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例1、2)》名师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例1、2)》名师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例1、2)》名师教案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情境图以及第55页练习题。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基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为下一步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在用具体的数抽象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渗透数学抽象思想;在感受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中渗透函数思想。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能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确定的。

2.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知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

3.在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四)学习重点

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带有字母的式子,了解带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五)学习难点

了解带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用字母表示数(例1、2)》名师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了解一下,自己的妈妈比自己大多少岁,并算一算,当你1岁、5岁、10岁、20岁、30时,自己妈妈的年龄。

(二)课堂设计

1. 对话导入

师:大家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

师:在告诉大家之前,我找一位同学问一问他的名字和年龄。”

提问一名同学。学生说出自己名字和年龄。(板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XX的年龄/岁”和年龄)

师:老师比XX大15岁,你们知道老师现在的年龄吗?”

学生会直接说出老师的年龄,追问:“你们是怎么算的?”

(板书:学生的算法)

2.问题探究

(1)从一般到具体,引出“x+15”

师:现在我们进入时光隧道,这是一个生日蛋糕,当XX 1岁的时候,老师那时的年龄是多少岁?”

通过课件进入时空隧道,根据课件内容询问当XX1岁、2岁、3岁……大学毕业23岁,老师的年龄。

预设:学生还是会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追问: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板书罗列出一般情况,从而为下面的具体情况做铺垫。】师:1+15是XX1岁时老师的年龄,11+15是XX11岁时老师的年龄…这每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的年龄,你能用一个简便的式子简明的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吗?”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收集生成资源。

预设1:XX的年龄+15 预设2:x+15

师:“XX的年龄+15”和“x+15”能表示上面任何一年的老师的年龄吗?

引导学生互动评价。

小结: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

师:“XX的年龄+15”和“x+15”这两种表示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大家都喜欢“x+15”因为它简单明了,方便使用……,这里用x表示XX的年龄,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手指“1+15”这些数字板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这种写法的印象,为后续的用字母代替数字做铺垫,通过比较,先体会“XX的年龄+15”这种方法的优点,再次

比较,体会“x+15”的优点,并确定最优写法。】

(2)理解带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师:“x+15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结:就像同学们说的,x+15表示“老师的年龄”,也就是具体的数量,还表示“老师比XX的年龄大15岁”,也就是我们两个年龄之间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x+15既表示老师的年龄这个数量,也可以表示老师比XX大15岁这个数量关系。考查目标1】

(3)从具体到一般,规范带入求值的格式

师:那么,根据这个式子,XX13岁时,老师多大?

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格式。

板书:当x=13时,x+15=13+15=28

课件出示:x=20时,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练习,并在投影仪上展示。

(4)体会x不能表示任何数

师:现在我们把练习本放回桌角,快速抢答。

提问:x=60时、x=80时(你能按照刚才书写格式回答吗?)

当x=200时呢?

师:这里的x可以表示任意的数吗?为什么?

师: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一条相关信息,目前世界上的人寿命最长的是130岁,所以这里的x不能取200。

【设计意图:教师亲授,规范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格式,通过人活不到200岁这个具体情况,让学生体会出x不能表示任何数。考查目标2】

(5)梳理总结,板书课题

总结:刚才我们用x表示XX的年龄,x+15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表示老师比XX同学大15岁。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调换字母,避免学生造成只能用X这个字母的误区,再次考查目标1的达成。】

师:课前大家已经了解了自己与妈妈的年龄差,如果你的年龄用b表示,请用含有字母的

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妈妈的年龄。

生在课前预习任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提升。

(6)探索例2,强化新知

师:刚才大家算出了老师今26岁,老师是很年轻吧,老师不光年轻,而且力气也很大(比划肌肉动作),同学们是不是不信啊?

课件出示:奥运举重冠军张国政,并说出他能举起197kg质量。

师:老师能举起比他重的多的质量。

师:不过在这我可演示不了,要换到月球上去。为什么要换到月球上呢?这里有个小知识,谁知道?

生交流。

课件出示: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师:如果人在地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是1kg,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多少kg?

生独立计算并回答。

师:6是怎么算的?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1×6?

2kg呢?

师:老师能举起40kg的质量,那么在月球上举起多少kg的质量?怎么列式?

生独立计算并回答。

师:结果是不是比刚才的那个大力士举起的重量还要多?只不过老师在这钻了一个小小的空子。

板书:在地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kg 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kg

1 1×6

…………

a a×6

师:这组式子都有啥共同点?(都×6)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吗?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那么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继续以“老师的特点”串联,通过课外知识,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表格,这个时候学生很快就会用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老师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考查目标

1】

师讲解a×6的简便写法(点击课件)

小结:“在数学上,字母和数字相乘时有个简便的写法:数字写在前,字母写在后,乘号省略。”

师:6a表示什么?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6a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还可以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书写数字与字母相乘的简便写法,并通过错误事例加深印象。通过再次对6a含义的提问,加深对带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练一练:第53页的做一做。

3.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例1和例2,你都收获哪些知识?

小结: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但是所表示的数有时候有一定的范围,还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的数量,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字母和数字相乘还有简便的书写方法。

(三)课时作业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b×8=b×3.5=y×6=a×1=

答案:8b;3.5b;6y;a。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a×4可以写成a4。()

(2)y+6可以写成6y。()

(3)7c可以写成7÷c。()

答案:×;×;×。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字母和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考查目标2】

3. 7~16岁儿童标准身高通常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标准身高=年龄×5+80 (身高用厘米数)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标准身高是(),请算一算,今年你的标准身高应是()厘米。

答案:答案不唯一。因为每个同学用的字母不一样,每个人的身高也不一样。

解析:根据用文字表达的标准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表示的优越性,同时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考查目标1、2、3】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2000年我国人口有x亿人,到2016年增加了2亿人,2016年我国人口有亿人。

(2)新疆若羌县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县,是河南省面积的1.2倍,已知河南省面积b万平方千米,则新疆若羌县的面积是万平方千米。

(3)五(三)班原有42人,新学年转走a人,还剩人,又转来b人,现在有人。

答案:(1)x+2 (2)1.2b(3)42-a+b

解析:这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表示数量。【考查目标1、3】

5.超市昨天运来50箱饮料,今天比昨天多运来m箱。

(1)今天运来多少箱?(2)两天一共运来多少箱?

(3)当m=15时,两天一共运来多少箱?

答案:(1)50+m(2)50+m+50或50×2+m

解析:这道题目不但考查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表示数量,还要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考查目标1、2、3】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公开课)

《窃读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多读书,读好书”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给课文批注时产生的丰富的思考和个体的独特感受。同样,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也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所以我将放手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其思维得以升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读写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重点)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难点) 【课前准备】⒈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预设问题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及字典工具书。【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交流读书感受,引入课题。 2、浏览“导语”,理解目标。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窃”字。 2、查字典,说出“窃”字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3、自由读课文。如何理解“窃读”一词?在课题旁做批注。 4、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回答。) 5、小结:原来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经历。 三、再读课题,大胆质疑 1、再读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2、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的大致意思进行板书。(问题预设:“我”为什么要窃读?“我”是怎样窃读的?“我”窃读的感受是如何的?) 3、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并做上批注。 四、品词析句,积累内化 1、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教学。 (1)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课题:答谢中书书 【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

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窃读记公开课教学说课

窃读记公开课教学说课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窃读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句子的精妙。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感受作者那种快乐与惧怕的滋味,同时学习作者爱好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作者窃读的滋味;学习本课生字词。 一、“读”字联想,引出课题 1、引出课题 以“读”为话题,向同学们提问:当你拿到一本书时,你将如何了解到里面的知识?读,是最好的方法。你会怎么读?朗读、默读……我们将会认识一位小姑娘,她读书的经历和我们不太一样,她是——窃读(板书课题) 2、解读课题 通过早读的预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在哪里读书的?(书店)

她在书店读书有何独特之处?(只读,但是从来不买,而且经常去)和那些正大光明地去读书买书的人相比,她这种读书的经历就叫做——窃读。既然这种独特的读书形式叫做“窃读”,那“窃”是什么意思呢? 而她在这篇文章中,记录的全都是有关窃读的事情,所以本课就叫——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词。 2、再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提问课后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 3、全班齐读,师指导难写字并正音。 惧怕踮起屋檐皱起酸书柜暂时支撑 三、再读课文,感知窃读“百”味 1、而在我们的《窃读记》中,作者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窃读的滋味。你都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滋味呢? 快乐、恐惧、暗喜、贪婪、忐忑、轻松、担忧、激动、劳累…… 2、总结窃读的滋味 同学们从作者的窃读中品出了这么多味道啊,看来我们的作者在窃读时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啊! 3、齐读窃读“百”味,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情 窃读的滋味是。 分别带入相关词语,读出对应滋味的情感来。 窃读的滋味是快乐的;窃读的滋味是恐惧的;窃读的滋味是贪婪的…… 正是有了这快乐、恐惧、暗喜、贪婪、累……等滋味,才有了我们作者林海音的记载,才有了我们的课文——窃读记。 四、随堂检测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窃读记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窃读记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窃读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句子的精妙。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感受作者那种快乐与惧怕的滋味,同时学习作者爱好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作者窃读的滋味;学习本课生字词。 一、“读”字联想,引出课题 1、引出课题 以“读”为话题,向同学们提问:当你拿到一本书时,你将如何了解到里面的知识读,是最好的方法。你会怎么读朗读、默

读……我们将会认识一位小姑娘,她读书的经历和我们不太一样,她是——窃读(板书课题) 2、解读课题 通过早读的预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在哪里读书的( 书店) 她在书店读书有何独特之处(只读,但是从来不买,而且经常去)和那些正大光明地去读书买书的人相比,她这种读书的经历就叫做——窃读。既然这种独特的读书形式叫做“窃读”,那“窃”是什么意思呢? 而她在这篇文章中,记录的全都是有关窃读的事情,所以本课就叫——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词。 2、再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提问课后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 3、全班齐读,师指导难写字并正音。 惧怕踮起屋檐皱起酸书柜暂时支撑 三、再读课文,感知窃读“百”味 1、而在我们的《窃读记》中,作者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窃读的滋味。你都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滋味呢? 快乐、恐惧、暗喜、贪婪、忐忑、轻松、担忧、激动、劳累……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能够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个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能够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略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诗的风格,雄浑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界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成为豪放派的先驱。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很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能够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能够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所以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能够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所以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个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个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这个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能够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动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分析:这是第三层,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说明他能够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个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三、内容简析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

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

窃读记公开课教案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句子的精妙。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感受作者那种快乐与惧怕的滋味,同时学习作者爱好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作者窃读的滋味;学习本课生字词。 一、“读”字联想,引出课题 1、引出课题 以“读”为话题,向同学们提问:当你拿到一本书时,你将如何了解到里面的知识?读,是最好的方法。你会怎么读?朗读、默读……我们将会认识一位小姑娘,她读书的经历和我们不太一样,她是——窃读(板书课题) 2、解读课题

通过早读的预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在哪里读书的?(书店)她在书店读书有何独特之处?(只读,但是从来不买,而且经常去)和那些正大光明地去读书买书的人相比,她这种读书的经历就叫做——窃读。既然这种独特的读书形式叫做“窃读”,那“窃”是什么意思呢? 而她在这篇文章中,记录的全都是有关窃读的事情,所以本课就叫——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词。 2、再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提问课后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 3、全班齐读,师指导难写字并正音。 惧怕踮起屋檐皱起酸书柜暂时支撑 三、再读课文,感知窃读“百”味 1、而在我们的《窃读记》中,作者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窃读的滋味。你都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滋味呢? 快乐、恐惧、暗喜、贪婪、忐忑、轻松、担忧、激动、劳累……2、总结窃读的滋味 同学们从作者的窃读中品出了这么多味道啊,看来我们的作者在窃读时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啊! 3、齐读窃读“百”味,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情 窃读的滋味是。 分别带入相关词语,读出对应滋味的情感来。

答谢中书书的名师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名师教案 导读:《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

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安岳县毛家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汪俊伟 教学内容: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答谢中中书》 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美;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们常常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CAI展示)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答谢中书书》,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一下。 二、解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1)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题目。 答是答复,回复的意思;谢中书指谁?指谢徵。这两个书字是同一个意思吗?不是,前一个是官名,因为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后一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我们后面要学的《答司马谏议书》。从“答”字中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关于作者陶弘景,我们要掌握其关键词,(CAI展示)朝代?(南朝)字号(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评价(道教思想家、教育家)作品(《陶隐居集》) 通过作者的自号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隐士,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位诗人是相

《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 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通过假定 与选择,说明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 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 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 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 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一个语文教师若能让自己的 学生爱上阅读,则功莫大焉。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假期中孩子们度过许多书籍,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都可以加以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读书,了解读书 的好处,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 提高自身素养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2.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 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 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课时课题:《窃读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 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法、朗读体会法、小组讨论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我”“窃读”的经历一波三折,“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更 是入木三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艰难环境 中对读书的酷爱。 教学流程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最新整理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最新整理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山川之美教案

一三山川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赏图片,听故事,了解作者。 在中国古代南朝时候,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隐士,叫陶弘景,隐居南京边上的居曲山中,当时的皇帝都经常去向他请教学问,于是他被称为“山中宰相”。有一次,当时的皇帝下诏问陶弘景所隐居的“居曲山”中,都有些什么,令他如此留恋,多次下诏征聘,他都不肯出山。陶弘景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幻灯片展示,欣赏山水美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全诗短短20个字,充分说明其所爱的生活与世俗不同,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富贵所打动,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情怀。《南史》中传说他“性爱山水”。(PPT陶弘景像) (二)讲解课题,概述内容 今天我们要读一篇陶弘景的山水短文,这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所以原题为《答谢中书书》(PPT课题),我们可以读一下P54注释1。 因为这段只有68个字的小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奇丽秀美,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所以编写教材的老师,就用这段文章的开头一句,把课题定为“山川之美”。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板书课题山川之美)(2’30”) 二、讲读品味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1窃读记优秀获奖教案

1 窃读记优秀获奖教案 2016-03-03 10:42 次 共1课时 1 窃读记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怎样想办法窃读以及窃读的万千滋味; 2、学习文中的心理描写,感知一些典型语言现象,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和表达手法。 3、激发想象,练习描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4、读中感悟,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之间,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初步掌握了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还应看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窃读记》教学设计 一、感同身受忆窃读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小诗:(配乐朗读)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很快地向小孩

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穷人有好多苦痛/富人永远没有尝过。 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3、有一位叫林海音的作者,她曾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贴在床头,伤心地一遍遍读着,因为她觉得,这首小诗描写的小孩仿佛就是她自己。长大以后,她把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题目叫《窃读记》。 4、板书,窃读记,指导写“窃”,读题。 5、“窃”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偷、偷偷地、谦指自己),在题中是“偷偷地”意思,为什么不把题目写成“偷读记”?(“窃”是书面语,显得更文雅,读起来富有音韵美) 过渡: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文字功底很深、读过不少书的人。不过,她小时候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这么幸福,有着优越的读书条件,可以在家读,还可以去书店尽情地读。她生活在旧中国,那时的书店大多是私人老板开的,只希望别人把书买回家读,不欢迎有人只读不买。可她,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那么,她又是怎样想办法窃读,又是怎样窃读的呢? (设计意图:林海音小时候的窃读生活,与现在的孩子距离很远。本课教学以诗入题,容易扣住学生心灵,引起共鸣,便于学生体会林海音窃读的不易。从“窃读记”这个题目的理解,以及对文字的感知,促使学生一次次感知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想方设法窃读书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我”是怎样想办法窃读的?

答谢中书书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的板书设计 陶先生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把那一处江南的山水之美呈现于纸端.那是一幅 用方块字镶贴出来的山水画呵!陶先生称为“欲界仙都”,然后便有 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供大家学习。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 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 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 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 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 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 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阅读能力偏低, 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不高, 因此在教学时, 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 累重点词语 ,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 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 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 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

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 摇。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今天 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 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4、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5、文体常识:山水小品文是散文 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 简练隽永, 具有叙事、 描写、 议论、 抒情的多重功能, 偏重于即兴书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 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