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州情简介

海北州州情简介

一、地理地貌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因地处青海湖北岸而得名,总面积3.14万平方公里,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共有29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海北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州总人口为27.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有汉、藏、回、蒙古、土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3.9%。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大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年平均气温零下0-7℃,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高、寒、旱、缺”是海北的气候特征。

海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地处湟水、黑河、托勒河、大通河的源头地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青海湖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境内有乔灌木面积5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2%,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湿地是重要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栖息鸟类196种,湟鱼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均生活在青海湖水系和青海湖

畔。

海北自然资源富集。矿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石棉、铁、铬等55种。境内有河流140余条,年径流量69.2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1.2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67.8万千瓦。境内野生动物物种类较多,有30多种珍稀动物,野生药用、经济植物385种。

海北区位优势突出。东接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湟水谷地,西连柴达木经济圈,北与甘肃经济最活跃的河西走廊为邻,青藏铁路、国道315、227线和湟嘉公路横穿全境,州府西海镇距省城西宁100公里,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相

对省内其它州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二、农牧业

海北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自治州。全州29个乡镇当中有牧业乡17个,农业乡12个。全州行政村214个当中有农业村137个,牧业村77个。农牧户4.68万户,其中3.31农业万户,牧业1.37万户。农牧业人口21.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6万人,牧业人口6.17万人。

海北是我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畜产品主产区,畜牧业是海北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州拥有天然草地面积3972.1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492.47万亩,以盛产海北牦牛、海北藏系羊、白牦牛、祁连羊、大通马、西宁大白毛等优良畜种和畜产品而享誉高原。近年来,海北不断深化畜牧业体制改革,加大基

础设施建设,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使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截止2008年底,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27.00万头只。繁活率达84.41%,总增率46.18%,出栏率达46.18%,商品率达42.32%,母畜比例57.52%。成畜损亡率1.54%。畜牧业产值达8.32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71.00%,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386元。主要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其中肉类产量达37895吨,羊毛产量达3957吨,奶产量达34020吨。全年育肥牛羊70.22万头只,贩运牛羊33.66万头只,两项销售收入5.82亿元。

海北农业主要以种植高寒作物为主,现有耕地78.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亩。全州主要农作物有油菜、青稞、春小麦、燕麦、豆类和马铃薯,其中,门源是我国北方小油菜的故乡,是青海省的主要油料商品基地,素有“门源油满街流”的美称。油菜种植品种以浩油11号、浩油5号和青杂3号、青油331等品种为主,青稞品种主要以北青3号、4号、6号为主。近年来海北以发展高效冷凉特色作物为主,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8年,全州县属实现农业总产值3.01亿元,种植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2.17万亩,比上年增长0.08%,其中:粮食作物17.61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40万亩,其它作物17.16万亩。粮食作物单产229公斤,总产量达40331吨;油料作物单产102公斤,总产达28030吨。

三、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海北工业一方面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兼并租赁和破产企业重组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优势资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开发、有色金属冶炼、畜产品加工、非金属采选、水电及多金属采选业等我州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州坚持“工业富州”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围绕工业发展重点区域,培育煤炭、电力、金属矿采选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冶金业等支柱产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与产品结构,重点实施了海晏红河湾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刚察县热水煤炭工业集中发展区,祁连县西部多金属采矿加工业集中发展区,门源县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集中发展区为主的全州工业经济开发格局,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全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全州有工业企业89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6793人。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48.6%;占GDP 的比重2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10.3亿元,同比增长49.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17亿元,增长34.2%。全年完成铝锭产量2.5万吨,增长77.4%;发电量17.83亿度,增长32.5%;铁合金6.05万吨,增长50.6%;石棉

2.3万吨,同比增长1

3.3%;原煤148.8万吨,下降29.2%;洗煤60万吨;改性

沥青0.5万吨。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四、旅游

近年来,海北旅游业着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和全社会参与的方针,不断加大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力度,以打造旅游名州为目标,围绕生态旅游,顺应青海湖景区体制变化,积极打造旅游服务经济体系,着力实施了青海湖北岸旅游区以原子城--沙岛--青海湖湿地--鸟岛旅游服务经济带;祁连山旅游景区以仙米--花海--岗什卡--俄堡--祁连林区--黑河峡谷旅游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使我州旅游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

目前,全省412个精品旅游景点中,海北境内有85个,位居全省第二。境内主要景区有:金银滩草原、中国原子城、百里花海、祁连山草原、西海郡古城、青海湖鸟岛、岗什卡雪峰、黑河大峡谷、年钦夏格日山等。其中,金银滩-原子城、祁连山风光景区、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已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定,使海北成为全省率先达到4A级景区全覆盖的地区。2007年“我心中最美丽的青海十大景观”大众评选活动中,我州五大景区榜上有名。(沙岛、金银滩原子城、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岗什卡雪峰)。全州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17处。回族宴席曲、华热服饰、蒙古族颂词、青海湖祭海、阿柔逗曲、郭米则柔、华热婚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和游客人数达到2.1亿元和189万人次,分别增长35.1%和35%。

五、社会事业

科技: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技项目192项,投入科技经费2184万元。共取得科研成果138项,全州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39.95%。其中,农牧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牧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

70%。

教育:全州目前共有各类学校211所,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普通中学23所,普通小学173所,幼儿园1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5635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671人,占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65.6%,教职工3112人,其中专任教师2731人,全州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91所,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329949平方米。全州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7%,初中阶段适龄生入学率为94.6%。全州“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8年实际参加高考人数1115人,其中高考上线人数816人,上线率为73.18%。自筹资金3100万元设立了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专门解决农牧区教育事

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十五”以来,共投入2.3亿元进行农牧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州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5平方米和8.1平方米,校舍、课桌紧张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与此同时,我们还设立了1000万元的贫困教师、优秀教师补助奖励基金,100万元的贫困生助学金,“十一五”前三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费用1200余万元,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2671万元,资助困难学

生359万元。

卫生:全州有乡及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62个,医疗机构病床数为813张,卫生工作人员10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52人。全州有村卫生室264人,乡村医生287。乡及乡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拥有房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9万平方米,占81%,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00余台(件)。率先在全省为181个村卫生室配备了交通工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1.5%。至2008年度,全州筹集合作医疗基金2286.05万元,农牧民参合19.6万人,参合率100%。目前,全州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3.55?,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0.11/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甲类传染病26年未在海北地区发生与流行,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到398.46/10万。州府西海镇于2004年创建为国家卫生镇,成为全省第一个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的镇。

文体广电:全州有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文物管理所3个,博物馆2个,现有文物藏品304件、文物保护单位6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5处,县级36处。歌舞团1个,乡镇文化站8个,电影放映机构4个,农牧区电影放映队17个,每年放映电影500余场。全州有电视台1个,电视转播台4个,广播覆盖率为86.1%,电视覆盖率95.5%。十五以来,我州组团参加省以上各类运动会8次,共获得金牌68牧、银牌36枚、铜牌25格,名列六州首位、全省前

列。

民生:全州纳入城镇低保的6864户14978人,保障标准为183元。全州纳入农村低保的有6328户18000人。占农村牧区总人数的8.57%,新农合资金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元,报销比例高10个百分点。现有县乡敬老院5处,床位190张,入住老人106名。2008年,全州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148名,减免税费56.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06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530人,为农民工清欠工资403万元,清欠率100%。开发建设了首批175套廉租房和20套经济适用房,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完成了1.3万人的脱贫任务。

六、党建

全州党建工作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海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全州共有各级党委59个。其中:州管党委16个,县管党委8个,乡镇党委30个;各级党组120个,其中,州一级机关36个,县一级机关84个;党总支36个,其中机关单位党总支31个;党支部691个,其中,村党总支2个,村党支部211个。建制镇社区支部14个,机关单位支部266个,事业单位支部144个,企业单位支部46个。截止2008年底,全州共有党员13372人,其中:妇女党员2745人,占20.53%;少数民族党员6808人,占50.9%。

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开放、自信、创新”的青海意识,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海北“五个方面力争走在全省牧区前列”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州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完成GDP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亿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0元,增长17.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增长21.9%。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取得了“十一五”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新成绩。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家扩大内需和扶持藏区发展的双重政策机遇,继续深入实施“生态立州,农牧稳州,工业富州,科教兴州,旅游活州”战略,全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开创全州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州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海北州】黑河源生态大行动擎起中国最美草原祁连

大爱生大美

天地有大美,素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之称的祁连县,自被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草原”后,四方游客和摄影人纷至沓来,无不为这里集草原林海、山峦丹霞为一体的旖旎风光所陶醉……

殊不知,其“中国最美草原”赞誉,来之不易。

祁连,古匈奴语“天境”意。祁连县因地处绵延千里的祁连山南麓而得名,县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69米,以牧为主,兼营小块农业。这里草原广阔,矿产等各类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境内有大小支流247条,森林覆盖率13.5%,是养育下游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等西部广大土地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历史不会忘记,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大县……这些引以自豪的财富,却一度使祁连县陷于生态危机困惑:

黑河源流域盛产沙金,解放前就有大批人员在这里采挖,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多时有4万多人云集祁连采金,不仅黑河源流域诸多河床遭到巨大破坏,附近大片植被亦遭受劫难,被媒体称为“黑河之殇”。

改革初“有水快流”的求富思想,照样使祁连县丰富的煤、石棉等矿藏开发“狼烟四起”,珍贵资源浪费严重,草原植被厄运难逃,满目疮痍令人扼腕。

牲畜分户经营,空前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祁连县的养畜头数迅速突破百万大关,并一路快速攀升,草原不堪重负,加速退化,危害牧场的狼毒花,曾一度成为肆虐草原的“风景线”。

呜呼,伤不起。

报复性接踵而至的一个个生态灾难,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快让祁连人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黑河之源或溪流干涸,或洪灾频仍,植被大面积萎缩,一些牧民背井离乡。

小而乱的矿藏资源开发,破坏生态,低水平低效益,得不偿失。

更有来自首都北京的“惊呼”让祁连人如坐针毡。

——2000年沙尘暴侵袭北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做了一期节目叫《沙起额济纳》,讲的就是由于黑河流域生态遭到破坏,导致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居延海干涸,沦为北方重要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问题。

由此,居重要生态地位的祁连县黑河源流域治理问题,历史性地进入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二十一世纪伊始,一个个黑河生态治理的国家项目开始落地祁连。

新世纪,新挑战,新希望……

终于,祁连人悲剧性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始重新审视县情,探寻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

县委书记陈强说:“改革没有先例,摸着石头过河,求富心切的祁连曾和其他许多地区一样走过弯路。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策略,一届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矢志不渝,坚守这样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黑河生态治理方面,祁连人胸怀大局,把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宁愿做出重大牺牲也要慎谈发展,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可以说目前黑河源生态已步入全面修复期,流域水量增多,居延海已连续多年再无干涸就是最好见证。”

就在上周,记者再次来到祁连县采访,从县城向西行程100多公里,来到历史上采金破坏生态的重灾区、野牛沟乡沙龙地区,目睹大多数河床已被平整种上了牧草,并拉上了防护网,一个个记载项目面积、施工单位、竣工验收方的碑文十分醒目。

同行的野牛沟乡干部格桑坚赞说:“野牛沟乡是黑河源主要湿地,这里的很多草原已被乡上划入禁牧休牧区,所减牲畜损失由县上统一发给补贴金,一些牧民还被转移到了其他经营领域。虽然黑河生态治理成果的最大收益者是中下游的甘肃、内蒙古地区,当地牧民做出了一定牺牲,但有国家的资金补偿,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决心,有牧民群众的理解支持,生态治理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我们正按照县上的部署加大工作力度,近期再实现185万亩夏秋草场实施禁牧封育、核减牲畜9.5万个羊单位的目标。”

说话间,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两群羚羊出现在修复河床的草丛里,正悠然觅食。远眺,皑皑雪山高耸入云;近观,静谧的草原上野生动物出没。多么美妙和谐的景观啊,记者不由拿起相机记录下映入眼帘的生动一幕。

心怀大局,牺牲小我,祁连美感人至深。

打响生态立县世纪之战

由西宁驱车向北280公里,来到树木掩映中的祁连县。入城口一处精美的“黑河源”雕塑引人瞩目。据悉这座数年前建起的雕塑,所要昭示的正是时刻提醒全县干部群众保护建设黑河源、牢固树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坚定信念。

其实,祁连县的生态保卫战多年来从未停止过。从起初的大搞草原“四配套”建设,整治矿藏资源开发秩序,严禁沙金开采,停止森林砍伐,到后来的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都围绕保护生态这个中心,重新调整方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最美草原祁连。他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稳健,伴随着一项项成果的取得,一个环境美、经济活、人和谐的新祁连快步向我们走来。

这是一场全面开展的生态保护大行动,草原生态建设,矿藏开发整顿,植树造林,采金河床修复……祁连举全县之力,十年苦战,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坚决将生态立县战略落到实处。

这场发端本世纪初的生态大行动,始于触目惊心的野牛沟黑河源一片狼藉的采金场。

据祁连县水政监察大队才永魁队长介绍:“2001年秋《黑河源头治理规划》由国家批准实施。项目为草地围栏110万亩,种草35万亩,天然林封育30万亩,造林6万亩,总投资10456万元。几年里项目区牧民群众舍小家,为项目,不计赔偿多少,不惜举家迁移,使黑河源头一期生态治理项目得以顺利实施。2008年底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显示,修复区域内产草量增加,涵养水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近几年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祁连县又分三期完成了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黑河源干流八宝河流域的治理。至此黑河源采金区的生态治理进入攻坚战,最后一批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祁连遍地是宝藏,过去乱采滥挖,破坏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近几年县上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先后关停了25家生产规模小,无治理污染能力的石棉加工厂和石棉尾矿回收厂、16家有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的砂石材料场和选矿厂。组织开展了默勒煤矿矿区环境治理工作,治理面积达851560平方米,并全面关闭小煤窑,累计清理乱设、非法经营的煤场17家。”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吴松林介绍。

在破解草原严重超载、加速退化问题方面,祁连县重拳出击,狠抓草原基本建设的同时,率先提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新理念。全县建围栏草场700余万亩,防治鼠虫害500多万亩,防治毒草100万亩,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75.2万亩。如今的祁连草原草肥畜壮,少有鼠害和狼毒花泛滥成害的情况。合作化畜牧业经营方式,正如火如荼开展,进一步从组织形式上推进了全县“少养畜、养优质畜,转移剩余劳动力,给草原减负”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祁连县通过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使全县7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1552万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原则,他们安排3年内完成34.65万羊单位的减畜任务,2011已完成年减畜任务14万羊单位。轮牧、休牧、禁牧措施,使牧民得到了经济补偿,推进了草原生态良性发展。对于这些努力和成果最具影响力的评价为,祁连跻身专业媒体评出的“中国最美草原”榜,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祁连有美丽的草原,也有茂密的森林。经过努力,他们新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荒山种草3.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2万株。目前全县

林地面积达314.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无疑,广袤的林地哺育了黑河,成为祁连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抚今思昔,祁连县长龙永胜的一番话令人深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唯如此才能谈得上可持续发展。祁连确立了这样的信念,把保护好黑河源作为第一职责,立足于此,创新发展思路,实践证明前进的路反而更加光明了。”

义无反顾创新发展

不破不立,祁连重新调整方向,毅然走向生态立县的全新发展之路,必然有过抉择的艰难和阵痛。大幅度减少养畜量,关闭许多矿点,花巨资搞生态建设,这些牵扯面广泛的举措是否会影响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是乐观的。

关闭了遍地开花的小矿,杜绝了珍贵资源的浪费。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一批经济效益高的规模化经营企业应运而生,增加了税收,提升了财力。

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以草定畜、科学养畜,遏制了草原退化,提高了商品化经营水平,经济效益显著。并且休牧区群众享受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搞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实现双赢。县上一位熟悉牧区情况的干部透露说,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祁连县大多数牧民的人均实际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藏富于民啊!

“诚然,生态保护建设的路不是一帆风顺,在必须的建设用砂石采集、矿藏资源开发中,至今仍有一些人铤而走险,违规偷挖矿藏、偷采沙金。对此我们绝不手软,坚决予以清理、惩处。”吴松林局长不回避问题,坦然相告。

地域辽阔的祁连县,东西长近300公里,边缘许多地区人烟稀少,沙金、煤等资源蕴藏丰富,这种特殊情况让一些人觉得有可乘之机。

如2010年夏季发生在央隆乡隆昆沟的偷采沙金事件。这里距县城200多公里,为青海鸿福矿业有限公司的籽玉采集点。公司临时招募的包工头组织人员在河床违规偷挖沙金,得知消息县有关部门和鸿福公司立即派员赶赴现场制止其非法采金行为,却屡遭抗拒,县政府不得不组织执法人员采取强制措施清场,并具体安排鸿福公司做好善后工作。

对一些人而言利益的诱惑是巨大的,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但祁连县委、县政府保护生态、坚决整治这些非法牟利行为的决心从未松懈。据悉,仅2010年、2011年两年,这个县就出动人员联合巡查97次,下发《制止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为通知书》108份,清理非法偷采人员800余人。动态巡查工作有效遏制了乱采滥挖、非法开采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保护和建设双管齐下,祁连草原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环境优美,游人增多,旅游业兴旺、餐饮酒店业等新型服务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祁连颇具活力和潜质的新经济增长点。

为有源头活水来,县长龙永胜充满信心地说:“拥有丰富矿产、畜牧业、旅游、水利资源的祁连县,不乏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搞好黑河源生态建设,是大局之需,职责所系,义不容辞,随着黑河源国家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进一步实施,我们有决心采取措施,再接再厉,把祁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春光明媚,登上祁连卓尔山观景台眺望,高耸入云的阿咪东索神山,银装素裹,宛如身着银色盔甲的威武战神,守护着这方欣欣向荣的雪域草原,这让人不由联想到祁连人坚守信念,牺牲小我,保护黑河源生态的无私奉献,许许多多这样的勇于担当者,不正是中华民族这个时代最坚挺的脊梁吗?

新近又。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黑河源祁连草原很快或将列入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那么中国最美草原祁连的传奇故事是否有了更多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