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姓名:王灵山

学号:2014010111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关键词

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

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意义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带动、启示了沿海的对外贸易。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都可以表明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沿海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

四、郑和下西洋对航海史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让红海、印度洋等地区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中华民族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它的存在不仅仅是我们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这是我们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诫,知道未来的一块明镜。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只有这样,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才是有意义的。历史的车轮还在向前推进,我们的现在也将成为历史。总结历史,抓住现在,规划未来,才是历史给我们的财富。

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综述

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世界航运中心的东移,全球航运竞争更加激烈,作为高端产业的航运金融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对航运市场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航运金融发展迅速,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不断涌现,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风险防控,助力航运金融,促进航运经济的健康发展刻不容缓。本文就航运金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总结归纳,以明晰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航运金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0 前言 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虚拟经济活动。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程度高,这些特性决定了航运企业难以单靠自身力量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帮助化解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航运实体经济的发展。 历史和实践表明,航运业与金融业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航运金融以航运业为平台,基于“航运资源资本化、航运资产资本化、航运未来收益及产权资本化”的原则,包括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等各项经济活动。发展航运金融是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 1 航运金融概述 1.1航运金融的定义 2010 年出版的《航运金融学》为航运金融下了定义,将航运金融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讲,航运金融是指与海上运输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相关主体资金的融通、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航运金融是围绕着与海上和内河运输相关联的港口及其服务、船舶生产及其服务、运输及其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而发生的通过金融机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的金融市场上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融通、保险、投资及其相应的服务活动。2012年出版的《航运金融》认为航运金融是与航运相关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 1.2 航运金融的内容 罗虎把航运金融分为船舶融资、船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四大类型。船舶融资就是对航运企业在购置船舶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包括在建船舶的融资和购置船舶的融资。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资金结算业务是指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航运企业开展货币保管、兑换与结算等业务。航运价格衍生品是指航运指数期货和期权、运费期权以及远期运费合约,是航运业及与海运相关的石油和钢铁等行业规避海运价格风险的工具。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本课主题: 探究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层次因素。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 “历史学家的讨论”意在提出问题,并提供了基本的、初步的材料,同时提供了比较分析的角度,如目的、规模、航海技术、影响。 “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课文的要求,从收集的材料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它主要考查学生收集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侧重点在于学生对“事实”的把握。 “动脑想一想”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看学生能否从材料中提炼出有关观点,侧重点在于学生对“观点”的把握。 “大家议一议”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把握“事实”“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探究。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说明一定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评价。 本课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以扩充和延伸知识面,探讨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新大陆这些问题为主;而是希望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并通过这种对比最终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结合当时人类社会形态大转变的时代背景。本课的总体设计是在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近代苦难史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代进行对比,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知识建构: 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 →→→(提出问题)(搜集分析)(思考问题)(展开讨论)

课程标准: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4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要求: 1、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不同道路的原因。 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增强民族紧迫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出谋划策(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导入到新航路开辟对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的讨论)

2019-2020学年历史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本单元课标 17.全球联系的建立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要点学纲学习重点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原因(参见表1) 1.根本原因(经济根源); 2.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 (二)条件 1.航海经验积累; 2.科技条件; 3.政治条件 1.开辟新航 路的必然性; 2.主要航线 的开辟 二、▲新航路的开辟(参见表2)(一)迪亚士、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一)开辟概况(参见表3) 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上探险; 2.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二)△历史意义 一、新航路开辟背景 角度内容(理解) 根本原因(动因)经济根源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 品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重要原因 东方的诱惑 (诱因) ⑴《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裕,激起一些西欧 人对东方和未知海外的发财梦; ⑵欧洲对亚洲贵重商品的长期需求(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 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 西方力量的推 动(动因) ⑴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⑵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 人——希望到东方和海外实现发财梦; ⑶基督教会——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⑷葡西王室——(希望得到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积 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姓名:王灵山 学号:2014010111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404 2014年12月9日

摘要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就来谈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好处。关键词 郑和西洋历史文化经济

一、郑和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二、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 600多年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是长期忽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进步和发展中留下的精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肯干,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传统。郑和把这些传统带给了别的民族,使他们争相学习。 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意义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带动、启示了沿海的对外贸易。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都可以表明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沿海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 四、郑和下西洋对航海史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其统率的船队数量、载重量等都远远超过几十年后的达·伽马、哥伦布或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郑和船队配有指南针、罗盘、船尾舵和风帆,能够在逆水顶风的情况下航行,在地文航海、天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让红海、印度洋等地区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福建“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曾国新 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在福州市举办“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参加福州市“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参观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长乐、泉州等地的遗迹及福州船政文化、泉州“海丝”史迹等;在泉州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闭幕式等。应邀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士共700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张克辉,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以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全国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5月18日在福州市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共有3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乡亲参加。这是国内首次把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联系起来的国际学术论坛,旨在宣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业和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郑和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研讨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教案

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等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的远航盛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岳飞与戚继光的比较 三、教学设计 提纲导学—自学阅读—对比归纳—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今天老师首先准备了一幅图片和一段民谣让同学们欣赏:(师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是什么标志?民谣中的戚爷又是谁?同学们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就先来告诉你:这幅图片是中国航海节的标志,是为了纪念六百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民谣中的戚爷是指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郑和和戚继光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人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戚继光,走进明朝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年代。 幻灯片显示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前运用图片和民谣的形式导语,设计目的是:以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老师将本课分为三个篇章:帆之荣;帆之危;帆之辱。接下来,首先请同学们大声郎读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便于下面的学习。 生:齐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大海上的风帆,共同走进本节课第一篇章,帆之荣——郑和下西洋。师板书:帆之荣—— 图片中的人物就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哪位同学能大声朗读一下关于郑和的介绍?声情并茂,读得非常棒!下面,我们看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师板书: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概况、意义)师:结合视频提供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板书,请同学们详细阅读课本95—97页了解郑和下西洋。 根据刚才的了解,你能填出下面的表格吗?(点击课件) 两分钟的时间巩固一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哪位同学能主动的演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非常正确,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接下来我们看两组对比。通过对比你能看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郑和下西洋无论从时间、人数、规模、次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 摘要:声震中外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郑和下西洋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学者在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推进了相关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全面,本文主要围绕郑和下西洋时代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字:郑和下西洋、政治、经济、航海、南洋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回教世家,“初事明成祖于燕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永乐三年起先后七次下西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以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标志,开启了20世纪中国郑和研究的序幕。毋庸置疑,整个20世纪的郑和研究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它逐步走向繁荣,显露出蓬勃的生机,表现在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经过和性质的讨论,对郑和家世、生平、出使国家及港口等、对《郑和航海图》、宝船的考证研究,以及对郑和下西洋与亚非洲及台湾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认真回顾和全面总结近百年的郑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下面文段从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影响三方面的研究展开论述。 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的研究 潘群撰写长篇文章《明成祖为何遣郑和祭乳母》以明成祖遣郑和祭乳母事为切入点,把郑和下西洋事件置于明初三朝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辩了“靖难”前后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政策变化,认为明成祖实施的是“开放政策。”有蒙古血统的明成祖为维护中华56个民族益抗击蒙元竟尽职于役,比之其父朱元璋保守闭关不敢出击蒙元来说,无疑是开放的千古一帝,无愧其谥号:“至孝文皇帝”而且“德威广被”——朝觐贡献“新受朝命为王者殆三十国。”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则把郑和下西洋置于整个国际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他认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方面来看待。前者通过对明成祖的探讨,认为明成祖为千古一帝,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在其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国内实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保障,再加上前朝累积的造船、指南针等技术,为大规模远航提供了安全和技术保障,明成祖宣扬

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汇总

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法国汉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颇丰,人才辈出。本文从中选择几本较新的著作做一介绍,其中对郑和下西洋的缘起、过程和影响等作了独到的分析。 一法国汉学界早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其实,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始终是海外汉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曾3次(第4、6和7次)陪同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1416—1451年),曾先后被英国的米尔斯(J·V·G·Mills)全文译作英文①。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年)②、荷兰戴闻达(J·J·L·Duyvendak, 1889—1954年)③ 和美国的柔克义(W·W·Rockhill, 1854—1914年)④ 等人作了节译。曾经3次随同郑和下西洋的明航海家费信的《星槎胜览》(1436年)已先后由柔克义、伯希和及福嘉第(G·Foceardi)⑤、戴闻达等著名学者部翻译。曾于宣德五年(1430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的《西洋番国志》(1434年),也由伯希和与柔克义作了简单辑录译注。伯希和与戴闻达还从《明史》与《明实录》中辑录了有关郑和航海的资料。在伯希和、方殿华(Louis Gaillard)⑥ 和布尔斯坦(Daniel Boorstin)⑦ 等人的多种著作中,都曾广泛地研究过郑和航海的资料。明人罗懋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演义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已由戴闻达节译。米尔斯介绍过明人郭钰订的《武备志》中的一幅详细的郑和航海图。伯希和与米尔斯还翻译过有关郑和第7次下西洋的明人祝允明著《前闻记·下西洋》条的内容。这些中文原始资料的辑录与译注,大大方便和促进了西方汉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法国汉学界早期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汉学家是伯希和。他不仅是法国汉学界的泰斗,而且还被奉为“超级东方学家”。伯希和发迹于当时设在越南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得益于1906—1908年的西域探险,成名于法兰西学院于1909年为他专设的“西域历史、语言和考古讲座”。他发表的大量汉学书评,完全是借助了他长期出任西方最早的汉学刊物《通报》(T' oung Pao,创刊于1890年,伯氏于1925—1935年任法方主编)的阵地。 伯希和于1914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书评⑧,1933年于《通报》中发表了《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冯承钧先生的中译本译作《郑和下西洋》)⑨,1935年又于《通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及其航海的补充札记》⑩,1936年又于同一杂志中发表了《再论郑和下西洋》(11) 等著论文。 伯希和有关郑和的主要著作,也是海外汉学界研究郑和的奠基性著作,便是其《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一书。 全书共分4部分。其中第1部分对马欢所著《瀛涯胜览》的版本变迁作了探讨。其第2部分对费信所著《星槎胜览》的版本沿革、郑和七下西洋时分别所至国家、时间、船舶均作了考证。他对于郑和航海中的地名之考证,有许

郑和下西洋(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详解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16日 10:36)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一)《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二)《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三)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它的进行,对中外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传播到了海外,同时它也带回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及周边国家由此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贸易据点。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农业;手工业品;贸易据点 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有300年的闭关自守,中国遂贫穷落后了。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和平的、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壮大民族品牌,争取在世界贸易中占取优势。 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建国之前的研究成果有:张燮的《东西洋考》[1],不仅广泛采录政府邸报、档案文件,参阅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著述,还采访舟师、船户、水手、海商,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记载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水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2],全书实际汇总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这些资料除了摘自方志外,同时也辑录于实录、文集、邸抄及其他各种史料,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一部宝贵的农学遗产,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有下西洋三部基本史料:马欢《瀛涯胜览》[4]、费信《星槎胜览》[5]、巩珍《西洋番国记》[6]等等。建国后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例如郑一均的《论郑和下西洋》[7],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接着有系统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航海技术以及航程,最后总结历史,是目前为止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详尽著作;卢苇的《中外关系史》[8],研究的是中外关系史的古代部分,中外来往活动不仅有官方的,还有很多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移民史,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的媒体和传导;韩胜宝的《郑和之路》[9],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记述和探讨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一些郑和研究的空白,不失为一部融新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好书;王介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10],讲述了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民间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 郑和七次远航(1405-1433年),每次所率船队包括宝船及各种大小船只200余艘、船员27000人,时间跨度达29年,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途经东南亚、南亚,远航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作为使外大臣,郑和每到一处都执行明成祖“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的基本国策[11] (P856 ),结果是“各国使节随船来华”,或“诸番国皆随入贡”[8] (P338) 。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为例:是年九月,“礼部奏:‘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上敕皇太子曰:‘天气向寒,西南诸番国贡使即令礼部于会同馆宴劳之,如例赐赉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直。’”[12] (卷一百二十七)而中国输往这些国家的物品多是瓷器、纺织品、农产品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地区的官方和民间贸易,带动了中外农业、手工品交流,随之也兴起了一批贸易城市。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郑和远航》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第2篇】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 摘要: 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去研究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是很有重要的意义的。 明朝的“朝贡政策”实际意义上是国家垄断性质的海外贸易,严格来说是宦官集团和皇帝对海外贸易权的垄断。垄断的产生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最终导致了“朝贡贸易”的衰落,而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也被终止。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0300040017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2335550018 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1302360248 4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号2011301200079

_支那航海家郑和传_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邹振环 摘 要:研究郑和的学者都认为,对郑和及其史迹做出较完整研究之开其端者是 1905年梁启超发表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然而,实际上1903年9月30日出版的 大陆报第11期上刊出的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才是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的第一篇。该文首次把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放在整个世界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又首次将技术工具的发展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问题独立论述,并首次引入当时风靡世界的!海权论?思想,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针对西方海权的扩张和中国海权的积弱,希望以郑和航海的壮举来唤醒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与爱国热情。该文不仅对梁启超撰写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基本上奠定了20世纪郑和研究的大致方向。 关键词: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 大陆报;作新社;梁启超;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中图分类号:K825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11)01 0146 08 作者简介: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海 200433) 以往研究郑和史的学者认为,明末除了 瀛涯胜览、 星槎胜览、 西洋番国志等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外,似乎没有文人学士为郑和做过正式的传记;历史上对于郑和的研究可以清初张廷玉的 明史)郑和传为代表,但记述过于简略,且有诸多错误。可见,在传统史学著述中,航海家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综述都以梁启超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为郑和研究的开其端者#。不少关于郑和研究的资料索引均以梁启超的文章为起点,并误以1904年作为阶段的起点%。甚至到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的缘由,也是因为梁启超的此一传记的问世时间。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记述,不仅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署名发表在 新民丛报第69号上的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实际时间,是在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即1905年5月18日&。而且近代研究郑和的第一篇,也非梁启超的郑和传,而是早在1903年,国人就有了一篇研究郑和的长文,题为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 收稿日期:2010 10 22 * 本文2010年7月5-7日应马来西亚国际郑和学会之约,提交由马六甲博物馆、郑和文化馆和国际郑和学会主办的!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郑和与亚非世界?,特此说明。 # 参见范金民 20世纪的郑和下西洋研究,载朱鉴秋主编 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1904?200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357页。 % 黄慧珍、薛金度: 郑和研究八十年,载中国航海史研究会主编 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以及意义与影响

浅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以及意义与影响 符军物流112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用船舶和它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等来简要阐述。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伟大创举。 关键字:明代,郑和宝船,下西洋,先驱 郑和下西洋背景: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腐朽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得措施。洪武十八年,明朝下令“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其业,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其有不事生产而游惰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又“设扶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这样一来,大明朝越来越强盛。 明永乐大帝朱棣的“锐意通四夷”,向往在临御之年,中国出现一种前代未曾有过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盛世。所以朱棣非常重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大帝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的各种意图正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事实上体现出来的。 郑和祖辈为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士,回族,姓马,世称哈只。在1381年名明军征伐云南时被掳,后被分到燕王朱棣藩邸中服役成为内侍。在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郑”姓,改称“郑和”,为内宫监太监。 当时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明朝政府遭遇到各种困境,据锡兰(今斯里兰卡)史籍记载:“一千四百零五年(永乐三年),有中国佛教徒一队,来锡兰献香火于佛齿圣坛,为国王维哲耶巴虎六世所虐待。”在郑和下西洋前夕,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海国家关系削弱,外交活动瘫痪,中国国际地位随之降低,以致洪武末年颇有“诸蕃久缺供之感”。对明成祖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高踞于“临御天下”的大国地位之上,“居华夏而治四方”,在实现对外方针上自有一番抱负,绝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正是因为如此,在1405年(永乐三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诏,命郑和从海上出使西洋诸国。从此郑和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远洋航海活动,航行数十万千米,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3(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A.玄奘西游B.班超出使西域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A.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②象牙③丝绸④香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丁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海洋强国梦的文献综述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海洋强国梦的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海洋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海洋梦,才能托起中国梦。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在 21 世纪的战略选择。关于中国海洋强国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学者们就海洋强国梦的意义、内涵、战略创新及实现海洋强国梦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形成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成果。本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以中国海洋强国梦的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对近年来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从中国海洋强国梦的历史机遇和海洋现状、中国海洋强国梦的战略意义和内涵、中国海洋强国梦的实现路径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中国海洋强国梦中国梦文献综述 一、中国海洋强国梦的历史机遇和海洋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进而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海洋是富饶的资源宝库。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海洋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海洋运输越来越频繁,海上航运成为当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运转方式。海洋是沿海国家的国防前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海洋还在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气候调节、生态系统的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总之,海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世界文明演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历史表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盛,已经与海洋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国外海洋强国战略历史脉络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2公元前 4 世纪,古代欧洲集运就有了海权思想的萌芽,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就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就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3 1890 年,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提出了海权思想。马汉认为,“成为世界强国的先决条件是控制海权”,他深入研究了 1660-1783 年间的海洋历史及这一时期的欧洲列强之间的海上战争和冲突,提出“一个国家的海上势力取决于六个因素,即地理位置、海岸特征、海岸线长度和防御的可能性、人口规模、国家对海上贸易的态度和政府政策”,从地理环境和政治现象来为国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4 英国学派海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朱利安·S·科贝特,于 1912 年创作出版了《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他指出,“那种认为一方失去制海权等于另一方马上得到制海权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海洋的正常状态不是出于哪一方控制之下,而是不受任何一方控制。在海战中,最通常的情况是交战各方都不具有制海权”。本书是科贝特对英国百年海洋霸权历史的理论总结,也是最早、最系统最严谨的海上战略理论著作之一。5 2.马志荣.海洋强国---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6). 3.殷克东.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综合实力测评[J].研究海洋技术,2007,(3). 4.(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M]. 安常容,成忠勤.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 5.(英)朱利安·S·科贝特. 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 [M]. 仇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的谢·格·戈尔什科夫在其著作《国家海上威力》中提出了“国家海上威力理论”,“把国家的海上威力看作一个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