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 尹伯成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 尹伯成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 尹伯成

第一章导论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切的欲望,便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所谓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所以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答:(1)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根据经济学的定义,首先是研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如何分配给各种不同的用途,以实现最大的产量,实质上是在考察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其次是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的闲置是经常出现的,实际的国民收入往往小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要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所以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答:(1)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归纳起来,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各种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种产品的产销量和价格;二是消费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与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工资、利息、地租、正常利润)。

(3)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包括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等。

答:(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2)宏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总体经济问题及其经济总量的研究,来解决国民经济中这样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总供求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3)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金融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5、答略。参见“学习提要”(6)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

四、论述题

1、答:(1)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社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2)如果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一点,表示社会未能以已知的最好方式来使用全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如果社会充分使用了这部分资源,即把生产移向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两种产品。但经济资源的闲置并不是造成产品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唯一原因,当经济资源使用缺乏效率时,也会产生这种后果,因为这意味着存在资源的隐性闲置。因此要使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便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中需要解决的资源利用问题。

(3)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在选择两种产品的组合时,还必须确定最佳的比例,这便是经济学中所需要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生产可能性边界图是供人们选择各种作法的清单。生产可能性边界是这样说明经济生活中的4个基本问题的:生产什么产品和劳务,各生产多少,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选定的一点表示出来;如何生产物品和劳务,牵涉到有效率的生产方法,以及适当地把不同数量的各种有限资源分配给各种不同的部门;为谁生产物品和劳务在图上难以看清,但如果发现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经济社会,游艇多而汽车少,就有充足的理由来猜测,该社会的收入分配便是不均等的;如果以图中一种产品表示目前消费品,另一种产品表示资本品,就可以看到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之间进行选择。

第二章供求理论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

1. C

2.A

3.B

4. B

5.D

6.B

7.A

8.B

9.A 10.B 11.C 12.C 13.B 14.D 15.B 16.A 17. B 18.D 19.A 20.A 21.C 22.C 23.A 24.C 25.A 26.C 27.D 28.C 29.A 30.C

(二)名词解释: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4、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某一特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数量。

5、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对某种商品以某一特定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数量。

6、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市场价格。

7、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自身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10、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11、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2、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4、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这两种商品就互称为替代品。

15、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这两种商品就互称为互补品。

(三)简答题:

1、答:导致需求曲线典型形态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⑴由于商品之间在使用上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从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理性的消费者会采取减少对涨价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其替代品的购买量的方法来弥补减少涨价商品消费可能引起的效用损失,我们把这种特定条件下的

消费转移称之为“替代效应”,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反方向变动成为一种需求的内在机制。

⑵当人们的货币收入不变并且全部收入用于消费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也就意味着人们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购买能力增强,在不改变对其他商品消费的同时,增加购买降价商品能够直接引起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增加,我们把这种受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影响而产生的消费改变叫做“收入效应”。由于收入效应的存在,使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反方向变动也成为一种需求的内在机制。

2、答:导致供给曲线典型形态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一种可变投入的边际产出终将在某一水平之后呈现递减的趋势(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种产出的增加必然要求有更高的价格与递增的成本相适应,从而出现了较大的供给与较高的价格相伴随的内在机制。

其二:由于价格上升的推动,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意味着利润水平的提高,从而引导已有的厂商扩大生产和吸引新厂商进入,导致供给增加,显然,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3、答:根据对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后,对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一般生活用品的需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丝绸是一种一般生活用品,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时,对其的需求必然增加,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从D1平移至D2,需求数量从Q1增加到Q2。自行车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公共交通设施也有了显著改善时,人们使用更加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既具备了购买能力也拥有了使用条件,因此,诸如摩托车、汽车等与自行车具有较高的交叉弹性的商品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使自行车的需求减少,导致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如图2所示,需求曲线从D1平移至D2,需求数量从Q1减少到Q2

P0

O 图

1 收入增加影响丝绸的需求变动 图

2 收入增加影响自行车的需求变动

4、答:(1)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

P P1

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2)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替代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3)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此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4)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需求的话。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5、答:(1)粮食是养殖生猪的主要饲料来源,当粮食价格上涨时,饲养生猪的成本会提高,从而导致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供给减少。

(2)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提高对猪肉的销售量会产生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提高意味着这种商品的销售更加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供应商增加供给,导致供给量增加。但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仅对供给量产生影响,因此不会引起供给曲线变动。

6、答:(1)假设此直线型需求曲线为:bP a Q d -=(其中a 、b > 0),则此需求曲线的斜率为b

dQ dP K 1-==,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系数为: bP a bP bP a P b Q P dQ dP

E dp -=-=-=. 显然,需求曲线的斜率与其价格的点弹性系数是不同的。需求曲线的斜率只表示Q 的单位变动引起的P 的变

化量,是需求量与价格变动的绝对量的比值,其值不仅受Q 、P 变动量的影响,而且受Q 、P 的计量单位的影

响,同时,如果需求曲线是直线,那么其斜率为一定

值。而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系数所描述的是需求量的变

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间的比值,是两个变量的相对数的比值,由于在每个变量的相对数中计量单位均被约去,故其值不受Q 、P 的计量单位的影响,此外,由于其值受Q 、P 组合方式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会有不同的具体数值。此区别作图分析如下:

图 3 需求曲线的斜率与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之间的区别

Q

如图3所示,假设D 为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价格为0P1,需求量为0Q1,该点的弹性系数为:11**OQ OP OA OB Q P dP dQ E dp ==,由于ABO DBQ ??~1故,1

111OP BQ DQ BQ OA OB ==所以, 11111111**OQ BQ OQ OP OP BQ OQ OP OA OB E dp ===又因为11~ADP DBQ ??,故AD BD OQ BQ =1

1。因此,AD BD OQ BQ E dp ==

11,显然弹性系数的大小受所取点的位置影响。而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并无此性质。

(2)如图4所示,两条线性需求曲线AB 、CD 相交与点E,

其中AB 的斜率的绝对值为:OB OA K AB =

,CD 的斜率的绝对为OD

OC K CD =:,显然,由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可知,

CD dp AB CD E EC

ED EA EB E == 显然,两条斜率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交点处的弹性是不

同的,其中斜率的绝对值较小的线性需求曲线有较大的

弹性。 (3)如图5所示,假设有两条非线性需求曲线D1、D2,相交与E 点,在E 点的切线分别为e1、e2,由题意e1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e2的斜率的绝对值,即

2

111e e e e dQ dP dQ dP <,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计算公式Q P dP dQ E dp *-=,由于两需求曲线交点处的值均相等,故弹性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切线的斜率,而弹性系数与切线斜

率的大小成反比,因此,两条需求切线的弹性不等,其中e1

的弹性大于e2的弹性。

7、 答:正确。从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公式Q

P dP dQ E dp *-=可以看出,决定需求弹性大小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需求曲线的斜率,二是该点所处的具体位置,即Q P 的比值。由题意

,

图 4 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交点的弹性 Q

B D F P A G

图 5 两条曲线型需求曲线交点处的弹性 P Q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即除了本题所考虑的需

求曲线的陡峭程度因素之外的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

下,这也就意味着两条需求曲线上的点具有相同的

价格水平和需求量水平,此时两条需求曲线一定相

交于该点,如图6所示,D1、D2相交于A 点,此时,两条需求曲线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中的Q P 的比值相等,

需求曲线的弹性完全取决于其斜率的大小,即曲线

的陡峭程度。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四)分析、计算题:

1、解:(1)根据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定义,当该商品的供求双方数量相等时

有:d s Q Q =。由题中的已知供求函数,则有:

P P 550510+=--

求解得到:Pe =6

将 Pe =6 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到:

Qe =20

其几何图形略。

(2)在新的需求函数D2确定之后,供求将在新的条件下实现新的均衡。根据均衡的定义有,d s Q Q 21=得到

-10+5P =60-5P

求解得到:Pe2=7

将Pe2=7代入已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到:

Qe2=25

其几何图形如右图所示。

(3)在需求函数不变的情况下,新的供给函数将决定

新的均衡状态。根据均衡的定义得到

-5+5P =50-5P

求解得到:Pe2=5.5

将Pe2=5.5代入已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得到

:

Q

Q0 O P0 图6 斜率与需求曲线的弹性

D1 Q

Q1 Q2 P P1 P2

Qe2=22.5

其几何图形如图15所示。

(4)根据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定义,上述均衡研

究中的(1)采用了静态分析的方法,而(2)、(3)则

采取了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在需求的价格函数和供给

的价格函数中,商品自身的价格被视为函数的内生变量,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则被视为外生

变量,因此,当外生变量被赋予确定的值而从均衡中得到

内生变量值时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而当外生变量被确定为不同的值时,从均衡中得到内生变量的值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可见,其区别主要表现为确定影响均衡的因素的范畴不同,并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均衡状态。其联系则主要体现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静态分析着眼于内生变量时点状态的影响研究,而比较静态分析则着眼于外生变量时点状态的影响研究,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够从内外两方面较全面的对经济现象的变动做出分析。

(5)对(1)、(2)的比较不难发现,由于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在任意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有所提高,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随需求同方向变动。从(1)、(3)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厂商在任意价格水平上的供给都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供给曲线的右移,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将下降,而均衡数量将增加,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与供给反方向变动,而均衡数量与供给同方向变动。从对(2)(3)的比较中发现,当供求都发生变动时,均衡的具体状态不仅取决于供求同时变动的方向,而且取决于供求同时变动的幅度,因此对均衡产生的影响必须具体分析。

2、解:(1)根据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有: Q

P P P Q Q Q P P Q E dp **1212---=??-= 由题意给定的相应数据:5.1230010024

2*2

4300100=++---=dp

E 即价格为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弧弹性为1.5。

Q Q2 Q1 O P1 P2

(2)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Q

P dP dQ E dp *-=, 由给定的需求函数P Q d 100500-=,其点弹性为:Q

P Q P dP dQ E dp *100*=-= 当P =2时,由表中可知对应的需求量是300,因此,67.03002*

100==dp E 即P =2时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0.67。

(3)从需求表或需求函数可以得到关于该商品的需求

曲线AB,如图16所示,当P =2(D 点)时,得到在需求曲

线上对应的一点C,并确定该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为

300(F 点)。根据需求的点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图

中各线段的符号,则有:

由已知OD =P =2,AD =5-2=3,因此

可见用几何方法计算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与(2)中计算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3、可参照第2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解题过程省略,其答案为:

(1)供给的弧价格弹性为1.6;(2)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为1.6;(3)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

4、解:由已知的收入函数整理得到:1000

M Q =,因此收入的比边际需求为: 1000

1*]1000[2121-=M dM dQ 根据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有:211000

[*10001*]1000[21*2121===-M M M Q M dM dQ E dM 即该消费者在该状态下的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5。

5、解:由已知的总收益函数2

2100Q Q TR -=可以得到该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为: Q dQ

dTR MR 4100-==

B F O

当MR =20时,则:204

201004100=-=-=MR Q 又由总收益的一般计算式:TR =PQ,则有:22100Q Q PQ -=

整理得到:602100=-=Q P

并且由上式中的Q P 2100-=关系得到:

21-=dP dQ 根据价格点弹性的计算公式:5.12060*]21[*=--=-

=Q P dP dQ E dp

6、解:(1)由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P

P Q Q E dp ??-= 根据题意给定的2.1=y E 和%3=?P P 可以得到:%6.3%32.1-=?-=??-=?P

P E Q Q dp 即价格提高3%导致需求减少3.6%。

(2)由需求的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Y

Y Q Q E dp ??= 根据题意给定的0.3=dy E 和%2=?Y Y 可以得到:

%0.6%20.3=?=??=?Y Y E Q Q dy 即收入增加2%导致需求增加6.0%。

(3)由题意知:%8=?P P ,%10=?Y

Y 和Q =800 根据弹性对需求变动的影响关系,则收入和价格变动后的销售量Q1应为:

800)1%100.3%82.1(]1[1?+?+?-=?+??+??=Q Y

Y E P P E Q dy dp =963.2(万辆)

即当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时新汽车的销售量会增加到963.2万辆。

7、解:(1)由给定的需求函数和销售量能够直接计算出相应销售量下的价格水平,即: A 公司销售100单位其产品的价格为:5001005100051000=?-=-=A A Q P

B 公司销售250单位其产品的价格为:6002504160041600=?-=-=B B Q P

由需求函数可知:51-=A A dP dQ ,41-=B

B dP dQ

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Q

P dP dQ E dp ?-= A 公司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100

50051=?=?-=A A A A A dp Q P dP dQ E B 公司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6.025060041=?=?-=B B B B B

dp Q P dP dQ E 即A 、B 公司此时的价格弹性分别为1和0.6。

(2)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当B 公司降价使其销售量达到300时,其价格应该下降到: 400300416004160011=?-=-=B B Q P

因此,B 公司的产品的价格变动为:2006004001-=-=-=?B B B P P P

从而导致A 公司销售量的变动为:25100751-=-=-=?A A A Q Q Q

由商品之间的交叉弹性计算公式:75751004006002001252)(2)(11=++?-=++???=A A B B B A AB

Q Q P P P Q E

即A 公司产品的销售量对B 公司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为0.71。

(3)B 公司的销售收入为:B B B Q P TR ?=

因此,)1(]1[B dp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E Q Q P dP dQ Q dP dQ P Q dP dTR -=?+=?+= 由(1)中的计算可知B 公司的16.0<=B dp E ,说明其产品是一种缺乏弹性的商品,其

0>B

B dP dTR ,说明其收益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即当其产品降价时必然导致其总收益下降,因此,其产品降价在经济上不具有合理性,该措施是不可取的。

8解:设被这100个消费者购得的该商品总量为Q,其市场价格为P 。

根据题意其中75人购买了其总量的一半,且他们每人对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2,这样,他们每人的弹性75,...,3,2,1,2,2=?-=?=

-=i P

Q dP dQ Q P dP dQ E i i i i di 且2

751Q Q

i i =∑=

又,另外25人购买了其总量的另一半,且他们每人对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3,这样,他们每人的弹性25,...,3,2,1,3,3=?-=?=-=j P

Q dP dQ Q P dP dQ E j j j i dj 且225

1Q Q j j =∑= 由此,这100个消费者合计的弹性为

Q P dP

dQ dP dQ Q P dP Q Q d Q P dP dQ E j j i i j i d ?+=?+=?=∑∑∑∑==()(251751 将前式代入上式得

252322]32[])3(2([25175125175

1-=????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P Q P Q E j j i i J j i i d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D 6.A 7.B 8.C

9.A 10.C 11.A 12.B 13.B 14.A 15.C

(二)名词解释

1.效用: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2.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量,用“Tu ”表示。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Mu “表示。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下购买一定数量的各种物品,

能够使其总效用达到最大的消费状态。

6.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货币总额与实际支付货币总额之间的差额。

7.无差异曲线:是指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8.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用“MRS ”表示。

9.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0.价格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

11.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2.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了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和总支出水平发生了变动,进而导致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3.正常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14.低档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而下降的商品。

15.吉芬商品,低档商品中的那些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三)简答题

1.答:(1)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的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处于2

211p Mu P Mu <时,消费者应该增加对第二种商品的购买,同时减少对第一种商品的购买。这种消费结构的调整直到使2211p Mu P Mu =时停止。其原因在于:在2

211p Mu P Mu <时,意味着该消费者花在第二种商品上的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量大于第一种商品带来的效用量,这时该消费者只要减少对第一种

商品消费,增加第二种商品的消费,就能够提高总效用水平。(2)当

λ>Pi

MUi 时,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使其边际效用减少,并最终使得λ=Pi MUi 。原因在于:λ>Pi MUi 时,意味着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第i 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说明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消费不足,应增加购买第i 种商品,以获得更多的效用。

2.答:序数效用论者运用价格消费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得到价格消费线。价格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价格消费线上每一点,都存在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种价格水平与对应的需求量描绘在一张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同时,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3.答:无差异曲线是用于表示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既定满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可以用x

y MRSxy ??-=来表示,其中x 、y 的变动方向相反,使得△x/△y 始终为负,从而决定了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作用,即随着对商品x 的消费数量的增加,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故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4.答:(1)消费者预算线可以用y p x p I y x +=来表示,其在纵轴上的截距可以表示为:y

p I ,在横轴上的截距为,Px I 斜率为Py Px -。 (2)预算线的变动可分为四种情况:a 、P x 、P y 不变;I 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发生平移,因其斜率-y

x p p 没变,横纵轴截距x P I 、y P I 发生变化, b 、消费者收入I 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 x 、P y 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发生平移,道理同上。

c 、收入I 不变,P x 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绕着纵轴交点旋转,因其斜率-y

x p p 变化,纵截距Y P I 没变,横截距Px I 变化。同样道理,仅有P y 变化,预算线绕着横轴交点旋转。 d 、I 、P X 、P Y 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变。原因在于其斜率和纵、横轴截距都不变。

5.答: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

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想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减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6.答:根据价格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首先分析正常商品。当消费者收入和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该正常商品的价格下降,就会使得消费者预算线旋转从而与一条代表消费者更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消费者可以消费更多的该正常商品,这是价格效应。同时,该商品价格的下降,必然使该商品的相对价格改变,消费者就会增加对降价商品的需求,这是替代效应。同时,商品价格的下降,使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增加了对正常商品的消费,这是收入效应。具体地,我们可以借助补偿预算线这一工具,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水平不变,从而在分析替代效应时剔除实际收变动的影响,以此得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各自大小。

低档商品的价格下降,其相对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了该商品的消费,这是替代效应,与正常商品一致的。但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又导致消费者减少了对低档物品的消费,这是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由于一般的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低档物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这是低档物品的价格效应。从而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仍是向右下方倾斜。

吉芬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方向与低档商品是完全一致的,其特殊就在于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导致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反而会减少对其消费,即价格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需求曲线违反一般现象,向右上方倾斜。

综上所述,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的价格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可用表格来描述如下表:

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四)计算题

1.解: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y

x xy p p MRS =,已知,60,40==y x p p 故X 商品对Y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 326040===

Y X XY P P MRS Y 商品对X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 5.140

60===Px Py MRS XY 2.解:已知I=1440,P X =20,P Y =10,则该消费者的预算线方程为:

14401020=+=?+?=y x y Py x Px I (1) 又已知效用函数为: 22xy u =,可以分别求得其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xy y u MUy xy x u MUx 4;22=??==??=,又因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y

y x x p Mu p Mu =,即: ,10

42022xy y =整理得:Y=4X 。 (2) 联立(1)(2)式求得:X=24,Y=96

其最大总效用为:44236896242222=??==xy U

3、解:由需求函数p Q 230-=,可得反需求函数为:2

15Q P -=,(1)当,101=p 需求量10102301=?-=Q ,根据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公式:251010)215()(1000001=?--=-=??

dQ Q Q P dQ Q f CS Qo , (2

)当,51=p 需求量,2052302=?-=Q 则,100205215(2002=?--=?dQ Q CS

,752510012=-=-=?CS CS CS

4.解:(1)由1284+++=xy y x u 可得:

x y

u MU y x u MU Y X +=??=+=??=8,4 由预算线方程可得:P X =4,P Y =8 由消费者均衡条件

Y Y X X P MU P MU =,得:8844x y +=+ 整理得:X=2Y

与预算线方程联立,即???=+=32842y x y x ,求解得?

??==24y x (2)由消费者均衡条件可知:5.144=+==

y P MU X X λ (3)由(1)可知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的商品组合为X=4,Y=2,该消费者的最大效用为:

52122428441284=+?+?+?=+++=xy y x U

5.解:由题意可知预算线方程为:I=P X ·X+P Y ·Y

又已知效用函数3

xy U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3Y P X P I xy Y X L L Y X ?-?-+==λλ,

(式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1) (2)

(3) ?????????=?-?-=??=-=?-??=??=-=?-??=??003023Y P X P I L P xy P y u Y

L P y P X U X L Y X Y Y X X λ

λλλλ

由(1)(2)可得:Py

xy Px y 2

33=整理得:x y xp yp 3=(4) 将(4)式代入(3)式得:y yp I 34=,即,Y

P I Y 43=所以对X 、Y 的需求函数分别为:Y Y P I Y P I X 43,4==

6.解:当消费者收入I=1000,商品价格P=10,需求函数P I q 2=

,则5010210001=?=q

当价格由10元下降到5元后,消费者要保持自己的效用水平不变,则其所花费的收入仅为:)(750)510(5010001元=--=I

实际上,当I 1=750(元),P=5(元)时,由于该商品价格下降,其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消费者就会增加消费降价商品而替代其它商品,这时候该商品的消费量为:75527502=?=q ,即替代效应使他增加对该商品消费75-50=25个单位。

但事实上消费者的收入I 仍为1000元,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其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因此,收入效应也使其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从而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量增加到:,1005210003=?=q 即价格效应使他增加对该商品的消费5050100=-个单位。 又根据希克斯方程: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可得,收入效应使该消费者增加消费2575100=-个单位的该商品。

第四章 生产理论

习题解答

(一)选择题

1、C

2、D

3、D

4、B

5、C

6、B

7、B

8、B

9、D 10、C 11、

C 12、

D 13、C 14、C 15、D 16、ABC 17、ABCD 18、ABCD 19、B

E 20、CDEF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时,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2、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主要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类。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生产进入一定阶段后,当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呈递减的趋势。

4、等产量线: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在生产给定产量的情况下,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5、脊线:由不同生产规模下的体现“劳动密集界限”或“资本密集界限”的点组成的轨迹。

6、等成本线:是指在结定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的轨迹。

7、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保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的比例。

8、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9、扩展线:是不同等产量线与相应的等成本线相切的生产均衡点的轨迹。

10、规模报酬:是指在长期中,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所有投入的生产要素都按照相同比例同时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三)问答题

1、答: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的上方时,平均产量趋于上升;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的下方时,平均产量趋于下降。这样,不论是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升的部分还是在平均产量曲线下降的部分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都将与上述规律违背。因此,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唯一的交点是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2、答:TP、AP、MP曲线的一般图形如图2所示。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9版)题库-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时间不一致性 答:时间不一致性又称“动态不一致性”,是指政府的一项未来政策,假设没有任何新的有关信息的出现,对于政府来说,在初始的制定阶段是最优选择,而在后来的执行阶段(新的信息出现)就不再是最优选择了,政府改为选择其他的最优政策的情况。例如,政府认识到,过高的税率会打击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缩小,实际征收到的税收并不多;而较低的税率会刺激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实际征收到的税收会较多。因此,政府在今年宣布,明年将实行低税率政策。如果私人部门相信了政府的这一承诺,扩大了明年的生产活动,使其创造的财富(含税基)增加,这时,对于政府来说,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9版)单项选择题详解-第十二~十七单元【圣才出品】

第十二单元宏观经济学导论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答案】B 【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答案】A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

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答案】D 【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ABC三项都是错的。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答案】C 【解析】面粉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比如说,如果是居民拿来直接食用,则就是最终产品;如果是面粉厂拿来加工馒头,则就是中间产品。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全面)

一、试题类型:A型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类型说明: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 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2.对经济学家来讲,非理性意味着( ) A.人们无意识的伤害自己 B.人们故意采取与自己的最大利益相悖的行为 C.人们采取恶毒的行为 D.人们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加以考虑,从而做出反常的选择 3.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 A.购买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4.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品,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 ) 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5.需求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密切。需求曲线越是______,则购买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越敏感。 ( ) A.陡峭B.向右延伸 C.平缓D.靠近纵轴 6.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dy/dx=-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时,他愿意放弃多少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 ) A.0.5 B.2 C.1 D.1.5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D.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8.已知产量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 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______。( ) A.10元B.5 元 C.15元D.7.5元 9.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 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宏观经济学

附件三: 2003年度“上海市 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省市上海市 所属学校复旦大学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论经济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称负责人袁志刚 申报日期 2003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0 0 三年九月十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 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 情况 1-1 基本信息姓名袁志刚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1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博导电话 学位博士职务经济学系主任传真 所在院系经济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1-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总人数《宏观经济学A》本科生必修课3学时/周5年共计750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本科生选修课3学时/周5年共计650人 《西方非均衡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必修课3学时/周5年共计1200人 《中级宏观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3学时/周5年共计1200人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MBA选修课3学时/周5年共计1100人 《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士生必修课3学时/周5年共计45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袁志刚教授1995起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考研2021考研复习笔记与真题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考研2021考研复习笔记与 真题 第1章导言 1.1 复习笔记 考点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学 (1)产生 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 (2)所要解决的问题 ①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 ②如何生产? ③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 ④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 (3)研究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机会成本 (1)定义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2)存在原因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物品在某一时期内是个定量,从而为了生产某种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 3生产可能性边界 (1)定义 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2)图示 如图1-1,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如点G),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资源闲置、存在失业,社会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可以得到更多的X和Y产品。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如点ABCDEF)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不同点代表X与Y产品不同比例的生产组合,选择点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过程。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4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见表1-1。

表1-1 四种经济体制及特征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见表1-2。 表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考点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分析考察经济现象的状态、成因和趋势,不进行评价。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 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 计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 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 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

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以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圣才出品】

第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简释下列概念: 均衡产出或收入、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投资乘数、直接税、间接税、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通货紧缩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 答:(1)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产出又称之为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产出或收入的均衡条件是E Y=,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 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是相对“储蓄函数”而言的,反映的是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 = C f Y 其中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消费函数中的收入Y既可指国民收入也可指可支配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正数且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且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但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期分析。此后,相对收入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便

兴起和发展起来了。(3)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C MPC Y ?=?C ?表示增加的消费,Y ?代表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收入Y 用于消费C 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可以表示为: C APC Y =它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4)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化。边际储蓄倾向可以表示为: /MPS S Y =??其中Y ?表示收入的变化量,S ?表示储蓄的变化量。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说成是国民收入的储蓄倾向,也可以说成是可支配收入的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是相对而言的,指收入Y 用于储蓄S 的比例。平均储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经济学初步)

第20章国际经济学初步 1.简释下列概念: (1)比较优势 答:比较优势是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斯密以“绝对优势”解释了贸易的发生,但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理论就不会有贸易发生。但李嘉图指出,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总有一种产品是优势最大的;另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是绝对劣势,但比较起来总有一种产品是劣势最小的。这样“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国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一样能发生贸易,获得贸易利益。比之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说拓展了贸易的可能性,其基本思想奠定了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2)赫克歇尔—奥林模式 答:赫克歇尔—奥林模式,又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其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该模式建议各国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由于该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中所占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3)直接投资 答:直接投资是“间接投资”的对称,指投资主体所进行的将金融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以控制或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行为。 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利润,而间接投资是为了获得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 (4)跨国公司 答: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国家拥有资产并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司。它由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实体所组成,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跨国公司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一致与协调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跨国公司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和资源。 (5)汇率 答:汇率又称汇价,是指用一国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它同时是衡量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尺度,在国际间经济往来中有着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 冯剑亮伯成编 习题一 1. 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 答: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 答: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 答: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 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 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 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 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 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 答: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

(NEW)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

目 录 第十二单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十三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 第十四单元 消费和投资理论 第十五单元 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第十六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第十七单元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第十八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第十九单元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二十单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二十一单元 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第二十二单元 国际经济部门

第十二单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答案】B 【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答案】A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 )。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答案】D 【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ABC三项都是错的。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答案】C 【解析】面粉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比如说,如果是居民拿来直接食用,则就是最终产品;如果是面粉厂拿来加工馒头,则就是中间产品。 5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西方经济学试题与答案.doc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整个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其原因是() A.需求增加 B .需求减少 C. 价格提高 D .价格下降 2.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A.减少 B. 不变 C .增加 D .难以确定 3 下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 A.小汽车 B. 服装 C .食盐 D .化妆品 4.商品的边际效用随者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 A. 递增 B .递减 C .先减后增 D .增后减 5.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 A.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B.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交之点 C.高原点最近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D.离原点最近的消费可能线上的任何一点 6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A.递减 B .不变 C. 递增 D .先增后减 7.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表明的是() A. 产量增加 B. 产量减少 C. 产量不变 D .价格提高 8.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 U 型,是因为() A.外在经济 B.在经济C.规模经济D.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9.下列项目中属于可变成本的是() A.折旧B.正常利润C.管理人员的工资D.生产工人的工资 1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一定是() A.相切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B.相切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相交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D .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 10分。) 1. 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是() A. 生产什么 B .如何生产 C. 为谁生产 D .充分就业 E. 通货膨胀 2.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A.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B .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C. 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D .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E. 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3. 引起在经济的原因有() A.使用更先进的技术 B .厂商之间的合作 C.综合利用 D .行业扶植 E. 管理水平提高 4.通货膨胀理论包括() A.需求技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B. .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C. 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D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E. 滞胀理论 5. 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特征是() A.生产迅速增加 B .投资增加 C 信用扩 D.价格水平上升 E. 失业严重 三. 名词解释 ( 每小题5分 , 共20分 ) 1 . 供给的变动 2 . 规模收益递增 3.结构性失业 4.需求管理 四.简答题 (每小题5分 ,共 20分 ) 1 .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什么影响? 2 . 说明牙膏社种产品的市场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3 . 简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经济学初步【圣才出品】

第10章国际经济学初步 10.1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 1.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的不同,也可以表现为各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各国生产同一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各不相同,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各国都把资源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与他国进行交换,则双方都能通过两国间的贸易获益。 (2)赫克歇尔-奥林理论 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的不同,也会促成两国间贸易的发生。赫克歇尔和奥林就是用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阐述贸易的基础。他们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根据赫克歇尔-奥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生产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2.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 (1)理论 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是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根源于企业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率。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一系列条件,波特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种种因素归纳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者,以及机遇和政府行为这几个方面。 (2)政策主张 国家应尽可能为企业创造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环境,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创造出国际竞争的优势。 (3)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区别 ①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奥林理论强调的都是静态的比较利益;而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动态的比较利益。 ②比较优势的获得是由现有资源禀赋决定的;而竞争优势不是固有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 ③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看重的是贸易中的成本和价格优势;而竞争优势理论不但看到价格优势,还看到品牌、质量、垄断力等竞争优势。 3.行业内贸易 (1)概念 行业内贸易是指同一行业内部同类产品的贸易,其特点在于:在同一行业内不同国家所提供的产品虽有差异但可互相替代。 (2)行业内贸易产生原因: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 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 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 第十二单元宏观经济学导论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B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答案】B 【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答案】A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 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

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答案】D 【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ABC三项都是错的。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答案】C 【解析】面粉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比如说,如果是居民拿来直接食用,则就是最终产品;如果是面粉厂拿来加工馒头,则就是中间产品。 5(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导言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产生,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scarcity)。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这类物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产资源以及用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生产什么(what)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②如何(how)生产?③为谁(for whom)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④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1)机会成本的概念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存在的原因在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物品在某一时期内是个定量,从而为了生产某种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 (2)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如图1-1中G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当社会使用了这部分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多的X和Y产品。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在选择两种产品的组合时,必须确定最佳的比例,是选择D点还是E点,又或是其它点?这便是微观经济学中所要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18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18.1 复习笔记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度量 (1)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过程。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2)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 ①消费价格指数(CPI ),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计算公式是: ②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这些产品包括产成品和原材料。 ③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这种指数用于修正GDP 数值,从中去掉通货膨胀因素。 2.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物价上涨速度划分: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2)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100%=?本期价格指数一定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价格指数

(3)按预期划分:已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4)按经济模式中市场机制作用划分:开放性通货膨胀和抑制性通货膨胀。 3.两种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 ②产生的根源 实际因素:指导致曲线右移的因素,如资本边际效率上升从而投资需求增加,出口需求增加,进口需求下降,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从而消费需求增加等。如图18-1(a )所示。 图18-1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货币因素:指能引起曲线右移的因素,如货币供给增加或货币供给不变条件下货币需求减少。如图18-1(b )所示。 ③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针对充分就业时的情形提出的。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推 IS LM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答案

1.经济学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 经济学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分别为:取舍、激励、交换、信息和分配。 (1)取舍: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不得不进行取舍。 (2)激励,激励有多种形式,通常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决策者在作出选择时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对了解选择十分重要。 (3)交换:人们从自愿交易中获益,而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导致资源的有效使用。 (4)信息:市场的结构和运行状况特别依赖于决策者可以获得的信息。 (5)分配:市场决定经济中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何配置给社会成员。 2、怎样理解基本竞争模型?(P25) 基本竞争模型由三部分组成:一为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二为关于厂商行为的假设,三为关于这些消费者和厂商在其中相互作用和进行交换的市场行为的假设。其中消费者是理性的,厂商是利润最大化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市场是高度竞争的。该模型忽视政府,着重了解没政府干预的经济如何运行。 3、怎样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P35 一个厂商或者社会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称为生产可能性,生产可能性曲线则可以表示社会生产的机会集合,厂商和整个社会都面对约束,在涉及生产决策的选择中,这种机会集合的边界描述的是生产一单位的一种商品能够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反过来也是如此。对于给定固定数量的土地、劳动和其它投入品,它是是一条向外弯曲的曲线,与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不同,它反映了收益递减。 4、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在任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能力的提高或降低都回导致厂商愿意供给的某种产出数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总供给曲线,特别是垂直部分发生移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的或人为的灾祸。如地震或战争极大地引起总供给曲线自动。 (2)技术变动。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变化。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术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将使其向左上方移动。 (4)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