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1.1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1.1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11.1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简谐运动》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知识和方法相结合,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探究课。知识层面主要从振动的定义、振动图像的得到、猜想和验证等方面展开探究,这其中涉及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图像法、猜想和验证等物理探究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体系的展开和物理探究方法的展开完全是糅合在一起的。理论探究侧重学生思维能力,对于高生而言,比实验探究更具难度,因此本节课的理论探究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探究,主要采用了①与已有知识的对比和迁移②层层递进的问题分解这两种方法来加以引导。学生分组活动的两个实验,一是用特殊值法验证猜想,一是沙漏直接记录法得到x-t图,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精确的方法,而课堂中却把最精确的频闪照片方法和位移传感器的记录和验证方法作为演示实验,这样做是为了给学生这样一种观点:科学探究不是遥不可及,不一定要借助很先进的工具和仪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好方法。整节课以方法为线索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探究过程加以链接,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物理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思考设计、类比迁移)——应用方法(知识与方法的领会)——解决问题(知识与方法的获得)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弹簧振子的“理想化模型”

(2)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获得、猜想及验证

(3)从运动学角度对简谐运动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从已有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会“从简单入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2)体会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图像法,及位移时间图像的获得。

(3)猜想所获得图像的形状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生活事例,了解实际应用,培养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品质。

(2)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想化模型的思想

2、振动图像的得到及意义

3、猜想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

振动图像的得到及将位移在时间轴上展开的方法 教学资源

自制PPT 课件,苏威尔教学传感器系统,视频剪辑(源于网络56)。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及基本概念: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

【师】振动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摆钟、秋千的摆动,过独木桥时桥的颤动,敲动音叉时叉股的振动。实验室里,一根轻弹簧和小球就能组成一个最简单的振动系统。大家看,现在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我们把小球静止时所在的位置称为:平衡位置。将小球向下拉一段距离后放手,仔细观察,小球在运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往复性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种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而物体静止时所在的位置称为平衡位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机械振动。人们认识新事物时往往会借助原有方法的有效迁移。

【复习】我们研究各种运动的时候是有先后顺序的,最先研究了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体现了研究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

我们还把物体抽象为质点,这体现了物理研究中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模型的思想。

我们手边的这个由小球和弹簧组成的振动系统,显然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振动形式都要简单,可以抽象为一个理想化模型——弹簧振子。

【投影】一小球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不计阻力和弹簧的质量,这样的理想化模型叫弹簧振子。【师】想一想:为什么要不计阻力?

【生】如果计阻力,小球振动一会儿就会停下,这样的运动就比没有阻力要复杂一点。

2、探究教学

【师生复习回顾】确定了研究对象后,我们再来考虑研究方法。研究直线运动时我们采用公式法,还有图像法。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运动,暂时没有公式可用。我们可以用位移时间图像来研究。如何得到弹簧振子振动的x-t图呢?

【探究一】如何得到弹簧振子X-t图

【师】仔细观察水平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变化太快,

肉眼来不及反应。如何记录呢?这样的困惑我们在研究自

由落体运动的时候也遇到过,后来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生】频闪照片

【师】我们借助频闪照片记录下了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

物体所在的不同位置,帮助我们实现了肉眼来不及实现的记录过程。

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具有往返性,频闪照片每隔Δt曝光一次,会得到怎样的照片?

【生】很多点交叠在一起,分不清哪一时刻对应哪个点。

【师】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不同时刻的点区分开呢?有人想出匀速拖动底片而使不同时刻的点展开。行不行?(本处设问只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不一定要立刻回答。)这是匀速向上拖动底片获得的一张频闪照片。

问题1:这是小球的运动轨迹吗?

【生】(不是,小球的轨迹应该是一条往返的直线,不是一条曲线)

问题2:若底片以1cm/s的速度匀速上移,底片上1cm对应多长时间?底片上竖直方向的长度对应了x-t图中的哪一个物理量?为什么底片要向上匀速运动?

【生】同样长度对应同样多的时间间隔,所以底片上竖直方向的长度对应了时间。如果匀速运动,同样时间内运动过同样的位移,时间和位移就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问题3:时间轴的方向和底片运动方向是什么关系?

【生】平行相反。由于底片的向上运动,下一时刻的点必定出现在上一时刻点的下方。所以时间轴方向竖直向下

【师】确定了时间轴,我们再来研究位移轴。

【投影】从对称和方便的角度,一般我们把平衡位置作为位移0点,位移X对应的初位置和末位置各是什么?

【师问题分解1】:什么是位移?

【生】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师问题分解2】如果以平衡位置为初位置,那么图像上的位移是什么意思?

【生】从平衡位置指向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点在t轴上方时,位移为正;点在t轴下方时,位移为负。)

【结论投影】机械振动的位移: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探究二】猜想和验证

【师】我们用频闪照片记录的方法得到了弹簧振子运动的

位移时间图像。这个图像的形状有些眼熟。

【猜一猜】我们所得到的x-t图可能是什么规律的曲线?

【生】正弦函数

【问题】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师引导】验证这条曲线是否符合正弦函数规律,实际上就是验证这条曲线上的每个点是否满足正弦函数。验证每一个点比较困难,我们能不能先验证某几个特殊点呢?

【生】可以。由于对称性,我们只研究1/4周期。1/4周期内比较熟悉的特殊点:T/4, T/6,T/8,T/12,如果在正弦曲线上应该对应位移A,0.866A,0.707A,0.5A,再测出实际位移,看是否吻合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这一条曲线是否满足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频闪照片验证。【学生活动】设计表格及测量计算验证。

【学生展示】测量的数据及计算验证数据,得到结论:曲线符合正弦函数规律。

【师】特殊点验证法只能说明我们验证的那些点在正弦函数上,用它来验证整条曲线满足正弦关系还是不够严密,除非我们能验证所有的点都在正弦函数上。运用了现代科技的传感器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对照仪器介绍】这是一个气垫导轨上的弹簧振子。位移传感器可以测量振子在不同时刻的位移,我们用位移传感器记录不同时刻振子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再用正弦函数拟合。

【传感器实验】描绘曲线及函数的拟合。(运用苏威尔教学传感器系统)

【结论】特殊点验证和传感器验证都能得到同一结论:弹簧振子的x-t图为正弦函数。

【定义简谐运动】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象(x-t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振动,很多物体的振动在短时间内可以看成是简谐运动

【探究三】学以致用

【引导】用频闪照片记录位移时间图像来研究,比较

精确,但是麻烦。有人曾猜想,能不能在小球上涂上

墨水,下面垫上白纸,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让小球自

己把轨迹记录在白纸上呢?(不可以,纸上记录的点

都在一直线上,分不出)怎么办?(匀速拖动纸带。)

沙漏不停的漏沙,好像是一支可以记录轨迹的笔,你

有没有办法直接记录沙漏摆动过程的X-t图呢?

【学生讨论】有办法。待沙漏摆动稳定以后,匀速拖动纸带,就能得到X-t图

【师】做一做,把得到的图像与同学分享。并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1、用水笔标下纸板的运动方向,时间轴的方向和纸板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关系?

2、沙摆运动的x-t图是什么形状?说明沙摆的运动是什么运动?

【学生活动及展示】得到沙漏的x-t图,时间轴的方向和纸板的运动方向相反。从直接记录的图像看,图像为正弦函数,说明沙漏的运动也是简谐运动。

【视频】直接记录法应用很广泛呢。(视频介绍心电图仪和地震仪)

3、总结全课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已有知识方法的有效类比和迁移来研究弹簧振子的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和熟悉了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及一般过程

1、理想化模型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切入口

——弹簧振子

2、图像法是研究运动最常用的方法

——X-t图的得到

【学生总结三种方法】:频闪照片描点法、直接记录法、传感器记录法

3、猜想和验证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

——特殊值验证法(虽然不够严密,却是很常用)

【师】方法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希望同学们能留心身边的方法,作科学探究的有心人。案例评析:

本节课以方法为线索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探究过程加以链接,可以看出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本节课里,方法与知识的链接关系如下图:

方法知识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不是生硬的强加入课堂的,而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知识的掌握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师生的探究活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从一个个有意义的方法出发,进而探究、解决问题,做到学方法、用方法,在知识掌握的同时实现了方法的掌握的教学方式,即为“以方法为主线的物理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方法的地位是等同的,体现了“显性”的物理方法教育的形式与本质。

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人教版)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 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

(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 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1 一维碰撞 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课件:碰撞演示 如图所示,A 、B 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 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 ,放开后A 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 球发生碰撞,碰后B 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 A =m B ,碰后A 球静止,B 球摆角β=α,这说明A 、B 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 如果m A >m B ,碰后A 、B 两球一起向右摆动; 如果m A

大学物理A第九章 简谐振动

第九章 简谐振动 填空题(每空3分) 质点作简谐振动,当位移等于振幅一半时,动能与势能的比值为 ,位移等于 时,动能与势能相等。(3:1,2A ) 9-2两个谐振动方程为()120.03cos (),0.04cos 2()x t m x t m ωωπ==+则它们的合振幅为 。(0.05m ) 9-3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表达式分别为X 1=×10-2cos(T π2t+4 π ) (SI) , X 2=×10-2cos(T π2t -43π) (SI) ,则其合振动的表达式为______(SI).( X=×10-2cos(T π2t+4 π ) (SI)) 9-4一质点作周期为T 、振幅为A 的简谐振动,质点由平衡位置运动到2 A 处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为_________。( 12 T ) 9-5 有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表达式分别为 )4 cos(1π ω+ =t A x m 、 )4 3 cos(32πω+=t A x m ,则合振动的振幅为 。(2 A) 9-6 已知一质点作周期为T 、振幅为A 的简谐振动,质点由正向最大位移处运动到2 A 处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为_________。 ( 6 T ) 9-7有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表达式分别为 )75.010cos(03.01π+=t x m 、)25.010cos(04.02π-=t x m ,则合振动的振幅为 。 (0.01m ) 质量0.10m kg =的物体,以振幅21.010m -?作简谐振动,其最大加速度为2 4.0m s -?,通过平衡 位置时的动能为 ;振动周期是 。(-3 2.010,10s J π?) 9-9一物体作简谐振动,当它处于正向位移一半处,且向平衡位置运动,则在该位置时的相位为 ;在该位置,势能和动能的比值为 。(3π) 9-10质量为0.1kg 的物体,以振幅21.010m -?作谐振动,其最大加速度为14.0m s -?,则通过最大位移处的势能为 。(3210J -?) 9-11一质点做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6cos(4)x t ππ=+(SI ),则其周期为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全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全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课时 库仑定律、电场力的性质 考点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1. 元电荷:电荷量c e 191060.1-?=的电荷,叫元电荷。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 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电 ③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考点2.库仑定律 1. 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 公式:叫静电力常量)式中,/100.9(2 292 21C m N k r Q Q k F ??== 3. 适用条件:真空、点电荷。 4. 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体积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考点3.电场强度 1.电场 ⑴ 定义:存在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⑵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⑶ 静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 2.电场强度 ⑴ 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 定义式: q F E = E 与 F 、q 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⑶ 单位:N/C 或V/m 。 ⑷ 电场强度的三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定义式 决定式 关系式 表达式 q F E /= 2/r kQ E = d U E /= 适用 范围 任何电场 真空中的点电荷 匀强电场 说明 E 的大小和方向与检验电荷 的电荷量以及电性以及存在与否无关 Q :场源电荷的电荷量 r:研究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 U: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 d :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5)矢量性: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或与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6)叠加性:多个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种关系叫做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电场强度的叠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考点4.电场线、匀强电场 1. 电场线:为了形象直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2. 电场线的特点 ⑴ 电场线是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 ⑵ 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无穷远或负电荷,电场线是不闭合曲线。 ⑶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⑸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垂直指向低等势面(线)。 3. 匀强电场 ⑴定义: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之为匀强电场。 ⑵特点: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

高中物理总复习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 一、本周内容: 1、简谐运动 2、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本周重点: 1、简谐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2、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 4、关于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点要点: 1、机械振动 (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简称振动。 (2)产生振动的条件: ①物体受到的阻力足够小 ②物体受到的回复力的作用 手施力使水平弹簧振子偏离平衡位置,感到振子受到一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它总要使振子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叫做回复力。回复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回复力可以是弹力,也可以是其他的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3)机械振动是一种普遍的运动形式,大至地壳振动,小至分子、原子的振动。 2、简谐运动 (1)定义:物体在跟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简谐运动 (2)条件: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F=-kx,即物体受到的回复力F跟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 (3)对F=-kx的理解:对一般的简谐运动,k是一个比例常数,不同的简谐运动,K值不同,k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结构决定的物理量,在弹簧振子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3、简谐运动的特点 (1)回复力:物体在往复运动期间,回复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做周期性的变化,物体处在最大位移处时的回复力最大,物体处于平衡位置时的回复力最小(为零),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的方向发生改变。 (2)加速度:由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可知,回复力产生的加速度也是周期性变化的,且与回复力的变化步调相同。 (3)位移: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它的位移(大小和方向)也是周期性变化的,为研究问题方便,选取平衡位置位移的起点,物体经平衡位置时位移的方向改变。 (4)速度: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速度的变化也具有周期性(包括大小和方向),物体经平衡位置时的速度最大,物体在最大位移处的速度为零,且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 4、振幅(A) (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m (2)作用:描述振动的强弱。 (3)振幅和位移的区别: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变化的,但振幅是不变的,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它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选修3-1 知识总结 第一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二、电荷量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 C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第一章 第2节 库仑定律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点电荷:带电体的大小比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 2、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二、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 2 1r Q Q k F 注意(1)适用条件为真空中静止点电荷 (2)计算时各量带入绝对值,力的方向利用电性来判断 第一章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 一、电场 电荷(带电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物质,其基本性质就是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二、电场强度 1、检验电荷与场源电荷 2、电场强度 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F 与检验电荷的电荷q 的比值。 q F E = 国际单位:N /C 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2r Q k q F E == 四、电场的叠加 五、电场线 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 3、电场线的特点 (1)假想的 (2)起----正电荷;无穷远处 止----负电荷;无穷远处 (3)不闭合 (4)不相交 (5)疏密----强弱 切线方向---场强方向 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 一、电势能 1、电势能:电荷处于电场中时所具有的,由其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称为电势能. 注意:系统性、相对性 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3、电势能大小的确定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电势 1.电势:置于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其电量的比叫做该点的电势 q E 电= ? 单位:伏特(V ) 标量 2.电势的相对性 3.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三、等势面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 2、等势面的特点 a:在同一等势面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c:电场线总是与等势面垂直。 第一章 第5节 电势差 电场力的功 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 B A AB U ??-= 电电电电电电)=--=-(-=E E E E E W A B B A AB ?)(电势能为零的点点电=A A W E

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目录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2)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2) 16.2 动量守恒定律(一) (6) 16.3 动量守恒定律(二) (8) 16.4 碰撞 (12) 16.5 反冲运动火箭 (18) 16.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0)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23) 17.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23) 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26) 17.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31) 17.4 概率波 (33) 17.5 不确定关系 (35)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38) 18.1 电子的发现 (38)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1) 18.3 氢原子光谱 (44)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46) 18.5 激光 (52) 第十九章原子核 (56) 19.1 原子核的组成 (56) 19.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59) 19.3 探测射线的方法 (62) 19.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64) 19.5 核力与结合能 (65) 19.6 重核的裂变 (68) 19.7 核聚变 (72) 19.8 粒子和宇宙 (74)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 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2、活动建议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引入 演示: (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专题辅导

简谐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四川李同虎曾建明 简谐运动中质点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由于二者 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做题时往往不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千篇一律地用s=t/T ×4A进行判断或计算而出错。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若质点运动时间t与周期T的关系满足t=nT(n=1、2……),则s=t/T×4A成立。 分析不论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哪个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经历一个周期就完成一次 全振动,完成任何一次全振动质点通过的路程都等于4A。 2.若质点运动时间t与周期T的关系满足t=n×T/2(n=1、2……),则s=t/T ×4A成立。 分析当n为偶数时,即是上面1的情形。当n为奇数时,由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和对 称性知,不论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哪个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经历半个周期,完成半个全 振动,通过的路程一定等于2A。 3.若质点运动时间t与周期T的关系满足t=T/4,此种情况最复杂,分三种情形 (1)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三个特殊位置(两个最大位移处,一个平衡位置),由简谐 运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知,S=A成立。 (2)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最大位移和平衡位置之间,向平衡位置运动,则s>A。 分析在图1中,设质点由D→O→E的运动时间t=T/4,因O→B、D→O→E的时间相等,故D→O、E→B的时间相等;又质点在DO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EB段的平均速度,所以,路程,即s>A。 (3)计划起点对应质点在最大位移处和平衡位置之间,向最大位移处运动,则S<A。 分析在图2中,设质点由D→C→E的运动时间t=T/4。因O→C、D→C→E的运动时间相等,故O→D、C→E的运动时间相等;又质点在O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CE段的平均速度,所以,路程,即S<A。 4.质点运动时间t为非特殊值,则需要利用简谐运动方程进行计算(对此种情况中学 物理不要求)。 例如图3为一做简谐运动质点的振动图像,试求:在t1=0.5s至t2=3.5s这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

高中物理选修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 11、1简谐运动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就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得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得图象就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科学得神奇,实验得乐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得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得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与位移得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得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得规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得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振动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得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得运动就就是振动? 微风中树枝得颤动、心脏得跳动、钟摆得摆动、声带得振动……这些物体得运动都就是振动。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得实验,注意边瞧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演示实验] (1)一端固定得钢板尺[见图1(a)] (2)单摆[见图1(b)] (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得塑料球[见图1(e)] 提问:这些物体得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就是直线得、曲线得;运动方向水平得、竖直得;物体

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得、不同得……它们得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 2、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得振动 讨论:a.滑块得运动就是平动,可以瞧作质点 b.弹簧得质量远远小于滑动得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得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 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得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得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得力,这个力得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就是根据力得效果命名得,对于弹簧振子,它就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就是弹力,或其它得力,或几个力得合力,或某个力得分力,在O点,回复力就是零,叫振动得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得特征 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得大小与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有直接关系。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 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就是一条什么形状得图线呢?简谐运动得位移指得就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得位移) 演示:当弹簧振子振动时,沿垂置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毛笔P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 说明:匀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移动得距离与时间成正比,纸带拉动 一定得距离对应振子振动一定得时间,因此纸带得运动方向可以代

(完整版)2018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总结简谐运动

2018高中物理选修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简谐运动 2018高中物理选修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简谐运动 一.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1)回复力不为零。(2)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2)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两个特例来认识和掌握简谐振动规律的。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1)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 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2)振幅A:做机械振 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3)周期T:振动物体完 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4)频率f: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 动的次数。(5)角频率: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6)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现行中学教材中只要求知道同相和反相两种情况。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1)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受力特征:回复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应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 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 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教材P3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教材P4 四、实例探究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例题习题

精品 振动波动 一、例题 (一)振动 1.证明单摆是简谐振动,给出振动周期及圆频率。 2. 一质点沿x 轴作简谐运动,振幅为12cm ,周期为2s 。当t = 0时, 位移为6cm ,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 求: (1) 振动表达式; (2) t = 0.5s 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如果在某时刻质点位于x =-0.6cm ,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求从该位置回到平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 3. 已知两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方程分别为: x 1= 0.05cos (10 t + 0.75π) 20.06cos(100.25)(SI)x t π=+ 求:(1)合振动的初相及振幅. (2)若有另一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x 3 = 0.07cos (10 t +? 3 ), 则当? 3为多少时 x 1 + x 3 的振幅最大?又? 3为多少时 x 2 + x 3的振幅最小? (二)波动 1. 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振幅为2 cm ,频率为 50 Hz ,波速为 200 m/s 。在t = 0时,x = 0处的质点正在平衡位置向y 轴正方向运动, 求:(1)波动方程 (2)x = 4 m 处媒质质点振动的表达式及该点在t = 2 s 时的振动速度。 2.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m/s 8.0=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原点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求:(1)原点的振动表达式; (2)波动表达式; (3)同一时刻相距m 1的两点之间的位相差。 3. 两相干波源S 1和S 2的振动方程分别是1cos y A t ω=和2cos(/2)y A t ωπ=+。 S 1距P 点3个波长,S 2距P 点21/4个波长。求:两波在P 点引起的合振动振幅。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教版老教材从动力学特征的角度定义简谐运动,不符合学生用运动学特征对质点运动进行分类的认知习惯。人教版新教材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规律的振动”称为简谐运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简谐运动的教学。正因为如此,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认识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的教学以“探究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为线索而展开,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合理链接,实现了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定性探究和定量探究、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应用物理思想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猜想结论→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误差分析”。 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主要引导方式:问题链。两个探究实验分别是水摆和模拟频闪照片。设计水摆实验的目的是:(1)定性验证学生对振动图像图样的猜想;(2)让学生理解振动图象“时间轴”的展开过程。设计模拟频闪照片实验的目的是:(1)让学生体验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2)让学生经历利用假设法定量论证振动图象函数性质的过程。水摆是用饮料瓶制作而成的,实验中利用毛笔书法水写布代替照相机的底片。模拟频闪照片的实验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利用视频播放软件获得弹簧振子振动视频的每一帧照片,根据照片记录不同时刻振子的位移并绘制振动图像。从实验结果上看,这两个实验都没有利用位移传感器精确,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建立一种观点:科学探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不一定要借助很先进的工具和仪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簧振子理想模型和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定义; (2)知道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并理解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3)理解振动图象“时间轴”的展开过程,会将底片的位移转换成振动时间。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弹簧振子振动图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和“误差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 郑伟文 11.1简谐运动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位移的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的变化 课型:启发式的讲授课 教具: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的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运动就是振动? [讲授]微风中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摆动、声带的振动……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振动。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的实验,注意边看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演示实验](1)一端固定的钢板尺[见图1(a)](2)单摆[见图1(b)] (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见图1(e)]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2.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高中物理教案示例[简谐运动的图像].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 2、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3、能根据图象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用图象法、列表法表示简谐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提高运用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图像所表示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等物理量大小及方向变化的规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描绘简谐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图像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逐步认识客观存在着简洁美、对称美等)。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二)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简谐运动图像的特点。 2、难点 (1)用描点法画出简谐运动的图像。 (2)振动图像和振动轨迹的区别。 (3)由简谐运动图像比较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的大小及方向。 3、疑点 能用正弦(或余弦)图像判定一个物体的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 4、解决办法 (1)通过对颗闪照相的分析,利用表格,通过作图比较,认识简谐运动的特点。 (2)复习数学中的正弦(或余弦)图像知识;比较几种典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与简谐运动图像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幻灯机(或多媒体课件)、音叉(带共鸣箱)(附小槌、灵敏话筒、示波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振子的简谐运动情况及其频闪照片、位移一时间变化表格。 2、学生根据表格画出s-t图 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振子在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理解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是认识简谐运动规律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根据s=at2,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抛物线) 那么,简谐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显示。观察气垫导轨上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这是典型的简谐运动。 观察振子从离平衡位置最左侧20mm处向右运动的1/2周期内频闪照片,以及接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简谐运动中质点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做题时往往不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千篇一律地用s=t/T ×4A进行判断或计算而出错。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若质点运动时间t与周期T的关系满足t=nT(n=1、2……),则s=t/T×4A成立。 分析不论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哪个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经历一个周期就完成一次全振动,完成任何一次全振动质点通过的路程都等于4A。 2.若质点运动时间t与周期T的关系满足t=n×T/2(n=1、2……),则s=t/T×4A成立。 分析当n为偶数时,即是上面1的情形。当n为奇数时,由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知,不论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哪个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经历半个周期,完成半个全振动,通过的路程一定等于2A。 3.若质点运动时间t与周期T的关系满足t=T/4,此种情况最复杂,分三种情形 (1)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三个特殊位置(两个最大位移处,一个平衡位置),由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知,S=A成立。 (2)计时起点对应质点在最大位移和平衡位置之间,向平衡位置运动,则s>A。 分析在图1中,设质点由D→O→E的运动时间t=T/4,因O→B、D→O→E的时间相等,故D→O、E→B的时间相等;又质点在DO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EB段的平均速度,所以 ,路程,即s>A。 (3)计划起点对应质点在最大位移处和平衡位置之间,向最大位移处运动,则S<A。 分析在图2中,设质点由D→C→E的运动时间t=T/4。因O→C、D→C→E的运动时间相等,故O→D、C→E的运动时间相等;又质点在O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CE段的平均速 度,所以,路程,即S<A。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案

物理选修3-5教案 第十六章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动量守恒定律(一) 1.动量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 读作“千克米每秒”。 ①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强调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1矢量差 2.系统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3.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公式:m1υ1+ m2υ2= m1υ1′+ m2υ2′ (2)注意点: ①研究对象: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

④ 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F 内>>F 外时, 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 16.2动量守恒定律(二) 1.分析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有: 答:①F 合=0(严格条件) ②F 内 远大于F 外(近似条件) ③某方向上合力为0,在这个方向上成立。 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 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2)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 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动量 和末动量的量值或表达式。 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时,各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应取地球为参考系。 例1、(2001年高考试题)质量为M 的小船以速度v 0行驶,船上有两个质量皆为m 的小 孩a 和b ,分别静止站在船头和船尾.现在小孩a 沿水平方向以速率v (相对于静止水面)向前跃入水中,然后小孩b 沿水平方向以同一速率v (相对于静止水面)向后跃入水中.求小孩b 跃出后小船的速度.

高中物理 简谐运动

一简谐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知道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2)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以及物体在什么样的力作用下做简谐运动,知道判断简谐运动的方法以及研究简谐运动的意义。 (3)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掌握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随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变化的规律,掌握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征。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2)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弹簧振子所做简谐运动的分析,得到了有关简谐运动的一般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知道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学会分析简谐运动的实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物体做简谐运动时的回复力和惯性之间关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回复力和惯性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正是这一对立面能够使物体做简谐运动。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各物理量之间的普遍联系,知道各物理量之间有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 (2)物体做简谐运动过程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等变化规律的分析总结。【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与归纳、推导与列表对比、多媒体模拟展示 【教具准备】 一端固定的钢尺、单摆、音叉、小槌、水平弹簧振子、气垫式水平弹簧振子、竖直弹簧振子、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了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在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大小不变方向变化的变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那么物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教案完整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四章电磁感应 4.1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