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

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

贡茶初始, 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种名茶以土贡名义进献朝廷。然而, 由于土贡茶品参差不齐, 不能满足日益强大王朝的需求, 于是以朝廷之力设置贡茶院或官焙, 直接管理, 督办贡茶的栽植、加工、运输及包装等, 不仅精制各种名优茶品, 而且保证在规定期限送往朝廷, 成为制度。

一、唐代以前的贡茶院

有关最早贡茶的记载, 许多学者均认为起源于西周。周武王灭商后, 巴蜀部落的“桑、蚕、麻、纻、鱼、铁、铜、盐、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 皆纳贡之”。至晋代, “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 茗三百斤”。从进贡数量上看, 数量相当庞大, 除了皇室饮用之外, 还应该有用于赏赐大臣的。从茶、茗的区别来看, 茗似乎应供天子和皇室成员之用, 而茶应供于赏赐和其他用处。而关于贡茶院的记载, 最早应出自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 “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 , 西二十里, 有温山(今湖州市北郊区白雀乡与龙溪交界处) , 出御荈”。“御荈”说明了御茶园的出现。茶文化专著如《茶与中国文化》《中国贡茶》均认为“御荈”为御茶园贡茶, 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皇室对贡茶需求极大, 促使了御茶园的产生, 亦为后来的唐代浙江湖州顾渚贡焙的设置奠定基础。

二、唐至五代的贡茶院

唐至五代时期, 据现有文献的记载, 全国贡茶院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苏、四川和湖北, 其中最有名的是顾渚贡焙院, 另外还有北苑官焙、蒙顶皇茶园和蕲州造茶所。

(一) 顾渚贡茶院

顾渚贡茶院设在浙江湖州长兴和江苏常州宜兴交界处的顾渚山。据《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义兴贡茶, 非旧也。……旧编云: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 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 分山析造, 岁有客额, 鬻有禁令, 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 以刺史主之, 观察使总之。”可知, 唐代顾渚置焙于大历五年, 湖州和常州两州分别造茶, 由刺事督造, 且有观察使总之, 亦可见皇家朝廷对顾渚贡茶的重视程度。后来, 由于顾渚贡焙受朝廷重视, 扩大贡焙院规模, 雇佣制茶工匠千余人。顾渚官焙分布顾渚山周边一带, 包括顾渚山谷、桑师坞、儒师坞、白茅山悬脚岭、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啄木岭、安吉县和武康

县山谷。其中, 著名的贡茶院位于啄木岭, 以金沙泉为造茶之水, 据《茶谱》记载:“湖州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 即每岁造茶之所也。”

(二) 北苑官焙

北苑官焙设在今建瓯市东凤镇一带。北宋有《画墁录》云:“唐茶品, 以阳羡为上供, 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 常衮为建州刺史, 始蒸焙而研之, 谓研膏茶。”可知, 北苑茶最初并不显著, 后常衮为建州刺使专督办制茶后, 开始上贡。闽国时, 有里人张廷晖将建瓯凤凰山产茶较佳的大片茶园献给闽王, 北苑茶在官办的管理下, 北苑官焙的名声开始远播四方。北苑官焙在凤凰山山麓, “广二十里, 旧经云, 伪闽龙启中, 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 献之官, 其地始著”。后南唐灭闽国, 北苑茶园亦成为南唐的贡茶院, 且规模不断扩大, 仅建安郡就有官焙三十八处。北苑官焙的设置虽给地方百姓带来了许多疾苦, 但同时确立了全国官焙第一的地位。史书记载:“嗣主李璟命建州茶制的乳茶, 号曰京铤。腊茶之贡自此始, 罢贡阳羡茶。”

(三) 蒙顶山皇茶园

唐至五代时期, 茶叶已经是四川的重要经济来源。四川茶以蒙顶茶为著名, 朝廷与文人亦对蒙顶茶赞口不绝。唐裴汶《茶述》评价道:“今宇内为土贡实众, 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尽管蒙山茶非常有名, 但关于蒙顶皇茶园却鲜有记载, 推断是蒙顶山的皇茶园产茶量少, 故不必设立专门的贡茶院, 而是朝廷指定为“皇茶园”, 由官员择时监督蒙山道士采造、封装后即可直接送往朝廷。据《膳夫经手录》记载:“蒙顶。自此以降言, 少而精者。始蜀茶, 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 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 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 遂新安草市, 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 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 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 其难得也如此。”可知, 蜀茶虽以蒙顶为贵, 但其实真蒙顶很少, 难得一见, 只是市井之徒为谋取利润, 打着蒙顶茶的品牌兜售各地。尽管如此, 亦使得蒙顶茶名声远播五湖四海。

(四) 蕲州造茶所

蕲州即今湖北蕲春, 其官办造茶所设在蕲水县茶山,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蕲州, 土产:茶。出当州蕲春、蕲水二县北山。……蕲水县, 茶山在县北深川, 每年采造贡茶之所。”蕲州团黄茶是唐代的著名茶品, 与蒙顶和顾渚茶并列第一, 唐

裴汶在《茶述》中将蕲阳茶列为唐代第一类贡品。由于蕲州茶产量丰富, 宋初在此设有榷茶务和山场, 收买茶货。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榷茶之务六, 一曰蕲州之蕲口, 其山场采造之隶于官者, 淮南道有蕲、黄二州。”

唐至五代时期, 全国各地贡茶众多, 品质优越, 真是羡煞周边国家。唐代的贡茶院以顾渚贡茶院为主, 贡茶产量和品质均是全国第一, 种类以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研膏茶为主。在贡茶院的带动下, 各地土贡茶亦多, 品质亦逐渐超过顾渚, 逐渐办起贡茶院, 其中最显著的是北苑官焙, 不仅官焙数量众多, 而且品种丰富, 有研膏茶、腊茶等。蒙顶山皇茶园虽然比较小, 但唐人均认为蒙顶第一, 蒙顶茶有散茶和研膏茶等品种。另外, 蕲州造茶所贡茶品质好, 产量大, 亦奠定了蕲州茶在宋代的地位。

三、宋元的贡茶院

在宋元时期, 顾渚贡焙院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贡焙院, 取而代之的是北苑官焙, 两宋时期一直以北苑茶为最。直至元代, 武夷山御茶园又取而代之。与此同时, 国内各地由于土贡茶的上贡, 也建有或大或小的官焙, 如扬州蜀冈造茶所、慈溪冈山造茶局等。

(一) 北苑官焙和武夷山御茶园

宋朝的北苑官焙是继承了南唐的北苑官焙。宋太平兴国二年, “始置龙焙, 造龙凤茶”。朝廷为体现茶品之贵重, 特制龙凤模造龙凤茶。北宋时期, 北苑官焙共计有三十二所, 分别位于东山、南溪、西溪和北山四处, 但屡有增替。至南宋时期, 北苑官焙共计有御茶园四十六所, 据《北苑别录》记载:“右四十六所, 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 官坑而下为外园。”从御茶园的内园和外园的区分看, 内园是北苑官焙的正焙(即龙焙) , 外园属于外焙, 品质稍逊, 而外园个别品质较佳者, 亦会被重新选入内园。

元代, 朝廷沿用宋代遗留下来的官焙和御茶园, 但又在武夷山开辟了新的御茶园, 成为设立焙局制作贡茶, 并设官员管理, 成为正焙。据《武夷茶考》记载:“闽中所产茶, 以建安北苑第一, 壑源诸处次之, 然武夷之名, 宋季未有闻也。……元大德间, 浙江行省平章高兴, 始采制充贡, 创辟御茶园于四曲。”[3]386可知, 宋代武夷山茶还未受到重视, 然元朝廷以武夷山茶为美, 专设焙局于武夷山制作贡茶, 成为正贡。自此, 武夷山御茶园逐渐取代了北苑官焙, 成为元代地

位最高的贡焙院。

(二) 顾渚贡茶院

宋代, 由于北苑贡焙院的兴起, 顾渚官焙名声已大不如前。虽宋初贡焙院仍然保留, 但进贡茶叶量较少, 品质亦远不及北苑官焙, 并曾一度罢贡。但元朝时, 元朝皇帝改变了两宋时期的饮茶方式, 以芽茶为美, 且这一审美方式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另外, 位于顾渚山南侧的江苏宜兴产阳羡茶, 其茶舍(贡茶院) 宋元时并保持着一定的贡茶量。据记载, 唐代宜兴“岁贡阳羡茶万两, 此其滥觞耳。宋时因之。元贡荐新茶九十斤, 贡金字末茶一千斤, 芽茶四百一十斤”。以上可知, 顾渚山的贡茶院尽管在宋元时期已不如北苑官焙和武夷山御茶园, 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贡茶量, 特别是元朝皇帝对顾渚贡焙所贡芽茶极其欣赏, 不断增加其贡额, 湖州和宜兴两地的顾渚贡茶量达到千斤以上, 说明顾渚贡茶院亦是宋元时期重要的贡茶院。

(三) 扬州蜀冈造茶所

扬州蜀冈自唐至五代已产茶, 据《茶谱》记载:“扬州禅智寺, 隋之故宫, 寺枕蜀冈, 有茶园, 其味甘香, 如蒙顶也。”可知, 扬州禅智寺的蜀冈茶在唐至五代已非常有名。据万历《江都县志》记载:“《寰宇记》云:蜀冈, 所产用贡。上有时会堂、春贡亭, 皆造茶所也。”可知, 蜀冈茶何时上贡, 没有明确记载, 但宋时, 蜀冈茶已是声名远播, 且造茶所有时会堂和春贡亭。另据欧阳修《时会堂二首(造贡茶所也) 》一诗写到:“忆昔尝修守臣职(余尝守扬州岁贡新茶) , 先春自探两旗开。”诗中写的是欧阳修回忆任职扬州时, 亦督办蜀冈贡茶制作和运送。另有, 清陈文述所写《蜀冈访春贡亭遗阯是北宋贡茶处》一诗, 可知春贡亭亦是蜀冈贡焙院所在地。

(四) 慈溪冈山造茶局

冈山产茶始于宋代, 且品质优异, 据记载:“冈山。……县西南六十里。平圹深邃, 地多异茗, 不减武夷、阳羡。”至元代后, 冈山所产茶已上贡朝廷, 据《四明续志》载:“茶出慈溪县民山, 在资囯寺岗山者为第一, 开寿寺侧者次之。每取化安寺水蒸造, 精择如雀舌、细者入贡。”而慈溪茶叶品质的提升和上贡, 是南宋降将范文虎督办茶叶的结果。其原因是, 范文虎投降了元朝, 以进献贡茶讨好忽必烈和上级高官, 并设立专门的造茶局, 而由于督办茶叶品质极佳, 被列入元朝

贡品之一。据记载:“殿帅范文虎因置茶局贡茶, 冀史墓不至荒落。每岁清明前一日, 县令入山监制茶芽, 先祭史墓, 乃开局制茶, 至谷雨日回县。”又见造茶局条:“宋殿师范文虎贡茶, 元因之, 就开寿寺置局。”可知, 范文虎设开寿寺为造茶局, 由县令监制芽茶贡茶, 迎合了元朝政府喜爱芽茶的特点, 元朝廷顺将开寿寺设为官焙。

宋元时期, 由于福建以北苑官焙和武夷御茶园等为主官焙已形成较大规模, 贡茶量极大且品质精绝, 花样新出不穷, 基本满足了宋元朝政府对贡茶的需求。与此同时, 各地的贡茶院或者衰落(如顾渚贡焙院) , 或者进贡茶量甚少(如蒙顶皇茶园) , 直至元代以后, 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 各地的贡茶院逐渐复苏, 但仍然不成气候。

四、明清的贡茶院

明初贡茶, 仍沿袭前朝, 随着朱元璋下诏罢贡龙团茶, 改进芽茶, 改变了唯福建一地大量上贡茶叶的面貌。自此, 全国各地的贡茶不断增加, 名品亦多, 促进了各地的官焙的发展。

(一) 武夷山御茶园

明朝廷虽继承了元代的武夷山御茶园, 但贡茶量已经大大减少。元时御茶园“贡额凡九百九十斤。明初仍之, 著为令。每岁惊蛰日, 崇安令具牲醴诣茶场致祭, 制茶入贡”。可知, 明朝亦继承了元代的贡茶院, 只不过贡茶量已不超过千斤, 与宋元时期的贡茶量相比是相形见绌了。嘉靖年间, 由于贡茶的生产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极大地困挠和灾难, 也由于武夷山御茶园长期作为贡茶生产地, 当地的资源耗竭, 且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 在当地郡守钱璞的上奏后, 武夷山御茶园停止进贡, 改贡延平。据《武夷茶考》记载:“嘉靖三十六年, 郡守钱璞奏免解茶, 将岁编茶夫银二百两, 解府造办解京, 而御茶改贡延平。而茶园鞠为茂草, 井水亦日湮塞。然山中土气宜茶, 环九曲之内, 不下数百家, 皆以种茶为业, 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 鬻之四方, 而武夷之名, 甲于海内矣。”可知, 自嘉靖罢贡武夷山御茶园后, 于是茶园中杂草丛生, 不复生机, 但由于武夷山自然环境优越的原因, 且武夷山茶早已声名远播, 在经过土地休整和恢复后, 清代武夷山茶重整旗鼓, 再一次赢得国内外茶商的青睐。

(二) 蒙顶山皇茶园

入清以后, 皇茶园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 由县官特别督办蒙顶茶。“迄淸, 每岁孟夏, 县尹筮吉日朝服登山, 率僧僚焚香拜采, 如周岁。日数采三百六十叶, 贮两银瓶贡入帝京, 以备天子郊庙之供。三百六十叶外, 并采菱角峰下, 凡种揉制成团, 曰颗子茶。另贮十八锡瓶, 陪贡入京。天子御焉, 中外通称贡茶, 即此两种也。”可知, 蒙顶山皇茶园的贡茶量不是很多, 每日县尹督僧人仅采三百六十叶, 供天子和郊庙祭祀之用。菱角峰所采茶制成颗子茶, 再有十八锡瓶用于赏赐中外官员等。蒙顶山茶每日采摘后, 送入山半的智矩寺, 僧人在官员的监督下进行制作, 据记载“岁以四月之吉祷采, 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 官亲督两而摘之。尽摘其嫩芽, 笼归山半智矩寺, 乃剪裁粗细及虫蚀, 每芽只拣取一叶, 先火而焙之”。可知, 蒙顶山的智矩寺就是制作贡茶所在地。蒙顶山皇茶园贡茶一直延续至清末, 至“民国停贡”。

(三) 青城山洞天贡茶院

四川灌县青城山茶自五代以来一直为贡茶, 品质较佳, 其贡茶院设立于清康熙年间。有贡茶定额碑记, 其碑文曰:“国贡由来, 始自康熙年间, 有峨山羽人每岁贡茶, 至十三年, 上宪札饬, 灌县堂主胡示喻, 青城山道众无有定额, 故常住隳颓, 难以承办。其寺观庵堂共三十五庵, 其内十四庵, 虽有门差, 而无主持。因于嘉庆九年, 有本山九泉庵主持通福, 弗惮重劳, 相约诸山僧道等, 禀恳上宪定例规额, 镌石永远存照。”又有光绪《灌县乡土志》载:“以茶为清品, 每岁谷雨前邑令督青城三十六庵道士, 登山敬采, 入署选焙, 盛以银瓶, 封缄上贡茶七十斤。”从碑记和文献可知, 康熙年间, 青城山茶被指定为国贡, 嘉庆以后, 由当地邑令督三十六庵道士采制和封装贡茶, 每岁上贡七十斤。道光年间, 青城山进贡茶量稍有减少, 且有正贡和陪茶之分, 正贡历来最多是六十斤, 陪茶较多。至光绪以后, 朝廷罢免陪茶上贡, 仅保留正贡茶。

(四) 慈溪冈山造茶局

明初, 明朝廷沿用元代的冈山造茶局, 据清谈迁《枣林杂俎》记载:“宋宝祐间, 丞相史嵩之治墓, 建开寿、普光禅寺。其山颇产茶, 殿师范文虎因置茶局进贡, 元明皆仍之。”又有记载:“永乐初, 知县余琯建局在寺之西南, 今废。而贡茶之始, 开局于布政司。可知, 明初仍沿用元代的冈山造茶局。永乐初, 又在开寿寺的西南设造茶局, 形成新的官焙。但由于贡茶制作极耗费民力, 百姓不胜其苦,

且贡茶每岁进贡, 贡茶量不断增加, 导致茶园土地肥力下降, 茶树逐渐枯萎, 而定额的贡茶不变, 茶户纷纷逃离, 虽有名而不得其人;另贡茶的制作、包装、运输等过程均存在严重的腐败和贪污现象, 官民均表不便, 此贡茶扰民的事实在明顾言的《贡茶碑记》有详细的记载。为此, 余琯上奏进行改革, 据记载:“本朝永乐间, 县官袭其旧建局在山之西南, 至期派办供亿所费不赀, 民无宁岁。嘉靖十五年春, 余至县, 时薛应旂为令, 议革入山故事, 应办茶户, 送县监制, 永为定规, 士民称便。”嘉靖十五年, 茶户所采茶不再入山送往冈山造茶局, 而直接送往县衙门制作。但好景不长, 冈山贡茶终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停止”。

(五) 洞庭山贡茶院

苏州洞庭山所产茶自唐宋已开始入贡, 称为水月茶, 《吴郡图经续记》载:“洞庭出美茶, 旧入为贡。《茶经》云:长洲县产洞庭山者, 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 谓之水月茶, 以院为名也, 颇为吴人所贵。”可知, 唐代陆羽已将洞庭山茶写入《茶经》, 唐宋一直为贡品。洞庭山贡茶院的记载见于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洞庭山小青坞出茶, 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 即贡茶院也。”又有“茶。出吴县西山, 以谷雨前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 洞庭茶尝入贡, 水月院僧所制尢美, 号水月茶”。可知, 明时洞庭山的水月寺即为贡茶院, 所采之茶来自洞庭西山, 因此明代亦将洞庭山的贡茶称为“西山茶”。清代, 洞庭东山的茶叶又逐渐声名渐起, 据《太湖备考》载:“茶出东西两山, 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 俗呼吓煞人香, 味殊绝, 人矜贵之, 然所产无多, 市者多伪。”可知, “吓煞人香”茶在经康熙帝赐名“碧螺春茶”后, 闻名全国, 以后洞庭东、西二山所采制之茶均称为“碧螺春茶”, 成为清代重要的贡茶之一。

(六) 普洱官茶局

云南普洱茶自清代以来开始进贡。雍正七年, 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在思茅设总茶店, 以集中普洱地区的茶叶贸易。后有云贵总督岑毓英上奏朝廷, 请于思茅设官茶局, 各茶山设子局, 统一各茶山茶叶的收购, 征收茶税用于解决官俸和军需。据《清续文献通考》记载:“拟请于思茅厅设立官茶局, 另于茶山要地分设子局, 凡遇山茶上市, 悉归官局。领票买卖, 其厘金茶税, 亦由官局经收, 并于扼要等处设局查验, 以杜绕越偷漏, 总期实事求是, 多开一财源, 即多得一分厘税, 于边省大有裨益。”思茅官茶局的设立, 其功能不仅是征收茶税,

而且还需承办进贡朝廷所需各类贡茶, 由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据道光《云南通志稿》记载:“福又检贡茶案册, 知每年进贡之茶, 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 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 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 鲜茶时, 须出三、四斤鲜茶, 方能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 五斤重团茶, 三斤重团茶, 一斤重团茶, 四两重团茶, 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承芽茶、蕊茶、匣盛茶膏, 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从贡茶的采制标准(三、四斤鲜叶制一斤干茶) , 种类(各色团茶、芽茶、蕊茶、茶膏) , 包装(锡瓶、缎匣等) , 可知当时官茶局的规模不小, 亦说明朝廷对普洱贡茶的重视。普洱茶每年向清廷进贡成为定例, 一直延续至清末。

(七) 六安官焙

元代设六安县, 后升州, 明初仍设六安州, 六安茶自明开始进贡。入清后, 清朝廷亦十分重视六安茶, 将六安茶作为宫廷必备贡茶, 据同治《六安州志》记载:“茶贡, 天下产茶州县数十, 惟六安茶为宫庭常进之品。……康熙二十三年, 奉文增办一百袋, 于是六安办三十七袋, 霍山办二百六十三袋。……雍正七年, 暂停。十年, 复增。旧是茶户各备茶交官起解。”可知, 自康熙至雍正年间, 六安茶每岁进贡的茶量不少。起初六安贡茶均为土贡, 由茶户承办采制后汇总至官府, 由官员解送至京师, 但由于茶户所采制六安茶“色类错杂, 驳换迟误”, 于是知州王廷奏请贡茶改为官办, 设六安茶官焙统一收购极品一枪一旗, 依法焙制。据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康熙三十年, 知州王廷曾以士民之请, 改为官征官买, 茶户但纳税银。又因霍山茶胜六安之产, 故知州将茶课之银发交霍山并办一色芽茶, 每岁茶户采择雨前极品一枪一旗, 依法焙制, 官以黄绢为袋, 袋盛茶一斤十二两, 共四百袋, 分储於箱, 知州敬谨钤封, 恭缮贡本, 限谷雨后十日起解。”六安正贡茶的茶园主要分布在霍山县以东, 其余分布在霍山以西, 直至清末罢贡。

(八) 君山贡茶院

君山茶产自岳阳君山, 古称洞庭山。相传君山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灉湖茶, 又称为白鹤翎, 据记载:“?湖寺:在岳郡城南吕仙亭之右, 古刹也, 一名白鹤寺。……《茶录》有?湖之曰鹤翎, 今君山贡品, 有白毫茸茸然, 谓之白毛尖, 即白鹤翎也。”君山茶, 自入清以来开始著名并入贡, “巴陵君山产茶, 嫩绿似连心, 岁以充贡”。可知, 君山茶极具特色, 君山毛尖为湖茶第一, 君山贡茶院就在?湖

寺。另据《湖上客谈》载:“贡茶:君山岁十八斤, 官遣人监僧家造之, 或至百数斤。斤以钱六百偿之, 僧造茶成已斤费二千余钱矣。向时买者可得四千。近以军事、武弁过此必买茶以馈大官。斤率九千六百, 多则十二千, 僧利害相当, 然事平。军船日少, 茶已不售, 而官供如故, 则败茶之道也。”可知, 君山茶正贡朝廷天子仅十八斤, 由地方官派人监督?湖寺僧人采制, 而地方官往往在正贡之外, 额外要求僧人增加贡额, 且所给僧人制茶成本较少, 以至于君山茶往往被夹杂树叶, 或以其他茶冒充, 导致君山茶逐渐衰败。

(九) 顾渚贡焙院

入明以后, 明皇帝朱元璋喜爱顾渚茶, 废饼茶, 改进芽茶, 但洪武八年罢贡。之后, 顾渚茶虽有进贡, 但仅用于祭祀, 永乐时贡额也就是三十斤。入清以后, 清朝廷要求继续进贡顾渚茶, 嘉庆年间“岁贡芽茶一百斤。……每岁谷雨前一日, 县官祭山神开园, 择取入篓, 自县起程, 赴司府验明, 候布政司拜表, 发解到部, 例有定限。明时, 于里甲内签点解户四名, 遵限解交礼部, 掣取批迴。国朝革除民解, 专委张渚湖?巡司轮年领解”。可知, 清嘉庆时的顾渚贡茶院岁贡已增至一百斤, 由县官督办采制茶叶, 并取缔由民解至京师, 改为由专门的官员负责运送贡茶。顾渚贡茶院至清咸丰以后逐渐衰落, 据寇丹的研究:“清咸丰后, 国势渐衰。顾渚山位于苏、皖、浙三省交界, 太平军溃败就沿啄木岭隘口进入顾渚。自此, 当地山民尽行逃走, 贡茶院所剩残垣旧殿完全毁败。”

明清时期, 全国各省的官焙逐渐兴起,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地方官焙, 如青城山洞天贡茶院、洞庭山贡茶院、六安官焙和君山贡茶院等, 这些地方官焙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土贡, 且岁贡不断, 但由于北苑贡焙、武夷山御茶园和顾渚贡焙的显赫一时, 这些地方土贡并不受朝廷重视, 明清以后逐渐被朝廷和地方文人所珍视, 列为官焙。另外, 在新出现的贡焙院中, 最突出的是普洱官茶局, 在云南逐渐纳入国家统治以后, 特别是入清以后, 普洱官茶局逐渐享誉全国, 不仅贡茶量大, 且进贡的品种众多, 成为清代显赫一时的地方官焙。

五、贡茶院的分类与管理

综上所述, 唐以前有贡茶院1所, 唐至五代有4所, 宋至元有6所, 明清有9所, 具体见表1。另外, 从贡茶院的督办与管理来看, 可将贡茶院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直属中央管理的贡茶院, 第二类为地方官办贡茶院, 第三类为地方官督僧办

贡茶院, 见表2。从表1、表2分析可知, 尽管唐宋时期还有一定数量的贡茶院, 但唐宋时期贡茶院直属中央管理, 由中央选派官员管理贡茶的采制和进贡, 一定程度上基本满足了朝廷对贡茶的需求, 且从唐宋的顾渚贡焙、北苑贡焙、武夷山御茶园的进贡量可知, 其他官焙实际处于次要的地位, 尽管品质较佳, 但进贡量少, 影响不大。明中叶以后, 中央不再直接管理贡茶院, 而是由该地方官办, 甚至顾渚贡焙、武夷山御茶园亦归入地方官办, 全国各地的官办贡茶院才逐渐兴起, 但总的来说各地官办贡茶院数量仍然不多。

六、贡茶院与名茶的关系

也许读者会有疑问, 全国各地均有声名显赫的名茶, 如龙井茶、虎丘茶、庐山茶、日铸茶、罗芥茶等, 但为何没有设置贡茶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茶园较少, 贡茶产量低, 且品种混杂。显著的例子就是虎丘茶、龙井茶和天池茶, 名茶原产地较少, 而且被地方官占据, 同时种茶僧人栽茶, 习惯将龙井茶与其他茶混植, 地方官难以辨认, 而僧人亦厌烦官人的索取, 将茶园舍去不管, 以致茶园衰落。据记载:“虎丘茶中王种, ……天池、龙井便为臣种。但山岩隙地所产无几, 又为官司禁据, 寺僧惯杂赝种, 非精鉴家卒莫能辨。”名茶栽培不易, 官员豪抢以致贡茶中断。显著地例子如江西庐山茶, 庐山茶少而珍贵, 地方官趁机豪抢僧人所采制的庐山茶进贡, 导致庐山寺僧纷纷逃离, 庐山茶仅剩其名, 不得其茶, 而市场上鱼龙混杂的茶叶却很多, 据记载:“云雾茶以野生者为上品……各山寺间有之, 产量极少。……嗣各寺僧采种培植, 奈山高气寒, 风雪太厉, 保护维艰, 生育不良, 终岁勤劳, 所获有限。驯至清代, 各寺毁于兵灾火劫, 且因官方征取过苛, 应付乏术, 而原有栽培之区, 咸放弃不顾, 以致鼎鼎有名之云雾茶, 于无形中绝迹于匡顶。”名茶不一定设有官焙。显著的例子如日铸茶、双井茶等, 据记载:“日铸岭, ……地产茶最佳。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 两浙之品, 日铸第一。黄氏《青箱记》华初平云:日铸山茗, 天真清冽, 有类龙焙。”尽管宋时日铸茶在江浙一带盛名一时, 文人亦多有唱和, 但日铸茶亦仍然不敌当时的北苑官焙和顾渚贡焙, 仍仅是作为土贡进贡朝廷。

七、贡茶院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贡茶产地从总的来看, 多属名山、名水之地, 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所产之茶叶非一般常品。《武夷山志》这样描述武夷山御茶园, “茶之产不一, 崇、建、延、

泉随地皆产, 惟武夷为最, 他产性寒, 此独性温也。……崇境东南山谷平原, 无不有之, 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 所产甲于东南”。再如顾渚贡焙院, 所出产的茶有明月峡、啄木岭等环境优越之地, 其中明月峡在顾渚山侧, “两山相对, 壁立峻峭, 大涧中流, 巨石飞走。断崖乱石之间, 茶茗丛生, 最为绝品”;而啄木岭旁有金沙泉, 顾渚茶进贡时, 金沙泉亦同时进贡。

贡茶院的设立, 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地方茶产业的发展, 亦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然而, 有一利则必有一弊, 贡茶院的贡茶制作也对地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突出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贡茶的制作需要木炭, 造成了当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造成水土流失, 进而引发了次生灾害, 其中六安贡茶的采制就是典型的例子。据《六安直隶州志》载:“国初山中林木丛蔚之地, 后民尽伐以种茶。茶之焙又多需木炭, 于是林木益少, 而山岭之土日垦, 遇大雨则砂石下流, 塞填河道, 水患易成, 故茶为六安民利而抑其害也?”其二, 贡茶常年的进贡数额大以及官员的大量索取, 民多苦累, 官民矛盾巨大, 以致茶农茶园土地大量荒废, 如武夷山御茶园在明中叶罢贡, “建宁太守钱氏以茶枯, 奏罢贡额, 自是御园荒芜, 产量日绌, 茶叶至此受一打击”。由于福建茶业为重要产业, 民获利甚多, 原先处处桑麻茶笋遍地, 后多改植茶, 而茶树根系浅, 并不能很好的涵养水土, 一遇大雨则为害。其三, 茶与田争地, 安徽六安官焙境内原本山多田少, 旧时承担贡茶制作的茶户多以茶换取粮食, 而由于贡茶数额较大, 且官员贪污勒索, 压低茶价, 导致茶户多破产, 嘉庆《霍山县志》记载到:“民始为茶所累, 而兴作无资, 则茶愈荒芜, 所出之茶不足以供茶粮。”安徽虽然地处以茶之地, 但普通百姓并不将植茶作为重要产业, 田地首先保证粮食的生产, 仅在田地的周边空隙顺带植茶而已。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就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与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与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与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就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就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就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就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就是增长缓慢,也就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就是(ABCD)。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葛剑雄期末考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分)分A、 西藏高原 B、 蒙古高原 C、 东北地区 D、 朝鲜半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分)分 A、 缅甸 B、 老挝 C、 西藏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分)分 A、 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 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 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分)分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分)分 A、 2000年 B、 3000年 C、 4000年 D、 5000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分)分 A、 南蛮,北胡 B、 南蛮,索虏 C、 岛夷,索虏 D、 岛夷,北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分)分 A、 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D、 地理概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分)分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2018春 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成绩:100分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 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 A、QQ B、20932+ C、02559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 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2【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力很小B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C同样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文化D、以上都对 3【判断题】中国古时的渤海湾无法像地中海一样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是因为当时中国航海技术不发达,阻碍了相互交流。4【判断题】“山多地少”、“地瘠民贫”是徽商、晋商成功的主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网课问题详解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1.0分)以上都对 2. 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下列选项不属于从制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的是()。(1.0分) 近边疆 3. 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设立府。(1.0分) 施琅 4. 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5. 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 安史之乱 6. 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1.0分)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7. 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1.0分) 女真人 8. 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

9. 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3世纪 10. 单选题明朝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1.0分) 承宣布政使司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确的是()。(1.0分) 以上都对 12. 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1.0分) 丝绸之路 13.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1.0分) 杜环 14. 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与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1.0分) 朱棣 15. 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1.0分) 西亚 16. 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1.0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大起大落”的真相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统计的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1亿是在(C)。 A、公元初 B、盛唐 C、北宋后期 D、十七世纪初 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落”的时期是(v)。

A、东汉末年到三国 B、东晋到西晋期间 C、乾隆统治期间 D、唐末到五代 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曾在历史时期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平衡?(ABCD) A、地理环境差异 B、阶层差异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文化宗教差异 2【判断题】中国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平均。(V)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V) 两次人口转变及原因 1 【单选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篇讲的是疆域与政区的变迁,也就是悠久的沿革地理。疆域部分由先秦开始一直写下来,对于重大的由于扩张或战争等造成的边境的改变都叙述得很详细,但稍微缺少总体的分析,而且没有深入探究在这个表面领土扩展趋势下,结合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人们的空间表达有着怎样的观念的变化。政区部分,先秦的较为粗略,对于重要的著作诸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都只是简单一提,尽管这些都不是夏商周的行政区划,但它们实际上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政区观念,这里完全忽略了。由秦开始,郡县制施行,一直到元明清三朝的行省时代的区划的改变,都记录得很详尽,而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统辖范围则没有多说。这个部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不仅仅将中央王朝的政区罗列,对中央王朝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架构也有具体分析,突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更广阔的目光看待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迁。 下篇讲述社会经济环境变迁,首先阐述农牧界限变迁,再分析农业、纺织业的产业发展,但缺少了对畜牧业的讨论,最后进行一系列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交通部分,不仅讲国家内的状况,还涉及对外的,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后,我觉得在结尾应该讲述一下自古以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已有成绩,或者是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C 2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1.0分)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C 3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1.0分) 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正确答案:C 4()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 A、徽州 B、山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5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1.0分)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丰 正确答案:A 6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1.0分)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施琅 D、左宗棠 正确答案:D 7秦始皇时期实行()。(1.0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正确答案:B 8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A、新疆 B、宁夏 C、西藏

正确答案:A 9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户口 B、赋税 C、兵力 D、刑狱 正确答案:C 10中国稳定的统一的疆域形成在()。(1.0分)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华民国 正确答案:C 11“中国”二字,经过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的铭文上。(1.0分)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盘 正确答案:C 12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 [1]。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迁入四川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4]。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时四川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 [5]。二是经济上的实惠。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永行禁止。[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雍正时,仅潮、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 的首选之地。据甘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

最新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1.0分) 1.0 分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C)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3从(C)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D)。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5自公元(C)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D)。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8(D)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D)。?A、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D)。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11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D)。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D、以上都对 12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C)到达过新疆地区?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13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 ?A、寻找建文帝 ?B、联络海外,打击蒙古参与势力 ?C、宣扬明朝国威,加强政治的合法性 ?D、寻找贸易经商的机会 14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B)和()。 ?A、开封和南京 ?B、开封和杭州 ?C、洛阳和南京 ?D、洛阳和杭州 15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16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C)。 ?A、“奉诏四条察州” ?B、“奉诏五条察州” ?C、“奉诏六条察州” ?D、“奉诏七条察州” 17 16世纪末叶,(B)从美洲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全国传播。?A、胡椒 ?B、红薯 ?C、葡萄 ?D、以上都对 18从(D)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中国历史地理基本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地理基本参考书目 2008-04-02 23:03:16来自: hejaz 【基本史料】: 25史中的地理志、州郡志、疆域志 《尚书?禹贡》篇 《史记?货殖列传》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纪》 《舆地记胜》 《嘉庆大清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通论与专集】: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谭其骧:《长水集》1-3,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河山集》1-7,人民出版社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人民出版社,1988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 【区域与专题研究】: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书刊】: 《历史地理》1—16,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 《九州》1-2,商务出版社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古籍出版社 【工具书】: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王灿炽主编:《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赵荣、杨正泰:《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 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 黄韦:《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朱玲玲、杜瑜:《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