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三则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三则

《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一

《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从字面上看没有提到读书,但作者巧妙地用暗喻说明正如源头活水使半亩方塘清澈明净一样,不断读书,汲取知识可以使自己心智更加聪慧。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紧扣诗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

我让学生先对这个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进行评价,学生自然找出了“清”,接着引导学生:你从诗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方塘的“清”呢?从而自然地引出对一、二两句诗的学习。通过理解,学生对方塘的“清”留下了具体而又深刻的印象。

二、用自创的《观塘有感》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对比,引导学生质疑。

我用自创的《观塘有感》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对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题目与内容的

不同,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来给朱熹的诗换题,看看换题后的效果。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朱熹先生的高明之处:把深奥的读书感悟用清新的写景方式表达出来了,把道理暗藏在写景之中,轻松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学以致用。

在学生明白哲理诗的特点之后,我通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所积累的古诗,

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书读得越多,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这是( ),( )。】通过这样高效的学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

巩固了这节课的哲理诗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古诗不能只停留在熟读,会背,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个层面

上,学生应对所学古诗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个性化的学习与理解。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认为这一首诗怎样?说说你的看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可以从修辞、诗的内容、写法上去谈谈。把学生古诗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让学生会学古诗,这是“授之以渔”之举,对学生今后自学古诗极为有利。

教后知不足,尽管课堂上实施还算顺利,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读的形式过于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极时采用赛读的形式,更能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其次,对于这首诗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以结合先前学过的古诗,积极引导,学生就会举一反三了。

《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二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两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篡改得不错。总结

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诗的含义算是揭示出来了。

《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三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

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一、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二、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三、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四、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五、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附:原来设计的教案和6份练案,以此提醒示自己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1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假如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渐渐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展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老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如今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形式。打破古诗死记硬 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到达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根底上进展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形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的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 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以读为本,感悟诗情,品味诗韵,享受诗趣——《观书有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还是沟通,是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形象去与诗人沟通,从而体味诗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古诗学习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朗读、吟诵,在朗读与吟诵中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到诗人的情感,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读朱熹有关读书的名言,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初读古诗时,要求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准确。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诗眼“清”,抓住重词“鉴”、“活”、“天光云影”、“源头活水”,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语言描述来感受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在此基础上,简介朱熹,并由古诗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启发学生去感悟诗人的“感”是什么,又是如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材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不仅描写了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还借景喻理,将观书的感想化为形象,借方塘之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暗喻“人的心智,也是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富有哲理的小诗。它明写秀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拟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__,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精华】《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观书有感》教案篇1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四首(第二课时 观书有感(说理诗))冀教版

第17课古诗四首 第二课时观书有感(说理诗)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亩、鉴、徘、徊”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亩、渠、源”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板书)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亩、鉴、徘、徊”指名读。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生字“亩、渠、源”。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1.了解作者 学习古诗,我们一定要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相机板书。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千万不能忘记。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多种形式读古诗(指名读、有节奏读、男女生读、师生配乐读) 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读得好极了!让我们再和作者对一次话,试试你能不能从诗文中寻找到新发现。 五、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一)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 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第一篇:《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

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学生视角:这首古诗全诗未提到与读书,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设计理念:1、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交流扑捉学生关注的焦点,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与其教给学生一屋繁杂深奥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而非简单的教知识。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诗歌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好诗歌的韵味。 2、能借助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并能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及课堂交流,了解关于朱熹及哲理诗的文学常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悟出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白诗中写景与说理之间的关系。前置性作业: 一、查一查:五年多的语文学习,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搜集资料的方法吧?利用你的资源库,搜集作者朱熹及其作品的资料。别忘了,资源可以共享哦! 二、试一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反思)

语文园地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语文要素】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语文要素】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引导学生结合两首诗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并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重点)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重点)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一、交流平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爱不释手地读课外书,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课外书的? 学生反馈: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如学了《美丽的

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来读。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2.小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受益匪浅。 二、词句段运用:总结规律,综合运用 1.以“书”为本体的比喻句。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相机指导。 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3)集体交流: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书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老师。 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小题。 (1)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2)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3)小声读一读,思考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4)排序好的这段话抄写在书上。再想一想这段话带给你什么启示,批注在这段话的后面。 小结: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收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3.总结收获,拓展积累:把词句段运用中的三句名言和排列顺序的那段话,写在积累本上,积累下来。 第2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第1篇】 很遗憾地教完朱熹的《观书有感》,现在作教学反思的时候,我感到课堂教学遗憾的原因正是我和学生都缺少“源头活水”。 读一下教材,我感到学生借助工具书,对于《观书有感》诗句的理解没有多大的障碍。本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落实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诗后两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领会本诗所要说明的道理:“人的心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脱离参考,自己对这两句话进行了理解,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时俱进,来自于他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跟参考的理解也差不多。不过,我缺少的是“开豁”这一层意思。仔细读读诗的前两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到对于诗歌说明的道理的理解确实应该加上“开豁”这一意思。同时,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应对考试,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参考书是“尚方宝剑”,我必须把这意思教会学生。但我的预设是,学生或许早已经接触过这句千古名句,他们的理解或许也局限于我理解的那些意思。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前两行理解好“开豁”这个意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

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48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第2篇】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找书读的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4.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2.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3.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找书读的方法。 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交流平台 1.教师导入: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2.引导讨论: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家长推荐的书,你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生自由发言) 3.引导思考:你是如何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的?可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找书读的方法

吗? 预设:同学间相互推荐阅读,去图书馆、书店“淘书”等。 4.引导发现:“交流平台”里有五位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了这五个小朋友说的话,你收获了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小朋友问大家平时是怎样找书读的,喜欢读什么书。其他小朋友分别谈了自己找书读的方法:沿着课文找书读;读同一类的书;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第一个小朋友从中受到启发: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板书: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5.引导思考:同学们,你们在课外阅读时受到了什么启发吗?马上临近寒假了,你能说一说你的寒假读书计划吗?(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本次“交流平台”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平时找书读的经验和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如何找书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仿写比喻句。 (1)朗读体会: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圈画出句子中和“书”对应的词语。 课件出示: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思考: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板书: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生总结,汇报。 (4)教师小结: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故地。这三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又形象,体现出了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要去读书,爱读书。 (5)引导交流:我们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预设一:书就像一个聚宝盆。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翻译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 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 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赏析 这首《观书有感其一》,相信上到70老者,下到10岁孩童都能脱口而出。诗人在此诗之中,借景说理。在诗歌的前两句,他首先描写了池塘:半亩大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对着天空打开,蓝天的蓝,白云的白,尽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随风浮动。无疑这是一个美丽纯净的池塘,但是池塘为什么能永远保持清澈呢?诗人道“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池塘水是活的,不断都会有新的、干净的水流进来,故而,它可以一直保持清澈。 借用池塘活水的道理,诗人告诫世人,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随时学习新的内容,为自己的学问补充新的知识,只有这样不断学习,才会有更活跃的思想,才会达到新的境界,取得更高的成就。 《观书有感其二》中,诗人以水中行舟为例,来揭示学习的真谛。巨舰之重,非人力所能轻易推动,但是,今天的它却能自由自在的在水中移动,仅仅是因为昨夜江边江水涨起,在涨潮之力下,巨舰轻如

观书有感读后感

观书有感读后感 导语:观书有感读后感(一)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 我小时候学过这首诗,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今天老师又重新教我们学习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这首诗的看法。学习,只有永不停止的学习,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润生命的“活水”。记得上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没学过的知识,下节课要测验。我回到家只复习了,没预习结果测验没得高分。那时我很不高兴,妈妈就问我是不是没考好?我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妈妈就告诉我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旧知识这样才能考好。我根本没听进心里。直到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的分析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话。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习呢?作中遇到了难题,需请教他人是学习;查资料是学习;离职、在职进修是学习;观察生活是学习。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观书有感读后感(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 观书有感读后感(三)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6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6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篇1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 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 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 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 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 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 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 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 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 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 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 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

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

六、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 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2.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二)﹑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⑴简介作者陆游 ①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2.解题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3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①自由读背 ②领读、齐读。 ③分组读(会背的则背) ④学生闭目轻诵 ⑤指名背、齐背 ⑥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观 书 有 感优秀9篇

观书有感优秀9篇 兴致勃勃地走进书店,本以为要好好地在书海中荡漾,眼下却苦于找不到书,多荒唐?!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观书有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观书有感篇一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课前搜集作者资料。 2、了解古诗故事。 3、投影。 4、挂图。 5、多媒体或音像资料。 冬夜读书无遗力 示工夫少老 子聿躬行绝知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 有感(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1、学生背诵学过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观书有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