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天桥案例

青鸟天桥案例
青鸟天桥案例

(一)青鸟天桥的财务管理目标

资产重组中裁减人员本是正常现象。

青鸟公司决策层认为, 减员增效作为深化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今天不迈, 明天还是要迈, 明天会比今天更难。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此次停业, 使天桥商场丢掉了400万元的销售额和60万元的利润。不过北大青鸟认为, 天桥商场是公司很小的一部分, 不足以影响公司的利益, 但是, 事件给社会所带来的警示意义却是深远的。

在风波开始的初期 , 青鸟天桥追求的是利润与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 而风波是在 " 企业价值最大化 " 为目标的指导下才得以平息的.

这次事件的起因就是天桥商场的经营不佳, 利润滑落到了盈亏临界点, 并从此疲态不改。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 公司董事会下决心实行减员增效。公司董事会秘书、来自北大青鸟的侯琦博士在对员工解释时, 阐明了裁员决定的合法性, 他们以北大方正新近就裁掉了500人等实例, 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控制成本、减员增效、追求利润最大化, 是十分正常的, 是符合市场规则的。也就是说, 裁员风波是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开始的。当然, 在正常情况下, 利润的增加, 可以增加股东的财富。

但是, 当员工们的抵触情绪如此之强, 事情已经发展到管理者们难于控制的局面时, 就已经处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非常阶段, 此时就不能再以利润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行为, 而是必须考虑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后企业的应对措施。如果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里就是坚决对员工提出的意见不予理睬——谁都无法想象会出现什么后果。

此时, 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首要的任务就是平息这场风波, 安抚职工的情绪, 所以, 适当的利润上的牺牲是必要的, 此时的牺牲才会换来更长远的发展。别的不说, 单是员工们静坐在大厅时商场不能营业的损失就是巨大的。

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而且这个目标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适当调整是必要的,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处于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

(二) 折射出来的其他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是根本原因, 也是短期难以消除的因素。虽几经努力, 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旧残缺不全。一旦员工下岗甚至失业, 社会根本无力接纳、消化。在这种改革环境不够宽松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裁员, 一旦员工意识到工作岗位丧失、生计没有着落, 就必然出现集体上访等群体抗议活动。

2、公司立法不到位。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5条、第120条虽有“公司必须保护

职工的合法权益”之类的条款, 但该法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系以股东价值为导向。被股东控制的董事会自然更多的或者首先是考虑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回报, 而不是职工合法权益的被保护, 也压根不会出现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要听取职工意见的民主之举。在新老三会难以衔接融合的公司治理机制下, 董事会昕取了职代会或工会的意见却不采纳, 至少从表面程序上看, 董事会的上述行为是无瑕疵的, 也是职工无可奈何的。

3、借壳方指导思想不端正。太多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想上市却因“额度制”政策限制难圆其梦。一旦过关斩将有幸出巨资购买国有股或法人股借壳间接上市, 则急于在短期内获取高额回报。由于介入证券市场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步入误区, 因而在企业整合上就存在考察不细、准备不足、筹划不周、急于求成、范常识性错误等致命缺陷。

4、企业文化不兼容。高就业、低流动、分配均衡化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尽管企业经营不佳、平均收入不高, 但只要干部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 大家都有个单位和岗位, 员工的情绪就比较平和, 至少表面上相安无事。而新兴高科技企业要求员工数量尽可能少、素质尽可能高、收入差距尽可能大, 且新兴高科技企业人才跳槽频繁, 人员流动率高。一旦新兴高科技企业入主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 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必然发生摩擦甚至撞击。因为重组是借用外力实现的重新组合, 不可避免地引用或注入外来文化, 并由此产生企业内部对外来文化的消极抵触情绪。在新兴高科技企业老板及员工看来像人呼吸空气一样再平常不过的调整岗位、裁减冗员, 在国有企业却几乎寸步难行。一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双方的对立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冲突就不可避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