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行星的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学案)

6.1行星的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学案)
6.1行星的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学案)

§6.1 行星的运动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开普勒三定律。

2、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3、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①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②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 难点:①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②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阅读课文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及相关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地心说——托勒密(古希腊);日心说——歌白尼(波兰) 2、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太阳处在 椭圆的一个焦 上。(右图所示) 3、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连线在相等时间内 扫过相等的面积 。(右图所示)

4、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 半长轴 的三次方跟它的 公转周期 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如果用a 表示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表示行星的公转周期,则开普勒第三定律可表示为:

3

2

T =k ,或者 332212T T 。 思考:如果将行星的轨道视为圆,那么开普勒三大定律应该如何表述?

第一定律: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

第二定律: 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

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32T

=k 。 说明:此常数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即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1、设行星的质量为m ,公转周期为T ,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 ,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2T

=k 。

3、由以上两式可得:F = 224πk r ,即:F ∝ 2r

上式表明: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 行星的质量 成正比,与 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 成反比。 三、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太阳受到行星的引力F ′与太阳质量(M )的关系为F ′∝ 2r

四、太阳与行星的引力

综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关系可得:F ∝ 2r

,∴F = 2G r 。

BD ) A .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B .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C .水星轨道的半长轴最短,公转周期就最长 D .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公转周期就最长

2、关于行星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 )

A .关于行星的运动,早期有“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而“地心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相对运动使得人们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

B .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都可近似地看作圆轨道

C .开普勒第三定律3

2R

T

=k ,式中k 的值仅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D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适用于其他星系的行星运动

3、关于公式3

2R

T

=k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

A .公式只适用于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B .公式只适用于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

C .公式适用于宇宙中所有围绕星球运行的行星或卫星

D .公式也适用于人类发射的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4、一颗小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4倍,则这颗小行星运转的周期是( C )

A .4年

B .6年

C .8年

D .9年

5、木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那么木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速度的大小是( B ) A .恒定不变的 B .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C.近日点小、远日点大D.无法判定

6、某一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月球轨道半径的1/3,则此卫星运行的周期大约是(d为“天”)(B)

A.1d—4d之间B.4d—8d之间

C.8d—16d之间D.16d—20d之间

7、设土星绕太阳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若测得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土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T,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根据以上数据可解得的物理量有(ABD)

A.土星线速度的大小B.土星加速度的大小

C.土星的质量D.太阳的质量

8、类似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地球和月球有相当大的万有引力,为什么它们不靠在一起,其原因是(D)

A.不仅地球对月球有万有引力,而且月球对地球也有万有引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

B.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还不算大

C.不仅地球对月球有万有引力,且太阳系里其他星球对月球也有万有引力,这些力的合力为零D.万有引力不断改变月球的运动方向,使得月球绕地球运动

9、苹果落向地球,而不是地球向上运动碰到苹果,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C)

A.由苹果质量小,对地球的引力较小,而地球质量大,对苹果的引力大造成的

B.由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而苹果对地球没有引力造成的

C.苹果对地球的作用力和地球对苹果的作用力是相等的,由于地球质量极大,不可能产生明显的加速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下面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B.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

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11、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可以认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那么在6400km的高空,物体的重力与它在地面上的重力之比为(地球半径R地≈6400 km)(C)

A.2∶1 B.1∶2 C.1∶4D.1∶1

12、一颗小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公转半径的4倍,则这颗小行星运行速率是地球运行速率的(C)

A.4倍B.2倍C.0.5倍D.6倍

13、下面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周期越大B.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周期越大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的向心加速度越大D.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越大14、哈雷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比较扁的椭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BD)

A

.彗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在远日点的速率

B.彗星在近日点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在远日点的向心加速度

C.若彗星的周期为75年,则它的半长轴是地球公转半径的75倍

D.彗星在近日点的角速度大于在远日点的角速度

15、飞船沿半径为R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以在轨道上的某一点A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特殊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右图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0,求飞船由A点到B点所需的时间。解:

33

22

()

R R R

T

+

=

得:t=

'

2

T

=

16

、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圆,但彗星的运动轨道则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天文学家哈雷曾经在1682年跟踪过一颗彗星,他算出这颗彗星轨道的半长轴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的18倍,并预言这颗彗星将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哈雷的预言得到证实,该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最近出现的时间是1986年,请你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估算,它下次飞近地球是哪一年?解:将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成圆形轨道,其周期为T1,半径为a1;哈雷彗星的周期为T2,轨道半长轴为a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22

12

33

12

T T

a a

=

因为a2=18a1,地球公转周期为1年,所以可知哈雷彗星的周期为T21/

T年。1986+76=2062年

17、已知太阳的质量为M,地球的质量为m1,月球的质量为m2,当发生日全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与地球中间,右图所示,设月亮到太阳的距离为a,地球到月亮的距离为b,则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1和对月亮的吸引力F2的大小之比为多少?

解:由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满足F∝

2

m

r

知: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1=1

2

2

4

()

m

πk

a b

+

太阳对月亮的引力F2=2

2

2

4

m

πk

a

故F1/F2=

2

1

2

2()

m a

m a b

+

18、质量为

m

的物体在离地某高处的重力是它在地表附近所受重力的一半,求物体所处的高度。(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R)(提示:物体所受的重力可近似看成等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

解:在地面附近有G1=

2

Mm

G

R

,在离地h高度处有G2=

2

()

Mm

G

R h

+

由题意知

2

1

2

2

()

2

G R h

G R

+

==,解得物体所处的高度:h=)R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案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两节内容之间安排本节内容,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说上一节内容是从运动学角度描述行星运动的话,那么,本节内容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是依据已有规律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因此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在学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所以在推导太阳与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原有已经的知识进行推导,并要求说明每一步推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仅在难点问题上做适当的点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培育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推导过程,关注学生推导细节并及时交流和反馈,总结推导步骤;教师呈现推导过程要层次分明,突出关键。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PPT文件) 2、行星运动数据 (excel文件)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案)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金乡高级中学李敏康(07.5.18) 一、复习回顾:(为引力关系做准备) (展示并简单介绍画面:太阳系“家族”) 在太阳系这个家族里,太阳是慈爱的家长,默默的散发着光和热,九大行星围绕在他的周围,吸收他的光和热,与他相伴。在这美丽的画面中 问题:这些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满足哪三大定律? 答:满足开普勒三定律(展示投影片:开普勒三定律) 在开普勒得出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之后,好奇的人们,面向天空,问: 行星为什么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呢? 二、新课探究过程: 行星为什么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呢?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思考这个问题 同学们先思考,再交流、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椭圆运动—曲线运动—方向在变化—力—什么力? 对同学们刚才思考、回答的这个问题,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17世纪前:行星理所应当的做这种完美的圆周运动 伽利略: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 开普勒: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笛卡儿:在行星的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作用在行星上,使得行星绕太阳运动。 胡克、哈雷等: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其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但他们都无法深入研究下去。主要是他们没有牛顿后来建立的运动的清晰概念。 牛顿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思维向更高处延伸: 学生阅读回答: 1.基于前人对惯性的研究,他开始思考“物体怎样才不沿直线运动”(牛一) 2.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应该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3.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联系起来 牛顿还进一步推出太阳与行星间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在我们沿着牛顿的思维“足迹”,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完整版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 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两节内容之间安排本节内容,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说上一节内容是从运动学角度描述行星运动的话,那么,本节内容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是依据已有规律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因此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在学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所以在推导太阳与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导,并要求说明每一步推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仅在难点问题上做适当的点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培育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推导过程,关注学生推导细节并及时交流和反馈,总结推导步骤;教师呈现推导过程要层次分明,突出关键。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PPT文件)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编写人:孙俊审核人:曹征亚 【知识要点】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根据开普勒运动第一、二定律,行星以太阳为_________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就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__________.推导式是__________,它表明: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______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_____________成反比。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根据_____________定律,太阳吸引行星,行星也必然吸引太阳。就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来说,_________是受力物体。它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写成等式为F=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式中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典型例题】 例1.两个行星的质量分别为 m1和m2 ,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是r1和r2,若它们只受太阳引力的作用,那么这两个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多少?

例2火星绕太阳的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火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提供火星运动的向心力。已知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 ,运行的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试写出太阳质量M 的表达式。 【课堂检测】 1、在力学中,有的问题是根据物体的运动探究它受的力,另一些问题则是根据物体所受的力推测它的运动。这一节的讨论属于哪一种情况?你能从过去学过的内容或做过的练习中各找一个例子吗? 2、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规律时,我们以左边的三个等式为根据,得出了右边的关系式。左边的三个等式有的可以在实验室中验证,有的则不能。这个无法在实验室证的规律是怎么得到的? r v m F 2 = 22r m F T r v ∝?=π k T r =2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案

6.2太阳与行间的引力 整体设计 本节课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的比例关系,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的比例关系,从而进一步得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所遵循的规律,为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轨道是椭圆,实际上,多数大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也就是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那么一定就得有力来提供向心力,这个力应该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根据向心力公式: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也推导出牛 顿第三定律知所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写成等式 本节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原因的各种猜想,及运用旧知识推导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在介绍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时,教师可补充一些材 料,使学生领略前辈科学家对自然奥秘不屈挠的探索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 的态度.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推导思路,然后放手 让学生自主推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发现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是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 2.理解并会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 3.记住物体间的引力公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公式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到大自然中的奥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目前已知太阳系中有8颗大行星(如下图所示).它们通常被分为两组:内层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外层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内层行星体积较 小,主要由岩石和铁组成;外层行星体积要大得多,主要由氢、氦、冰物质组成. 哥白尼说:“太阳坐在它的皇位上,管理着围绕着它的一切星球.”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呢?伽利略、开普勒以及法国数学家笛卡儿都提出 过自己的解释.然而,只有牛顿才给出了正确的解释…… 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 2(k k T ????????????????????????????????=??? 3内容地心说代表人物古代天体运动学说内容日心说代表人物行星的运动椭圆轨道定律开普勒行性运动规律面积定律a 周期定律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 根据开普勒三大定律我们已经知道了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 【学习容分析】 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两节容之间安排本节容,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说上一节容是从运动学角度描述行星运动的话,那么,本节容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是依据已有规律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因此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在学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所以在推导太阳与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导,并要求说明每一步推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仅在难点问题上做适当的点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流和独创的意义;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培育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推导过程,关注学生推导细节并及时交流和反馈,总结推导步骤;教师呈现推导过程要层次分明,突出关键。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PPT文件) 2.行星运动数据

太阳与行星的引力教案

太阳与行星的引力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学案编号:6002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2.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4.会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关系式并明确各物理量的特点。 自主学习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自我检测 1.对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及其表达式F=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G为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有关 B.太阳、行星彼此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 C.太阳、行星彼此受到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M、m都处于平衡状态 D.太阳、行星彼此受到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大小为F,则地球对太阳的引力的大小为() A.33F C.9F D.81F 3.下面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B.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 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课内探究 开普勒发现行星的运动规律之后,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许多科学家都对运动的原因提出了各种猜想。 提出问题:牛顿是如何思考的他给出了怎样的结论呢结论:。 一、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1.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在近似计算中,我们可以把这种轨迹为椭圆的运动看做哪种运动 2.由牛顿运动定律处理的两类运动学问题可知,确定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哪一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必定有力提供向心力,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5.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T是不同的,F跟r关系式中不应出现周期T,我们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掉T,而只保留F与r的关系呢 6.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的表达式。设行星的质量为m,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为:F= ①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②由①②得:F= ③ 由③式可知:F∝④结论:由F∝可知,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成正比,与二次方成反比。

2019高中物理学案八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解析版新人教必修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B.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v=,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匀速圆周运动的一个公式,它是由速度的定义得来的 C.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k,这个关系式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D.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使用的三个公式,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解析】选A、B。开普勒第三定律=k是无法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是开普勒研究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的。 2.下面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B.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成反比 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实验得出的 D.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解析】选D。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 ,由此可知A、B错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故D正确,C错误。 【补偿训练】 (多选)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圣和永恒的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无需原因,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 B.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向心力来自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C.牛顿认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定受到了

湖南名校集体备课教案设计必修二 第六章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教学难点】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文件)、行星运动数据(excel文件)、曲线拟合工具(excel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从运动的描述角度思考,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 学生活动:第一定律揭示了描述行星运动的参考系、及其运动轨迹;第二定律揭示了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经过不同位置的快慢情况,近日点附近速度大,远日点附近速度小;第三定律揭示了不同行星虽然椭圆轨道和环绕周期不同,但由于中心天体相同,所以共同遵循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比值相同的规律。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椭圆轨道定律,它的具体内容是: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他的这条定律否定了行星轨道为圆形的理论。 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行星来说,他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半长轴R的立方与运动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即 3 2 R k T 。 教师活动: 开普勒在1609和161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解决了描述行星运动的问题,是 什么力量支配着行星绕着太阳做如此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 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是否需要力?这个力是什么力提供的?大小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需要力,这个力可能是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提供的,大小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应有关。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说课稿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八号教师,来自盐化中学的王丰玉。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从动力学的角 度研究行星的运动,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 演绎推理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比较新旧教材,在旧教材行 星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运动定律之间增加了本节内容。这符合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行星的运动规律到万有引力的建立过程,是很好的科学探究 的教育素材。本节内容的安排,更好的再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 发现过程,体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足迹。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 学生能力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般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劣势是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

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优势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简单的逻辑思维到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过渡。 3.学生所处环境、自身素质分析 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突破(成功发射了神州系列宇宙飞船)、太阳系新行星的发现的报道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的知识仅局限于认知阶段,对于它们的规律知之甚少,甚至于存在错误的概念。所以对学习本课内容学生的愿望是迫切的,积极性很高。三,教学目标设定 a)知识与技能 (一)理解一切行星的运动是因为太阳对行星存在引力作用。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过程。 (二)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行星运动规律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的探索,体会探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难)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难 1.1665年牛顿开始着手研究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力学关系,最终得到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关系F=,可以完全解释行星的运动.进一步研究: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以及地球、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作用力都遵循这一规律吗?于是巧妙地进行了地﹣月检验研究:假设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地球上物体受到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已知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0倍,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的受到的引力与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之比为.牛顿时代已经较精确的测量了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地月之间的距离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公转周期,通过比较对应物理量间的关系,上述假设就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请你分析牛顿进行比较的物理量是() A.加速度 B.相互作用的引力 C.苹果物体和月球运动的线速度 D.苹果物体和月球运动的角速度 【答案】A 【解析】 已知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0倍,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的受到的引力与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之比为 牛顿时代已经较精确的测量了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地月之间的距离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公转周期, 根据圆周运动的公式得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加速度: 如果 说明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地球上物体受到的引力是同一种力,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如果设行星的质量为m,绕太阳运动的线速度为v,公转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太阳的质量为M,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材在探究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大小F的规律时,引入了公式,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

B.教材在探究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大小F的规律时,引入了公式,这个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匀速圆周运动的一个公式 C.教材在探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F的规律时,引入了公式,这个公式实质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不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D.教材在探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F的规律时,得到的关系式之后,又借助相对运动的知识即:也可理解为太阳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得到,最终关系式用数学方法合并成 【答案】D 【解析】 A、引用公式,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抓住引力提供向心力得出的,故A正确; B、引用公式,这个公式是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式,故B正确; C、引入了公式,这个公式实质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不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故C正确; D、教材在探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F的规律时,得到的关系式之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出,最终关系式用数学方法合并成,故D错误。 3.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视为圆,则它运动的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与周期T的二次方成正比,即,则常数k的大小 A.只与行星的质量有关 B.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C.与太阳的质量及行星的质量没有关系 D.与太阳的质量及行星的质量都有关系 【答案】B 【解析】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公式,可知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式中的k只与恒星的质量有关;由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万有引力定律 可推出,则k与行星质量无关,即只与中心体质量有关,与环绕体质量无关。,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知识梳理】 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或 )与 不在一条直线上. 2.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行星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 ,但我们近似认为行星的运动为____.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 ,与行星的质量成 、与太阳和行星间的距离的平方成 ,即F= ,式中G 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注意: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成圆形轨道来推导引力公式,但牛顿是在椭圆轨道下推导引力表达式的. 【典题解析】 题型一: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例1】在牛顿发现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过程中,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后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论证步骤,这一步骤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研究对象的选取 B .理想化过程 C .类比 D .等效 针对练习 1-1:下面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B.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由实验得出的 D.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针对练习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r v m F 2 =,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B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t r v π2= ,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匀速圆周运动的一个公式,它是由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得来的 C .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公式k T r =23 ,这个关系式是开普勒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练习题(含答案)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把正确答案填到答案纸上) 1、把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离太阳越远的行星( )。 A.周期越小 B.线速度越小 C.角速度越小 D.加速度越小 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其依据是 ( ) A 、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二定律 C 、牛顿第三定律 D 、开普勒第三定律 3、下面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说法中的正确的是 ( ) A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B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成反比 C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实验得出的 D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是由开普勒定律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4、苹果落向地球,而不是地球向上运动碰到苹果,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 A.由于苹果质量小,对地球的引力小,而地球质量大,对苹果引力大造成的 B.由于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而苹果对地球无引力造成的 C.苹果与地球间的引力是大小相等的,由于地球质量极大,不可能产生明显的加速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为 12 2 Gm m F r = ,其中G 为比例系数,由此关系式可知G 的单位是( ) A. 22kg m N ? B. 2 2 m kg N ? C. 23s kg m ? D. 2 s m kg ? 6、两个行星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 1和r 2,若它们只受太阳引 力的作用,那么这两个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 A.1 B .1122 m r m r C.1221 m r m r D.2 221 r r 7、假设太阳系中天体的密度不变,天体直径和天体之间距离都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地球绕太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案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整体设计 本节课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的比例关系,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的比例关系,从而进一步得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所遵循的规律,为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轨道是椭圆,实际上,多数大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也就是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那么一定就得有力来提供向心力,这个力应该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根据 向心力公式:F=r T m r m v 22 24π=,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T 2=k r 2.也推导出F ∝2r m ,再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 ∝2r M ,所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 ∝2 r Mm ,写成等式F=2r GMm . 本节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原因的各种猜想,及运用旧知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在介绍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时,教师可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领略前辈科学家对自然奥秘不屈挠的探索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推导思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发现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是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 2.理解并会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 3.记住物体间的引力公式F=2 r Mm G .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公式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到大自然中的奥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目前已知太阳系中有8颗大行星(如下图所示).它们通常被分为两组:内层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外层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内层行星体积较小,主要由岩石和铁组成;外层行星体积要大得多,主要由氢、氦、冰物质组成.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说课稿 教案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2、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 教学难点: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开普勒行星运动三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3 2a k T

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总结:通过对开普勒定律的学习,知道了行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即行星怎样运动的。那么行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运动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探讨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在解释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为什么牛顿能够成功,而其他科学家却失败了?你认为牛顿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选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总结并引导学生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上来。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投影出示以下提纲,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1)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写出行星需要的向心力表达式,并说明式中符号的物理意义。 (2)行星运动的线速度v与周期T的关系式如何?为何要消去v?写出要消去v后的向心力表达式。 (3)如何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消去周期T?为何要消去周期T? (4)写出引力F与距离r的比例式,说明比例式的意义。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一起点评。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提出问题: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M以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之间又有何关系?请在练习本上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导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与太阳的质量M 以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一起点评。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提出问题:综合以上推导过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质量、行星质量、以及两者距离的关系式。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案与反思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2)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4)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猜想与假设”的情感认识(学史教育),经历自主学习的“演绎推理”过程。 (2)利用现有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建立太阳和行星运动的简化模型,培养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 (4)初步体会对称变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牛顿之前科学家的猜想与推测,理解牛顿所说的:“如果我曾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时代背景,知道努力学习过程,就是为了站上巨人们的肩上,“看得更远”——使自己更富创造性。 (2)通过对研究太阳与行星的相互吸引力过程中参照系的转换,认识在规律面前各星体之间没有特殊性,培养学生要尊重规律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过程中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介绍前人(当然主要是牛顿)在当时的观点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伟人们深邃的洞察力,超前的意识,学习大家的研究风范。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复习导入 作为有智慧的生物,人的本能是先知其然后问其所以然。比如,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通过开普勒三定律,我们已经知道行星的运动是和谐而且有规律的。谁能跟我描述下行星的运动。 生: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推进新课 [板书]一、提出问题 知道了行星的运动情形后,当时的人们,应该包括不少的在座很自然的就会问:行星为什么会这样和谐而且规律的运动?开动你们的小宇宙思考?(学生知情,受太阳的引力)有学生回答:受到太阳的引力。 能说出你的依据吗?你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可能说是常识。)

高中物理新人教必修2: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知识点训练2

训练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基础题] 1.在牛顿发现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过程中,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后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论证步骤,这一步骤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 .研究对象的选取 B .理想化过程 C .类比 D .等效 2.关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F =GMm r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是人为规定的 B .这一规律可适用于任何两物体间的引力 C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检验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其他天体的方法是比较观测结果与推理结果的吻合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是根据物体所受的力去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B .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是根据物体的运动去探究物体的受力情况 C .研究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是根据行星的运动去探究它的受力情况 D .研究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是根据行星的受力情况去探究行星的运动情况 4.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大小相等,其依据是 ( ) A .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二定律 C .牛顿第三定律 D .开普勒第三定律 5.陨石落向地球是因为 ( ) A .陨石对地球的引力远小于地球对陨石的引力,所以陨石才落向地球 B .陨石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陨石的引力大小相等,但陨石的质量小,加速度大,所以陨石改变运动方向落向地球 C .太阳不再吸引陨石,所以陨石落向地球 D .陨石是受到其他星球斥力作用落向地球的 6.根据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和圆周运动知识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m r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M r 2,其中M 、m 分别为太阳和行星的质量,r 为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F ∝m r 2和F ′∝M r 2知F ∶F ′=m ∶M B .F 和F ′大小相等,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F 和F ′大小相等,是同一个力 D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能力题]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两节内容之间安排本节内容,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 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说上一节内容是从运动学角度描述行星运动的话,那么,本节内容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是依据已有规律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 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因此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成 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在学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所以在推导太阳与行星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导,并要求说明每一步推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仅在难点问题上做适当的点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 2?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追寻得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中交流和独创的意义;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通过思维程序“提出问题T猜想与假设T理论分析T实验观测T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蕴涵其中的规律之简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培育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推导过程,关注学生推导细节并及时交流和反馈,总结推导步骤;教师呈现推导过程要层次分明,突出关键。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PPT文件) 2?行星运动数据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同步练习C卷新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同步练习C卷新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20高一下·金华期中) 关于公式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中 =k,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公式只适用于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B . 不同星球的行星或卫星,k值均相等 C . 围绕同一星球运行的行星或卫星,k值不相等 D . 以上说法均错 【考点】 2. (2分) (2017高一下·泸州期末) 对开普勒行星绕太阳运转的第三定律 =k,正确的是() A . T表示行星的自转周期 B . 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C . 该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比值k与所环绕的行星有关 D . k是一个普适恒量,行星绕太阳运转与卫星绕行星的运转的k一样 【考点】 3. (2分) (2018高一下·汕头期中) 如图,航天飞机在完成太空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近地点,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 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大于经过B的速度 B . 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等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的速度 C . 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 . 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考点】 4. (2分)下列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 B .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圆 C .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二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三次方的比值都相同 D . 所有行星的公转周期与行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 【考点】 5. (2分) (2020高一下·通州期末) 如图所示,一颗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运动,运动周期为T,图中虚线为卫星的运行轨迹,A、B、C、D是轨迹上的四个位置,其中A距离地球最近,C距离地球最远。B和D点是弧线ABC和ADC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