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27卷 第1期2006年1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ROL EI SIN ICA

Vol.27 No.1Jan.

2006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矢量地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2003BA 613A Ο09)资助。

作者简介:刘洋,男,1972年10月生,1998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多波多分量地

震勘探科研和教学工作。E 2mail :wliuy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0e957040.html,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6)01Ο0053Ο05

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 洋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摘要:对比分析了低速近地表和高速近地表对反射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可以将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近似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这就是常规地震勘探在低速带区勘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等效为反射纵波记录的误差增大,这就是存在高速近地表区地震勘探的难点之一。用三分量检波器替换垂直检波器,进而来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这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办法。提出了对高速近地表区进行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地震勘探;反射波;垂直检波器;三分量检波器;地震资料处理中图分类号:P 631 文献标识码:A

Som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or conven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high 2velocity rock outcropped areas

Liu Yang

(CN PC Key L aboratory f or Geop hysical Pros pecting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na )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by adopting source of compression wave and receiver of single component geophone is unsuitable for high 2velocity rock outcropped areas such as mountain land ,mountain f ront and tundra areas.The effects of near 2surface low 2velocity layer and near 2surface high 2velocity layer on the propagation of reflection wave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vertical geophone may approximate to the data of reflected compression wave when the near 2surface velocity of rock in outcropped areas is low ,which makes the conven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succeed in these areas.In land areas with high 2velocity rock outcrop s ,the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vertical geophone deviate f rom the data of reflected compression wave with the in 2crement of dip angle of strata and incident angle of reflection wave ,which results in the difficulties of conven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near 2surface high 2velocity rock outcropped areas.The three 2component geophone can be taken as a receiver to record the vector field of seismic wave instead of the vertical geophone.Th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of the three 2component seismic data in the near 2surface high 2velocity layer are presented.

K ey w 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reflection wave ;vertical geophone ;three 2component geophon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在平原区、沙漠区、黄土塬、沼泽区等地区开展地震勘探时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近地表存在低速带。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场传播的影响很大[1]。目前,地震勘探普遍采用纵波震源激发、垂直分量检波器接收方法。在存在低速带的地区,由于垂直检波器几乎完整记录到了反射纵波,因而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油气勘探的区域逐渐向山前带、山地和冻土区延伸,在这些地区取得一些成功实例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地区近地表的速度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主要是存在高速层出露的问题[2Ο5]。本文从近地表速度特征出发,对比分析了低速近地表(低速带)和高速近地表(高速

层出露)对反射波传播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纵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地震反射波的方法来克服高速层出露的影响,并对相应资料处理提出了新的方案。

1 近地表速度和界面倾角对反射纵波

出射方向的影响

在常规地震勘探中采用垂直检波器接收地震波时,只是接收到了地震波振动在垂向上的投影。由于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所以来自地下界面反射波出射到地面的出射方向直接影响到质点振动在垂向上的投影。当反射纵波出射方向越接近于垂直方向时,其在垂向上的投影就越大。

54 石 油 学 报2006年 第27卷 

为了研究近地表速度对反射波出射的影响,引入如下2种典型速度模型:低速近地表的层状介质模型Ⅰ(表1)和高速近地表的层状介质模型Ⅱ(表2),其中,地面第1层和第2层的分界面、第2层和第3层的分界面均为水平。

表1 低速近地表模型Ⅰ

T able 1 Model Ⅰof near 2surface low 2velocity Layer 地层

厚度

/m

纵波速度

/(m ?s -1)

速度

比值

密 度/(103

kg ?m -3)

12080022.023*******.23295040001.852.54

600

4500

2

2.6

表2 高速近地表模型Ⅱ

T able 2 Model Ⅱof near 2surface high 2velocity Layer 地层

厚度

/m

纵波速度

/(m ?s -1)

速度

比值

密 度/(103

kg ?

m -3)

120350022.3230380022.43295040001.852.54

600

4500

2

2.6

111 水平界面

针对低速近地表模型Ⅰ和高速近地表模型Ⅱ,计

算了来自第3层底面反射纵波的出射角随炮检距的变化,如图1所示。此时,第3层底界面为水平界面,出射角定义为反射波出射到地面时的传播方向与垂向的夹角,炮检距由0m 变化到3000m 。由图1可见,随

图1 反射波出射角与炮检距的关系

Fig.1 R elationship betw een emission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and offset

着炮检距增加,反射波出射角增大;低速近地表模型的

反射波出射角要低于高速近地表模型的反射波出射角;在炮检距为0时,2个模型的反射波出射角均为0°;在炮检距为3000m ,低速近地表模型的出射角仅为512°,而高速近地表模型的出射角已达到23.1°。显然,低速近地表模型的反射波出射方向比高速近地

表模型反射波的出射方向更接近于垂向。

112 倾斜界面

当地下存在构造时,地下界面会有一定倾角。在计算中,令第3层底界面倾角分别为0°、20°、40°和60°。这4个倾斜界面均过坐标为(3000m ,3000m )的A 点。计算了来自第

3层底界面A 点的反射纵波出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其中,入射角定义为第3层底界面的入射角;出射角定义为反射波出射到地面时的传播方向与垂向的夹角,当出射方向指向下倾方向时,出射角为正值;当出射方向指向上倾方向时,出射角为负值。

模型Ⅰ的第3层底界面倾角分别为0°、20°、40°和60°时,反射波出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见图2,由图2(a )可见,反射波出射角随着界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加;即使当界面倾角为60°时,反射波出射角也仅为10°左右。由图2(b )可见,反射波出射角随着界面倾角的增加而减小;即使当界面倾角为60°时,反射波出射角也小于10°。

图2 模型Ⅰ反射波出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

Fig.2 Emission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varying with

incident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in model Ⅰ

模型Ⅱ的第3层底界面倾角分别为0°、20°、40°和

60°时,反射波出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见图3,由图3

(a )可见,反射波出射角随着界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加。

当界面倾角为20°,反射波出射角大于17°;当界面倾角为40°,反射波出射角大于34°;当界面倾角为60°时,反射波出射角大于49°。由图3(b )可见,反射波出射角随着界面倾角的增加而减小;反射波出射角偏离0°较远。

 第1期刘 洋: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5

 

图3 模型Ⅱ反射波出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

Fig.3 Emission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varying with

incident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in modelⅡ

上述分析表明,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界面倾角的变化对反射波出射角影响不大,反射波出射方向仍然近似垂直出射;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界面倾角的变化对反射波出射角影响很大。当界面存在较小倾角时,反射波出射方向偏离垂向较远。

2 近地表速度对垂直检波器接收反射纵波振幅的影响

211 垂直检波器接收反射纵波振幅

为了研究近地表速度对反射振幅的影响,计算了反射波垂向振幅随界面倾角、入射角的变化,反射波垂向振幅值(或反射波垂向系数)定义为反射系数在垂向上投影值,真实反射波振幅值为反射系数值。

模型Ⅰ的第3层底界面倾角分别为0°、20°、40°和60°时,反射波垂向振幅值随入射角的变化见图4。由图4可见,界面倾角的变化对反射波垂向振幅值影响不大,反射波垂向振幅值都很接近真实反射波振幅值。

模型Ⅱ的第3层底界面倾角分别为0°、20°、40°和60°时,反射波垂向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见图5。由图5(a)可见,随着界面倾角的增加,反射波出射角逐渐增大,反射波垂向振幅值明显降低,反射波垂向振幅值偏离真实反射波振幅值越远。由图5(b)可见:当倾角为0°时,反射波垂向振幅值随入射角增加而减小;当倾角为20°、40°、60°时,反射波垂向振幅值随入射角增加而增加,表明反射波垂向振幅值随入射角的变化趋势与界面倾角有关;当界面倾角较大时,反射波垂向振幅值偏离真实反射波振幅值较远。

由图4和图5还可以看出,在界面存在倾角时,当入射角相同时,采用上倾方向激发、下倾方向的计算结果与采用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方向的计算结果不相同。即:当界面存在倾角时,炮点和检波点不满足互换性原理。

在常规反射纵波地震勘探中,往往将垂直分量地震记录等效为反射纵波记录。在高速层出露区,这种等效显然存在较大误差,垂直分量地震记录上所反应的AVO效应也是片面的。如果不消除出射角的影响而直接进行纵波AVO分析,得出的结果将存在较大误差甚至是错误的

图4 模型Ⅰ反射波垂向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Fig.4 V ertical amplitude of reflection w ave varying with

incident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in modelⅠ

212 合成地震记录

当纵波非垂直入射到不同介质分界面上时,除了形成反射纵波之外,还要形成反射转换横波。当纵波、横波非垂直出射到地表时,其振动会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上均有投影。因此,垂直检波器、水平检波器一般都接收到不同强弱的纵波和转换横波。

令模型Ⅰ、模型Ⅱ第3层底界面倾角分别为0°、20°、40°和60°,这4个倾斜界面均过坐标为(3000m, 3000m)的A点,计算中仅考虑来自界面第3层底界

56 石 油 学 报2006年 第27卷

 

图5 模型Ⅱ反射波垂向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

Fig.5 V ertical amplitude of reflection w ave varying with incident angle of reflection w ave in model Ⅱ

面的反射纵波和反射转换横波,合成记录为共中心点记录,中心位置为(3000m ,0m ),最小炮检距为100m ,最大炮检距为3000m ,采用上倾方向纵波震源激

发、下倾方向垂直检波器接收。

计算得到的低速近地表模型Ⅰ、高速近地表模型Ⅱ的地震记录见图6,每个小图的左半部分为X 分量(水平径向分量)记录,右半部分为Z 分量(垂直分量)记录。由图6可见,纵波和横波在2个分量上都有投影。随着倾角和炮检距的增加,纵波在垂直分量上投

影减小,而在水平分量上投影增大;横波在垂直分量上投影增大,而在水平分量上投影减小。当近地表速度

为低速时(模型Ⅰ

),反射纵波主要集中在垂直分量上,反射横波主要集中在水平分量上;当近地表速度为高

速时(模型Ⅱ

),反射纵波在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上的投影量受界面倾角和炮检距影响较大。当倾角较大时,反射纵波在水平分量上的投影量会超过其在垂直分量上的投影量,反射转换横波在垂直分量上的投影量会超过其在水平分量上的投影量

图6 低速近地表模型Ⅰ和高速近地表模型Ⅱ的合成地震记录

Fig.6 Synthetic seismic records for model Ⅰand model Ⅱ

3 分 析

目前,在常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时,一般都假设垂

直分量记录的主要是反射纵波,因而直接将Z 分量记录等同于纵波记录。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反射波近似于垂直出射到地面,反射纵波能量主要投影到垂直分量上,反射转换横波主要投影到水平分量上,因而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是合理的。

但是,当近地表为高速时,界面倾角越大,入射角越大,则反射波出射角越大,反射波在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上的投影强弱主要取决于界面倾角和入射角。如果此时仍然认为垂直分量记录为纵波记录,就会存在较大误差,这种误差一般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当地下界面存在一定倾角时,检波器

 第1期刘 洋: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7

 

记录到的反射纵波和转换横波一般会来自非铅垂面内,所以此时反射纵波和转换横波会在3个分量上有投影。因此,将垂直分量记录等同于纵波记录将会产生如下问题:

(1)纵波AVO(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是不真实的,因为它包含了出射角的影响。

(2)记录信噪比降低,这是因为垂直分量上记录的纵波信息不完整,同时垂直分量上还受到了横波的干涉。

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反射波非垂直出射到地面。如果已知反射波出射角,即可以恢复出反射波的真实振幅。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先反演地下速度场,然后根据速度场来确定反射波出射角,进而进行角度校正,恢复出反射波真实振幅。然而,这种校正尽管可以近似恢复出反射波强度,但它不可能提高信噪比。因为在校正反射波强度的时候,噪声的强度也得到了同等程度的校正。

当采用垂直单分量检波器接收时,记录的仅仅是矢量地震波场在垂向上的投影。单独利用此垂直分量记录,既难以恢复出反射纵波和转换横波的真实能量,又难以将两者从垂直分量上进行波场分离。要完整地记录和描述矢量场,必须采用三维坐标系统。如果将垂直检波器改为三分量检波器,则三分量检波器就能够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因而从三分量地震记录中,也就完全能够恢复出纵波与横波。

因此,在近地表高速层出露地区,建议开展三分量地震勘探。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要进行波场分离,从3个分量中分离出反射纵波和反射转换横波;然后再对反射纵波和反射转换横波分别进行偏移成像。由于三分量检波器完整地记录了矢量波场,所以最佳资料处理方法是不进行波场分离,而是在获得地下介质纵波和横波速度后,直接从弹性波理论出发,对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弹性波偏移成像[6Ο8]。由于三分量检波器完整地记录到了纵波和横波矢量波场,而联合利用纵波和横波能够在岩性勘探、裂隙勘探、流体识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Ο12],因此开展三分量地震勘探还能够提高油气勘探的能力和精度。

4 结 论

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反射波近似于垂直出射到地面,垂直检波器记录了绝大部分反射纵波能量,因而可以将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近似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这就是常规地震勘探在低速带区勘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反射波出射方向偏离垂向的程度也增加。垂直检波器记录了部分反射纵波能量和部分反射转换横波能量,因此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不能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由于纵波只有部分能量投影到垂直分量上,横波也有部分能量投影到垂直分量上对纵波起到干涉作用,因而垂直分量上反射纵波的信噪比降低,这就是高速近地表区地震勘探的困难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用三分量检波器替换垂直检波器,进而来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提出了对高速近地表区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上册)[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117Ο121.

[2] 孟尔盛.复杂构造山区地震勘探问题[J].石油学报,1999,20

(3):1Ο7.

[3] 车殿国,谢时雳.地震勘探技术在岛状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

[J].工程勘察,2001,29(5):65Ο67.

[4] 曾庆全,孔繁恕,郑莉,等.库车前陆盆地重磁电勘探述评[J].石

油学报,2003,4(3):28Ο33.

[5] 郝宏建,王财富.综合勘探在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的应用效果[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24(增刊):28Ο33.

[6]Wapenaar C P A,K inneging N A,Berkhout A J.Principle of

prestack migration based on t he full elastic two2way wave equa2

tion[J].Geophysics,1987,52(2):151Ο173.

[7] Chang W F,McMechan G A.Elastic reverse2time migration[J].

Geophysics,1987,52(10):1365Ο1375.

[8] Chang W F,McMechan G A.3ΟD elastic prestack,reverse2time

dept h migration[J].Geophysics,1994,59(4):597Ο609.

[9] 董敏煜.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114Ο145.

[10] Caldwell J.Marine multi component seismology[J].The Leading

edge,1999,18(11):1274Ο1282.

[11] Stewart R R,G aiser J E,Brown R J,et al.Converted2wave seismic

exploration:Applications[J].Geophysics,2003,68(1):40Ο57. [12] 刘洋.利用地震资料估算孔隙度和饱和度的一种新方法[J].石

油学报,2005,25(2):61Ο64.

(收稿日期2005Ο03Ο18 改回日期2005Ο06Ο24 编辑 张 怡)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作业及最终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整理 作业一 1、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需要的设备? 地震勘探基本上可分如下三个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设备,地震勘探装备是地震勘探的物质基础。 需要的设备分别是:地震勘探仪器,大型计算机集群和交互的工作站。 2、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什么? 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将由震源激发的,并经地层传播反射回地表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3、地震勘探第一个阶段的成果是什么? 地震勘探第一阶段的最终成果,就是地震勘探仪器产生的野外地震记录,它是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原始依据和工作基础 4、地震勘探仪器大致分为哪几代? 地震勘探仪器经历了六代: 第一代: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 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第三代:集中控制式数字地震仪 第四代:分布式遥测地震仪 第五代:新一代分布式遥测地震仪 第六代:全数字地震仪 5、地震信号有效范围是0.001毫伏-100毫伏,要求地震勘探仪器的动态范围至 少为多少? DR=20log(V max/V min)=20log(100/0.001)=100dB,仪器动态范围为0-100dB 6、对于一个满量程为4096毫伏的10位二进制电压表,输入信号电压为2231.5 毫伏,转换的二进制数据是(不含符号位)多少位,量化电平是多少毫伏?输入信号电压>1/2满量程,所以转换的二进制数据是10位的 量化电平q=V FSR/2N=4096mV/210=4mV 7、叙述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反射波到达时间有关的特征,如到达时间、速度等,称为运动学特征。 动力学特征:地震波的波形特征称为动力学特征,它包括振幅特征和频率特征。 8、叙述采样定理。 用低通滤波器从离散信号中恢复原信号的条件是采样频率(f s)大于信号最高频率(f m)的两倍。 作业二 1、叙述讲过的四种地震勘探检波器的种类,并说明哪种检波器是速度检波器, 哪种检波器是加速度检波器。 速度检波器:电动式地震检波器、涡流式地震检波器 加速度检波器:压电式地震检波器、数字地震检波器-MEMS加速度传感器 2、叙述电动式检波器的性能参数? 1、失真度(畸变系数) 检波器是一线性振动系统,按理想状态,它的输出应当是一纯正的正弦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它的上面总含有其它的倍频于它的高频成分,使其看上去就不那么纯,这就叫做检波器的失真度。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 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波前 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 不相同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 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 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 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 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 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 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 在自相关性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 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与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与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就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与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就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

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 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1、学习使用与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与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学习并掌握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与反演、图示方法。 5、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与实测的物探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 2、2 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共两周时间,第一周就是野外数据采集,第一天观察并掌握地震仪器的使用,接着天在银杏反射波工区,后天再南苑折射波工区施工。第二周进行数据处理并解释。野外数据采集反射波完成4条测线、 第三章工区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情况 3、1 银杏工区 反射波勘探工区就是在银杏篮球场道路之间的一个草坪区域,上覆疏松粘土层,下伏泥岩。由于地震波在疏松地层传播时能量损失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 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 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习题

地震勘探原理 1.什么是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什么是的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什么是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2.什么是应力?简述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物理含义。 3.什么是应变?简述正应变和剪切应变的物理含义。 4.试叙述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含义。 5.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6.设流体中的压强为P =Kθ,试证明流体中的纵波满足以下方程 01222=??-?t P V P p , ρK V p = 7.解释名词: (1)波前和波尾; (2)振动图和波剖面;(3)波的球面扩散; (4)同相轴和等相位面;(5)时间场和等时面;(6)频谱分析 8.什么叫视速度定理? 9.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0.试述面波传播的特点及频散现象? 11.一个三层模型如下图所示, 如果波从第一层顶界面出发振幅为A 0,法线入射波到第二层,试写出波在第三曾底界面上反射波返回至第一层顶界面时的振幅值。模型中R 表示反射系数;h 表示地层厚度;α表示吸收系数。 12.地震波在薄层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如何? 13.讨论绕射的产生过程。 14.什么是大地滤波作用? 15.一个以α=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 *=40ms ,视波长λ*=250m 。试计算其视频率f *和介质中的波速。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 *,λ*、、k *、v * 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 16.若脉冲g 1(t)的谱为G 1(f),而脉冲g 2(t)=g 1(at), a 为常数,试求g 2(t)的谱G 2(f),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 试绘出点震源激发的p 波、SH 波和SV 波的振动方向示意图 17.假设声波、面波、直达纵波沿界面传播的视速度分别为350、700、1400(m/s),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时距曲线。 18.水平反射界面以上介质的传播速度为2000m/s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h=500, 1000, 1500, 2000 m 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9.水平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为2000m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v 1=1500, 2000, 3000, 4000m/s 时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0.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射线速度”等的定义及R 1 R 2 R 3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 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 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 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精选试题四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D)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要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所以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是认为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3、时间域和频率域: 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的表现形式 二、填空题 1. 目前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 主要包括___地震__勘探,__重力___勘探和_磁法_勘探以及____电法____勘探, 其中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地震_____勘探.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_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__转变为____电信号_____. 4.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统________ 5.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___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___. 6. 波阻抗是______密度_______和_____速度_______的乘积.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__地层的______波阻抗差异________的大小. 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层速度______. 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叠加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均方根速度_____. 10.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最短时间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费马______时间原理. 三、选择题 1. 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 C ) 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 2. 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 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 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 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 A:一次. B:四次. C:多次. 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 A:垂直. B:相同 C:相反. 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 1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修订稿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XXXXXXX学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 2、使用Geogiga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 三、实验原理 地球物理条件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阻抗差,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表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表几种岩石的波阻抗

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图反射波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论文提要 根据近三年对地震勘探的学习和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总结出对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础任务是采集各种地震资料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精度和效果,所以对地震法的野外工作必须要十分重视。 野外工作方法,因各探区具体条件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本论文就是介绍不同的野外环境所使用得不同勘探方法。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包括:勘探前期的测量工作、勘探中的钻井工作、各种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地震波的接收。二维勘探设计及测线部署包括:勘探阶段的划分、地震测线部署、地震勘探设计。三维勘探的运用和与二维的区别包括:三维勘探与二维的区别、高精度三维勘探的运用、地震数据野外采集、地震数据室内处理、地震资料的解释 正文 一、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如利用炸药爆炸产生人工地震,再用精密仪器记录下爆炸后地面上各点的震动情况。利用记录下来的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那么人工地震为什么能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呢?我们知道,当投一块石头到平静的水池里,平静的水面就会出现一圈圈的波纹,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了"水波"。"水波"传到水池边或遇到障碍物时还会返回来,发生所谓的"波的反射"。地震勘探的原理与此十分类似,在地面上某点打井放炮后,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向下传播。地震波遇到地层(速度与密度的乘积有差异)的分界面时,通常会发生反射;同时另一部分地震波还会继续向下传播,碰到相似的地层界面后还会产生反射和透射,即一部分地震波的能量反射回地面,另一部分继续向下传播。与此同时,地面上精密的仪器把来自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地震波从地面开始向下传播的时刻和地层分界面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刻,得出地震波从地面向下传播到达地层分界面,又反射回地面的总时间,再用别的方法测定出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速度,最后就可得到地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了。 1、勘探前期的测量工作 工程内容:测量是指将勘探部署图上点、线、网按要求运用测量的方法放样到实地,为地震勘探施工、资料处理、资料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及图件等。 工程目的:为后续工序施工及成果图指明确切位置 测量分类:分常规测量、实时差分测量二种方法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

浅层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法 为了满足我国地质工作的要求,做好地震勘探采集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状况展开分析,落实好地震勘探采集工作的相关策略。受到地形特征、地震勘探技术、施工地表特殊性的影响,浅层地震勘探采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合设备的采用,保证资料采集设计方案的优化,从而满足当下地震勘探工作的要求,保证资料采集体系的健全,提升其资料采集的准确性。 标签: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浅层地表层性质;地层介质传播 1 采集仪器准备工作及观测系统应用工作 (1)在物理勘探过程中,地震勘探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进行弹性波的激发,在传播过程中,弹性波穿过地层介质,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折射、反射及投射状况,再进行专业仪器的使用,记录好这些振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及研究,得到地质界面、地质形态等构造的相关信息,通过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进行岩石或者矿床等性质的分析。这种地震勘探方法比较流行于非金属矿产、沉淀型能源矿产等的采集,文章以复杂地区的煤田地震勘探为例子,进行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的深入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地震勘探工作需要选用好适当的仪器,在地震勘探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勘探目标,进行相关采集仪器的使用,确保這些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性。在浅层地震勘探过程中,需要进行中小型采集仪器系统的使用,要保证系统的良好性能。在浅层地震勘探采集过程中,系统采集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分布式采集数字传输模式及集中式模拟传输模式,这两种模式具备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其性能参数指标也存在差异。 目前来说,我国的煤田地震勘探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缺乏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应用,缺乏国产的先进仪器。在实践过程中,多使用国外的先进仪器,这些仪器普遍是大中型仪器,比如428XL系统。在实践过程中,国产的轻便分布式采集系统也能得到应用,这种分布式采集系统具备以下特点,其采集信号保真度比较高,系统输入的噪声比较小,具备良好的采样率,具备良好的施工环境适用性。 (2)为了满足地质勘探工作的要求,需要做好浅层区的地震勘探采集工作,需要实现观测系统的强化,做好二位地震观测的相关工作。在二位地震观测应用中,比较常见的是多覆盖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勘探深度比较大,具备较多的仪器道数,就需要进行端点放炮的使用,如果勘探深度比较浅,为了有效提升浅层的覆盖率,必须进行中间放炮的模式开展。在实践过程中,要保证中间放炮观测系统不同工作模式的协调,需要针对地下地层的相关工作环境,进行该系统的具备选择及应用。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 01综述 1、写出5种与常规地面采集(地面激发、地面接收,主频20-40Hz)不同的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 VSP:地面激发、井中接收(零偏、非零偏、Walkway、三维) 井间地震:井中激发、井中接收 时移地震/四维地震:多次采集 随钻VSP:钻头激发 多波多分量:纵波、横波激发 (山地地震高分辨率采集高密度采集) 2、写出地震勘探中5种解释新方法。 属性分析、地质统计学、反演:叠后反演、叠前反演(EI)、 AVO、裂缝预测、信息融合技术、神经网络 3、写出5种地震勘探基础理论新方法。 反演理论、小波变换、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图形图像学、 地震波模拟(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各向异性 02 VSP 1、什么是VSP VSP:垂直地震剖面,是一种井中地震观测技术。也即在地面激发、井中放置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的一种地震观测技术。 2、VSP的采集方式 (VSP的采集方式是指激发点、接收点的排列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 地面多次激发,井中三分量接收,激发-检波器提升-再激发-再提升。 3、VSP分为哪几种采集方式(三种) 按激发点、接收点的分布特征可以将VSP的采集方式分为 ①常规VSP采集;②长排列资料采集;③三维VSP与三维地震联合采集 4、零偏移距VSP有哪些应用 求取各种速度、识别地面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标定地质层位、计算井旁的Q衰减因子等。 5、偏移距(非零偏)VSP有哪些应用 查明井旁的地层构造细节、其作为二维观测可以作出一小段局部地震剖面,具有很高的垂向和横向分辨率描述井旁一定距离内的构造和岩性变化。 附:VSP应用: 提取准确的速度及时深关系(零偏) 标定地震地质层位(零偏)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 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 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 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第四节检波器组合 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 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 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 第二节反滤波 第三节水平迭加 第四节偏移归位 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 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 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 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 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 3、波尾(难度89区 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 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 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 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 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 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 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动力学(70 、 40) 2、物理地震学(71、 35) 3、频谱(50 、 50) 4、波的发散(90 、 30) 5、波散(90 、 31) 6、频散(80、 35) 7、吸收(70 、 40 )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 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 1、规则干扰波(90、30) 2、不规则干扰波(90、30) 3、观测系统(80、35) 4、多次 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 6、检波器组合(90、30) 7、方向特性(75、30) 8、方向效应(90、30) 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1、共中心点迭加(70、40) 2、水平迭加(60、40) 3、剩余时差(60、50)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1、偏移迭加(75、30) 2、平均速度(85、30) 3、均方根速度(80、30) 4、迭加 速度(70、40) 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 1、标准层(50、40) 2、绕射波(40、50) 3、剖面闭合(30、60) 4、三维地震(70、 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 二、填空题 第一章 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90、30) 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70、50) 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 (40、60) 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极小点坐标()。(70、40) 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70、35) 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盲区半径()。(75、35) 7、射线总是()波面。(70、40) 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为()。(65、40) 9、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 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30、50) 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