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针灸、推拿、气功都属于中医的范围,它以理法方药为内容,起源于秦汉时期,最早的书籍——中国上古三大奇书之一《黄帝内经》。此书囊括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医学、阴阳五行各个门类,正所谓“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始无解剖学这门学科。但上古之人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宋人高保衡因此发出疑问:“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一系列西方近代拟或当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更加精辟。其阴阳五行学说可谓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对世界现代科学观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医的特点: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已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欲为病因,阴

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的主要矛盾。

传统中医讲“八纲辩证”,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症:邪气盛则实;虚症:精气夺则需;阳盛——外热;阳虚——外寒;阴盛——内寒;阴虚——内热。其中“阴阳”是“八纲”中的主纲。阴阳相当于哲学理论中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比如:“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离气则死,气离血则亡。”在气和血的关系上,气为阳,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推动力。相当于电力,肉眼看不见。比如:气短属于阳虚,人体阳虚,精神疲惫。(机器缺乏动力、电力,运行则缓慢。)血为阴,是肉眼可视的物质部分,相当于机器里的润滑油。比如:阴津属于阴。阴津是人体中抽象的润滑剂,人体内部所有运动都需要它,缺少他的润滑,人体内部会因摩擦力过大而产生内热:内热过高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严重时导致重疾,甚至衰亡。

针灸的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一淤百病生)

人有十二正经: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奇经八脉)

穴位是一种组织的集合土,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能控制人体的平衡。

一、阴阳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然而运用阴阳五行全能分得清楚。

阳:天太阳外上温热明亮亢进男后背气

阴:地月亮内下寒冷晦暗衰退女前腹血

“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肺” 阳为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二、五行金木水火土

外环相生

1、木生火:古人钻木取火。木可燃烧成火。

2、火生土:烈火可使万物化为灰烬。(火烧圆明园、火烧阿房宫)

3、土生金:金属由石土中而生。

4、金生水:自然界中有石就有水,岩缝可升水,石山可长树。金属元素藏于石中。金遇火可化为水。

5、水生木:树木的生长靠水滋润。

内环相克

1、木克土:草木可以固土。

2、土克水:水来土屯。

3、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4、火克金:烈火可以化金为水。

5、金克木:金属可以砍伐木材。

五行有相生相克之理,见下图:

木(肝、胆)春绿(青)怒东

喜酸,多则使肉坚厚而唇缩

宜甜:粳米、牛肉、枣葵菜

甜有缓和作用VB

水(肾、膀胱)火(心、小肠)冬黑恐北夏红(惊)喜南

喜咸,多则血脉凝滞,喜苦,多则皮肤干燥毛

发脱落

面失光泽。宜酸:胡麻、犬肉宜辛:鸡肉、李、韭菜黄黍shǔ、桃、葱酸有收敛作用鱼油

辛有发散作用

钙镁片

金(肺、大肠)土(脾、胃)

秋白(忧)悲西长夏黄思中

喜辛,多则筋拘挛甲枯槁喜甜,多则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宜苦:麦、羊肉、杏、薤xiè宜咸:大豆、猪肉、栗、藿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鳞茎,可食。)咸有软坚作用蛋白粉

苦有坚燥作用类胡萝卜素

三、脏腑的生理功能(肺在上、心在中、肝在右、脾在左、肾在后)

1、肝(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免疫系统)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为阴中之阳,易临犯它脏(犯脾、犯胃)

⑴、主藏血。肝为血之海,血液白天在周身,夜晚在肝脏。(胆在夜间11:00—凌晨1:00工作,肝在凌晨1:00—3:00工作,主要是排毒解毒、合成新的营养素)肝是女人的命根子。肝血不足的

症状:失眠、多梦、四肢麻木等。

⑵、主疏泄。排毒解毒(内源:老化细胞的代谢,外源:农药、酒精、饮食中的毒素、药物等的代谢),疏通发泄功能。主要表现在肠道与情志两个方面。就肠道而言,过强则大便溏泻,过小或不及则大便秘结;以情志而言,太过则暴躁易怒,不足则长吁短叹。(肝气不舒)

⑶、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指甲。(甲为筋之余)其症状:①.抽筋,手抖、摇头、帕金森氏综合症,面部抽搐,四肢抽动(与脾也有关)等。②.视物不清(肝血不足),夜盲症、红眼病及针眼(肝火旺)、眼睛干涩,眼睛红肿等。③.指甲横、纵沟纹,灰指甲等。

七情在“怒”,过怒则伤肝。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营养品:天然B族维生素片(肝血不足)、类胡萝卜素(养肺平肝)

养肝穴位:右手、右耳膜。肝+关冲

妇女:妇科对应穴+肝妇科对应穴+关冲

促进代谢、排便、瘦身:少商+商阳

2、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属火(内分泌系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为阳中之阳

⑴、主血脉。心似血泵,推血运行,营养周身。心脏喷射血液的能力:8m/秒,500m/分钟,30km/小时,700km/一昼夜,25万km/一年,1.5亿km/60年(相当于绕地球375圈)。心脏每一年可搏动3600万次。每年输送血液6万加仑。人类具有一颗伟大的心脏。

⑵、主神明(神志)。是支配思维、精神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痴心疯。许多带“心”字的成语都与新主神明相关:心荡神迷、心心相映、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心想事成、心旷神怡、心灵手巧等。

病症:忧郁症。

⑶、主汗。(汗为心之液)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病症:①.手汗,心气虚(白天自汗—阳虚,夜间盗汗—阴虚)。②.咬舌——心脏病的前兆。③、二尖瓣面容—两颊通红、血虚贫血-面色苍白无华。

七情在“喜”,过喜则伤心。牛皋大笑而亡……

营养品:深海鲑鱼油茶族益脂胶囊小麦胚芽油营养胶囊…………

养心穴位:中冲+少冲(美容养颜)

3、脾(脾与位相表里)属土(消化系统)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易被湿所困(冰冷潮湿为其内外因);

胃喜润恶燥。二者相辅相成。

“脾”为阴中之至阴,承载一切。

⑴、主运化。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运化水谷精微-消化吸收;运化水湿—水液代谢;激

素的分泌排布。

⑵、主升清。使营养上升,提升器官,不致中器下陷。病症:胃、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疝气

等。

⑶、主统血。统摄血液运行。使血液运行于脉,不致溢出脉外。病症:毛细血管破裂、皮下出血,

血友病(Y染色体问题,多发生于男性),出血性紫癜,月经不调、不规则出血、便血、尿血等。

⑷、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适量运动可增强脾功能。①.四肢淤斑。②.肌肉萎缩,肌无力。(王志文——过把瘾)③.口唇青黑、干燥、干枯。女性嘴唇青紫—脾湿,应重点养肝养脾。脾

运化水湿,易被湿所困—易困乏、不吸收。

七情在“思”,过思伤脾。

营养品:营养蛋白质粉(儿童高蛋白饮品)薏米可健脾。

养脾穴位:脾+商阳脾+风湿(中年以上)

少食涨气是胰腺的问题,要调养脾胃。

胰腺是脾的助手在调养时(特别是糖尿病、水肿)应选:

胰腺+少商胰腺+风湿

4、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属金(呼吸系统)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阳中之阴。容易焦躁,为之最高,也最易受到侵害。

⑴、主气,司呼吸(司—管理)。肺主一身之气,先有气后有血,气助血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

血淤。调节周身上下内外的活动。(俗话说死了:没气了、咽气了)病症:咳嗽、哮喘。

⑵、主宣发肃降。所谓“宣发”:气从肺出来向上、向外行。头部

所谓“肃降”:气从肺出来向下行。体表

病症:肺癌容易脑转移。宣发不足——头痛。肾肺不调,肾

肾不纳气——涨气。

⑶、主通调水道。水之代谢功能。病症:调节不畅,可引起水肿。

⑷、主鼻(开窍于鼻),其华在皮肤汗毛。病症:①.鼻周围长痘痘、鼻炎、鼻窦炎等。②.皮肤

瘙痒症、各种皮肤病等。

七情在“忧”,过忧伤肺。林岱玉:哝今葬花人笑痴……

营养品:天然类胡萝卜素胶囊(复合维生素C片小麦胚芽油营养胶囊)

养肺穴位:肺+少商咳喘区+少商

肾不纳气时:肺+肾

水肿时:肺左+肺(水肿与肾、脾、肝、肺、心均有关)

皮肤病:肺+皮肤肺+止痒

5、肾(肾与膀胱相表里)属水(循环系统)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为精力之源泉,能生出智慧与技巧来。肾为先天之本,男人之命

根。

“肾”为阴中之阴。生命之根。

⑴、主藏精。贮存、封藏精气之作用。肾气越用越虚,古肾病只有虚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耗损肾气,肾衰人老,肾气一绝人将死。用脾胃来养肾,可减缓衰老的进程。精生血,血生精。肝主女,肾主男,所谓肝肾同源。病症:与生长发育,先天遗传有关(男、女科疾病)。肾有病即为虚症(肾阳虚、肾阴虚)。

⑵、主纳气、主水液。肾为气之海,肾气坚如石。病症:肾不纳气——涨气。水不纳金——水肿。

⑶、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病症:软骨病、

耳鸣(肝性:轰隆声,肾性:蝉鸣声)

肾主一身之阴气,肾阴虚则全身阴虚(五心烦热);命门主一身之阳气,肾阳虚则全身阳虚(怕冷、

腰膝酸软)。

七情在“恐”,过恐伤肾。

营养品:钙镁片。(钙、镁、锌、铜、铁——壮骨五大要素)

养肾穴位:肾+命门

肾不纳气—涨气:肾+肺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㈠、脏与脏

1、心与肺生理:⑴、肺主气,气为血帅,可以推动心血的运行。

⑵、心主血,气舍于血,血行有致才使肺气调畅。

⑶、肺属金,心属火,心对肺有制约作用。

病理:⑴、肺气虚可致心血淤滞。

⑵、心血淤阻可影响肺气宣降,引起肺气上逆。

⑶、心火旺,克伐肺金,可致肺阴伤气逆。

2、心与脾生理: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心血充足。⑵、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使血液沿脉管正常运行。

病理:脾气虚或脾不统血均可造成心血不足,形成心脾两虚。

3、心与肝生理:⑴、心主血,肝藏血,血脉充足,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⑵、肝主疏泄,对心血的运行有疏导作用。

⑶、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二者对情志的调畅有协调作用。

病理:⑴、心血不足可导致肝血也虚,出现心肝血虚。

⑵、肝失疏泄可导致血行淤滞。

⑶、木火过旺,可致心火亦旺,心神不守,出现心肝火旺。

4、心与肾生理:心火下降于肾,是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即“心肾相交”、“水

火既即”。

病理:⑴、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火,心火独亢——心肾不交。

⑵、肾阳不足,水寒不化,上凌于心——水气凌心。

5、脾与肺生理:⑴、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二者同主一身之气。

⑵、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二脏与肾协合,共同完成水液代谢。

⑶、脾属土,肺属金,脾对肺有滋生作用。

病理:⑴、脾气不足,可导致肺气亦虚,形成脾肺气虚。

⑵、脾不运化水湿,聚湿成痰,停贮于肺。

⑶、肺失宣降,水液代谢障碍,湿停中焦,困遏脾土。

6、肝于肺生理:⑴、肺气主降,肝气主升,二者升降相因,维持气机调畅。

⑵、肺属金,肝属木,肺对肝有制约作用。

病理:⑴、肝升太过,导致肝火犯肺。

⑵、肺降不及,不能制肝,导致肝火过旺。

7、肺与肾生理: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二者相辅相成。

⑵、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肾纳有权,呼吸才能正常。

⑶、肺肾之阴液相互滋养。

⑷、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

病理:⑴、肾水不化,上凌于肺。

⑵、肾纳不权,气不归根,肺气上逆。

⑶、肺气虚损,金不生水,肾气亦虚。

8、肝与脾生理:⑴、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前者对后者有疏导作用。

⑵、肝主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生血有源,则肝有所藏。

⑶、肝属木,脾属土,肝对脾有制约作用。

病理:⑴、肝失疏泄,克伐脾土,可致脾运无权。

⑵、脾虚生化无源,可致肝血不足。

9、肝与肾生理: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肾同源。

⑵、肾属水,肝属木,肾水涵养肝木。

病理:⑴、肝血不足或肾精匮乏,均可导致肝肾同亏。

⑵、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致肝阳上亢。

⑶、肝火太旺,销铄肾水,可致肾阴不足。

10、脾与肾生理: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资助。

⑵、脾属土,肾属水,脾土健运,可防肾水泛滥。

⑶、肾藏命门之火,可温养脾土,脾阳根与肾阳。

病理:⑴、脾虚可及肾,肾虚也可及脾,导致脾肾双亏。

⑵、脾失健运,土不制水,可致肾水泛滥。

⑶、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可致脾肾阳虚。

㈡、脏与腑

1、心与小肠生理:经脉络属,相为表里。

病理:心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也可上熏于心,导致心火上炎。

2、肺与大肠生理:⑴、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⑵、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通降,也有助于肺气肃降。

病理:⑴、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致大便困难。⑵、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引起肺气失降。

3、脾与胃生理:⑴、表里关系。

⑵、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

⑶、脾主升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共同主持饮食之代谢和上下之枢机。

⑷、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二者阴阳相合,燥湿相济,相互协调。

病理:⑴、脾运不及,可致胃纳不权。

⑵、胃气不降,可致脾气不升。

⑶、胃火亢盛,克伐脾阴,可致胃强脾弱。

4、肝与胆生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胆汁为肝之余气所成。

病理:肝病可及胆,胆病也可及肝,终致肝胆同病。

5、肾与膀胱生理:⑴、表里关系。

⑵、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

⑶、膀胱的启闭,亦可影响肾脏的气化功能。

病理:⑴、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可使膀胱启闭失常。

⑵、膀胱阻滞,气化失常,久致肾气亦衰。

㈢、腑与腑生理: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及密切配合。

病理:胃热灼津,可直大肠便结;肠燥便闭,也可影响胃的和降,使胃气上逆。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可使胆气逆乱,胆汁外溢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 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 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 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EOL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绪论 【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生克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对等关系。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概念、规律和意义。 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2012年1月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20 1 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297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五液之一? 【】 A.尿B.涎 C.涕D.泪 2.病人突然目光转亮,颧赤如妆,食欲增强,属于【】 A.神乱B.少神 C.假神D.失神 3.六淫中致病病程较长的邪气是【】 A.湿邪B.火邪 C.暑邪D.燥邪 4.对机体的生、长、壮、老、已起决定作用的是【】 A.心血的充盈B.肾精的盛衰 C.谷气的充足D.肺气的调畅 5.脉来缓而时止,止有定数的脉象是【】 A.促脉B.代脉 C.结脉D.缓脉 6.布散于皮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 A.气B.血 C.精D.津 7.“水不涵木”属于【】 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 C.相乘D.相侮 8.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A.督脉B.冲脉 c.任脉D.带脉 9.能主决断的脏腑是【】 A.胃B.肝 C.心D.胆 10.阴阳偏盛形成的是【】 A.寒证B.热证 C.虚证D.实证 11.中医理论体系的最主要特点是【】 A.藏象理论和阴阳五行理论B.整体观和藏象理论 C.辨证论治和整体观D.辨证论治和藏象理论 12.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辛味B.苦味 C.酸味D.咸味

13.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是【:】 A.卫气B.元气 C.宗气D.营气 14.主藏神的脏是【】 A.脾B.肝 C.肺D.心 1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金 C.土D.水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 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7.下列脏腑之间具有相克关系的是【】 A.肝与脾B.心与脾C.肺与脾 D.脾与。肾E.胃与脾 18.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是【】 A.症状相似B.一气一病C.有季节性 D.病情重笃E.传染性强 19.面色青可主【】 A.痛证B.惊风C.寒证 D.血虚E.瘀血 20.下列属正治法的是【】 A.虚者补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 D.通因通用E.既病防变 21.肝具有的生理功能包括【】 A.主藏血B.主藏精C.主疏泄 D.主升清F主统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2.宗气 23.心肾不交 24.奇经 26.盗汗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27.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8.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者,称为谵语。 29.七情所伤时,“怒则气乱”、“思则气消”。 30.凡见浮脉均属表证。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节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五行的分类 古人根据五行的特性对各种事物进行归类。五行归类的方法有二:其一,取象比类法,即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推演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条达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其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根据五行特性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主要应用于解析五行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存在着密切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宇宙的构成原本是()。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3.气的根本属性是()。 4.气的运动称为()。 5.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说。 6.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7.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8.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六腑属()。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在外,()。 10.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或()。 1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或()。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4.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胜则(),阳胜则(),阴胜则()。” 16.五行相生关系又称(),相克关系又称()。 17.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8.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和()。 20.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和()。 21.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括着()和()两层意思。

22.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或()法。 选择题 (一)A1型题 23.精气学说滥觞于()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E.西周时期 24.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变化 B.气化 C.转化 D.消化 E.代谢 25.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 26.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人气 B.精气 C.元气 D.烦气 E.水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

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

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