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3

中外文化交流3
中外文化交流3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用四个字“合敬清寂”概括出茶道的精神的是(B)。

A. 冈仓天心

B. 千利休

C. 荣西

D. 最澄

满分:4 分

2. 确定罗布泊是个移动性湖泊,并指出其当时准确位置的考古学家是(A)。

A. 普尔热瓦尔斯基

B. 李希霍芬

C. 斯文赫定

D. 斯坦因

满分:4 分

3. 对唐景教认识有误的是(B)。

A. 其取名和建碑有关系

B. 唐景教碑由一个叫伊斯的人写碑文

C. 由一个叫吕秀岩的中国人刻碑

D. 叫它景教是因为它的教义实在是太美好了

满分:4 分

4. 不属于“摩西十戒”的内容的是(D)。

A. 一定要信耶和华

B. 不能把自己作为神

C. 不能偷盗、杀戮,不能侵占别人的财产

D. 于礼拜日谨守安息日

满分:4 分

5. 写下《读景教碑书后》的中国人是(A)。

A. 李之藻

B. 钱大昕

C. 张庚虞

D. 韩泰华

满分:4 分

6. 希伯来人原来住在(B)。

A. 巴勒斯坦地区

B. 阿拉伯半岛

C. 埃及

D. 约旦地区

满分:4 分

7. 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A)。

A. 《古事记》

B. 《日本书纪》

C. 《怀风藻》

D. 《枕草子》

满分:4 分

8. 在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A)。

A. 乌孙

B. 月氏

C. 于阗

D. 车师前国

满分:4 分

9. 白晋在其写的帝传中,这样描写一位皇帝:“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他

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这位皇帝是C

A.

B.

C.

D.

满分:4 分

10.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B)的翻译。

A. 绮

B. 秦

C. 羌

D. 茶

满分:4 分

11. 有关唐以来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

A. 造纸术的西传是在高仙芝败于大食兵的8世纪中叶。

B. 火药的制作方法由阿拉伯商人带到国外

C.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地中海,意大利商船率先采用

D. 雕版印刷术在8-10世纪传入伊斯兰世界的两河流域和埃及

满分:4 分

12. 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D)。

A. 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满分:4 分

13. 唐三彩中有很多胡俑,深目高鼻,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风尘仆仆于沙漠山岭之间,

这些都是(C)商人。

A. 突厥

B. 波斯

C. 大食

D. 回鹘

满分:4 分

14. 明清耶苏会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是通过(C)这一途径进行的。

A.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

B. 贸易往来

C. 宗教传播

D. 战争与掠夺

满分:4 分

15. 鉴真在日本的贡献不包括(C)。

A. 佛教方面首次建立起了严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了正轨

B. 建筑方面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

C. 留有《伤寒杂病论》一卷,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D. 书法方面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满分:4 分

请同

正确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东汉时代对西域的经营,班超派使者甘英,并出任西域都护府,经

营西域。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2. 楼兰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边缘和罗布泊西部边缘。B

A. 错误

B. 正确

3. 佛教是先传入西域,然后才进入内地的。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4. 张庚虞对唐景教碑一番研读之后写下一篇《读景教碑书后》。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5. 片假名只是取用了汉字的一部分,以前又叫“女手”,是女子用的、不规格的文字。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6. 摩西十戒奠定了西方宗教最基本的教规,之后摩西十戒就成了犹太教最基本的教义,后来的

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尊崇摩西十戒。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7. 波斯帝国灭亡后,景教徒就不想再用波斯来称呼自己,玄宗时期正式把波斯寺改为了大秦寺。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8. 使用筷子、开车等技术文明属于隐示文化。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9. 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载是《史记》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A

A. 错误

B. 正确

10. 佛教在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A

A. 错误

B. 正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1.图片展示。

唐招提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板书设计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七年级历史下册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课标内容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唐三藏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另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贡献及优秀品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参与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新罗与唐朝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学习这三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

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目标2: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并分析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 (重点) 目标3: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重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首片尾曲同学们都听过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唐朝的中外文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朝中外友好交往。 2.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曾经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如北美的纽约、洛杉矶,澳洲的悉尼、墨尔本,欧洲的伦敦、巴黎,亚洲的东京、汉城等地。“唐人”指哪国人?为什么外国人会将外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又有哪些国家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出示《职贡图》,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学过的唐朝时期人物的着装、样子一样吗?(生答:不一样。)请同学们下面的文字。 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 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方案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晚会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策划书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读者协会 一、活动宗旨 为了更好地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同学的语言学习、推动读者协会的健康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外语,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校同学的校园生活,为我校开展一个属于自己的并且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活动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同学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热情,以此推动校园内文化修养的建设,使校园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三、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3日 四、活动地点:学生活动中心二楼 五、活动主办方: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六、活动承办方:长沙理工大学读者协会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七、活动流程: 1.17:30 工作人员到场,布置会场 2.19:00晚会正式开始 3.入场前15分钟先用PPT展示外国文化风情,并配有英文歌, 提升会场气氛。 4.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以及应邀前来的外国朋友 5.节目演出 6.中外学生同台互动 7.外国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风土人情或讲诉留学生活心得体会 8.20:30晚会结束 六.活动宣传: 1.宣传时间:11月7日至11月13日 2.宣传内容: 在汀香园,甘怡园门口分别挂横幅 宣传栏上帖宣传海报 飞信通知协会各会员前来观看 3.向到场人员发放入场券 七.经费预算 横幅15*8米*2条=240 宣传海报40*5张=200

「精品」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部编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1)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3)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4.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1)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2.学生认定目标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5)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3.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

中外文化交流之电影

中外文化交流之电影 中外电影交流的平台——世界著名电影节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 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 奖项由来: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与会者一致同意并由当时参加会议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名称由来:1931年的一天,学院的新任图书管理员玛梅丽特.赫丽发现办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奥斯卡。一个记者把她的话在第二天报导了。从此“奥斯卡”之名逐渐被人们运用,学院奖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 主要项目: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其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此外还颁发一些特别荣誉奖。每次竞选都分两个阶段:提名和投票阶段。投票由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三千余会员进行。他们从集体投票中选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门别类按专业选举最佳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由名演员作司仪,由前奥斯卡奖获得者授奖。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倡议下设立,第一次颁发欧洲奥斯卡---欧洲电影奖。该奖的宗旨是永久树立欧洲各国都遵循的电影的艺术精神,意在唤醒全球观众对欧洲艺术人文电影的信心及支持。原来欧洲电影奖总部一直设在德国柏林,进入90年代后期,欧洲电影奖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庆典移师伦敦。2000年欧洲电影奖在法国的巴黎举行。1988年1996年德国电影导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导演IngmarBergman担任拥有1000名成员的欧洲电影学术学院主席。最初的奖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艺术家Markus Lupertz设计,1997年原奖座被一位身着欧洲星长裙的长发美女取代,由英国设计家TheoFennell 设计。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国电影学院奖创建于1947年,原主要表彰对象是英国电影及由英国籍演员演出的外国影片,相当于英国的奥斯卡奖,后来提名较开放,只要在英国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获提名,奖项改为面向世界各国的影片进行评奖,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现在的奖项设置已与奥斯卡奖类似。1959年与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公会合并,改名为电影和电视学会,1975年又改名为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1947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2月25日开奖。首届设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最佳纪录片奖。第2届增设最佳专题片奖。第3届增设联合国奖。第6届增设最佳英国女演员、最佳英国男演员、最佳外国女演员、最佳外国男演员、最有前途的新人5项奖。以后几乎每几届就有新的奖项产生。

【同步练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1、唐朝时期,把日本派到中国来学习的使者称为() A. 亲戚 B. 君臣 C. 遣隋使 D. 遣唐使 2、1980年茅盾曾作长诗《欢迎__ __和尚探亲》,其中说:“今日__ __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__ __处填写() A. 李白 B. 杜甫 C. 玄奘 D. 鉴真 3、李白的诗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晁卿”是指 A. 空海 B. 阿倍仲麻吕 C. 吉备真备 D. 安禄山 4、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C.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假如你要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及地理情况,最适合的参考资料是 A. 《汉书》 B. 《马可·波罗行纪》 C. 《史记》 D. 《大唐西域记》 6、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通过在唐朝的学习,传回日本的有 ①先进的制度②天文历法③文字、典籍④书法艺术⑤建筑技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唐朝之所以强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使国家有机会吸收外来的经验。下列举例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贞观之治 8、唐代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B. 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C. 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D. 对外交往交通便利 9、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有①鉴真东渡②开通大运河③文成公主入藏④《金刚经》的印制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10、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中外文化交流节策划

中外文化交流节策划 文化没有围墙,文化没有国界,它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国际教育学院是黑龙江科技学院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单位。为了给热爱外国文化、热爱外国语的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以“世界看中国”为主题,举办了中外文化交流节。 此次活动主要由开幕式、闭幕式、英语演讲比赛、中外文化摄影展、外语歌曲比赛、大学生英语童话剧小品剧比赛、中外特色食品交流、运动交流等部分组成。 具体活动如下: 一、开幕式 主要分为三部分:剪彩,外国友人表演,展板的展出和介绍 主要流程:1,开场歌曲《世界看中国》 2、主持人开场 3、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寄语 4,剪彩仪式(放纸礼花) 5,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外教并邀请上场进行自我介绍(配上翻译人员)(通过放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音乐让外国朋友一一上场,并介绍自己,说对中国的看法) 6、外国友人表演节目 7、武协表演武术,展示中国武魂 8、外国友人表演节目 9、歌曲《说唱脸谱》(由本校学生或和外教合作完成) 10、外国友人表演节目

11、由本校学生表演一段街舞和民族舞的串烧舞蹈 12、外国友人表演节目 13、歌曲《我和你》 14,主持人结束语 15、宣布开幕 16、揭开放在环绕文化广场沿边的展板,上面每一个介绍着本活动月不同时间段要进行的活动,展板上的海报上写明简介和活动时间,旁边站有工作人员解说,相关比赛类项目,可以当场报名。 二、活动月的活动内容 1.英语演讲比赛 活动内容:以“世界看中国”为主题,进行英语演讲。(可自带PPT),外教作为评委,根据演讲内容,表现,口语等方面进行评定和打分,给优胜者相应的奖励。 活动地点:科厦低层 活动时间:活动月5号 2.中外文化交融展 活动内容:利用一些教室,布置成照片展览的形式·展览各种外教和同学们的照片,可以为外教自己国家,自己家乡的特色图片,或者是自己拍到的认为好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可以是外教和同学们的照片,一些比较有纪念意义的场景,活着特殊的活动,或者是同学们自己家乡具有民族特色、美丽风景的照片,每个照片加上文字说

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摘要: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有陆路和海陆两条路,在闭关锁国还是开放的争论下所进行的,但依然没有阻止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人间的一种规律与趋势,任何国家不与他国进行交流都将走向灭亡。今天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意义是以史为鉴。 关键词:陆路、海陆、闭关锁国、自然科学技术的传入、丝绸瓷器的输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现在依然能够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具有兼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能够吸收外国文化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摩擦并交融,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魅力的文化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流传至今。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传到其他国家对它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开放,闭关锁国必将失败,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是的出的结论,然而明清时期可以说闭关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在经历了一个个盛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一个是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了解国家发展的一个历程,而另一个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是以史为鉴,充分了解历史,让今天发展的更好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很严重,但依然无法阻挡文化交流的潮流,因此在这样的角度下浅谈下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沟通道路 中外文化交流必然要有一定的途径,通常是以人为主要的传播主

体,而这样就必须有与外界相沟通的道路,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一下明清朝的对外交通道路。 (一)陆路 陆路主要是沿袭丝绸之路向西发展。据文献记载,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与西方多国沟通,不仅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带到了西方国家,也再一次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带回了中国,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亚及小亚细亚等西方国家的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其规模和历时都远远逊于以前,却也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明朝使者诚了。诚奉明成祖之命于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四年、和永乐十八年等多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据记载诚出使西域的路线是“中原—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伊犁河-伊塞克湖-赛蓝-达失干-河中地区-西亚”。(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249页。途径十几个西域国家,并与暹(xian)合作写成《西域记》二卷,为当时中国人了解西域国家有重要作用。 而另一方面西域各国派遣使者来到明朝中国,例如西域古国帖木儿帝国、别失八里、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上的多国等皆与明朝建立的联系,并多次派使者互通有无,大多时候是来向明朝天子朝贡。“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的一次就有一千二百多人,一时朝廷为之盈满”②中国史纲要(下)528页除了政治上的中西方沟通外,也有一些民间的交流,比如通过贸易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带到西方而将西方的宝石、骆驼等带到中国,当然除了这些实物的互换之外,也有思想的交流这些容我将在下一部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 流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的第四课,讲述唐朝的中外交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课标要求】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目标】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3.知道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能力培养】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 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4、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 【核心问题】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评价任务】 1、结合课文的相关史事和《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图,通过问题集结号,让学生阅读课本,标画出知识点。(对应学习目标1) 2、结合课件图片展示,教师讲述鉴真东渡的经历及影响。(对应学习目标2) 3、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玄奘西行,分析唐时期中外频繁交往的主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鱼有了水能够自由生活,大雁有了天空就能展翅飞翔,花有了泥土就能争芳夺艳,交流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水、天空、泥土对于鱼、大雁、花朵···交流是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无法调和化解,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文化科技不能传播发扬,社会发展就会停步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因而就会造成战乱起义社会动荡。因此,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交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懂得交流所以才不断的强大,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富裕···在汉朝时期,北方主要是匈奴,匈奴在与汉朝的和亲和战争交替过程中文化互相交融,更多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文化的很多东西,随着汉朝的强大,汉武帝将匈奴主力彻底击败,一部分匈奴投降,另外一部分向西移动,由于它们是游牧民族,在游牧中也将一些传递到了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一些文化慢慢传到了中原。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丝绸之路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而由于游牧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在关系紧张的时候游牧民族会攻击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不过总体来说,游牧民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还是起到一个媒介性质的桥接作用。还有在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使用,两汉交际之时,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术随之传入那里,这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国外人心中留下了好影响好口碑。唐初时期,玄奘西行也为中国文化交流添上了辉煌的一笔,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 在西行途中,还可以借助来住于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的第四课,讲述唐朝的中外交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课标要求】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3.知道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能力培养】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 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4、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 【核心问题】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评价任务】 1、结合课文的相关史事和《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图,通过问题集结号,让学生阅读课本,标画出知识点。(对应学习目标1) 2、结合课件图片展示,教师讲述鉴真东渡的经历及影响。(对应学习目标2) 3、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玄奘西行,分析唐时期中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对应学习目标3)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 专业班级: [ 日语101 ] 姓名: [ 沈晓桦 ] 学号: [ 201010020116 ] 2011年12月11日

摘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键词:鬼故事气氛恐惧死亡文化心理 中国鬼故事的传统 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剧中她与宁采臣的爱情传奇则被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日本鬼故事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鬼片中的一些形象。传统的故事书有《明治妖记》,《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日本灵异记》,《玄中记》,《妖怪百象记》等。《明治妖记》里有一个桥姬,由于痴爱他人又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