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一方土和孔子和孟子 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一〃我国古今与土地有关的影响比较大的改革

1、古代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土地国有兴衰: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特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封建社会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被消灭

②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王莽改制时使用

屯田制:汉武帝、曹操、金、元、明使用均田制:始创于北魏,隋唐沿用完善;

③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导

著名土地改革:

西周“井田制”,春秋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战国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唐唐德宗废均田制,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

2、近代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2)三民主义“平均地权”

(3)国共十年对峙: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改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抗日战争: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解放战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3、现代土地制度

(1)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完成

(2)三大改造时期:土地由私有转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1958到1978,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4)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家现有土地资源状况和每年耕地面积减少的数据

1.土地的荒漠化及治理。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2004年3月北京,当春天的脚步正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时候,一场来势汹汹的沙尘暴却刮得人们蒙起了面纱。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罪魁之一;土地荒漠化,已成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据截至1999年的监测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沙化土地在中国30个省区市均有分布。从1995年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公里,净增沙化土地17180平方公里。

2. 中国耕地。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情况又怎么样呢?第一?前十?百名开外?对了。我们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名列百名之外!不仅如此,中国耕地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总之,中国耕地面积少,土壤质量在下降,耕地污染在加重,景况令人堪忧!保护耕地,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5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10亿以上的人、40%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三〃讲讲土地的故事

(1)〃社稷坛的五色土

1〃"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遍布全国各地,为此,皇家设在都城的社稷坛称"太社太稷"坛。太社之神名句龙,据说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能辨别土壤。他在颛顼高阳氏时(约前2514~前2437)代,任土正官。后来人们尊他为后土。太稷之神名弃,其母邰姜源。传说姜源在一次郊游时,见到地面上有一大脚印,她用自己的脚一试大小,顿时觉得精神恍惚归而有孕,生下一男。为免遭诽议,他弃婴于郊外。婴儿命大,牛羊用乳汁哺育,飞鸟用羽毛保温,他遂活了下来,后由人收养,起名叫弃。弃从小喜爱务农,常试种野生种子,而后获得果实。于是他就教给人们如何耕耘。现在山西省闻喜县有稷王山,山上有五色石子,像麦、像豆,人称五谷石,据说就是弃留下来的。据《日下旧闻考》载:"社稷坛在阙右,北向,坛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白石,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土由涿、霸二州,房山、安东二县予办解部,同太常寺验用……",该坛座南朝北,现在中山公园后河的红门,是当时社稷坛的正门。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传说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天下正中,而他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东方太**,木神辅佐,手持圆规,掌管春天,属青色;南方炎帝,火神辅佐,手持秤杆,掌管夏天,属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辅佐,手拿曲尺,掌管秋天,属白色;北方颛顼,水神辅佐,手拿秤锤,掌管冬天,属黑色;黄帝居中,土神辅佐,手拿一根绳子,掌管四方,属黄色。代表社神受祭的是一根长三尺六寸,一尺六寸见方的石柱,代表稷神受祭的是一同样大小的木柱。五色土中央有一土龛,受祭的木、石二柱被植龛中。社、稷二神有时分祭,有时合祭。后来觉得合祭时同放二柱不妥,遂改为只用一根石柱,名叫社主石,又叫江山石,辛亥后,社主石亦被扔掉,只剩五色土。历时500多年的五色土,"文化大革命"时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坛南的小花园内,也改种茄子、西红柿和大青茭等有实用价值的蔬菜。

2〃社稷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中色彩的五色土。

黄,象征居中的黄帝,他统治天下,因为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辅佐。

青,象征东方太嗥,他由手持圆规掌管春天的木神辅佐。

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佐。

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佐。

黑,象征北方颛顼,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天的水神辅佐。

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青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蓝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蓝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

3〃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坛面上铺五色土,分别为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黄土居中,因为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核心地位。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辅佐。这种布置方式,是以道教阴阳五行学说来表明: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央有一土龛,明清时立有代表社神的石柱和代表稷神的木柱各一根,后二者合为一斜顶方石柱,名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社稷长存”。(2)1*《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2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3 传说土地公原名谷碧,夫妻俩都有一百二十岁,生有十个女儿,因为无子,就收留两只大蛇做儿子。一只起名“噫”,另一只起名“欧”.有一天,谷碧到山上去砍柴,两只蛇将他一坛子蛋偷吃了。他们怕碧谷回来会骂,就跟到金銮殿躲藏起来。皇帝见到这两只怪物非常害怕,就贴皇榜,看谁能除掉这两只妖怪,要封他做官。谷碧知道,赶快去揭皇榜见皇帝,他一到金銮殿,见到这两只大蛇就大骂起来:“畜牲,你竟敢到此打惊君王,还不快回去!”两只大蛇很听话,立刻就走。皇帝大喜,要封谷碧做官。谷碧说:“我夫妻合起来就有二百四十岁,做官无用。”皇帝又赐给他金银财宝。谷碧说:“我万金不富,五子绝嗣,才收这两只蛇为子。”皇帝说:“官你不做,银你不要,那我就封你‘寸土上五’‘福德正神’。”这样,人们都称谷碧为土地公。这两只蛇被皇帝先去看金銮殿的大门,所以古装戏一上场,都喊“噫”“欧”

,便是这两只蛇的名字。

(3)〃寸金桥

寸金桥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原广州湾租界西面界河赤坎河(又称文章河)上。河水连接寸金桥公园月影湖,桥之西为华界,?桥之东为租界,是为纪念1898 ━1899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国强租广州湾的斗争的史志性建筑物。1925?年遂溪县麻章区绅民建,原有的“寸金桥”隶书桥名刻石,现存湛江市博物馆。

抗日战争时期重修,1959年和1986?年扩建,为石砌单拱式水泥桥面桥梁,全长19米、面宽11.6米,单拱园径6.5米,桥面南北两侧各置栏柱,人车分道。

桥头东西有董必武、郭沫若题词桥匾,董必武题书“寸金桥”,郭沫若题“一寸河山一寸金”。接着,路改名寸金路,公园改名寸金桥公园,车站和酒家均以“寸金”命名。

一九五九年人民政府重修“寸金桥”,并于桥旁立碑(有碑文),从此“寸金桥”成为抗法斗争的一个象征性建筑物。

一九六○年,郭沫若到湛江观看粤剧《寸金桥》,题诗有“一寸河山一寸金”之句,“寸金桥”名声更著。

西山公园一九八○年改名“寸金桥公园”(因“寸金桥”在其旁,公园博物馆内有抗法斗争专题陈列)。一九八四年初又于公园内竖立大型雕塑《寸金桥抗法斗争纪念雕像》,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小说:1.暴风骤雨(周立波)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

画:1.<晚祷><拾穗者>米勒2.,《父亲》罗中立,

电影,《可可四里》陆川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1、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

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

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第

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

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

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

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

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

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

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

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

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

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

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南宋朱熹圈定。将朱注“四书”

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4、曲阜位于山东中部。公元前11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儒家学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他曾在此著书讲学。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5.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

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

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

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

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

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

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

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

之所。

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

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

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

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

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

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

碑林之称。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

元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

“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

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

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

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

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

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

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

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

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

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

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

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曲阜,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的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1. 孔庙是历代祭奠孔子的地方,据说孔子在世时,只有三间茅草屋,为孔子偕家人居住,孔子死后,鲁哀公将其改建为庙,历代王朝不断扩建,至明、清,形成目前的规模。2. 在孔庙门前下车,只见大门匾上书写为“棂星门”,是乾隆御笔。进的门去,不远,又见一门楼,为三个门,据说,文官走东,武官走西,中间走皇帝,我等纷纷排队从正门进去。门内是一条长长的道路,颇似京城皇宫制式,路亦分为三道,大家跟着导游,可导游突然停了下来,问大家,何以有三条路?大家都说是文官走东,武官走西,中间走皇帝,唯我未经思考随口说是两边走太监的。居然真的是对的,吓得大家赶紧往中间跑,生怕马上就会被阉了,成为太监。3. 走过碧水桥,又过了几个门,方才走到大成门,也就是主门吧。进门路边都是柏树,即高又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有一颗称为先师手植桧,传说是当年孔子亲自栽的,树高大挺拔,虽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数百年是不成问题的。东西两边分为东房西房,多是些碑文,正中是杏坛,传说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看看如此大的地方,想想当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又没有扩音设备,真不知道是如何上课的。4.往后就是大成殿,正是历代皇帝祭奠孔子的地方,明清好几个皇帝都留有御笔。孔庙南北长1200米,宽约120米,九进院落,三路步局,太大,只得马马虎虎转一圈,再往后就是寝殿和圣迹殿,简单看看就出去了。导游说是不能走回头路,反正跟着走没错,出了东门既是孔府。5. 孔府是孔子嫡裔长孙居住的地方,旧称圣衍公府,世称“天下第一家”。孔府在孔子生前并没有,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未曾听说住过什么府,倒是其生后建起府,子孙享起福来。6.孔府的规模非常大,其进深大约600米,有八、九进之多。进门是重光门,然后是大堂、二堂、三堂,接着就是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前面为办公区,后面为私宅。据说当年严嵩有事相求,在大堂等候孔子后人衍圣公接见,两个时辰未见人影,其当时坐过的板凳,今称为冷板凳。后五间为家人所居住,居然有几样现代物品,是孔子七十六代子孙(现在台湾的唯一正宗嫡系)1936年结婚时,蒋介石送的沙发。最后面是孔府的私家后花园,其面积也相当大,只能是走马看花,草草了事,赶往孔林。7.孔林是孔子及其子孙的墓地,由于历代帝王不断赐给墓地,面积逐渐扩大,绕孔林一圈,约7。5公里,在里面游览还得坐电瓶车,我们只能是到孔子墓看看而已。孔子墓倒是离大门不远,其实就是一个长满草的土坟头,高约四米,直径约十米,东面为其子墓,对面为其孙墓,人称抱子偕孙。墓前一块碑,记不得是那个皇帝的御笔了。墓的西边有个小屋,相传是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在此守孝五年居住的地方。奇怪的是始终未见孔子夫人的墓。8.游完三孔,忽然想起三孔其实未见到一个“孔”字,孔庙、孔府和孔林的大门都未带“孔”字。但三孔几千年来,不见衰落,但见扩大,只是文革时期,略遭破坏。而且历

代帝王几乎都要到孔庙去视察一下,九二年,江总书记也去视察过,并留有题词。看来历代帝王不但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且都试图用孔子的儒家学说来控制和统治国家。9.孔子不但在中国出名,在世界也占有一定的位置,西方把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成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所以三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6.孔子的十大弟子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伉直。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传佳作。

端木赐(字子贡)——取才有道聚千金,外交风去展雄才。

冉求(字子有)——率军御侵传捷报,知错能改子可教。在孔子的十大优秀弟子当中就占有三人出自“冉”氏,世称“一门三贤”,冉雍、冉耕就是其中的另外两位,接下来就说冉雍。

冉雍(字仲弓)——王室之后德化民,惊世之作毁于秦。

冉耕(字伯牛)——坦直端正树威望,英年早逝扼腕惜。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闵损(字子骞)——老成持重孝为先,淡泊名利拒费宰。艰苦的生活和复杂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深深感到世事艰辛难料,慢慢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常,他话语不多,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受用,孔子说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宰予(字子我)——才思敏捷善言辩,敢于儒学提异议。他认为“三年之丧”的制度完全是不可取的、不合理的,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言偃(子游)——礼乐教民独一帜,继承儒学传南方。

颜回(字子渊)——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 姓名字

1 颜回子渊

2 闵损子骞

3 冉耕伯牛

4 冉雍仲弓

5 冉求子有

6 仲由子路

7 宰予子我

8 端木赐子贡

9 言偃子游10 卜商子夏

11 颛孙师子张12 曾参子舆13 澹台灭明子羽14 宓不齐子贱

15 原宪子思16 公冶长子长

# 姓名字

17 南宫括子容18 公皙哀季次19 曾蒧20 颜无繇路21 商瞿子木

22 高柴子羔23 漆雕开子开24 公伯缭子周25 司马耕子牛26 樊须子迟27 有若子有28 公西赤子华29 巫马施子旗30 梁鳣叔鱼31 颜幸子柳

32 冉孺子鲁

# 姓名字

33 曹恤子循34 伯虔子析35 公孙龙子石36 冉季子产37 公祖句兹子之38 秦祖子南39 漆雕哆子敛40 颜高子骄41 漆雕徒父子文42 壤驷赤子徒

43商泽子秀44石作蜀子明45任不齐选46公良孺子正47后处子里48秦冉开

# 姓名字

49 公夏首乘50 奚容箴子皙51 公肩定子中52 颜祖襄53 鄡单子家

54 句井疆子疆55 罕父黑子索56 秦商子丕57 申党周58 颜之仆叔

59荣旗子祈60县成子祺61左人郢行62燕伋思63郑国子徒64秦非子之

# 姓名字65 施之常子恒66 颜哙子声67 步叔乘子车68 原亢籍籍

69 乐欬子声70 廉絜庸71 叔仲会子期72 颜何冉73 狄黑皙

74 邦巽子敛75 孔忠子蔑76 公西舆如子上77 公西葴子上

参考资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A.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在曲阜城内建有复圣庙,俗称颜庙。

B.闵损(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以为人所称颂。《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物资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费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琅琊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为封为“费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闵子”。

C.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D.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E.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徐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F.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话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G.宰予:(生卒年不详)春秋末鲁人。字予我。以擅长辞令著称。曾多次受到孔子的批评。当他反对“三年之丧”的葬礼时孔子责备他是“予之下不仁也”;他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当他问五帝之德时,孔子就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问题。后来孔子发现了他的优点后又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史记》说他死于“田常作乱”。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齐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H.端木赐:(前520~?)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曾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致千斤。在孔子弟子中“最为富益”。他性格活泼,办事通达,以言语著称,擅长外交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I.言偃:言偃(前506~?)春秋末年吴国人,一说鲁国人。名偃,字子游。性情豁达,为人行事不拘小节,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他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在做武城宰时,便以礼乐为教,使境内有弦歌之声。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吴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丹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吴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言子”。

J.卜商:卜商(前507~?)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字于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进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以防止臣下篡权。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卜子。”

K.颛孙师:(前503~?)春秋末年陈国人。名师,字子张。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

L.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唐开元

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M.澹台灭明:(前512~?)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姓澹台,名灭明,

字子羽。相貌丑,品行端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

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300人,名扬各诸侯国。因其貌丑,孔子开始曾以为才薄,当发

现其优点后,则自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

贤澹台子”。

N.宓不齐:(前 521或502~?)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字子贱。他注意修养,有君子之德,《公冶长》载孔子称赞他为“君子哉若人”。《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以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即殓不齐还可以做更大的官。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单父侯”。明嘉靖九年( 15 3 0年)改称“先贤宓子”。

7【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

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

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

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

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

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

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

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

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

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2、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

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南宋朱熹圈定。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4、很大影响,特别是对韩国和日本。

曲阜位于山东中部。公元前11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儒家学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他曾在此著书讲学。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

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