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ple_案例中文版

Snapple_案例中文版
Snapple_案例中文版

Philip,你记得80年代的那些日子吗?

当然记得。

上帝憎恨80年代。

80年代的任何东西他都不喜欢吗?

他喜欢Snapple。

上帝喜欢Snapple?

不是所有的口味他都喜欢。

---这段对白摘自1998年网络电视戏剧《芝加哥希望》Arnie Greenberg, Leonard Marsh,和Hyman Golden 是高中时期的朋友。1972年,他们创立了Snapple品牌,开始向位于格林威治村的健康食品店销售全天然的苹果汁。到了80年代,Snapple产品令美国东西海岸的无数消费者痴迷,其中冰茶尤其受宠。他们说,这一夜成名,是15年的奋斗结出的硕果。

1994年,Quaker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napple。他打算把Snapple和前期收购很成功的Gatorade进行整合,组建一个强大的食品集团。然而,Snapple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在收购后的4年里销售额不断下降。1997年,Quaker彻底绝望,把Snapple 以3亿美元卖给了Triarc饮料公司。紧接着,与Quaker共事长达16年董事会主席和总经理都离职而去。

Triarc公司的CEO,Mike Weinstein,这样评价这次收购:Snapple的收购价虽然只有3亿美元,但它绝不是废铁一块。它正处于衰落之中,而且衰落的品牌也很少能东山再起。但我们处于最前沿的商业时代,如果我们的想象力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抛弃。我们做了很多量化研究,并与大量消费者进行了沟通。所以,我们认为Snapple 仍然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消费者非常认可这个品牌,如果我们营销团队应对正确,

Snapple的市场表现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1972-1986起步阶段

Arnie Greenberg一家在纽约市皇后区的里奇伍德经营一个沙丁鱼和泡菜产品的小店。他的朋友Leonard Marsh,和Hyman Golden常在店里帮忙,于是Arnie Greenberg也帮他们打理的擦窗生意。60年代,他们注意到天然食品渐渐流行,于是他们三个与一家加利福尼亚的果汁公司开始合作,生产和配送瓶装苹果饮料。最终他们离开那家加利福尼亚的果汁企业,成立了他们自己的食品公司,品牌是Snapple,“100%天然”成为他们的信条。

由于使用自己的积累的资金发展,Snapple发展缓慢。公司把生产和产品开发外包出去,在整个纽约建立了分销体系。他们尽可能地开发独立运营的分销商,并且注意到Snapple需要有更长的产品线,来充实分销商的货架。他们增加了碳酸饮料、果味茶饮品、健怡果汁、运动饮料甚至维C饮品。这些产品有些成功,有的失败。但由于成功产品的定价较高,这部分收益弥补了失败产品的损失。随着业务扩展到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公司收益也水涨船高。1984年的年营业收入是400万美元,到1986年增长一倍达到800元美元。

应分销商的一再要求,Snapple开始投放广告。Snapple后来的财务负责人,Jonathan 和Richard 这样描述他们的广告:

开始他们找了网球明星Ivan Lendl来代言产品,但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Ivan Lendl总是把Snapple读成Shnapple。幸好广告虽然糟糕,但并没有对品牌造成损害。如果这些劣质广告做得好一点,还可能对Snapple不利。广告的拙劣,就像乱糟糟的包装一样,反而让人觉得富有个性魅力。

Snapple就像很多小的饮料品牌一样,渴望得到80年代年青的,有健康意识的都

市人群的青睐。这些众多的小饮料品牌一起相互竞争,被称为新生代饮料品牌。

1987-1993 光辉岁月

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倾向于以出售公司的方式退出。例如,SOHO公司的创建人Connie Best和Sophia Collier,在年营业额达到2500万美元时,在1989年把公司卖给了饮料巨头Seagram,价格是1500万美元。他们出售企业的理由是,换了新东家后公司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后来Seagram增加了广告投入,扩展了分销系统。为了完善自己的果汁酒饮料分销链,Seagram抛弃了SOHO原来独立的分销网络。

考虑到下一阶段的发展,Snapple的创始人决定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来管理公司。他们找到了Carl Gilman,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七喜饮料公司营销负责人。Carl Gilman启用了专业团队来强化品牌形象,把广告预算增加到100万美元;在美国东部海岸地区扩充独立的分销体系。他认为现在到西部海岸发展业务没有必要,因为在东部发展得越好,西部的消费者就越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

Snapple的分销商数目不断增长,最终形成了300个小型家庭为单位的非常便利的分销链。这些分销点包括比萨店,街头食品售卖点,加油站,夫妻小商店。一则媒体故事把Snapple的销售描述为销售员、自动装卸车、驾驶员、起重机和票据收款人的综合体。Snapple在波士顿的超市的销售额比例不超过10%,在全国超市的比例为20%左右。

Snapple的促销方式为公共关系和广告的组合,比较标新立异。三位创始人在巨人林立的饮料行业拼搏成功的故事,在多个媒体上进行反复宣传。他们的广告代理商Kirshenbaum, Bond &Partners建立了广告代言人模式。他们聘请Wendy Kaufman,一位具有纽约急性子特点的前卡车调度员作为Snapple的形象代言人。Wendy体态肥胖,长相一般,但她古怪的个性吸引着众多媒体的持续关注,曾经她每周收到的信件达到2000

封。她频繁参加宣传活动,在零售点,家庭晚会、慈善酒会以及大中学生的学年舞会她都乐此不疲。这样的曝光度使Snapple获得了很多免费宣传的机会。同样思路,Snapple 还赞助了两个广播电台的脱口秀节目。在比较有名的两个主持人之中,Howard Stern 以低俗和黄色幽默闻名, Rush Limbaugh则以右翼的政治观点和辛辣的讽刺著称。另类的宣传手法,让Snapple成为时代的焦点。

Kirshenbaum, Bond &Partners以“100%全天然”的口号宣传Snapple,不仅仅体现于广告之中,而是贯穿于整个营销活动之中。他们认为,所有的关于Snapple的东西都应该是天然和真实的,应该在真实的场景中使用真实的人,而事实上他们说到做到。他们在宣传直播中的情景都是真实的,即使现场直播中用户对Snapple的反应不怎么好,也不剪掉。有一次有一位女士报料说,只要她家的狗一听到Snapple饮料的开盖声就会兴奋地跑过来。但当摄影组到了那里进行当场试验,结果什么也没发生,那只狗没一点反应,但最终狗躺在地上的这段片子被如实播放。

整个饮料行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Snapple是其中的领跑者。Snapple销售额从1989年的8000万美元增长到了1992年的2.31亿美元,1993年达到了5.16亿美元。在这个很难细分的市场,Snapple的份额稳定在30-40%,同时竞争也在加剧。(请参阅表1-5对增长的预测,市场及品牌的结构比例。)新品牌Clearly和Mistic开始出现,有传言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在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然而饮料巨头Seagram却没有从市场的增长中受益,在1992年以约1百万美元的价格把SoHo卖掉了。不过Seagram 将他们在冷酒器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其它行业,并取得了成功。行业观察人士认为,Seagram目前困难的原因是调高了售价,篡改了产品风味,放弃小分销商来取悦大批发商。Seagram的总经理解释说,他们是大公司,应该做大生意。

在1992年,3位Snapple的创始人把公司的控制权以高溢价出售给了一家波士顿

的投资银行-Thomes H Lee公司,后果又面向公众出售剩余股权。1994年,当Snapple 的年营业额达到了6.74亿美元时,Thomes H Lee公司以17亿美元的价格以现金的方式把Snapple卖给了Quaker Oats公司。

1994-1997 Quaker管理Snapple时期

1994年的Quaker是一个食品公司,产品涵盖四个领域:谷物食品、豆类食品、宠物食品及饮料。前三类产品相对成熟稳定,而以Gatorade为品牌的饮料产品却增长迅猛,公司当年总销售59.5亿美元中,有11亿美元来自于Gatorade。

Gatorade品牌起源于佛罗里达大学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研究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运动后补水的方法。研制成功的产品是一种非碳酸桔味饮品,在Gators橄榄球队队员中做了产品测试。后来,Gatorade在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广告中崭露头角,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一家食品包装的营销公司,Stokey-Van Camp买下了Gatorade,并成功地将销售额提升到近1亿美元。1983年,该公司将Gatorade卖给了Quaker,10年后,Quaker又成功地将Gatorade的营业额增长到了10亿美元。

Quaker的管理层将Gatorade的成功归结为三个方面。一,Quaker扩展了产品线。把产品包装由一种增加到三种,风味从三种增加到八种。二,加大促销力度。他们请迈克尔.乔丹作为形象代言人,在各大运动赛事电视节目中投放广告。三,显著强化分销系统。在国际上,进入了26个国家市场。在国内,Quaker扩大了市场占用率,通过整合物流配送系统降低了服务成本。

虽然Gatorade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有人认为如果它由一家规模更大的饮料公司来经营的话,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大的品牌。1993年,Quaker试图与可口可乐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来开拓海外市场,但后来谈判破裂。Quaker觉得Gatorade在国内的冷渠道开发不足。这些冷渠道包括街头售卖点、熟食店、餐馆、娱乐场所等等,与所谓的热渠

道---超市迥然不同。Gatorade的60%的销售额来自热渠道。Quaker认为在全美国有200万的冷渠道软饮料销售点,而Gatorade进入了其中的20万个。

Quaker的饮料事业部这样解释收购Snapple的原因:Gatorade把Quaker带入了饮料市场,显著增强了我们的市场地位,Quaker有能力成为一个大型的饮料公司。Quaker 的主席和CEO宣称:我们将在饮料行业建立最具创新的分销系统,最完美地结合两家公司的长处;我们将提升合作伙伴的价值,提高他们的销量,让他们增加更多的冰柜来存放产品;我们的消费者将比现在更方便地购买Snapple和Gatorade的产品。Leonard Marsh,Snapple的创始人之一也表示赞同,他认为Quaker有资源,也有管理能力让Snapple更上一层楼。人们认为Snapple将会从Quaker的产品包装经验、供应链和现代信息系统中受益非浅。例如,Quaker打算削减Snapple的热渠道中大量的中间环节,直接将产品从工厂运往超市的仓库,同时利用Snapple的冷渠道销售Gatorade的产品。Gatorade在美国南部的市场优势将有可能与Snapple在美国东北和西部海岸的优势互补。

Quaker的管理层非常清楚Snapple的品牌形象与Gatorade存在明显差异。他们认为Gatorade代表一种生活态度,而Snapple则比较时尚。他们知道消费者把Gatorade 当作一种饮料,在下班后或运动之后享用,这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而Snapple更具时尚感,精灵古怪,游走于边缘。但Snapple是一个年营业收入6.74亿美元的品牌,他们认为现在的任务是要把Snapple从边缘拉回到主流,从时尚变成一种生活态度,这样的目标似乎近在咫尺。

Quaker意识到必须把Snapple的企业文化与自己的进行整合。他们挽留了Gilman 及其它高管,与他们签订了短期合同。然而,作为大公司,Quaker也觉察到了与有争议的人士合作的风险。这些人包括Snapple赞助的电台主持人Howard Stern和Rush

Limbaugh。Quaker中断了与Howard Stern和Rush Limbaugh的关系,保留了Wendy Kaufman的代言合作。与Howard Stern解除合同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后他一直忿忿不平,在电台告诫听众不要碰Quaker的产品。

Quaker让Gilman与Quaker的高管们一起去整合Gatorade和Snapple的分销系统。他们的工作团队先后与300家分销商沟通,让他们把Snapple的超市渠道转让给Quaker,作为交换,分销商们将可以用他们的渠道分销Gatorade。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但分销商们拒绝了Quaker的方案。他们这些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与超市的合作渠道,怎么可能一下子放弃。更麻烦的是,大多数负责超市渠道的分销商都与Snapple签订有永久合同。尽管与分销商及分销商协会的谈判一再延长,但渠道的整合毫无进展。

Quaker为Snapple设计了更大的包装,饮料中添加了更多的成分。但很快发现在Snapple的冷渠道中,由于新包装的尺寸问题,分销商的卡车和零售点的陈列柜都不好摆放。此外,Quake公司发现Snapple与Quaker相比,扮演着一个相对不实用的角色。人们渴了的时候,往往急于补充水分,所以容量更大的Gatorade更受欢迎,而且人们常常会整包整箱地买。而Snapple,最畅销的是16盎司的小瓶独立包装。

1994年,Snapple的销售额达到巅峰的6.74亿美元,在此后的几年逐年下滑,在1997年只有4.4亿美元。在调整了部分管理人员之后,下滑的趋势也没有改观。在接下来的一年,哈佛大学1972年的MBA毕业生Mike Schott加盟了Quaker,以图解救Snapple于危难之时。他曾创立了Poland Spring瓶装水公司,并使之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但他面对Snapple的困境,最终也无力回天。在1997年3月,Triarc从Quaker 手中买下了Snapple。

1997 :Snapple嫁入Triarc之门

负责运作Triarc 饮料品牌的是Mike Weinstein, 他也是哈佛大学的MBA。在1997

年底,Weinstein与Ken Gilbert坐到了一起,讨论如何采取措施来扭转Snapple的下滑势头。Ken Gilbert的职位是Triarc市场部的高级副总经理,之前在一家知名的广告代理公司工作。

在Gilbert面前的桌上摆着一份关于Snapple的研究报告,由一家新泽西的团队负责完成的。这个团队精通人类学,并以此来帮助陷入市场困境的公司。而这份研究报告是由Snapple的广告代理商 Deutsch公司建议发起的,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寻求Snapple的振兴之路。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调查了Snapple消费者的情况,他们文化背景,以及潜在的饮料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Deutsch公司的策略团队认为这份报告为Triarc指明了方向。报告以充足的证据,揭示了Snapple的购买动机与消费者的早年生活有高度的关联。这些消费者早年大都比较率直,为人真诚,富于人情味,对广告中的花言巧语非常反感。Deutsch的策略团队已经觉察到,这份研究已经证明Quaker对Snapple的很多改造都违背上述消费者的观念,消费者感觉到了背叛,因为Snapple已经卖给了别人。

Weinstein对这份报告持保留态度。“别误会,我不是反对这份报告的观点,但关于时尚的很多东西你们不可能研究得出来。消费者很难告诉你他们到底要什么,有时候你们应该关注到底是什么在时尚领域真正发挥影响。重要的是,在时尚界什么是最新的,什么在快速发展,什么是热点。如果一家公司设计出了一款瓮形包装饮料,我不一定要去抄袭,但我应该知道它背后的时尚含义是什么?到底是外形,颜色?还是一无所知? 这有一个AriZona公司的新产品”,Weinstein指向一瓶冰茶,这个瓶子使用柳树图案的热缩包装,就像中国的手工彩绘陶器。“这个包装有视觉冲击,在饮料展中,任何人都会注意到它。”

Weinstein接着说道,“在饮料行业有很多细分市场---茶饮、果汁、健怡饮料、纯

净水。我们能不能进入纯净水市场,而不是以最低的价格?能不能进入运动饮料,而又不与Gatorade面对面地竞争?我倒很想进入巧克力饮品市场。我们有能力销售20万种各类商品,我们应该与主要分销商商谈,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我们的办法是个好主意。如果他们认为我们是对的,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月内的销售数据判断新产品到底是不是一个适销产品。假如我们不做消费者调查,而是在闭门研究,自己设计新产品标签,我们就能以仅5万-7.5万美元的投资成本开发出新产品,这其中还包括产品原料的流动资金。”

面对被批驳得一无是处的研究报告,Gilbert开始辩护:“如果你问任何人Snapple 代表什么,答案都会是---古怪,标新立异。一个品牌能有这样的品牌认知已经很不错了,但它不应该仅仅止步于此,因为这样的品牌形象有些肤浅。这份研究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感性的认知,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诚然,这份报告并没有明确指定我们的努力方向,也不会让我们很轻松地扭转Snapple的颓势,但阐明了Snapple品牌的本质。消费者们把Snapple当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这个品牌这样完了,很多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Snapple的消费者都是些很平常很普通的草根及屌丝一簇,但是这个品牌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Weinstein笑了。“我认为Snapple的消费者只是一个有口味判断的人。假如我们先开发了新产品,然后再看这个产品对哪个细分的市场有吸引力,这难道不也是一个办法?重要是现在把这个圆球向前推动,我们不能听任它深陷泥潭。”

Snapple品牌背后的文化

摘自Deutsch集团关于Snapple的文化研究于1997年Snapple的含义

从对比中来界定Snapple

堕落(可乐饮料)

Snapple 剥夺感(水、胡萝卜汁等)

Snapple 可以替代可乐,但绝不意味着两者可以划等号。

Snapple 是主动消费,在

很大程度上是与可乐的含义相反。

与纯净水相比,Snapple 的消费者不一定都是新生代,也不一定有怀旧情怀,但两者都会有。作为一种选择,Snapple 的用户不是逃避现实者,也不阴沉,孤僻。

Snapple 和纯净水不一样,它是一样让人快乐的东西:有别于纯净水,你可以随身带着它,而不一定非要喝。

Snapple 是一种体验

Snapple 是一些很感性的东西:它让人心里痒痒的,让你精神振奋,它的味道在舌尖徘徊,唤醒你的味觉。它让你回想起海边,光着脚在沙滩漫步。Snapple (与包装和印刷作为一个整体)展示的是一种味觉体验。喝Snapple 是很享受的过程,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做一件事。

Snapple 具有中间属性

Snapple的消费者有一种广泛的中性背景。

Snapple消费者

Snapple有非常适宜的品质:不太腻,也不过于清淡;不太甜,也不太酸;不是少儿饮品,也不是中年人的掌中之物。它属于一种中间状态,跨越了饮料的很多种类。它代表的是将要做和正在做一件事的状态,Snapple强化了这种过渡状态。

关键特征

真实。S napple的价值中枢是真实可信。它提出了明确的健康特性,它的名字传递着健康信息:

Snap---活力---健康

Apple---健康

以水果为原料表明与蔬菜饮料具有同等的健康特征。水果是健康的,Snapple是用水果生产的,所以Snapple是健康的。如果它像另外一些品牌(如Sunny Delight, Kool Aid)一种人造果汁饮品,然后大肆标榜是天然产品,那就是把消费者当傻瓜。

Snapple具有一种尊尼获加(英国顶级威士忌品牌,具有技术优良和专注精神)特性,如果不能认真对待这一特性,Snapple将从天然优质,变成不诚实不纯净。

有趣。它很随便。如果要把严肃和Snapple捆挷在一起,那就像非要把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一样可笑。从某种程度来说,Snapple的有趣是一种类别的特征,与其它所有严肃的健康饮料区分开来,但Snapple的有趣又是不可复制的。它是非正式的,天然的,个人的,又是顽皮的。这些特征部分来自它丰富的口感,部分是因为它与世俗和责任划分界限。它不完全逃离现实,而是与外界相连、便携的,方便与人分享而又容易把盖子重新密封。充满想象力的名字如西瓜莓果、奇异草莓和芒果少女,

无形中加强了Snapple 的趣味性。

个性化。Snapple 的品牌个性非常丰富,你总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面。多元属性让Snapple 成为当今多元文化社会的典范,它创造性地扩展了你的外部形象。Snapple 的文化内涵就像当代的音乐,创造性地把风格和流派融为一体。它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品牌,代表着一个小而又贴心的企业形象。它几乎有点太有个性了,它不适合全家人饮用,放在冰箱的Snapple 会加剧家庭的紧张气氛。

丰富的感官体验。Snapple 很好喝,也许没什么用。如今奢华正在重新定义,不必花一大笔钱才能享受奢侈。

感觉满足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而Snapple 充满了可比性。它口感平滑但有些复杂,混合了不同的风味。既富于异国情调,又让人马上感觉到刺激与抚慰。

关于Snapple 的传言

Snapple 的谣言有点过多,开始盛传的是Snapple 的神秘和不确定的未来。也有传言说Snapple 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等等。各种谣言版本不同,但主题都是一样:与产品无产,而是关于Snapple 的所有者的变动。这些传言与对错无关,也许甚至影响销售量。但背后的含义,是一种深深的背叛感,可能是对Snapple 健康信念的忧虑,也许是担心Snapple 不再是非主流,尤其是变得因循守旧。

导致销量下降的原因?

似乎没有明显的诱因令消费者远离Snapple ,只是从各个方向流失,走向纯净水和苏打饮料的竞争者,例如,Azizona,Fruitopia 公司。没有哪个竞争对手是具有明显优势,

大多数行业内的竞争者尚不能与Snapple相提并论。即使是流失的消费者,也觉得竞争对手的饮料太甜了。一些消费者,减少了Snapple果汁饮料消费,但是增加了冰茶饮料的消费。Snapple和分销商的关系也有摩擦:“我经销的那种风味的产品已经停止供应,”或者“我的商店只有桃味健怡饮料和奇异果草莓汁,我一看到这个奇异果草莓汁就厌烦”,“可口可乐把Snapple冷饮挡在学校之外”,也有些健康方面的问题,特别是30-44岁之间的消费者,被医生提醒不断增加的健康问题,即使是没有流失的消费者,也不介意喝的是Snapple或者是其他品牌。

事实上有另外一种担忧,特别是18-29岁的消费群体,他们对被愚弄非常敏感:Snapple甚至比真的鲜果汁还要贵,也有对Snapple的小公司形象和公司比较大的规模提出质疑。

时尚和负面的社会压力,有时是很直接的。一个年轻圣路易斯男性说:“我以前喝了很多Snapple,AriZona是最新潮的产品。”一个40岁的纽约艺术家也说:“Snapple

不再前卫。”他们更多的被暗示,如果你在公开场合喝Snapple,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被忽视):你只是很难在市面上见到Snapple,问题出在哪里呢?人们感觉Snapple 已经不再是焦点,不再富裕想象力,“我听他们炒掉了Wendy”。

时尚感

一些成名的大品牌,也会有起有落,(如Ralph Lauren,CK)也并不总是跟得上时尚的脚步。已成名的品牌更像是一些动物物种---都有自己的领地,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要么进化,要么灭绝。

新时代的观念和崇尚健康者经常更像是呼啦圈(例如,TM,The water Diet,Ab Roller),他们对时尚的渴望随着流行的趋势亦步亦趋。时尚是社会竞争所推动的。Snapple的很多问题是它扮演得更像是一个“时尚的水”的角色,而不像是一个成名品

牌。它的产品差异化不明确,缺乏非喝不可的理由,所以它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强化社会属性

Snapple消费的数量与饮用Snapple的频次有很高的相关度,而且被调查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喝Snapple。Snapple并不是一个社交性的饮品---很少有人愿意跟别人分享它,如果有人与别人分享(例如在午餐与同事分享)Snapple,也并不代表这个人对Snapple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

所以对Snapple的消费更需要在社会属性方面强化。它不是身体的必须品,缺乏内在消费动力如纯净水(对你有好处、纯净、外出需要带着),Gaterad(补充水分、体能等)。

品牌认可过程

从开始接收一个品牌,变成大量消费,经常要好几年时间。大多数“新”消费者其实已经知道Snapple是一个有些年代的品牌,就像长期的忠诚消费者知道的一样。这些“新”消费者当中的很多人已喝了好多年,重新大量消费Snapple并不会感到突然,只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Snapple一般从朋友圈中扩散开,“与众不同”是Snapple给人的关键印象,这种扩散一般是从女性到男性。在女性中,“我们无所不谈”。在男性中的品牌扩展不大一样,一般情况是看朋友买什么品牌,买多少,等等。但总的来说,新的品牌接收者不会马上模仿别人。

如果有人看到妈妈买了,自己也买,这情况很罕见。

Snapple的喝法

很高百分比的Snapple产品都是单瓶购买,即时做出的消费决定。“我可以成批的买来省钱,但我不这么做。”Snapple和三明治和熟食搭配比较好,不适合与快餐配。这

些饮用方法有季节性变化、每日变化,具有周期性:“我长途旅行时会喝Snapple。”它是一种个性化的,个人主义的体验,平常的,非社会也非家庭的。

消费Snapple的时刻倾向在忙碌之中,随时随地,但对于很多忠诚的客户而言不是一进冲动才买的:“下班到家的前15分钟…我不接电话,就这么坐着喝一瓶Snapple。”饮用Snapple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销售员在例行停车加油时,或是在带着婴儿早上去散步,或是早上去上课的路上。“早餐在Dunkin’ Donnts,回到家后一边做早报上的填字游戏,一边喝Snapple。”

地区差异

Snapple消费者概况

对生活持积极态度,心态年青,喜欢户外运动。Snapple不适合懒散的人,但也不是严格意义的运动饮料。Snapple的用户对生活的新体验持开放态度,并不多疑。他们期待着有东西能帮助他们回归生活的本质,寻找最好的朋友的愿望并不稳定,更趋向于多种选择,寻找那些共同度过生命时光的人。一种启程去某处的感觉,热衷于提升自我,不断向前。Snapple本身也有一种不知从何处来的感觉,实现自我,取得成功。

他们有自制力,不是什么自大狂,对自己的掌控很好。他们对可乐的反应,就像重新取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可乐瓶直接体现了这种控制,“拿着非常合手。”Snapple展示的是一种“把握现在”,具有个性魅力,让人们产生共鸣,找到自我。

Snapple的消费者们常关注为数不多的口味,如甜味。他们一般不喜欢碳酸饮料(“让我打嗝”,“火辣”),不会对纯果汁感兴趣:“柑味太浓,”“太酸了,”“太腻了。”所以Snapple不适合热衷于健康养生的人,而会吸引另一部分人群,那些喜欢口感丰富、风味十足的食品如Tex-Mex、龙虾、小虾、巧克力的人。

WENDY的象征意义

Wendy体现着Snapple的基本品质。她只是一个客户关系部的底层员工,一个小人物,而如今成了名人。她以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创业故事,让无数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对Snapple倍感亲切。她和创业之初的广告赋予了Snapple有趣、真实、个性化、异想天开,以及创新精神的品牌元素,在社会中自下而上地广泛流行。她就像他们的一个朋友,有点精灵古怪,但更讨人喜欢。

Wendy与Snapple的各类消费者都有接触,但有一些活动效果差强人意。在纽约和西雅图,人们更倾向于从各个层面来解读Wendy。在纽约人对Snapple的创业故事更感兴趣,对Wendy没什么很强烈的印象,觉得她的例子只是一种生活体验,“我知道像她那样的人。”Wendy在美国的中部地区影响一般,在那些地区她表现得更富于异国风情,而不是像个普通人。在达拉斯和圣路易斯,人们对她的印象是有趣、友好,充满活力,精力旺盛,不同于美国广告业的油嘴滑舌。

结论和启示

地域特征。在那些追求稳定,自我满足的地区不大容易被Snapple的破坏性吸引力影响。在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地方---俏皮开朗,善于表达丰富的情感(个性率真),文化多元化的地方才是Snapple的地盘。

真实是价值中枢。过度或错误地宣扬Snapple对健康的益处不是什么好事,Snapple只要是足够健康的就可以了。让自己感觉更好是消费者对Snapple完整体验的一部分,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部分。

公司的形象影响品牌形象。Snapple不应该是一个小公司形象,而应该是一个贴心的公司。就像社会认知强化一样,公司的形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消费其产品的理由。Snapple应该代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

中性的特征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看,它扩大了消费者的群体和市场范围,

是象征性的力量的源泉。从不利的一面看,这个品牌可能很快从英雄变成恶棍。(在神话中,中间派往往是骗子)

社会影响力。大量消费Snapple与社会存在感紧密相关。(严肃的Snapple消费者不会成为其它的Snapple消费者围绕的中心)

向大品牌迈进。Snapple必须从一种“时尚的水”形象,转变为一个大品牌,就像百事、可口可乐及芬达,有自己定义清晰的行为方式和品牌形象。

开发Snapple的饮用体验。就像吃苹果一样,强调口感。喝饮料不是一种理性过程,如喝水。与碳酸饮料不同,Snapple既舒缓又刺激。

Snapple时刻。把Snapple变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世俗的生活暂停,进入一个过渡性的时刻,一种“由它去吧”的感觉,既是恢复性的,又是感官性的。摆脱机械式的健康,朝向全面的,“对你有益,”对你自己好一点,随时回归,并解除压力的模式。

社区营销策略。以这个品牌的个性化,本地化的特点来着手。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 号称资本主义西点军校的哈佛商学院(简称HBS)是美国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最著名的学府,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五分之一毕业于这所学院。因此,哈佛工商管理硕士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象征,成了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建校已79年。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使命和不同凡响的校风,其影响之大,实非言语所能形容,全校有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特殊集体精神。 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学院的传家宝,每个案例的描写都是工商企业将遇到的真实问题,有时案例故意不给应有的信息,有时又故意多给一些。案例的最后,总是问你:“你说该怎么办?” 案例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苦苦地思考。当然不是无休止的思考,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得带着行动方案去上课。案例法训练的是决策的艺术,意在锻炼学生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决策。 案例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生的质量。商学院将新生分成从A到I的9个班,每班90人,有固定的教室,按同学的背景、经历、特长、兴趣配组成班。 哈佛的节奏是紧张的,也必然如此,要在短短两年里培养出总经理式的人才谈何容易!哈佛教育的价值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 在两年时间里,学生们要分析800多个案例。而制作和设计这些经营案例的,既有哈佛大学的教授,也有该校的毕业生,还有其他有关的研究者。为了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所有案例在正式列入课程之前,都要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一个案例通常要讲两、三节课,每节课80分钟。 每节课开始,任课教授首先指定一个学生起来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所给的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 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在哪些地方比第一个发言者更好。学生们为了能争得发言的机会,往往是你喊我叫,互不相让。教室里经常乱作一团,教授则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发言。但往往总有不少学生,不顾教授的提议,仍然在那里唇枪舌剑,有时教授不得不采取威吓学生的强硬手段,以便使讨论能够按照正常秩序继续进行下去。HBS的案例分析教学,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还是错,只是个人对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个学年里学完800多个案例,就好比用两年时间玩一个巨大无比的拼图游戏一样。尽管每一小块都有特定的位置,但你先拼哪一块,先从边上拼,还是从角上拼或是从中间拼,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全凭个人意愿。 HBS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践的环境出发,来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发给学生的讲义和资料,靠死记硬背是绝对消化不了的,要想把课程内容真正学到手,就必须每天晚上读完2—3个案例,还要对它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作好笔记。要充分准备好一个案例,一般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没有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和超人的分析能力,是根本吃不消的。 没有人能够在哈佛商学院“混”出个文凭来。在哈佛商学院经历过的一切,会像洗礼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性格和将来的人生。HBS的两年学校生活,会抓住和拥有你的整个身心,不断地向你的智力和忍受力的极限挑战,并帮助和促使你去延伸这些极限。 在HBS没有什么轻松容易的事,所有人都必须全力以赴。案例教学法强迫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们除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外,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来缓解巨大的学习压力。 为了能考试及格并取得毕业证书,学生们必须在自己的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性。正是这种参与性的、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才使HBS在林立的商学院竞争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才使它的学生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和未来“老板”的好苗子。

哈佛战略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

《哈佛战略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选登(14)(下) 联邦快递——隔夜送到任何地方 1978年4月,联邦快递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开出售第一批股票。此举不仅筹集到了购买波音727型飞机的巨资,而且使公司的早期投资者得到了回报。 由于增强了运输能力,联邦快递业务逐步走上了正轨,公司年营业收入以每年约40%的速度增长。这时候的联邦快递已经拥有6700多名雇员,每天晚上向全国89个城市运送约6.5万个包裹。随之而来的电子消费品的增长和科学工具的小型化,为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快递空间,大大增加了“隔夜快递”的业务量。其中尤以存放重要文件、照片、蓝图、小型工具和其他贵重物品的“信使包”的递送量增长最快,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40%。 到1979年,联邦快递公司年度营业收入已经达到2.5亿美元,纯利2140万美元。1981年,公司营业收入高居美国航空货运公司之首位,超过了比它早20年进入航空货运业的竞争对手。 但也就在这时,联邦快递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埃默里货运

公司开始学习联邦快递的经营策略,购买货运飞机,开设小包裹分拣中心,提供隔夜快递服务;机载货运公司也开始提供小包裹空运速递服务;美国联合包裹公司向来用卡车运送包裹,1981年也加入了航空速递行列;被联邦快递的“信使包”夺走了大量客户与市场的美国邮政管理局,也开始推行自己的隔夜递送邮政服务。 但是,以上各家公司在业务范围、服务质量和交货时间上还是不能与联邦快递相提并论。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邦快递仍然保持着领先地位。 联邦快递股票暴涨,从每股24美元快速攀升至250美元 联邦快递的成功与发展强烈地吸引着华尔街股市的投资者。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联邦快递在股市上的交易价格由起初的每股24美元直线暴涨到每股47美元,长幅近100%。紧接着,在联邦快递股票上市依然看好的情况下,没有买到股票的投资者依然大胆杀进,而原来的持股者也认为联邦快递的股票具有极大的潜力。于是短短数年间,联邦快递的股票价格竟然大涨到每股250美元。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联邦快递已稳居美国隔夜快递业老大的地位。然而,美国企业界“首屈一指的冒险家”史密斯,其冒险精神并未因成功而就此打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把实现联邦快递国际化作

哈佛知名企业管理案例(一)(28个doc)82

Comshare“DSS软件”的出炉策略 对于到装饰得很有吸引力的Comshare公司的办公室的访问者来说:势必观察出兴奋的气氛,公司在密执安州的AnnArbor公司已经宣布了它的补充性市场安排,它使用IBM的新决策支持系统的软件产品——W系统,决定搞具有重大意义的现代化的“W系统”。KevinKalkhover组织的副总裁表现出他的积极性,当他声明:随着最近的解放,“W系统”将会比正在竞争的任何品牌都更容易使用。 Comshare公司是一家计算机服务公司,它成立于1966年,负责给工厂、政府和其它非盈利组织提供时间划分服务。这些服务尽可能地让使用者同在AnnArbor的Comshare的计算机上交流,而不是同电话网交流,这一系统有瞬间反应的功能,使用者就像使用他自己的计算机一样。所有的数据进行过程和计算功能都能够在计算机中心的数据库中完成“长距离”的交流。 自从公司业务开始,Comshare对于它们的时间划分服务已引进许多的新的改进方法,这些包括附加的、复杂的数据基地,能够弥补和展示信息的更好方法,向能够帮助解决商业和财政问题的各种现代手段的方向发展。 最近最重大的发展是“W系统”,它是一种先进的“DSS”软件品牌,它是由Comshare在1992年底引进的.对执行者面言这种软件使其它主机或者个人计算机中输入或者弥补数据成为可能。构建一个预测业务的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检测设想或者选择电影剧本,甚至展览在定制的报告和图表方面的结果,当大量的实际竞争产品存在时,Comshare执政者认为,“W系统”改进的造型将成为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口。绝大多数竞争产品被限制在两个方面的传播页码,或者需要特别复杂的程序来完成多方面的造型和分析。包括IBM公司大多数的硬件制造商都集中于他们的软件和软件系统上。因而可盈利的正在成长的市场环节适用于软件的应用。“软件家族”呈现出对容易使用和效率性的高质量软件的需求。典型的应用包括:原料规划、计算和财政报告以及数据基地管理。 促进这种专业化软件市场快速成长的另一个因素是使用数据处理的功能。在大多数公司,为了跟上发展需要的服务,正在形成的数据处理储备急需复杂软件,这种软件对于非操作人员而言是很简单的,诸如,财政或市场执政者和他们的职员。 同时,正在增长的竞争和商业环境的不可确定性在战略计划上也创造了增长的兴趣,这依次导致了对“DSS”信息系统数量的强烈需求。他们没有对大型问题储存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市场环节对于Comshare的W系统和使用这一系统的决策者是最有效率的。如果在他们的办公室很容易达到,那么,私人计算机和主机的结合,需要为管理决策的制定输入和连接数据。“W系统”在这些参数范围内去推进问题的解决。 IBM已经不再集中于“DSS”软件了,它在发展和生产主机和个人计算机方面行使领导地位,Comshare选择了发展和销售“DSS”这种特别为“IBM”计算机而设计的软件。这种产品将成为一种具有理解力的,容易使用的决策支持性系统,赶上IBM系统的前景是乐观的。 1992年9月Comshare公司收到了一封来自IBM公司的信,信中是邀请100家计算机公司去参加由IBM主办的会议请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决定处理最终用户的计算机的战略和相关性服务,重点在软件的应用而不是数据管理和操作系统软件,克兰多先生参加了会议并且指出参加公司的大多数代表似乎没有接受新IBM的指导,然而,他感到IBM在对外部提供应用软件的目的方面的问题很严重。IBM新信息中心战略的中心部分是,集中力量于主机和个人计算机这些硬件的发展。它将使非操作的行政使用者开发他们自己的决策支持系统。 由于IBM在“DSS”软件类型上没有任何强大的供应,克兰多希望IBM与能够开发并且销售优质的“DSS”软件的公司密切配合。

哈佛经典案例-以人为本

惠普之道的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包装总公司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惠普之道就是那种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个人成就的传统。 ——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休莱特(Bill·Hewlett) 以人为本 ——惠普之道在中国仅仅以下两个事实就足以令惠普公司无比自豪:一个是,在美国惠普被人们称为“使硅谷诞生的公司”;另一个是,198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美国时,只提出参观一家公司——这就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惠普公司。是什么为惠普赢得了如此崇高的声望呢?你如果以这个问题来请教任何一个惠普公司员工,无论是来自中国惠普还是惠普公司美国总部,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惠普之道。” 惠普之道 那么,“惠普之道”究竟是什么?它配得上这么高的赞誉吗?1999年5月26日,惠普公司总裁普莱特(Lew Platt)先生与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在青岛由国家经贸委推出的“世纪变革中的经营管理——世界500强系列讲座”中进行了一番对话,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惠普之道提供一些线索。 普莱特:惠普文化的核心是经久不变的价值观,即一套坚定的信念: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与正直;依靠团队精神来达到我们的目标;鼓励灵活性和创造性。惠普文化造就了惠普在业界的良好信誉,在硅谷,有大批的公司老板在惠普工作过,深受惠普之道的熏陶,甚至有人认为惠普在某种意义上影响造就了硅谷。 张瑞敏:海尔强调对两部分人的尊重:一部分是员工,另一部分是客户。一个企业的领导,不论他多么成功,都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这两种人更聪明,想驾驭他们,否则就会走向失败。对员工,海尔赛马不相马;对客户,海尔坚持真诚到永远。14年来,海尔以平均82.8%的速度增长,主要是海尔坚持不断创新,包括观念、管理、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创新。使企业发展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或者创造新的市场。 普莱特:惠普是地方分权式的组织,很少有统一的规范来约束员工。惠普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NCC地困境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NCC RP1工厂的困境 东华大学领袖MBA 孙凌云学号:211607 1 背景 蔓越莓是一种表皮鲜红,生长在矮藤上的小圆果,生长在寒冷的北美湿地,全球产区不到4万英亩,仅限于美国北部的麻萨诸塞、威斯康辛、新泽西、奥瑞冈、华盛顿等五州,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属哥伦比亚二省,以及南美的智利。蔓越莓只适合栽种在高酸性沙土中,须经过3-5年栽培,才能长成鲜红的果实。蔓越莓每年春天播种、秋季收获,采收方法分成“水收”和“干收”两种。传统的干收方式下,灌木上的果实靠手工采摘。由于优质的蔓越莓果内含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所以也可用水收方式采收,果农先将蔓越莓田注满水,然后开着水车巡回田间打水,等脱落的蔓越莓果浮出水面,再用栏木圈集筛选。地头采摘的蔓越莓可作鲜果销售,也可进一步加工制作果汁、果酱等产品。为保证较长的货架期,作为鲜果销售的蔓越莓不能有损伤,所以主要采取干收方式,在地头采摘后仅装收集桶的1/3,且在厂里包装前还要逐粒挑选,鲜果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过程。而用作深加工的果实在采摘后装满桶作大包装运输处理(如每卡车装400桶)。 美国是蔓越莓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蔓越莓(Cranberry)已经和蓝莓、康科特葡萄一起成为美国家庭不可或缺的佐餐佳品及日常饮食伙伴。美国蔓越莓产业由各类果农合作社掌控,据统计,合作社蔓越莓的年销量占到全美年蔓越莓总销量的99%强。 表A反映了1945~1980年美国蔓越莓产业的产销情况,数据反映出蔓越莓产业的一些趋势,其中最为显著的趋势就是日益增长的富余量---即蔓越莓的总产量与使用量之间的差额。富余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果农在1978年请求美国农业部启动农业市场协议第1937条款。该条款规定:“如果联邦政府和2/3以上的果农同意作物限制的话,果农就有权调整和控

6个哈佛案例分析

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管理沟通》 案例分析报告 学院: 指导老师: 班级: 学号: 学生: 零一三年六月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目录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2) 一、案例背景 (2) 二、案例分析 (3) 三、解决方案 (4) 案例2《这个绩效考核太温情》 (4) 一、案例背景 (4) 二、案例分析 (5) 三、解决方案 (5) 案例3《该不该处分最牛销售员》 (5) 一、案例背景 (5) 二、案例分析 (6) 三、解决方案 (6) 案例4《360 度测评风波》 (6) 一、案例背景 (6) 二、案例分析 (7) 三、解决方案 (7) 案例5《我和老板冲突了》 (7) 一、案例背景 (7) 二、案例分析 (7) 三、解决方案 (8) 案例6《财务女魔头》 (9) 一、案例背景 (9) 二、案例分析 (9) 三、解决方案 (10)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案例背景

本案例讲述了桑比恩公司的骨干汤姆向总裁海伦申请离职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员工的离职,在现代企业中本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本案中所展示的相关人物的表现和对话,折射出桑比恩公司的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后面,我将结合《管理沟通》的课程所学,对案例进行剖析,并给出建议解决方案。 人物组织关系图 桑比恩公司 这里我采用项目管理的干系人分析的方法来对案例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很多要点,可能都是破案的关键,如下表所示: 、案例分析 1公司设定的核心文化与“好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已经脱节 桑比恩公司创建公司的初衷是“让年轻人们一进公司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

哈佛商学院M B A案例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着名的大学。哈佛大学生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以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 哈佛大学之所以高踞当今世界大学之颠,是与她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的,ABC着名电视评论员乔。莫里斯在哈佛350周的年校庆时曾这样说道:“一个曾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的大学,她的影响足可以支配这个国家。。。。。。。 哈佛大学是辉煌的,但大学中的哈佛商学院更令人称道。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流传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目的赛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建校79年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是美国培企业人才的最着名的学府,被美国人称为是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简称MBA)成了权力与金钱的象征,成了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哈佛的MBA人人都疯狂地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利润,他们有着极强的追求成功的冲动,和自命不凡的意识,他们是商业活动中的职业杀手。MBA平均年薪可达10万美金以上,以致美国人指责MBA的第一条缺点就是他们的身份太高。

哈佛商学院是如今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 HBS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学期学习统一的必修课课程,第二学期进入专业课程,近90 年来一概如此。HBS的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学的商学院硕士课程参考模式,其校规校纪也为其他学校所模仿。 但是,哈佛商学院的教学计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课。第一年的课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第二年却有点无所事事的轻松。 一年级课程的典型安排是,每周上午三节80分钟的课程。每节课基本安排一个案例,一般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要3-4个小时,加上课外学习小组和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3-18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小时,再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程。 学生们估计,至少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得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20%则留到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只剩下了5%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第一年要没命地学,第二年可以拼命地玩。 第一年的第学期,对第一个进过哈佛商学的人来讲,都是难以忘怀。可以说,这是一个“学而生畏”的学期。这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必修课。任何人都不能弃权和例外,哪怕你是注册会计师,你也必须上会计课。刚进学院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案例,对于非英语圈的溜学生来讲,更是蜀道青天。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第二学期修完,所以你不能

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从故事中理解金融知识!

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从故事中理解金 融知识! 1、引导、培养用户需求 一男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女:同意。半夜男商女,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男:给猪两头。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男动了八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男说猪没了。女小声说:要不我给你猪....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30头(含妇家10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点评:要发现用户潜在需求,前期必须引导、培养用户需求,因此产生的投入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2、投资需考虑自身规模,谨防资金链断裂 另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遂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女:同意。半夜男商女,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男:给猪两头。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男动了七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男说:完事了~~~女:.....天亮后,男低着头赶2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点评:要结合企业自身规模进行谨慎投资,谨防资金链断裂问题。 3、获得金融资本帮助,经营能力倍增

又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兼吸取教训,遂先去伟哥专卖店用一头猪去换一粒伟哥,然后带19头猪出发,事必,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37头(含少妇家的18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评论:企业如果获得金融资本的帮助,自身经营能力将得到倍增。 4、通货膨胀开始 知道此法男多,伟哥供不应求,逐渐要2头猪换一粒伟哥,然后是3头猪换一粒伟哥,伟哥专卖店宣布伟哥限量供应,永远保值。 哈佛导师:这就是通货膨胀,但尽管购入伟哥,伟哥是永远保值品从一头猪到头猪换一个伟哥,你什么时候见过伟哥贬值? 5、二手交易市场出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囤积伟哥,并在市场,上二手交易伟哥赚钱。 哈佛导师评论:繁荣的二手交易市场是一手市场持续繁荣的保证。 6、进入边际成本 越来越多的人想去炒做伟哥,很快伟哥价格涨到16个猪换一粒。 哈佛导师评论:该男已经进入边际成本,除了拥有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未来良好愿望以外,实际现猪流已经为零。 7、良好的理财可以让个人实现财富自由 有的男只有一头猪很早就换成伟哥,于是有人告诉他,你可以用你现在的这个伟哥去办猪抵押,当初你是一头猪买进,现在伟哥价值16头猪,你可以办至少8头猪的贷款,然后你可以用这些猪去买汽车等等好东西,这就可以把你伟哥增值部分去消费。 哈佛导师评论:良好的理财可以让个人实现财富自由。

丹纳赫哈佛案例中文版

1.Danaher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Culp自199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Danaher公司,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CEO,那年他38岁。他接管的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年复合股票收益率已超过25%。在Culp领导的前五年,公司的表现依然持续向好。Danaher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纯收益增加了一倍多,兼并了50多家企业并不断壮大。2.Culp把Danaher公司看作战略成长平台而不是家族。公司管理层把战略成长平台定义为“在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中,Danaher公司可以获得10亿或更多的收入,并且在市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在2010年,Danaher公司的投资组合包含5个这样的战略成长平台,贡献了80%的收入。此外,这公司还在运营七种集中的专项特殊市场——一种“在某个独特的细分市场上,Danaher公司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回报” 3.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收购,Danaher公司从曾经的周期性工业品公司逐渐发展为一个科学技术仪器公司。这一变革在Danaher成立牙科、生命科学与诊断这些平台时显得尤为明显。 4.对于Danaher公司,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是Danaher公司的商业对策管理系统,或者称为DBS。“DBS处理系统是Danaher公司的灵魂,它指导着计划、部署和执行。”Danaher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成功执行DBS,促使它快速成长。事实上,Danaher公司的管理团队有一个骄人的成绩,扩大了并购公司的营业利润。 5.但Danaher公司也仍然面临新的挑战。第一,现金流是否能够支持公司的收购活动并支持公司的发展;第二,Danaher公司在高科技行业,科学技术行业并购时使用DBS模型,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第三,有些人质疑“持续改进” 到底可以持续多久。 公司历史 起源

2008哈弗商业评论案例大赛案例一

2008哈佛《商业评论》粤港商学院案例大赛(预赛)案例1 [department] HBR案例 [flag] [head]这个品牌有救吗? [deck] 销售经理希望降低价格,广告代理商主张重新进行产品宣传。与此同时,“发之宝”洗发水的市场表现则是每况愈下。 [author] 雷吉娜·法齐奥·马鲁卡(Regina Fazio Maruca) [author’s intro] 雷吉娜·法齐奥·马鲁卡,《哈佛商业评论》编辑。 卡罗琳·波特尔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差不多晚上11点了。这一天里,她马不停蹄地开一个又一个的会,现在已经精疲力尽了。此刻,她最想做的就是爬到被窝里睡个好觉。但是,在打道回府之前,她还得先到当地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里弯一弯。这家超市的规模很大,内设18条通道,销售食品、药品、文具、书籍和小家电。走进超市,店内强烈的灯光刺得卡罗琳眯起了眼,她快步走向美容保健品分区,然后停下脚步,审视货架顶层上摆放的“发之宝(La Shampoo)”洗发水。货架不远处,还摆放着“发之宝”护发素与其他各个品牌的护发素。 “发之宝”1975年面市,瞄准那些年龄在15~30岁之间的女性消费者,它给人的感觉是时髦、有品位,甫一问世就受到市场的追捧。推出后不久,“发之宝”就从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区域性强势品牌发展成一个拥有全美4%市场份额的大品牌,而且,14年来“发之宝”几乎始终维持着4%左右的市场份额。这么多年来,“发之宝”的基础产品和包装也曾做过几次改动,但产品的外观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本质的改变。产品的广告词“发之宝:法兰西浪漫情怀”也是自始至终,从未改变。1989年,“发之宝”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但是公司一直到两年前(1992年)才真正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卡罗琳·波特尔被任命为品牌经理。 一开始,卡罗琳提出重新设计产品包装。她知道“发之宝”已陷入困境,但她认为一针强心剂也许就能让“发之宝”起死回生。广告代理商支持卡罗琳的做法,并策划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换新装”活动。新包装在公司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负责“发之宝”产品的大部分是已在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他们已经习惯了细长的蓝色塑料瓶、米色的标签以及龙飞凤舞的草体字,对产品包装做做微调可以,要做大的改动,没门。就这样,新包装出炉了:略胖的瓶身、黄色的标签和清晰的字体。不过糟糕的是,新包装推出8个月后,销售并无起色,各项指标持续缓慢下滑。卡罗琳甚至怀疑许多顾客是否注意到了“发之宝”的这一变化。 想到这里,卡罗琳把目光从货架顶层的“发之宝”往下移,视线里全是那些在“发之宝”之后推出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都试图抢夺市场份额,但大都缺乏稳定一致的制胜策略,至少卡罗琳没看出来。一些产品高举“绿色”大旗,走高价路线,赚了个盆满钵满。某个产品则用“低价、低价、超低价!”的口号来招徕生意,薄利多销。“发之宝”向来走高端路线,价格比竞争对手略高,产品的营销策略多年以来也始终如一,当然这次的产品新包装除外。“发之宝”的卖点一直都是它那散发着欧洲气息的神秘感。不过,眼下这一招显然已经失灵了。 忙活了一整天,卡罗琳已累得眼皮直打架,她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美容保健品分区,朝出口走去,一边走一边陷入沉思。 第二天上午,卡罗琳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为上午8点的会议做一些最后的准备。8点钟,她将与产品销售经理埃里克·伍尔夫以及“发之宝”产品的广告商代表贝丝·汉森一起开一

哈佛经理案例全集第章

第八章战略性决策 第一节传统的决策程序 传统的决策程序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1.认识阶段,发现问题或危机的存在。 2.辨认阶段,决策者自各项预兆中,判定问题或危机的原因,据以建立问题或危机模式。 3.解决阶段,拟订各项决策方案,并就影响决策方案的各因素如目标、决策环境、同阶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等设立评断标准,然后将各方案与标准比较而选定最佳方案。 4.实施阶段。 5.绩效控制阶段。

第二节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可分经济人决策模式与行政人员决策模式两种,现分述如下: 一、经济人决策模式 经济人决策模式的程序基于下列假设:组织目标已知且意见一致;决策人员已知晓问题或危机的存在;在解决问题或争取有利时机之际,决策人员了解所有可能方案,同时以恰当的评断标准判定各方案的结果;决策人员已辨明目标或危机的实质;恰当的评断标准是指能产生最佳答案的标准,也即当其用来评估各方案时,足以令厂商选定的最佳方案;决策人员对所有状况因素完全了解;决策人员以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评估各决策方案。 当然,决策必然受到诸如决策者人格问题、决策环境等的限制。 二、行政人员决策模式

行政人员决策模式包括一系列假设及作业方法:目标常模糊不清,具有冲突性而且不一致;忽略问题或危机的存在;由于疏于辨认,当观察目标或审度时机时,常误解问题或贻误时机;决策以模式为基础,故如果专注重大事项,则对主要的资料、变数与因果关系,必定鲜少遗漏;在“解决阶段”由于问题或危机已成为模式,收集的资料仅是提纲挈领,注重少数变动较大的因素,故决策者对状况的了解因而被限制;很少有决策者采用最佳诊断标准,大多数是采用满足评断标准,故决策方案仅能满足少数目标;决策者习惯以经验法则作为决策方案,甚至根本不用“满足评断标准”评断决策方案。

哈佛经典案例-追求完美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来操作,产品无差异。 ——麦当劳生产方式 追求完美 ——麦当劳的经营艺术 1992年初夏,北京王府井南口出现了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路过这里的老百姓看到了那个过去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金黄色双拱型标志。从此,中国的儿童在节假日和生日里又多了一个去处。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的老百姓才真真切切地开始体验到了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 两小时一个店 本世纪40年代,迪克·麦当劳和莫里斯·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州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餐馆,取名麦当劳(M cdonald’s)。经营情况虽说不是太好,但马马虎虎还算过得去,兄弟二人对此颇为满足。 1955年,麦当劳兄弟将快餐厅的经营权卖给了54岁的纸杯和奶昔机推销商雷·克洛克。克洛克是一个天才的经营家,他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快餐连锁经营思想,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稳扎稳打,将麦当劳连锁店推向美国和美国领土以外每一个有人居住的角落,从而在世界上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汉堡王国。1984年,雷·克洛克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悄然逝去,他的后任继承了他的遗愿。到1997年底,麦当劳在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5000家餐厅。据说目前世界上每隔两个多小时,就有一家新的麦当劳餐厅问世。每天光顾麦当劳的顾客达3800多万。1997年,麦当劳年营业额达到114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名列第392位。 从80年代初开始,麦当劳就对中国市场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在中国推广西式快餐是可行的。1984年,麦当劳引进了美国马铃薯品种,在河北围场县试种。1991年,麦当劳在经过多方选择之后,决定与北京农工商总公司合作,以双方各持50%股权的方式,成立了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标志很快就立在了北京街头。 在中国,吃惯了油腻中餐的大人小孩,对简单方便又具独特风味的汉堡和薯条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喜爱。那一个个金黄色的大M,不仅成为街头的亮丽

新农村案例分析

(1)日本爱知县足助乡——利用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策略) 爱知县足助乡距离丰田市20公里,名古屋1小时车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村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工人,村庄出现了人走楼空的现象。 为振兴足助乡的复兴,村民开展了“地域文化的创造”、“地域产业的振兴”、“建造乡镇型的观光”等各种活动来振兴家乡的复兴。 1)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 利用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发挥文化传统特色。成立观光协会,整理山、林、溪、桥等景观资源,建设观光亭、休息平台、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完善停车场、建设演出舞台,木质小木屋等。设立山村特色饮食店。 2)修复自然农田景观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小块田整合为大田地,整修道路实现机械化作业,形成单纯自然的现代化农村生产景观。 3)保存乡镇传统老街 成立“足助街道保护协会”,提出科学可行的开发办法。如,沿街的老建筑立面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老形态,内部功能及结构可以自由改造。建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当地特色。 4)传承山野文化 创立民艺博物馆,开设扎染工艺、草木染工艺、织布工艺、木屐工艺等表演制作内容,并结合商品现场销售。 5)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蔬菜花圃园;建设“百年草”老人福利院;邀请各个国家的民间特色表演。

(2)日本北海道富良野——转变种植结构,拓展农企合作模式(产业) 1)转变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1974年富良野农协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已不是种植大米的时代了”。村民由原来的单种水稻转型扩充为种植花卉以及蔬果类,洋葱、土豆、胡萝卜、包菜、土豆、香草等。由于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销路迅速打开,收益上升显著,到1998年农协的蔬菜销售额已达到190亿。 2)公司+农户模式 成立了葡萄果树研究所和葡萄酒厂、葡萄果汁加工厂,一可以延长果品供应期,二可解决滞销水果的保藏问题。1982年他们的葡萄酒产品参加了“国际第20届食品审查会”,获得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的金奖。 除此之外,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企业对口挂钩的案例也很多。种植中草药与日本大正制药公司联手;亚麻与制麻公司的制线工场联手,蔬菜与出口贸易公司。形成了企业保农业,农业供企业的发展模式。

美丽乡村案例解析报告

光砸钱造不了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开发失败案例反思!看“空心村” 如何锐变成高富帅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很多只重政绩不重运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实现转型,体质升级,实现旅游乡村、产业乡村,带动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其背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成功案例一 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 莫干山民宿如何做到年营收3.5亿元?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拥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DOC 49页)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生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以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 哈佛大学之所以高踞当今世界大学之颠,是与她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的,ABC著名电视评论员乔。莫里斯在哈佛350周的年校庆时曾这样说道:“一个曾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的大学,她的影响足可以支配这个国家。。。。。。。 哈佛大学是辉煌的,但大学中的哈佛商学院更令人称道。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流传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目的赛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建校79年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是美国培企业人才的最著名的学府,被美国人称为是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简称MBA)成了权力与金钱的象征,成了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哈佛的MBA人人都疯狂地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利润,他们有着极强的追求成功的冲动,和自命不凡的意识,他们是商业活动中的职业杀手。MBA平均年薪可达10万美金以上,以致美国人指责MBA的第一条缺点就是他们的身份太高。

哈佛商学院是如今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 HBS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学期学习统一的必修课课程,第二学期进入专业课程,近90 年来一概如此。HBS的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学的商学院硕士课程参考模式,其校规校纪也为其他学校所模仿。 但是,哈佛商学院的教学计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课。第一年的课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第二年却有点无所事事的轻松。 一年级课程的典型安排是,每周上午三节80分钟的课程。每节课基本安排一个案例,一般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要3-4个小时,加上课外学习小组和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3-18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小时,再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程。 学生们估计,至少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得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20%则留到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只剩下了5%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第一年要没命地学,第二年可以拼命地玩。 第一年的第学期,对第一个进过哈佛商学的人来讲,都是难以忘怀。可以说,这是一个“学而生畏”的学期。这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必修课。任何人都不能弃权和例外,哪怕你是注册会计师,你也必须上会计课。刚进学院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案例,对于非英语圈的溜学生来讲,更是蜀道青天。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第二学期修完,所以你不能

6个哈佛案例分析

《管理沟通》 案例分析报告 学院: 指导老师: 班级: 学号: 学生: 二零一三年六月

目录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3) 一、案例背景 (3) 二、案例分析 (4) 三、解决方案 (4) 案例2《这个绩效考核太温情》 (5) 一、案例背景 (5) 二、案例分析 (5) 三、解决方案 (5) 案例3《该不该处分最牛销售员》 (6) 一、案例背景 (6) 二、案例分析 (6) 三、解决方案 (6) 案例4《360度测评风波》 (7) 一、案例背景 (7) 二、案例分析 (7) 三、解决方案 (7) 案例5《我和老板冲突了》 (8) 一、案例背景 (8) 二、案例分析 (8) 三、解决方案 (8) 案例6《财务女魔头》 (10) 一、案例背景 (10) 二、案例分析 (10) 三、解决方案 (10)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讲述了桑比恩公司的骨干汤姆向总裁海伦申请离职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员工的离职,在现代企业中本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本案中所展示的相关人物的表现和对话,折射出桑比恩公司的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后面,我将结合《管理沟通》的课程所学,对案例进行剖析,并给出建议解决方案。 人物组织关系图 这里我采用项目管理的干系人分析的方法来对案例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很多要点,可能

二、案例分析 1、公司设定的核心文化与“好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已经脱节 桑比恩公司创建公司的初衷是“让年轻人们一进公司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展示锋芒,张扬个性,而不用像在大公司里那样,为腰缠万贯的合伙人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数年没有出头之日”。这种企业文化强调帮助年轻人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来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赢。创业初期无疑极具吸引力的。而今公司已不再是创业的状态,当已经培养出一批骨干后,核心文化理应照顾到不同层面的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事业成就感满足的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求。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况且任何一种需求不会因为高一层次需求的满足而消失,各层次会相互依赖与重叠,而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简单地说,仅强调事业成就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凝聚力是一元的,因而也是脆弱的。案例中的商业设计副总监汤姆,他在桑比恩工作了8年,已成长为一名十分优秀的中层管理者,但是,“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有晋升的机会”,而另一家公司直接就让他做合伙人,满足了他更大的发展要求,跳槽很正常。 2、公司的绩效评估体系有问题 以案例中提到的Marko项目的失利为例,基层员工都能看到是销售领导应对失败负责。然而却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将问题及时反馈到CEO,也就是说,汤姆们为什么会想要离开,CEO根本都无法提前获得真正的原因。试想一下,绩效评估体系有效,将失败的原因早已被查明上报,CEO看到问题所在必然采取动作,汤姆怎么可能还会说出“这鬼地方,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去吧,反正跟我没关系啦!” 员工满意度调查不能反映出真实问题也是因为绩效评估失效,因为员工认为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并不会给他们的工作环境带来多少变化,所以大家都没有真心实意去对待。 3、公司的员工沟通机制有问题 海伦和玛丽均采用了非常正式的沟通方式,其沟通质量极差,信息传递流于表面,基本谈了等于没谈。因为正式的沟通,员工往往带有一定的警惕性和防御性,会回避自己内心中的真实想法。而公司高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频率极低,高层无法获得员工的信任,最终当然是无法获取敏感和重要信息。反倒是几名员工在餐厅中的闲聊透露出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解决方案 员工的家庭成员是获取员工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案中,汤姆的妻子会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对员工家庭动态的了解和关怀远远胜过对员工本人的夸奖。接下来应该考虑: 1、短期:引入第三方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海伦和玛丽在短期内显然对获取员工内心思想已经束手无策。而引入第三方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不仅可以对目前的员工满意度做专业、准确的调查,还可以走访离职员工。专业机构的调查结果一定更为客观和真实。 2、中期:改变沟通机制 公司高层如果希望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一定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创造非正式的交流机会,并与员工进行包括情感在内的多方面沟通,以便逐渐获取员工的信任。这种非正式、重情感、高频率的沟通方式将占用高管层大量时间,成本很高,显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员工。但是,对于某些重要员工,这种沟通方式还是必要的。而对于普通员工,桑比恩公司可以将沟通的任务交给中层管理者,从而全面把握公司内部所有人的思想动态。 3、长期:丰富企业文化 桑比恩公司应当创建一种具有更强凝聚力和多元契约纽带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不仅能为员工构建事业发展的平台,而且能提供和谐温情的情感支持,从而满足员工的多元需求。对于像汤姆这样伴随公司成长的优秀管理人员,公司虽然短时间内不能提供职位的升迁,但是可以通过诸如股权奖励等方式来提升其在公司的地位,而对于阿德里娜这样渴望快速成长和事业指导的员工,则可通过安排导师和提供培训机会,来帮助其个人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