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公约之饭()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

(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

(5)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在下面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一句古诗形容渔人此时的心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 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桃源人怎样的意愿?

5.再游桃花源(节选)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璧。……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日过桃源县()(2)诸峰累累()

(3)桃可千余树()(4)溯源而上()

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

(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

(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

4.“石为泉啮,皆若灵璧”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5.翻译下列句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粗的词语。

则:________惟:________

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陋室的特点的。

3.简述“苔痕上阶绿”中“上”的表达作用。

4.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蕃:________染:________

濯:________鲜:________

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何目的?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8.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渠》,有删节)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4n d4n):未开的荷花。④异馥(f)):异香。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堕而折其髀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任重而道远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

(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9.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指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文中找出理由。

5.对对子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10.新核舟记

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a 天际风云,有的b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11人!

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拔,窗户竟豁然而开。c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

大师,则端坐在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

⑦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片樯帆另有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⑧这艘设计奇妙、凑刀精工的核舟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年仅26岁的微雕新秀。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个是“艺海无涯苦作舟”。

(1) 根据注音写汉字。

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雕________(l^u)对________(y@)

(2) 文中第①段应填的一句话是()

A. 竟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

B. 居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船

C. 竟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D. 居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3) 文中加横线的a、b、c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A. 遥望俯视窥视

B. 仰视俯视瞥见

C. 俯瞰仰视窥探

D. 眺望仰视窥视

(4) 第⑦段加粗的“更”与上文呼应的词是________。

(5) 本文第④⑤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介绍核舟中间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6) 本文介绍的核舟与《核舟记》中所介绍的核舟相比“更为复杂精巧”。请举二、三例说明。

(7) 结尾套用的名句原名是________。

11. (16.0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不同。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与本文中所写的哪些现象相似?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4.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

5.至今我们仍在使用的源自本文的成语有哪几个?

12.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文中画横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岁,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

(3)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

(4)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加粗词语意思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中人语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C. 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D. 辞去一狼径去

(3) 对下面各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4)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美好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5)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汉语。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

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

[注]①肆:尽力。②靡(m!):没有。③暧(4i):隐蔽。④俎(z():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4.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匆忙。

(1) 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姓多闻其贤

B. 其如土石何

C. 其人视端容寂,若所茶声然

D. 其一犬坐于前

(2) 依据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15.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总写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地势;

第②段写三峡________;

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3.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是把夏水置于首位?

4.第③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

6.调动你的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短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

2.短文描写景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________的角度。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是“________”,换为四字短语应是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8.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衣缁衣而反

B. 甚矣,汝之不惠

C. 予默然无以应

D.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

(2)子无扑矣:_____________

(3)天雨:_________________

(4)子亦犹是也: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19.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写潮水的?

2.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该句诗的翻译是________。

3.课文前三段描绘了三幅壮丽的图景,试给这三幅图起个名字。(每幅画不超过四个字)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4.第三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用“________”句写弄潮健儿的外形,表现出一种民间风俗特色;用“________”写弄潮儿的“勇”;用“________”句突出弄潮儿本领之“能”。

5.“吞天沃日”一句使你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________

20.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扔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它“奇”在什么地方?

4.作者是怎样描绘湖中雪景的?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5.文章的标题“湖心亭看雪”,但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请问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了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简答题

1. 略

【详解】: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1)形状

(2)书籍所记载

(3)亲身经历过

3.指《宜都记》的作者

4.引用欣然

二、阅读题

2. 略

【详解】:

1.多长枝生长枝干

2.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生长环境清高风度体态香气

4.衬托莲花的美好品格。用菊花是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

5.莲子色白而圆,中间有绿色的心。心有点苦味。白色的干莲子,是硬的,炖烂后才能食用。味道甘甜,而且粉扑扑的。

3. 略

【详解】:

1.代词,代萧氏子只[评分标准]本题1分,每空0.5分。

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评分标准]本题1分,多划不得分。

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评分标准]本题2分。王安石的勤俭1分,学习这种精神1分。

4. 略;略;略;略;C ;略

【详解】: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1)只,仅(2)通“邀”,邀请。(3)竟然(4)离开(5)告诉

(3) (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4) 村中人渔人渔人村中人渔人

(6) 答案: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点拨:也可说“不希望受到外人骚扰或侵袭”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

5. 略

【详解】:

1.(1)第二日(2)连续(3)大约(4)逆水流而走

2.(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落英缤纷

(3)缘溪行

3.险要,地形复杂,这一特点印证了“遂迷,不复得路”。

4.岩石的怪状嶙峋,似被泉水咬得犬牙交错,都像是怪异、神秘的景象。

5.桃树大约有千余棵,两边如设锦帐。

6. 略

【详解】:

1.就只

2.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3.“上”形象地写出苔痕逐渐长到台阶上的状态。

4.表明作者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

点拨:注意类比手法的运用。

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表现了作者的“陋室”不陋。

7. 略

【详解】:

1.多沾染洗涤少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

4.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5.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 B ;略;略;略

【详解】:

(1) “摘而藏之”与B项中的“而”表动作顺接;A项中表“转折”;C项中表转折;D 项中表并列。

(2) (1)已经(2)等待(3)停止

(3) (1)用来消暑而暑气都被它退了,用来纳凉而凉气就生成了。

(2)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 《爱莲说》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本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9. 略

【详解】:

1.语说告诉绝极停止、消失

2.(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船头三人的肖像、神态。

4.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三个位置东坡居中。

5.(1)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2)A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10. 略;A ;A ;略;略;略;略

【详解】:

(1) 轩楫镂弈

(2) 注意语序的变化及出乎意料的惊叹。

(3) 由观察对象所处位置选择不同视角。

(4) 似乎

(5) 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空间顺序

(6) (1)《核舟记》中共刻有5个人物;而本文船舱面上有21人,舱中还有11人;

(2)《核舟记》中刻有一个轩敞的大舱,而本文核舟上刻有三进二层的舱楼。

(7) 学海无涯苦作舟

11. 略

【详解】:

1.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第一,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点拨:或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人情,二是财货。

3.不能。按老、壮、幼的顺序,符合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

4.总——分——总

5.天下为公老有所终选贤举能

12. 略

【详解】:

1.神探或“破案高手”

2.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走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人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 略;D ;B ;C ;略;略;C

【详解】:

(1) (1)感到奇怪,诧异。

(2)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没有实现。

(4)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2) 去,离开

(3) 房舍都很整齐

(4) 桃源人大惊的原因是从未见过桃源以外的人。

(5) 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4. C ;略;略;略

【详解】:

(2) 示例: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3) (侍从)又把太宗写的书法作品拿来给王著看,王著又像原来一样回答。

(4) 王著是一个性格耿直(不阿谀逢迎)、要求严格、尽职尽责、深谙引导之方的人。

15. 略

【详解】:

1.(1)通“缺”,空缺

(2)顺流而下

(3)急流

(4)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峰高谷深的险要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春冬之时清幽秋季肃寒凄凉

3.夏水最盛,最迅疾,最有特点,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4.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5.从侧面表达了秋天在猿声中更加凄凉、悲哀。

6.示例: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像连风也吹不过。

16. 略

【详解】:

1.山水之美

2.仰视俯视平视

3.描绘群鸟欢叫的和悦画面。“乱鸣”以动衬静,突出江南山水的幽静和勃勃生机。

4.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5.热心仕途,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真正欣赏山川之美的,只有抛弃尘世喧嚣,寄情山水的人才能够欣赏山川之美。而这样的人,自谢灵运以后,就很少见了。

17. 略

【详解】:

1.(1)解开(或:脱脱下)

(2)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1)遂至承天寺。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3)自我排遣的旷达

18. C ;略;略;略

【详解】:

(1) A项中“反”通“返”B项中“惠”通“慧”D项中“阙”通“缺”

(2) (1)穿(2)你(3)下雨(4)好像

(3) 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去,而你现在却穿黑色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它不认识你吗?

(4) 答案: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点拨:也可以说,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19. 略

【详解】:

1.形:仅如银钱色: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

2.对偶比喻拟人证实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致,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3.(1)潮水图(2)水战图(3)弄潮图

4.皆披发文身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0. 略

【详解】:

1.(1)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3.“奇”在他乡遇知音,“奇”在孤高自赏的兴致。

4.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在描写游人的雅趣和感受上。这样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点拨:此题考查了对文章艺术表现力的理解。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训练(学习篇)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④以此戒之()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二)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成()②弃去() ③逢老媪方磨铁杵()④还卒业() 2、翻译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三)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②师事扶风班彪()

③一见辄能诵忆()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2、翻译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四)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五)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③未穷青之技④饯行于郊衢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六)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2分)B(代词,代人) 10.(3分) 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 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3.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020-2021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一、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练习】 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练习】 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亡.何,其友亡。(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 B.(1)wú 不(2)yù 告诉 C.(1)wú 不(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文言常识初步了解 考点名称:文言常识,初步了解.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常用的初步的文言阅读常识.要求能运用这些常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要求掌握"通假字","文言文诵读的停顿与节奏","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现象","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常见特殊句式".其中一词多义的词是考查的重点,古今异义的词是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指出文言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给指定的诗句,文言语句标示朗读的语意停顿;3,准确辨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4,能应用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理解或翻译句子.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一是要平时掌握好这些常见文言常识的相关知识和规律,学会归纳.二是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分析运用,考查的重点也在于"会用".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边列文言短文,然后答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哉" 注:杨朱:人名.缁:黑色. (选自《列子.说符》) 题目: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缁衣而反( )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 D.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选自《2004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选》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题目: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边的文言短文,然后答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 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坐:因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何陋之有 B .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 .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 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 (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 (2分)B(代词,代人) 10. (3 分) ①(2 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 分,错别字不计 ②(1 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 (2 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4.2007 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 题。(12分)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 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 卷) [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9.用“/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 分) 秦王坚自河东还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为()(2)患()(3)市() 1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黑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才与绢数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

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目录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 ..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记与欧公言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颖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公遂.大笑然操遂.能克绍 B.以.笔墨烧灰饮学者以.塞忠谏之路也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温故.而知新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翻译下面句子。 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答案: 1.C 2.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 4.B 译文: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五篇含答案

(一)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 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班级姓名同步练习命题人:日期: (二)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 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2.翻译句子: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