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最初源自企业自身对规范化管理和股东掌握企业运营的准确信息的需要。此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外部审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要求。此后,各国政府也逐渐开始积极推动内部控制领域的进程,以期减小企业的舞弊和违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的第404条款不仅要求公司管理层定期评估公司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并且要求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结果和公司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而对于该法案的出台,世通和安然的两个巨型舞弊案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那幺,内部控制的作用究竟是什幺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和效率、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在国际经济社会日益强调企业内部控制重

要性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回顾有关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内部控制领域的探索历程,简要介绍在各内部控制权威文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美国COSO 内部控制框架,并为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途径提出一些经验性的建议。 一、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内部控制指南 简要回顾 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不同机构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以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得到最广泛的认可。除此之外,加拿大的“CoCo内部控制框架”、英国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COSO框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虚假财务报告丑闻层出不穷,许多大公司突现经营失败,立法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和职业组织对虚假财务报告

美国内部控制

一、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内部控制发展具有代表意义。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制度,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一)“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内部牵制”制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美国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规定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总揽全过程。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进入20世纪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股份公司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西方各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管理,采取更完善、更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以账户核对和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在三个构成要素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特别强调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等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又以第78号说明书的方式对《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内部控制的定义和描述进行了确认并作了重要修订。COSO 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的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 内部牵制制度的内容 内部牵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不相容职务指的是不能同时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 我们知道,每项业务的处理都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检查等五个步骤。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下,为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任何部门或个人不能独揽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不同步骤应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去完成。换言之,有五项要求。 第一,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第二,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批准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第三,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第四,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 第五,保管与记录某项资产的职务与账实核对的职务要分离等。 由此可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与牵制,即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具体实行时,包括四个要点(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四个要点)。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 1、萌芽期——内部牵制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内部牵制源 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这一阶段的 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 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 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 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 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 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 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 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 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 控制。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SASNo.1)中,对管理 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 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 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 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 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去探究它的起源,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古代到现代发展情况的探究,提出了一些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关键字:内部控制起源发展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而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制度的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和保障企业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层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内部控制的起源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而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在西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而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中,我国西周时期内部控制的最初产生

企业内部控制发展五个阶段

2.2企业内部控制的演变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完善阶段、成熟阶段、超越阶段。‘(⑧《企业内部控制》,张颖郑洪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5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公元前3600年以前至20世纪30年代,主要理论是内部牵制。1912年,R.H.蒙可马利在其出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内部牵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 第二个阶段为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40一70年代,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CAP No.29SeopeoftheIndependentAuditorSReviewofInternalControl)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accounting)和内部管理控制(internaladministrativeeontrol)两类,这一分类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 第三个阶段为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 一般含义转向具体内容的深化。其标志是美国AIC以于1988年5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在公告中,“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公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下列三个要素组成:(1)控制环境(eontrolenvironment),(2)会计制度(aeeountingsystem),(3)控制程序(eontrolProeedure)。 第四个阶段为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工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师(I工A)和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工MA)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Colnlnitteeof SponsoringOrganizati。ns。ftheTreadwayCommission,以下简称:COSO)发布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92年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为内部控制构建了一个框架,这份内部控制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报告提供给企业用来评价的控制系统的评价工具,该框架界定和讲述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所需的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⑦:控制环境:(Contr。1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eontrolae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eommunieation)、监控(monit。ring)。⑧它们源自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融为一体。 第五个阶段为超越阶段:21世纪开始至今,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该框架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制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用于管理当局评价和改进企业风险管理,目前已作为最先进的风险管理框架受到全球风险管理界的推崇。该框架披露,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其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些构成要素联系起来,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概述

一、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概述 1. 国际概况 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创建了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舞弊产生的原因。委员会调查发现其所研究的欺诈性财务报告案例中,有大约50%是由于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于是成立了COSO委员会(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英文缩写)来制定内部控制指南。 1992年9月,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此时,整体框架不仅为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有效实践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五个要素。 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爆发了安然、世通、安达信等公司欺诈、会计造假的丑闻,使投资大众遭受巨大的损失。为了加强公司治理,重建投资者的信心,2002年7月,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提出建立以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参照基准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这表明COSO框架已正式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 2013年5月,COSO发布《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配套指南。新版《整体框架》在基本概念、内容和结构,以及内控的定义和五要素、评价内控体系的有效性标准等方面均与原版相同,有变

化的是依据具体形势所做出的相关内控管理措施,《整体框架》明确地列出了17项原则,每一项原则均与其中一个要素相连,代表这些基本概念都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相关联,这被业内人士称为一种升级。 2. 国内概况 在借鉴和吸收国际监管理念的背景下,2008年5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就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作出了明确部署。 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2012年5月财政部联合国资委下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全面启动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012年8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发布《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主板上市公司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的通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并规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施行。 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

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近况

总之,内部控制体系由上述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在四个层次中,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处于最高层次,同时,由于董事会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机构,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目标代表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也是其他控制主体的直接或终极控制目标。 基本假设 会计界尚未提出内部控制假设这一命题。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包括单位实体假设、可控假设、复杂人性假设和不串通假设。离开了这些假设,内部控制就不能存在。 控制实体假设 控制实体是指内部控制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部门。控制实体假设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空间范围所作的限定。它要求内部控制应当以特定单位或部门的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进行控制。控制实体由于控制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单位内部某个部门。 可控性假设 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所实施的控制。相对于控制主体而言,控制客体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否则,内部控制将形同虚设。在确定各级控制主体的控制范围时,只有主体能够控制的对象,才能够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性假设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对人进行约束和激励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假设就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假设。1965年,薛恩(E.H.Sein)将此前关于人性方面的观点归为三类,即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假设。薛恩在分析了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之后提出复杂人性假设,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动而不断改变。 不串通假设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即不相容职务恰当分离。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一人单独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的机会。但是,如果两个或更多的人串通舞弊,则可以逃避控制,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这既是内部控制的局限之一,也是其建立的基本前提或假设。离开了这一假设,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牵制)根本无法建立。 编辑本段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合法性

《企业内部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是从早期()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A.科学管理 B.内部牵制 C.内部审计 D.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要素。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会计系统 D.控制程序 3.COSO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在()发布的,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A.20世纪80年代 B.1992年 C.2002年 D.2004年 4.()是指主体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5.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SOX 404)及相关规则采用的是()。 A.内部控制体系 B.内部控制结构 C.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6.相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的创新之处不包括()。 A.新提出了一个更具有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 B.新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 C.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D.提出了风险评估概念 7.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活动的类别可分为()。 A.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 B.经营、信息及合规三个类别 C.信息、财务报告及监察三个类别 D.经营、信息及监察三个类别 8.代表了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是()。 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 B.英国《综合守则》 C.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特恩布尔委员会的特恩布尔报告 9.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框架是由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估指引和审计指引四部分组成的 B.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 C.内部控制评估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提供的指引 D.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10.依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容,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 B.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都需要参与进来,但不包括员工 C.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 D.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 (二)多项选择题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维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执行。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以及从它的发展规律中找到它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便我们更好地应用这门学科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企业内部控制在国外的产生及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按其功能执行的对象和方式可分为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和簿记牵制四类。按照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理论界的解释,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企业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授权是与完成该企业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它的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相配合,一般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

划和质量控制,因此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是建立经济业务会计控制的起点。管理控制则主要包括企业规划以及与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它涉及到人员素质控制、企业机构控制、业务处理程序控制、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内部审计和会计记录控制等。完整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将内部牵制的观念引入并延伸于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通过其事前防护、事中调节与控制、事后反馈三大管理环节不同功能的发挥,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与所涉及范围不断地深化,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将控制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二是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统一以要素表述为内部控制,这是因为西方学术界在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关联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以强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主导的新阶段。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达到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在各种组织高效运作的今天,内部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介绍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为国人打开了一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窗户。国人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来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和结构;国外理论;意乂 1内部控制系统理论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提出了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1947年,该协会在《审计准则暂行公告》中又 重申了这一内容。这一时期,内部控制处于以查错纠弊为导向的理论初级阶段, 后被称为内部牵制理论。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性表述:“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同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做出解释,指出内部控制既是对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也包括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对有关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程序准确、顺利贯彻执行。当时,这一定义和解释被普遍认为是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由于该报告内容宽泛,在职责划分上缺乏可操作性。于是,1953年10月,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对上

述定义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在《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中,修正后的定义表述为:“广义的说,内部控制按其热点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会计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务资产等职务的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控制。(2)管理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为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或与此直接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管理控制的方法和程序通常只与财务记录发生间接关系,包括统计分析、动态研究、经营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 1963年该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对修正后的定义又做出进一步明确阐述:独立审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培训。会计培训一般对财务记录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对它做出评价。管理控制通常只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可以不对其作评价。但是,如果审计人员认为某些管理控制影响了财务记录的可靠性,那么就要视情况予以评价,以避免管理控制给会计控制造成偏差。 然而,修正工作并没有结束。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会计控制” 中的保护资产和保护财务记录可靠性的定义,仍然会使人们产生“决策过程中 的任何程序和记录都可以包括在会计控制的保护财产的概念中”的误解。为解 决这一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2年又对会计控制发布了一个更为严格 的定义:“会计控制是组织计划和所有与下面有关的方法和程序:(1)保护资 产,即在业务处理和资产处理过程中,保护资产免遭过失错误、故意致错或舞 弊造成的损失。(2)保证对外报告的财务资料的可靠性。”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实 践中充实,在实践中修正,被理论界称之为内部控制系统理论阶段。而为这一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与启示(doc 21页)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摘要】本文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作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 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审计 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及不守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就成了最紧迫的课题之一。但是目前学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不统一,甚至存有不少错误。我们拟从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国际上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出发,谈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看法。 一、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

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或称内部业务控制)两个部分,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计企业特定日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1],并上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在90年代美国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并逐步将各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统一起来。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同部控制的认识还很不统一[2]。其中,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还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即是内部监督。实务界许多人士以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也有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有的企业则对内部控制还没有概念,巨人集团衰败、沈阳飞龙集团“失踪”、郑州亚细亚关门。广东国投倒闭等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认为,根据控制论的一般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这种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内部控制。其一,内部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概述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概 述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一、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概述 1.国际概况 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创建了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舞弊产生的原因。委员会调查发现其所研究的欺诈性财务报告案例中,有大约50%是由于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于是成立了COSO委员会(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英文缩写)来制定指南。 1992年9月,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此时,整体框架不仅为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有效实践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五个要素。 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爆发了安然、世通、安达信等公司欺诈、会计造假的丑闻,使投资大众遭受巨大的损失。为了加强公司治理,重建投资者的信心,2002年7月,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提出建立以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参照基准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这表明COSO框架已正式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 2013年5月,COSO发布《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配套指南。新版《整体框架》在基本概念、内容和结构,以及内控的定义和五要素、评价内控体系的有效性标准等方面均与原版相同,有变化的是依

据具体形势所做出的相关内控管理措施,《整体框架》明确地列出了17项原则,每一项原则均与其中一个要素相连,代表这些基本概念都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相关联,这被业内人士称为一种升级。 2.国内概况 在借鉴和吸收国际监管理念的背景下,2008年5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就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作出了明确部署。 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2012年5月财政部联合国资委下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全面启动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012年8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发布《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主板上市公司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的通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并规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施行。 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

201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未来发展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的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步重视其内部控制的建设。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审计力量不足、评价和执行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是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探讨缺乏经验的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好符合自身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风险防范系统无效、员工素质较差、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都影响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总体而言,一些国企的内部控制仍然难以有效实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一)内部控制环境缺乏,法人治理结构不合规范、产权不清晰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规定企业内部的制度和架构,它是企业内部文化的基调和氛围,它会影响员工的潜意识,在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中,控制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环境主要是包括了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思维和风格,它还包括了高层的授权和职责分工等内容,它会影响员工的道德价值观和工作积极性。从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分析,很多的国有企业改制较为落后,改制不彻底,仅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由于产权不清晰,法人主体缺失,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这样的内部控制环境难以保证制度的执行,权力也就失去了监督。从治理机构分析,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力结构,但是由于董事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没有相应的常设机构,管理的效率低下,没有现代企业的真正内涵。有些国有企业领导权力过大,在授权和审批的机制建设上没有落到实处,这样就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力的制衡,管理者独断专行,内部人相互勾结,贪污腐败和无效的投资等问题严重。 (二)企业风险意识薄弱,动力不足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风险,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护企业的资产,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目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压力逐步加大,为了更快地打开市场、提升研发能力等,国有企业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借贷,如果无法有效控制企业的风险,国有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风险应当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但是从

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3.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阶段 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5.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6.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达到自身规定的经营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控制的作用会不断扩展。目前,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三)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四)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 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沏执行。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袱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五)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睡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错弊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习题及案例(带答案)

内部控制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是从早期( )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A.科学管理B.内部牵制 c.内部审计D.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 )要素。 A.控制环境B.风险评估 c.会计系统D.控制程序 3.COSO着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在( )发布的,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A.20世纪80年代B.1992年 C.2002年D.2004年 4.( )是指主体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A.控制环境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D.信息与沟通 5.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SOX 404)及相关规则采用的是( )。 A.内部控制体系B.内部控制结构 c.内部控制整合框架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6.相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的创新之处不包括( )。 A.新提出了一个更具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B.新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 c.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D.提出了风险评估概念 7.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 )的责任。 A.董事会B.高级管理层 C.注册会计师D.内审部门 8.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活动的类别可分为( )。 A.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 B.经营、信息及合规三个类别 c.信息、财务报告及监察三个类别 D.经营、信息及监察三个类别 9.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属于其他内部因素根基的是( )。 A.信息与沟通B.监察 C.控制环境D.控制活动 10.代表了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是( )。 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 B.英国《综合守则》 c.cOs0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特恩布尔委员会的特恩布尔报告 11.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不包括( )。 A.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B.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c.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 D.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12.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框架是由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四部分组成的 B.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 C.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 D.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1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由三大类组成,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业务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 B.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社会责 任和企业文化等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及我国企业内控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最初源自企业自身对规范化管理和股东掌握企业运营的准确信息的需要。此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外部审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要求。此后,各国政府也逐渐开始积极推动内部控制领域的进程,以期减小企业的舞弊和违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的第404条款不仅要求公司管理层定期评估公司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并且要求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结果和公司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而对于该法案的出台,世通和安然的两个巨型舞弊案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那幺,内部控制的作用究竟是什幺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和效率、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在国际经济社会日益强调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回顾有关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内部控制领域的探索历程,简要介绍在各内部控制权威文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并为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途径提出一些经验性的建议。 一、国际上具影响力的内部控制指南 简要回顾 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不同机构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以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得到最广泛的认可。除此之外,加拿大的“CoCo内部控制框架”、英国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COSO框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虚假财务报告丑闻层出不穷,许多大公司突现经营失败,立法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和职业组织对虚假财务报告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198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财务经理协会(FEI)发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希望研究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并推荐解决办法(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为JamesTreadway,是前SEC委员,因此以后该委员会也被简称为Treadway委员会)。该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在其研究样本中,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归咎于内部控制失败。该委员会同时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框架。继而,五个发起组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即COSO。建立之初的目的是负责研究开发一个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定义和指南。COSO在1992年9月完成了这项任务,公布了最终报告《内部控制——综合性框架》(通常被称为COSO报告),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职员共同作用,为实现经营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较之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这一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来阐述。内部控制不应仅仅着眼于会计和财务报告,还应针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遵循法律法规。这个广义的定义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程和全面的控制理念。相应地,内部控制框架也被划分为五个内部控制要素,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框架是世界上最早发布的权威性内部控制框架,其它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控制框架很大程度上都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