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军谈中医之:如何学医

赵红军谈中医之:如何学医
赵红军谈中医之:如何学医

[原创首发]赵红军谈中医之:如何学医(含推荐医家与书目)

行医18年,临证之时,仍战战兢兢,恐有所遗漏;稍有闲暇,秉烛夜读,求日有所进。在此就谈谈自己对于如何学医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启迪。

学医难,难也不难!难得是不知道从何学起!

学医就好像是攻坚打战,战略问题确立了,战术问题迎刃而解。要长途行军走路,目标一

旦确立,路径的选择很要紧。这个路径就是学医的思路问题。这个思路就是在学医之初,

首先对于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1、中医之“中”即是“中和”、“中庸之道”。

我在临证这18年深切感觉到中和思想对于学医、行医的重要性。这两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义非凡,如能贯穿施行,即已登堂入室。中国古代哲学崇尚“和”的观念,中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做学问做事情贵在不偏不斜,符合中庸之道。阴阳学说讲对待,太极含三为一,此乃对立统一;阴阳学说讲流行,万事万物既有相克,又有相生,和谐流行。如能体

现于中医上,即可称之为良医。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至今如此!

我每读各家著作,常常掩卷而思:为什么中医会派别林立?辨别各家观点正误的标准是什

么呢?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众多的中医学子。我最终从《黄帝内经》里我找到了答案。

《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今人对于阴阳五行的理解多已偏离古代哲学的本义。阴阳虽讲对立,更讲统一;五行虽讲对待,更讲流行。阴阳五行看似分,实则更重在合。

藏象学说:受西方哲学和西医的影响,今天教材所讲的藏象学说,脏腑的功能被教条化和

程式化。教材讲述重在脏腑之器而忽视了其象的内涵。即就是具体脏腑功能的论述,教材

亦多有含糊不清和谬误。如心主神明之解释,教材把神明解释为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明

显背离内经本义,这就为西医和不怀好意的人攻击中医为伪科学落下口实。再如三焦的概念、命门的概念等等,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尚且昏昏不清,其它就可想而知了。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精读内经原文,除此而外别无良法。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重视基

础理论,这是中医振兴的必由之路。

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其实是各有专长,亦各有所偏。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他极

力推崇的“汗吐下”三法真能包治百病吗?实质上这三法所治皆为实证,或者是虚证在病程

中出现“实”的某一阶段而已,并不能以这三法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寒热虚实”诸般证侯。刘

河间从火热理论,善用寒凉,三黄芩、连、柏,龙胆草等药他可以信手拈来,寒凉之药耗

伤津液、阻遏阳气,今天我们对此已有更为深切的认识。李东垣重视脾升,多用风药以升

阳气,然风药辛燥,过用则耗气伤津;叶天士重视胃阴,多用阴柔以资化源,然柔润滋腻

则阻遏阳气。赵献可倡温补,作《医贯》,徐大椿随即起而攻之,作《医贯贬》,大斥其非。薛生白居“扫叶庐”,叶天士住“踏雪庄”,学术观点势同冰炭,对立以至于!

各家学说分开来各有所长、各有所偏,然合起来看实则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什么

是良医?能无所偏即是良医。能在临证之际,尽弃门户之见,一切从病情实际出发,准确

辩证,对证下药,就是一名很合格的好中医了。看看我们论坛上的医案,看看自己平日了

的处方,各位不妨统计一下,一年下来有多少张处方,用了多少味药,各占了百分之多少,自己有没有偏?某些一辈子就靠一两个所谓验方混日子的,难道一辈子就是看的一种证型

的病,一个处方可以包治百病吗?再近看今天炙手可热的火神派著作,其学术观点的是是

非非,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2、中医是宏观的、辩证的医学。

中医是一门宏观医学,只有整体辩证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真正精髓。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

现象,人体好像黑箱,“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医者望闻问切,参合种种外在的征象,最终

从宏观整体上把握疾病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学习中医、运用中医临床之时要尊重这个规律,不能把人体肢解成七零八碎、分解成若干断面来看待,否则尽失中医之旨。

中医的辩证论治应该是整体的、宏观的辩证。许进京老师说过:“疾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疾病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但是这个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至始至终有它的连贯性。我们现行的中医教材恰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教材把病和人割裂了开来,把局部的病症和全身的症状孤立起来,把病的前后演变视而不见;就好像做CT

一样,只看到了一个个的断面,而没有把这些断面有机的贯串起来,因此得不到疾病整体

和本质的认知。

我把中医的辨证论治分为大辩证和小辩证两种类型。所谓大辩证就是宏观整体的动态辩证,整体辩证和局部辩证(或者叫做小辩证、辨病论治)不同,整体辩证立足于人的全部,从

人身整体的各个方面寻求所有的“阳性”体征,它治疗的是患病的“人”,也就是“不治病而治人”,这才是正宗的中医辨证方法,这个方法在我们今天临床上似乎已经丧失殆尽了。大辩证适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或者是外感之病久治不愈必须要更多地考虑到体质等全身的情况。大辩证更多的关注于患者的体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明代医家李中梓总结的“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莫耗气,精遗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就是对于大辩证方法是如何应用于临床的形象而具体的说明。

所谓小辩证就是局部辩证、辨病论治,或者先辨病再辩证。这样的辩证说的好了是“小辩证”、“辨病论治”,说的不好了就是一种“机械辩证”,就是目前教材的那种模式。比如我曾经专门撰文写过的讨论阴囊潮湿病的治疗那个例子,它先入为主,先把阴囊潮湿的病位先局限于肝、或者是脾,然后再在罗列中的几个证型之间去挑选认为比较近似的证型,它针对的是患者的“症”。因为它是以“主诉”或者患者的症状为主要诊治指标的,这就适用于一些暴病、外感新病、轻微病的治疗,在某一阶段也有它的疗效与优势。但小辩证是很容易流向于“机械辩证”,因为在小辩证的过程中,医生的视角不由自主地从宏观堕入了微观,而微观并不是中医的要旨所在。

教材的辨病论治以病名为刚,以证型为目,这样做似无不妥,但问题是它把各个证型孤立开来,忽视了每个证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紧密联系,这样便给后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甚至于把他们引入了一个误区,疾病是发展的,在发展变化中会随时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如果拘泥于某某并某某证型,无异于先入为主、刻舟求剑。而且各个证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非孤立和片面。这样学习时也许较为方便,验之临床则无所适从。因为他把活体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只是着眼于“得病”的那个局部,这样反失宏观之旨,并很容易堕入微观,受西医的影响,把中医西化而去。这一点,不仅教材如此,一些西学中的医者,一些所谓的现代中医,实际上在临床中早已经是这样来做了。这就造成了中医逐渐消亡的危险局面。

说到辨证论治这个问题,不由得想起了论坛上争论较多的“方证对应”。方证对应和辨证论治不是一回事情,方证对应对于临证亦有着很大的危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孙曼之老师曾就此问题专门写过文章,大家可以参看(关于方证对应的再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025799804.html,/bbs/viewthread.php?tid=21296&highlight=%E6%96%B9%E8% AF%81%E5%AF%B9%E5%BA%94%2B%E5%AD%99%E6%9B%BC%E4%B9%8B;再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https://www.360docs.net/doc/025799804.html,/bbs/viewthread.php?tid=22488&highlight=%E6%96%B9%E8% AF%81%E5%AF%B9%E5%BA%94%2B%E5%AD%99%E6%9B%BC%E4%B9%8B),

我在这里只是再补充一下自己的认识:

方证对应着眼于疾病的证,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它要求寻求与这样的病证对应着的方,这

样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比如阴囊潮湿,只要一见这个症状就认为是肝经湿热,用龙

胆泻肝汤;一见两胁胀痛就认为是少阳不解,用小柴胡汤,犯的都是同样的错误。(今天

探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起了去年在论坛上和大家探讨过的一个医案,是有关小柴胡

汤的,大家可以参看这个帖子:“一个并不难的病例,却可以考验你的伤寒功

底”https://www.360docs.net/doc/025799804.html,/bbs/thread-49621-1-2.html)这样以方寻证的弊端是:它使医

生的用心始终在于要把一个个方剂所治的具体病证要和患者出现的症候群统一起来,重视

了外在的表象,忽视了疾病的病机本质,以点带面,以方套病,希冀偶中,也难免有机械

主义之嫌疑。

如果把方证对应的理解等同于辨证论治,有辨证论治就已经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什么还要

多出来一个方证对应呢?如果方证对应不同于辩证论治,那么他们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竭力提倡方证对应的人始终解释不了的问题。

3、谈医籍著作的学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医先要打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理论学习,要做一名好中医,先要具备

较深的理论素养,其次才能实践临床。

两千多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期间浸透了多少“民间中医”的汗水,(从医圣张仲景,到药王孙思邈,再到叶天士,哪个不是“民间中医”呢?政府的作用在于整理他们的著述而已;今天亦然。)可惜他们中间的大多数虽然是临证高手、名噪一时,但一生中忙于诊务,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理论著述,甚至连医案都没有留下来,

他们是我们中医的无名英雄。由于仅靠师徒口耳相授,其经验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家著作,实际上仅占他们中极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今天既要能治好病,还要善于思索、勤于动笔,在理论上不断总结、提高、创新,解决历史上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重大医学难题,做的新时代的新中医。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重视中医古籍的学习,是学习和发展中医的必经之路。由于时

代的限制,历代中医各自为战,门派林立,缺乏交流,难于形成共识,这也造成了我们今

天学习中医无所适从的困境。当初学者面对多如牛毛、卷帙浩繁的古典医籍时,难免一番

喟然长叹,即使皓首穷经,恐也难窥其全貌,茫然中生出“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之感慨!

先贤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临证十八年,医读二十余年,但大多数医籍

都是粗粗一览而过,没有仔细研读,心得既少,于应用更有一段距离,今天硬着头皮,姑

且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就正于高明。

中医先贤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专门埋头学问的理论著述家,另一种类型是躬身

医疗的临床实践家;中医古籍著作相应地也分为纯理论类型的和临床实战类型的。弄明白

了这个道理,它可以增强我们学习时的辨别能力。

我推荐的书目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精读常读的,一类泛泛通读即可。众所周知的四大经

典需要精读,边临证,边读书,越读越有深意,常读常有新意。我读书抱着“但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当时不理解不要紧,先让它烂在肚子里,以后慢慢消化吧。今天去读古人的书,语言上的障碍自不待言,我的主导思想书:读书得其要领即可,不可死于句下。这也

就是诸葛亮说的儒有“大儒”、“小儒”之分,所谓“大儒”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学习经典是为了修正、提高自己的思维,提高临床疗效这才是最终目的,字词上的校注等等细节问题留待

专门研究人员去做吧。

〖推荐医家〗:

医圣乃万世师表,此不必再提。

其它比较了解并且推崇的古代医家有: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王好古、钱乙、张景岳、薛立斋、傅青主、叶天士、吴鞠通。

此外尚有其它历代医家各有所长,观点鲜明,颇具个性,个人喜好不同,此不赘述,学者

当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近代医家比较推崇黄竹斋、蒲辅周、赵绍琴。

黄竹斋先生乃西安长安人,其故里离我现今门诊地址很近。先生乃为中医界传奇之士,其

父铁匠,竹斋14岁尚随父亲打铁为生,18岁始从塾童识字学文,25岁之后方入医道,然造化天成,终成大家。其于天文历法、国学易经、伤寒金匮、针灸经络皆有著述。先生精

于针灸治疗中风,曾撰文《针灸中药治疗中风偏瘫150例总结报告》,疗效卓著。苏联大使尤金、德国民主友人东布罗斯金患中风偏瘫多方医治无效,经先生用中药三生饮子配合

针灸立起沉疴,此案例在国外多家媒体报道,影响颇大,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多次接见。中医之能针药精熟者,莫过于此!

蒲辅周先生做过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与中央政要多有诊务往来,亦影响到高层对中医

效验之切身看法。其与伤寒、温病,不论外感、内伤杂病的治疗均可谓是得心应手,其效洪,其论公允,实乃医中王道,颇合经典之旨。1956年北京乙脑流行,先生将伤寒、温病熔于一炉,用白虎汤等大剂屡挽危重急症,将辨证论治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受到毛

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为我中医扬眉吐气。

赵绍琴老精于温病,阴虚湿热证是其特长,为当代屈指可数的温病大家。于临床屡起大症

沉疴,堪为典范。于中医理论亦多有发展贡献。其著《温病讲座》和《赵绍琴临证400法》

与现今临床作为切合实用。其主治证亦是温病理论所擅长治证,与今天学习湿热、阴虚诸症启发颇大。前有“非典”肆虐,今有甲型H1N1型流感的危害全世界,中医人如能以蒲辅周老、赵绍琴先生为榜样,学习其医理案例,在当代中医危急存亡之秋做出新的贡献,何愁中医不兴呢?

〖推荐书目〗:

一、经典著作:

《内经》、《伤寒》、《难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辩》。

《伤寒论》:伤寒应先精读白本,次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其它各家的注释都应该泛读,如: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一伤寒论》.内容略不同于现在通行的成本,宋本,可以互参.

成五己《注解伤寒论》."以经释论",全书多处采用《内经》条文,经论结合,对全书进行了注释和阐发,并且是第一次,而且由于他的注释使得以《伤寒论》广为流传,意义重大.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阐发病因,发病过程,强调了寒毒致病为剧.

朱肱《南阳活人书》,提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倡导经络之说.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从理论与临床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大倡错简重订,着重发挥"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论. 喻嘉言《尚论篇》,推崇支持方有执学说,正是提出所谓"三纲鼎立"学说.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等,维护旧论,反对三纲鼎立,以气化释六经.是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人物.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长沙方歌括》等.维护旧论,大力反对方有执,喻嘉言等.

柯琴《伤寒来苏集》,着重探讨该书辨证论治规律,按方类证.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法类证,随证出方.

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症类证.

钱璜《伤寒溯源集》,按因类证.

从古至今《伤寒论》的注解何止成百上千,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看法,众说纷纭。造成这种繁杂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诸多诸家各有优缺点,不能拘执一家之言。学习时应该密切结合临床实践自会接近真理,我尊崇孙曼之老师的教诲,确立“历史的观点”和“以经解经”的原则,以历史的观点读《伤寒论》,所谓“以经解经、孤证不立”。孙老师认为,《伤寒论》全书397法、113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不受各家注解的影响先入为主、有所偏见,初学者应该先读白本,重在探寻条文之间内在联系。教材沿袭柯琴以方类证的方法,把方证与条文割裂开来学习,有很大的弊端,实不足取。

二、医案类著作:

精读、熟读经典著作之后,就可以读医案了,医案是学习领会古人辩证思维的必然过程,

是通向临床的捷径。

《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丹溪医案》(内伤杂病,气血痰郁治法)、

《古今医案按》(收录了估计许多名家医案,资料丰富,点评确当)、

《得心集医案》(中医辩证论证之典范)、

《临证指南医案》(法从证出,方随法立)

我遵从孙曼之老师的建议,重点学习以上五种医案,另外自己比较喜欢读《清代名医医案

精华》和《伤寒名医验案精华》。论坛上的卢丰老师、渔翁老师以及lbkd1395先生的医案皆有可读之处,给我启发很大。孙曼之老师的医论医案很切合临床实际、很实用,初学者如果能认真研读即可快速步入中医之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经向孙老师约稿《丹溪医案

评析》和《叶天士医案评析》,在此期望能够早日成书,让更多的中医后学都能受到教益。

三、名家著述:

1、金元四大家著作泛读,重点内容可以选择精读,如: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儒门事亲》

《内外伤辩惑论》

《脾胃论》

《局方发挥》

《格致余论》

《丹溪心法》

同时期金元医家的王好古我亦很推崇,其著《阴证略例》、《医垒元戎》对于不论是伤寒

还是杂病、以至于今天出现的“火神派”医学理论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其它精读如:

《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辩证的脉络、渊源)

《傅青主女科》(妇科必读之书)

《内科摘要》(化繁为简,内科准绳)

因为我的临床科目主要是内科和妇科,所以需要精读的著作仅推荐以上十余种,其它如外科、五官著作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而了定。推荐《小儿药证直诀》的理由在于其实它不仅是儿科专著,这本书上承《内经》,下启明清脏腑辩证理论,从中我们可以更好的探明和掌握脏腑辩证的脉络、渊源,于医史于临床都很有裨益。

3、明清医家一些大部头的著作可以泛读,重点的内容可以精读,如:

《医学纲目》

《医学入门》

《杂病源流犀烛》

《张氏医通》

《赤水玄珠》

《景岳全书》

《医宗金鉴》

以上除了《医宗金鉴》是由政府主持集体合作的成果以外,其它都为个人行为。我每读到这些书籍的时侯常常感慨于古人的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在我们今天电灯照明、电脑普及的时代,键盘打字、复制粘贴来写一篇文章尚需时日,而古人却是用毛笔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笔用心血写成的,古人的精神真是令我们汗颜!

还有一些临床类笔记类小部头医书,亦是我案头常被之物,读起来比较轻松,又可启迪思维,如《医宗必读》、《医学心悟》、《医贯》、《医门棒喝》、《医碥》、《辩证奇闻》、《石室秘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古今名医荟萃》、《读医随笔》、《医林改错》等等。

四、脉学:

除了《内经》、《伤寒论》的有关脉学理论以及《脉经》需要认真研读之外,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周学海的脉学著作、以及《三指禅》等都可以了解一下。

读了这么些脉学著作,我个人很推崇许进京老师《脉法精粹》和《最新实用诊脉法》这两本现代脉学专著。一则许老师考证有据,前后一线贯穿,条理分明;二则资料丰富,是我见过的现代脉学著作里面最有权威性的书。我建议初学者从这两本书入手,定可以事半功倍了。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脉学除了掌握基本的医理而外,主要在于实践中的摸索和领悟。有关脉学的问题,容以后再述。

五、针灸经络:

熟读《灵枢》,其次是熟读针灸学教材即可,《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翻一两遍即

可以了,不需要再精读更多的书。学习当代各家的“新针法”,认准“全息理论”就行,这个道理领会了就可以融汇贯通,甚至自己也可以“创立”所谓的新针法了。相比较而言,我认

为彭静山教授的眼针疗法、李家祺的耳针和焦顺发的头针疗法均很有临床价值。和对于脉学的看法一样,我认为针灸主要是领会其医理,接下来重在临床实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研习经络可以参看许进京老师的《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这是许老师

研究《灵枢》几十年的心得,其书考证详细,论据确凿,说理透彻,对于我们探讨认识经

络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这二十年的学医情况,我读过并且认为有价值的医籍大致也就这么多了。要学好中医,要有较好的“文、史、哲”的基础,而这些都是我的缺陷,并非专长,因此不敢妄言。孙曼

之老师医理文理、古今中西俱佳,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古人云:“医易同源”。论坛上多

有高人,活跃于中医论坛的岁月无情先生我了解非多,从其只言片语虽然难窥全貌,然其

易理、哲理我已深为折服。其他论坛的中医武将先生,“易演中医”;师弟董红昌由易而及

于医,均精于此道,他们自学成才,虽非科班中医出身,但在较短的时间里都取得了较高

的成就,值得大家学习。

本草方剂的著作我没有提及。十余年前偶然买到一本《古今药方纵横》,这本书以药为刚,以方为目,它不仅把每个药物的来源出处注的很详细,而且可贵的是,它以时间为线索,

把历朝历代诸多名家的用法见解,以及药物配合、组方使用都交汇融合,论述的清清楚楚,既有理论文献查阅价值,又很切合临床实用,一本在手,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中药、方剂

多本书籍,真是难得!然而,这本书总共6辑,我仅见到过第二辑,因为80年代此书出

版后至今没有再版,我十余年来多方寻购而不得,诚为憾事!在此恳求哪位网友如果知道

能买到此书的地方,或者有电子版的(网上的电子版仅有第一和第二辑),如能告诉一声,千恩万谢!

《李可470张汤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老中医李可认为补肾虚---金匮肾气丸 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

《李可470张汤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老中医李可认为补肾虚---金匮肾气丸+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 李可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老中医,自学成才,长年奔走在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因其自学成才,以致少一些院校派中医的规矩束缚;因其长年奔走于缺医少药的山区,故更少一些西药的干扰,更多一些鲜活的经验。李老擅用温阳峻药救治危重和疑难病症,在方药用量上为最接近仲景的一代宗师。我们对其2006~2007年收集的470张处方进行了用药规律 分析,或可供同道借鉴。 1.选方问题由于条件所限,我们选方多是连续1~2个月,然后有所间断,然后再连续1~2 个月。故我们选方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因为我们的用药规律分析当中主要包括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分析 两个部分,为了反映李老的一般用药经验,我们去掉了儿童的用药方剂,另外也去掉了丸散膏丹的特殊剂型的处方。但其他选方均没有经过刻意筛选。因此,笔者认为选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用药频率分析表一: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N=470;剂量单位为克)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合并频率% 1. 附子374 79 81.44 9 300 乌附84.32 2. 乌头25 5.32 26 10 30 3. 炙草348 78 70.1 7 200 4. 干姜 256 54 66.9 10 100 姜91.68 5. 生姜155 33 48.8 5

125 6. 姜炭22 4.68 36.6 5 90 7. 肉桂169 36 9.65 1 60 桂56.00 8. 桂枝97 20 44.9 9 120 9. 晒参207 44.04 30 4.5 90 参75.11 10. 红参129 27.45 36.1 10 100 11. 党参17 3.62 75 30 120 表二:频率在20~49%的处方用药(N=470)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 1.细辛182 38.72 43.62 9 75 45 2.大枣157 33.40 18.2 4枚30枚12枚 3.白术150 31.90 74.27 20 125 45 4.麻黄117 24.68 10.59 3 80 15-45 5.茯苓114 24.25 44.2 10 120 45 6.北芪112 23.83 165 18 500 120 7. 生半夏110 23.46 49.6 20 75 45 表三:频率在10~19%的处方用药(N=470) 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 值最大值常用量 1.灵脂89 18.94 31.70 3.3 100 2.当归81 17.23 35.74 6 50 3.牡蛎78 16.59 30.70 10 45 4.肾四味77 16.38 29.40 9 100 30 5.龙骨76 1 6.47 30.13 10 45 6.山萸74 15.74 75.40 30 120 7.磁石63 13.4 29.90 10 45 8.葱白61 12.98 4.57寸 3寸10寸9.赤芍53 11.27 41.46 10 45 10.五味52 11.06 27.70 6 50 11.白芍49 10.42 42.20 10 90 45 3. 用药频率讨论李老学术上崇尚仲景https://www.360docs.net/doc/025799804.html,,自 学医始,即“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认为汉唐后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仲景之旨,倡导“重疾沉疴,师法仲景”。以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 我自认为是个比较爱学习的人,毕竟不管从年龄上说还是从教龄上算自己都是比较年轻的,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一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这次也不例外,当校长告诉我有一个出去听课学习的名额打算给我时,我毫不犹豫的欣然接受了。 我参加的是“xx省第五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课堂教学现场会”,五天我的任务就是听课,一天八节课,那可真叫一个过瘾啊! 回来后,本学期刚领的一本听课记录已被我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翻看着这几天沉甸甸的收获,那一堂堂精彩的课又浮现在眼前。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节《军神》,文字与录像的结合再加上老师那动情的语言不仅是学生,在座听课的老师也被带入了文中。 《麻雀》中老师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小麻雀或老麻雀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当时情形的危机和老麻雀的勇敢伟大。 《从现在开始》一课,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文,老师对字词的训练非常扎实,形式灵活多样。同时老师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指导。课堂上老师语言生动亲切,创设情境使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小动物。尤其是在问到猫头鹰当上大王后小动物们的感受时,老师直接亲切地问:“小动物们,这一个星期下来,说说你们的感受好吗?梅花鹿呢?美丽的孔雀呢?小斑马呢?”老师直接与学生以小动物

的身份进行对话来体会猫头鹰和袋鼠当大王时他们的叫苦连天,以及小猴子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去年的树》是一篇小童话,课文篇幅短小但十分感人,老师多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使童话中的人物在学生眼中生动起来,更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更加丰富的内容。比如:在这茫茫的追寻路上,小鸟可能遇见什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她会想些什么?在灯火没有完全熄灭前,帮大树写写他的心里话向小鸟讲述分别后的经历,写写曾经的往事或表达对小鸟的思念。像这样的几个环节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此外还有《狼和小羊》《地震中的父与子》《白鹅》《狐狸和乌鸦》《猫》等精彩的课。 回过头来想想,我发现成功的课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对教材挖掘比较深,比较透,理解到位。准确把握了训练的重点难点并通过各环节有效地落实。 2、对学生的训练比较扎实。尤其是低段的字词训练,朗读指导,高段的阅读写作方法指导等都很到位。另外,课上老师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教师都具有较好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朗读、板书还是课堂上一句简单的评价语都是一个闪光点。老师得体准确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走进与文本的对话中。或许是因为这一直是我的一个缺陷的缘故吧!我总是格外关注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别人,才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李可老中医的综合辨治论总结

李可老中医的综合辨治论总结 (土轴论,痰湿论,水饮论,治血论,消渴论,治皮论,肝肺论,胆胃论,治癌论)1、辨治总歌(治疗肝胆肺胃癌,降降辟入,定开治止) 血热湿毒通风痒 疏补养柔清暖平 疏流清利通活散 敛泻补纳降润肺 气食积痰瘀热胃 癌瘀痰水气结毒 降胃柔肝化膀胱 降心提胸温镇冲 辟秽解毒袪风络 入血搜剔破死血 定风制酸培固本 开冰清浮郁发通 治皮宣发脾不受 止痒理中醒不统 【辨证总歌细解】:(黑体字句细解见下分论) 柔肝:白芍炙甘草 降胃:厚朴枳实 /陈皮砂仁 化膀胱:益智仁乌药/干姜附子 降心:黄连栀子黄柏(交泰) 提胸:柴胡升麻 温镇冲:磁石紫石英龙骨牡蛎 辟秽:藿香佩兰 解毒:银花连翘鸡血藤白花蛇舌草 袪风:秦艽荆芥防风羌活独活 入络:附子川草乌 入血:荆芥穗皂角刺牛蒡子 搜剔:蜈蚣全蝎 破死血:炮甲麝香/生半夏云苓 定风:制首乌白蒺藜 制酸:浙贝母煅牡蛎桑螵蛸煅瓦楞子 培固本:肾四 治皮:玉屏风 宣发:白芷麻黄 脾不受:砂仁三仙 开冰:附子吴茱萸 清浮:元参 郁发:细辛 通:茅根木通/大黄厚朴 止痒:紫苏浮萍蝉蜕地龙

理中:四君 不醒:砂仁白豆蔻 不统:姜炭三仙炭 2、土轴论 【食少病热内,肝尿参三苦,甘归土中胀】 食少呕泻停治病 少腹鼓凸气大陷 病症冲突当从证 热病疾病霹雳攻 内伤热症温敛引 肝炎主湿治从睥 尿毒泻浊必醒睥 参脂启睥麦谷开(红参五灵脂启睥,炒麦谷芽开胃) 三仙藿佩砂化湿 苦寒变通反佐巧 甘寒养阴不碍胃 归补附地引中益(当归补血汤,桂附地黄汤,补中益气引火汤) 火不生土附理潜 木不疏土芪桂芽 土弱湿雍茯泽蔻 中阻理砂半秫米(中焦阻隔,理中汤加砂仁半夏秫米) 胀虚理芪砂忌破(中焦阻隔,下不通,虚胀,理中汤加黄芪砂仁,忌用破气药) 胀实通黄附子辛(中焦阻隔,下不通,实胀,用大黄附子细辛) 5、治血论 (a胃逆热妄行,b睥不统,c肝不藏克睥,d火不归热熏,e火不归兼脾虚,f肾不藏气随脱,g阴损及阳) 逆统藏归虚脱损 凉归逍遥四君姜(a血热十灰散,b归脾汤加三炭,c逍遥散合四君子加炮姜炭) 四君七味引火强(d引火三炭,e四君子合七味地黄汤) 当补参萸龙牡敛(f当归补血汤加红参山萸龙牡) 肾四炭四阿胶粘(g破格救心合当归补血汤加四炭阿胶) 4、消渴论 不升不降元根拔 下寒上热三阴藏 救胃生津理中引 黄皮半芍金六君(黄连陈皮半夏白芍对应降心肺胆胃,金水不藏,用金水六君煎) 引火桂附地黄君(下元不藏-引火桂附地黄汤合四君子) 导龙归海乌梅封(厥阴不敛-乌梅丸合封髓丹) 附理砂半芍萸汤(三阴:运太阴,固少阴,敛厥阴,黄芪,熟地,乌梅白芍主) 5、痰湿论 痰饮半茯五苓汤(痰饮用小半夏加茯苓合五苓散) 咳喘姜辛呕茯赭 有形肺胃痈结肿 肺青石甘瓜阳青(瓜丹桂枝韦茎汤;阳和小青芪萸汤)

跟师李可大师之心得

跟师李可老心得(此文难得,可为学李可经验之入门资料) 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 体会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畏寒肢冷 脾―――食少便溏 肝―――疲乏倦怠 肺―――气短声低 心―――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阴 舌舌红苔黄干燥舌淡苔白滑润 脉脉大有力脉弱无力 神有无(但欲寐) 气亢奋疲乏 声高亢低弱 色红赤青白 二便尿赤便干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三: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六: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基本格式标题学习心得的标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写“学习某某的心得体会”或者是“关于某某的心得体会”,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同样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把心得浓缩为最精华的一句话作为大标题,小标题就是像第一种形式一样了。楔子所谓楔子,也就是文章的开头,起到引起正文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写不同的开头,例如你写的是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开篇可以谈谈英语学起来怎么难呀,但是找到了方法学习起来也就不是那么费劲之类的话语,当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内容来展开,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开头,都要和后文连贯,不能一开始写就没有了下文。正文说白了也就是介绍你的学习办法,例如你写的是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就把自己学习英语的办法介绍出来,写其他科目的同理,最好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把你想要表述的学习方法根据先后顺序写出来,调理清楚便于阅读。总结最后就是总结性的话语了,我们可以把正文中讲述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概括总结一下作为结尾,同时也可以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亦或者是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例如只要掌握了方法都能学好之类的。校园安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使不少父母的心中隐隐担忧。从福建南平事件到陕西汉中事件,那些小小生命牵动了多少人的心。都说孩子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是未来希望的承载,孩子是弱小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至上而下进行全方面的安全整顿,做出一系列安全防范,原本学校内部就是全程监控,领导轮流值班,门口又有保安24小时执勤,可以说是很安全的。如今更是武警、巡警、志愿者齐聚一堂,就从这阵势不难看出我们的政府为保护祖国未来的花朵真是煞费苦心。 静思默想,当危险到来之时,外来援助和自我防护孰重孰轻呢我们不妨先来回想一个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老少皆知,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总会提这样一个问题:“狼想吃羊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小羊怎样才能避免被狼吃掉呢”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勇敢的小羊用角向狼顶去,把大灰狼顶进河里。”有的说:“聪明的小羊说,亲爱的狼先生,谢谢你,最近我不小心吃上带du的草,浑身疼痛生不如死,您快吃掉我吧!”;有的说:“坚强的小羊毫不畏惧地跳进小河,在水里挣扎着向对岸游去。”————答案也许有很多种,只有一种是最不可能的:羊妈妈和羊爸爸、还有许多朋友就在身边,他们一起扑向大灰狼。因为孩子们都知道,大灰狼很聪明,他要吃羊,总会选择远离羊群的小羊下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危险的到来是防不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至嫁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

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地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地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地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地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地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地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地关系就是气和血地关系.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地一半.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地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地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地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地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地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地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人身上地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地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地小包.到夏天地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地过程,体内积存地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地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地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我治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地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地效果. 人地头部啊,是阳气汇聚地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

李可老中医治疗脚气四则

李可老中医治疗脚气四则 案一: 高文兆,60岁,城关粮站会计,1976年8月8日诊。肥人湿胜气虚,脚气10年不愈。时轻时重,每夏必犯。刻诊,双脚肿烂,脓水淋漓,不能步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痒痛夜不能寐。脉滑数而右寸极弱,知为气虚湿热下流: 生芪45克,忍冬藤、芙蓉叶、生苡仁、苦参、地肤子各30克,苍术15克,黄柏、川牛膝、通草、猪苓、甘草各10克,防己、生槟榔各12克,木瓜15克, 内服3剂,药渣浓煎一盆,化入生白矾、雄黄各20克,趁热熏洗双脚,杀菌敛疮止痒,3剂而愈,追访3年未犯。案二: 长女李芹,16岁,1979年12月17日初诊。脚气3年,今冬脚冻成疮。近3日感染肿烂,脓水淋漓,红肿惞痛,不能步履。予清湿热解毒: 生苡仁45克,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2克,忍冬藤、芙蓉叶各30克,公英、地丁各20克,白蔹、车前子、甘草各12克,生姜5片,枣10枚以护胃气。 12月20日二诊:药进3剂,肿烂减而未愈。足背青紫,膝以下冰冷,右寸沉细。予益气温经和营: 生芪45克,当归30克,桂枝12克,赤芍15丸,吴茱萸

10克,炙草、桃仁、红花、通草、细辛各10克,生苡仁45克,白蔹12克,鲜生姜20克,大枣10枚。 12月24日三诊:肿烂结痂,脚膝温,色红活,原力去白蔹再服3剂善后。 文革以后,余之家境困顿,求饱已属不易,故尔'藜藿之体气血穷',未病正气先虚。初诊未念及此,见病治病,徒以清热解毒为能事,损伤中气,出现寒化、虚化。二诊下病治上,又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而治冻疮,重加生芪之益气生肌化腐,在下之疮疡立愈。吾女之冻疮,自此之后又历10冬,再未犯过。案三: 政协赵雄飞之女国英,20岁。1977年6月5日,脚气感染,双脚肿烂,腹胀气喘,昼夜剧痛,嚎哭不止,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脉沉滑数,舌红苔黄腻,此属湿热化毒入血,有攻心之虞。忍冬藤90克,生苡仁45克,苍术15克,紫苏、泽泻、枳壳、独活、胡连、木香、黄柏、川牛膝、甘草各10克,木瓜15克,生槟榔12克,防已12克,通草6克,杉木屑120克(煎汤代水煎药兼外洗)。 服此方后,喘、痛、痒均退,脚肿未消,脉变右寸沉微,关上滑数。已是中气下陷,湿热下注,当下病治上,予五苓散加生芪45克,柴胡、升麻各10克,2剂后多年痼疾得愈,追访10年未犯。案四: 二轻局李新林之妻妹,27岁,患脚气6年,每年夏季必发,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9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

大学生学医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医心得体会 制度严格。 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交接班,并在10点正式上班前提前15分钟上岗。交班完毕,各负责人员即随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了解病人情况,聆听病人主诉,对病人进行必要检查。在言语方面,必须亲和友善,不能命令不能冷淡,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如亲人一般耐心询问。查房完毕,各个医师根据自己病人的当天情况写病历和医治方案。在这期间,我发现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个病人及家属,给予他们温暖和信心。至于红包送礼的问题,也由于制度严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严谨,这种一切为了病人的心,真的让人感动。我所追求的,不正是如此么? 技术方面。 在几天的观察中,对于医护方面的常识我了解了不少。掌握了测量血压的要领;输液换液的基本要领;抽血的要领;病历的写法等。下面简述血压测量方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气囊绑在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塞进一指为宜,听诊器应放在肱动脉处,缓慢充气。放气后出现第一音时为收缩压(高压),继续放气至声音消失(或变调)时为舒张压(低压)。医德方面。医务工作者承担着的“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唐代“医圣”孙思邈

在所著《千金方》论大医精诚有这样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寒灵之苦。”因此,医生必然要掌握先进医疗技术,同时更要具有爱岗敬业、廉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从这几天的实践观察中,每位医护人员的真诚笑容,对病人和家属的亲切问候,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医生治病救人的初衷一直都存在。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有好的品德。我一定会牢记于心的。个人方面。 虽然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习生,但是我有着真心求学的态度。在数十天与医院的亲密接触中,我明白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作为见习或实践生,要做到: 1、待人真诚,学会微笑; 2、对工作对学习有热情有信心; 3、善于沟通,对病人要细致耐心,对老师要勤学好问; 4、主动出击,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想解决方案; 5、踏踏实实,不要骄傲自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这次的经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一个人初次出身社会,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和物,而不是环境来适应我们。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社会这样复杂的环境里,不比我们在家里,在学校,没有什么烦恼挫折,有时年少轻狂,有时肆意妄为,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李可老中医秘方

李可470张汤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李可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老中医,自学成才,长年奔走在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因其自学成才,以致少一些院校派中医的规矩束缚;因其长年奔走于缺医少药的山区,故更少一些西药的干扰,更多一些鲜活的经验。李老擅用温阳峻药救治危重和疑难病症,在方药用量上为最接近仲景的一代宗师。我们对其2006~2007年收集的470张处方进行了用药规律分析,或可供同道借鉴。 1.选方问题 由于条件所限,我们选方多是连续1~2个月,然后有所间断,然后再连续1~2 个月。故我们选方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因为我们的用药规律分析当中主要包括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分析两个部分,为了反映李老的一般用药经验,我们去掉了儿童的用药方剂,另外也去掉了丸散膏丹的特殊剂型的处方。但其他选方均没有经过刻意筛选。因此,笔者认为选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用药频率分析 表一: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N=470;剂量单位为克) 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合并频率% 1. 附子 374 79 81.44 9 300 乌附84.32 2. 乌头 25 5.32 26 10 30 3. 炙草 348 78 70.1 7 200 4. 干姜 256 54 66.9 10 100 姜91.68 5. 生姜 155 33 48.8 5 125 6. 姜炭 22 4.68 36.6 5 90 7. 肉桂 169 36 9.65 1 60 桂56.00 8. 桂枝 97 20 44.9 9 120 9. 晒参 207 44.04 30 4.5 90 参75.11 10. 红参 129 27.45 36.1 10 100 11. 党参 17 3.62 75 30 120 表二:频率在20~49%的处方用药(N=470) 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 1.细辛 182 38.72 43.62 9 75 45 2.大枣 157 3 3.40 18.2 4枚 30枚 12枚 3.白术 150 31.90 7 4.27 20 125 45 4.麻黄 117 24.68 10.59 3 80 15-45 5.茯苓 114 24.25 44.2 10 120 45 6.北芪 112 23.83 165 18 500 120 7.生半夏 110 23.46 49.6 20 75 45 表三:频率在10~19%的处方用药(N=470) 药名频数频率% 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常用量 1.灵脂 89 18.94 31.70 3.3 100 2.当归 81 17.23 35.74 6 50 3.牡蛎 78 16.59 30.70 10 45 4.肾四味 77 16.38 29.40 9 100 30 5.龙骨 76 1 6.47 30.13 10 45

李可讲座:中医养生

李可讲座:中医养生(文稿) 李可谈中医养生(杜少辉整理) 时间:2007年6月2日下午3点 地点:深圳市图书馆五楼报告厅“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主持人:欢迎各位光临我们“大讲堂”,先按照惯例请把手机打到无声状态。 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光临深圳文化的讲堂,我是主持人陈晗。一说到中医,我们就会想到中草药,针灸按摩。想到在得了一些疑难杂症就去找中医慢慢去调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用中医的手段去养生呢?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中医专家李可先生,为我们讲述中医养生,大家掌声有请。 来看一下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欢迎您李先生。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 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 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掌声……) 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寻找(这些病证)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因为这个,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空调病。有以下这种表

每天学习心得体会

每天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每天学点心理学》心得体会 《每天学点心理学》心得体会 假期认真拜读了著名作家丁夫《每天学点儿心理学》这本书,读后感触颇多。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每天学点儿心理学,懂得越多,我们就越能解释身边的现象,选择好自己的情绪和做法。 没有读这本书以前,总觉得心理学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读书,我被它的案例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书中有很多道理值得借鉴,其中《用自信照亮人生》一节对我启发很大。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提出这样的说法: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有自信的人从心里就认定自己,可以没有什么畏惧。 在事业上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乃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具有其他品质的时候,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自信,自信是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目标的积极态度。

书中配以许多案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通过读书,我发现自己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但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工作,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生学生的气是难以避免的,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更不能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宣泄对象,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教育;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 除此之外,我的最大收获还在于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