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让学生体会这几首诗中体现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哀江头》

一、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参见《月夜》写作背景简介)

二、结构分析

按现实——回忆——现实,将诗歌分为三部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语句。试概括每部分的大衣。

1、行曲江所见景象

2、忆往昔繁华盛况

3、发物是人非感慨

三、鉴赏和探究

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哀”?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四、艺术手法分析

1,<<哀江头 >>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今昔对照

2、反衬手法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意思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五、主旨分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蜀相》

一、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讨论赏析

本诗开头写诸葛祠,而且紧接一联又写祠景,却题为《蜀相》,为什么?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颔联“自”“空”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自”“空”二字,景语含情。表现了对祠庙荒凉、世人逐渐冷落前贤之慨叹。

“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

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千古名句。

三、主旨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第二课时

《又呈吴郎》

一、背景简介

见课文注释(P14)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主旨)

2、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3、哪一联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尾联.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

这也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

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

刻时代根源。

四、要点总结

?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诗人由一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

横流。同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尚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在

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意境赏析

(1)首联:

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己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此时已值衰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2)颔联:

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

此句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

(3)颈联

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4)尾联

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三、比较赏析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答案: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四、主旨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 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 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 )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一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年10月5 日- 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 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匿 ()笑祷()告菡萏() 徘徊()荫()蔽攲()斜姊()妹 罗摩()衍()那分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 —1941) , ________ 、文学家,1913年获__________ 奖,著有诗集《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 ,选自_________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 、 _________ 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1 ?《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 鲁人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 鲁人版 选修1 教学目的: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本诗以七言为主, B、句式多变, C、节拍有缓急, D、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F、类似楚辞, G、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以游仙诗的形式,L、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 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 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 内人 水到渠 成 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4、小结 1、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忧国忧民的崇 4、高思想。 5、层次分明清晰。 5、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2020-2021年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学案

《散文诗二首》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形象,体味作者的情感。 3.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母子间的浓浓深情,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金色花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一、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所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其作品《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体特征 散文诗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金色花》的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沐浴()祈祷()罗摩衍那() 二、整体感知 3.文中体现作者想象的句子是: 4.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分别是: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课堂探究】 1.第一段要读出孩子怎样的口吻? 2.文中写了几个优美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旨及感情。 4.品味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课后作业】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让学生体会这几首诗中体现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哀江头》 一、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参见《月夜》写作背景简介) 二、结构分析 按现实——回忆——现实,将诗歌分为三部分,请找出标志性的语句。试概括每部分的大衣。 1、行曲江所见景象 2、忆往昔繁华盛况 3、发物是人非感慨 三、鉴赏和探究 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哀”?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四、艺术手法分析

1,<<哀江头 >>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今昔对照 2、反衬手法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意思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五、主旨分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蜀相》 一、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杜甫诗》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为大家分享了《杜甫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措施:结合具体学习体会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 手段 运用 PPT课件 进度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同课异构设计构想及思考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登岳阳楼》《月夜》 关键词老病、孤舟、 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 明确: 1.不能。“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3.品“妙字”的步骤 (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诗二首第二课时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韩明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7散文诗二首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重难点: 3.知识链接: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 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自主探究 A.基础扫描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遮拦: 荫蔽: B.探究文本。 1.找出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灵感受? 2.“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为什么会深深的受了感动,是我看到了什么?还 是想到什么? 3.课文重点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请找出变化过程。 4.重点研读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训练达标 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书写认真,专心做题。 ⒈《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⒉文字游戏: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茶 月亮→(),(太阳)→(),(大地)→(),(花园)→花 ⒊吐漏心声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蔽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_。 母亲,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 反思: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背诵《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了解《蜀相》一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感受《登岳阳楼》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被人誉为“ 诗圣”。 《月夜》 【导入语】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品);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品)。 这三句诗,如果排名次,哪一句最好哪一句最差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最后一句最好。因为: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 【感受诗眼】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2、诗眼的位置: (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 (2)在诗句中: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品味诗眼】 3、内容定位:体会意境,联想与想象。 (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内容。 译诗:今晚鄜州的月亮高悬,我的妻子只有一个人独自看着月亮。我怜惜远方幼小的孩子,他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倚靠在薄而透明的纱帷之下,月光照进来,将两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4、分析诗歌。 (1)比较两幅图,哪幅更符合此情此景(一幅突出儿女,一幅突出妻子)

散文诗两首学案及练习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对母爱深情的倾诉。 2. 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3. 学习散文诗精巧的构思。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字注音。 4?用课文原文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这就是 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3) 那一朵红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晨却开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 荷叶母亲(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里看莲花了一一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 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 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 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里。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 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 一朵红 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一一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一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 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 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一一 24 散文诗两首 笑嘻嘻( ) 祷告 ( ) 姊妹( ) 莲蓬 ( ) 匿笑( ) 菡萏 ( ) 2?给下面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瓣( ) 祷( ) 辩( ) 筹( ) 辨( ) 3.文学常识填空 (1)《金色花》选自 (国籍) 作家 嗅( )到 并蒂( ) 遮蔽( ) 慈怜( ) 敧斜( ) 妄( ) 忘( ) 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____ (2)《荷叶母亲》选自 _________ 的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 完成《杜甫诗五首》教学任务后,总觉意犹未尽,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将得失陈述如下: 一、设计语文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诗文,并分享他们的解读和他们的思想火花,是我一直以来的做法,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培养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并促使他们重视语文积累。这堂课上,江玮珊同学代表所在合作小组展示了她积累的佳句和感悟,足以说明这项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设计新课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开始,我借用网络流行语“杜甫很忙”挑逗起学生走近杜甫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了古诗文教学中出现课堂环境的沉闷。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们往往把上课看成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课堂就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甚至“观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习合作小组,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能够展示自己。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同样,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特别是下课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没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中

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暑假一日一练)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重难点) 教师活动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2.指导学生阅读知识卡片,补充介绍背景资料。查阅字典,标注生字。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金色花》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文体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3.搜集资料整合,介绍泰戈尔和散文诗等知识。 4.学生结合教师提示,体悟本诗的朗读技巧。 5.朗读感悟。 方法指导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情感。 (1)循序渐进。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地理解。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6.指导小组交流,适时点拨,解决疑难。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 3.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嗅.(x iù)花瓣.(bàn)罗摩衍 ..那(mó yǎn) 匿.笑(nì) 祷.告(dǎo) 沐浴 ..(mù yù) 4.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洗澡。比喻受润泽或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目标导学三阅读感知】 5.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6.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

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

、《散文诗两首》教案

7、《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泰戈尔、冰心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色花》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注音:嗅xiù匿nì沐浴mù摩mó 衍yǎn祷告dǎo 惊讶yà瓣bàn 词语: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至爱——最喜爱的人或物。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三、初读课文,感悟韵律:本文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应是喜悦、舒缓、温馨、深情 要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天真、稚气。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四、再读文章,感知内容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 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早上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中午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黄昏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求妈妈讲故事。 五、三读文章,感悟主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教材分析】 《月夜》是粤教版选修1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学习诗人“关注民生,抨击时政,感叹兴亡”,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追求。 【学情分析】 面对诗歌,大部分学生表示读不懂,读不懂诗人的情感,读不懂诗歌的艺术。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一是诗歌是用文言写成的,但比普通的文言文语言更加凝练,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诗歌自然更加困难。二是没有掌握阅读诗歌的相关方法。三是学生阅历尚浅,经历不多,对他人的情感自然了解不多。本节课旨在通过《月夜》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感情、掌握对写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月夜》,品味诗歌语言、掌握对写法。 2.以《月夜》为起点,引导学生阅读杜甫诗歌,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更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歌的格式,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味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对比阅读、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描绘诗中情景,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理解诗中意象,感受诗中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忧君的情怀,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读懂诗歌,理解诗人情怀。 【活动过程】 活动一:检测预习,了解作者(2分钟)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忧君,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活动二:诵读知其意——写了什么?(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后注解理解诗句意思,并备注有疑惑之处。 2.结合诗歌内容、注释,找出诗句中所隐藏的人。 月夜 今夜鄜州月,(妻子)闺中只独看。 (我)遥怜小儿女,(小儿女)未解(妻子)忆长安。 香雾(妻子的)云鬟湿,清辉(妻子的)玉臂寒。 何时(我们)倚虚幌,双照(我们的)泪痕干。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课文讲解稿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上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其中本课《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除了在主题上两篇散文诗都表现母爱外,创作风格也有相似之处,但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特点。因而,比较阅读适宜作为学习本课的基本方式。另外,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具有浓烈感情,是学生练习朗读非常好的范本。 二、学情分析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把握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但是如何通过“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还需要继续学习。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受制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往往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感知理解散文诗中的形象,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散文诗情感的理解。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散文诗描绘的画面,理解文章对母爱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感情基调,反复朗读,能说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二)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出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和思想情感。 (三)通过对比阅读,用表格列举出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能说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用表格列举出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1.朗读品味,2比较阅读,3.情境体验 (二)学法:1.自由朗读,2.自主阅读,3.小组交流展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受情感。 热爱朗诵的小芳同学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栏目“朗读者”一期以“母爱”为主题的节目录制。她将要朗诵的篇目是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方面为她提一些朗诵的建议,并且为她示范朗读一段。 1.具体要求: (1)首先,自由朗读,在文中批注朗读的感情基调,用符号标注朗读的停顿、语气、节奏等,并能说明理由。 (2)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接着,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建议,教师补充、指导。 (4)最后,全班齐读。 2.预设: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明确:要用轻快的语气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明确:读妈妈的问句时要将声音延长,读出妈妈的焦急惦念。 (3)“我不告诉你,妈妈。” 明确:用轻快活泼的语气,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诗歌教学

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诗歌教学 发表时间:2018-05-18T16:38:11.0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作者:李曼[导读] 本文也针对高中阶段诗歌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教育,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积淀下的诗歌精髓,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李曼(河南省新乡县一中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通过前人的智慧和劳动总结出的思想内涵,都是我国现阶段需要人民学习的文化内容,诗歌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化内容。诗歌学习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拓宽人们的想象力,因此能够看出在校园中诗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而本文也针对高中阶段诗歌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就是希望能够通 过良好的教育,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积淀下的诗歌精髓,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此把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诗歌;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069-01 前言:在校园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艺术的教学并不能够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到艺术的魅力,并且积极参与其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诗歌的创作主要就是借助着前人对自己生活总结出的内涵,以及丰富的语言描述方式所结合而成的文化艺术内容。所以想要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还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最佳的教学手段,并且把诗歌内容融合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以此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高中诗歌教学现状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多年的积淀下,越来越多的文学经典作品成为值得现在人类所学习的内容,也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的文化内容。其中就包含诗歌经典文学作品,诗歌经典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政治背景,更能够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的内容,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境。所以能够看出诗歌经典内容中所蕴含的是古代人的心血和思想情感,诗歌不断的传递和诵读是经典延绵,发展的支撑,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保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因为受到升学的影响,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容易走向误区,仅仅把考试的重点当成课堂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果考试不曾涉及到的知识点,课堂上就毫无讲解,这也导致诗歌教学在高中阶段出现了边缘化的倾向,很多教师都是一笔带过,只要学生能够背诵,在考试中能够默写出来,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诗歌的认识程度不足,甚至即便是后期再继续学习,也无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的内容更是毫无涉及,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也即将消散,所以这些都是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现状,也是影响国家和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高中诗歌教学的开展方式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也异常繁重,主要就是由于学生面临着升学的考验,所以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开展的阶段完全忽视了对诗歌的教学,认为仅仅是把考试成绩和考试内容结合到课堂之中,就能够保证学生良好的升学率,也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我国所传承下来的诗歌内容都是古代的语言和情感艺术之间相互的融合,所以诗歌可以说是所有文化中最为精纯和美妙的内容,诗歌自身所包含的特点就是象征性和隐喻性,其中也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诗歌前后押韵的,所以整个文章中包含着节奏感特别强,语言和画面的美感都能够凸显出诗歌的魅力。这些要求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育工作中,应该在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让学生通过经典的诵读掌握其中所包含的艺术美和情趣,真正地把诗歌融合到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审美文化,达到其综合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诗歌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具有一定的美感,并且语句非常的简短凝练,前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上的协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诗歌的特点向学生介绍,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写作的方法,以及诗歌种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同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其写作诗歌,即便是简单的写作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需要明确,针对诗歌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解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诗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例如:根据诗歌具体的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视频、图片和声音的播放,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背景和心理状况,利用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融合到作者的思想中,跟着作者进行诗歌的创作,这些都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结论: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诗歌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存在,既是知识的一种教育,实际上也属于学生审美的培养,更是学生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现在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体系一样,需要教师能够给与引导,突出学生主体的学习位置,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歌中所包含的美感和魅力,以此达到学习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戚玉燕.读韵寻眼体境悟情——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8(07):56. [2]李乃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分析——以李商隐《锦瑟》为例[J].学语文,2018(01):60-61. [3]黄梓咏.用有效问题激活诗歌教学——以《杜甫诗五首》之《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18(03):4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