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_王宏起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_王宏起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_王宏起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王宏起,于澎田,李 玥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收稿日期:2015-11-

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62);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软科学项目(GB14D201)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QC2013C071);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LBH-Q14089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T

D201203)作者简介:王宏起(1958-)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于澎田(1

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李玥(1980-)

,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摘 要: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分析了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及构成,构建了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钻石模型,揭示了其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牵引机理和耦合机理;分析了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超循环等系统结构类型,揭示了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机理和周期性演化规律。关键词: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创新能力

DOI:10.6049/kjjby

dc.2015080591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5)24-0029-

050 引言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知识

技术源泉[

1]

。大学科技园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为依托,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优势创新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

产业培育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2]

。大学科技园是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基地,是地域空间上相对集聚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产业集群,其创新优势主要通过园区内的知识累积效应和扩散效

应实现[3]

。纵观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创新能

力突出的大学科技园在内外部创新资源、条件综合集

成方面都有显著成效[4]

。因此,大学科技园作为我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载体,应培育并不断提升其集成创新能力,发挥其创新要素集聚作用和创新成果扩散作用。本文对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进行研究,以期为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界定

1.1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内涵界定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是指创新相关主体在地理范围上集聚,强调主体间协同作用,通过园区内企业及政产学研等主体的沟通、合作,将各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

的融合,充分发挥其优势互补作用[

5]

,促进园区创新系统整体功能发生质的突变或跃迁的过程,大学科技园在集成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能力,形成园区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是以大学为依托,以专业技术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等为载体,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协同作用,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知识等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集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园区功能集成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员性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其是

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具有要素集成性、动态演化性、系统开放性等特征。

1.2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构成

薛捷等[

7]

在系统分析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由资源集聚能力、主体协调能力、平台服务能力和环境营造能力构成。其中,资源集聚能力是指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集聚和整合,以满足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各环节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绩效的能力;主体协调能力是指对园区内企业与园区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等相关主体进行创造性联系与融合,以形成协同互动关系的能力;平台服务能力是指对技术转移平台、科技金融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平台进行创造性建设与开发,拓宽服务渠道、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园区集成创新

提供专业化支撑的能力[

8,9]

;环境营造能力既包括园区孵化场地、办公设施等硬环境建设能力,也包括园区创新文化、学习氛围、共享机制等软环境培育能力,为园区集成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2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2.

1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钻石模型从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可看出,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园区核心优势、知识积累、组织学习、园区战略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10]

。据此构建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

形成的“钻石模型”

,如图1所示

。图1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钻石模型”

(1

)园区核心优势。核心优势是指综合考虑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从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关键要素,其它因素围绕园区核心优势进行统筹协调。核心优势既是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和特色所在,决定了园区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的导向,也为园区发展战略定位提供了依据。

(2

)园区知识积累。知识是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本质构成,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获取、吸收、融合、沉淀与创新是贯穿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主旋律。

(3

)园区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提升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和持续动力。围绕园区核心优势,通过个人与团队学习、内部与外部学习等,为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提供方法和手段。

(4

)园区发展战略。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是园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内部资源能力等所制定的决策方案或发展规划,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园区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园区演化生命周期为脉络,同时为园区发展提供根本驱动力。

(5

)园区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区域产业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大学支持等园区外部环境要素,通过作用于园区核心优势的识别、选择与转化,影响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6

)集成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主体协调能力、平台服务能力、环境营造能力4个子能力的综合。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同时,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发展又对园区核心优势的特色与水平及其与其它因素的互动形成反哺效应。

综上所述,在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作用力:①园区核心优势的牵引力,核心优势的选择、确定与转换对于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导向和杠杆作用;②园区集成创新4个子能力的耦合力,即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主体协调能力、平台服务能力、环境营造能力可通过耦合作用凝聚形成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对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进行剖析。

2.2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牵引机理

(1

)大学科技园核心优势选择与转化。核心优势具有先导性、统领性、特色化等特征,大学科技园核心优势的识别与选择,既要以园区当前资源存量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又要体现园区未来发展潜力和战略方向,同时兼具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效应。根据其存在形式差异,大学科技园核心优势可分为要素类、平台类和系统类3种基本类型。其中,要素类核心优势是指围绕园区某一类要素形成集成创新能力,如技术优势等;平台

类核心优势是指园区独特的平台服务功能主导集成创

·0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新能力形成,如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优势等;系统类核心优势是园区内外部资源、条件、机会和威胁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综合体现,如产业链等。同时,园区核心优势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特点,将随着园区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这既是园区创新战略变迁的主导力量,也是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的逻辑起点。

(2

)基于核心优势的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牵引轨迹。以园区核心优势为导向进行持续的组织学习、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综合运用,是形成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最优轨迹。沿着图1中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和核心优势的主轴剖开得到两个切面:①基于核心优势的园区“发展战略-外部环境”牵引轨迹,即核心优势随着园区战略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强化或调整,进而促进其它要素向优势特色方向集成,促进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②基于核心优势的园区“组织学习-知识积累”牵引轨迹,即围绕核心优势进行个人与团队学习、内部与外部学习,通过园区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沉淀,建立并不断完善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

2.

3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耦合机理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为耦合。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耦合是指大学科技园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主体协调能力、平台服务能力、环境营造能力4个子能力之间以及各子能力内部多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由此形成协同作用于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形成于特定环境下,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而且并非静态的交叉重叠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协同演变的关系,4个子能力凝聚为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综合体,促进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绩效的提升和园区可持续发展(见图2

。图2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耦合作用

1)耦合层次。从耦合界面来看,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耦合作用主要包括3个层次:园区集成创新各子能力内部要素之间的耦合、各子能力之间的耦合以及子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耦合。3个层次的耦合作用都围绕园区核心优势的选择、确定与转换展开,共同促进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结构化、体系化及总体水平提升,表现为专利、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等集成创新绩效的形成。

(2

)耦合方式。从耦合条件来看,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耦合作用主要体现为情景化耦合和持续性耦合的综合效果。其中,情景化耦合是在特定团队、项目、任务、政策等背景下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耦合,具有突发性、重大性、情境化等特征,是园区集成创新能力跃迁的重要助推剂;持续性耦合是随着园区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围绕园区核心优势,持续

性的能力、资源和其它要素之间的耦合,具有规律性、长期性以及明显的路径依赖性等特征。

3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规律

3.

1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模型超循环理论(Hy

ercycle Theory)[1

0]认为,在外部环境作用和随机干扰下,系统按照自创生、自复制和突变性3种基本特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进行反应循环、催

化循环与超循环三层次交叉循环运动[

1]。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具有新陈代谢特性、自组织特性和突变特性,可将其作为一个仿生命系统,运用超循环理论研究其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的过程。

(1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反应循环。反应循环是自创生过程,在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过

·

13· 

第24期 王宏起,

于澎田,李 玥: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程中存在很多反应循环。如在园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投入与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相结合,形成新专利、新产品甚至新创企业,促进新的知识、技术产生与能力升级,成为下一周期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催化剂。在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中,主体集成、资源集成、平台集成、环境集成等环节都存在各个层面的反应循环。

(2)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催化循环。在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中,存在很多催化循环。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等相关主体的集成,通过为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催化园区功能集成,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出。从时间序列来看,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相互联系形成催化循环。前一阶段创新成果是下一阶段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初始条件,也为后续创新活动提供原始创新资源和经验借鉴。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完成后,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反应循环在时间序列下形成互相催化作用,构成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催化循环。

(3)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与提升,需要园区管理部门、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当两个以上的催化循环通过人才流、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等创新资源要素相连接时,就会产生超循环。如主体协调能力催化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进而催化创新平台服务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园区外部合作,进行新一轮创新资源集聚,形成更复杂的超循环。同样,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的主体协调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平台服务能力、环境营造能力任意三者之间都存在超循环关系。4个子能力共同组成的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体系就是一个高级超循环大系统。

3.2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机理

(1)正向驱动机理。在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系统中,按照集成创新能力演化过程的输入输出顺序,以园区核心优势为导向,园区集成创新能力4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形成时间上的衔接关系,产生正向驱动效应,形成正向驱动循环,并在循环的任意节点都可能输出新的集成创新绩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促使园区制定培育和提升集成创新能力的战略决策,进而传导给主体协调子系统和资源集聚子系统,为集成创新能力提升输入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知识流、信息流等,纳入园区创新平台服务子系统后进行有效整合和匹配,实现集成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2)逆向反馈机理。在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系统中,逆向反馈循环与正向驱动循环同时存在,二者间的互动使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运行关系更为复杂,这也是演化系统呈非线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园区企业发展,要求园区创新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产生对外部人才、资金、知识、信息的需求,大学科技园通过提升自身知识积累与组织学习能力,为创新资源获取与集聚提供条件,从而增强资源集聚能力和主体协调能力,当园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主体协调能力与平台服务能力同时提升时,园区改善创新环境的动力与能力增强,从而提升创新环境营造能力。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园区核心优势的强化与转化,通过对区域、产业环境及园区战略的适配调整,明确下一个演化周期的主导方向,实现与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无缝对接与契合。

(3)周期螺旋机理。当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系统将正向驱动循环和逆向反馈循环融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周期螺旋上升循环,即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在若干个周期内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在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超循环中,正向驱动循环保证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而逆向反馈循环主导集成创新能力的跃迁,通过正向驱动和逆向反馈的相互联系,使得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持续、稳定的提升趋势。

3.3 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周期性演化规律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具有动态演化特征,随着园区发展战略调整和外部环境变化,呈现生命周期演化规律。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演化周期包括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升级期(或衰退期)4个阶段,如图3所示。在形成期,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初现雏形,尚未明确园区核心优势,但大学科技园自身功能、政府引导与依托大学的支持,使其从惯性上、规范上和使命上具备初级集成创新能力,而由于目标模糊性、资源规范性、主体分离性等原因,该阶段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成长速度较慢;成长期是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逐步完善的快速增长期,该阶段集成创新能力不断与园区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冲突、协调、融合,加速成长,呈现明显的发展潜力;成熟期是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实现结构化和系统化,综合发挥作用的时期,园区集成创新各项子能力有效整合核心优势,是园区集成创新绩效最大化阶段,集成创新能力仍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加速度已经开始下降;升级期(或衰退期)是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的转型期,这一阶段集成创新能力虽然已经系统化,但不再适应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如果加强园区发展战略引导、核心优势转换或者引入相关创新要素,则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将进入升级期,实现更高阶段的跃迁,反之也可能步入衰退期。

当园区发展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一定量的积累时,园区集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成创新能力可能产生“跃迁”,如图3中曲线S1向S2、S3

平移。每次“

跃迁”都可能涉及园区核心优势、发展战略或内外环境大幅调整。因此,在这一转型阶段,园区应尽量降低“跃迁”对于园区集成创新能力的影响和冲击,实现“跃迁”对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最大化。此外,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周期演化曲线的切线构成了理想化的曲线L,

此即园区集成创新能力演化的最优轨迹,也是园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的最有效路径

图3 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周期性演化模型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学科技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提供有效支撑,必须围绕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整合园区内外资源,不断积累知识和资源,加快培育其集成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由资源集聚能力、主体协调能力、平台服务能力和环境营造能力构成,具有自成长、自适应等特征和新陈代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能力自增长。但

同时,更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及园区管理部门等培育和提升其集成创新能力,促进能力跃迁。内外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将促使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沿着最优轨迹演化。本研究可为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培育路径和发展机制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大学科技园有关规划及扶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有利于形成大学科技园综合优势,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参考文献:

[1] 李应博,

张继红.大学科技园在国家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21-27.[2] 杨震宁,

李东红,王玉荣.科技园“温床”与“围城”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34-42.[3] 吴保根.

大学科技园集群现象新解———基于知识集群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6):146-

149.[4] YANG C H,KAZUYUKI M,CHEN J R.Are new technol-

ogy-based firms located on science parks really 

more innova-tive[J].Research Policy,2009,38(1):77-85.[5] 毛才盛.

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1):60-

64.[6] 王国红,

邢蕊,唐丽艳.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9):96-

107.[7] 薛捷,

张振刚.科技园区的创新链、价值链及创新支持体系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58-

61.[8] 李玥,

王宏起,王雪.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需求识别与集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79-82,88.[9] 李玥,

王宏起,李长云.云环境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智慧服务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5(7):112-

115.[10] 万君,

顾新.基于超循环理论的知识网络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6):1229-

1232.[11] 李柏洲,

苏屹.基于超循环的大型企业原始创新仿生协同演化[J].经济体制改革,2010(3):59-

63.(责任编辑:

万贤贤)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teg

rated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Wang 

Hongqi,Yu Pengtian,Li Yue(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Abstract: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university 

science parks have becomethe main bas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hi-tech enterprises incubation,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ultiv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are put forward,and then the diamond model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forming is constructed,revealing the traction mechanism and coupling mechanism of integratedinnovation capability forming.Further,the system structure types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such as reaction cycle,catalytic cycle,hypercycle are analyzed,revealing the hypercycle mechanism andperiodic evolution law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olution.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cul-tivating 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continuously,thus promo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Key 

Words:University Science Park;Integrated Innovation;Innovation Capability·

33· 

第24期 王宏起,

于澎田,李 玥: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报讯记者王虹航报道“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灵魂,因此项目经理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在近日召开的第13届中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峰会暨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责任主体制度建设与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这样强调。 对于抓好质量安全工作,王宁指出,项目经理要注重以下4点:一是要强化抓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二是要认真履行项目经理的执业责任,三是要加强对一线操作工人的管理和培训,四是要用好用足安全生产费用。 随着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工程项目管理也面临着需要研究和不适应的问题。对此,王宁强调,当前要关注几个重点: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品质和建设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和生产一线。因此,在实施项目管理当中,要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定期梳理施工现场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小组等形式,有意识地研究解决施工作业当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走信息化管理的路子,只有用信息化,才能带动项目管理的集成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才能够优化升级。 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JOURNALOFBEIJINGINSTITUT;Oct.2006;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常顺英,林彤;(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的途径;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8No.5 Oct.2006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37258383.html,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郑园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10期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并不明显,还存在种种问题。在诸多影响创新能力特征的因素中,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实践模式和导师的学术指导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亟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完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产学研;双导师制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教育就受到社会各界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更是发展迅速,2006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已达110.47万人,研究生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逐年下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科研实践参与度低;②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③学术成果质量不高;④原创性成果稀少。 何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也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己有知识经验等在创新主体身上的综合表现。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根据他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创新的公式:创新=科学规律+想象力+实践检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实事求是),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要有较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即具有善于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3.创新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4.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很多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差的首要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既有政府宏观管理的错位问题,也有学校内部的培养制度原因;其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自律环境较差,同时,我国的政府投入还很不到位,经费支出结构也很不合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他研究也发现导师的学术造诣、科研经费和成果、指导投入和指导方式均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再者,研究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略。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创新能力特征的因素中,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实践模式和导师的学术指导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因素。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分析

企业激励机制的创新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年第6卷第9期 I n d u s t r i a l &S c i e n c e T r i b u n e (2007.(6).9) 企业激励机制的创新研究 ◆王宇戈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加强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和薪酬激励制度的现状,指出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企 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针对我国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别就经营者激励和员工激励提出创新机制,即股票期权制度和员工参与薪酬设计制度。 【关键词】薪酬激励;经营者激励;员工激励;股票期权;员工参与薪酬设计【作者单位】王宇戈,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房地产公司 新经济时代,竞争环境的复杂变化,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本管理思想,重视对员工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如何用好“薪酬”这把双刃剑。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机制,来支持、推动激励机制创新的实现。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 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可以理解为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从而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本文认为,激励机制的核心应当是薪酬激励,即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实现薪酬激励效能最大化。薪酬不仅仅是经营者和员工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自身的价值、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鉴于此,本文将以薪酬激励作为研究重点。 二、加强薪酬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针对不同的层级,激励机制又可分为经营者激励和一般员工激励(以下简称员工激励)。 首先,加强经营者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薪酬激励是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经营者是企业特殊意义上的员工,人力资本有其特殊性。据统计,一般人力资本使用效率提高1%则生产增加0.7%,而经营者人力资本使用效率提高1%,则生产增加1.8%;如果说一般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的话,那么经营者人力资本是最稀缺的,因而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加强经营者薪酬激励非常有必要。 其次,加强员工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由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需要。受利益驱动,人才向着薪酬水平高的地区、企业流动就成为普遍现象;所以企业在制订薪酬标准时必须要考虑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薪酬水平,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二是开发员工潜力的需 要。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而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激励也非常有必要。 另外,建立良性竞争环境要求加强薪酬激励。科学的薪酬激励制度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员工通过积极表现来提高工作绩效,争取薪酬晋升,从而能够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 三、我国企业薪酬激励的现状及问题 (一)经营者薪酬激励的现状及问题。我国经营者的薪酬激励体制与国际水平并不接轨,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薪酬水平低,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小,激励力度小,会导致经营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通过职位消费膨胀、以权谋私等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对经营者的薪酬构成也不合理。大多数企业仍实行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方式,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大部分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仅仅局限在经营者在位时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往往忽视了对经营者退位之后的考虑,出现了“59岁现象”;也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导致经营者职位消费混乱,经营者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在职位消费(如在办公条件、通讯、交通、差旅等消费)上自己做主,随意签单,数额可观,职位消费混乱。职位消费成为经营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员工薪酬激励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大部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绩效考核手段,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关键、重要岗位与一般岗位之间,没有拉开合理的收入差距,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开展工作的积极性;而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 133·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我们的年龄一般在二十三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我们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我们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我们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研究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摘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辟途径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创新途径形式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有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的企业却由强变弱、由大变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一手抓,以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计算机掌握较好的老师负责各个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让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限制,引领他们大胆畅想,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学校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器材室,使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对实验进行创新。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省实验创新奖。我们建成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的创作,并且在网上参加各种比赛,在这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建立科技展览室和参观科技巡展活动 我们把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放到展览室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由科技辅导老师对每项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巡展活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展品。通过亲身体验、共同探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电脑动画、绘画、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了创新思路,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比赛获得省级名次的,给予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奖金,保障科技教师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前言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宝贵、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国家富强的希望在于创新,而建立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1]但在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的形势下,如何确保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有效地发展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对象与任务,查阅、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走访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教学教师,就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系及当前的创新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访问,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1.缺乏创新的动机。创新动机是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的动机还很缺乏。从研究生入学动机来看,很多研究生完全是为了文凭而读研的,他们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另外,研究生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这种在外部驱动力下进行学习和科研,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因此很难发展创新能力。 2.实践能力不足。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有理论的创新和活跃的思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搞理论研究时不要脱离实践,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 3.缺乏创新成果。我们一般把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的好坏作为研究生的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志。但目前只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在选题上,研究生缺乏冒险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前沿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都是望而却步。在论文研究方法上,很少有人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总是一味的总结别人的研究结果,因而很难有原创的作品。

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转企改制解放了高校出版社的生产力,解决了制约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是转企后高校出版社发展的关键。高校出版社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人才,只有进一步深化高校出版社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将人的才能和动力转化为高校出版社的竞争优势,促进高校出版社发展战略的实现。 标签: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劳动人事关系;薪酬;企业年金 一、前言 高校出版社的体制改革解放了高校出版社的生产力,解决了制约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高校出版社属于文化产业,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人才,而要达到国家要求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关键还在人才。人的行为受能力、动机和环境的影响,其中动机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高校出版社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全面建立激励机制。关于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研究和论述较多,对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如何创新的研究鲜见论述,而把激励机制创新作为高校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进行研究的论述尚未见到,值得高校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者探讨。 根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社科[2008]6号)的要求,转制为企业的高校出版社,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出版行业特点,“深化高校出版社内部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符合出版行业规律和高校出版社发展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高校出版社属于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人才,只有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将人的才能和动力转化为高校出版社的战略优势,才能促进高校出版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的现状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全面,激励效果不明显。这些主要是由目前高校出版社多元的劳动人事关系、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社会保障上的不一致造成的。 (一)劳动人事关系的多元化 目前,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的员工主要有原事业编制员工、聘用制员工和劳务派遣制员工。原事业编制员工,根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留了原事业编制,由所在高校派遣到高校出版社工作,接受出版社的企业管理,退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培养模式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做好创新成果的鉴定工作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团队建设工作;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校园的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工作。 标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提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招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公认指标。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探索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十分重要。 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思路不符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后果是以教师传授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动手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才能其实不符。 2、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匮乏 我国研究生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等全面发展负责,因此,导师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导师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导师的创新能力不足,责任心有限,科研能力欠佳,还有导师队伍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思路不符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统一计划、统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导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术毕业论文中缺乏创新。另外,我国一般采取导师制培养,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或者毕业论文的选题大多局

国有企业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研究 -----航站楼护卫大队章娜 【摘要】:首先,研究国有企业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这一课题能够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现存模式的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容、目前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索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借鉴前人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对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提出了建立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有机整合的管理体制和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并注重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国有企业应该优先发展培训教育、保障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问题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科技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组织间的竞争,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本质要求。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激励广大创新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是当前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国有企业不断进步、发挥创新人才作用、提高员工向心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构建一套持续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持和发扬下去对国有企业来 1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N].中国教育报,2006 - 10 - 09( 07) .

说至关重要。现实中,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评述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探讨有效完善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丹红(2006)认为,创新人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实行任职激励;合理安排工作设计,实行工作激励;全面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分配激励;正确构建评价机制,实行评估激励;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实行培训激励。 汪伟(2015)认为,创新人才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待遇,而是包括社会声望、自我价值、发展机会等多方面的精神待遇。这就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给人才施抱负的空间,并把个人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一、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容是培养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人才资源是国有企业核心利益的体现,培养创新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新技术创新的源泉,而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在于尽可能使任何具有创新思想的企业员工都能够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为国有企业增加财富。为此,国有企业为创新人才培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立法 国家重视立法,通过立法来保障国有企业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为此,国家制定了《科技进步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从容上到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主题,知识的生产、创新的根本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如何提高作为人才主力军一一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成了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陷入误区,真正找到确实可行的办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主题,其实质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双创的国家战略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实现这一战略,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国家人事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的就业人数大约2500万,其中约1000万是登记失业人数,1500万左右则是以高校的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和军队转业人员。仅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749万,达到了1500万的半数之多。不难看出,一方面,大学生确实是就业群体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显然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其素质高、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双创行为,既可以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也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仅以2015年7月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全国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的有42.3万人,比2014年增加6.8%。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他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势在必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等学校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厘清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有些高校,领导讲起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来,往往是头头是道。理论全搬照抄别校的,有的甚至把国外理论翻译过来,作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殊不知,任何理论都需要丰富的实践来检验和支撑;没有生动的实践,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求知欲望;二是求异思维;三是引导质疑解难;四是重视合作学习;五是重视实践活动。 关键词:教育工作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重教不重导,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确太多。一个词语、一句话,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使课堂成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阵地,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教师要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

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是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假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因。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教师应当经常创设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动机的新颖奇异的情境;应当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当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发展他们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组实验:飘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盆的吃水线在什么位置,然后往盆里装入几块石头,盆的吃水线又在什么位置,想想为什么吃水线位置会不同。学生好奇地看着,热烈地议论着,通过实验展示这一变化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喜欢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学生在观察中发挥了创造性思维,理解了水的浮力,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原理。很多同学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其他有关浮力的例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