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介绍

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介绍

李善良

一、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教科书根据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教科书充分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宗旨,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教科书中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材料丰富,涵盖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内容等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呈现,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科书充分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注意到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教科书编写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出发点,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活动提供空间和可能。教科书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教材注意为教师的再创造留有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范式的转变。

4.教科书采取多种形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教科书编写始终贯彻与教学实验、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则。一方面,在收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集中专家、优秀教师进行初稿的编写;另一方面,对所编写的初稿以选修课等方式进行小范围的实验、跟踪,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对于新增内容(尤其是选修课程的系列3、系列4),先后在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全程试教两轮之后,再形成实验教材。编写大致程序为:专家根据标准编写初稿→学校实验→收集信息→专家、教师讨论→编写组整合→再一次实验→总结修改→形成实验教材初稿。二、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

(一)教科书的编写体系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按知识发展顺序把整套教材分成几条主线,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每一模块,充分进行模块整合,每个模块有整体贯通的主线。在模块统领下,提出各章的编写体系。在每一章的编写中,同样进行全章的整合。同时注意各章之间的联系。

必修模块1、2、3、4、5,选修1-1,1-2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必修模块1、2、3、4、5,选修2-1,2-2,2-3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选修系列3与选修系列4既保持统一的体系,又力求体现各自的特色。

本次送审的数学5、选修系列1-1、1-2、2-1、2-2、2-3与《标准》的相关内容基本一一对应。选修系列3(6个专题)、选修系列4(9个专题)的内容基本覆盖《标准》的要求。各册内容目录见附录。

(二)教科书编写结构与体例

1.必修、选修系列1、2的编写体例

教科书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的结构主要包括:模块、章、节、单元等,具体内容如下。

(1)章、节

章:由章头图、引言、各节内容、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等内容构成的整体。

引言包括:

①本章的主背景,以入口较浅的生活或学生能理解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这个背景又是本章核心内容的原型,在一章中将多次按不同层次或方向出现,统领全章。

②引领本章内容的问题。这是本章的生长点、核心内容或研究方法,它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节:包括内容组织、活动开展、拓展栏目、习题、阅读等内容。

节为教学的基本单元,每节有自己的小系统。每节开头在章的背景下,给出分支背景,围绕章的问题,提出相应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本节的起点、核心内容的出发点。

内容组织主要形式为:

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

意图: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

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

意图: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

意图:感知数学。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

意图:建立数学。

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

意图:运用数学。

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由过程到对象)等。 意图:理解数学。

(2)拓展栏目:主要方式有思考、实验、探究、阅读、链接等,穿插在各个环节中。

(3)习题、复习题:分为紧密联系的三个层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

2.选修系列3、4的编写体例

为适应学生个性选择需要,选修系列3、4的编写结构与体例为:专题-节-单元。具体内容如下(其中选修系列3不设总复习题):

三、教科书的特色

教科书的编写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国内外高中阶段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大胆尝试,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一)必修系列、选修系列1、2的编写特色

为保证教科书的整体协调,与数学1—数学4编写一样,数学5、选修系列1-1、1-2、2-1、2-2、2-3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色。

1.在内容处理上,力图做到“入口浅,寓意深”

“入口浅,寓意深”是一种指导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的、与他们经验紧密联系的背景中建立数学理论,获得数学理论后又能及时返回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这种思想体现在教科书每一个环节的编写上,而不仅仅是引入部分。

章头图给出本章核心概念或原理的直观形象。引言说明数学的来历,提出本章的核心问题或研究方法。正文建立数学理论、给出运用、研究方法。本章回顾是由厚到薄的反思过程,对全章作概括、整理、提升。

每一个环节“入口”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寓意”不断加深。

例如,基本初等函数Ⅰ的处理:开始给出三个背景例子(人口统计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温度曲线图)。通过对这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的分析,引出函数概念。进而利用这三个例子,研究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函数的性质。此后,给出函数的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在学生获得函数的一般研究方法后,又回到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中,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整个内容一气呵成。其主线是函数概念与性质,而入口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简单的情景蕴涵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它们引出了函数的整个内容与研究方法。学生在这三个例子的反复学习中,不仅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不断加深,而且获得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背景数学应用。

例如,“导数的概念”的引入。首先通过引言:世界充满着变化,有些变化几乎不被人们所感觉,而有些变化却让人们发出感叹与惊呼。下面是一个案例:

某市2004年4月20日最高气温为33.4℃,而此前的两天,4月19日和4月18日最高气温分别为24.4℃和18.6℃,短短两天时间,气温“陡增”14.8℃,闷热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得太快了!”

但是,如果我们将该市2004年3月18日最高气温3.5℃与4月18日最高气温18.6℃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温差为 15.1℃,甚至超过了14.8℃.而人们却不会发出上述感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前者变化得“太快”,而后者变化得“缓慢”。

进而提出问题:用怎样的数学模型刻画变量变化的快与慢?这样的数学模型有哪些应用?

在此基础上提出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在前面的案例中,“气温陡增”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观察下面的气温曲线图(以3月18日作为第一天)。

容易看出B ,C 之间的曲线较A ,B 之间的曲线更加“陡峭”。陡峭的程度反映了气温变化的快与慢。如何量化陡峭程度呢?

简单的情景蕴涵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它们引出了导数的整个内容与研究方法。学生在导数的概念建立过程中,不仅对导数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而且获得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背景 数学 应用。

每一章都有这样的“入口”素材。集合中“介绍自己”,立体几何中“长方体”、解析几何中“路面坡度”、统计中的“最高气温估计”、概率中“抛硬币”、三角中的“摩天轮”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解三角形中的“测量”,数列中的“储蓄问题”,常用逻辑用语中“常见命题”,圆锥曲线中“用平面切圆锥”、推理与证明中“摸球问题”、计数原理中的“走路方法”、概率中“抛掷骰子”、统计中的“新药有效吗”等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2.在结构设计上,注重整体贯通、互相联系

教科书编写注重整体贯通、互相联系。

(1)整体贯通

教科书在编写时从整体出发,按知识发展、背景问题、思想方法三个纬度,将全书—模块—章—节做整体设计(这里全书指系列1或系列2),实现整体贯通。

思想方法

背景问题

知识发展

全书 模块 章

节 单元

① 教科书从知识发展、背景问题、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整合,使学生获得整体认识与理解。

从知识发展角度,教科书分几条主线实现全书贯通: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导数及其应用;直线、圆、圆锥曲线;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初步、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算法初步、计数原理、统计、概率;等。

)

教科书通过问题将整个内容贯通,将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从章引言中的大问题—节背景中的中问题—知识单元中的小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建立、应用的全过程。整个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树”的形象:“根”是实际背景,“干”是数学理论,“枝叶”就是数学运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成为一个整体,在“本章回顾”中就给出整体“树”的形象。

教科书编写时注意按相近的思想方法或研究方法进行贯通。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空间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中始终贯穿“形—数”转化与统一的思想方法;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导数等内容始终贯穿“数学建模”思想;算法、计数原理、统计、概率等内容始终贯穿着算法的思想。

②教科书编写注意模块、章、节、单元之间的贯通。

每个模块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有贯通整个模块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学生对一般研究方法与思想方法的掌握。编写时始终坚持:知识是为解决问题自然建立的,而不是简单被动提出的。

数学1中,注意以集合与对应为主线,使集合与函数概念联系;使学生获得对函数的整个清晰的认识。

情景情景

提出问题

集合概念函数概念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集合表示函数表示指数概念性质运算对数概念性质运算

指数函数应用对数函数应用

集合运算

函数性质函数应用

数学2解析几何中始终围绕“有了曲线如何建立方程,有了方程怎样研究曲线的性质”的思想展开。这种思想不仅是处理直线与圆的方法,也是整个解析几何的一般方法。这一章和两节开头所提的问题都充分体现这种思想。

在“数列”的编写中,先讲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再简要研究一般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与函数关系、递推关系等性质。这样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具体的数列说明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数列与函数的关系、递推等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掌握和运用。主要体系为:

等差数列(概念,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递推性质,求和);

等比数列(概念,通项公式,与指数函数的关系,递推性质,求和);

一般数列(通项公式,与函数的关系,递推性质)。

在“圆锥曲线”的编写中,继续贯彻数学2中提出的“有了曲线如何建立方程,有了方程怎样研究曲线的性质”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放在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每个内容上,让学生不断感受解析几何的一般研究思想方法。先通过活动,

用平面切割圆锥面,从几何角度给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然后按照解析几何研究的统一思想方法(在数学2中已经给出,这里进一步贯穿):建立坐标系,根据几何性质建立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从代数角度研究曲线的性质。主要过程为: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整体-----------→部分----------→整体。

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研究完毕后,再给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最后研究一般的曲线方程,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主要过程为:

直线与圆——圆锥曲线——曲线与方程,

特殊---------→一般。

每章有核心的概念、原理,有自己的主线,整个内容围绕核心概念或原理展开。从整体结构上看,章目录反映知识展开、呈现的过程;引言是向学生展开研究主题的过程(为什么);正文就是建立数学(是什么)和解决问题(干什么)的过程;本章回顾是对整个研究过程、方法作回顾、总结、反思。

例如直线与方程一章,始终以斜率为主线,统整整个内容。具体安排为: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处理既避免了传统教材的不足,又使学生获得对解析几何处理的整体研究方法:从形到数,以数研究形。在圆的处理中,同样采取这样的方法。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就可以自己按照这种研究方法,独立探索其他的领域,而不是简单记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

每个节(教学单元)有实现上述思想的教学目标,围绕此目标有大致统一的体例设计:包括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等内容。在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2)互相联系

为了尽可能建立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整体理解,教科书编写时充分考虑联系性。主要有以下一些安排。

①加强数学与“外部”的联系。教科书充分关注数学与自然、生活、科技、文化、各门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外部世界是息息相通,紧密相连的。

②加强数学自身的联系。主要加强不同章节内部的联系、同一模块内部的联系、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教科书编写时注意先期学习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内容呼应前面的内容。在编写选修系列1、2时,充分考虑它们与必修模块的联系,特别是统计案例与统计初步,概率与概率初步,导数与函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等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算法中设计抛硬币的例子、统计中设计的“数芝麻”问题都为学习概率打下伏笔。又如三角函数呼应解析几何,统计、算法呼应函数。平面向量呼应三角函数,又为三角恒等变换作准备。

加强材料的组织和数学研究方法的联系。例如:对称性在函数奇偶性、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立体几何性质、圆的性质等方面得到统一的体现。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函数、解析几何初步、三角函数、向量的研究中得到统一的体现。例如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函数、解析几何初步、三角函数、向量的研究中得到统一的体现,而在不等式、圆锥曲

线、导数及其应用、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等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教科书还注意思想方法、研究方法的前后“呼应”,前面在适当地方加以渗透,给学生留有早期的印象与准备,后面详细予以解决。例如在数学2中,空间图形的体积计算体现了“定积分”的思想,而到“定积分”的内容中就给予详细的解决;直线斜率有“导数”的影子,而在“导数”概念引入时,就充分考虑“以直代曲”,等等。三角函数习题中有“级数展开”的背景,“二分法”中有逼近思想,等等。

③加强教科书各栏目之间的联系,主要加强背景、内容、例题、练习、习题、复习题之间的联系;加强章背景、节背景、解决问题的背景之间的联系;加强章问题、节问题、内容呈现的问题、例题、习题中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加强章首引言提出的思想、内容展开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中需要的方法、章回顾中的总结之间的联系。

3.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活动提供空间。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与思想方法,注重返璞归真,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本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例如函数概念,学生通过人口统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天内气温变化图等熟悉的实例的分析归纳,从中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对于数集A中每个“输入值”,按某种法则f,唯一地对应着数集B中的一个“输出值”。例如,在引入正弦定理时,首先让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而提出任意三角形中的问题,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空间。在推理与证明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总结提炼有关过程与方法。

教科书及时吸收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数学的逻辑起点的有机协调,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关于“算法初步”的内容。学生根据国际奥委会投票表决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操作程序,写出流程图,发现算法中需要重复执行同一操作,从而学习循环结构。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对数时,先让学生类比猜想对数性质,再呈现Excel提供的数据,让学生观察log2M、log2N、log2(MN)、log2M+log2N等之间的关系,加以比较分析,探索得出如下对数运算法则:log a(MN)=log a M+log a N,再从对数定义出发加以证明。

在“椭圆”的引入中,首先提出两个背景问题:一些实际图形象椭圆,但“它们究竟是不是椭圆?”,一些仪器是利用椭圆性质制造的,“怎样设计才能精确地制造它们?”,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解析几何的两个主问题:“怎样建立方程”、“如何根据方程研究性质”,使学生的认知起点与这里的数学逻辑起点相联系,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完椭圆后,及时提出:“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

等于常数,并且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

a2+

y2

b2= 1。双曲线上的点到两个定

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值.那么,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呢?”。引导学生类

比提出猜想,例如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能为x2

a2

y2

b2= 1。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学生会自

觉利用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来寻找双曲线的方程。

在“导数概念”的编写中,追求建立导数概念的过程,而不过分强调形式化定义。先通过实例(体重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体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直观感知平均变化率,进一步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理解瞬时变化率,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导数概念的表象,最后才给出导数概念的定义。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就可以自己按照这种研究方法,独立探索其他的领域,而不是简单记忆导数的形式化定义及各种公式。

教科书充分创造探究机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从情景到问题的提出、从问题到数学的建立、从数学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都需要进行探究才能完成。

在内容处理上,探究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出现。正文、思考、旁白、探究、阅读、探究性习题、探究性课题学习等,从小到大,从示范到案例,再到一般探究都作了整体设计。教科书编写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实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建构数学、解决问题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运用知识、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相关课题。这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变为自主探究、注重过程、合作交流。

4.教科书为教师留有较为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创造新的教学范式

教科书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为教师留有较为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教学范式。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偏于讲授与灌输。有时也通过实例引入有关数学内容,但实际背景往往作为陪衬,学生并没有真正从中感悟、发现、建立、理解数学,更不知道数学产生的背景、建立数学的必要、如何应用数学,很少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所学的数学在考试后便丢失了,没有发挥数学教育应有的价值。

为了克服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范式,我们在编写教科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过程。在为学生留有探究空间的同时,教科书也为教师留有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创造新的教学范式。大量的思考、探究、链接、阅读等是难以用传统教法完成的,习题中的阅读、写作、操作、调查等也只有学生自己完成。这就促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数学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的空间。同时,教科书提供的背景、问题示范,也激发教师要创造更多的适于本班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这套教材对教师创建新的教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5.教科书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全套教科书根据《标准》要求,对必修系列、选修系列1,2,3,4进行了整体规划,注重不同系列教材的层次性与联系性。对于必修系列教材,立足于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对于选修系列教材,充分满足不同学生多种选择的需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教材统一考虑各册之间的联系,并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

在编写必修教材时,主要从基础性、兴趣性、层次性三个方面考虑。整个教科书设计为:一个核心,多个层次,多种选择。以基本教学要求为核心,通过这个载体,学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学好核心内容后,根据需要,有多种选择,具体设计如下。

(1)教科书中的引言、正文、练习、习题中的“感受·理解”部分、阅读、探究案例、实习作业、本章回顾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教科书的核心,体现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编写时,力图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

练习主要是巩固所学内容,进行模仿性的活动,有少量的变式练习。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认识与巩固。

习题的“感受·理解”,比练习要求稍高一些,学生要进行一些探究性活动、创造性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很难,所有学生经过思考基本上都能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考虑广大同学的不同需要,教科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主要是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包括思考、探究、链接、习题中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一些内容作思考与探究。

习题的“思考·运用”是比“感受·理解”在思维层次上要求更高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注的是研究方法、思想方法的运用,而不是机械模仿。

习题的“探究·拓展”主要着眼于鼓励学生探究、创新。所选问题充分关注探究性、创造性、开放性。这部分习题形式多样:有传统的形式,也有操作、阅读、写作、欣赏等。

虽然选择空间虽然具有较大的弹性,但是这些弹性都依赖于核心内容。利用核心内容,经过努力都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作任意的选择,不会影响后继学习。

对于选修系列1、系列2的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保证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注意层次性、探究性、应用性。

6.教科书突出数学本质,返璞归真,适度形式化

教科书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结论的情形下,按数学的规范要求,建立适度的形式化表达。注意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以及表象、原型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在推理方面,结合观察、实验,通过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建立数学猜想,而后进行验证、说理,对于《标准》要求证明的结论,再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

例如立体几何的处理。对于概念的引入采用直观描述方法,棱柱视为平面多边形在空间的平移形成的几何体,锥体视为柱体上底面退缩为一个点所成的空间几何体,球视为半圆绕直径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以运动变化观点从直观上认识空间几何体,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突出数学本质。对于立几推理的设计思路为:对不要证明的判定定理,并不是简单观察,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说理,从合情推理层面说明其正确性。把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教学统一起来,只在性质定理这一块给出严格证明。这一段内容的学习,把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融为一体,学生几乎经历了人类发现真理的全过程。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在直线方程中,把建立直线方程作为整体目标,突出用斜率处理的思想,与课标扣紧,逻辑结构紧密。△y/△x既新颖又本质,可以与曲线的切线、导数等更多内容联系。圆的处理也是这样进行的。

例如统计案例的编写。通过10个案例将统计的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每个案例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给出相应的理论)、讨论等,不强调从理论开始演绎。

又如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编写。为避免与数学2中的立体几何的简单重复,在空间向量应用这一部分,没有按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来编写。而采用:先讲清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两个基本内容,然后从线面关系(包括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判定,空间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计算两个方面研究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侧重于应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不在于简单地用空间向量把立体几何的概念、性质复述一遍。

数学2的处理是横向的:空间线线关系,空间线面关系,空间面面关系;

选修2-1的处理是纵向的:方向向量与法向量,线面关系的判定,空间角的计算。

这样处理的意图:既使学生自觉地回顾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同时又使学生学会用向量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再如复数的处理。在引入虚数单位把实数扩充为复数后,从代数角度将复数的四则运算一次给出,再给出复数的几何意义,最后给出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这样处理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代数运算的意义。

7.教科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科书在编写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创设问题情境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的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现、创造,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提供平台,增强学生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函数”中,以“阅读”的形式,介绍Excel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指出自变量的值用“等差趋势填充”生成,对应的函数值利用Excel的相对引用功能“拖曳”产生。操作省时省力,图象清楚、美观。

例如:在“不等式”中,介绍Excel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操作省时省力,图象清楚、美观。在“统计案例”“概率”等内容中,使用信息技术带来极大的方便,例如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运算复杂,而借助Excel可以直接快捷运算出结果,同时通过Excel制作图表观察有关分布规律非常直观,便于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矩阵与变换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有关变换的动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在数列与差分中,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地进行叠代,节省大量时间,使许多数学活动能够在课堂上完成。

8.教科书努力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编写教科书时,把数学文化定位于: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知道数学与人类文化息息相关;学习数学家的精神,为创造人类文明发愤学习;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体会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科书在多个方面体现数学文化的整合与渗透。章头图中的画面蕴涵着数学与自然的关系,每章引言选择了数学家的名言,在正文中结合相关知识给出数学文化资料介绍,设置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家与数学发展历史,在练习、习题中也提供多种数学文化素材。

在体现数学文化内容时,既充分展现我国古代数学的文化成就,也介绍国外的一些数学家成就。

(二)选修系列3、4的编写特色

系列3、4的编写,力图体现《课标》意图,充分满足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的需求。专题的编写着眼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应用意识。

选修系列3、4的编写既保持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2的特色,又有自身的特点,根据系列3、4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保持趣味性、探究性、文化性。同时结合各专题的特殊性,既保持16个专题编写体例上的统一要求、统一的风格,又保证充分体现各专题内容展开的特点。

专题编写以提高兴趣、拓宽思路、发展思维、转换观念、学会探究、学会应用、增强素养为宗旨,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入数学概念、结论和思想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继续保持“入口浅,寓意深”

在系列3、4的编写过程中,继续贯彻整套教材的“入口浅,寓意深”的特色,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内容(包括数学理论、思想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尽量避免过度形式化,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实例、图形等多种方式介绍有关数学内容。例如《对称与群》通过学生熟悉的大量实例,引出一般的数学概念。《矩阵与变换》从与学生生活背景紧密相连的例子,引出矩阵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几何变换引出矩阵的各种变换,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建立过程。《初等数论初步》通过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简单例子引出一般理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理论的产生背景与过程。《信息安全与密码》通过趣味性的故事,引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作用。《数学史选讲》10个专题,通过介绍基本的数学发展历程、数学家的成长经历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既注重整体设计,又充分反映专题特点

在进行专题编写时,力图促进学生在纵向与横向上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在数学思维上有较大发展,在文化素养上有一定的提升。在整体设计上,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探究过程,注重整体贯通,上接下联。根据各专题的内容与思想方法不同,将16个专题大致分类,在每类中有相对统一的价值追求。

有些专题与初中数学、必修内容结合比较紧密,是必修内容的延伸与拓广。例如,《几何证明选讲》是与初中平面几何紧密相连的;《不等式证明选讲》与初中、数学5中的内容相连,又是它们的拓展延伸;《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与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紧密相连,是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延伸。在编写这些专题时,特别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拓展,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内容出发,自主探究,做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力求在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方面、在思维发展上获得突破。

有些专题突出地体现了近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称与群、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矩阵与变换等;有些专题属“纯数学”的内容,如初等数论初步。这些内容能较好地反映数学理论研究的特点,但都比较抽象,中学生较难接受。在这些专题的编写中,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力图通过数学内部产生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问题的解决,建立数学理论,并进一步运用理论去解决相关的问题(有很多是实际问题)。同时注意遵照历史,突出数学发展的逻辑线

索,反映有关数学理论发生发展的背景与过程,增进对数学思想和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内部的动力,感受到数学内部的美,感受理性思维的力量。

有些专题与数学应用紧密相连,它们本身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能反映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例如信息安全与密码、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球面上的几何等。这些专题的编写,充分考虑实际背景,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背景—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理论、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对数学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应用数学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刻理解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些专题从数学发展、数学史角度考虑,能初步展示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反映优秀数学家的贡献与精神,例如数学史选讲、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在编写这些专题时,充分体现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注意展示数学家的献身精神与科学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形成科学态度与数学理性精神。

3.注意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

作为高中数学选修课教材的专题,既不能写成理论专著,也不能写成科普读物。在进行专题编写时,充分吸收“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的编写思想,我们根据专题特点,灵活处理,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1)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内容

考虑到选修3、4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在编写教材时特别重视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紧密相连的实例与背景,引入相关的内容。例如从学生熟悉的整数的性质开始介绍初等数论的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开始介绍信息安全与密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开始介绍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发展过程

在专题编写过程中,注意避免以介绍知识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究、建立猜想、验证结论、建立理论、形成思想方法。例如球面几何的编写,就通过丰富的测量、航空、卫星定位等问题,引导学生与平面几何类比,探究球面几何的有关性质,建立球面几何的有关理论。又如,矩阵与对称的编写,始终从几何变换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有关矩阵理论。例如优选法与实验试验设计初步与现实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典型案例,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随着问题的深入、复杂,把全部理论建立,最后解决一般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发展过程。

(3)每个专题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求完美的科学体系

在进行专题编写时,特别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不求完整的科学体系。例如三等角与数域扩充,就突出在三等分角研究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而不过分追求群论的系统介绍。矩阵与变换的编写立足于从几何变换出发,从图形的变换直观地理解矩阵的运算,使学生认识到矩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不过分追求矩阵的一

般理论。又如球面几何在内容处理上淡化理论推导,强调类比的思想方法。

4.注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维的发展并进

专题的编写始终注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维的发展并进。在数学史选讲、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对称与群等专题中,始终注意数学发展的历程、数学家的追求精神,使学生在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又激发为人类文明的推进而奋斗的热情。同时在每个专题的编写过程中,注意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在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关键在引导学生“怎么想”、“怎么做”,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附录:各册内容安排

数学1

第1章集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子集、全集、补集

1.3交集、并集

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简单性质

映射的概念

2.2指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指数函数

2.3对数函数

对数

对数函数

2.4幂函数

2.5函数与方程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数学2

第3章立体几何初步

3.1空间几何体

棱柱、棱锥和棱台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直观图画法

空间图形的展开图

柱、锥、台、球的体积

3.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的基本性质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4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4.1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方程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交点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4.2圆与方程

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数学3

第5章算法初步

5.1算法的意义

5.2流程图

5.3基本算法语句

5.4算法案例

第6章统计

6.1抽样方法

6.2总体分布的估计

6.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6.4线性回归方程

第7章概率

7.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7.2古典概型

7.3几何概型

7.4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学4

第8章三角函数

8.1任意角、弧度

8.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8.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9章平面向量

9.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9.2向量的线性运算

9.3向量的坐标表示

9.4向量的数量积

9.5向量的应用

第10章三角恒等变换

10.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10.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10.3几个三角恒等式

数学5

第11章解三角形

11.1正弦定理

11.2余弦定理

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2章数列

12.1等差数列

12.2等比数列

12.3数列的进一步认识

第13章 不等式

13.1不等关系

13.2一元二次不等式

1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13.4(0,0)2

a b a b +≤≥≥ 选修系列1

1-1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 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 5圆锥曲线与方程

第3章 导数及其应用

3. 1导数的概念

3.2导数的运算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第1章 统计案例

1.1假设检验

1. 2独立性检验

1. 3线性回归分析

1. 4聚类分析

第2章 推理与证明

2.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公理化思想

第3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第4章框图

4.1流程图

5.2结构图

选修系列2

2-1

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2.6曲线与方程

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空间向量的应用

2-2

第1章导数及其应用

1.1导数的概念

1.2导数的运算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

第2章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

2.4公理化思想

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2-3

第1章计数原理

1.1两个基本原理

1.2排列

1.3组合

1.4计数应用题

1.5二项式定理

第2章概率

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2超几何分布

2.3独立性

2.4二项分布

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6正态分布

第3章统计案例

3.1假设检验

3.2独立性检验

3.3线性回归分析

4.4聚类分析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缺点

浅析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的优劣 数学组朱国民 我们市十五中通过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详细地分析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内容,对其优点和课程上的不足分析如下: 高中数学教材历来在编排上重视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也存在内容跨度大,结构不合理,应用重视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如下优点: 1、教学新思想 新教材提高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与旧教材相比较:旧教材对学生学习规律研究得不够,缺少启发性和趣味性,有些学生把教材当成查找公式的工具书。而新教材则加入了一些插图和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文字叙述通俗易懂,知识的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习题的设计层次分明,灵活多样,同时删减了部分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记忆,如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只给出了最基本的三个公式,柱体、台体、锥体的体积公式只给出了结果,而对蕴含了“微积分,极限”等数学思想的球面积及体积公式给出了详细推导过程, 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新意识 新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新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概念从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提出。例题,习题多增加联系实际的背景。如数列中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函数中联系增长率的变化,直线和圆的方程中增加线性规划初步知识,圆锥曲线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等。

二、新教材相比有如下不足: 1、内容跨度加大 新教材中,数学的应用比以前重视了许多,但跨度似乎大了一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距离,比如高一(下)按知识体系就要上必修4、5、2共3本书,而且还要调整在上必修5线性规划前先讲必修2的直线的方程;高一(上)讲必修1集合的运算前要进行初高中衔接,补充讲解一次、二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又在必修5。另外,应用题或者数学建模题很大部分需要用到计算机或者计算器才能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不好操作。 2、教学进度难以把握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很多教师都感觉到新教材知识点多、内容广,教学进度不好把握,新增的一些知识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新教材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不牢,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强,不如原来的老教材的知识体系。 总之,我们认为如果将新教材的理念溶入到老教材知识体系中编写出来的导学案就能结合二者的优点,扬长避短,更有利教学,我们现在就是按照这种思路编写十五中导学案进行教学的。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苏教版(2019)第四章第4章 章末复习(一)

第4章 章末复习(一) 一、要点回顾 1. 当n 为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 ,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 .这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 当n 为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 . 当n 为奇数时,√a n n = ; 当n 为偶数时,√a n n =|a|= { , a ≥0, , a <0. 2. 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a m n = (a>0, m , n ∈N *,且n>1);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a - m n = (a>0, m , n ∈N *,且n>1). 3.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a r a s = , (a r )s = ,(a b )r = ,其中a>0, b>0, r , s ∈Q . 4. 对数的概念(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如果a b =N (a>0且a ≠1),那么b 叫作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b= ,其中a 叫作对数的 ,N 叫作 . 5. 对数的性质:① log a 1= ; ② log a a= ; ③ a log a N = . 6. 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0且a ≠1, M>0, N>0, n ∈R,那么 log a (MN )= , log a M N = , log a M n = . 7. 换底公式及其推论:① log a b= log c b log c a (a , c 均大于0且不等于1, b>0); ② log a b ·log b a=1,即log a b=1log b a ; ③ lo g a m b n =n m log a b. 二、考点聚焦 考点一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a b =N ?log a N=b ,其中a>0且a ≠1) 【例1】 (1) 若log x √y 7=z ,则 ( ) A. y 7=x z B. y=x 7z C. y=7x D. y=z 7x (2) 已知log a 2=m , log a 3=n ,则a 2m+n = .

高二数学课本电子版

高二数学课本电子版 一、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 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 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 二、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 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 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三、解题方法 1.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一是利用散点图直观判断,二是利用相关系数作出判断. 2.对于由散点图作出相关性判断时,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

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 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 3.由相关系数r判断时|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 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本章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本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 知识包括集合的 有关概念、表示、集合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用集合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简易逻辑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意义,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本章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它内容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教科书在“集合”与“简易逻辑”之间插入了“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两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 答:这两小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学生学习不会困难,并且安排在这个位置上至少有以 下两个优点: (1)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2)为下一章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作必要 的准备。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另外, 又要控制不等式的难度,对一般学生来说,不要超出教科书的要求。 2、在新教材中为什么要增加“简易逻辑”? 答: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任何科学都要使用 逻辑,而以“严 谨性”著称的数学,因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推理,就更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新教材中新增了“简易逻辑”这部分的内容。

3、怎样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 答:“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 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另一是“可兼有”,即“a 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如“”,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x也可能属于B但不属于A,x还可能既属于A也属于B。在数学书籍中一般采用后一种解释,即“可兼有”,我们在解题时都要遵循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4、大纲中没有真值表这一知识点,教科书中讲真值表是否超纲? 答:不算超纲。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的意义,但对于“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引进真值表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真值表在这里只是一种数学语言,由于采用了表格形式,比较形象,容易接受。 5、教材中把“集合”与“简易逻辑”放在同一章中,这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答:简易逻辑与集合有着密切的联系,简易逻辑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集合的观点用集合思想来解决。 (1).三个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的关系。 ①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或 中的“或”,它是指“x∈A”或“x∈B”中至少有一个是成立。 ②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且中的“且”是指“x∈A”和“x∈B”这两个条件都要 满足。 ③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中对应于 集合P,则命题非P就应对应着集合P在全集U中的补集CuP。 (2).用集合观点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①若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p 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设A={x|p} B={x|q},如果A B,就是x∈A则x∈B,则A是B的充分条件, 即p q。如图: A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起始模块—必修一,它是由“第一章集合和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三部分内容组成.下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分章对于教材作一一分析. 1 集合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又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中学数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可以看作集合或集合中的元素,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述数学概念,准确、简捷地进行数学推理. 本章内容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为逻辑链条统领全章,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一起,并给出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安排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课程中只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⑴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描写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⑵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用集合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⑶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⑸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⑹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⑺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含义,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苏教版 -----------------------------------必修1----------------------------------- 第1章集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子集、全集、补集 1.3交集、并集 第2章函数 2.1函数的概念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2函数的表示方法 2.2函数的简单性质2.2.1函数的单调性2.2.2函数的奇偶性 2.3映射的概念 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3.1指数函数3.1.1分数指数幂3.1.2指数函数 3.2对数函数3.2.1对数3.2.2对数函数 3.3幂函数 3.4函数的应用3. 4.1函数与方程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 1.1空间几何体1.1.1棱柱、棱锥和棱台1.1.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1.1.3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1.1.4直观图画法 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2.1平面的基本性质 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直线2.异面直线 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平行2.直线与平面垂直 1.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平面平行2.平面垂直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3.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直线与方程2.1.1直线的斜率2.1.2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2.两点式 3.一般式 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1.4两条直线的交点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2.2圆与方程2.2.1圆的方程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空间直角坐标系2. 3.1空间直角坐标系2.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必修3----------------------------------- 第1章算法初步 1.1算法的意义 1.2流程图1. 2.1顺序结构1.2.2选择结构1.2.3循环结构 1.3基本算法语句1.3.1赋值语句1.3.2输入、输出语句1.3.3条件语句 1.3.4循环语句 1.4算法案例 第2章统计 2.1抽样方法2.1.1简单随机抽样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 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 2.2总体分布的估计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2.2.3茎叶图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 3.1平均数及其估计2.3.2方差与标准差 2.4线性回归方程 第3章概率 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3.1.1随机现象3.1.2随机事件的概率 3.2古典概型 3.3几何概型 3.4互斥事件 -----------------------------------必修4----------------------------------- 第1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弧度1.1.1任意角1.1.2弧度制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1.2.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1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3.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3.3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1.3.4三角函数的应用 第2章平面向量 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2.2向量的线性运算2.2.1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2.2.3向量的数乘 2.3向量的坐标表示2. 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2.4向量的数量积 2.5向量的应用 第3章三角恒等变换 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3.3几个三角恒等式 -----------------------------------必修5----------------------------------- 第1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 1.2余弦定理 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2章数列 2.1数列 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的概念2.2.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的概念2.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3章不等式

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分析

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历来在编排上重视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在如内容陈旧,知识面窄,结构单一,应用重视不够等方面不足,而新教材相比有如下优点: 一、新教材提高了知识的趣味性,启发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旧教材对学生学习规律研究得不够,缺少启发性和趣味性,有些学生把教材当成查找公式的工具书。而新教材则加入了一些插图和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文字叙述通俗易懂,知识的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习题的设计层次分明,灵活多样,同时删减了部分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记忆,如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只给出了最基本的三个公式,柱体、台体、锥体的体积公式只给出了结果,而对蕴含了“微积分,极限”等数学思想的球面积及体积公式给出了详细推导过程,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新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概念从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提出。例题,习题多增加联系实际的背景。如数列中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函数中联系增长率的变化,直线和圆的方程中增加线性规划初步知识,圆锥曲线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等。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也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教材还注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教材比较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新教材中加入了一些名人简介和阅读材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和钥匙方法的渗透,还应结合数学教材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中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如数学中正与负,常量与变量,已知与未知,有限和无限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实例。通过对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及数学思维的辩证法特征的认识,把数学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显示出来,使学生获得这些观点,并成为他们思想的组成部分。另外,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四、教材内容新颖,独特,便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编数学教材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如此较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国家标准计量符号,使用向量处理某些传统内容,利用平面向量证明余弦定理等,既简捷又易接受,新教材还利用空间向量讲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等性质定理,使教材有新意。新教材还注意引导教师利用计算机作为数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如利用计算机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第一章集合 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符号化、形式化是数学的显著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学习一种有特定含义的形式化语言,以及用这种形式化语言去表述、解释、解决各种问题。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末创立的。集合语言是近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利用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内容。 一、本章的教育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运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对象时的简洁和准确,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本章的设计意图 本章内容包含了集合的含义、表示和运算等三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设置问题情境“设计自己”,使学生感受到集合概念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特征,并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通过观察具体的集合,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使学生感受并归纳出集合与集合 之间包含关系。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同,本章教材通过观察具体集合使学生感受并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 念后,上升到数学的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本章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 本章充分利用Venn图和数轴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集合的含义与运算,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高中数学教材知识体系与框架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与 函数概 念 集合 函数及其定义 函数的 基本性 质 概念 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基本运算交、并、补 基本关系:交集、并集、补集、全集、属于 概念 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展示发放:图像法、列表 区间:闭开,半开半闭 最大、最小值定义义 单调性 奇偶性;判 断方法 增函数 减函数 元素的概念、个数

基本初等函第二章 指数函数 幂函数 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指数幂 指数函数性质 定义 性质 图像 定义域R 值域(0,+∞) 过定点(0,1) 单调性 定义: 性质 单调性 奇偶性 过(1,1) 对数函数及性质 对数与对数运 算 定义 性质 图象 过点(1,0) 单调性 值域 对数底数 真数定义 运算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n a a M N M N M M N N M n M ?=+=-= 定义域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r s r s r s rs r r r a a a a a a b a b +=== 有理数指数幂 无理数指数幂 整数指数幂

] 第三章 函 数 的 应 用 函数与 程 函数 模型 及应 用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视 根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关系 定义 零点定理 求根步骤 二分法定义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 图与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 的表面积与 体积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锥、柱、台、球的结构特征 直观图 三视图 斜二侧画法 平行投影与中心投 影 侧视图 正视图 俯视图 锥、柱、台的表面积与体积 球的表面积与体积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 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 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 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 作:B A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 作:B A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 且属 于B 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 ,B的交集.记作A B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 并 集 . 记 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2教材分析 一、解析几何内容的设计: 1. 几何的内容按三个层次设计 (1)必修课程中的几何,主要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解三角形等。 (2)选修系列1、系列2中的几何,主要包括: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选修系列3、系列4(专题)中的几何.主要包括:球面上的几何、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几何证明选讲等。 2.解析几何内容的变化 突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解析几何的内容也是分层次设计的: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则放在选修系列1、系列2中。 3.必修2削弱的内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删除了两条直线的夹角)等。 4.必修2增删的内容 (1) 解析几何增加的内容: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2) 解析几何删除的内容:曲线与方程;圆的参数方程;圆锥曲线;线性规划移至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部分 二、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建议

认真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中,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 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怕重复。《标准》要求“坐标法”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强化这一思想方法,这是解析几何的特点。教学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在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画出其图形,验证代数结果;同时,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得到的数学结论,对结论进行代数证明,即用解析方法解决某些代数问题,不应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只强调“形”到“数”的方面,而忽视“数”到“形”的方面。 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注意适当给学生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平面解析几何是一门典型的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信息技术在加强几何直观,促使数与形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所研究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中,观察直线的性质,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形成这些性质的原因以及代数表示。通过对方程的研究,了解直线与直线的关系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验证得到

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电子课本(人教版)

高中数学必修5_教材电子课本(人教 版).pdf 篇一: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电子课本1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和表示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2 函数及其表示 1.2.1 函数的概念 1.2.2 函数的表示法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 单调性和最大(小)值 1.3.2 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2.1 指数函数 2.1.1 指数和指数幂的运算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2 对数函数

2.2.1 对数和对数运算(一) 2.2.1 对数和对数运算(二)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使用 3.1 函数和方程 3.1.1 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 函数模型及其使用1 2 3 4 5 篇二: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目录 必修一、二、四、五章节内容 必修一必修四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概念第一章三角函数1.1 集合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函数及其表示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使用 3.1 函数和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使用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使用举例第二章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方法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 项和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3.2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及其解法3.4 基本不等式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5 函数y=Asin(?x+?)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使用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使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和差的正弦、余弦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间的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和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和距离公式

(word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编者的话 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 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 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 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 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导致很多知识的脱节和漏洞。本书当然也没有详尽列举出来。我们会不断的研究新课程及其体系。将不遗余力地找到新的初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 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不胜感激!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思路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思路(1)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江苏省高中数学网络培训课程—模块1-4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的编写思路将邀请李善良博士主讲。 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主讲的专家,李善良博士。 李博士,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江苏省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持人、副主编。 主持人:我们知道,教材是承载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教材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尽管提倡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但由于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特色把握不住,因此,出现教学中出现偏离课改的主航向的现象。如:对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不理解,对教材的特色不能挖掘,忽视了教材到教学的转变,等等。 我想请问李老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您能结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给我们作一些介绍吗? 李善良:好,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学数学教材采取一标多本模式,与国际接轨,为中学数学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尽管目前出现一些问题,但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然而教材编写风格尽管不同,各套教材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与特色,但教材编写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尽管关于教材的定位,目前有各种认识,但教材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公认的:无论把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材料或载体,还是把教材视作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等等。 目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教材编写呈现开放的趋势,但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否则,“百花齐放”,各找“亮点”、各找“新鲜”,各套教材进行大量的“创新”,与预期的理念与目标可能发生偏离,不仅教师教学困难,而且学生学习也未必成功,带来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这方面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新数学运动,教材的编写过分重视数学的结构体系,忽视了学生学习心理与发展特征,结果失败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施行的重点高中数学教材后来也不断修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的实际距离太远有密切的关系。在今天的改革中,2005年3月出现了一些院士、专家对数学课改的质疑,实际上是对教材的质疑。认为新教材出现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忽视数学本质,出现去数学、非数学的内容;出现稚化的现象,出现迎合儿童的浅层次兴趣;出现忽视教材的教学功能现象,过多的让教师去加工,等等。因此,探索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就十分必要。

江苏省高中新教材数学教学详细要求 苏教版

江苏省高中新教材数学教学详细要求 说明 为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避免出现各种偏差,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确保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根据我省高中数学教学实际,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要求》分模块(或专题)编写。每个模块(或专题)设有“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栏目。“课程目标”主要是对模块(或专题)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要求;“学习要求”主要是对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教学建议”主要体现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教学中的注意点、有关内容范围与水平的限制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要求》中使用了一些行为动词,以界定相关内容的教学与学习要求。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

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二数学课本电子版

高二数学课本电子版 一、基础知识 必修2涉及到的概念与定理有: (1)空间几何体:典型多面体(棱柱、棱锥、棱台)与典型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公式、球面距离、点面距离、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三视图、直观图; (2)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平面的三个公理、平行的传递性、等角定理、异面直线的概念、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线面平行的概念、判定定理、性质定理;面面平行的概念、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线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异面垂直、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与二面角的概念(不同版本出现时间略有不同). (3)直线与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斜率公式、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一般式、两点式、截距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些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常用的拓展知识与结论有:截距坐标公式、面积坐标公式、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外一点的切点弦方程;直线系与圆系的相关知识等.

想不起来,或者不太清楚这些概念与定理的,赶快翻翻教材和笔记吧. 二、重难点与易错点 重难点与易错点部分配合必考题型使用,做完必考题型后会对重难点与易错部分部分有更深入的理解. (1)多面体的体积转化及点面距离的求法; (2)较复杂的三视图; (3)球与其它几何体的组合; (4)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5)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 (6)直线方程的选择与求解,特别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7)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8)直线系相关的问题.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贯穿了整个中学代数的教学过程,它与数 列、不等式、方程、极限、导数等内容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是中学代数的一条主线,因此,对函数的教学学习就显得很重要。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函数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初中代数课程中 初步探讨了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等,并具体地讨论了正比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章函数及第一册(下)中的三角函数是函数学习的第二阶段,也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阶段,在本阶段中主要研究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后续内容中的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在整个高中函数学习中,也不外乎上述一些初等函数或这些初等函数的一些复合函数,通过本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函数知识,并初步培养了函数的应用意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是选修内容中的极限和导数,是函数及其应用研究的深化和提高。 2、为什么要把函数的奇偶性安排到“三角函数”这一章中? 函数的奇偶性作为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旧教材中是放置在“幂函数”这一节内容之后;在2000年2月第2版新教材中,由于删除了“幂函数”这一节内容,教材中在讲述函数概念之后,介绍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但在现用教材(2003年6月第一版)中,却把函数的奇偶性安排到“三角函数”这一章,对这样的调整,我的理解是: ①学生对函数性质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直观认识主要依赖于幂函数及幂函数的一些复合函数,如:2242,2,-=-==x y x x y x y 等都是偶函数,x x y x y x y x x y 1,1,,33+===+=-等均为奇函数,但新教材中删除了“幂函数”这一节内容,使得学生在认识函数的奇偶性时失去了直观的图象解释(当然也可举出一些特殊的奇偶函数,但终究使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学习受到了制约),当学生在学习正余弦函数时,这又使学生得到了学习函数奇偶性的直观解释,更何况奇偶性又是三角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故把函数奇偶性安放在“三角函数”中。 ②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内容,这样安排有利于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掌握。 3、注意概念的教学 概念往往因为它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不容易使学生掌握,但数学概念的教学却又是非 常重要的,如果在概念教学时,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听了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并且对概念的理解也不会很深刻。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辩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①在进行函数概念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考虑下面一些问题,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 解。如:下列哪些是函数1 11)(),()(,)(,0)(2----= ∈=±==x x x x f N x x x f x x f x f 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 x=2的交点个数有 0或1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