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的_悖论_及其反思_陆长平

新古典经济学的_悖论_及其反思_陆长平
新古典经济学的_悖论_及其反思_陆长平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陆长平

摘要:本文从隐含的“统一利润率”假设入手,分析了新古典资本理论中难以解决的两个逻辑“悖论”。就“单一产品模型”而言,新古典的逻辑是“优美”的,而一旦脱离单一产品的假设进入较为现实的“异质品模型”,新古典便会面临着无法摆脱的逻辑困境。产生这些“悖论”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在“分配是否影响相对价格”这一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也就是在“是否存在统一利润率”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对“统一和差别利润率”的探讨是解决新古典逻辑“悖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资本计量;资本倒流;技术再转换

Key Words: Measurement of Capital; Reverse Capital Deepening; Reswitching of Techniques

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在把凯恩斯经济学长期化和动态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剑桥)教授萨缪尔森(Samuelson)、托宾(Tobin)、索洛(Solow)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的凯恩斯主义,以及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Kaldor)、斯拉法(Sraffa)以及意大利的帕西内蒂(Pasinetti)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两学派在有关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资本理论、均衡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称“两个剑桥之争”。伴随着“剑桥之争”而产生的当代“主流经济学”带有深刻的“新古典传统”,因此,本文把现代主流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而新古典经济学在几个基本经济学命题上,正像新剑桥学者所揭示和评论的,“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本文试图对这些逻辑悖论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和反思,以期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出路。

一、悖论之一:利润率(利率)的边际决定与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

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猛烈的批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出现了资本计量的悖论,这个悖论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系列相关命题和假设的矛盾,因此,资本计量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资本计量悖论,简单地说就是: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①,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②,因此,利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求解利润率(利率)就产生了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即已知利率(r)求资本(K),再通过资本求利率的循环。

新古典关于利润率边际决定的原理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从微观方面而言,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公式加以表示,产量(,)

Q f L K

=,在产品价格为P的情况*本文所阐述的“新古典经济学”

(Neoclassical Economics)利用了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术史专家布劳格(Blaug,1997)的分类,实际指目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带有新古典传统的主流经济学。萨缪尔森(1992,第985页)把这种主流经济学称为当今的“后新古典主义时代”。

①在新古典竞争均衡条件下,利润率又被看作是利息率。

②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李嘉图最早涉及,威克塞尔(1893)较早就

进行了说明,后来罗宾逊(1956)、斯拉法(1960)等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下,利润率

(1)式(1)说明,随着利率的变动,资本价值也在变动,资本价值的这种变动是通过“实际威克塞尔效应”和“价格威克塞尔效应”两条途径实现的。若仅考虑技术角度衡量的实物“资本品”,则实际威克塞尔效应可以忽略。因此,威克塞尔效应的净结果是“价格威克塞尔效应”。随着利率(r)的变化,式(1)可能大于零,可能小于零,也可能等于零;对应地,资本价值(K)可能上升,可能下降,也可能不变。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利用生产函数求导(即边际生产率)的方法来说明分配(如利率r),明显存在循环的逻辑论证,因为利率本身是资本价值确定的要素之一。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新古典主义者,威克塞尔自己并没有放弃边际生产率的分配理论,而认为边际生产力论对于资本而言,仅仅适用于个别企业,只是不能应用于整个社会而已(威克塞尔,中文版,1983)。威克赛尔的这个论断显然比克拉克、威克斯

①当然,资本计量本身还存在着指数的选取问题,随着选取的统

一利润率不同,相对价格就不同,从而指数会发生变化,由此计量的资本价值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②威克塞尔在1893年的著作《价值、资本与租金》中提出了被后人

称之为的“威克塞尔效应”——即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后在《国民经济学讲义》(1901,1906,中文版,1983)第165-177页中又有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都局限在“负的威克塞尔效应”上。后来威克塞尔在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阿克曼(GustafAkerman)1923年的《实际资本与利息》一书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即“正的威克塞尔效应”,这一点可参见Lutz, F.A. TheTheory of Interest, 1968. P35-55. 本文利用了后人更为规范的表述。

③Burmeister, E. 1980. Capital Theory and Dynamics. 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8-134.

蒂德(Wicksteed)等人更为高明一些,但这并没有解决循环论证的悖论本身。

斯拉法作为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对新古典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计量悖论一直持肯定的态度。斯拉法对资本计量逻辑悖论的批判是通过一个巧妙的生产方程(体系)进行的,这个生产方程可以用式(2)表示。①

(1)

p r Ap wl

=++(2)其中p是正常价格的列向量,A是物资投入的矩阵,l是直接劳动投入的列向量,w是统一的工资率,r是统一的利润率。在具有经济意义的情况下,对于特定的任何可行工资率(w)来说,公式(2)可以相应地得出非负的、标准的和唯一的利润率(r)的同时,还能得到唯一的正数的价格向量(p)。就如斯拉法所说,利润率的决定“必须和商品价格的决定,通过相同的机制,同时进行”。②斯拉法的理论充分证明了在工资外生给定的情况下,利润率和价格体系必须同时确定的原理。也就是说,资本价值(K)即公式(2)中的Ap部分的价值量作为一个可测数量而独立于分配之外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威克塞尔、斯拉法和罗宾逊等许多学者都对资本计量悖论提出过若干重要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③

二、悖论之二:资本密度增加与资本倒流、技术再转换的矛盾

根据早期新古典及其现代继承者们的资本与分配理论,可以导出以下几个新古典命题:(1)在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即资本密度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逆向单调关系;(2)在利润率(r)与产出—劳动的比率(Y/L)之间固定地存在着反向单调关系;(3)更低的利润率(通过投资用于更机械化或更“迂回”的生产方法)与更高的持续稳定的人均可能最大消费,即与持续稳定的可能最高工资率相联系;(4)国民收入(Y)在工资(w)与利润(r)之间的分配完全由要素供给及其边际产品来决定。④这种归纳被认为比较符合斯蒂格勒(Stigler)对新古典资本及分配理论的完整和重新的表述。⑤

上述四个命题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三个命题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命题(1),意指随着利率(r)的下降,必然利用资本密度增加技术——即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比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命题(4)是建立在前三个命题基础上的新古典分配理论的思想精髓。因此,新古典四个命题的核心是:利率与资本深化呈反向关系,也即利率(r)与人均资本量(K/L)呈反向关系。对此,新古典主义者一直奉若毋庸置疑的定理,从新古典的“供求”框架中完全可以印证这一点。因为上述核心命题主要涉及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的供求,所以,我们可以从要素价格入手来了解核心命题中的“悖论”。

在新古典框架内,资本、劳动和土地作为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服务,相应的各种收入都是根据各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对销力量”

(Opposing Forces)对称地同时得到确定的。为了确定一般的“正常利润率”,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有必要确立一个“资本市场”的概念,在这个市场上的“资本数量”可以独立于利润率而方便地加总。并且,资本总量的服务价格还应该很容易地表示为它的边际生产率即利润率(利率)。

资本加总的悖论且不说,既然要从市场供需双方来寻找一般利润率,就必须分析资本市场的“供求规律”。在资本市场上,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并被认为是外生给定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利润率为资本确立一

条单调递减的需求函数,这样一条需求函数恰好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曲线,见图(1)所示。

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生产体系公式,每一种资本品的投入均以

整体“1”看待,更为详细的表示公式请参阅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文版,1963)1997年重印本,第17,34,49,56,78等相关页码。另外,在说明利润率对资本价值的影响时,斯拉法的表达方法和威克塞尔效应表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威克塞尔效应采用了加总后的价值构成方程。

②斯拉法:

《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文版,1963)1997年重印本,第12页。

③柳欣:《资本理论——价值、分配与增长理论》,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4年版,第36—38页。

④Harcout, G.C. 1972. Some Cambridge 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22.

⑤柳欣:《资本理论——价值、分配与增长理论》

,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4年版,第34页。

图(1)中的D曲线描述了资本的需求,其中劳动L

是在劳动市场上出清的充分就业水平,意味着劳动、资本等各种要素收入都是根据各自的供给和需求的“对销力量”对称地同时确定的。储蓄的外生给定且不去分析,却说资本市场上的需求,利率与“资本数量”或人均资本量(K/L)之间的反向单调关系一直被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规律”。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采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两种“替代”建立了这种单调反向关系的信念。第一种替代是所谓的“消费替代”观念,即利润率对工资而言相对下降,则那些人均资本(K/L)较高的部门(即“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会相对下降,人均资本(K/L)较低的部门(即“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则会变得相对昂贵,这将激励消费者改变他们的需求,更多地消费相对跌价的商品,促使资本利用的增加;第二种替代是所谓的“生产替代”观念,即利润率(利率)对工资而言相对下降,则资本要素(K)的价格相对于劳动要素(L)的价格而言,变得相对便宜,这会促使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生产厂商更多地利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要素。所以,随着利润率的变化,通过以上两种替代,资本将成为劳动的可替代物,必然会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资本需求曲线,即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之间呈单调反向函数关系,这一逆向单调关系通称为“资本密度增加”或“资本深化”

(Capital Deepening)。

对于前述资本计量的悖论,无论是新古典还是非新古典学者很早就意识到了,从“李嘉图难题”和“威克塞尔效应”就可以证明这一点。①但对于建立在“替代原理”之上的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之间的反向单调关系而言,新古典学者却一直信以为真。诸如新古典早期的庞巴维克(B?hm-Bawerk)、克拉克(J. B. Clark)和哈耶克(Hayek)和后来的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都认为,较低的利率会导致较多的地采用“资本密度增加”技术,因此,随着利率(r)的下降,资本便会替代别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和土地等,使资本的数量相对于劳动的数量增加。其结果必然导致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之间的反向单调关系。

因为“替代原理”为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缘故,上世纪50—60年代以前,新古典学者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利润率(r)与人均资本量(K/L)之间的反向单调关系会是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但是,新剑桥学者像琼?罗宾逊、斯拉法、帕西内蒂(1966)等学者却有力地证明了资本倒流(ReverseCapitalDeepening)和技术再转换(Reswitching of Technique)的事实,最

后,新古典的重要代表萨缪尔森(1966)也对资本这种“反常现象”做了肯定的例证。

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使得新古典的信条——利率(r)与人均资本使用量(K/L)之间的反向单调关系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波及到了新古典理论体系本身的可信程度。利用斯拉法的方法可以说明这一点,前述公式(2)是已知生产体系的“价格方程式”,在这个系统中隐含着工资与利润率之间的逆向关系:w=w(r),此式被称为工资—利率(w-r)曲线。一般来说,不同部门的有机构成不同,利率(r)的同比变化会引起不同部门工资率(w)的不同比变化,不同部门中dw/dr的值虽然为负但不是一致的常数。因此,工资—利率曲线不是直线。这一点可以进一步通过公式(2)对利率求微分得到:

 

非线性关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几乎是接近于普遍的事实。而这种工资—利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多重可供选择的技术条件下,随着利率的变动,必然发生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流的现象。从而使利润率和人均资本量之间的逆向单调关系等多个新古典命题不再成立。

为说明一般性,不妨先分析工资—利率曲线呈线性关系的特殊情况——单一产品模型,这里也隐含地说明了整个社会有机构成的一致性,若要变动也是同时变动,因而,工资—利率曲线始终为直线。图(2)中A、B、C为三种不同技术条件(K/L)下的工资(w)与利润(r)的反向单调“线性关系”;从三条工资—利润率线的斜率可以发现,A技术的人均资本拥有量最高,B技术的人均资本量次之,C技术的人均资本量最低;进一步,A技术下的人均最大净产出(w)高于B技术下的人均最大净产出(w),B技术下的人均最大净产出(w)高于C技术下的人

均最大净产出(w)。

从图(2)上可以看出,S1以左的地方在同等工资率(w)水平上技术A的利润率(r)更高,技术A会被使用;在S1与S2之间,同等工资率(w)水平上,技术B的利润更高,技术B会被使用;在S2以右的地方,同等工资率(w)水平上,技术C的利润更高,技术C会被使用。在S1和S2的交点处发生了技术的替代。在S1交点上,两种技术(A与B)的利润率相等,但A技术的人均资本量(K/L)高,而B技术的人均资本量(K/L)低,随着利润率(利率)的上升,产生了B技术替代A技术的动力。S2交点处的技术替代关系完全与S1点处的情况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到资本理论的传统观点——利率与资本使用量的逆向关系即“资本密度增加”的理论是立之有据的。但是,一旦抛开线性的工资—利润率关系的假定,这些特性便全部消失。

图(3)反映了“异质品模型”(HeterogeneousCapitalModels)中技术再转换的现象。因为生产异质品不同部门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利率的等比变化在不同部门中表现

为工资率的不同比例的变化,因此不同部门中的dw/dr值必然有差别,工资—利润率曲线呈非线性特征,而同一部门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则会表现为不规则的负斜率的工资—利润率曲线。图(3)表明了某部门A、B两种不同技术条件下的非线性的工资—利润率曲线,显然A技术的人均资本量高于B技术的人均资本量。非线性状态下,A、B技术有两个交点S1和S2。当r<r1时,特定的工资率(w)条件下,A技术获利更大;当r1<r<r2时,特定的工资率(w)条件下,B技术的获利更大;当r>r

时,特定的工资率(w)条件下,曾一度放弃的A技术的获利程度又赶上了B技术,A技术又被得到利用。因而,在S1和S2两个交点处发生了技术的双重转换。在S2点以右,尽管利润率较高,但是具有较高人均资本的A技术却取代了人均资本较低的B技术,出现了技术再转换(Reswitching

ofTechnique)的现象,利润率和人均资本

量之间也不再存在单调的逆相关。

图(4)则反映了“异质品模型”的另外一种情况,此时虽然没有出现资本的技术再转换,但却出现了资本倒流(Reverse Capital Deepening)的现象。在S1处即

A、B

间的转换属于正常情况,符合新古典的基本命题,但是在S

点以右的地方却发生了资本倒流的现象,虽然此时利润率较高,但人均资本较高的C技术还是替换了人均资本较低的B技术。利润率(r)和人均资本量(K/L)之间的逆相关也不成立。进一步说,随着利润率(r)的提高,较高人均资本即较高人均净产出(Y/L)的C技术替代了较低人均资本即较低人均净产出的B技术。利润率(r)与人均净产出(Y/L)也不存在单调逆相关。因此,前述新古典命题(1)、(2)都是不正确的。

显然,前述命题(3)也“可能”存在问题,图(3)和图(4)可以看出这种可能性:与高利率下所采用技术相联系的人均最大消费额(利润率r=0时的最大工资率,即可能最大工资率),比那种与低利率下所采用技术相联系的人均最大消费额要高。因为“特低利率”和“特高利率”条件下采用了相同的“较高”资本—劳动比率(即较高的K/L)技术,也就是说采用了更加迂回的、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生产方法,因此“较高利率”下仍然有较高的“人均产量”,因而“可能”有较高的人均最大消费额,即“可能”有更高的最大工资率(MaxW)。资本倒流(ReverseCapitalDeepening)使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可能性:较高的利率也许与较大的现期人均消费相联系,即大于低利率下所采用的技术相适应的人均消费(Samuelson,1966)。

上述图(3)和图(4)的分析还仅仅是在“有限技术选择”的情况下讨论问题,若技术的替代具有无限可分性,则利润率和人均资本量以及利润率和人均产量之间根本就没有一致的规律性可言(Howard, 1979)。

资本计量悖论和技术再转换的事实,使新古典命题(4)即边际生产率分配论也难以成立。可以用总收入价值构成函数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因为Y wL rK

=+,以人均量表示为:y w rk

=+,这就是加总后的工资—利率曲线(w-r),为了得到该曲线的斜率,可以对产量(收入)的价值构成求全微分:①

dy dw kdr rdk

=++ (4)从式(4)可以看出,只有当0

dw kdr

+=即dw/dr=-k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才可能等于利润率dy/dk=r。而dw/dr=-k 恰恰指的是“线性的”工资—利润率曲线,这显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一旦脱离这个特殊情况,资本的边际产量再也不等于利润率,边际生产率的分配理论也出现了问题。

三、对新古典“悖论”的进一步反思

新古典经济学内在的逻辑“悖论”是伴随着“剑桥资本

争论”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日益给予重视的。新古典经济学可以简化为四个核心命题,但其内在的逻辑“悖论”却主要是前面阐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润率决定的边际原理与资本计量之间存在着循环的论证;另一方面是利润率与人均资本量(K/L)之间存在着逆相关,即利润率与技术选择的密切联系与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存在着逻辑上的不一致性。而这两方面的“悖论”从逻辑上来说,足以导致新古典四大核心命题在“异质品模型”中瓦解。

目前,西方学者们对于这些“悖论”在理论上的实质作用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显然,接近新剑桥学派观点的学者们极力坚持,资本理论中有关利润率、人均资本、与技术选择关系的新发现,足以从根本上否定新古典理论体系,因此要从根本上重建经济理论。像哈考特(G. Harcourt)、内尔(E. J. Nell)等经济学家就持有这种观点。

而受传统新古典经济理论影响较深的经济学家们却认为,资本理论领域内的“异常现象”的确表明传统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存在着严重缺陷。然而,他们却又声称,在不放弃新古典理论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完全有办法克服那些缺陷,而且无需否定利用供求方式去研究生产等问题。他们一方面从“经验意义”的角度怀疑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侧重于研究经济的“短期”或“暂时”均衡,而把与“资本悖论”有关的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的困难转移到经济的“稳定性分析”领域内去处理。而“均衡的稳定性”问题却往往被人搁置一旁,仅仅被人以质疑的方式偶尔提及而已(Hahn,1982)。但是,这种避开问题的做法肯定不符合经济理论研究的逻辑一致性,因为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如此,这些经济学家们还能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上寻求庇护,即在没有经验“证实”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之前,也就是说在没有“证伪”资本密度增加之前,新古典的理论仍然是有效和可以利用的。新古典思想家布劳格(中文版,1992)就援引波普尔(Popper)和拉卡托斯(Lakatos)的观点说“如果没有更好的对等的研究纲领可资利用,科学家们不顾反常现象而坚持一项研究纲领的倾向并无不合理之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说:在没有“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之前,即没有“证伪”牛顿

①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之所以求全微分,是因为利润率

变动时工资率、相对价格都会发生变动,“新李嘉图主义者”相信,分配会影响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加总的收入;第二,这里还隐含着实际产出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利润率、工资率和相对价格在相互影响,前述威克塞尔效应已经说明;第三,这里的分析与斯拉法的“价格方程系统”是一致的,只不过采用了加总的价值构成形式。

经典力学之前,就不去努力拓展力学原理或者疏理力学原理的逻辑一致性呢?显然不行。遗憾的是像布劳格、哈恩(Hahn)、布利斯(Bliss)等一大批主流经济学家仍然持有传统新古典的一系列观点。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对新古典“资本悖论”的分析是通过“对比”不同的利润率和工资水平而得到的,但却没有说明这种比较静态下的“不同利润率”是如何确定的。因而,经济理论学家们应该集中精力去研究经济体系内的现实的历史动力,也就是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利润率确定以及生产等经济问题。因为“对比”方法本身无法“描述从一个均衡点向另一个均衡点移动的实际过程”(罗宾逊,1975)。而且,理论分析和实际经济都表明,技术转换虽然在逻辑上可以得到承认,但它在现实的经济史上的重要性却受到了怀疑。因此,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受到重视。罗宾逊是历史方法的主要倡导者。

不可否认的是,就单一产品模型来说,新古典的逻辑是“优美的”,只是一旦脱离单一产品的假设进入较为现实的“异质品模型”时,新古典才遇到了无法摆脱的困境。我们认为,产生这些“悖论”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在“分配是否会影响相对价格”这一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也就是说在“是否存在统一利润率”这个问题上存有不同的看法,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深化是解决新古典“悖论”的关键所在。按照斯拉法体系,不同的“统一利润率”从而不同的“统一工资率”和相对价格一定会影响到资本价值的计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资本悖论”。但是,若不存在“统一”的利润率,则斯拉法生产(方程)体系就面临着无解的局面,也就是说,根本无法回答“整个生产体系”的利润率变动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就无法说明分配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因而只能返回到“瓦尔拉均衡”上面来,因为瓦尔拉均衡避免了“统一利润率”的计算。若是这样就无法通过对比两种“静态”的统一利润率来说明宏观角度的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的现象。

显然,回答是否存在“统一利润率”这个问题时,人们通常会回到“竞争性”市场这条老路上来。但我们想要说明的是,竞争性的市场对利润率的影响也有两种趋势:即统一利润率和差别利润率趋势的同时并存。“差别利润率”是资本的生产技术因素的本能所导致的,而“统一利润率”则是资本获利动机的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新古典传统的“技术分析”与古典传统的“社会关系”分析的矛盾,也就在于“差别利润率”和“统一利润率”的矛盾。若统一利润率的“重力中心”可以不排除经济均衡的另外一种方式,即“瓦尔拉均衡”的差别利润率方式,那

么,不仅斯拉法可以真正复活古典传统,而且新古典在“异质品模型”中的窘境也可得以改观。虽然问题不会这么简单,但通过考察“差别利润率”和“统一利润率”矛盾的方式毕竟提供了一条解决新古典“悖论”的思路。正如帕西内蒂和罗伯特?斯卡齐里(Pasinetti & RobertoScazzieri, 1990, p146)所言,“就是下一代经济学家也不可能将资本理论问题的辩论平息下来”。

参考文献

[1]Burmeister, E. Capital Theory and Dyna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18-134.

[2]Blaug, Mark.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 fifth edition , Th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13-687.

[3]Hahn, F.H. The neo-Ricardia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 (6): 353-374.

[4]Harcout, G.C. Some Cambridge 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ofCapital.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77-78, 122.[5]Howard, M.C. Modern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London :Macmillan, 1979: 113-116.

[6]Lutz, Friedrich A. The theory of interest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Claus Wittich” . Dordrecht : D. Reidel, 1968: 35-55.[7]Pasinetti, L. and Scazzieri, R. Capital theory: paradoxes.The New Palgrave: Capital Theory. Edited by John Eatwell,Murray Milgate, Peter Newman. Hong Kong: Macmillan, 1990:137-147.

[8]Robinson, J. 1975. The unimportance of reswitching. In JoanRobinson. Collected Economic Papers. Vol. V, Oxford: BasilBlackwell, 1979: 76-83.

[9]Samuelson, P.A. A summing up.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 80(4): 568-583.

[10]柳欣. 资本理论——价值、分配与增长理论.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11]罗宾逊, 伊特维尔(J. Eatwell). 现代经济学导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29-30, 248-251.

[12]萨缪尔森(Samuelson). 威克塞尔与新古典经济学.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 J. 伊特韦尔, M.米尔盖特, P.纽曼.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985.

[13]斯拉法(Sraffa, P.). 巫宝三译. 用商品生产商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1997年重印本).

[14]斯拉法.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四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339-383.

[15]威克塞尔(Wicksell). 刘契敖译. 国民经济学讲义.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143-145, 165-177.

[16]布劳格(Blaug, Mark.). 石士钧译. 经济学方法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210.

(责任编辑:柳欣)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 茶经卷上 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 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茶的这种忧患与负担和服用人参一样。人参以上党出产的为最好,百济、新罗的为中等,高丽的为下等;而济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品质最差也无疗效。情况不仅如此,假若误将荠苨当人参服用,则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关于用人参的比喻,喝茶之所以也会有不适宜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二之具(有关采制茶的工具)

古典经济学派

五总结和评价(讲稿) 最后我们对这些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古典经济学派的先驱们关于财富的一致看法是,财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留在人们手上的剩余产品。生产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与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至上的看法相反,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重农主义的成分,认为生产是财富的来源。但是,这种对财富的定义范围稍嫌狭窄,没有看到服务的价值,更没有看到其他无形的、各种形式的精神财富的存在。 关于价值观,古典经济学派的早期思想是,货币价值决定于其内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其所耗费的土地和劳动数量决定的,货币也不例外。这种思想已经含有了后来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影子,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但是商品的价值应不仅由土地决定,更应由资本决定,资本和劳动,甚至加上后来的技术,构成了商品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阐述一下我们小组关于财富的思考结果,我们认为,财富是指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或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或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首先,产品和服务肯定是财富,但是,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说,我们认为财富还包括人才储备、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它们都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或者说效益。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财富和资产进行比较,它们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财富和资产都能给人们带来收益或者效用,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好(better off),但是财富最不同于资产的一点是,资产作为会计上的一项条目,是可以量化的,但是财富不能。因为财富有精神和物质之分,很多精神财富,比如技能、诚信精神这些有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能对其衡量的。 最后我们对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进行评价。首先,这些学说具有的历史进步性在于,它们顺应工业革命的发生,深入探讨了财富的重要来源,和财富生产的主要因素,使人们正确认识到包括工业在内的各行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另外,先驱们正确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看到发挥社会个体成员的积极性的机制是:发财致富的机会向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 但是这些学说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局限性。首先,过度宣扬了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由放任主义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经济萧条、垄断、公共物品的攻击、私人行为的外部效应等。这也是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原因。但是,从老师所说的中国的四万亿投资的例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到底应如何和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配合,使得经济得以平稳的发展,还是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索的一

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篇一

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一)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本节课采用的是Unit3C部分的内容,为故事教学,旨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听懂,会说本篇对话及听懂,会说新单词:great,again,能运用会话中的句型进行扩展性的情景对话,并最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小结: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的定位上,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 二、课型定位:C部分的故事教学分为两课时,此节课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我将之定位为一节阅读课,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故事的听,读,练以及语言点的突破上。 听课教师反方观点:PartC是故事课,特别在低年级的故事教学中,应用表演的方式体现,感知语言,更多地培养学生听,说,演的能力。 小结: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反复衡量过这个问题:C部分到底是要上成阅读课还是故事表演课?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以阅读课的课型呈现,因为我觉得演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第一课时不妨让学生多听,多读,多练,那么第二课时的表演对于他们来说就易如反掌了。但同时我也思考:是否能够让阅读和表演在同一节课上完美地融合呢?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这一环节,我通过边唱边做,边说边做,复习单词,翻译短语,猜谜语等一系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这一整个系列的热身活动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巩固旧知,为接受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反方教师观点:猜谜语这一个环节是否没有必要,浪费了时间? 小结:这也是一个我备课时考虑到的问题,当时我是觉得猜的谜语是关于动物的,似乎跟本课的主题Myrobot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个环节却是承接了之前的单词,短语,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句型:Ithas、Itcan…所以我还是保留了下来。 第二环节:Presentation: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多次的听,读来完成新知的输入。听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看着动画听,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三次都是带着问题听,并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这就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地去听,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动画上。读也分为三次,第一次是让他们跟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停下来并将之在课文中圈出来,第二次是让他们集体朗读,加深课文印象,第三次让他们和同桌一起读,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还有一个解决本节课语言障碍点的任务,即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新句型:Oh,dear!That”sgreat.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完整版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三、教学准备: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介绍陆羽的资料。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2.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李晓丽 摘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为自那以后的经济学界做出表率,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古典经济学着手,分析古典经济学的内涵,总结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之处,最后分析其理论对国内、国外的影响。 关键字: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对后世的影响

一、导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然而,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宏观调控多一点,还是市场自主调节多一点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面对这一争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2010年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大声呼吁经济学家要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解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二、古典经济学的内涵 古典经济是经济史学家们根据时间与观点对经济学说史一个固定时代的划分。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漠(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生了深远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过度地膜拜,似乎发展成为了许多后世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起点和基准线。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hard),马尔萨斯(Malthus),米尔(M ilk)甚至包括马克思(Mark)和凯恩斯(Keynes)撰写的传世之作为当时社会的经济过程描绘了第一幅蓝图。经济学理论自此不断发展,现今流派纷呈,不过,古典经济学却已经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趋同化的理论起点。 三、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要想分析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我们不得不从他的著作说起。在斯密短暂的一生中,其著作产出并不丰盈,仅真正出版过两本书,即《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两部著作。虽然后人在斯密去世后又出版了《哲学问题论集》(1793)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等书,但书中观点都只是其理论代表中的冰山一角。斯密的经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富

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假说 (1)理性预期假说 A.适应性预期的缺陷 适应性预期完全根据某种变量的过去值来预期其未来值。当预期有错误时,私人部门虽然会调整预期,但调整的速度比较缓慢,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只有在该变量的未来值不变时,这种预期才有可能是大致准确的。只要变量的未来值不断发生变化,适应性预期会犯系统性的误差。不必说短期的预期不正确,就是在长期,某种变量的预期值与其实际值也不一致。例如,如果央行不断地增加货币量,私人部门的预期通胀率就总是小于实际通胀率,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这样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几乎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认识到现代货币主义在预期问题上的这一失误后,一些激进的货币主义者开始利用理性预期更猛烈地批判凯恩斯主义。 B.理性预期的含义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公开获得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各种信息,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动趋势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如同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一样的预期。理性预期概念最早是由约翰·穆思(John F. Muth)在1961年7月号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蛛网模型中非理性的预期提出来的。穆斯指出“因为预期就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言,所以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是基本一样的”。穆思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当时在经济学界未产生广泛的影响。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经济主体为了追求最大利益,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与预期有关的一切信息: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 第三,经济主体对未来所做出的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相一致。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获取信息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即使是理性预期也会产生失误。但这种失误本身具有随机性,其平均值等于零。另外,当预期有错误时,经济主体会及时根据他得到的信息调整形成预期的方式,并充分地修正他的预期值。因此,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2)市场持续出清假说 A.市场持续出清的含义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市场持续出清是指各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每一时点上都是相等的。 B.市场持续出清的关键性假设 市场持续出清的关键性假设是,价格、货币工资和利率具有充分弹性,能够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保证市场供求相等。因此,实际就业量总是等于充分就业量。 市场持续出清假说不仅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而且也与货币主义的观点不同。 (3)总供给假说或自然率假说 A.劳动供给是相对实际工资(现实的实际工资相对于预期的或正常的实际工资的高低)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 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 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 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 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 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 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 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 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的定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 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 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将理论研究 领域从流通转移到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 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猛发展。 2、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衣阶级的矛盾 1640-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3、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培根:“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霍布斯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到17世纪初,西欧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这就是重商时代。重 商主义经济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考察。 但是,由于重商主义者是以流通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还不是科学的。 到了17世纪初,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成 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就导致了重商主 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处 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制度由发生到成长的上 升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地 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直接 威胁资产阶级生存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 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因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能够 面对现实,以相当科学的态度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揭露阶 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和 过时的重商主义,提出“自由放任”的口号,反对国家干预 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为此,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自然规 律”的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寻找和论证自然的合理 的制度。这样,他们实际上承认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 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同时,他们又把

经济学科普: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在经济学中是作为对经济理论的学派名词,在中国,由于翻译上的原因并未能完全对应英语中的学派分类。在一般的经济学文献中,对应于中文的新古典派经济学是两类不同的学派分类。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取材于唐·陆羽《茶经》) 链接材料: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 【注】①呿(qū):张口。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麴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率晋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 【注】①醪(láo):浊酒。②麴糵(qū niè):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陆羽茶经全文

陆羽茶经全文 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 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 [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

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整体发展脉络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多时期。有两个学派分别为英国学派和法国学派,英国学派代表经济学家主要有配第、斯密、李嘉图,法国学派主要代表有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两个学派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增长问题、价值问题、分配问题。主要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完成阶段。除此之外古典经济学的分化也在政治经济学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主要代表有萨伊和马尔萨斯。综合起来穆勒也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一大鼻祖。 二、英国学派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阶段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产生阶段处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个人的经济学成就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所谓方法论就是科学抽象的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配第也是统计学的先驱之一;劳动价值论说明的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他阐述了怎么区分商品的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其二他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并且指出合理的劳动分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的分配理论主要有工资论、地租论和利息论。就在此时他也强调国家就应该重视普及普通教育和选拔人才,减少非生产领域的人口,增加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就业人口。 (二)发展阶段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人,在18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他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一个高潮,他所强调的经济自由调节体质应该是自由、自我利益和竞争。他的财富观指出财富是包括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只能来自于生产领域;他的劳动分工、交换价值理论中提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是交换才产生的分工,而且分工的程度要受到市场限制;他的二元价值论即劳动成本价值论和支配劳动价值论,前者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后者说交换价值可以由耗费劳动决定也可以由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他的分配理论主要有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组理论。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唐]陆羽《茶经》详解 (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红树主人2013-04-12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

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 ”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卷上 一之源

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派 《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全书共分6编43章。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论述为分析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事实和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工具,为以后各编、章的论述提供方法论的基础和背景资料。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是对凯恩斯的《通论》的阐述和发挥。主要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包括储蓄和投资的过程如何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稳步增长等。他还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论,供需在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和效用论,竞争条件下的供给、对成本和长期供给的分析,最大利润的均衡,垄断以及不完全竞争和反托拉斯政策等。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的分配理论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重点是生产论和边际产品,地租和其他资源的定价,工资、利息和资本,利润和动力等。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贸易和相对有利条件论,保护关税,限额和自由贸易,目前的国际经济问题等。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在本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一部概括性的著作,它是西方经济学界在各个主要领域或若干重大命题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是自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以来,经济学史上“当前世界最畅销的”、“影响最大”的著作。它广泛涉及了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除西方经济理论’为核心之外,还包括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多门相关学科。可以说,《经济学》是一本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动向和研究进展的必读之书。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新的要求,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政策主张上分别对凯恩斯经济学加以补充和修正,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为一体,完成了新古典派的综合,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联系起来,并吸收了反凯恩斯主义学派,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一些思想政策,被称为是“新古典综合派”。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