、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期随着问题的化解,它们的盈利会很快而非缓慢的恢复。评估可以考虑估计出并扣除这些成本的影响后的盈利,作为预测收益。

◆而对于长期性或者经营者的问题亏损,一些是因为以往的战略抉择,一些是因

为经营的无效率,一些纯属于融资性的问题。这种情形“扭亏为盈”需要企业经营决策、甚至企业资本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应当十分谨慎,评估实践应视不同的评估目的,不同的价值类型等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对于周期性行业来说,一个公司的亏损可能并非因其经营方式引起,而是由企

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引起。如处在首先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巨额投资的企业,前阶段企业经营亏损必然的,一旦完成投资企业就能产生收益,盈利也将转而为正;如处在企业初建期的研发支出,会导致亏损,但一旦研发成果应用到经营,就能产生收益,盈利也将转而为正,等等。

三、未来收益可预测性——收益不确定时的考虑

收益法:是“以利求本”的思路。

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从资产购买者的角度出发,购买一项资产所付的代价不应高于该项资产或具有相似风险因素的同类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

收益现值法通常是在继续使用假设前提下运用的,应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被评估对象必须是经营性资产,而且具有持续获利的能力;

2)被评估资产是能够而且必须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或整体资产

3)产权所有者所承担的未来经营风险也必须能用货币加以衡量。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才能运用收益现值法对资产进行评

实务中的考虑:

1、是否通过“放长预测期”的方法?

2、是否通过“增大风险报酬”的方法;

3、是否通过“谨慎增长率”的方法?

4、综合上述方法?

5、“休克做法”——不具收益法条件

四、收益模型选择(一般考虑)

权益权益现金流折现模型和企业现金流折现模型——

?理论上,无论用企业现金流折现,还是用权益现金流折现,只要现金流的内容和折现率的性质相对应,二者之间的差额恰好是负债的价值。

?权益现金流折现模型,直观上看似简单,其实除了对于金融机构评估外,没有企业现金流折现模型简单易用。企业现金流折现模型既可应用于整个企业的价值评估,也可应用于业务部门的价值评估,尤其是对于多种业务经营的企业。

?负债,在各业务单元之间一般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如果使用权益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业务单元的价值,则需要把债务和利息分摊到各个业务单元,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据以了解价值创造源泉的信息也将减少。而使用企业现金流折现模型则可以避免债务计算的麻烦。

对于某一特定企业而言,在选择一种收入流进行折现或资本化时还需考虑的因素,

包括:

1. 该企业的性质和规模

a. 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折旧费用也高,因此通常使用净现金流进行价值评估。

b. 对于高增长性公司而言,净收入和净现金流量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此时应当更多地关注净现金流量。

c. 当净收入和净现金流量相同时,可以使用净收入或者税前收入。

(1) 服务性行业

(2) 小型企业

2. 企业的资本结构

a. 当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非典型的,投入资本口径更为可取,因为它便于分析家区别经营和融资带给价值的影响。

b. 典型性资本结构更便于股权口径的使用。

3. 评估的目的是

a. 为了兼并,净现金流量是最为普遍的选择。

b. 在一些司法评估中,净现金流量做解释说明时被认为太过复杂。

4. 可获得信息的程度和质量

5. 被评估的某一权益

a. 多数股权或控制权权益—此时投入资本口径更为适用,因为它便于资本结构的调整,从而反映出行业规范。

b. 小股东权益—此时股权口径更为适用,因为少数股东不得不接受现有的资本结构和分配政策。

P3:收益预测主体及责任

预测,不单纯是专业操作问题,在很大程度讲,是执业责任界定问题,或执业风险问题。三种观点:

◆收益额的预测应由注册资产评估师完成;

◆收益额的预测应由企业管理层完成;

◆收益额的预测由企业管理层进行,注册资产评估师通过相关分析、判断和验证,

以确信预测的合理性。

三种观点分歧的焦点在于,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额预测的责任究竟由谁来承担。

业外认为:收益额预测的责任应由注册资产评估师承担。

首先,科学预测是保证评估结论科学有效的基础,将预测的工作和责任转嫁给企业管

理层,是工作职责和义务的缺失;

其次,企业管理层预测所考虑的因素、出发点与评估时收益预测不同,这就是企业管理层只能预测短期收益,而评估师可以预测未来较长时期收益的区别。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预测由企业进行,评估师调整(确信合理性)

第二十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

《企业价值准则》预测资料由提供,与评估师共同形成预测

第二十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充分分析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考虑宏观和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委托方或者相关当事方提供的企业未来收益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在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形成未来收益预测。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关注未来收益预测中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营运资金、资本性支出等主要参数与评估假设的一致性。

预测趋势与实际差异时,分析原因及合理性,并披露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应当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

——预测是企业做的,并提供给评估师。

而评估师做什么呢?

——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即:评估是对企业提供的预测合理性进行确认。这与注册会计师关于盈利预测执业责任很类似。

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

一、借用会计师的做法(类似于会计师的盈利预测审核的做法,可能更存在执业风险)——有实质性区别

1、《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

?合并编制并充分披露盈利预测是被审核单位的责任。

?出具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并保证其合法性、合理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

?注册会计师应对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注册会计师应对盈利预测的审核并非确认其预测结果未来可以实现。

?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履行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责任。盈利预测与未来实际结果出现偏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偏差是由于盈利预测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注册会计师在审核工作中又未能尽职尽责,使盈利预测信息的使用者决策错误而遭受了损失,那么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就有可能上升为法律责任。例如上市公司对外发布了依据其当时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盈利预测,而注册会计师却视而不见,仍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核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疑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指责。更为严重的是,根据盈利预测做出投资决策而发生损失的广大投资者完全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过失或欺诈责任,要求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并对其追究必要的刑事责任。

2、《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

◆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预测性财务信息实施审核并出具报告,可增强该信息的

可信赖程度。

◆注册会计师不应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结果能否实现发表意见。(评估中“确信合

理性”实际上就是能实现,否则为什么作为评估结果依据呢?)

◆当对管理层采用的假设的合理性发表意见时,注册会计师仅提供有限保证。(评

估规定“不得采用不合理假设”,实际上是否是:评估师做的“假设”呢?)

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操作指导意见(试行)

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操作指导意见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项目承接 第三章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第四章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内涵及评估思路 第五章收益法基本模型及其适用前提 第六章收集资料与现场勘察 第七章访谈 第八章财务报表调整 第一节财务报表调整的原则和内容 第二节部分科目调整的实务操作 第九章财务报表分析 第一节目前常用的财务比率 第二节其他常见的财务比率 第十章企业分析 第十一章收入、成本与费用的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收益预测口径 第二节收入的预测 第三节成本及毛利率的预测

第四节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预测 第五节财务费用的预测 第六节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支的预测 第七节投资收益的预测 第八节企业所得税的预测 第十二章负债的分析与预测 第十三章营运资金的分析与预测 第十四章折旧摊销和资本性支出的分析与预测 第十五章折现率的预测 第一节折现率的定义 第二节折现率的分类口径 第三节收益法三大基本原则 第四节折现率模型简介 第五节常用的折现率模型分析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问题 第十六章缺少流通性折扣、控股权溢价及缺乏控制权折价第一节缺少流动性折扣 第二节控股权溢价/缺少控制权折价 第十七章协同效应 第十八章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分析(敏感性分析) 附件:收益法评估计算表

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操作指导意见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指导意见遵循财政部、中评协发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等具体准则、本公司执业规程及监管单位的相关规定制定。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仅对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提出相应的操作程序和要求,仅是一种基本程序。 第三条本指导意见以制造业企业特点为出发点,在指导意见中未作特别提示和说明的,均指制造业企业。 第二章项目承接 第四条项目经理和/或资产评估师(简称:评估师)在承接项目时,至少应明确以下基本内容: (1)委托方和被评估单位基本情况; (2)评估目的(具体的经济行为及经济行为的方案); (3)评估基准日; (4)评估对象和范围。 评估师应特别关注相关监管的特别要求,如国资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银行监管等。 第五条评估师应在承接项目后的第一时间与委托方和/或被评估单位联系、沟通,了解必要的信息,并指导被评估单位准备、申报、填写相关资料。 第六条评估师在承接项目后,对上述事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应该编

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的比较

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的区别一、含义 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或市场价格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售出(交易)的类似资产的异同,将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成本法,是指在被评估资产现时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比较:市场法的资料直接来源于市场,同时又为即将发生的资产业务估价,所以市场法的应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资产的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运用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的资料具有时效性。而成本法的资料是历史资料,受时间的限制不大。收益法则是通过估算未来预期收益来评估资产价值。

二、基本原理 市场法,是按所选参照物的现行市场价格,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参照资产之间的差异并加以量化,以调整后的价格作为资产评估价值。 成本法: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收益法,是通过预测被评估资产的未来收益并将其折现,以各年收益折现值之和作为资产的评估价值。 三、资产计价尺度 市场法,是以市场价格作为资产评估的计价尺度。 成本法,是以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评估的计价尺度。 收益法,是以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作为计价尺度。 四、前提条件 市场法:

1、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活跃的资产市场; 2、公开市场上存在在功能、面临的市场条件上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资产及交易活动(参照物),且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时间间隔不长。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可比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 3、参照物的基本数量至少为3,参照物成产成交价格必须真实,参照物成交价应是正常交易的结果,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之间大体可替代 成本法: 1、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 2、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成本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的,如复原重置成本的计算、成新率的计算等,要求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收集; 3、形成资产价值的各种损耗是必要的; 4、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的或者是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中营运资金预测的改进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中营运资金预测的改进 【摘要】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最常使用的模型之一。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营运资金的预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现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缺乏对营运资金预测方法的相关规定,实务中对营运资金的预测也存在随意性。在分析营运资金预测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将营运资金进行分类的管理与统计,利用历史数据,提出了被评估公司营运资金的预测方法模型,并通过实证表明该方法模型是更为合理并有利于实务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营运资金预测 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多的采用收益法,收益法中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中使用最广泛、理论上最健全的方法。该方法是指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地对企业预期获利能力的预测和适当折现率的选择,计算出企业的价值。其中,企业预期获利能力的预测是指根据对企业历史绩效的分析,预测未来若干年度内的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指的是真正影响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经常性收益带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满足投资需要之后,尚未向股东和债权人支付现金之前的剩余现金流量,所以,由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可以得到: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a所得税税率)+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金追加额。可以看出,营运资金的预测是采用现金流量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务中,营运资金的预测仍存在较多问题,亟须改进。 一、收益法中营运资金预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营运资金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营必需的资金,由于它属于公司中被占用的不能用于其他用途的资金,所以营运资金的变化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增加意味着现金流出,营运资金减少则意味着现金流入,所以,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一定要考虑公司营运资金的追加额。 (一)国内外有关营运资金预测的研究现状 理论上讲,营运资金涉及的内容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所有项目,但是,营运资金的预测在企业价值评估的实务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要是由于营运资金理论研究过于简略的分类,所以实务中对营运资金的预测经常不能涵盖各个营运资金项目,更没有把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结合起来。在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实际运用中,对未来年度营运资金需求的预测,往往简单地以预测年度的销售收入作为基准,再乘以一定的百分比得出预测年度所需的营运资金。这种预测方法与企业过去年度的历史数据完全脱节,主要依靠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与假设,这样的操作缺乏系统的、令人信服的理论推导和科学合理的依据。 营运资金的预测与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营运资金管理的理

二手车评估——收益现值法

二手车评估——收益现值法 想要购买二手车,肯定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二手车的价格了,那么二手车的价值是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成交价格的呢?小编为广大二手车消费者们推荐一种二手车评估鉴定的方法:收益现值法。这种方法是常用来评估二手车价值的一种方法,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收益现值法定义:收益现值法是将被评估的二手车在剩余寿命期内预期收益,折现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借此来确定二手车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现值既为二手车评估值,现值的确定依赖于未来预期收益。从原理上讲,收益现值法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人们之所以占有某二手车,主要是考虑这辆车能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如果某二手车的预期收益小,二手车价格就不可能高;反之二手车价格肯定就高。投资者投资购买二手车时,一般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其预计的内部回报率只有在超过评估时的折现率时才肯支付货币额来购买二手车。应该注意的是,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时,是以二手车投入使用后连续获利为基础的。在二手车交易中,人们购买的目的往往不是在于二手车本身,而是二手车获利的能力。 收益现值法使用也是有范围的,一般来说比较适用于投资营运的二手车。运用收益现值来评估二手车的价值反映了这样一层含义:即收益现值法把二手车所有者期望的收益转换成现值,这一现值就是购买者未来能得到好处的价值体现。 (二)收益现值法中各评估参数的确定 1、剩余使用寿命期的确定 剩余使用寿命期指从评估基准日到二手车到达报废的年限。如果剩余使用寿命期估计过长,就会高估二手车价格;反之,则会低估价格。因此,必须根据二手车的实际状况对剩余寿命作出正确的评定。对于各类汽车来说,该参数按《汽车报废标准》确定是很方便的。 2、预期收益额的确定 收益法运用中,收益额的确定是关键。 收益额是指由被评估对象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超出其自身价值的溢余额。 对于预期收益额的确定应把握两点: (1)预期收益额指的是二手车使用带来的未来收益期望值,是通过预测分析获得的。无论对于所有者还是购买者,判断某二手车是否有价值,首先应判断该二手车是否会带来收益。对其收益的判断,不仅仅是看现在的收益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收益能力。 (2)计量收益额的指标,以企业为例,目前有几种观点:第一,企业所得税后利润;第二,企业所得税后利润与提取折旧额之和扣除投资额;第三,利润总额。一般来说,为估算方便,推荐选择第一种观点,目的是准确反映预期收益额。 3、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是将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它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二手车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 收益率越高,意味着单位资产的增值率越高,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所有者拥有资产价值越低。 在计量折现率时必须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否则,就可能过高地估计二手车的价值。一般来说,折现率应包括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报酬率两方面的风险因素。 即折现率 = 无风险收益率 + 风险报酬率 折现率与利率的区别 折现率与利率不完全相同,利率是资金的报酬,折现率是管理的报酬。 利率只表示资产(资金)本身的获利能力,而与使用条件、占用者和使用用途没有直接联

浅谈运用收益现值法评估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浅谈运用收益现值法评估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004-9-24 9:56严晓建/岳修奎【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收益现值法是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过去在我国一直是作为其他方法辅助验证的工具,而在国外却是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在运用。随着收益现值法评估理论在国内的日臻完善和相关信息资料的日趋丰富,收益现值法在业界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企业整体价值及大型生产装置等具有独立获利能力的资产评估中。在目前评估实践领域,尤其是以股权转让、外资并购、投资价值分析等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相关当事人出于对企业自身价值的真正了解和研判,主动希望评估机构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但是,收益现值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收益现值法的基本思路 众所周知,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在未来的预期收益,并按照适宜的折现率将其折算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是: n P=Σ Ft(1+i)-t t=1 公式中:P—资产评估值; Ft—预测的未来第t个收益期的收益额; i—折现率。 在确定折现率时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计算公式如下: r=r1×w1+r2×w2 式中: r1=税后长期债务成本; w1=长期负债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负债比); r2=股权成本(股本收益率); w2=股权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权益比)。 其中:

r1=税前长期负债成本(长期负债的平均利率)×(1-T) 对股权成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测算,其计算公式为: r2=Rf+β(Rm-Rf) 式中: Rf=无风险报酬率; Rm=市场预期收益率(投资者期望的报酬率); β=上市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风险率。一般在0.3—2之间。 Rm-Rf实际为市场风险价格或市场风险溢价。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案例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上述模型在实际评估操作过程中,比较适合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且方便可行。虽然上市公司目前在国内仍受有关政策因素的影响,在系数的计算上难度较大且变化较快,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估中所依据的这些数据会越来越准确和可靠。 二、收益现值法的适用范围 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一方法正越来越多地被人采用和接受,另一方面也看到这一方法在被误用,以至于一些情况下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任何评估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收益法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收益现值法主要用于企业整体价值,以及具有独立获利能力的成套装置、无形资产等的评估。收益现值法适用的前提条件是: 1)被评估资产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期望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 2)资产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也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的。 这就决定了收益现值法只有在满足上述两项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如果一项资产没有预期收益或收益很少且不稳定,则不宜采用收益现值法。如某物流集团公司拟收购一家仓储企业,该仓储企业地处沿海某交通枢纽城市,但在有限时期内由于规模偏小、对外网络不健全等原因其收益很低,而这一收益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极不相称,单纯从收益的角度来讲,的确不具备投资价值,但完成收购后该企业可作为整个物流集团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此时,如采用收益现值法则很难体现该企业的真实价值。 又如我国加入WTO以后,某些垄断行业如自来水、燃气、公交、学校、普通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

内容提要: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评估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在阐明收益法是一种相对科学的企业价值评估首选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收益法评估中参数的选择与确定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收益法应该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 整体资产是指具有单独获利能力的综合体,整体资产评估是对其获利能力的评估,而收益法正是对资产未来的收益折现后获得资产评估值,正好吻合整体资产的特征。因此,收益法应该是整体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企业价值评估是典型的整体资产评估。 过去西方经济学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是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特别强调企业财务方面的业绩。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普遍认同企业价值是在过去和现在基础上的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企业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一种预测。也就是说,企业价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它取决于未来企业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总现值。 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收益还原法,是估算预测企业或其他资产综合体在未来特定时间内的预期收益,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其还原为当前的资本额或投资额的方法。收益法是从资产未来创造效益来反映其现实价值,源于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是由19世纪末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杰文思、瓦尔拉斯等人提出的。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效用。换句话说,无论商品的生产成本如何,只要能够为其占有者带来较大的效用,商品的价值就会较高。可见,该理论是从需求者的角度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对于资产来说,其效用表现为资产为其占有者带来的未来收益(即货币收入)。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为了用未来的收益体现现时的价值,必须将未来收益进行折现。以上正是资产评估收益法的基本思想。 从理论上来说,收益法应该是企业价值评估相对科学的首选方法。原因如下:(1)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研究认为,创造企业价值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企业价值是由各种不同的创造因素所组成,而且这些创造价值的因素要经过整合才能产生效果;企业价值不是单项资产简单组合,而是各项单项资产的整合,如果整合成功,应该产生1+1>2的效果,即企业价值一般大于单项资产的组合。(2)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或购并的目的,不是企业过去实现的收益、现在拥有的资产价值,而是企业未来获得盈利的能力,只要企业未来盈利,企业就可持续经营下去,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可以产生某种效用,形成企业价值。 正因为此,收益法是一种科学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发达国家也应用广泛,但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仍以成本加和法为主、收益法为辅。上市公司评估时要用收益法对整体资产进行评估,但其作用仅仅是对成本法评估结果的辅助验证。 1.成本加和法的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企业资产盘子大,非经营性资产占有相当比重,企业效益低下,大多数企业亏损,成本加和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还较多应用,成本加和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估企业视为一个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在对各项资产清查核实的基础上,逐一进行评估,最后加和获得。该方法应用简便易行,但是存在一些明显缺点: (1)采用成本加和法模糊了单项资产与整体资产的区别。凡整体性资产都具有综合获利能力,它由单项资产构成,却不是单项资产的简单加总,而是经过企业有效配置后作为一项独立的获利能力而存在。用成本加和法来评估,只能根据单项资产加总的价格而定,而不是评估它的获利能力。实际上,企业的各单项资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产以及规范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和法显然无法反映这种单项资产组织起来的无形资产,最终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评估技术说明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评估技术说明中天衡平评字[2010]第049 号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评估技术说明 一、评估对象 (2) 二、收益法应用前提及选择理由和依据 (3) 三、主要评估假设与评估依据 (5) 四、企业经营分析 (7) 五、企业财务分析 (14) 六、企业资产负债分析与收益预测对应资产负债范围的确 定 (16) 七、收益法评估模型与收益年限、收益口径的确定 (17) 八、预期收益的预测 (19) 九、折现率的选取 (26) 十、收益折现和的计算 (28) 十一、其他资产和负债的评估价值 (28) 十二、评估结果 (29) 精选资料

北京中天衡平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4.2]-1 精选资料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评估技术说明 中天衡平评字[2010]第049 号 一、评估对象 本项目评估对象为广东省粤晶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00%出资权益。广东省 粤晶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工商登记注册号:440000000049466 注册地址: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城南翔二路10 号; 注册资本:人民币伍仟万元(实收资本:人民币伍仟万元); 法人代表:区惠青;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生产:电子元器件及其配件。销售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电 子元器件及其配套件;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 生产所需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国家 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除外)(按【2001】粤外经贸发登字 第066 号文经营)。 企业历史沿革:广东省粤晶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晶高科公 司)成立于1996 年,其前身是广东省半导体器件厂,2000 年经广东省政府 批准,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是专业从事半导体器件研究、开发、生产、经营 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吸纳了大批具有20 余年生产实践的专业科技人才和 生产骨干,有长期生产半导体器件的经验,同时具有研发、开拓市场的营销 北 京 中 精选资料

[什么是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的优缺点]收益现值法计算公式

[什么是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的优缺点]收益现 值法计算公式 收益资本金化法从资产购买者的角度出发,购买一项资产所付的代价不应高于该项资产或具有相似风险因素的同类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收益现值法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的实质:将资产未来收益转换成资产现值,而将其现值作为待评估资产的重估价值。收益现值法的基本理论公式可表述为:资产的重估价值=该资产预期各年收益折成现值之和。 1)超额利润; 2)折现系数或本金化率; 3)收益期限。 收益现值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评估方法,它主要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和货币的时间价值。 1、收益现值法的主要优点 1)能够较真实、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格; 2)在投资决策时,应用收益现值法得出的资产价值较容易被买卖双方所接受。 2、收益现值法的主要缺点 1)预期收益额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2)在评估中适用范围较窄,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 收益现值法通常是在继续使用假设前提下运用的,应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被评估对象必须是经营性资产,而且具有持续获利的能力; 2)被评估资产是能够而且必须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或整体资产; 3)产权所有者所承担的未来经营风险也必须能用货币加以衡量。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才能运用收益现值法对资产进行评估。 适用收益现值标准的资产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及整体资产产权变动的资产评估。整体资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不是由该资产中的投入的价值来决定,而是由它产 出的价值决定的。 2)以房地产和自然资源业务为目的的资产评估。这两种资产业务能够带来级差收益,其价格可根据租金来评估,适用收益现值标谁。 3)以无形资产转让,投资为目的的资产评估。这种资产可为所有者带来超额收益或垄断利益。在评估中,以其带来追加收益来确定 资产的价值。看过“收益现值法的优缺点”的人还看了: 1.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2.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 3.新公司法对出资的规定 4.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 5.品牌评估的步骤有哪些

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

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收益现值法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或每月)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收益现值法通常用于有收益企业的整体评估及无形资产评估等。 此方法,国外用的最普遍,在国内也是技术型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它的出发点是资产的价值由使用所产生的效益大小决定,不考虑其成本。 使用收益法的前提条件 l 要能够确定和量化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 l 能够确定资产合理的折现率。对于收益可以量化的机器设备,可用收益法评估,如生产线、成套化工设备等。 收益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充分考虑资产的各种贬值因素,并且,由于是用未来收益来衡量资产的价值,其结果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其局限性是,大多数设备因为所预测的现金流量是由包括房屋、机器设备在内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土地、无形资产等整体资产带来的,很难量化到单台机器设备上。预测未来收益和确定折现率的主观因素较大,两者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在运用收益法评估时,应注意其收益期限不能是无限期;要考虑设备的技术含量、技术进步是否有提前淘汰被评估设备的可能性。稍有疏乎即将带来风险。鉴于以上受到收益预测的限制等因素,故在评估工作中,收益法多作为一种补充法,用来确定设备的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同时用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无形资产。 重置成本法是在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当根据该项资产在全新情况下的重置成本,减去按重置成本计算的已使用年限的累积折旧额,考虑功能变化、成新率(被评估资产的新旧程度,如八成新、六成新)等因素,评定重估价值;或者根据资产的使用期限,考虑资产功能变化等因素重新确定成新率,评定重估价值。 重置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被评估资产价值=重置全价-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经济性陈旧贬值或被评估资产价值=重置全价×成新率

收益现值法评估中对闲置资产的思考

收益现值法评估中对闲置资产的思考 —孙业林 收益现值法评估企业整体资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对于闲置资产的处置问题,比如: 闲置的土地、房屋等。我们一般采用先对该部分资产进行剥离,然后再在收益法评估的基础 上加上该部分资产的成本法评估值得出企业的评估值。另外,我们在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企 业时也经常碰到客户问:收益现值法的评估值中有没有包括未分配利润部分?特别是涉及股 权转让为评估目的的评估时,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从理论上讲,收益现值法是根据企业未来 净收益的折现计算出评估值的,是所有者权益的评估值(含未分配利润)。但是如果我们在 评估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基准日的未分配利润问题,我们对评估值中是否包含未分配利润的 说法可能对客户缺乏说服力。我认为收益法评估中对闲置资产的处置和未分配利润的问题可 以联系起来一起考虑。 首先,闲置资产不仅仅体现在固定资产,它还可以体现在流动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 产等资产当中,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分析。 ★闲置资产可能的存在方式: (一)流动资产: 在流动资产的分析当中,这样一个案例,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例一) 项目账面价值项目账面价值流动资产 7452.37万元流动负债 906.13万元 其中:货币资金 5437.29万元其中:短期借款 0.00万元应收账款 639.55万元应付账款 208.68万元 存货 1305.64万元 其他应收款 24.95万元 长期投资 0.00万元负债合计 9,06.13万元 固定资产 8120.93万元净资产 153,39.42万元 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645.75万元 长期待摊 26.50万元 资产合计 16245.55万元 经过资产的清查,发现:应收账款全部在三个月以内,情况良好,没有发现可能发生的 重大坏账等不良资产;其他应收款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要的押金、职工的暂借款等;所有 的房屋全部在用,无闲置;土地系作价或购置使用,账面如实反映;现有的设备是企业生产 所必须的,主要设备的购入也是经过严格论证、可行的,无长期闲置;无借款。从清查的初 步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比较常见的闲置资产。 但是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所有者权益当中有57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以前年度的未分 ##

浅议收益现值法评估企业价值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一)

浅议收益现值法评估企业价值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一) 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资产在未来的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据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在具体评估实践中多用于无形资产及整体企业价值的评估。收益现值法评估整体企业价值是指通过估算企业在未来经营中的预期收益,并按适宜的收益率折算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作为最能体现资本未来获利能力的一种评估途径,是西方企业并购评估的主要方法。由于我国资产评估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受市场条件、从业人员经验、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和正视这些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防范措施,可以减少评估工作受到的误解和指责。 因为收益现值法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评估值=未来收益期内各期的收益现值之和,即。 n 评估值P=∑Fe/(1+i)t t=1 其中:Fe—未来t收益期的预期收益额,当收益期有限时,Fe值中包括期末资产剩余净额值。收益期限n(年)、预期收益额Fe是由评估人员分析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折现率i是将未来收益折成现值的比率,它反映资产与其未来收益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由评估人员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和评估对象的资产收益水平综合分析确定。 所以,技术问题就出现在收益现值法的三个基本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预测确定过程中。一、确定预期收益额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防范措施 确定预期收益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1.预测销售收入可能出现的问题 企业未来销售收入是企业各项产品在未来t年的全部销售收入之和。 有的评估人员进行该项预测时,是仅仅依靠企业财务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根据该企业前几年的实际销售收入值,对未来市场的销售情况预测来取值的。而忽略考察该企业全部的产品生产能力、库存商品的品种和数量,该企业各项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在主要销售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变化趋势,缺少独立的数据核实和实际市场调查。企业有为达到预定的评估目的,在可能不实的前几年的销售收入数值基础上,提供不真实的预测数值或实现概率较低的预测的可能,评估人员缺少必备的工作程序和经验是该参数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减少该参数出现误差的幅度,需评估人员根据企业提供的预测取值,而对其取值依据逐项核实。可以在考察该企业全部产品的生产能力时,注意其技术装备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寿命年限及更新换代周期;在考察各项产品销售价格时,注意企业的销售政策或策略和其产品的寿命周期,价格变化速率,价格实现的概率;在考察各项产品销售量时,了解、掌握当地市场,注意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该企业所属产品的销售网络、销售队伍构成、素质及其变化情况。同时注意该企业前几年有关数据的变化有无异常现象及新产品开发能力,各类人员的结构和素质,企业的人才及薪酬政策。当然企业外部环境及有关政策的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关注的。 2.预测销售成本和费用可能出现的问题 销售成本和费用是企业在未来t年,和取得销售收入相对应的产品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 有的评估人员进行该项预测时,是仅仅依靠企业财务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根据该企业前几年的实际成本和费用,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成本和费用预测来取值的。而忽略考察该企业各项产品实际成本、费用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忽略考察该企业的实际成本、费用管理措施与各项产品最大生产能力、销售能力(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措施)及新产品开发的适应性,忽略考察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的实现概率及煤油电汽水运输的对应用量和

如何运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

如何运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收益法概念及评估技术规范 第二部分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案例 第三部分股东部分权益价值评估案例 第四部分热点问题探讨 第一部分收益法概念及评估技术规范 收益法定义 整体企业评估的收益现值法要将企业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从而得出整体企业资产评估值。 《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十三章,整体企业资产评估,第一百一十四条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四章,评估方法,第二十四条 收益法的特点 评估对象是由多个或多种单项资产组成的资产综合体,评估结果能体现资产的组合效应 以未来收益折现估算评估价值,能够反映资产的获利能力 收益法是从企业获利能力的角度衡量企业的价值,建立在经济学的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评估结果非常适合投资者作为“经济人”所具有的投资理念 不反映单项资产的现时价值 资产账面范围 账面无形资产 账面有形资产 资产评估范围 不可确指无形资产 可确指的无形资产 账面有形资产 主观性强,评估师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和折现率的判断对评估结果影响大 中国企业价值评估技术规范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评协[]号),自年月日起施行。 ?《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评协()号),自年月日起执行。 境外企业价值评估技术规范 ?《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 年版年版) 指南:关于企业价值评估 准则: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含无形资产)报告 ?《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美国评估促进会年版年版) 准则: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含无形资产)业务 准则: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含无形资产)报告 ?《欧洲评估准则》(欧洲评估师联合会年版年版) 指南:关于企业价值评估

资产评估收益法中参数的确定

资产评估收益法中参数的确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3 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又称收益还原法或收益本金化法,是国际上公认的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之一。 资产评估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对象在未来期间的预期收益,选择使用一定的折现率,将未来收益一一折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用各期未来收益现值累加之和作为评估对象重估价值的一种方法。其适用条件要求是:评估对象使用时间较长且具有连续性,能在未来相当年内取得一定收益;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和评估对象的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能用货币来衡量。显然地,资产评估的收益法涉及预期收益额、未来收益期、折现率这三个基本参数。收益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确定预期收益额、未来收益期、折现率。 预期收益额的确定 预期收益额受诸如背景、政策因素等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妨碍对预期收益的确定作出努力。 ——预期收益额的确定,既要联系又高于历史。将历史与未来完全进行割裂、简单地以历史去推知未来都是有失偏颇。 客户公司过往的业绩固然不等于将来,但是至少表明了与将来的某种逻辑联系。企业预期未来收益额的确定,首先,离不开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同时,未来情况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现时、法规、信贷、税率等制度下。这是决定企业收益额大小的客观条件。要本着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分析过往的业绩,去推导未来。可以说,这种分析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恰当地推知预期收益额。

同时,未来的,又不是简单的历史照搬。应当明确,企业过往的发展未必是合理的,企业资产的效用可能还有潜力或者已经丧失殆尽。企业未来收益额的确定,必须是在考虑资产的最佳与合理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及各种因素对企业未来收益额的影响进行分析,模拟出企业在未来若干时期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来加以达到。 ——预期收益额的确定,既有赖于但又不限于参照客户企业提供的资料。 客户企业较为熟悉自身乃至行业情况,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如果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去做预测,是能够编制出具有较高信息含量的未来收益预测的;何况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本来就是客户企业的责任,在评估中介机构不可能完全介入企业的预测,只能进行抽样检查与判断分析的情况下,作为中介机构有可能也有必要将其作为确定未来预期收益额的依据。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企业提供的预测资料,毕竟源于作为永恒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利益动机(驱动)下,往往有意拔高或降低、甚至提供虚假盈利预测值而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同时,作为盈利预测本身也有自身的弱点,盈利预测的复杂性、预测方法的局限性、由于预测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包含盈利预测在内的各种预测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毕竟不同于现实,而且,这种盈利预测的时间越长,其准确性也越差;因而,即便希望是从客观角度出发,也因盈利预测本身的先天不足(弱点)难以有圆满解释;即便是历史财务信息资料本身,其本身是否已经全面反映企业资产的过往情况还难以完全避免受到责难。因此,在未来收益的确定问题上,中介机构要有正确的局外观。也就是既要企业客户提供的资料又要不限于企业提供的资料,还要依赖评估中介机构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掌握多方面的资料去而合理地推导与估算未来收益。 ——预期收益额的确定,既可以采用现金流又不排斥采用净收益。 对委估资产价值特别是企业价值的看法——一种获利能力而非资产本身的重置价值;一种整体获利能力而非单项资产获利能力的简单相加之和。这种观念日益得到接受。对于未来预期收益额确定的启迪意义就在于它既可以通过现金流又可以通过净收益的运用来达到。 未来委估资产(整体)获利能力的表述,首先可以采用现金流。理财学理论认为,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果把资产的经营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投资与不断回收的过程,那么,委估资产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回收的现金上。采用现金流来确定未来收益额,即运用企业在未来经营期内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来确定企业委估资产收益。它包括企业在未来的一切收支净额,无论是营业收支、投资收支还是资产收支,只要形成现金净流量就应该看作是收益。 未来委估资产(整体)获利能力的表述,还可以采用包括净收益在内的口径。净收益指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资产所有者拥有和支配的价值金额即

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与收益现值法的评估参数的匹配

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与收益现值法的评估参数的匹配 一、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概念经济寿命是指一项资产有效使用并创造收益的持续时间。经济寿命的结束是指使用一项资产不再获利,或使用另外一项资产可获得更大收益。经济寿命与使用寿命不同,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一项资产从安装使用到最终报废的期间,而不管它是否能有效使用并创造收益。 二、无形资产寿命的特点 无形资产同有形固定资产相比,其寿命具有以下特点: 1.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与自然寿命距离较大。但同法定(合同)寿命联系密切。决定无形资产价格的是经济寿命,在经济寿命期间无形资产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能够为它的控制主体带来收益。但是无形资产使用中大量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无形资产虽能实现较高生产率,但由于普遍采用等原因,并不能为持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时我们称无形资产被使用的时间为自然寿命。显然,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间即自然寿命通常远远超过它的经济寿命。这说明无形资产剩余经济寿命的评估,主要应直接根据其能带来额外收益的时间来评估。而不同于有形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 许多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法律或合同寿命,比如,专利、版权、租赁权、供货合同与销售合同专营权等,由法律(合同)规定了其有效期或保护期。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寿命仍然存在,但由于技术更新,原有的专利技术即使继续经营使用,也不能带来额外收益,这时,它的经济寿命即宣告结束。评估者要分析实际情况,以确定剩余经济寿

命与相应的法律(合同)寿命是否一致。但无论如何,法律(合同)寿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 2.无形资产损耗仅仅存在无形损耗。有许多知识性资产,特别是科学定理,其基本原理作为知识财富,永葆辉煌,并不存在实际“损耗”。所以,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完全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说,仅仅是从知识运用的替代性、积累性、更新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仅仅是从它为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角度来说,而不是说知识不存在了。 无形资产往往有实物载体或实物凭据,作为实物会有有形损耗,这种损耗与评估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无关。 3.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新的,更为先进、适用或效益更高的无形资产的出现,使原有无形资产贬值。第二种是因为传播面积逐渐扩大,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市场或价格、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无形资产逐渐贬值,当全面普及时,它的交换价值优势完全丧失。第一种无形损耗使新的无形资产替代旧的无形资产,这样,被替代的无形资产同时丧失价值和使用价值,为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和经济寿命划上了句号。第二种无形损耗并不是现实发生的,它还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在更为广泛地使用,社会效益很大,它的价值也没有丧失。但是,由于它不能为持有者带来额外收益,不具有独占性,从而也不能作为无形资产来评估,这也使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结束。 4.无形资产的寿命是时间的函数。由于无形资产的损耗仅仅是无形损耗,而无形损耗往往与被估无形资产的存在和实际使用无关。例如,知识性资产的贬值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各种具有法定

基金管理公司资产评估

基金管理公司资产评估 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和资产基础法(成本法)。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 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法是以现实市场上的参照物来评价评估对象的现行公平市场价值,它具有评估角度和评估途径直接、评估过程直观、评估数据直接取材于市场、评估结果说服力强的特点。市场法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参考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由于国内尚无上市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受客观条件限制,市场上有相对可比案例或可比指标无法获取,故本次评估不采用市场法。 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收益法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未来收益折现法和收益资本化法。收益法是从决定资产现行公平市场价值的基本依据—资产的预期获利能力的角度评价资产,符合对资产的基本定义。同时,被评估企业管理层能够提供未来年度的盈利预测,具备采用收益法评估的条件。因此,本次采用收益法进行了评估。 成本法也称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因此本次评估采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对XX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委估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 (一)资产基础法评估说明: ⑴、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 现金,评估人员会同企业会计主管对现金进行监盘,对编制的“现金盘点表”进行了复核,根据盘点金额和评估基准日至盘点日的账务记录推导出评估基准日的金额,账实相符。在核实无误的基础上以基准日人民币库存现金账面值确定评估值。银行存款:包括自有资金存款、一般风险准备金存款及保证金存款。评估人员核对与委估明细表是否相符,获取评估基准日的“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银行存款询证函,查明是否存在未达账项且是否正常。银行存款经核实无误后按账面价值确定评估值。 ⑵、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企业购买的债券型基金。评估人员获取了XX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基金账户对账单,并对基准日所持有的基金名称、种类及持有份额进行了发函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评估值以基准日基金单位净值乘以公司所持有的各基金份额确定。 ⑶、应收利息:为XX基金存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定期存款按照存款利率计提的利息。评估人员获取了定期存款存单,复核了所属期间的应计提利息,经复核无误后按账面值确定评估值。 ⑷、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管理费、应收申购费、应收赎回费、应收转换费、应收销售服务费及押金、保证金等。评估人员首先获取了应收款项的明细清单,进行了逐一审核,同时向财务部门了解了基金产品各类手续费的计算方法,并对部分款项进行了发函确认。经核实无误,

评估企业价值的收益法的改进——期望收益法

评估企业价值的收益法的改进——期望收益法 在当今社会,资产重组、企业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资产的重组以及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涉及到企业产权的变更,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的变更,必须经过具有法定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为交易双方的谈判定价提供一个交易参照价。因此,我们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及主要方法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它的特点是将评估的企业作为一项完整的独立资产,把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作为特殊商品进行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有三种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它广泛适用于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成本法也称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但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一般不能单独采用加和法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还要应用收益法进行验证。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参考企业、在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这种方法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要有行业部门齐全足够数量的交易案例,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此种条件,在短期内应用此种方法评估企业价值尚有困难。所以,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主要是应用收益法进行。正确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收益法的应用形式及缺陷 (一)收益法的应用形式 收益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估企业整体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或本金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收益法应用于企业资产评估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年金资本化法或叫年金法,其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稳定、市场变化不大,因而每年收益大致相等的企业价值评估。其计算公式为:P=A/r 式中:P—企业价值评估值; A—企业年金收益; r—本金化率。 另一种是分段法。这种方法是在充分调查和了解被评估企业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若干年收益,并假定从前若干年最后一年开始,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