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染色法及其原理

瑞氏染色法及其原理

瑞氏染色法是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染色体数目等,是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的重要工具。瑞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碱性染料显色,通过不同染料、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的控制,使染色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条纹形态,从而实现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瑞氏染色法主要包括了两个步骤:前处理和染色。

前处理包括了裂解细胞膜和固定细胞核的步骤。首先,将待染色的细胞放入到含有盐和酶的缓冲液中,酶的作用是使细胞膜裂解,从而释放出细胞核。然后,使用含有低浓度甲醛的缓冲液固定细胞核,以防止细胞核在染色过程中破裂和变形。

染色是瑞氏染色法的核心步骤,其中包括了前染色和核型检查两个步骤。

前染色是为了增强细胞核的显色效果和提高染色体的清晰度。常用的前染色方法包括菲洛溴素前染色和石蜡前染色。菲洛溴素前染色是将细胞核放入含有菲洛溴素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脱水和透明处理。石蜡前染色是将细胞核沉淀后,用石蜡包埋,再进行薄片切割。

核型检查是瑞氏染色法的关键步骤,它通过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特征来识别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染色体的颜色和条纹形态是由不同染料、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的控制决定的。常用的染料包括吉姆萨染料、碘银染料和卡尔时安染料等。

吉姆萨染料能够染出明亮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条纹形态;碘银染料能够染出暗色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大小和位置;卡尔时安染料则能够染出不同颜色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

瑞氏染色法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从而对染色体的异常变化进行诊断和评估;在癌症研究中,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肿瘤细胞的核型变异,从而了解肿瘤的遗传特征和发展规律。

总之,瑞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染色方法,通过控制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染料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显色和观察。它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了解细胞结构和遗传特征,以及诊断和评估染色体异常和肿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瑞氏染色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领域,它还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瑞氏染色法,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的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变化,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遗传疾病的诊断中,瑞氏染色法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缺陷。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和智力发育迟缓等,往往与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异常有关。通过对患者的细胞进行瑞氏染色,医生可以观察染色体是否有缺失、重复或换位等变异,从而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帮助家庭进行遗传咨询。

除了遗传疾病,瑞氏染色法还可以用于诊断某些良性或恶性肿瘤。染色体的核型变异在某些癌症中常见,通过观察癌细胞的核型特征,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例如,在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染色体9和22的

互换,形成所谓的Philadelphia染色体。通过瑞氏染色法可以

清晰地观察到这个染色体的变异,从而确诊患者是否患有这种白血病。

此外,瑞氏染色法还可以用于评估辐射和化学药物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影响。在环境毒物暴露和放射治疗之后,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常常发生变化。通过对受照射或受药物处理的细胞进行瑞氏染色,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从而评估毒物对细胞的影响,并帮助指导放射治疗的安全剂量和选择化疗药物。

总而言之,瑞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染色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观察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瑞氏染色法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瑞氏染色

1.检验目的 指导瑞氏染色的操作,进行各种涂片的分类。 2.方法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 不同,对刘氏染液(改良的瑞氏染液)中酸性染料曙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 一样,标本涂片经过刘氏染液染色后,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3.1染色速度快,效果好。 3.2仅供形态学初学者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3.3是临床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用于细胞分类、寄生虫检出及分类。 4.标本类型(如血浆、血清、尿液等) 4.1血细胞涂片、脱落细胞学标本(脑脊液、胸腹水等)。 4.2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制片,以免时间久细胞形态发生退化改变。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试剂组分: 5.2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6.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7.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8.程序步骤 8.1标准方法: 8.1.1加刘A(0.5-0.8ml)染色30S。 8.1.2再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 混合,染色1min。 8.1.3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8.2快速染色,适用于脱落细胞学标本: 8.2.1加刘A(0.5-0.8ml)后,立即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 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混合,染色10-20S。 8.2.2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9.计算结果原理 10.生物参考区间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2.1红细胞呈淡红色,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 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12.2脱落细胞学标本如脑脊液、胸腹水沉渣涂片,因其细胞通透性较高,应行快速染色 如染色偏深,无法辨识核结构,应适当缩短染色时间,以免误判。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标本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18.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8.2《刘氏染液厂家说明书》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瑞氏染液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瑞氏染液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南宁市二医院检验科马升俊 1.瑞氏染色的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的氧化物(天青)组成,其深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各种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 2.试剂的配制: 2.1 瑞氏染液的配制: 2.1.1 自配染液:瑞氏染粉0.1g,甲醇(AR)60ml。 将瑞氏染粉放入清洁干燥研钵中,先加少量甲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巳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全部用完为止。染液配好后放于室温下,一周后即可使用。新配制染液效果较差,放置时间延长,染色效果越好。久置应密封,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2~3ml,除可防止甲醇过早挥发外,也可使细胞着色清晰。 2.1.2 成品瑞氏染液: 现巳有成品瑞氏染液,如四川迈克科技公司出的快速瑞氏染色试剂(500ml/瓶)其只需室温密闭储存,可长期稳定,染色效果好。2.2 缓冲液的配制: 称取磷酸二氢钾(无水)0.3 g,磷酸氢二钠(无水)0.2 g;加蒸馏水至1000 ml使其溶解。配好后磷酸盐缓冲溶液应校正PH值,其范围在PH6.4~6.8即可,后塞紧瓶口备用。 3. 瑞氏染色的使用方法: (以血涂片为例): 3.1把制好的血涂片编好号,然后将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3.2加瑞氏染液数滴,使其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约1分钟; 3.3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可按1:2滴加),使染液充分混匀,染色5~10分钟;

瑞氏染色操作流程

瑞氏染色操作流程 瑞氏染色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普及的染色技术,被广泛用于医学细胞学检测,是一种染色技术,它可以帮助病理学家、细胞学家和其他科学家识别微小结构中的细胞组织。此外,瑞氏染色也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固有特性,以及细胞表面的分子变化。 瑞氏染色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细胞或组织样品进行染料染色来识别各种特征,这种染色使得不同的细胞组件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一个更明显的细胞或细胞结构的图像模式。其中常用的染料有碘(Iodine)、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磷酸盐(Phosphates)、硝酸盐(Nitrates)和卤素盐(Halides)等。 瑞氏染色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样品前处理:这一步骤需要对要染色的样品进行前处理,包括将样品分解成单个细胞,使样品能够更容易被染料吸收。 2、染料添加:将符合特定染料的溶液添加到样品中,以使染料更容易渗透和吸收样品中的细胞结构。 3、照明:把染色后的样品照亮,以增加染料的发色效果。 4、清洗:对染色后的细胞样品进行清洗,以减少未发色的染料,并清除屏蔽染料发色的其他杂质。 5、观察与分析:用透射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样品,或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染色后的细胞样品,以获得更具体的细胞结构信息以及对细胞结构的分析。 瑞氏染色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细胞观察技术,能够清晰地提供细胞

结构和内部蛋白质结构信息,并可实现快速识别和快速检测。目前,瑞氏染色在医学细胞学、遗传学研究中均有广泛应用。由于其易于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结果准确且对视觉效果好等优点,瑞氏染色在细胞核酸分析、生化检测、微生物培养特性分析、细胞培养监测以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瑞氏染色的操作步骤虽然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仍旧注意到一点十分重要,即要正确地添加染料,使其具有色彩和密度的稳定性,以及正确的照明,以保证获得较高的发色效果,同时,在观察和分析该细胞样品时,建议使用放大镜,以获得更准确的细胞结构信息和足够的数据用于分析。 瑞氏染色是一种简单却又有效的细胞观察技术,它能够清楚提供细胞结构和内部蛋白质结构信息,对于获取有关细胞结构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更高效地收集信息,加速实验的进行,为医学、生物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其染色原理是基于酸性染料在碱性环境下与细胞核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其主要过程包括固定、染色、脱色和封片四个步骤。 首先是固定步骤。固定是为了使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固定,并保留其原有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对于瑞氏染色法,常用的固定剂是95%乙醇或甲醇。这些有机溶剂通过蛋白质的沉淀和细胞质结构的改变,使组织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接着是染色步骤。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剂是瑞氏染色液,它通常由柠檬酸、盐酸、水和酸性甲酚溶液组成。在碱性环境下,细胞核酸与染料发生作用,形成颜色沉积物。染色剂的种类有许多,其中常用的有瑞氏紫(G),瑞氏蓝(B)、甲胺红等。不同的染色剂可以染出不同的颜色。 然后是脱色步骤。染色后,为了强化细胞核酸的染色效果,需要对细胞进行脱色处理。脱色目的是使染色剂中的多余染料去除,只留下紧密结合在细胞核酸上的染料。常用的脱色剂是酸性酒精或乙醇溶液。脱色的时间要掌握得当,过久或过短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最后是封片步骤。染色完成后,需要将细胞制备成玻璃切片,以便于观察和保存。在封片前,需要先将玻璃切片中的水分脱除,以防止切片变色和霉菌滋生。脱水一般使用乙醇,然后使用透明质酸酯等有机溶剂,最后用透明剂制成封片。

总的来说,瑞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是通过酸性染料与细胞核酸的化学反应,实现对细胞核酸的染色。染色剂在碱性环境下与细胞核酸结合,形成颜色沉积物,从而使细胞核酸能够被观察到。脱色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染料,使染色结果更加清晰。最后,制备成封片以便于观察和保存。瑞氏染色法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等领域,对于研究和诊断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瑞氏-吉姆萨染色法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7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 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染料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 对原生质的染色有很好的区别作用;吉姆萨染料由天青Ⅱ与伊红混合而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吉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常与瑞氏染色联合使用。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是利用Romanowsky Stain技术原理改良而成的,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及相关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吉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一样,标本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吉姆萨染液瑞氏染料、吉姆萨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吉姆萨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吉姆萨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注意事项】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5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 【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色素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结合后,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本染色液经常用于血液和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细菌染色,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染液瑞氏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瑞氏染色法及其原理

瑞氏染色法及其原理 瑞氏染色法是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及染色体数目等,是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的重要工具。瑞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碱性染料显色,通过不同染料、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的控制,使染色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条纹形态,从而实现对细胞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瑞氏染色法主要包括了两个步骤:前处理和染色。 前处理包括了裂解细胞膜和固定细胞核的步骤。首先,将待染色的细胞放入到含有盐和酶的缓冲液中,酶的作用是使细胞膜裂解,从而释放出细胞核。然后,使用含有低浓度甲醛的缓冲液固定细胞核,以防止细胞核在染色过程中破裂和变形。 染色是瑞氏染色法的核心步骤,其中包括了前染色和核型检查两个步骤。 前染色是为了增强细胞核的显色效果和提高染色体的清晰度。常用的前染色方法包括菲洛溴素前染色和石蜡前染色。菲洛溴素前染色是将细胞核放入含有菲洛溴素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脱水和透明处理。石蜡前染色是将细胞核沉淀后,用石蜡包埋,再进行薄片切割。 核型检查是瑞氏染色法的关键步骤,它通过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特征来识别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染色体的颜色和条纹形态是由不同染料、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的控制决定的。常用的染料包括吉姆萨染料、碘银染料和卡尔时安染料等。

吉姆萨染料能够染出明亮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条纹形态;碘银染料能够染出暗色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大小和位置;卡尔时安染料则能够染出不同颜色的条纹,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 瑞氏染色法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从而对染色体的异常变化进行诊断和评估;在癌症研究中,瑞氏染色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肿瘤细胞的核型变异,从而了解肿瘤的遗传特征和发展规律。 总之,瑞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染色方法,通过控制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染料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显色和观察。它在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了解细胞结构和遗传特征,以及诊断和评估染色体异常和肿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瑞氏染色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细胞遗传学和癌症研究领域,它还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瑞氏染色法,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的细胞核和染色体的变化,从而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遗传疾病的诊断中,瑞氏染色法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缺陷。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和智力发育迟缓等,往往与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异常有关。通过对患者的细胞进行瑞氏染色,医生可以观察染色体是否有缺失、重复或换位等变异,从而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帮助家庭进行遗传咨询。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是目前最常用而又最简单的染色方法。 1原理: 瑞氏试剂中之酸性伊红和碱性美篮混合经化学作用后,变成中性之伊红化美蓝,久置后,经氧化而含有天青。此三种染料分别和细胞核及浆中的NH3+和COO-等结合,使细胞核及胞浆着色。由于系中性染料,又有缓冲液调节酸碱度,所以细胞受染后,蓝红等颜色都较适中,核染质、胞浆及其中之颗粒显色较为清楚。 2 试剂配制: 1、瑞氏试剂瑞氏染料〔粉〕1克,加不含醋酮之甲醇600毫升溶解过滤后即成。混合方式可将瑞氏染料置于研钵内,加适量甲醇混合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液体倒入清洁玻瓶,再放入甲醇继续溶解剩下染料,直至染料及甲醇均用完为止,然后过滤,以深色中性之玻璃瓶储藏待用。亦可将1克染料一次参加600毫升甲醇中,盛深色玻璃瓶内,塞好瓶口,置于温暖而黑暗之处或37度温箱内,每日振荡5min,连续7天以上,然后过滤储藏用。染液宜久置后使用,通常存放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2、缓冲液由1%的磷酸氢二钠和1%的磷酸二氢钾各30毫升加蒸馏水1000毫升配成,或以上两药各1克加2500毫升左右蒸馏水制成。以石蕊试纸检验、调整酸碱度,使PH在6.5-7

之间即可。 缓冲液亦可永新鲜蒸馏水或煮沸后密闭保存的蒸馏水。如蒸馏水与空气过多接触,那么可因吸收空气中之二氧化碳而使PH值变低,影响染色,故不宜使用。 3、染色步骤 1 将已编号之涂片水平置于染色板或者染色架上,涂片两端各划一道蜡笔线,主要防止染液外溢。 2 滴加瑞氏染色液。其多少依标本所占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4-8滴,至染液将标本完全盖住为止。染液不宜过少,否那么,甲醛挥发后,易产生沉淀;不可过多,以免因过盛而流失,影响染色。 3 1-2分钟后,滴入缓冲液〔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约为1:1.5,冬季1:1,夏季1:2〕。以气囊向玻璃片上轻轻打气,使染液和缓冲液混合均匀,一般不宜口吹起,以免呼出二氧化碳改变缓冲液酸碱度而影响染色。 4 自缓冲液滴入10-15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应将玻片持平,以流水滴入使染液及缓冲液自玻片边缘溢出,染料沉淀即随水浮去。冲洗时,切忌水力过大,以免将标本并染液同时冲走;冲洗前切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否那么沉淀将附于标本上不能除去,染色时间与染液的性质、酸碱度、气温等关系甚大,因此应灵活掌握。最好先冲洗一张,于低倍镜下初步检查,如细胞核浆清楚,颗粒清楚,表示染色满意,此时,始可将其余涂片全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