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旅游景点:阴山岩画

2007/2/3

早在公元5世纪时,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

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 976年开始的。

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 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

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地址: 阴山地区

阴山岩画的分布与区域划分

发布日期: 2009年8月6日

●张志国

内容提要: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岩画相对集中于两个区域,即狼山东段岩画区与狼山西段岩画区。这一分布状况从《水经注》中可以得到证实,今人的实地考察也得出相同结论。两个区域的岩画群各有一个地理上的中心并向外扩散,片片相连,脉络不断。而东西两个片区之间却有一个上百公里的隔离带,几乎没有任何岩画发现。

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岩画的分布广泛,东起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的马鬃山,经查斯太山、色尔腾山、狼山至磴口县西北角同阿拉善盟接壤的布敦毛德沟,东西横亘380公里、纵深40-70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100多个岩画集中分布群点,计有岩画约50000余幅。

有关阴山岩画的分布区域的确定,有专家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分为中旗岩画区、磴口岩画区、后旗岩画区等,这种分法有利于对岩画点的准确定位和分区管理,但却从地理上人为地将本来完整的岩画区作了分割,遮蔽了岩画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对岩画分布的状况作总体把握。而更多的人以直呼具体地名的方式指认岩画的所在,似乎可以直观地对岩画地点加以确认,但因阴山岩画数目庞

大点多面广,具体的地名又生疏难记,往往容易造成混乱或误解。

笔者实地考察阴山岩画有年,跋山涉水徒步万里,对考察过的岩画点形成清晰的脑图,“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深感有必要对市境内的岩画分布作更为切实明确的划分。

一、从《水经注》的记载看古代阴山岩画的分布与创作环境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最早记载阴山岩画的典籍。郦道元在北魏做过地方官,他给《水经》作注时,注重实地考察,对当时的阴山岩画及其周围环境,想必也是亲身实地考察过的,其记述也是可信的。

在《水经注·河水》中有记:“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引文中“石崖山”,应为今之“石嘴山”,黄河流经之地;“北地”即“北地郡”,秦置,东汉移至“富平”,即今之吴忠地区;从吴忠西北行五百里,恰到我市磴口县境之狼山,正所谓“去北地五百里”。郦道元所见狼山西段的岩画“粲然成著”,表明当时的岩画刻痕深切清晰,画面美观漂亮,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岩画类似。只是郦道元专心于地理的研究,对岩画的有关问题未作深究,相信了民间“自然有文”的说法;“自然有文”当然非人工所造,可见岩画在人们心目中口头上是神秘的事物,带有“天赐神授”的巫术意味。

《水经注》又说:“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东北经三封县故城东。”从“画石山”下来,东行到达“朔方郡”之“三封县”,又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上述“画石山”在古代朔方郡附近,“三封县”的西北狼山中。朔方郡曾是西汉王朝的重要边郡,驻有重兵,并实行“屯垦”,是所谓军事要冲,实业奥区。正如以下所记:“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县故城南。……枝渠东注以灌田,所谓智通在我也。”沿河岸开发大量农田,引河水灌溉,使朔方变成富足的农业区,于是有更多的人聚集到这里。这里的山上有岩画,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郦道元因此得以亲闻亲见。长期驻守边地的将士,也可能是岩画的制作者。

接下来郦道元又说:“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河水流经朔方郡之临戎、三封、窳浑三县,不仅使这一带引黄灌溉得天独厚,有效地发展了经济,而且在客观上也构成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东西百二十里”的大泽,使这道防线更加不可逾越。从窳浑县到军事要塞“鸡鹿塞”之间修筑了道路,用于调用粮草武装,加强了前后方的联系与协作,西北边防更加巩固。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北河即今之乌加河,在阴山南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时蒙恬对胡作战,汉匈之间的长期战争,都曾在这里展开。赵武灵王西征时所筑高阙塞就雄踞于北河的上游,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水经注》对高阙塞的雄姿作了生动记述:“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郦道元所见的高阙塞,高入云霄,极其险峻,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高阙塞形势大有不同,当与阴山的地形地势变化有关。至于“跨山结局”的高阙戍,更不是残留至今的石头圐圙所能比拟。古代阴山众多的军事设施遗迹,是对阴山岩画中数以千计的射猎与战争岩画的佐证。

《水经注》又说:“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也。”汉代设置的临河县具体在什么位置,史无所载,据《中国古代地图册》标注,当在北河中上游。据此,引文中的“石迹阜”当在乌中旗乌加河一带。从现在的考察来看,那里是岩画最集中的地区。“石迹阜”因岩画漫山遍野“悉有鹿马之迹”而得名,可见当时那里的岩画之多,早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岩画区了。以下所记“南屈迳河目县,在北假中。……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又从另一个角度确定了“石迹阜”的位置。

二、对阴山岩画分布的实地考察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岩画分布,可总体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即狼山东段片区和狼山西段片区岩画。狼山东段片区以乌中旗呼鲁斯太境内的地里哈日山为中心,西起两狼山口,东至与包头接壤的马鬃山,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点有地里哈日岩画、俊海勒斯太岩画、海日呼都格岩画、诺门温格尔岩画、毛都呼热岩画、胶格泥沟北山岩画、嘎西拉山岩画、庙沟北山岩画等,岩画总数30000幅以上。狼山东段岩画区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谓“画石山”。狼山东段片区岩画主要分布点的情况是:

1、地里哈日岩画:地里哈日位于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的大山中。由海其沟

南口进入,北行约7公里,有一条东西向的黑山,山名叫“海其依很乌拉”,蒙语的意思是“海其上游的山”,是由嘎卡西山、嘎卡东山、西地里哈日山和东地里哈日山组成的。这条山脉东西长约10公里,山势陡峭,山梁高耸,顶端奇石林立,远望酷似马鬃,故名“马鬃山”,蒙语呼为“地里哈日”。地里哈日刻有上千幅岩画,画面一般沟纹较浅,呈茶黄或黄白色,凿痕细密,多数画面清楚可辨,有些经风雨剥蚀已散漫不清。

地里哈日岩画总数近千幅,主要有马、牛、羊、鹿、岩羊、山羊、骆驼、虎等野牲或家畜,对鹿的刻画尤其突出;还有反映猎牧人狩猎生活与放牧情景的图画。

在这里数量众多的岩画中,狩猎岩画数量最多。其中在西地里哈日南山脚下靠近一条小河的地方,有一平地突兀而起的黑色巨石,石面垂直,上面凿刻着一幅围猎图岩画,画面完整,造型生动,主题鲜明,是上乘之作。

2、俊海勒斯太岩画:位于中心点东北10公里,刻于群山峻岭,题材多样。

3、赛很木德岩画:位于中心点东南20公里,刻于山巅巨石,有马、牛、羊、骆驼等;还有骑士,猎民;有一手执弯弓正待发射长箭的猎人,前面是奔跑着的野山羊。

4、麦恩特山岩画:位于中心点正东10公里,刻于群峰之上,有人体、动物、出行、马术表演、单人狩猎、骑马狩猎、徒步围猎、交媾、生育、印迹、征战等题材的创作。

5、达西拉嘎岩画:位于中心点西10公里,刻于山顶、山坡之巨石,有骏马、鹿、迁徙图等。

6、瓦窑沟岩画:位于中心点西5公里,刻于群山峻岭,题材丰富,以阴阳对立图案为特点。

7、狼山口岩画:位于中心点西50公里,刻于山顶,动物、骑士。

8、海日呼图格岩画:位于中心点以北10公里,漫山遍野,多岩羊。

9、诺门温格尔岩画:位于中心点北20公里,漫山遍野,多射猎、文字。

10、毛都呼热岩画:位于中蒙边境,中心点西北60公里,刻于沟畔立壁,多面具、狩猎。

11、新忽热石林岩画:位于乌中旗新忽热苏木以西10公里的山峦中,距中心点100多公里,水草丰美,奇石林立。在林立的数以万计的黑色巨石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岩画。题材有动物、人体、狩猎、放牧以及宗教图案、符号等。

12、马鬃山岩画:位于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境内马鬃山,刻于山梁巨石,数量少,多动物。

狼山西段片区岩画以磴口县沙金套海境内的格尔敖包沟支沟默勒贺图沟为中心,东起狼山口,西至狼山西端,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点有格尔敖包沟岩画、默勒贺图沟岩画、陶赖沟岩画、阿贵沟岩画、乌斯台沟岩画、布敦毛德沟岩画、巴音乌拉台地岩画、大坝沟岩画、玻璃沟岩画、滴水沟岩画、三贵口巴日沟岩画、红山口岩画等,岩画总数在两万幅上下。狼山西段片区岩画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谓“石迹阜”是也。主要分布点的情况是:

1、默勒赫图沟岩画:默勒赫图沟是格尔敖包沟的支沟,从格尔敖包沟南口进入,顺沟北行约10公里,有一从西来汇的大沟,就是著名的默勒赫图沟。进入该沟后再走约6公里,沟漕骤然转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南北向的曲线,此处即为岩画密集的地段。这一地段的南北东西四面,上上下下,山脚、沟畔、山梁、巨峰、缓坡、支沟的沟口以及金沙包围的山包,到处有岩画的留存。在一座南北走向的黑山的背面,凿刻着100多幅精美岩画,有神像、动物、文字、抽象符号等多种题材,分布非常密集。其中一幅刻有众多神像的大型壁刻十分引人注目。壁

刻处于黑山的正中上方,南北长约5米,高约3米,石面垂直向西,上面刻有密密麻麻的图像,仔细一看可知是许多奇形怪状的神灵图像,制图规整,刻痕深切,一看便知刻画者当初的讲究认真。这些图像据考古家研究断定,是古代阴山先民信奉萨满教的遗迹,那众多的神像就是古代掌管天地山川等万事万物的各路神仙。在这幅巨型画面的左侧,有一幅同样题材的岩画,面积略小,上面也刻有至少二十个以上的神像。这两幅并列高悬的神像岩刻,是阴山岩画中罕见的独特之作,内容与形式都特别典型,盖山林先生称之为“圣像壁”。

“圣像壁”的下面,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可容万人,很可能是古人用作聚会的一个场所。石壁上的神像很可能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祭拜的对象。置身其间,心为物役,神似飞驰,仿佛穿行于时空的隧道返回到远古的神的世界与时代。

2、格尔敖包沟岩画:位于中心点东北约10公里,刻于悬崖绝壁,多神像。

3、仰观山岩画:位于中心点,刻于山顶,多射猎。

4、陶赖沟岩画:位于中心点西北沟谷,刻于沟畔立壁,有太阳、星辰、文字符号、头戴尖帽的类似人头像,骑士围猎图、双猎图、奇异的幻想动物、双轮单辕的古车图形、狩猎舞、执弓猎人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图形。

5、二龙山岩画:中心点西北5公里,登上一座百米高的大山,再向西北走3公里,就可看到两道黑色的山梁蜿蜒盘旋于山巅,犹如两条首尾相连的巨龙。就在这两条黑色的巨龙上面,凿刻着密集而精美的岩画,总数在300幅上下,题材有动物、狩猎、骑者、放牧、哺育以及神灵面具等多种。

6、乌斯台沟岩画:在中心点西北约10公里,刻于立壁或山顶,多神像、射猎、战争。

7、阿贵沟岩画:中心点西南5公里,刻于沟畔立壁,多动物、狩猎。

8、巴音乌拉台地岩画:中心点东南15公里,刻于山前台地裸露之岩石,多

动物。

9、巴日沟岩画:中心点以东60公里,刻于沟漕上方巨石阳面,孤品。

10、红山口岩画:中心点以东40公里,刻于山体南面,多动物。

11、“滴水沟”岩画:中心点以东55公里,刻于环形山体,多神灵。

12、大坝沟岩画:中心点以东40公里,刻于沟口两侧立壁,多人面。

从以上岩画点的罗列可知,狼山山脉东西三百八十多公里,两个岩画片区却各集中在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段。每个片区的岩画分布从中心点出发,向外扩散,分布于四面八方,点与点之间相互衔接,几乎连点成片。而东片与西片之间,却相隔遥远,中间有近一百公里的间隔带,在此间隔带上几乎没有任何岩画发现。如果在此基础上一分为二,狼山东段片区又可以乌不浪口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以西至狼山口为岩画密集分布区,以东为岩画稀疏分布区;狼山西段片区以乌后旗太阳庙为中点,以东至狼山口为岩画零发现区,以西为岩画密集分布区。依照这样的划分,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岩画分布为四个区,从西到东分别为:1、狼山西段岩画密集分布区,东西长约60公里,面积2000平方公里;2、岩画零发现区,东西长110公里,面积3000平方公里;3、狼山东段岩画密集分布区,东西长90公里,面积3000平方公里;4、岩画稀疏分布区,即色尔腾山地区,东西长120公里,面积10000平方公里。

阴山岩画这种遥相对应的二位一体的分布结构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它的形成必有引人入胜的原因。

三、阴山岩画“两片式”分布的成因探析

在巴彦淖尔境内东西横亘近400公里的山脉中,岩画创作呈东西遥相对应的两片式分布,应该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自然界的约束限制,也有人类活动的自我规范,还有作为古老艺术的岩画自身创作规律矛盾运动的根源。

1、大自然的造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特别是在古代,人们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有限,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选择中往往更容易倾向前者,从而走上一条依赖自然适应规律求得生存的道路。长期生活在阴山地区的先民,生产、劳动与饮食起居,都是在与大自然合拍的前提下展开的,他们小心翼翼而又机智应变,勇敢开拓而又反复思量,最终确立了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岩画集中的地方,就是阴山先民出入频繁的所在,而这个所在又必定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必定水草丰美,动物成群,出入便利,避风向阳等等。以地里哈日山为中心的东片岩画区,紧靠水草丰茂的温更戈壁,与风吹草低的海流图盆地临近,是个风水宝地。周围的群山也是风光秀丽,草木茂盛,牛羊肥壮,沟壑纵横,四通八达。一句话,这里是游牧民族理想的牧场与家园。狼山西段的岩画区也是风景独好之处,群山环绕,沟壑相连,牧草丰饶。而东西两个岩画区的中心地带,都临近山口,进退自如,出了山就是广阔的河套平原。因此,这里必定是历代阴山先民争相驻牧的

地方。史载“阴山东西千余里,本冒顿单于依阻其间,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匈奴民族驻牧阴山数百年,把阴山作为围猎野生动物与牧放牛羊的“苑囿”;可想而知,历代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也必定生而知之,一概如此。这是岩画在这里创作并世代相传的先决条件。

2、人为的聚集

生活在阴山地区的游牧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部落式的社会结构联结与存在。据司马迁《史记》载:西周时期,阴山地区的部落就已发展到一百多个,各自居住在山谷中有水的地方。这些部落,定期要举行会盟活动,届时部落首领们带着随从到指定地点聚会,互通信息,交换物品,祭祀天地鬼神。阴山岩画的制作,想必与频繁的祭祀活动有关。

《史记·匈奴列传》上说:每年正月,是举行聚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牛羊肥壮,一年好景,四季好运。而到了五月,草原上牛肥马壮时,则要举行更大规模的会聚,照例举行祭祀天地鬼神活动外,还要对人口、牲畜进行清点,登记造册。当然也不排除同时举行岩画创作活动或类似的文化活动。狼山西段的默勒贺图沟内的“圣像壁”下,地势开阔,避风向阳,很可能是当年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地方。人们在部落首领的率领下,将斟满奶酒的石器高高举过头顶,面向刻有太阳神的山崖,虔诚地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辞,然后将奶酒洒向天际……

《史记·匈奴列传》上还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这是日常的祭拜活动,可见当时人们对祭拜之事的重视与笃行。这样频繁的祭拜活动,遇有天阴遮日的时候,在石壁山刻上图象,作为神的替代物,是必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的。另据《隋书·突厥传》载:“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中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绕帐呼号,以刀划面,血泪交下,七度而止。于是择日置尸马上而焚之,取灰而

葬。表木为塋,立屋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所生时战阵之状。”可见突厥的祭祀之风大体与匈奴相当。在阴山岩画中发现有以刀划面的图像,盖山林先生考证为“剺面”习俗的遗迹。至于“图画死者形仪”的风俗,与岩画的制作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匈奴驻牧阴山时期,实行分封制,单于厅独占的领地外,左右各有“贤王”的领地,贤王下面,又将领地逐级分封,在通常情况下,领地之间是不容互相侵犯的。狼山山脉中的岩画的两区分布,也可能是当时“各有封地”的社会组织的历史遗迹。而西片区各个点上的风格不同的神像岩刻,也有可能与当时的部落制度相对应。

3、艺术创作规律使然

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在阴山经历了上万年的创作史。在一万年的代代相传中,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前人的文化遗迹正是激发后人从事岩画制作的直接动机。这就是在一个岩画点上前后不同时代创作的岩画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原因。岩画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萨满教性质,前人刻有岩画的地方,往往被后人看作是“圣地”,只有在“圣地”上面刻下的图画,才是有灵巧之气的“存在”。人们居住与作画的风水宝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改原样,后来者继承前人遗产(物质的与文化的),从而是岩画创作代代相传,延续久远。

阴山岩画数量巨大,延续漫长,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其作者显然不是单一的所谓“纯文化人”,而应是多元一体的一个创作的人群。它至少包括以下几种:1、巫觋2、画师3、工匠4、守边将士5、牧民6、喇嘛。现分述于后。

作者之一:巫觋。盖山林先生在论说阴山岩画的作者时指出:胡巫是岩画的制作者。巫觋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人,他们通过舞蹈、歌唱与作画来施展巫术,阴山岩画中许多作品与巫术有关,应确定为“胡巫”的创作。

作者之二:画师与工匠。战国时的《韩非子》上说:“赵主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可见,其时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刻画于石的画工。汉代,有专门为皇帝选美画像的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未曾贿赂于他,而故意黑笔点人,只是他的画像是在纸上。

作者之三:守边将士。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阴山一带屯垦戍边,长期驻守在山上的将士中,不乏能刻善画之人,他们或模仿,或独创,制作了反映边地生活的岩画。巴音乌拉台地上的岩画,应是他们的代表作。台地周围要塞、长城、烽燧相连,共同构成立体防线。台地上突出地面的黑石上,刻有许多岩画。岩画创作的民族归属问题,一向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寻找答案,由此可见,汉族人民也参与了阴山岩画的创作。

作者之四:牧民。牧民制作岩画是游牧生活的需要,作为记号,作为路标,做成警示,作为消遣,等等,都是他们作画的动机。中旗境内的诺门温都尔岩画是这类作品的代表。题材多数是对北山羊的描写,形象简单雷同,制作较为粗糙,留存下来的岩画漫山遍野,显然是随意制作。

作者之五:喇嘛。北元以来,阴山地区藏传佛教盛行,喇嘛是那时地方文化的执掌者,他们在修建庙宇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利用天然画板——岩石作宗教的宣传。大量涂料描绘的岩画与刻写的藏文咒语,是其代表作。

上述关于岩画作者的推测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前三种人必定是在相对稳定的画区作画。巫觋与画师受神或部落首长的指派从事岩画创作,选择那些文化生态优异的山谷、悬崖、巨石一展身手,通过精心设计与制作,一幅幅新奇而耀眼夺目的画面展现在古老画区的附近,来来往往的人群从画面的注视中获得信息、受到启迪或为之震慑,从而使岩画的文化功能得以实现,这便是从事岩画创作的职业家们锲而不舍持久从事岩画制作的动力。阴山岩画的创作多数为个体劳动,但

也不排除集体创作的可能。磴口县境内的二龙山岩画,300多幅作品集中在一处,明显是同一时代作品,但题材多样,创作风格鲜明,制作精美,没有一幅敷衍之作。如果是单个人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制作如此多的岩画,似乎不大可能。在这些岩画制作的背后,很可能伴随着一个时期的文化运动,这个岩画群当是一次盛大文化活动的结晶。

作为在战争的间歇闲暇消遣磨刻而成的岩画作品,也不乏上乘之作。这是因为守边的将士长期驻守在边地,三年五载不得回还,他们的孤独郁闷和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除了寄托于哀哀地“羌笛”“芦管”之类的鼓吹声中,就是通过刻石成画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不排除从守边将士中产生时代画家的可能。

(摘自《河套文化》总第9期)

内蒙古新发现500多幅阴山岩画

2009年05月12日13:3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2日电(段忆涓孙传海)据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文化部门介绍,乌拉特前旗文物管理所调查队新近在乌拉山新发现500多幅阴山岩画。

据了解,调查队在阴山山脉之乌拉山北麓海流斯太、大坝沟、达拉盖沟口新发现9个组群近540余幅阴山岩画,岩画内容主要以北山羊为主,有牛、鹿、马、虎、人物、狩猎图等组成。画面清晰,写实性较强,绘制手法以打制、磨制为主,多分布在红、黑色岩石上。

经初步鉴定,这些岩画的年代距今约2000至3000年左右,部分岩画年代还会更早。此前,前旗已经在小佘太地区发现了90多幅阴山岩画,年代距今约2000多年。

阴山岩画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境内,目前发现的有1万多幅。早在公元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对阴山岩画作了详细记述。2006年5月,阴山岩画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乌拉山岩画的发现,为阴山岩画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为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目前,前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正在为这些岩画做拍照、编号等工作,为深入研究做准备。

内蒙古乌拉山发现逾1400幅阴山岩画

新华网2009年06月23日03:09:40

内蒙古乌拉山发现逾1400幅阴山岩画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3日电(辛平)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文物工作站提供的最新消息,文物考古人员日前在乌拉山山脉发现一处阴山岩画聚集区,初步统计总数达1400余幅。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文物考古人员在阴山山脉支脉乌拉山发现一阴山岩画聚集区,分布在乌拉山北麓芙蓉沟、海流斯太和大坝沟,总数有1400余幅。岩画内容主要以北山羊为主,有牛、鹿、马、虎、人物、狩猎图等,绘制手法以打制、磨制为主。经初步鉴定,这些岩画的年代为青铜时代至汉代,距今约3000年至2000年。

考古人员介绍,乌拉山山脉这一阴山岩画群的发现,改变了过去认为阴山岩画主要分布于阴山主脉及北部地区的看法,对于进一步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宗教意识形态及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乌拉特后旗六大旅游景区景点

六大旅游景区景点

1、乌盖佛教文化旅游区

乌盖苏木有古老的藏传寺庙、独特的风土人情、盛大的宗教庙会、美丽的草原风光以及历史悠久的秦代长城。

发展方向:依托善达古庙发展宗教文化和宗教朝觐旅游,建成巴彦淖尔市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区。

主题格调:体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草原民族的热情好客。

主要建设项目:善达古庙佛教旅游项目、秦长城观光旅游区、乌盖草原牧家风情旅游项目(以达拉盖度假村为基础)。

2、阴山峡谷风貌旅游区

巴音宝力格镇与潮格温都尔镇有独特的峡谷地貌、丰富的地质现象、悠久的阴山岩画、质朴的阴山人家、神奇的狼山白绒山羊。

发展方向:以观光旅游、峡谷探险旅游、地质科考旅游为主体,建成巴彦淖尔地区著名的峡谷观光旅游区。

主题格调:体验与众不同的峡谷地貌,感受雄伟阴山的美丽风姿。

主要建设项目:阴山峡谷观光旅游区,阴山风貌探险体验旅游项目。

3、高原避暑度假旅游区

潮格温都尔镇有高原风情,特色环境,凉爽的夏季,丰富的文化资源。

发展方向:依托潮格温都尔镇闲置的房产,以高原避暑为品牌,开发特种度假旅游,建成塞外著名的高原避暑胜地。

主题格调:清凉一夏,高原风情。

主要建设项目:朝格温都尔高原度假村,娱乐体验中心,旅游宾馆。

4、神秘高原文化旅游区

原乌力吉苏木、宝音图苏木、潮格温都尔苏木和巴音戈壁苏木。主要旅游资源有恐龙化石区、综合博物馆、长城遗址、风蚀地貌、玛瑙湖、高原风情。

发展方向:依托潮格温都尔镇的接待服务功能,大力开发科学考察旅游、寻宝旅游、文化寻踪旅游、文化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建成有蒙古高原特色的文化探索旅游区。

主题格调:探索神秘的历史遗迹,体验丰富的高原文化。

主要建设项目:朝格温都尔博物馆、宝音图高原风情旅游项目、乌力吉历史遗迹探寻旅游项目、玛瑙湖寻宝旅游项目。

5、乌后旗戈壁探险旅游区

乌后旗沿边境线一代有边境风情、荒漠戈壁、高原草原、湖泊绿洲、边防哨所。发展方向:依托中蒙边境线,开展荒漠戈壁探险旅游、高原风情旅游,形成西北著名的边境荒漠挑战自我旅游目的地和巴彦淖尔市户外运动基地。

主题格调:挑战生命的边缘,寻求终极的发现。

主要建设项目:中蒙边境荒漠探险旅游线路配套的标识、基地、交通工具。

6、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生态旅游区

在原宝音图苏木、明星苏木和巴音前达门苏木及乌中旗的巴音杭盖苏木境内,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保护区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是我国梭梭林天然分布的最东缘,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北山羊栖息地,知名度高。

发展方向:按照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规定,在搞好保护的前提下选择试验区内的合适地段发展生态旅游。

主题格调:观赏荒漠特有的梭梭林,追寻蒙古野驴的足迹。

主要建设项目:标牌系统、游客中心。

发布于:2008-12-19 已被阅读:

108 次

阴山岩画-概况

早在公元5世纪时,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

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

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

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

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21世

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

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

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05月25日,阴山岩画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猎牧人记在石头上的史书——阴山千里画廊

内蒙古新闻网 2007-05-11 1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