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集并集教案

交集并集教案
交集并集教案

交集、并集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会用它们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求解方法和应用所学的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 图理解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求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用Venn 图分别表示下列各组中的三个集合:

(1){1,1,2,3}A =-,{2,1,1}B =--,{1,1}C =-;

(2){|3}A x x =≤,{|0}B x x =>,{|03}C x x =<≤;

(3){|}A x x =为高一(1)班语文测验优秀者,{|}B x x =为高一(1)班英语测验优秀者, 上述每组集合中,A,B,C 之间都具有怎样的关系?

二、概念提出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 x x A x B =∈∈且A B 可用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如: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

可知:集合C 中的元素是由集合A 或集合B 中的元素构成的.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U A B

即{,}A B x x A x B =∈∈或.A B 可用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

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如:{1,2,3,6}∪{1,2,5,10}={1,2,3,5,6,10}.

三、例题分析

1.设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

解:A ∪B={x|x 是锐角三角形}∪{x|x 是钝角三角形}={x|x 是斜三角形}.

2.设A={x|-1

解:A ∪B={x|-1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3x 2+px -7=0的解集为A ,方程3x 2-7x +q =0的解集为B ,若A ∩B ={-3

1},求A ∪B . 【解】 ∵A ∩B ={-

31},∴-31∈A 且-3

1∈B . ∴3(-31)2+p (-31)-7=0且3(-31)2-7(-3

1)+q =0 ∴p =-20,q =-3

8 由3x 2-20x -7=0得:A ={-3

1,7} 由3x 2-7x -38=0得:B ={-31,3

8} ∴A ∪B ={-31,3

8,7} 注: A ∩B 中的元素都是A 、B 中的元素是解决本题的突破口,A ∪B 中只能出现一次A 与B 的公共元素,这是在求集合并集时需注意的. 课时小结

1、这小节研究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与并,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A ∩B={x |x ∈A,且x ∈B},是同时属于A,B的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4、A ∪B={x |x ∈A 或x ∈B},是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第1、3、7、8 题 U

新课标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全集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P内容 23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课本P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3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

高一数学教案交集并集

高一数学教案交集、并集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5)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 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6)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 试叙述子集、补集的概念?它们各涉及几个集合? 补集涉及三个集合,补集是由一个集合及其一个子集而产生的第三个集合.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 合不仅有补集,在实际中还有许多其他情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另外两种. - 回忆. 倾听.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

巩固旧知.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渗透集合运算的意识. -- 二、新课 【引入】我们看下面图(用投影仪打出,软片做成左右两向遮启式,便于同学在“动态”中进行观察). 【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3.第三次又看到了什么? 4.阴影部分的周界线是一条封闭曲线,它的内部(阴影部分)当然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试问这个新 集合中的元素与集A、集B元素有何关系? 【介绍】这又是一种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况,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 为方便起见,称集A 与集B的公共部分为集A与集B的交集. 【设问】请大家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试叙述文集的概念. 【助学】“且”的含义是“同时”,“又”. “所有”的含义是A与B的公共元素一个不能少. 【介绍】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读做“A交B”? 【助学】符号“”形如帽子戴在头 上,产生“交”的感觉,所以开口向下.切记该符号不要与表示子集的符号“”、“”混淆. 【设问】集A与集B的交集除上面看到的用图示法表示交集外,还可以用我们学习过 的哪种方法表示?如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何表示?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高一数学交集与并集

【必修1】第一章 集合 第三节 集合的基本运算(1) 交集与并集 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1112P . 2.回答问题 (1)本节内容有哪些重要的数学概念? (2)交集与并集的区别是什么? (3)交集与并集分别有哪些性质? (4)用了哪些图形来直观分析和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意义? 3完成练习12P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有限集常用Venn 图来分析,数集常用数轴来分析问题。数形结合分析直观简便。 2、注意“或”“且”的区别。 3、学习时注意交集、并集表示的三种语句: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4.学习交集与并集的性质时注意结合Venn 图或数轴来理解。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两个非空集合的交集一定是非空集合吗?

2.若两个集合满足A B B =呢? =,则A与B有什么关系?若A B B 3.如何理解A B=?? 一、变题目. 1设集合A={1,x+2},B={x, y},若A∩B={2}, 求A∪B. 2.已知集合{|25} B x k x k =+≤≤-,若A B=?,求=-≤≤,{|121} A x x 实数k的取值范围. [总结引导] 交集的定义: 并集的定义: 交集的性质: 并集的性质:

[拓展引导] 1.已知A={(x,y)| x+y=2},B={(x,y)| x-y=4},那么集合A ∩B 为( ) A 、x=3,y=1 B 、(3,-1) C 、{3,-1} D 、{(3,-1)} 2.已知2{3,4,31}{2,3}{3}m m m ---=-,则m =( ) 3.已知{|25}M x x =-≤≤,{|121}N x a x a =+≤≤-,求使得M N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4.完成作业:1415P -习题1—3A 组的第1、2、3、4题. 撰稿:程晓杰 审稿:宋庆 参考答案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不一定 2. A B ?,B A ? 3. 集合A 与集合B 没有公共元素 二、变题目 1.{}0,1,2A B =; 2.{}4k k >;

教案:1.1.3-1交集与并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交集、并集的概念及其性质。 2、能利用数轴、韦恩图来解决交集、并集问题。 3、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与明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交流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集合的概念、子集的概念、集合相等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 、集合B 有什么关系? 2、(1)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2,3}之间的关系. (2)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 1、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叫做A,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A ∩B ={x|x ∈A ,且x ∈B }. 如:{1,2,3,6}∩{1,2,5,10}={1,2}. 又如:A={a,b,c,d,e },B={c,d,e,f}.则A ∩B={c,d,e} 2、并集:一般地,对于给定的两个集合 A,B 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并在一起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 A ∪ B (读作"A 并B "),即A ∪B={x|x ∈A ,或x ∈B }. 如:{1,2,3,6}∪{1,2,5,10}={1,2,3,5,6,10}. 又如:A={a,b,c,d,e },B={c,d,e,f}.则A ∪B={a,b,c,d,e,f} 三、合作交流 A ∩B= B ∩A; A ∩A=A; A ∩Ф=Ф; A ∩B=A A B A ∪B= B ∪A; A ∪A=A; A ∪Ф=A; A ∩B=B A B 注:是否给出证明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 四、精讲精练 例1、已知集合M ={(x,y)|x+y=2},N={(x,y)|x -y=4},那么集合M ∩N 为( )A.x=3,y=-1 B.(3,-1) C.{3,-1} D.{(3,-1)}解析:由已知得 M ∩N ={(x,y)|x+y =2,且x -y=4}={(3,-1)}.也可采用筛选法.首先,易知A 、B 不正确,因为它们都不是集合符号.又集合M ,N 的元素都是数组(x,y),所以C 也不正确.点评:求两集合的交集即求同时满足两集合中元素性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本题中就 是求方程组42y x y x 的解组成的集合.另外要弄清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形式 . A B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交集、并集教案

交集、并集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5)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6)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 试叙述子集、补集的概念?它们各涉及几个集合? 补集涉及三个集合,补集是由一个集合及其一个子集而产生的第三个集合.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不仅有补集,在实际中还有许多其他情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另外两种. 回忆. 倾听.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巩固旧知.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渗透集合运算的意识. 二、新课 【引入】我们看下面图(用投影仪打出,软片做成左右两向遮启式,便于同学在“动态”中进行观察).【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3.第三次又看到了什么? 4.阴影部分的周界线是一条封闭曲线,它的内部(阴影部分)当然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试问这个新集合中的元素与集A、集B元素有何关系? 【介绍】这又是一种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况,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为方便起见,称集A与集B 的公共部分为集A与集B的交集.

【设问】请大家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试叙述文集的概念.【助学】“且”的含义是“同时”,“又”. “所有”的含义是A与B的公共元素一个不能少. 【介绍】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读做“A交B”·【助学】符号“”形如帽子戴在头 上,产生“交”的感觉,所以开口向下.切记该符号不 要与表示子集的符号“”、“”混淆. 【设问】集A与集B的交集除上面看到的用图示法表示交集外,还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方法表示?如何表示? 【设问】与A有何关系?如何表示?与B有何关系?如何表示? 【随练】写出,的交集. 【设问】大家是如何写出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图. 【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除看到集B和外,还看到了什么集合? 3.第三次看到了什么?如何用有关集合的符号表示? 4.第四次看到了什么?这与刚才看到的集合类似,请用有关集合的符号表示. 5.第五次同学看出上面看到的集A、集B、集、集、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一数学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训练

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一. 选择题: 1. 满足{}{}-??--1121012,,,,,M 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6 B. 7 C. 8 D. 9 2. 设I 为全集,A B ?,则A B ?=( ) A A B B C I D ....φ 3. {}{}M x x k k Z N x x k k Z ==+∈==-+∈||()3231,,,,则集合M 、N 的关系是( ) A M N B M N C M N D M N ....=???=φ 4. 已知{}{}M y y x x R N y y x x R ==+∈==+∈||211,,,,则M N ?等于( ) {} {} {}A B C D .()()...[)011201121,,,,,,+∞ 5. 已知集合{}{}A x x B x a x a =-≤≤=+≤≤+||35141,,且A B B ?=, B ≠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B a C a D a ....≤≤≤≤-≤≤1 01041 6.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0000∈?=?φ φφφ 7. 设全集{}I =1234567,,,,,,,集合{}{}A B ==135735,,,,,,则( ) A I A B B I A B C I A B D I A B ....=?=?=?=? 8. 已知全集{}{}{}I x x x N A B =≤∈==|101352379,,,,,,,,,那么集合{}46810,,,是( )

A A B B A B C A B D A B ....???? 二. 填空题: 1. 用列举法表示{不大于8的非负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描述法表示{1,3,5,7,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x y xy ,<0表示位于第___________象限的点的集合。 4. 若{}{}A x x x N B x x x N I N =<∈=>∈=||126,,,,,则A B ?=_______。 5. 设{}{}I a A a a =-=-+241222,,,,,若{}A =-1,则a=__________。 6. 集合{}M N ?=-11,,就M 、N 两集合的元素组成情况来说,M 、N 的两集合组成情况最多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种。 三. 解答题: 1. 已知{}{}A x y y x B x y y x ==-==()|()|,,,322,求A B ?。 2. 已知集合{}{}A a a d a d B a aq aq =++=,,,,,22,其中a ,d ,q R ∈,若A=B ,求q 的值。 3. 已知集合{}A x x p x x R =+++=∈|()2210,,且A R ?-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试题答案】 一. 1. B 2. C 3. A 4. D 5. B 6. D 7. C 8. D 二. 1. {0,1,2,3,4,5,6,7,8} 2. {正奇数} 3. 二、四 4. {} x x x x N |<>∈711或且 5. 2 6. 9 三. 1. 解:A B x y y x y x ?==-=???????????? ?(),322 {}=()()1124,,,

交集并集说课稿

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1章第3 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交集与并集的求法。 2、地位和作用: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和并。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数轴和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德育目标: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类比发现法。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 (2)图示法。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4-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 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 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 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②角 的名称:始边 B 终边③角的分类: O A 顶点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④注意:⑴在不引 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 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 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y y B 145° 30° x x o60 O O B 2B 3⑵ ⑴ 例2.在直 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1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⑴ 60°;⑵ 120°;⑶ 240°; ⑷ 300°;⑸ 420°;⑹ 480°;答:分别为1、2、3、

高一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

高一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3-1交集与并集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 新课教学 、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 读作:“A并B” 即: 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1求集合A与B的并集 ① A={6,8,10,12} B={3,6,9,12} ② A={x|-1≤x≤2} B={x|0≤x≤3} (过度)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 即: 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2求集合A与B的交集 ③ A={6,8,10,12} B={3,6,9,12} ④ A={x|-1≤x≤2} B={x|0≤x≤3}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例题讲解 例3:理解所给集合的含义,可借助venn图分析 例4P12例2):先“化简”所给集合,搞清楚各自所含元素后,再进行运算。 4、

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教案

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教案 第3课时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 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 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 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 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

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 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 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 = {1,3,5},B = {2,4,6},C = {1,2,3,4,5,6} (2)A = {x | x是有理数}, B = {x | x是无理数},{x | 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 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高一数学 交集、并集 练习二

交集、并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若A≠B,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A∩B)2.已知集合M、P,满足M∪P=M,则一定有 A.M=P B.M P C.M∩P=P D.M?P 3.设M、N为非空集合且M N,U为全集,则下列集合中为空集的是 A.M∩N B.(U M)∩N C.(U M)∩(U N) D.M∩U N 4.设S={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那么(S A)∩(S B)等于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三角形} 5.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A∩B) A B.?(A∩B) C.(A∩B)=A D.(A∩B)?A 6.满足条件{1,3}∪A={1,3,5}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7.设A={(x,y)|2x+y=1},B={(x,y)|x-2y=3},则A∩B=__________. 8.已知集合A={x|a≤x≤2},若A∪R+=R+,则实数a的范围为__________. 9.设I=R,P={x|x≥1},Q={x|0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交集、并集教案一

教 案 课题 1.3.1交集、并集(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正确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二) 会求两个已知集合交集、并集.能力训练要求 1、 通过概念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文氏图的利用,提高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目标 渗透认识由具体到抽象过程. 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概念.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交集与并集概念、符号之间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 通过文氏图,寻求概念之间具有的关系.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集合的补集、全集都需要考虑其元素,集合的元素是什么这一问题若解决了,涉及补集、全集的问题也就随着解决. Ⅱ 新课讲授 观察下面五个图. 请回答各图表示的含义. 图⑴给出了两个集合A 、B. 图⑵阴影部分是集合A 、B 的公共部分. 图⑶阴影部分是由集合A 、B 组成. 图⑷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图⑸集合B 是集合A 的真子集. 强调: 图⑵阴影部分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 1、 交集 ⑴ ⑵ ⑶ ⑷ ⑸ A B A B A B A B B A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A ∩B={ x | x ∈A ,且x ∈ B} 图⑶阴影部分叫做集合A 与B 的并集.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或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A ∪B={ x | x ∈A ,或x ∈ B} 例题解析 [例1]设A={ x | x >-2}, B={ x | x <3},求A ∩B. 解析:此题涉及不等式问题,运用数轴即利用数形结合是最佳方案. 解:在数轴上作出A 、B 对应部分,如图A ∩B.为阴影部分 A ∩B.= { x | x >-2}∩{ x | x <3}={ x |-2< x <3}. [例2]设A={ x | x 是等腰三角形}, B={ x | x 是直角三角形},求A ∩B. 解析:此题运用文氏图,其公共部分即为A ∩B 解:如右图表示集合A 、集合B ,其阴影为A ∩B. A ∩B={ x | x 是等腰三角形}∩{ x | x 是直角三角形}={ x | 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3]设A={ 4,5,6,8}, B={3,5,7,8}, 求A ∪B. 解析:运用文氏图解答该题. 解:如右图表示集合A 、集合B ,其阴影为A ∪B 则A ∪B={ 4,5,6,8}∪{3,5,7,8}={3,4,5,6,7,8} [例4]设A={ x | x 是锐角三角形}, B={ x | 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 解:A ∪B={ x | x 是锐腰三角形}∪{ x | x 是钝角三角形}={ x | x 是斜三角形}. [例5]设A={ x |-1< x <2}, B={ x |1< x <3},求A ∪B. 解析:利用数轴,将A 、B 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解:将A={ x |-1< x <2}及B={ x |1< x <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A ∪B={ x |-1< x <2}∪{ x |1< x <3}={ x |-1< x <3} Ⅲ 课堂练习:课本P 12练习1~2. Ⅳ 课时小结: 在求解问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轴、文氏图,无论求解交集问题,还是求解并集问题,关键还是寻求元素. A B A B 4637 58

高一数学交集和并集经典例题

例1 已知M ={y|y =x 2+1,x ∈R},N ={y|y =-x 2+1,x ∈R}则M ∩N 是 [ ] A .{0,1} B .{(0,1)} C .{1} D .以上均不对 分析 先考虑相关函数的值域. 解 ∵M ={y|y ≥1},N ={y|y ≤1}, ∴在数轴上易得M ∩N ={1}.选C . 例已知集合=++=,如果∩=,则实数的2 A {x|x x 10}A R m 2m ? 取值范围是 [ ] A .m <4 B .m >4 C .0<m <4 D .0≤m < 4 分析∵∩=,∴=.所以++=无实数根,由 A R A x x 12 ??M 0 m 0(m)402 ≥, Δ=-<,???? ? 可得0≤m <4. 答 选D . 例3 设集合A ={x|-5≤x <1},B ={x|x ≤2},则A ∪B = [ ] A .{x|-5≤x <1} B .{x|-5≤x ≤2} C .{x|x <1} D .{x|x ≤ 2} 分析 画数轴表示 得∪=≤,∪=.注意,也可以得到∪=≠ A B {x|x 2}A B B (A B A B ? B). 答 选D . 说明:集合运算借助数轴是常用技巧. 例4 集合A ={(x ,y)|x +y =0},B ={(x ,y)|x -y =2},则A ∩B =________. 分析 A ∩B 即为两条直线x +y =0与x -y =2的交点集合.

解由 +=, -= 得 =, =-.x y0 x y2 x1 y1? ? ? ? ? ? 所以A∩B={(1,-1)}. 说明:做题之前要搞清楚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下列四个推理:①∈∪∈;②∈∩∈ 5 a(A B)a A a(A B)a(A ?? ∪B); ③∪=;④∪=∩=,其中正确的个数 A B A B B A B A A B B ??? 为 [ ] A.1 B.2 C.3 D.4 分析根据交集、并集的定义,①是错误的推理. 答选C. 例6 已知全集U=R,A={x|-4≤x<2},B={x|-1<x =________. 号的值. 解观察数轴得,A∩B={x|-1<x<2},A∩B∩(U P)={x|0<x<2}. 例7 设A={x∈R|f(x)=0}, B={x∈R|g(x)=0}, C{x R|f(x) g(x) 0}U R =∈=,全集=,那么 [ ] A.C=A∪(U R) B.C=A∩(U B) C.C=A∪B D.C=(U A) ∩B 分析依据分式的意义及交集、补集的概念逐步化归

高中数学交集并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数学交集并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交集 2.并集 二、考点、典型例题 1.交集 际上“A?B”是由所有集合A和集合B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用集合的方法,可以表示为:x x 对A?φ=φ证明如下:假设存在元素), (φ ? ∈A x则由交集定义,得,φ ∈ x与空集中的定义矛盾,所此外,还容易证明A?B= B与B A ?等价,这个结论在解题时会用到. x x x x x x x x 2 并集 (1)并集的定义 由所有 ..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用符号“" B A?表示,实际上“B A?”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但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在B A?中只能出现一次。用集合的写法,可以表示为{} B x A x x B A∈ ∈ = ?或 ,. 应注意:这里“B x A x∈ ∈或 ,”中“或”的意义包含三种情况:①; ,B x A x? ∈但②; ,B x A x∈ ?但

))y y x x x x 例7.已知集合{}{} A B B A mx x x B c x x x A ,,06,06=?=++==++=且B ?={}2,求实数b,c,m 例9. 若用n (A)表示有限集A 的元素个数。

x x x x x x x x 5.设全集U=R ,集合{}{}0)() (,0)(,0)(=====x g x f x g x N x f x M 则方程的解集是( ). 6.设全集为U ,非空集合A ,B 满足A ?B ?U ,则( ). C.A ?( ?B)=φ D.( ?A)?( ? B)=φ -x 0x x x x x ( S A )?B={},9S (A ?B )={},7,5 则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11.已知集合A={},0=-x x x B={},042=+-x ax x 且A ?B=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 交集与并集(1)教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数学教案:交集与并集(1) 教材:交集与并集(1) 目的:通过实例及图形让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过程: 一、复习:子集、补集与全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提问(板演):U={x|0≤x<6,x∈Z} A={1,3,5} B={1,4} 二、新授: 1、实例: A={a,b,c,d} B={a,b,e,f} 图 公共部分 A∩B 合并在一起 A∪B 2、定义:交集: A∩B ={x|x∈A且x∈B} 符号、读法 并集: A∪B ={x|x∈A或x∈B} 见课本P10--11 定义(略) 3、例题:课本P11例一至例五 练习P12 补充:例一、设A={2,-1,x2-x+1}, B={2y,-4,x+4}, C={-1,7} 且A∩B=C求x,y。 解:由A∩B=C知 7∈A ∴必然 x2-x+1=7 得 x1=-2, x2=3 由x=-2 得 x+4=2?C ∴x≠-2

∴x=3 x+4=7∈C 此时 2y=-1 ∴y=- 21 ∴x=3 , y=-2 1 例二、已知A={x|2x 2=sx-r}, B={x|6x 2+(s+2)x+r=0} 且 A ∩B={ 2 1}求A ∪B 。 解: ∵21∈A 且 21∈B ∴?????=+++-=0)2(21232121r s r s ????521 2-=+=-s r s r 解之得 s= -2 r= - 23 ∴A={,21- 23} B={,21-21} ∴A ∪B={,21- 23,-21} 三、小结: 交集、并集的定义 四、作业:课本 P13习题1、3 1--5 补充:设集合A = {x | -4≤x ≤2}, B = {x | -1≤x ≤3}, C = {x |x ≤0或x ≥2 5 }, 求A ∩B ∩C, A ∪B ∪C 。 《课课练》 P 6--7 “基础训练题”及“ 例题推荐”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 1.3 交集、并集(2)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 1.3 交集、并集(2)教案 苏 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交、并、补集的运算 2.会运用交集并集的性质解决集合的综合问题 二、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交、并、补集运算的综合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交、并集的性质: (1)A ∩=______, A ∩B ____A ,A ∩B ____B ; (2)若A ∩B =A ,则A ____B ,反之,若A ?B ,则A ∩B ___A ,即A ?B ?______; (3)A ∪=____, A ____A ∪B , B _____A ∪B ; (4)若A ∪B =B ,则A ___B ,反之,若A ?B ,则A ∩B __B ,即A ?B ?______. §1.3 交集、并集(2)(课堂强化) (二)典型例题 题型一 应用交集结果求参数值(范围) 例1 设集合{}{}9,1,5,4,12,2x x x x --=B --=A 若{}9=B A ,求a 的值. 变式 已知集合 {}21|+<<-=a x a x A ,{} 51|><=x x x B 或,若A B =?,求a 的 取值范围. 题型二 交集、并集性质的运用 例2 设{}(){} 0112|,04|222=-+++==+=a x a x x B x x x A ⑴若B B A = ,求a 的值; ⑵若B B A = ,求a 的值.

例3 若集合{}019|22=-+-=a ax x x A ,{} 065|2=+-=x x x B {}082|2=-+=x x x C ⑴若B A B A =,求a 的值; ⑵A B ??,A C =?,求a 的值. (三)随堂练习 1.已知{}R x p x x x A ∈=+++=,014|2,且A R +=?,求p 的取值范围. 2.设),5()1,(],3,[+∞--∞=+= B a a A ,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B B A = ,求a 的取值范围. 3.已知集合{}023|2=+-=x x x A ,{}01|2=-+-=a ax x x B , {}02|2=+-=mx x x C ,若C C A A B A == ,,求a 的取值范围.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见必修一教材第14页第10,11,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