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和油脂教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

酯和油脂教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
酯和油脂教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

课时3 酯和油脂

目标与素养:1.了解酯的组成、物理性质和水解反应。(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油脂的组成、性质及应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一、酯

1.概念

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2.结构简式

R1—COO—R2(R1可以是H)。

3.物理性质

(1)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密度:比水小。

(3)气味: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酯大都有芳香气味。

4.化学性质(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反应方程式

现象:无明显现象

结论:中性条件下乙酸乙

酯几乎不水解

现象:油状层液体减少,有一点醋的气味

结论:酸性条件下乙酸乙酯发生部分水解反应

CH3COOCH2CH3+H2O

稀硫酸

CH3COOH+

CH3CH2OH

现象:分层现象及酯的气味消失

结论:碱性条件下乙酸乙酯发生水解且趋于完全

CH3COOCH2CH3

+NaOH ――→ CH3COONa

+CH3CH2OH

微点拨:(1)决定乙酸乙酯化学性质的原子团是酯基()。

(2)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 ℃。在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并防止乙酸乙酯挥发,采取了水浴加热措施。水浴加热的优点有: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二、油脂

1.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一类特殊的酯,可以看做是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亚油酸C17H31COOH等)与甘油(丙三醇)经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其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其中R1、R2、R3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分类

(1)油:植物油,呈液态,如:豆油、花生油等。

(2)脂肪:动物油,呈固态,如:猪、牛、羊等的脂肪。

3.物理性质

油脂都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密度一般比水小。天然油脂大多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4.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5.用途

(1)为人体提供能量,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2)工业生产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3)制肥皂、油漆等。

微点拨:硬脂酸甘油酯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条件:

3C17H35COOH。

(2)碱性条件:

3C17H35COONa。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低级酯可以和水互溶。( )

(2)甲酸乙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酸和甲醇。( )

(3)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但有恒定的熔点、沸点。( )

(4)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

(5)“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 )

[答案] (1)×(2)×(3)×(4)×(5)√

2.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 )

C [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

3.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 ) A.乙醇B.乙烯

C.乙酸乙酯D.汽油

C [醇、烃类不与NaOH溶液反应;乙酸乙酯能与NaOH溶液发生水解反应。]

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的比较酯化反应水解反应

反应关系CH3COOH+CH3CH2OH

酯化

水解

CH3COOCH2CH3+H2O

反应断键

催化剂浓硫酸

稀硫酸

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

的反应产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

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酒精灯加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和另一种分子式为C6H14O的有机物。对于此过程,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小组分离出的酯可表示为CH3COOC6H13

B.不需要催化剂,这种酯在水中加热即可大量水解

C.C6H14O分子中含有羟基,可以与钠反应

D.实验小组分离出的酯的分子式为C8H16O2

B [酯水解反应需要稀酸或碱溶液作催化剂,酯直接在水中加热,几乎不水解,B不正确;乙酸中含有一个—COOH,C6H13OH中含有一个—OH,所以酯中含有一个—COO—。酯+H2O―→CH3COOH+C6H13OH,所以酯的分子式为C8H16O2,可表示为CH3COOC6H13,A、D正确;C6H14O分子中含有羟基,所以能与钠反应,C正确。]

(1)( )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过一段时间后,18O可能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为什么酯化反应用浓硫酸,而酯的水解反应用稀硫酸?

[答案] (1)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原理如下:

+C6H1813OH,故18O应存在于C6H1813OH和乙酸乙酯中。

(2)酯化反应要用浓硫酸,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水,有利于向生成酯的反应方向进行。酯的酸性水解反应要用稀硫酸,增加水的量,有利于向酯水解的方向进行。

1.下列关于酯的水解反应与酯化反应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反应均可采用水浴加热

B.两个反应使用的硫酸作用完全相同

C.两个反应均可看作取代反应

D.两个反应一定都是可逆反应

C [酯化反应温度较高,需要采用酒精灯加热,选项A错误;酯化反应中使用的是浓硫酸,作用为催化剂和吸水剂,而酯的水解反应中使用的是稀硫酸,作用只是催化剂,选项B 错误;酯的碱性水解,不是可逆反应,选项D错误。]

A.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B.油脂和矿物油不属于同一类有机物

C.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所生成的酯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退色

D [脂肪和油统称为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油脂结构中的烃基有些是不饱和的[如亚油酸甘油酯中的烃基(—C17H31)],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退色。]

油脂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肪,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2.2013年4月24日,东航首次成功进行了由地沟油生产的生物航空燃油的验证飞行。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 )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D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属于酯类,矿物油属于烃类,二者点燃时都能燃烧,A不正确;地沟油、矿物油均属于混合物,二者均没有固定沸点,B不正确;地沟油、矿物油二者的密度均比水小且都不溶于水,与水混合都浮在水面上,C不正确;加入足量NaOH溶液,矿物油不发生反应,液体混合物分层,而地沟油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甘油、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混合液不分层,D项正确。]

1.下列关于油和脂肪的比较,错误的说法是( )

A.油的熔点低,脂肪的熔点高

B.油含不饱和烃基的相对量比脂肪少

C.油和脂肪都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D.油和脂肪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根据常温下的状态分为固态的脂肪和液态的油,其中脂肪中烃基饱和程度高,熔点高,油含不饱和烃基的相对量较多,熔点低,在一定条件下,油和脂肪都能水解。]

2.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蒸馏

B.水洗后分液

C.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D.用过量NaOH溶液洗涤后分液

C [因酯和酸沸点相近而不易蒸馏分离。NaOH在除酸的同时,除掉部分酯。饱和Na2CO3既能反应掉乙酸又能降低酯的溶解度。]

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产生一种醇和一种酸。水解时发生断裂的化学键(箭头所指的选项标号)是( )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④

C [酯水解时断键部位在碳氧单键处,故本题中的断键部位在①③处。]

4.下列关于酯水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因为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较彻底,所以凡是油脂的水解都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B.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酸和乙醇

C.油脂的水解类似于乙酸乙酯的水解

D.油脂不管在哪种条件下水解都生成丙三醇

A [酯的水解条件的选择依据是看要得到何种产物,不能一概而论,A错误;油脂属于酯类,其水解类似于乙酸乙酯的水解,C正确;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无论哪种条件下水解都生成丙三醇,D正确。]

5.某油脂常温呈液态,其中一种成分的结构简式为

(1)该油脂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溴水退色。

(2)写出该油脂在NaOH热溶液中水解的几种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含有17个C原子和15个C原子的饱和烃基分别是C17H35—和C15H31—。烃基

C 17H 33—和C 15H 29—都不饱和,因此该液态油脂能使溴水退色。

(2)油脂水解时,酯键断开,碱性条件下,羧酸(残基)接—ONa ,醇(残基)接H —:

+3NaOH ――→△

C 17H 35COONa +

C 17H 33COONa +C 15H 29COONa +C 3H 5(OH)3。

[答案] (1)能 (2)C 17H 35COONa C 17H 33COONa C 15H 29COONa C 3H 5(OH)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2课时)第一课时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 2 课 时 )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 N:微粒个数N A: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②n= m/M m:物质质量 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四、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 3.胶体提纯:渗析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反应则不共存,下列离子间不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不共存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等不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H+与ClO-、F-、S2-等弱酸酸根离子不共存; OH-与NH4+等弱碱阳离子不共存; HCO3-与H+、OH-均不共存。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Fe3+、MnO4-、ClO-、NO3-(H+); 还原性离子:Fe2+、S2-、SO32-、I-等 5、离子检验: NH4+、Fe3+、Fe2+、Mg2+、Al3+、Cu2+ CO32-、SO42-、Cl-、Br-、I-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学习知识资料点归纳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 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 与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 学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 氧化物 对应水 化物 (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酸 强酸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创新教案】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 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 【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 【教学过程】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你能说出哪 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 【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 【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 【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 A. 多数熔、沸点低 B. 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 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 【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一节甲烷 【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

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 【板书】 二、化学性质: 【实验】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千焦气气点燃气气890O H CO O 2CH 2224++??→?+ 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 【思考】 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 有白雾、石蕊变红。 分析原因: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课后练习(带答案)教学提纲

1、据报道,某些花岗岩会产生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请回答: (1)该原子的质量数是,质子数是,中子数是。 (2)请补全R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请根据Rn的原子结构预测,氡气的化学性质() A.非常活泼,容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B.比较活泼,能与钠等金属反应 C.不太活泼,与氮气性质相似D.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⑶研究发现,镭能蜕变为22286Rn,故称22286Rn为镭射气;钍能蜕变为22086Rn,故将22086Rn 称为钍射气;锕能蜕变为21986Rn,故将21986Rn称为锕射气。22286Rn、21986Rn是()A.同种元素B.同位素C.同种核素D.同种原子 由此可见,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和决定核素种类。 2、请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下列事实 (1)在硫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 (2)钠原子和铝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要比金属铝与氯气的反应容易而且剧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a g j b c f i l m e h k d (1)表中所列元素中: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周期,_______族。(2)下列___________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A.b,c,i B.a,g,k C.c,g,l D.d,e,f (3)将元素a,b,c,f,l的原子半径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i元素属于___________元素,它的最高化合价是____________,最低化合价是_______。它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吸水性很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实验室里常用作干燥剂,写出i 的单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元祖性质或原子结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2)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B元素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A、B元素() A.一定是第二周期元素 B.一定是同一主族元素 C.可能是低2、3周期元素 D.可以互相化合形成化合物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X、Y是元素周期表VII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原子得电子能力比Y 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二课时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本节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3.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4.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组装有机分子模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进行“活动与探究” 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烷烃的概念: 烷烃的通式: (说明:烷烃的概念、烷烃的通式均由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分析) 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 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 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 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 期 2 8种元素 第三周 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 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 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