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余映潮《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余映潮《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时隔多日,回味余映潮老师的《荷叶母亲》课堂,仍然衷心叹服!一堂课,风格极其简约。而内容却特别丰富,“简”与“丰”,这对矛盾非常和谐地统一于课堂的每分每秒。用听课者的反应来描述,就是“这课听得真叫舒服!”、“这才叫行云流水”、“这课上得既轻松,但又看得出余老师作了很充分的准备”……

以下是笔者根据录音整理的“完全忠实于原著”的近乎完整的课堂实录,与诸位同仁分享。

【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后)

师:请把书打开,我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咱们首先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开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看着同学们刚才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去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师: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静候30秒)好的,下面有一个“默思静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什么是术语点评?很简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文章的高潮,比如你们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现在默读课文,拿起笔,对课文进行发现。哪个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篇课文里,2、3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好,开始动作。

(静候近两分钟)

师:好,咱们来尝试一下。

(一学生举手起立)

师:好,谢谢!

生1:8、9两段,触景生情

师:前面是景,后面是情,行,谢谢你!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

生2:本文歌颂的是母爱的伟大。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升华。升华的含义是什么?

生2: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就叫升华。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来叫做升华。概括得很好,谢谢你!

生3:第4节,写白莲谢了,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旺。

师:烘托的作用,很好。白莲谢了,出现了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是以物寓人,借物抒情。对红莲的描写来烘托母爱,抒发情感。

师:好,借物抒情。

生5:大家看第6节,有一个省略号,它可以使我们展开联想。

师:这个省略号让我来体会的话,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慷慨,她看见荷叶倾侧下来,为红莲挡住了大雨。那么你用了什么术语啊?

生5:是展开联想。

师:或者是让我们发挥想象。谢谢。

生6:第4节一段话——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句话为后文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埋下伏笔。

师!这儿还用了一个术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白描,一笔就勾勒出了红莲的形象。

生7: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

师:念一下。

(生念。)

师:解释一下术语。

生7:反问。

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还有呢?心中的雨点来了——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生7:比喻。

生8:大家看第3节——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这句话写了三蒂莲,又写了三姐妹,用了比喻。

师:这里是以花喻人,那么后面全部是以花喻人。发现得很好。谢谢。

生9:第一小节虽然很短。但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师:还可用一个术语,人家一开始就写莲花——哎,开门见山。那么和结尾照应,卒章显志了。

生10:第4节,写了白莲,也写了红莲将要盛开,白和红的对比显得红莲更有生机,为下文蓄势。

师:她用了一个术语,很高雅——蓄势。这两个字怎么写?哎,对了。所谓蓄势就是前面的内容好好地写,满满地写,生动地写,写足了,为后面升华文章的主题服务。行,谢谢你!咱们来小结一下——

屏幕显示!

以物喻人写物抒情

融情于景一线串珠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巧妙穿插生动照应

师解释“一线串珠”:就是线索。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呢?很明显,红莲就是线索,它贯串全文;如果深一点看,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串在文章的主要部分。

老师强调: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读任何文章都要这么去想,这么去看。

好,我们继续,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

(屏幕显示要求——

从课文的4-7段里选句子,组合起来,放在下面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师:读冰心的文章要注意,用温婉的语调。

(学生齐读。)

师:刚才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快是读不出来的。

(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我们把最后两段再体会一下,注意速度。

(范读)

师强调:很抒情,很轻柔。

(学生齐读。)

师:下一个动作,拿起笔勾画几个句子,和刚才朗读的8、9两段连起来。

(师巡视,慢慢地,认真地看学生的勾画。估计发现了问题——)

师:根据老师的意见再修正一下:第一,以红莲为主积累句子,白莲的都不需要;第二,作适当的调整,句子之间尽量联系紧密。 (静候半分钟左右。)

师:好,你来读一下自己的创作。

生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响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师:我觉得很满意,有背景的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的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保持了原文的思路。谢谢你!谁再来——嗯,两位同学的思路差不多,比老师选的要好。好在观照到了心情的描写,老师就没有。你们看——(屏幕显示,少了心理描写的几句。学生齐读。)

这么长的文章变成这么短了,这就是“课文集美”,这种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平时读书的摘抄就是这种方法。

最后我们实践一下“妙点揣摩”的方法。这是欣赏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段话中,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静静地思考,约两分钟)

生1: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是反问。

师:嗯,作者修辞手法用得好。她欣赏得也好。

生2: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两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语调也非常好。

生3:我觉得是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都给写出来了。这句话其实是全文的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妙在思路的安排。

生4:这段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

生5:篇末点题。

师: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还表现出句式的美。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请旁批。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生6:第二人称将感情抒发得更淋漓尽致。

师:她看出了人称变化的好处。还有?

生7:在下雨的时候,荷叶保护着红莲,就像母亲保护着“我”一样,作者借用了荷叶来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这是画龙点睛。

师:她又运用了一个术语——画龙点睛。很好。我们来小结一下:

(屏幕显示——

比喻之美句式之美

抒情之美点题之美

升华之美虚实之美)

师:最后一个“虚实之美”,我给大家讲析一下。什么是虚?有些事物看不见摸不到,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感受到但看不到。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样的实实在在的事,来比喻伟大的母爱,就将母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虚实美。

好,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

(屏幕显示

全篇术语点评

局部课文集美

细部妙点揣摩)

希望这些方法对大家有用。谢谢!下课。

(掌声)

【听课感言】

“成功的教学创意的设计,要求之一: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求之二: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提问是预设,答问是生成。”这是余映潮先生在《教学创意十谈》中所讲的。两句话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简”而“丰”。余老师的这堂《荷叶母亲》,便一丝不苟地向我们演绎了他的这种教学创意。

其简有三,浅见如下——

一简在导人。先熟悉课文,再了解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也仅止于跟本文密切相关的六个字“母爱,自然。童心”。开门见山。一点也不繁华。没有半点煽情的新手段,用到的课件也只是简洁的几段文字,似乎仅仅为着省去板书的时间,让学生和听课者看得更清晰,如此而已。

二简在思路。三个环节,凡用心听课者,一下即可梳理出: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由全篇到局部再到细部,层层缩小,逐层取舍。最后总结这三种学习方法,收束全课。干干净净,前后呼应,简明而流畅。

三简在点拨。老师主导,只有寥寥数语,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讲对的他肯定:学生找到了说不清楚的他补充;学生找不到的他直接告诉。课上多次静静地等候学生旁批关键词,很常态,很从容;没有一丁点儿使出浑身解数大费周章的诱入“陷阱”,很自然,很真实。

余老师的“简”,妙就妙在好像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其“丰”处处可见——

“术语点评”之“丰满”。余老师用两个例子引路,便负手而立,任学生默思静想。片刻,学生的灵感纷至沓来,十来个学生踊跃发言,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等等,如数家珍,像模像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当然,如果要更深入地解读,单是这一环也可以讨论个一两课时的,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其旨仅在让学生多知道一些术语。充分地、感性地认识一下;但是,又绝不放任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例如,学生讲出“升华”这个术语时,余老师首先加以肯定,又不疾不徐追问,什么叫升华?学生很快答出后,他又复述一遍,且更精准,更明晰。再如后面的“蓄势”,首先力求所有的学生会写这两个字,一个一个地来,不厌其烦;接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丰满”加工,可谓咬文嚼字,明明白白。

“课文集美”之“丰姿”。并未因这一环貌似简单而放任学生,而是先组织诵读,反复地玩味,深入地体悟作者的情感。其间既有训练又有指点兼有范读,读足了火候才让学生慢慢去勾画。发现勾画有了问题后,并未回避,而是立即有针对性地点拨,并气定神

闲地静候学生修正。这也是一种“丰”。教师的丰姿,在公开课上难得一见的丰姿!(注:此“丰姿”非女人身材丰满之“丰姿”,而是“丰姿潇洒”之“丰姿”,意同于“风姿”。)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后,余老师的评价也见“丰姿”,“丰”就“丰”在对其创意的评析:有背景的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保持了原文的思路。这样的评析其实是将教师自己的理解艺术地化作了学生的理解。最难得的是。自始至终,几乎每次学生答对,余老师都不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这样的评析远非一个廉价简易的“好”字了得,这样的“丰姿”远非一句“绅士”了得!

“妙点揣摩”之“丰厚”。说老实话,余老师亮出这一环时,曾经窃以为他这样是小题大作:这么简单的一段话,能有多少妙点?还用得着揣摩?一眼就看透了!要揣摩干嘛不选长一点的文字呢?可事实让我大感意外,亦大为赞叹——前面几个学生讲的,在我看来已经是基本到位了,所欠者,老师总结罢了。孰料,在学生揣摩出“篇末点题”这个妙点时,余老师慢慢加上了四个字,“直抒胸臆”,并由此谈到句式的美,进而提及“呼告”,“人称的变化”,这时有学生顿悟“第二人称将感情抒发得更淋漓尽致”,可谓渐渐得法。余老师马上止住自己的赏析,追问一句“还有?”于是学生又悟出了“画龙点睛”,直到总结时,还不忘给学生细细讲析什么是“虚实之美”。短短的一段话,在余老师的及时引导和深度解读之下,竟有了如此内涵,实在是“丰厚”之至。

总结一下余老师的创意:四个字——“简”中求“丰”。教师的“简”,求的是学生的“丰”。一方面,教师的创意简洁明了,另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真正做到了他所推崇的“既可用,又有用。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实实在在让学生学语文,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作积累,少一些花样。”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样的课看起来上得轻松,其实需要教师作更充分的准备。不止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有对学情的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机智应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让我们且读且思且悟且行吧——愿与诸君共勉!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南昌市进贤县实验学校荷叶母亲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荷叶母亲 (执教者温十二中陈敏洁老师) 一,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教师出示母鸟哺养小鸟的图片),它描绘了什么场景是怎样的一幅画 生:描写母爱的一幅画. 师:关于母爱,你能描述一下吗你能联想到什么动物,植物都行,听过的,看过的都可以. 生1:猪妈妈喂奶,十几只小猪围着抢吃,猪妈妈哺育小猪. 生2:鼠妈妈为了哺育自己的宝宝,忍着病痛坚持21天哺乳. 师: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写得很好,是谁呀 生:冰心.(出示冰心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一首很美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二,整体感知 师:请翻到125页一起朗读,读后谈谈你读后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整齐,现在来谈谈初读感受. 生1:母爱是无私的. 生2:母亲像荷叶一样,勇于牺牲. 生3:荷叶像母亲一样在风雨来临时帮我们遮挡风雨,让我们安全. 师:描写中有没有哪一个场景,哪一个具体事物让你印象深刻 生1:\'雨中的红莲\'让我印象深刻,\'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红莲像

孩子受到挫折. 生 2:第7节,荷叶保护红莲让我印象深刻. 师:红莲在雨中的场景,莲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请大家自由朗读4——7节,任选一,二处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点评. 三,研读品析 A 生:早上和晚上下雨时,第4节和第7节的红莲作对比. 师:最后命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齐读第4节白莲凋谢时的语句.(学生齐读) 师:第4节红莲和白莲也有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白莲在早上就凋谢了,红莲一开始就有母亲保护,亭亭玉立. 师:刚开始,作者心情怎么样 生:烦闷. 师:为什么 生:作者不喜欢下雨. 师:你喜欢吗 (不喜欢)对,下雨天滴答雨声令人烦闷.看到亭亭玉立的红莲应该心情舒畅些,可为什么作者依旧烦闷 生:看到白莲凋谢了,担忧红莲命运也和白莲一样脆弱,也会凋零. B 师:还有吗 生:第4节. 师:\'菡萏\'作何义含苞欲放的荷花.

荷叶母亲优质课教案

《荷叶母亲》教学案 民族实验中学北校吴艳伟 一、新课导入 伴着优美的歌声,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温馨课堂。 虽然今天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但老师首先带给大家的是一个温馨的英语 单词:mother.母亲。有人这样给我们解释这个单词, m 代表many 母亲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爱; o 代表old 母亲为我操劳的日渐衰老了; t代表tear母亲为我留了很多眼泪; h代表 heart 母亲有一颗永远温暖我的心; e 代表eyes无论走到哪里,母亲都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 r代表right是说母亲教我做正确的事,做好样的人。 这样一个为我们付出很多却不求回报的人就是母亲如果你爱你的母亲,就请跟我大声读两遍:mother母亲,我爱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母亲的散文诗,冰心的——《荷叶母亲》。 二、介绍作者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三、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 2、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情的写作方法。 体验至爱亲情,提高性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解读课文 (一)读“荷”(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聆听名家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感受文章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2、再读课文,各小组选出“最美”的声音展示给大家。选手从文中选一段自 己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其他人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选手要拿出比拼的精神,一决胜负,评选我们班最美的声音——“一八好声音”。(从节奏、情感、字音、停顿等方面点评)【学生展示】 3、朗读完了课文,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课文内容: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七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课《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精

《荷叶母亲》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影像资料、MP3歌曲、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课前交流 师:面带笑脸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观摩咱们的课,同学们,说句心里话,你们此刻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我也非常高兴,是因为能和聪明的你、活泼的你、爱思考的你共同学习 师:学习伙伴的我呀,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教师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学生静静地倾听(时间大约一分钟)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1:我想念妈妈(生含泪) 生2:我认为母亲太伟大

生3: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师:是啊!母爱无私伟大歌唱家用歌声来赞美母爱,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冰心奶奶又是怎样用语言来传递这浓浓母爱呢?下面,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荷叶母亲》)(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打出课题)师:同学们,将你们知道关于冰心奶奶资料,来介绍一下,让我们资源共享(大家纷纷举手) 生1: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生2: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师:刚才两个同学真棒!养成预习好习惯(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看吧!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出示幻灯片展示冰心画像) 师:同学们针对散文诗,你们认为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生小声议论一会)生1:它是散文诗,具有诗的特点,应多读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善于观察和思考,除了读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课文的语言很美,还应品析 师:我们班上的同学很爱思考,综合你们的点子,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学习(在黑板上出示学法指导:读—问—品——背——悟) (二)、初读课文,体验内容(15分钟) 师:下面就让进入第一步读,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能读准字音,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朗诵时还要读出节奏,情感,以及把握内容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自由朗读,并请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小声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没感觉,读不出 生:读出来了,好像是母爱 生:对母爱的赞颂之情(部分学生附和) 师:何以见得呢? 生:最后一自然段得知 师:用声音怎样才能将这种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呢?下面,让我们来听读,(出示幻灯片)并注意体会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变化看谁听得更专心 (生聚精会神地听,边听边做批注)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杨晓梅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

初中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荷叶母亲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对学生起组织、引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浓浓的亲情感,学会理解母亲,感恩母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看完以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问题:图片里边的人物可能是什么关系?(妈妈和自己的小孩) 你们觉得图片里的小孩子幸福吗? 为什么?(因为有妈妈的关爱,妈妈教走路,给小鸟喂食… … )这几张图片体现出什么? 用一个词来表达(母爱)。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母爱的。 板书:荷叶母亲冰心 二、引出*要掌握的重点问题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形象?(出示最后一段内容,让学生找) 那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作者要把荷叶比作母亲,把自己比作红莲? (出示要掌握的三个问题) 1.雨点、红莲、荷叶发生了什么事情?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3.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我们今天分析课文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情感深化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雨点、荷叶、红莲的句子。谁上台来找一找? 引导学生找完以后,串讲一下*的主要事情。 2.分析第四、五自然段。 ⑴分析第四段。边读边解释:天气什么样的,心情怎么样,白莲怎么样了,那红莲又怎样呢? 这里作者用了红莲和白莲作对比:白莲谢了,可是红莲生命力却还很旺盛,亭亭地立着。(出示红莲“亭亭”的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母爱的。 板书:荷叶母亲冰心 初中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新课导入 伴着优美的歌声,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温馨课堂。 虽然今天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但老师首先带给大家的是一个温馨的英语单词:mother.母亲。有人这样给我们解释这个单词, m 代表many 母亲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爱; o 代表old 母亲为我操劳的日渐衰老了;

《荷叶母亲》公开课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法子: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糊口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都不住校,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回家见到妈妈?老师已很久没有回过家了,前一阵子生病想家了打电话回家,在电话里听到妈妈说女儿,你在那边还好吗,工作顺利吗,不用牵挂家里,我和你爸爸这都很好,好好工作,好好爱惜自己,好好注意身体,说出来真不好意思,老师就很不争气地哭了,以为自己已长大了,没想到在母亲的眼里我仍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妈妈爱孩子,所以会骗孩子,给大家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你一定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天下的母亲都是同样的,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女士,也有一个爱她的母亲,也正是这种爱,让她一生都低回品味,才有了其一篇篇真挚感人的优秀诗篇。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咱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以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斯,作者为甚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咱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甚么瓜葛,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咱们一块儿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块儿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那一朵白莲已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斯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甚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甚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块儿读一下二看红莲。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狼》-余映潮课堂实录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 (屏显) 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倚倚() 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 洞()隧() ③区别词义:去()股() 盖()耳() 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 变许()几何()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三) 《散步》 师: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读一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一。 (生阅读。老师相机点拨。) 师:好,你试一下,答两个层次的内容:你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开始吧。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就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议论与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壮这三代。 生2:我取的题目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体现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而且这个题目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似我觉得“生活之美”这个题目确实很好。 ……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有待续的感觉。 师:对。我觉得你这个标题也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生命是传承的,“我”作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义务。要呵护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课文里面穿插了对生命的感受——春天来啦,新绿铺展开了,这都使我们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来看老师给拟的一些标题。 “三代同行”,这是最质朴的一个标题了。还有“幸福的家庭”,这也是很直白的。“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还有“春意”。这个题目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们这个家庭也有春意。 还有“呵护”“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等等。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好,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朗读课文”。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情感。(重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 3.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A.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等。 C.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nì)笑沐( mù)浴祷( dǎo)告叠( dié)成倘( tǎng)若 菡萏( hàn) ( dàn) 欹( qī)斜花瓣( bàn) 荫蔽(yìn bì)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匿笑:偷偷地 笑。(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3)并蒂:指两朵(及以上)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4)花瑞:花带来好预兆。 (5)慈怜:慈爱怜 惜。(6)荫蔽:遮蔽;隐蔽。 4.《金色花》和《荷叶母亲》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

赞美母爱的伟大与神圣。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 容。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一)《金色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情感。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读后思考。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教师二次备课 备课教师: 金色花在印度人心目中象征着纯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表现出了孩子对母亲最天真,纯洁,无私的爱。 (2)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二)《荷叶母亲》

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完整版)《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你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看——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吗?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看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是第一次,后面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