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文字版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第三集霞光万道

自从腓尼基人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发明了字母文字,这二十多个简单易学的符号像潮水一样,迅速向地中海四周蔓延,然后在欧洲辽阔的大陆上,造就了民族文字百花纷呈的景象。

在东亚文明繁衍的广大地区,历史却呈现了另一种面貌,在这片被西方人认为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天地,以中国为中心,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千古如斯地使用着方块字,并且超越中华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影响着几乎东亚地区。

一种文字只不过是一种生存方式的表象和符号,只有我们相信在这方广袤的土地上,数千年运行着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生活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辉煌的例外!

【汉说字春推也】

【殷墟河南安阳】这里曾经埋藏着一个王朝,透过这些三千年前的祭祀坑,车马坑,宫殿基址,以及大规模的王室墓葬群,一个淹没已久的王朝生动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

以前,在世界上对于中国的古史都有一种怀疑的思潮,所谓“疑古”,那么我们的古史怎么办呢?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后来说变成两千年了,有人就写中国两千年史,他不敢写前面。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的通过考古学,那么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首先就确定了商朝的存在。发现甲骨文之后,发掘了殷墟之后,对于商代的存在,而且商代本身是一个有相当高度文明的国家,这两点没有人再能怀疑。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甲骨上的文字是人们对汉字认知的源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发现的同时,更多的未知也走向人们面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文明无法找到关于商朝疆域的详细记载,只能借助甲骨文字中的只言片语和文化面貌的类比,大致描摹出它的轮廓。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教授栾丰实】

文明现在已经知道,商代所控制的区域是非常大的,西到关中地区,往北,大概能到长城一线,往东没有到海边,差不太多。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雨】

它影响的范围是整个黄河,黄河流域的中心,一直到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北边一直到寻找的内蒙,东北这一带。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几十年来甲骨文的出土却集中在小屯村周边,二十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恒水河南安阳】

这是个孤立的形象吗?如此成熟的文字,只在这弹丸之地独立生存吗?文字在地域之间会传播,会沟通,会运行吗?没有答案,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第一次殷墟考古开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辉煌成熟的甲骨文,一直孤独地卷曲在殷墟里。【殷墟祭祀坑】

陕西省扶风县和岐山县交界的二十几个村落,在史学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周原。【岐山脚下】

三千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叫做“周”的部族的聚集地,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百多年来,在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周原遗址,已经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青铜器窖藏就有三十多个,【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青铜器一千多件,【盂鼎西周】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等,都是国宝级重器,因此,考古学界把这里称作青铜器之乡,但是在197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周原遗址陕西扶风县】

【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

发现了一大批西周甲骨文,总量达两万七千多片。经过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其中有五十八片是非刻甲骨,有十六片是非字甲骨,有十九片缀合成九片,这样子下来就是二百多一点,有字甲骨,这一批甲骨的出土,打破了过去“言甲骨必言商”的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的工具,占卜之后,所有刻有卜辞的甲骨都秘不示人,作为王家档案保存起来,再堆埋在窖穴之中。长期以来,考古学界认为,甲骨文是商王室独有的文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而王室以外的人,甚至包括许多方国的首领,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甲骨文。

那么,距离商朝都城千里之外的周原,为什么会有甲骨文呢?这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叫做“利簋”【利簋西周】,在它腹内底部铸有三十二字的铭文,就是这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却记录了三千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

公元前1046年2月26日,自认“受命于天”,不满商纣王暴政的周武王,联合八个方国,集结五万人马,兵临商朝的政治中心,朝歌城下。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教授李民】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的一个战例,可以说也是最早的一个大的战例。“牧野之战”双方的兵力相当悬殊,按照历史记载说,周武王只有四五万人,殷纣王这边,号称的几十万,所以兵力悬殊是非常大的。

《尚书》用“血流漂杵”来形容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牺牲战士的鲜血足可以使木棒漂浮起来,有史学家推测,如果不是商军中的奴隶在阵前反戈一击,战争的结局究竟如何,还很难评说。相传暴虐的商纣王就在这鹿台之上点火自焚【鹿台河南淇县】,商王朝六百年的历史,从此划上了句号。为了纪念这次辉煌的胜利,告慰自己的祖先,在“牧野之战”结束后的第八天,周武王下令铸造了这尊传世重器【利簋西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中这看似平淡的八个字,却把周人对殷商丰富的珍藏典籍的羡慕和尊崇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周因于殷礼”,在取代了商的政治统治之后,周朝对于商朝文化的全方位继承,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尚书多士】

这样一来,周原甲骨文的谜团,似乎就很容易找带合理的答案。【周原甲骨放大图片】

【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

【周原甲骨】和殷商甲骨文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殷墟甲骨,各期的文字不太一样,但是没有像周原甲骨文这么小的,有的小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程度,所以学者们有称它为中国最早的微雕。尽管如此,它整

个的文字系统来讲,还是承袭了商代甲骨文的系统。

事实上,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在周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的铭文,同样能够说明成熟于商的汉字已经从黄河的中游,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掩饰延伸到了它的上游,也就是陕西的渭河平原。除了殷墟和周原之外,在当时中国更广大的区域里,还能找到汉字的踪迹吗?回答是肯定的。2003年3月17日,山东大学考古队进驻大辛庄商代遗址,从第三天开始,一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破土而出。这些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如出一辙,看不出丝毫的地方特色。在殷墟发现,震惊世界一百零四年后,商代甲骨文再次成为【甲骨文山东大辛庄出土】世人瞩目的焦点。【大克鼎西周】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教授方辉】

在商代甲骨文当中,母性祖先都叫“母”,那么他祭祀四位母辈先人,他用了四头猪,这个猪也不一样,第一头是野猪,第二头是小猪,第三四头是普通的猪。虽然我们当时发掘的只是残片,还不能像现在这样,对它一个完整的解读,但这些残片已经足够说明,完整,它在商代的时候,它已经不仅仅限于都城,在地方上这些比较高级的贵族,他们也使用文字。

显然,文字并不仅仅属于君王,被封闭在都城里,而是属于一个统治系统【大辛庄出土文物山东大学博物馆】。对于都城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任何一个君王都必须伸展开它遥远的触须,才能建立必要的统治。一个新的王朝拉开了帏幕,它吸收了前朝的文化精髓【周公庙陕西岐山县】,却改变了中国的统治方式。周朝用分封制来巩固和加强王权的控制力,每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和古代帝王的直系后裔,都拥有或大或小的一块土地【周公像】,以及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一尊尊象征权力的青铜器,运到了诸侯们的领地。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史官们把一卷卷史册带到了每一个诸侯国。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生长在青铜和竹简上的汉字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伸展。

【汉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这是一首两千五百年前的民歌。公元前528年,【舟楫图东汉】楚国的重臣令尹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百官缙伸,冠盖如云。在盛会上,一位越人船夫对着子皙拥楫而歌,因为听不懂越人的语言,子皙专门请人给他翻译: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他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船夫的双肩,然后,郑重地把一幅美丽的绸缎披在他身上。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越人船夫放歌一曲,就得到了楚国贵族如此之高的礼遇,而后来西汉的史官刘向,还要很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呢?春秋时的楚地,指的是发迹于荆山,进而扩大到今天以汉水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多部族杂居的地区,商代末年,一支中原部落向南迁徙到这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并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楚”。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锡兴】

照理说,这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可以把中原文字带到楚人中去,但实际上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楚人的语言和中原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可以从后来的《楚辞》中可以看出来,比如楚人把老虎不叫老虎,而叫“於兔”。所以,标志中原语言的文字无法直接标志楚地的某些词语。

这样的情况并非特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仅长江三角洲以南,就有“百越”之称,虽然不一定有上百那么多,但方言,子方言却多种多样,互不相通。所以楚国的令尹子皙必须依靠翻译,才能明白“越人歌”的内容。

既然地区间存在着这么大的语言障碍,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又是靠什么来完成文字统一呢?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荣辱篇》中指出,“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意思就是说,越人说越人的方言,楚人说楚人的方言,而知荣辱的君子,就应该坚持说“雅言”。把语言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正是希望结束周朝末年文字混乱的状况,进而结束群雄割据,给中国百姓带来的痛苦。

那么什么是“雅言”呢?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

雅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标准语,相当于寻找的普通话。那么这个“雅”,为什么叫“雅言”呢?“雅”实际上就是“夏”,这两个字古代是相通的。那么当时为什么以“雅言”,这个“夏言”为标准音,认为是正音呢?就是因为当时它代表了汉字的那个语言,就是周朝人,他要学文字的话,只能够向“殷”来学习,“殷”当时也是向“夏”来学的。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就是通过汉字的学习,雅言的学习,把文化的传承就连在一片了。

那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后来成为楚国的贵族阶层,他们自然的熟悉中原语言的,上行下效,能够说“雅言”逐渐成为楚国的丰收,所以楚人由上而下【漆器羽人战国】开始学习“雅言”,但是“雅言”毕竟只是官方使用的语言,而各个诸侯国,每个民族日常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当地方言,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语音的整合性工具出现的话,【安徽寿县】人们沟通依然难以沟通和交流,这一现成的整合性工具就是汉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乐宁】

表意系统的文字,它超越方言之上,它不妨碍任何方言的读音,而是直接表意。这样,不论你怎么样读这个字,但是这个字意是大家都明白的。这样的话,它就对于各地区的连接,对于各地区的凝聚向心的这种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也许这样一种凝聚力,或者这样一种纽带的作用,很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所认识到,所以他们就一直在坚持地使用汉字这样一种系统。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汉字的表意性,抑制了方言无限制地发展和文化共同体的瓦解。孔子整理的《诗经》,虽然记录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但如果用上古音,也就是“雅言”来朗读的话,它的韵脚是一致的。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施舟人】

难道他们那些地方都用一种语言吗?这是不可能的,一直到现在,中国有那么多方言,那是《国风》啊,它们应该是他们独创的东西。但是从语法从文字方面,在《国风》里面很难去找到一些在每一个国,不同的语言的特色,这是没有吗?

文字是语言的反映,专家们推断,最初的汉字记录的是一种类似今天普通话一样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应该就是“雅言”【伎乐俑西汉】,正是以“雅言”为中介,成熟的中原文字伴随着王权扩张的步伐,逐步成为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把各自独立的政权一步步聚拢在这原王权的周围,然而就在中原文字渐渐地在楚地生根之际,中原王权的核心,周天子却一天天威风扫地,加上楚国原本在风俗信仰等方面,就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楚人开始结合自己的习俗改造中原文字。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锡兴】

到了春秋后期,楚国创造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鸟虫书”,就在文字上特意附加了鸟虫的图形,使文字笔画变得非常复杂。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这很可能与楚人的某些信仰有关,比如用鸟饰文字,是因为他们崇拜凤

鸟,而楚地是虫蛇横行,所以用虫蛇来装饰文字,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这柄珍藏在湖北博物馆的青铜剑,1965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荆州望山发掘出土,宝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依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经专家测试,剑锋所过二十多层厚的纸竟然一划而破,这柄宝剑也因此而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但更引人注目的却是剑身上的八字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越王勾践剑春秋】

既然“鸟虫书”是楚国创造的字体,那么越国的国王怎么会用楚国的文字来装饰自己的佩剑呢?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中国的古文化根据现代的研究,大概是多源,不是一个源头。但是,就是黄河流域这一个源头发展得最好。文化是高文化流到低文化的地方去,所以源头虽然是有好多个,旁的地方水平没有它高,所以高的文化就慢慢地流下来了。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

要知道楚国成立以后,应该说在中国的南部是一个最大的诸侯国,而且它到了春秋晚期以后,它向东扩展,几乎把当时的中国的主要部分一半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间,楚人成为中原文化忠实的传播者【屈原祠湖南汨罗县】。这是汉字传播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直到今天,楚人创造的诗歌集《楚辞》,还和《诗经》一起,被视作中国文学的源头。

沿着汉字在楚地繁衍的足印,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其他独立的文化区域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沿着相似的文化轨迹,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西汉史官刘向才在其著作《说苑》中,慎重其事地记下楚国令尹子皙与越人船夫的那一段佳话,也正是因为转化成了汉字《越人歌》,才穿越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刘向著《说苑》】,传唱至今。

【汉说字秋禾谷熟也】

这是战国末期的中国地图,除了南方的霸主楚国外,还并列存在着秦、齐、韩、燕、赵

魏六个诸侯国,除了韩、赵、魏三国分晋版图较小外,其他四国从表面上看来都势均力敌,那么最终为什么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呢?秦国的掘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个观点,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淦铭】

王国维有这样一个观点,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秦国居住在西周的故地,东方六国和秦国相比,距离西周的故东就比较远了。那么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说,那么居住在故地,它可能得到它的血脉真传。那么东方就比较远了。王国维就发现秦国的文字,从《史籀篇》的籀文到大篆到小篆,和西周的文字是一脉相传的。【王国维像片】

当东方六国的文字在周王室的规范外自由发展彰显个性的时候,只有偏居西部的秦国文字依然沿着西周以来的轨迹循序渐进。或许秦国的国君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结束混乱是大势所趋,而要想君临天下,只有扎根在中原文明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美阳铜权秦】,换句话讲,也许是文化上突出的继承性,反而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公元前316年,一支秦国的军队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突然出现在四川盆地,很快“蜀国”变成了秦国的“蜀郡”。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教授段渝】

“蜀”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那么甲骨文的“蜀”字,有的是对民族的说法,有的是对国家的说法,有的是对人群的说法。在商代末年的时候,据历史文献记载,蜀国参加了周武王东伐商纣王的战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峭】

原来是认为蜀地没有文字,认为蜀民“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不知礼乐”,那么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还有一些出土的文物,证明在蜀地原来是有文字的。

1921年,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近千件古铜器,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些古铜器上,刻着大量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是不是古文字专家们期待已久的远古文字,甚至是夏代文字呢!【铜戈铭文四川郫县出土】遗憾的是,当这些铜器被发现之后,立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专家们对这些神秘符号研究了半个世纪,但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另一种巴蜀方块字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成都】人们才确定这是一种与汉字迥然不同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又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块字,记录的究竟是怎么样的历史,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呢?【太阳神鸟金箔】。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峭】

后来,秦国把巴蜀地区征服以后,然后就让蜀地使用中原文字,巴蜀文字就逐渐地消亡了。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一般说来,“蚕丛”和“鱼凫”,都是指古蜀国【青玉长琮】。【青铜人面具古蜀国】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自己的故乡发出如此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被崇山峻岭包围的蜀国,封闭得太久了,存在了“四万八千年”,才与秦国建立了联系。当然,秦国给蜀地带来的不仅仅的中原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周朝继承而来的先进的农耕文明。

公元前251年,就在秦灭蜀国六十多年后,一位叫李冰的人,被任命为蜀地郡守。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教授段渝】

岷江是一条不容易制服的江,根据文献记载,在上古的时候,每逢夏秋之际,岷江洪水和山洪爆发,巴蜀归秦以后,秦的蜀守李冰带领蜀人,运用蜀国原先的治水工具竹篓和篓石,成功地修建了都江堰。这样,就是“水旱从人”,从此,成都就成为“天府”,直到今天,都江堰仍然是成都的经济命脉【都江堰】。

李冰父子与小篆书写的汉字一起,扎根在古蜀国的土地上【李冰父子像】,使蜀地的百姓共享精神和物质说话的富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统一的秦帝国,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而且将脱胎于殷周古文字的“小篆”规定为秦帝国唯一通行的文字。从此,汉字再次以统一的面貌,向更广大的区域发展【峰山石刻宋募刻】。【铜车马秦】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教授何成轩】

秦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方向,当时是向南方,向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地区,当地居住的民族属于“百越”民族,还是处在原始社会的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下,生产非常落后,基本上是刀耕火种,或者打鱼打猎,各部族语言不统一,很难相互交流沟通,跟汉族交流更需要翻译了。【灵渠广西兴安县】

这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水道,就是当年秦军为了运送军马粮草而开凿的,强大的秦军用武力征服了岭南,并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行政机构【汉书尉佗列传】,但是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饱读诗书的秦军统领赵佗【赵佗像】和他的五十万大军却留了下来,他们在秦王朝崩溃以后,创建的南越国继续着他们以汉字为工具的文化传授过程,从而使广阔的南越之地永久地成为汉字世界的一部分【南越王宫署遗址广东广州】。

公元前196年【南越王墓博物馆广东广州】,赵佗接受了汉高祖刘邦钦赐的南越王印绶,向北行三跪九叩之礼,归附称臣。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器物来看,南越国采用的完全是中原的制式,文化的认同,使大汉王朝不需要动用武力就完成了疆土的统一,同时也使南越百姓免遭战火的蹂躏,汉字和它所代表的汉文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第一次显示出神奇的凝聚力。【文帝行玺西汉】

汉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它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南至云贵广西等地,北到大漠,更把西域也纳入了帝国的版图,彻底解决了游牧的匈奴人对华夏文明的威胁。

这里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种文明【西汉烽燧新疆库车】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点,大量的石窟题记,见证了那条文明之路和商贸之路的繁荣。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通过丝绸之路,汉字又增添了大量的新词汇,葡萄,西瓜,苜蓿、佛、涅槃、觉悟。

【汉说文冬四时尽也】

公元1443年12月,朝鲜王朝的宫廷凝结在紧张的气氛中,世宗大王李掏突然对外宣布,新文字已经创制完毕,这对毫无思想准备的朝廷大臣来说,无疑的晴空霹雳【景福宫韩国首尔】。所谓新文字,就是世宗大王所称的《训民正音》。在此之前,绝大部分朝廷大臣闻所未闻,他们甚至完全没有听到过世宗大王要创新文字的风声,面对这些与他们习惯使用过的汉字截然不同,奇形怪状的文字,大臣们在朝廷之上开始轮番攻击,“想在汉字之外另创文字,简直是儿戏之至,可笑之极”。【守门军交接仪式】

【原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校长教授是永骏】

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东亚地区,从古代到近代,日本、韩国、越南,都用汉字,借来汉字,做出来自己民族的文字。

【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李廷植】

创造《训民正音》之前,汉字是我们古代韩国唯一流通的文字,汉字什么时候传到我们古代韩国,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查得出来,不过一般说来,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汉字已经经过长白山鸭绿江,成为我们古代韩国的一个官方文字。

能够成熟地应用汉字,一度成为朝鲜民族文化先进的标志,朝鲜也一直以自己的文化而倍感荣耀,甚至汉文化的故乡也对此表示欣赏。那么这个时候,世宗大王为什么甘愿冒着离经叛道的风险,舍弃一套完善成熟又丰富了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去另外创制一种新文字呢?【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藏文物】?

【韩国忠南大学孔子学院教授严贵德】

从朝鲜的历史来看,世宗大王的时期是最强盛的时期,政治也是平稳,经济也是很发达,学问也是很有进步,所以,他就有了创制韩文来记录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思想的想法。

在历史上曾经以汉字为官方文字的民族中,朝鲜并不是第一个创制自己文字的国家,几乎每一个曾经笼罩在汉文化光辉中的民族,在准备建立国家,或者是走向强盛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创造新的文字,因为文字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有效行使权力的必要条件【西夏王陵遗址宁夏宁川】,也是一个民族国家获得持续凝聚力的文化基石。

10世纪的时候,契丹建立了辽朝。

【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教授史金波】

11世纪的时候,党项族兴起就,建立了西夏,也是一个王朝,过后不久,女真族兴起,建立了金朝,这些民族都很强大,它都能跟宋分庭抗礼,或者三足鼎立。这样的王朝兴起以后,它有一种创造本民族文字的迫切需要。

在史料中,我们欣慰得发现,所有那些创造过新文字的地区,不论距离远近,关系亲远,都不曾受到自认为是中央天朝的政治权利的干预。

【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加加美光行】

为什么日本人发明“假名”呢?汉字的字数太多了,一般老百姓要学文字的时候,如果只好学汉字的,那他们就学不到。可是,把汉字简体化,变成一个“假名”,那“假名”只有五十六个字,一般老百姓也就容易学到了【日本奈良】。

当然,文化的历史是任何人的主观愿望都不能轻易斩断的,尽管新文字的创作者们,作出种种努力,希望能摆脱母体强大的磁场,但无论怎么样变化【重修护国寺通塔碑西夏】,这些文字从外形上很容易都能看到汉字的影子。

【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教授冯氏惠】

那时候他们知识也有限,所以创造自己的“字喃”,还要在汉字的基础上来创造的,比如说这个“喃”,用越南的“南”这个字来写,然后在旁边加上一个“口”字,所以还是用的是汉字。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沈国威】

江户时期有一个国学家也是在说,日本本来的一锅豆浆,点了卤水以后变成豆腐了,你能够把豆腐里的卤水去掉吗,那的去不掉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东大寺日本奈良】,文化的版图超越了政治版图,结构方正的汉字,克服辽阔的幅员,从海河流域辐射到整个中国,并传播到东北的朝鲜,东方的日本,南方的越南,超越中华文明漫长悠久的历史,沐浴着整个东亚。

优秀文化的魅力,要远远地高于强盛君主的统治力,君王的统治往往是刚硬的冷酷的【平城京遗址日本奈

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瞬间消亡,而柔软温情的文化渗透力,却是持久的永恒的【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不会在岁月流逝中轻易泯灭。

汉字,跨朝越代,超越疆域界限,超越流逝时空,到今天,依然在广阔的东亚大陆上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