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软件学报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

Journal of Software,2012,23(2):335?351 [doi: 10.3724/SP.J.1001.2012.03965]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

+86-10-62562563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 Tel/Fax:

?

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张大陆1+, 胡治国1,2, 朱安奇1, 张俊生1

1(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上海 201804)

2(中国人民解放军 65583部队,辽宁辽阳 111000)

Self-Loading Decreasing Rate Packet Train Method for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ZHANG Da-Lu1+, HU Zhi-Guo1,2, ZHU An-Qi1, ZHANG Jun-Sheng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2(65583 Troop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iaoyang 111000,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daluz@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

Zhang DL, Hu ZG, Zhu AQ, Zhang JS. Self-Loading decreasing rate packet train method for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Journal of Software, 2012,23(2):335?351.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1000-9825/3965.htm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SLoPS, a probing technique, self-loading decreasing rate train (SLDRT), is

proposed. SLDRT measures the available bandwidth by using a single decreasing rate packet train. The special train

can efficiently avoid bias caused by multiple sampling and makes the tool converge fast. Analysis and simulation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under both the single-hop and multi-hop path with the bursty cross traffic

environment, which also show that SLDRT estimates available bandwidth more, accurately and with less

measurement overhead and intrusiveness than other existing techniques such as Pathload, pathChirp.

Key words: network measurement; available bandwidth; multi-hop path; bursty cross traffic; SLDRT (self-

loading decreasing rate train)

摘要: 基于自负载周期流技术,提出一种采用降速率包列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SLDRT(self-loading decreasing

rate train),并全面分析了该算法在多跳网络、突发性背景流的环境下的性能.SLDRT采用单条包列即可实现对可用

带宽的高速测量,具备单次采样、准确测量的特性,可通过调整递减因子等参数,提高测量精度,降低测量负载.理论分

析和不同背景流场景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多跳、突发性背景流下,SLDRT具有较强的健壮性;与pathChirp,Pathload

算法相比,不仅测量精度优良,而且大量缩短了测量时间,减轻了因测量而引入的额外负载.

关键词: 网络测量;可用带宽;多跳路径;突发背景流;SLDRT(self-loading decreasing rate train)

中图法分类号: TP393文献标识码: A

端到端路径可用带宽是动态描述网络路径传输能力的重要参数,在多媒体传输、协议设计、端到端接入控

制、网络故障检测中均有广泛应用.根据是否发送探测包,网络测量技术可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技术.被动

测量不向网络发送探测包,因此不会增加网络负荷;但被动测量只能借助网元设备去采集所需信息,主要用于单

点监测,难以进行网络端到端性能分析.而主动测量只需在网络边缘引入探测分组即可获取路径中间信息,灵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3154)

收稿时间:2010-07-02; 修改时间: 2010-08-27; 定稿时间: 2010-11-17

336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性较大.因此,可用带宽测量通常采取主动测量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可用带宽主动测量方法可分为探测速率模型(probe rate model,简称PRM)和探测间隔模型(probe gap model,简称PGM)[1?5].PRM 和PGM 都假设:(1) 先进先出(FIFO)的路由器排队;(2) 网络背景流为流体模型(设背景流发送速率为x ,在任意时间间隔t 内,到达某一链路背景流量均为x ×t )[6];3) 背景流在单个测量周期中保持恒定[4,5,7].但是,文献[8]指出:网络中的流量具有自相似性,在各时间尺度下可用带宽均有相当程度的上下浮动,流体模型作为一种简化模型,不能反映实际网络中流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基于流体模型假设的测量方法在突发背景流量下健壮性有限.

本文提出了SLDRT(self-loading decreasing rate train)可用带宽测量方法.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SLDRT 在单、多跳路径及流体、非流体模型的网络环境下,测量精度和测量速度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测量引入的额外负载也较小.

1 基本概念与相关工作

1.1 可用带宽定义

在流体模型下,可用带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设Capacity 为链路容量,CrossTraffic Δt 为Δt 时间内通过该链路的平均背景流速率,当Δt 足够小时,可视为定值,则链路的可用带宽为

avbw =Capacity ?CrossTraffic Δt (1)

在非流体模型下,由于网络流量的突发性,CrossTraffic Δt 在任何粒度下均不可视为定值,流体模型下的可用带宽公式不再适用.假设一条链路L 在时间段Δt 内的平均可用带宽为avbw Δt ,LC Δt =Capacity ×Δt 定义为在时间段Δt 内能通过链路L 的总比特数,CT Δt 定义为在时间段Δt 内流过链路L 的比特数,则突发背景流下可用带宽的定

义为:在时间段Δt 内,在链路不影响背景数据CT Δt 发送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的速率,如公式(2)所示:

t t

t LC CT avbw t ΔΔΔ?=

Δ (2) 1.2 可用带宽测量的研究现状

PGM 是通过分析探测包对通过路径后包对之间的间隔变化推测可用带宽.PGM 通常假设瓶颈链路(容量最小链路)和紧链路(可用带宽最小链路)为同一链路,且瓶颈链路容量已知.但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交叉背景流的存在,PGM 模型的假设条件不能总是成立.文献[9]的实验也表明,PGM 模型在多瓶颈链路下的测量结果会出现较大偏差,且会低估可用带宽.其代表算法有spruce [5],IGI [10].

PRM 算法思想又称为自拥塞原则,其中自负载周期流(self-loading periodic streams,简称SLoPS)方法最具代表性.它通过调整探测流的发送速率使其不断逼近路径可用带宽,根据探测包单向时延的上升时刻对应的探测包速率来推测可用带宽.PRM 虽然会造成路径的短暂拥塞,但不需要事先获知路径的容量,不需要PGM 算法成立的假设条件,因此应用范围更广,典型方法有Pathload [11],pathChirp [12].PRM 算法在网络紧链路定位上的应用也很广泛,如基于Pathload 算法的DRPS [13]、基于pathChirp 的STAB [14].Pathload 使用二分搜索策略调整探测包列速率迭代计算路径可用带宽,这种策略导致Pathload 每次测量都发送大量探测包,因此测量速度较慢,而且会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PathChirp 通过一种称为Chirp Train 的升速率探测包列进行可用带宽测量,包列的速率随时间增长,只需单条包列就可以扫描较大的带宽范围,测量速度与Pathload 相比有显著提高,测量负载也随之降低.但PathChirp 算法的实质是根据包列中相邻包对的速率是否大于可用带宽来进行测量,与包列速率无关.在背景流变化复杂的情况下,对Chirp 内数据包的可用带宽估计值E k 的计算会出现偏差,最终使pathChirp 在多跳突发背景流下的测量精度下降.文献[4]对基于PGM 和PRM 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见表1.

基于模型的测量方法也是可用带宽测量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网络进行简化建模,通过发送少量的探测流收集路径信息后,结合模型估测路径可用带宽,例如文献[19].但简化建模的这种方法难以准确地刻画网络流量全部特征,因而其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较大.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37

Table 1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methods [4]

表1 可用带宽测量方法比较[4]

Method Single-Bottleneck only Fluid cross traffic only PGM [5,10,15,16] Yes Yes

PRM [11,12,17,18]

No Yes

近年来,国内在可用带宽测量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比如,文献[1]提出了LinkPPQ 测量方法,可对每条链路的可用带宽进行测量;文献[2]用随机发送单个小探测包的方法获得链路空闲率,计算路径可用带宽;文献[3]用包距离对称度来衡量所探测网络路径的负载程度,依据负载程度的变化针对性地进行可用带宽测量.

目前,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大多基于流体模型假设,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应用范围受限.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适用于多跳、突发背景流环境下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并具备高速、准确、低测量负载的特点.

2 可用带宽测量算法SLDRT

2.1 SLDRT 算法设计

本文提出一种可用带宽测量算法:自负载降速率探测包列SLDRT.该算法首先背靠背地发送d 个负载包(loading packet),随后以指数形式逐步降低包列的输入速率,当包列的输入速率等于输出速率时测量结束,以此时的输入速率作为测量结果.SLDRT 的包列构造如图1所示.

背对背的负载包发送速率大于可用带宽时,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排队的缘故,报文的相对单向延迟值会逐渐增加.随着包列输入速率的降低,链路拥塞随之不断减轻直至消除,报文的相对单向延迟值逐渐变小直至呈现一种平稳的趋势.在NS-2仿真环境下记录了SLDRT 包列的单向时延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在算法具体实现中,有两种方式可作为SLDRT 算法收敛的判断条件:(1) SLDRT 探测包传输时延OWD 是否已等于最小传输时延Min OWD (即在排队时延为0的情况下,探测报文传输需要的时间[2]).在测量时,可先发送离散的数个探测包,假定在所测得的传输时延中,最小值即记为Min OWD ;(2) 探测包的OWD 是否已基本保持不变.以OWD 等于Min OWD 或OWD 基本保持不变的起始点时的SLDRT 包列速率作为测量结果输出.

另外,SLDRT 算法是否收敛的依据是探测包间延迟抖动变化情况.即,当前探测包时延值与Min OWD 时延值相比是否相等,或者当前探测包的时延值与前一个探测包的时延值相比是否基本保持不变.以拐点出现时的探测包速率作为可用带宽值输出,可用带宽测量结果与单向时延值的精度或大小无关.因此,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避免发送端和接收端时钟不同步对测量造成的影响.

SLDRT 探测包列满足以下特性:第i 个探测包(probing packet)与第1个负载包(loading packet)之间的发送间隔为(i +d )×pktSize /R i ,其中,R i 为第i 个探测包发送时的包列平均发送速率,紧接其后的探测包i +1发送时的包列速率为R i /α(α为递减因子,α>1).探测包初始发送速率R init 可设为网络路径最大容量.

在复杂多跳的网络环境中,路径最大容量与可用带宽值会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路径进行持续

Loading packets

Time

...

...

1

2

n

1d (d +2)×pktSize /(R /α)

(d +1)×pktSize /R

O n e w a y d e l a y

Turning point

Fig.1 Structure of the probe consisting

of SLDRT

图1 SLDRT 包列构造

Fig.2 One-Way delay variation

of packet train 图2 包列单向时延变化

338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测量时,可利用前次可用带宽测量值(avbw last )结果设置SLDRT 探测包的初始速率R init .为此,本文引入了初始速率递增因子γ(γ>1).即,连续测量时,SLDRT 探测包初始速率设为上一次可用带宽测量值的γ倍.考虑到γ取值过大则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过小则可能导致探测包初始速率小于可用带宽从而使算法不能收敛,所以,本文采用循环增大的方式设置SLDRT 探测包的初始速率,具体实现如图3所示.

1 ;

2 if (Min ) /* is the one way delay of initial probing packet */

3 ; /* PROBE denotes estimation is under way */

4 else

init last init init R avbw OWD OWD OWD flag PROBE γ=×>=;

5 return init init R R γ=×

Fig.3 Initial rate setting algorithm of probing packet

图3 探测包的初始速率设置算法

γ的引入,使SLDRT 算法在可用带宽与路径容量偏离较大的情况下,避免了测量包的初始速率总是从链路

最大容量下降的缺点,加快了测量收敛时间,减少了因测量而引入的额外负载.在可用带宽与路径容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则无需引入初始速率递增因子γ.

SLDRT 采用双终端方式实现,其程序分为两部分:sldrt _snd 和sldrt _rcv .其中,sldrt _snd 安装在发送端, sldrt _rcv 安装在接收端.发送端负责发送探测包列,接收端则负责判断算法收敛情况.如果已满足收敛条件,则接收端通知发送端结束此次测量,将此时探测包列平均速率作为测量结果输出.发送端主要算法如图4所示.

/* SLDRT algorithm */1 ()

2 loading packets;

3 if () /*:*/

4 ; /*:init last init send send d flag RESTART RESTART R avbw R γ===×开始新一次测量探; :*/

5 ; /*:*/

6 ();

7 end

8 else if () /*last avbw flag PROBE PROBE restart flag PROBE ===测包初始速率上一次可用带宽测量结果测量开始标志位调整探*/ 9 ; /**/10 while (MIN ) /**/11 (())/;12 i init i i R R OWD OWN T pktsize i d R =>=×+测包初始速率设置探测包初始速率在接收端进行判断111111 /13 ((1))/;

14 (); /**/15 ;16 i i i i i i i i i i R R T pktsize i d R sendpkt T T T T R R α

++++++==×++??=过时间发送下一个探测包 ;17 end 18 end 19 end

i ++

Fig.4 SLDRT algorithm 图4 SLDRT 算法

2.2 SLDRT 算法性能分析 2.2.1 前提假设

文献[1,4,5,7]总结了已有PGM 和PRM 模型成立的前提假设:(1) 先进先出(FIFO)的路由器排队;(2) 网络背景流为流体模型;(3) 背景流在单个测量周期中基本保持恒定.本文提出的算法无须假设网络背景流为流体模型,但假设条件(1)和条件(3)仍是本文分析在流体和非流体模型下算法性能的前提假设.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39

2.2.2 基于流体模型分析

1. 单跳网络路径分析

根据流体背景流模型,网络流量被建模为无限可分的比特流.在网络链路上注入输入速率为R in 的探针包列,记输出速率为R out ,有:

引理1.

(1) R in =R out ?R in ≤avbw ; (2) R in >R out ?R in >avbw .

当输入速率小于可用带宽时,所有探测包都将不受拥塞地传输出去,因而输出速率等于输入速率.假设输入速率大于可用带宽,则探测包列将由于排队延迟而被延展.SLDRT 包列首先发送d 个背靠背的负载包,然后以逐渐增长的间隔发送测量包,整条包列的速率从一个相对较高的值开始逐渐递减.当SLDRT 包列到达接收端时,接收端计算出包列的输出速率,并与输入速率进行比较,直到两者相等.此时,R in =R out ?R in ≤avbw .而上一个包发

送时由于,in

out in R R R avbw ′′′>?>且上一个包发送时包列的整体速率为,in in R R α′=×因此将当前包列的速率R in 作为可用带宽的测量值返回.此时,可用带宽的真实值落在[R in ,R in +R in ×(α?1)]内,则测量的绝对误差范围为[0,R in ×(α?1)],相对误差小于α?1.

2. 多跳网络路径分析

将测量扩展到多跳场景.设L 为路径P 的紧链路,显然,L ∈P 且avbw p =avbw l ,?L ′≠L 且L ′∈P ,avbw L ′≥avbw L .这条路径可以建模为3个部分:紧链路前的子路径、紧链路后的子路径与紧链路本身.如图5所示.

紧链路前的子路径

紧链路

紧链路后的子路径

Fig.5 Three-Hop network model

图5 三段网络模型

显然可以得到:

avbw pre =min{avbw l |?l ∈P pre }≥avbw L .

avbw pre 是紧链路前的子路径可用带宽,而P pre 表示该子路径所包含的所有链路集合.类似地,可以得到:

avbw post =min{avbw l |?l ∈P post }≥avbw L .

当注入的探针包速率为R in 时:

(1) 当R in >avbw pre 时,探测包列将在紧链路前的子路径被延展; (2) 当avbw pre >R in >avbw L 时,包列将在紧链路被延展; (3) 当R in ≤avbw L 时,包列将不会被延展. 引理1将被扩展到多跳的场景: 引理2.

(1) R in =R out ?R in ≤avbw L ; (2) R in >R out ?R in >avbw L .

引理1和引理2保证了SLDRT 在基于流体背景流的单跳和多跳网络路径上的测量准确性. 2.2.3 基于非流体背景流分析

1. 单跳网络路径分析

文献[8]指出:网络中的流量具有突发性,流体模型作为一种简化模型,不能反映实际网络中可用带宽的变化情况.突发背景流下的可用带宽测量同样首先假设测量路径为单跳路径,则可用带宽的测量被简化为链路可用带宽的测量.路径中的节点均做FIFO(先进先出)假设.CT Δt 表示(t ,t +Δt )时间段内通过链路的背景流比特数, LC Δt 为Δt 时间段内能通过的链路的最大比特数.

在突发流量模型下,链路在(t ,t +Δt )时间段内的平均可用带宽满足以下公式:

340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t t

t LC CT avbw t

ΔΔΔ?=

Δ (3)

由此推出引理3. 引理3.

AB Δt =avbw Δt ×Δt =LC Δt ?CT Δt (4)

其中,AB Δt 为时间段Δt 内,在不影响背景流的情况下链路所能处理的总比特数,即必须满足Δt 内所有到达链路的CT Δt 必须发送完毕.如果能求出LC Δt 和CT Δt ,则可以通过公式(3)计算可用带宽.但是在实际测量中,尤其是多跳网络路径中,LC Δt 不容易获得,同样地,CT Δt 也很难观测到.但反过来,如果能求得AB Δt ,那么同样也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可用带宽.

如果在测量时间段Δt 内向链路中注入AB Δt 比特的探针包,并同时满足以下3个限制条件,则PB Δt 是所要求的AB Δt ,并可以依此计算出时间段Δt 内的平均可用带宽为avbw Δt :

(1) 在Δt 内保持链路为忙状态(不间断地发送数据); (2) CT Δt 要在Δt 内全部处理完毕(背景流不受影响); (3) 背景流在单个测量时间段Δt 内基本保持恒定.

为了满足条件(1),首先往链路里注入背靠背的负载包,由于流量的到达速率大于链路处理能力,因此必然发生拥塞,在拥塞期间链路必处于忙状态,也即满足了条件(1).同时注意到,当链路队列被清空时,链路已经在测量结束时处理完了所有的分组,包括CT Δt 和PB Δt ,这满足条件(2).在背靠背的负载包后紧跟降速率的测量包,当观测到单向时延为Min OWD 的探针包时,表明链路队列已没有排队的探测包.以这个测量包作为包列的结尾,包列的平均速率R in =PB Δt /Δt =AB Δt /Δt 即为可用带宽的测量值.

2. 多跳网络路径分析

当测量的路径扩展到多跳时,以上推论仍然满足.假设链路L 为路径P 的紧链路,则L ∈P ,avbw p =avbw L .且?L ′≠L ,L ′∈P ,必有avbw L ′>avbw L .当探针包列速率大于可用带宽时,包列必然在紧链路L 延展.当探针包列速率小于可用带宽时,包列不会在紧链路L 延展;又由avbw L ′>avbw L ,包列也不会在路径中其他链路上被延展.引理1仍满足.这说明,在非流体模型下,无论是单跳还是多跳,降速率探针包列均能准确地测量出路径可用带宽值. 2.3 SLDRT 算法健壮性分析

2.3.1 测量过程中背景流流量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

SLDRT 算法探测包的相对单向时延值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至恒定,在此过程中,若受到突发背景流的影响,会造成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发生变化.若背景流流量增加,可用带宽值就会变小,则探测流排队加剧,单向时延下降变缓,那么SLDRT 探测包单向时延开始保持恒定的包的序列号增大,所测得的可用带宽值会相应减小;反之,若背景流流量减小,可用带宽值就会增大,则探测流排队减缓,探测包的单向时延下降加快,则单向时延下降至开始保持恒定的探测包的序列号就会相应减小,测得的可用带宽值则增大.这就保证了SLDRT 在突发背景流下进行可用带宽测量具有较高的健壮性,得到较高精度的测量值. 2.3.2 测量过程中背景流流量大小不变的情况

定理1. 在测量过程中,只要经过链路的背景流流量总量一定,那么无论此间背景流如何变化,SLDRT 算法的测量结果都保持不变.

证明:不失一般性,设SLDRT 在t 0时刻开始对某一链路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avbw ,测量结束时间为t 1,由可用带宽定义可知下式成立:R c +avbw ≡C ;10

.c M

R C avbw t t =?=

?其中,R c 为背景流的平均速率,M 为在背景流的总流量大小,C 为链路容量,avbw 为可用带宽测量值.记SLDRT 算法收敛时探测包的序号为n .

反证,前提条件:测量过程中背景流流量大小M 不变.

假设(1):通过改变链路中背景流的波动特征,测得可用带宽值avbw ′>avbw .当avbw ′>avbw 时,由SLDRT 算

法可知,算法收敛时的探测包的序号必小于n ,则此时的测量时间1

010t t t t ′?>?.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41

因测量时间段内背景流1

0,c

c M

R R t t ′=>′?故c

c R avbw R avbw C ′′+>+=与c R avbw C ′′+=矛盾,假设(1)不成立. 假设(2):改变链路中背景流的波动特征,测得可用带宽值avbw ″

敛时的探测包序号必大于n ,即测量时间1

010.t t t t ′′?

0c

c M

R R t t ′′=<′′?,故c

c R avbw R avbw C ′′′′+<+=与c R avbw C ′′′′+=矛盾,假设(2)不成立. 因此,定理得证.即,当测量阶段经过链路背景流流量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背景流特性的变化不能使测量结果产生变大或变小的情况.

由以上证明过程容易得出以下推论:

推论1. SLDRT 测量结果只与背景流的大小相关.即测量测量过程中,无论背景流速率是突发还是恒定,只要总量不变,SLDRT 算法测量结果就没有变化.

3 算法参数选择

SLDRT 算法中,测量包的组成特性由初始速率因子γ、递减因子α决定.γ的存在只是为了利用上次可用带宽测量的结果,减小因网络测量而引入的额外负载,特别是在带宽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避免SLDRT 算法总是以最大速率开始递减.因此,SLDRT 算法中最主要的参数是测量包列的递减因子α. 3.1 性能评价标准

为了评价SLDRT 算法性能,定义算法性能的评价指标如下:

定义1(测量误差ME (measurement error )). 测量得到的可用带宽为MV(measured value)的测量值与路径实际可用带宽RV(real value)之间的差值.

1

1||

100%n i MV RV ME n RV =?=

×∑ (5) 定义2(测量时间MT (measurement time )). 从算法发起测量到得出待测路径可用带宽值所需的时间,单位为s.测量持续的时间越长,反映可用带宽动态变化情况的能力就越差,测量负载对网络应用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20].

定义3(测量负载MO (measurement overhead )). 完成一次测量所需发送探测包的总字节数,单位设为MB. 测量负载越小,意味着测量工具对网络运行的影响越小,该测量工具也就越适合大规模的采用[20]. 3.2 算法参数选择分析 3.2.1 递减因子与测量误差

设R 1,R 2,…,R i 为SLDRT 算法在测量过程中发送探测包1,2,…,i 时的包列速率,出现单向时延为Min OWD 的阈值点R t 应在R i 与R i ?1之间,即R i ?1>R t ≥R i ,取R t =(R i +R i ?1)/2作为可用带宽真实值.

定义4. 测量相对误差率ρ

1112221()/211i

i i i R R R R a αρα???????

?=

==?????+++????

(6)

显然,ρ是一个递增数列.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误差率ρ随递减因子α的增加而增大;反之,递减因子越小,测量误差就越小,但此时包列速率的下降幅度会变小,测量时间随之变长.

3.2.2 测量时间与测量负载

设负载包个数为d ,负载包及探测包大小均为S ,探测包列初始速率为R init ,测量结束时发送探测包为n ,测量花费时为t c ,递减因子为α,可用带宽值为avbw ,根据第2.1节的算法思想,公式(7)关系成立.

342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init

c d n S R avbw t α

+×== (7) 故测量时间t c 可表示为公式(8):

t c =(d +n )×S ×αn ?1/R init (8)

因为d ,S ,R init ,α在测量中为定值,所以t c =f (n );又因为f ′(n )>0,所以f ″(n )>0,f (n )为递增凹函数,如图6所示.

Fig.6 MT vs. number of probing packet 图6 测量时间与探测包数量的关系

测量负载可表示为公式(9):

(d +n )×S =t c ×avbw (9)

分析得出:递减因子越小,误差越小;但测量时间增加,测量负载变大;在递减因子确定的情况下,探测包初始

速率R init 越接近实际可用带宽值,测量速度越快,测量负载也就越小. 3.3 算法参数具体取值

设置NS-2[21]仿真拓扑环境:Path Persistent 背景流量(如图7所示)选用路径特征P ={C 1,C 2,C 3,C 4}={100,100,

100,100}.另外,本文中所有仿真链路时延均设为10ms.实验中的背景流由CBR(恒定比特率)流与VBR(变比特率)数据流复合而成,通过调整CBR 流量的开始/结束时间,控制可用带宽总体水平,CBR 设定为15Mb.VBR 背景流则由10条符合Pareto 分布的流汇集而成,以模拟突发性的背景流.Pareto 流的包大小设置与文献[2,11]相同:包大小为40/550/1500B 的数据包在负载中所占的比率分50%,40%,10%,包发送速率为4Mb,Pareto 分布形状参数α=1.9.这是因为多个服从参数α<2的Pareto 分布的流聚合后表现出自相特征[22].

Traffic sources

SND

RCV

Link 1

Link n

Sink

1

1

1

1

Fig.7 Path persistent cross traffic 图7 Path persistent 背景流

为了验证第3.2节的论证,直观地反映不同的α与γ取值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按照图7拓扑设置背景流量,递减因子α={1.01,1.015,1.02,1.025,1.03,1.035,1.04},γ={1,1.5,2,2.5,3,3.5,4}.测量时间、

测量负载及测量精度取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8(a)~图8(c)所示.

可以看出,α越大,算法测量时间就越短,测量负载也就越小,但测量误差会增大;γ越大,算法时间就越长,测量负载随之增大;当γ>1时,测量误差变化幅度不大,这与前面的分

Probing packet number

0 20 40 60 80 100

6050403020100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i m e (m s )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43

析相一致.

综合考虑测量负载、测量精度、测量时间的影响,本文在实验环境中选择α=1.015,γ=2.5.

文献[23]研究表明,探测包越大,越容易避免排队时延噪声的影响,对接收端时戳粒度要求也越低,故SLDRT 算法中设探测包大小S =1000B.

初始速率R init 的设置对算法收敛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R init 越接近可用带宽值,算法收敛越快.但在实际测量中,却不能因此去假设路径中各链路容量或瓶颈链路容量已知,而将R init 直接设为瓶颈链路或紧链路的容量.因为路径最大容量是一个易于获取且常识性的数值,故将SLDRT 包列初始速率R init 设为路径最大容量.本文的仿真及真实网络实验均为百兆网络,故设R init =100Mbps.第4.3节的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包列速度均从路径最大容量开始下降,且可用带宽与R init 相差较大,算法收敛速度仍然保持较理想状态.

负载包的设置是SLDRT 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主要作用是,在出现可用带宽值与R init 接近这种极端情况下,探测包的OWD 依然能呈现如图2所示的变化,保证了SLDRT 在此种情况下的算法健壮性.SLDRT 算法的测量误差主要由其递减因子α决定(证明见第2.2.2节、第3.2.1节),而与负载包的数量无关.在图7的实验条件下,取d ={2,3,4,5,6,7,8,9,10},分析了负载包数量与测量误差ME 之间关系,如图8(d)所示.考虑到在真实网络中,主机的数据包处理能力不可能像在仿真条件下那样理想,适当地设置负载包的个数,可使SLDRT 包列时延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有利于对算法是否收敛的判断.本文在实验中设负载包的个数为5.

Fig.8 SLDRT performance vs. decrease factor α, initial rate factor γ and loading packet number d

图8 SLDRT 算法性能与递减因子α、初始速率因子γ及负载包数量d 的关系

4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与验证

文献[24]对spruce [5],abing [15],Pathload [11]和pathChirp [12]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并指出,Pathload 至少在文献

1.01 1.02 1.03 1.04

Decrease factor α

161412108642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i m e (m s )

γ

=1 γ=1.5γ=2 γ=2.5γ=3 γ=3.5γ=4

1.01 1.02 1.03 1.04

Decrease factor α

0.140.120.100.080.060.040.020

M e a s u r e m e n t l o a d (M B )

γ

=1 γ=1.5 γ=2 γ=2.5 γ=3 γ=3.5 γ=4

(a) MT(测量时间)与α(递减因子)和γ(初始速率因子)的关系 (b) MO(测量负载)与α(递减因子)和γ(初始速率因子)的关系Probing packet number

2 4 6 8 10

86420

M e a s u r e

m e n t e r r o r (%)

1.01 1.02 1.03 1.04

Decrease factor α

20

181614121086

42

M e a s u r e m e n t e r r o r (%)

γ=1 γ=1.5 γ=2 γ=2.5 γ=3 γ=3.5 γ=4

(c) ME(测量误差)与α(递减因子)和γ(初始速率因子)的关系 (d)

MT(测量误差)与d (负载包个数)的关系

344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24]所设定的实验环境中取得了最准确的测量结果.文献[25]通过实验也证明,总体而言,pathChirp 各种消耗最少,如需对网络链路进行持续测量,则优先选用pathChirp 工具.因此,本文选择Pathload 和pathChirp 这两种算法作为对比对象.因为Pathload 算法测量结果是可用带宽的范围区间,且测量时间长,采样次数有限,本文在给出的测量结果对比图中以选取代表性的点为主. 4.1 仿真验证

4.1.1 稳定背景流情况下的可用带宽

为了验证各算法对稳定背景流下的可用带宽测量性能以及分析算法测量的稳定性,实验采用Path

Persistent 背景流量,路径特征为P ={C 1,C 2,C 3}={100,100,100}.不同时刻注入两条CBR 背景流(目的是控制可用带宽在链路容量30%~70%之间变化),大小均为3.5Mb/s,CBR1运行时间为0~300s,CBR2运行时间为150s~300s.实验中发现,pathChirp 算法为每个chirp 设定不同的指数增长区间(lowrate ,highrate ),测量结果会有很大差异.为了取得pathChirp 算法的最佳效果,在多种不同的设定下取最优值,本节实验中取lowrate =2Mbps,highrate =

10Mbps.在稳定背景流下,算法比较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

Fig.9 Contrast between SLDRT, pathChirp and Pathload in the condition of fluid cross traffic

图9 SLDRT 与pathChirp 和Pathload 在稳定背景流情况下的对比

在稳定背景流情况下,3种算法的测量结果均可准确测得可用带宽值,但pathChirp 和Pathload 都需要对多次测量结果求均值才可获得可用带宽值(pathChirp 的Chirp 数在原作者提供的NS-2源码中默认为7[26],Pathload 算法fleet 中stream 数量为12)[27].因pathChirp 和Pathload 测量周期长,在流量大小发生突变时,测量结果就会出现大的偏差(图9(a)150s 处,图9(b)采样点5处);而SLDRT 算法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在测量误差统计时,若包含这些异常点,则pathChirp 的ME 为7.36%,Pathload 的ME 为2.75%;若排除这些点,则pathChirp 算法的ME 为5.77%,Pathload 算法的ME 为1.31%.表2是算法性能的比较结果.

Table 2 Result of simulation validation with fluid cross traffic

表2 在稳定背景流情况下验证实验结果

Methodology MT (s) MO (MB) ME (%)

pathChirp 1.538 0.193 7.36 Pathload 12.76 2.114 2.75

SLDRT 的测量误差要略大于第2.2.2节对算法测量误差的理论分析,这是因为SLDRT 的测量时间在毫秒级,甚至可达几毫秒,此时,NS-2仿真环境中流量真实值与设定值之间会产生波动,根据设定值去计算,测量误差则会偏大.

Time (s)

0 100 200 300

7.57.06.56.05.55.04.54.03.53.02.5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Real value SLDRT pathChirp

7.0Sampling point

1 2 3 4 5 6 7 8

6.56.05.55.04.54.03.53.02.5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Real value SLDRT Pathload

(a) SLDRT 与pathChirp 对比 (b) SLDRT 与Pathload 对比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45

4.1.2 突发背景流下的可用带宽

1. 单瓶颈链路路径

设置路径P ={C 1,C 2,C 3,C 4}={100,100,10,100},Pareto 流量以One-Hop Persistent 方式发送(如图10所示),整个链路注入两条CBR 流量,大小为2Mb/s,CBR1运行时间为20~50s,CBR2运行时间为80s~100s;将Pareto 流量的速率改为0.4Mbps,其余参数与第3.3节相同.实验部分结果如图11所示.

Traffic sources

Fig.10 One-Hop persistent cross traffic 图10 One-Hop persistent 背景流

Fig.11 Contrast between SLDRT, pathChirp and Pathload under single-bottleneck path

图11 单瓶颈链路路径中,SLDRT 与pathChirp 和Pathload 的对比

在突发背景流情况下,pathChirp(lowrate =0.1Mbps,highrate =10Mbps)和Pathload 均出现较大的测量偏差,

Pathload 算法在100s 的仿真时间内仅完成了7次测量.表3是算法性能的比较结果.

Table 3 Result of simulation validation under single-bottleneck path

表3 在单瓶颈链路路径中验证实验结果

Methodology MT (s) MO (MB) ME (%)

pathChirp 1.601 0.193 20.35 Pathload 13.76 2.335 24.37

2. 多跳复杂路径

参考文献[2]中的路径模型,本文设计网络拓扑环境:P ={C 1,C 2,C 3,C 4,C 5,C 6}={100,100,10,100,10,100},Pareto 流量如第3.3节(如图12所示),其中也加入两个CBR 流量,CBR1贯穿Link 3和CBR1贯穿Link 5,流量均为

Sampling point

1 2

3 4 5 6 7

10.09.59.08.58.07.57.06.56.05.55.04.54.03.53.02.5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Real value SLDRT Pathload

Time (s)

20 40 60 80 100

9

87654321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10Real value SLDRT pathChirp

(a) SLDRT 与pathChirp 对比 (b) SLDRT 与Pathload 对比

346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2M;CBR1运行时间为20s~80s,CBR2运行时间为40s~60s(目的是使紧链路发生切换).实验部分结果如图13 所示.

Pathload 算法在100s 的仿真时间内仅完成4次测量.表4是算法性能的比较结果.

Pareto traffic sources

Fig.12 Multi-Hop test topology used in the NS2 simulations

图12 NS2中仿真多跳拓扑

Fig.13 Contrast between SLDRT, pathChirp and Pathload under multi-bottleneck path

图13 多瓶颈链路路径中,SLDRT 与pathChirp 和Pathload 的对比 Table 4 Result of simulation validation under multi-bottleneck path

表4 在多瓶颈链路路径中验证实验结果

Methodology MT (s) MO (MB) ME (%) pathChirp 2.406 0.227 22.02 Pathload 22.853 2.128 10.13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SLDRT 算法在网络负载大致相同的条件下,拓扑和流量的变化对SLDRT 的测量精度、测量时间和测量负载的影响不大.而随着网络路径跳数的增加、背景流突发性的增强,pathChirp

的测量时间、测量负载、测量误差都呈上升趋势;而Pathload 算法的测量时间有所增加,但测量负载及测量误差的统计结果已无规律可循.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突发背景流下,Pathload 算法的收敛条件及灰色区域大小的判定会有较大差异,且两组实验中(持续时间100s),Pathload 仅可测得7组和4组数据,单个异常点的测量结果对整个测量数据的统计影响较大.

Time (s)

0 20 40 60 80 100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10.09.59.08.58.07.57.06.56.05.55.04.54.03.53.02.52.01.5

Real value SLDRT pathChirp

9.08.07.06.05.04.03.02.0

10.0Sampling point

1 2 3 4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Real value SLDRT Pathload

(a) SLDRT 与pathChirp 对比 (b) SLDRT 与Pathload 对比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47

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网络环境中,SLDRT 的测量精度均优于pathChirp,Pathload,并缩短了测量时间,减少了测量开销,对比分析如图14所示.

Fig.14 Comparison of average measurement time, measurement overhead with SLDRT,

pathChirp, Pathload for three kinds of network model

图14 3种不同网络环境下,SLDRT,pathChirp,Pathload 算法的平均测量时间和测量负载比较

4.2 实验网验证

搭建一个实验网,拓扑结构类似于图10,各中间节点都是锐捷路由器,和文献[1,7,24]一样,实验网的背景流为来自WIDE 主干网的一条连接日本和美国的网络路径上实际采集的流[28],流重放工具为Tcpreplay [29],同时运行Net-snmp [30],每隔1s 访问实验网上路由器的MIB 库,获得流过相应链路的流量强度,进而推算实际的可用带宽值.实验中,受主机性能波动的影响,不能确保每次实验的背景流量特性完全一致,而同时运行3种算法可能会产生相互干扰,因此在实验网中所得实验结果之间的可对比性不如在第4.1节所得数据.

实验中,pathchirp 算法指数增长区间为(lowrate =1Mbps,highrate =10Mbps).为了检验SLDRT 在R init 与可用带宽值相差较大情况下的算法性能,本节验证实验每次测量发起时,SLDRT 包列速率都从R init =100Mbps 开始下降.实验部分结果如图15所示.表5各算法性能的比较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SLDRT 用远低于Pathload 和pathChirp 的测量时间,获得了较高的测量精度.

Fig.15 Contrast between SLDRT, pathChirp and Pathload under experimental network

图15 实验网络条件下,SLDRT 与pathChirp 和Pathload 的对比

1 2 3 3.02.52.01.51.00.50

A v e r a g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o v e r h e a d (s )

SLDRT pathChirp Pathload

1 2 3

2520151050

A v e r a g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i m e (s )

SLDRT pathChirp Pathload

(a) 平均测量时间 (b) 平均测量负载

Time (s) 0 600 1200 1800 2400

876543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Net-snmp

Pathload

Time (s)

0 200 400 600

9

876543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Net-snmp

pathChirp

Time (s) 200 400 600 800 1000

8765432

A v a i l a b l e b a n d w i d t h (M b p s )

Net-snmp

SLDRT

(a) Pathload

(b) pathChirp

(c) SLDRT

348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Table 5 Result of simulation validation under experimental network

表5 在实验网络条件下验证实验结果

Methodology MT (s) MO (MB) ME (%) SLDRT 0.344 0.211 11.96 pathChirp 7.088 0.253 27.26 Pathload 65.23 1.92 11.29

4.3 算法入侵度分析

PRM 算法虽然不需要瓶颈链路和紧链路为同一链路的假设条件,但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网络拥塞,进而对背景流量产生负面影响.文献[25]分析了多种可用带宽测量算法性能后指出,算法的收敛速度越快,对背景流的影响就越小.从表2~表5的实验结果可知,SLDRT 在测量时间上与其他算法相比已相对较短.我们认为,PRM 算法对背景流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测量包列速率高于实际可用带宽值,进而造成网络拥塞的阶段.那么,在此阶段测量包列造成的持续拥塞时间越短、注入探测包的数量越少,该算法对背景流的影响就越小.

在类似于图8的NS-2仿真环境下,通过分析trace 文件,本文对比了SLDRT,Pathload 算法在不同可用带宽条件下,单次测量对网络产生的持续拥塞时间.统计过程中:以SLDRT(R init =100Mbps)的测量时间作为其拥塞时间;将Pathload 算法中fleet 速率超过可用带宽值,且其中12个streams 的单向时延值都递增趋势时所占的时间记为该算法的拥塞时间.实验结果见表6.

Table 6 Comparison of congestion time between SLDRT and Pathload

表6 SLDRT 和Pathload 算法拥塞时间对比

Congestion time (ms)

SLDRT (R init =100Mbps)

Avbw (Mbps) Decrease factor α=1.1Decrease factor α=1.015

Pathload

10 26.87 99.82 1 153.2 20 9.30 35.71 960 30 5.25 17.74 720 40 3.32 10.75 1 080 50 2.40 6.56 960 60 1.70 4.28 840 70 1.17 2.74 720 80 0.96 1.83 840 90 0.77 1.09 360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可用带宽值越接近R init ,SLDRT 算法造成的拥塞时间越短;且在低可用带宽情况下,也不会造成长时间的网络拥塞.在算法的具体应用中,可针对背景的流特性,通过改变递减因子来调整算法入侵度.如背景流是实时流媒体,则加大递减因子,进一步加快算法收敛,减小拥塞时间.

此外,实验中也证明了文献[25]的结论:pathChirp 对网络造成的拥塞最小.PathChirp 算法中,每一个chirp 造成的网络拥塞时间仅为1ms~2ms. 4.4 算法设计与性能对比分析的几点说明

SLDRT 是一种采用指数流技术的可用带宽测量算法,这是因为指数流技术抛弃了过去可用带宽测量中以恒定比特率(CBR)发送探测包的方式,而是以指数的方式改变一条包列内的发送速率,以达到单条包列即可测量出可用带宽的效果,具有高速、入侵度低的特点.采用指数流技术的代表工具为pathChirp.它首先需要定义偏离段:将报文i 的队列延迟时间记为q i ,当q i >q i +1时,报文i 就是一个潜在的偏离段的开始.如果在报文j 是第1个满足:

max [()()]

()()i k j q k q i q j q i F

<

(10)

那么报文j 是这个偏离段的结束.如果整个过程都不存在满足条件的j ,则认为该偏离段没有结束.公式(10)中的F 是被称为减少因子的参数.利用对延迟图形的分析,计算每个探测报文的瞬间可用带宽,将报文i 的瞬间可用

张大陆 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349

带宽记为()

,k m E 再通过一个加权公式来计算这个探测链测得的可用带宽,记为D (m ).其计算公式如下:

1()

1()

1N m k k k m k k

E D

ΔΔ?===

∑ (11)

最后,再将几次探测测得的可用带宽加以平均,便得到最终结果.

然而,pathChirp 根据的实质是,根据包列中相邻包对的速率是否大于可用带宽来进行测量.这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与包列速率无关,仅与第1对遇到增长排队延迟的包对速率有关.因此,这种方法受带宽突发性的影响,在多跳突发背景流下的测量误差较大.为此,pathchirp 采用发用多个Chirp 求平均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在

pathChirp 作者提供的NS-2仿真环境代码中(version:pathchirp_ns_2.27),Chirp 数为7;在实际网络代码中,Chirp 设置为11(version:pathchirp-2.4.1).

本文在实验过程中发现,pathChirp 算法中指数增长区间(lowrate ,highrate )的设置对测量时间、测量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适用于某一拓扑和背景流量的指数增长区间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拓扑和背景流量,甚至会出现较大偏差.但如何针对特定的拓扑和背景流量特性找到pathChirp 最佳的指数增长区间,不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因此,在所有对比实验中,我们都从多次实验过程中选出性能较好指数增长区间组合,并具体列出.

SLDRT 算法是依据整个包列速率去推测可用带宽,这与pathChirp 算法本质上不相同.正如文献[6]中指出的:由于网络流量的不确定性,完全精确的可用带宽测量无法达成,但是较长的包列能够显著削弱误差.理论及实验结果表明,SLDRT 算法具备了单次采样、准确测量的特性.

尽管在本文实验中设定的递减因子取值较小,但即使在初始速率与可用带宽值相差约20倍的情况下,

SLDRT 完成一次测量也仅需200多ms.如果可以从网络服务供应商(ISP)那里获得,或者是利用某些软件得到瓶颈链路的大致容量,有针对性地设置SLDRT 算法初始速率,则算法的收敛速率会更快.

5 结 论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降速率包列(SLDRT)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与目前的PRM 算法相比,SLDRT 不需要背景流为流体模型的假设.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流体/非流体模型下SLDRT 算法的正确性,表明SLDRT 具备单次采样、准确测量的特性.其次,本文通过理论证明和实验验证的方法研究了SLDRT 算法各个参数的取值情况,并在

NS-2仿真实验平台和实验网上与PRM 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pathChirp 和Pathload 算法从测量时间、测量精度、测量负载及入侵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验证其具有准确度高、测量速度快的优点,并且在多跳、突发性背景流下具有较强的健壮性.

考虑测量包丢失的情况以及根据网络容量及负载状况动态选取SLDRT 算法的参数,是未来算法改进及应用的重要方向.

致谢 文献[19]的作者提供了Jain [11]写的Pathload 算法在NS-2仿真环境下的源码,使本文在对比分析实验中所用的程序均来源于算法原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References :

[1] He L, Yu SZ. Methodology for measuring available bandwidth on arbitrary links. Journal of Software, 2009,20(4):997?10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1000-9825/3306.htm [doi: 10.3724/SP.J.1001.2009.03306]

[2] Liu M, Li ZC, Guo XB, Deng H. An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methodology. Journal of Software, 2006,17(1):

108?1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1000-9825/17/108.htm [doi: 10.1360/jos170108]

[3] Zhou AF, Liu M, Li ZC, Xie GG. Self adaptive method for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08,29(12):37?4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CNKI:SUN:TXXB.0.2008-12-008]

[4] Huang YC, Lu CS, Wu HK. JitterPath: Probing noise resilient one-way delay jitter-based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2007,9(4):798?812. [doi: 10.1109/TMM.2007.893343]

350 Journal of Software软件学报 V ol.23, No.2, February 2012

[5] Strauss J, Katabi D, Kaashoek F. A measurement study of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tools. In: Proc.of the ACM SIGCOMM

Conf. on Internet Measurement. New York: ACM, 2003. 39?44. [doi: 10.1145/948205.948211]

[6] Liu X, Ravindran K, Loguinov D. A stochastic foundation of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Multi-Hop analysis. IEEE/ACM

Trans. on Networks, 2008,16(1):130?143. [doi: 10.1109/TNET.2007.899014]

[7] Liu XC, He L, Yu SZ. Algorithms of accurate network avail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07,35(1):

68?7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CNKI:ISSN:0372-2112.0.2007-01-014]

[8] Leland WE, Taqqu MS, Willinger W, Wilson DV. On the self-similarity nature of Ethernet traffic. IEEE/ATM Trans. on

Networking, 1994,2(1):1?15. [doi: 10.1109/90.282603]

[9] Loa L, Dovrolis C, Sanadidi M. The probe gap model can underestimate the available bandwidth of multihop paths.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6,36(5):29?34. [doi: 10.1145/1163593.1163599]

[10] Hu NN, Steenkiste P. Evalu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vailable bandwidth probing technique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3,21(6):879?894. [doi: 10.1109/JSAC.2003.814505]

[11] Jain M, Dovrolis C.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methodology, dynamics, and relation with TCP throughput.

IEEE/ACM Trans. on Networking, 2003,11(4):537?549. [doi: 10.1109/TNET.2003.815304]

[12] Ribeiro VJ, Riedi RH, Baraniuk RG, Navrati J, Cottrell L. PathChirp: Efficient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for network paths.

In: Proc. of the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Workshop. La Jolla, 2003. 200?211.

[13] Zhang DL, Huang WL, Lin C. Locating the tightest link of a network path. In: Proc. of the ACM SIGMETRIC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view. New York, 2004. 402?403. [doi: 10.1145/1012888.1005738]

[14] Ribeiro VJ, Riedi RH, Baraniuk RG. Locating available bandwidth bottlenecks.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Magazine, 2004,8(5):

34?41. [doi: 10.1109/MIC.2004.45]

[15] Navratil J, Cottrell RL. ABw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In: Proc. of the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Workshop. La Jolla, 2003.

[16] Ribeiro VJ, Coates MJ, Riedi RH, Sarvotham S, Hendricks B, Baraniuk RG. Multifractal cross traffic estimation. In: Proc. of the

ITC Specialist Seminar on IP Trac Measurement,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Monterey, 2000.

[17] Liu Q, Hwang JN,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and time measurement adjustment for multimedia QoS. In: Proc. of

the IEEE Int’l Conf. on Multimedia and Expo. Baltimore, 2003. 373?376. [doi: 10.1109/ICME.2003.1221326]

[18] Melander B, Bjorkman M, Gunninggber P. A new end-to-end probing and analysis method for estimating bandwidth bottlenecks.

In: Proc. of the IEEE Global Internet Symp. San Francisco, 2000. 415?420. [doi: 10.1109/GLOCOM.2000.892039]

[19] Hei XJ, Bensaou B, Tsang DHK. Model-Based end-to-end available bandwidth inference using queueing analysis. Computer

Networks, 2006,50(12):1916?1937. [doi: 10.1016/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net.2005.09.029]

[20] Li WW. The researches on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end to end Internet performance [Ph.D. Thesis].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06 (in Chi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CNKI:CDMD:1.2007.020399]

[21] Ns2: Network simulator.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nsnam/

[22] Taqqu MS, Willinger W, Sherman R. Proof of a fundamental result in self-similar traffic modeling.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Review, 1997,27(2):5?23 [doi: 10.1145/263876.263879]

[23] Dovrolis C, Ramanathan P, Moore D. What do packet dispersion techniques measure? In: Proc. of the INFOCOM 2001. Anchorage,

2001. 905?914. [doi: 10.1109/INFCOM.2001.916282]

[24] Shriram A, Murray M, Hyun Y, Brownlee N, Broido A, Fomenkov M, Claffy K. Comparison of public end-to-end bandwidth

estimation tools on high-speed links. In: Proc. of the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Workshop. Boston, 2005. 306?320. [doi:

10.1007/978-3-540-31966-5_24]

[25] Shriram A, Kaur J.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vailable bandwidth. In: Proc. of the INFOCOM 2007.

Anchorage, 2007. 2162?2170. [doi: 10.1109/INFCOM.2007.250]

[26] PathChirp softw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Software/pathChirp

[27] Pathload softw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fac/Constantinos.Dovrolis/bw-est/pathload.html

[28] MAWI. http://tracer.csl.sony.co.jp/mawi/

[29] Tcpreplay.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trac/wiki/

张大陆等:一种自负载降速率包列可用带宽测量算法351 [30] Net-Snmp.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

附中文参考文献:

[1] 何莉,余顺争.一种测量任意链路可用带宽的方法.软件学报,2009,20(4):997?1013.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1000-9825/3306.htm

[doi: 10.3724/SP.J.1001.2009.03306]

[2] 刘敏,李忠诚,过晓冰,邓辉.端到端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软件学报,2006,17(1):108?116.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726767.html,/1000-9825/17/

108.htm [doi: 10.1360/jos170108]

[3] 周安福,刘敏,李忠诚,谢高岗.自适应的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方法.通信学报,2008,29(12):37?45. [doi: CNKI:SUN:TXXB.0.2008-

12-008]

[7] 刘星成,何莉,余顺争.网络可用带宽的高精度测量算法.电子学报,2007,35(1):68?72. [doi: CNKI:ISSN:0372-2112.0.2007-01-014] [20] 黎文伟.端到端互联网性能监测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6. [doi: CNKI:CDMD:1.2007.020399]

张大陆(1949-),男,山东莱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

朱安奇(1984-),男,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

.

胡治国(1977-),男,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

为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

张俊生(1984-),男,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

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 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 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 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它描述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

MHz与Mbps之间的关系

MHz与Mbps之间的关系 概念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综合布线的应用日趋广泛,传输等级也愈来愈高,从3类到4类再到5类,到目前已有6类布线产品投放市场。描述语定义这些等级的主要参数就是传输带宽(MHZ)。 与此同时,网络应用也层出不穷。传输介质从10Base5(粗缆)、10Base2(细缆)、 10BaseT(双绞线)、10BaseFL(光纤) 到100BaseTX(STP/UTP)、100BaseT4(4/5类UTP)、100BaseFX(光纤),到目前千兆快速网业已出现。用来描述这些应用得主要参数则是速率(Mbps)。 事实上,申农公式早已概括出带宽B和速率C 之间的关系: C=B*Log(1+SNR) 式中B为信道带宽,所谓带宽是指能够以适当保真度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其单位似Hz,它是信道本身国有的,与所载信号无关。SNR为信噪比,它由系统的发收设备以及传输系统所处的电磁环境共同决定。而速率C是一个计算结果,它由B和SNR共同决定,其单位为bps,在概念上表征为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可见,给定信道,则带宽B也随之给定,改变信噪比SNR可得到不同的传输速率C 。MHz与Mbps有着一对多的关系,即同样带宽可以传输不同的位流速率。同时,Mbps是依赖于应用的;而MHz则与应用无关。 技术探讨 如果要给与打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么汽车时速与引擎转速恰到好处。当给定旋转速度,在齿轮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在这个类比当中,齿轮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事实上,齿轮之于汽车和引擎就如编码系统之于速率和带宽。 编码是为计算机进行信息传输而被采用的。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同步、带宽受限等都可以得到解决。编码对于信息的可靠传输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有两种基本的编码系列。第一种是每N位添加一个同步位,以使同步成为可能(如当N=1时,为Manchester编码;当N=4时,为4B5B编码),但这需要一个比原来更大的带宽。而且同步位越多,带宽需要越大。为了减小带宽,采用每7位添加一个同步位(即 7B8B 编码)的编码系统是可能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当传输较长一串相同类型的位流时,同步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WCDMA中3.84M码片速率的由来

wcdma 频率规划根据工信部规定,中国联通可用的频段是 1940MHz-1955MHz(上行) 2130MHz -2145MHz(下行) 上下行各15MHz。 WCDMA的频点称为UARFCN(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UTRA绝对频点号)。 2.1GHz频段上行频点号为9612~9888,下行频点号为10562~10838, 频点号除以5 就可以得到频点中心对应的频率值(以MHz为单位)。 每个频点间隔为200kHz,与GSM系统兼容。 当然每个频点的带宽远超过200kHz,这与CDMA的频点编号方式类似。 目前联通WCDMA系统下行第一频点号为10713(中心频率2142.6MHz),第二频点号 为10688,第三频点号为10663。 上行频点号分别为9763(中心频率1952.6MHz)、9738以及9713。 WCDMA 码片速率= 3.84MHz 扩频因子= 4 则符号速率= 960Kbps 码片速率 = 1秒钟传送的比特数 3.84M个 3gpp规定wcdma的UU口帧结构为帧长10ms,每帧15个时隙,每时隙有2560个码片。因此1帧包含的比特数=2560*15=38400bit 因为1帧=10ms 所以码速率 =2560*15/10ms=2560*15/0.01s=2560*15*100=3840000=3.84*1000*1000 =3.84Mbit/S 因此 空口速率3.84Mb/S是由wcdma的帧结构所决定的。 3gpp规定wcdma的UU口帧结构为帧长10ms,每帧15个时隙,每时隙有2560个 码片。 如此算来,2560*15/10ms即3840/ms换算成标准速率格式即3.84Mb/s。 我们知道wcdma是无线频带传输,即数字基带信号要经过调制变频到合适的频点上、在一 定的频带范围内来传输的。

网络带宽与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

网速与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 1. “位(bit)”和“字节(B)”之间的关系 位(bit):位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指二进制数中的一个位数,其值为“0”或“1”。 字节(byte):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一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在计算机内部,一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数据,也可以表示一个英文字母,两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汉字。 1024个字节称为1K字节(1KB),1024K个字节称为1兆字节(1MB),1024M 个字节称为1吉字节(1GB)。 所以,字节和位之间的换算是8进制,即1B=8bit。 2.“网速”与“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 网速:在计算机网络或者是网络运营商中,一般,宽带速率的单位用bps(或b/s)表示;bps表示比特每秒即表示每秒钟传输多少位信息,是bit per second的缩写。在实际所说的1M带宽的意思是1Mbps(是兆比特每秒Mbps不是兆字节每秒MBps)。 下载速度:下载速度指的是Byte/s。下载软件时常常看到诸如下载速度显示为128KBps(KB/s),103KB/s等宽带速率大小字样,这指的是(字节/秒),即Bps。 实际书写规范中B应表示Byte(字节),b应表示bit(比特),但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有的把bit和Byte都混写为b ,如把Mb/s和MB/s都混写为Mb/s,导致人们在实际计算中因单位的混淆而出错。 3. 计算光纤传输的真实速度 使用光纤连接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衰减少等特点。以10M光纤为例计算一下它的下载速度是多少?一般情况下?“10M”指的是10240kbit/s(10.240Mb/s

即10M)。 换算成下载速度:10.240Mb/s=(10.240/8)MB/s=1.28 MB/s 在实际的情况中。理论值最高为1.28 MB/s。排除网络损耗以及线路衰减等原因因此真正的下载速度可能还不到1.28 MB/s 不过只要是1MB/s左右都算正常(实际网络损耗约为12%)。 4. 计算内网的传输速度 经常有人抱怨内网的传输的数度慢,那么真实情况下的10/100M网卡的速度应该有多快?网卡的100Mbps同样是以bit/s来定义的。 所以100Mb/S=102400Kbit/s=(102400/8)KByte/s=12800KByte/s 在理论上1秒钟可以传输12.8MB的速据考虑到干扰的因素每秒传输只要超过10MB就是正常了。现在出现了1000Mbps的网卡那么速度就是128MB/S 。 5.宽带上行与下行 上行速率:从你的电脑上传的速度,也就是别人从你的电脑进行通讯的速率。下行速率:你从网络主机下载的速度。

WCDMA考试试题复习资料

4月份WCDMA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30分) 1.无线环境中的衰落主要包括___阴影衰落___、___快衰落_ _、___空间衰落_ 。 阴影衰落:由障碍物阻挡造成,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慢衰落。 快衰落:移动台附近的散射体(地形,地物和移动体等)引起的多径传播信号在接收点相叠加,造成接收信号快速起伏的现象。 2. 假设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为43dBm,则对应____20_____W。公式要记住!! 3. 小区搜索分三步,第一步是利用PSCH信道的_PSC _获得时隙同步;第二步是利用SSCH 信道的_SSC _获得帧同步和主扰码组组号;第三步是利用_CPICH _信道获得该小区所使用的主扰码。 SCH:同步信道 PSCH:物理同步信道;SSCH:辅同步信道;CPICH:公共导频信道。 4. 对下行扰码而言,使用长扰码,范围从0到2^24-1,但为了加速小区搜索的过程,仅有8192 个码可以使用,分为512 个组,总共有 512 个主扰码。 手机扰码是每部手机唯一拥有的号码。 5. WCDMA系统带宽是 5MHZ ,码片速率为 3.84Mchips 。 一帧的时长为10ms,一帧有15个时隙,一个时隙有2560个码片,所以算出来是3.84Mchip/s . 6. 常见的覆盖问题有覆盖空洞、覆盖盲区、越区覆盖、导频污染、上下行不平衡等。 ★覆盖盲区:由于相邻两个基站站址相距较远(受障碍物的影响),导致其信号覆盖区不交叠,出现信号覆盖盲区。这种问题容易通过DT(路测)、CQT(呼叫质量测试)或用户投诉反映出来。 ★越区覆盖:如果基站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预期的范围,就会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形成越区覆盖。 ★导频污染:即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 ★上下行不平衡:指目标覆盖区域内,上下行对称业务出现下行覆盖良好而上行覆盖受限(如UE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上行BLER要求),或上行覆盖良好而下行覆盖受限(表现为下行专用信道码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下行BLER要求)的情况。上下行覆盖不平衡的问题容易导致掉话。 7.多址技术有时分多址、频分多址和码分多址;双工技术有时分双工 和频分双工。 8、 WCDMA系统中,语音采用卷积编码,数据采用 Turbo 编码,信令采用的是卷积编码 9、 WCDMA容量是一个“软容量”,上行链路极限容量一般是受限于干扰,下行容量受限于功率。 10、WCDMA系统中,核心网CN与无线接入网UTRAN之间的接口定义为Iu接口。 Iu接口负责核心网(CN)和RNC(无线网络控制器)之间的信令交互。Iub是RNC和NODE-B之间的接口,

码片速率 解释

.符号速率 符号速率*扩频因子=码片速率,符号速率=码片速率/扩频因子 如: WCDMA, 码片速率= 3.84 MHz ,扩频因子=4 ,则符号速率=960kbps. CDMA 1X, 码片速率=1.2288MHz,扩频因子=64,则符号速率=19.2kbps. 符号速率=(业务速率+校验码)*信道编码*打孔率 如: WCDMA ,业务速率=384kbps,信道编码=1/3Turbo码,符号速率=960kbps CDMA 1X ,业务速率=9.6kbps,信道编码=1/3卷积码,符号速率=19.2kbps 2.码片(码元),码片速率,处理增益 系统通过扩频把比特转换成码片。 一个数据信号(如逻辑1或0)通常要用多个编码信号来进行编码,那么其中的一个编码信号就称为一个码片。 如果每个数据信号用10个码片传输,则码片速率是数据速率的10倍,处理增益等于10。 码片相当于模拟调制中的载波作用,是数字信号的载体。 常用的扩普形势是用一个伪随机噪声序列(PN序列)与窄带PSK信号相乘。PN序列通常用符号C来表示,一个PN序列是一个有序的由1和0构成的二元码流,其中的1和0由于不承载信息,因此不称为bit而称为chip(码片)。 要理解“码片”一词,先需要对扩频通信有所了解,我们的信息码,每一个数字都是携带了信息的,具有一定带宽。扩频通信就是用一串有规则的比信息码流频率高很多的码流来调制信息码,也就是说原来的“1”或“0”被一串码所代替。 由于这一串码才能表示一位信息,因此不能说成bit(bit是信息基本单位),所以找了个名词叫chip,这一串码的每一位码字就是一个chip,比如cdma的码片速率就是1.2288Mchip/s。(这个解释最易懂) 码片数率是指扩频调制之后的数据数率,用cps表示(chip per-second) 数据*信道码=chip,chip是最终在空口的物理信道上发送的数据速率单位 WCDMA的码片速率是3.84Mcps, c:chip,即码元。3.84Mcps:每秒3.84M个码元 码片速率是指经过扩频之后的速率,从MAC-d传过来的有效fp bit经过channel coding,帧均衡,速率匹配,复用到CCTrCH后,分成IQ两路,分别进行扩频和加扰的操作。扩频就是将有效bit与扩频码相乘,扩频操作会增加带宽的,扩频后的速率称为码片速率。因为10ms的TTI包含15个slot,每个slot有2560个chips,一算就可得出3.84Mchipps的码片速率 3.业务速率

实验练习,测量平均速度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 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 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 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 为__ 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__ ___。 3.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 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 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实 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和.如图,若秒表每格为 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 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4.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的情形.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为 止,通过的距离是cm. (3)小车从位置A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B时, 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A到B所用时 间是s. (4)小车的平均速度是m/s.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 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 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 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 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 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 填>、<、=) 6.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 还缺少; (3)所测路程为m. (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 了. 图3 图2

带宽与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带宽与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2008-04-22 10:16:58|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 S=1/T(bps) 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一比特0、1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是,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 000 000bps。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 1kbps=10^3 bps 1Mbps=10^6 bps 1Gbps=10^9 bps 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在现代网络技术中,人们总是以“带宽”来表示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与“速率”几乎成了同义词。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

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 Rmax=(bps) 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 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 Rmax=(1+S/N) 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

《数据通信基础》习题解析

第二周《数据通信基础》单元测验 一、选择题 1、通信链路的传信速率为4800b/s, 采用八电平传输,则其传码速率为() A.1600波特 B.600波特 C.4800波特 D.1200波特 解析: A、根据传信速率和传码速率在数值上的关系即可求出,有的同学常犯的错误是把关系弄反了,在数值上,传信速率一般是大于等于传码速率。 2、9600bit/s的线路上,进行一小时的连续传输,测试结果为有150比特的差错,问该数据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是() A.8.68*10-6 B.8.68 *10-2 C. 4.34 *10-2 D.4.34*10-6 解析: D、先计算出一小时内总共传送的比特数,然后再计算出出错的150比特占整个的比例就可以了。 3、CRC循环冗余码中,若生成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序列是10011,则该生成多项式是() 解析: B 4、对于带宽为3kHz的无噪声信道,假设信道中每个码元信号的可能状态数为16,则该信道所能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可达() A.48Kbps B.24Kbps C.12Kbps D.96Kbps 解析:B、题目中实际上要求的是无噪声情况下的信道容量,由奈氏定理可以得到该答案。 5、CDMA系统中使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 A.码分复用 B.频分复用 C.波分复用 D.时分复用 解析:A、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码片序列)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码片序列),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来的数据。 6、波特率指的是()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 B.每秒钟传输信号码元的个数 C.每秒钟可能发生的信号变化的次数D每秒传输的比特 解析:B、单位是波特(Baud),在传输时通常用某种信号脉冲来表示一个0、1或几个0、1的组合。这种携带数据信息的信号脉冲称为信号码元。信号变化的次数不对,是因为连续传输多个相同的码元,信号不变。 7、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信道数据传输速率的是() A.信噪比 B.调制速率 C.信号传播速度 D.带宽 解析:C、一方面,根据求信道容量的公式中可以判断出来;另外一方面,信号传播速度影响的是只是传播时延的大小。 8、假设一个CDMA 通信系统中,某站点被分配的码片序列为00011011,则当它发送了比特“0”的时候,实际在信道上传输的数据序列是() A. 11100100 B. 11100110 C. 11100101 D. 10000100 解析:A 因为在一个CDMA系统中,每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的m比特代码或码片序列(chip squence)。当发送比特1时,站点送出的是码片序列,若发送比特0时,站点送出的是该码片序列的反码。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 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 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 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WCDMA的每个信道都是5M带宽吗

WCDMA 的每个信道都是5M带宽吗 wcdma 频率规划根据工信部规定,中国联通可用的频段是1940MHz-1955MHz(上行)、2130MHz -2145MHz(下行),上下行各15MHz。 WCDMA的频点称为UARFCN(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UTRA 绝对频点号)。 2.1GHz频段上行频点号为9612~9888,下行频点号为10562~10838,频点除以5就可以得到频点中心对应的频率值(以MHz为单位)。 每个频点间隔为200kHz,与GSM系统兼容。 当然每个频点的带宽远超过200kHz,这与CDMA的频点编号方式类似。 目前联通WCDMA系统下行第一频点号为10713(中心频率2142.6MHz),第二频点号为10688,第三频点号为10663。 上行频点号分别为9763(中心频率1952.6MHz)、9738以及9713。 WCDMA 码片速率= 3.84MHz 扩频因子= 4 则符号速率= 960Kbps 码片速率= 1秒钟传送的比特数 3.84M个

3gpp规定wcdma的UU口帧结构为帧长10ms,每帧15个时隙,每时隙有2560个码片。因此1帧包含的比特数=2560*15=38400bit 因为1帧=10ms 所以码速率= 2560*15/10ms=2560*15/0.01s=2560*15*100=3840000=3.84*1000*1000=3.84Mbit/S 因此 空口速率3。84Mb/S是由wcdma的帧结构所决定的。3gpp规定wcdma的UU 口帧结构为帧长10ms,每帧15个时隙,每时隙有2560个码片。如此算来,2560*15/10ms 即3840/ms换算成标准速率格式即3.84Mb/s。 我们知道wcdma是无线频带传输,即数字基带信号要经过调制变频到合适的频点上、在一定的频带范围内来传输的。 在理想情况下传输一定基带带宽信号用和信号带宽相同的频带带宽就可以了。 实际上,由于形成频带带宽的带通滤波器不可能是理想的矩形,而是常用的钟型,就使得频带带宽要大于基带信号的带宽。 在WCDMA中采用升余弦滚降系数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22, 那么传速率为3.84Mb/s信号的所需带宽为B=3.84(1+0.22)=4.684Mb/s,考虑到频点间要留有一定的保护间隔200K,两头的两个一共是400K,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 i,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 传输带宽计算: 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 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 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 地方监控点: 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 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 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 2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

码片成型前后信号带宽速率关系

码片成型前后信号带宽、码片速率、滤波器截止频率的关系 设码片速率为P cps ,发送端采样速率为S1 Hz ,信号带宽为B Hz ,升余弦 滚降滤波器的滚降系数为α,归一化截止频率为w ,接受端采样速率为S2 Hz 。信号调制为BPSK 调制。 1. 信号带宽与码片速率的关系 升余弦成型滤波器频率传输特性如下:其中N f 为奈奎斯特带宽,N f =P/2, 奈奎斯特带宽就是码片速率的一半。 由上图可知,经过成型滤波器剩下信号带宽为; BW1=N f (1+α)=P/2*(1+α); 又由于信号经过BPSK 调制(频谱搬移将负的部分搬到正轴),因此信号的带宽: BW=2*BW1=P*(1+α); (1-1) 2. 码片速率和滤波器归一化截止频率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f=N f 时,幅度为满幅的一半,可认为是截止频率。(从FDAtool 上可以看出来N f 就是截止频率),又因为归一化是对s f /2归一化)即: N f =(s f /2) *w=P/2 即可推导出: s f *w=P (1-2) N f 2N f (H f

通过方案中的信号格式可以验证以上公式: (1)协商信号 调制方式:BPSK; 码片成形:α=1升余弦成型; 表6.2.1 便携式小站与中心站业务信道协商信号扩频参数 协商信号 调制方式:BPSK; 码片成形:α=0.2升余弦成型; 表6.2.3 车载式小站与中心站业务信道协商信号扩频参数 以上两个表可验证公式: BW =P*(1+α); (2)小站接收信号带宽及滤波器设计归一化截止频率见下表:

Matlab仿真波形图: 仿真中,滚降系数为α=0.5,每个码片采4个点,令 f=4KHz,那么码片速率 s P为1KHz; 滤波成型后的波形 方波信号频谱图 成型波形频谱图 载波波形 BPSK调制信号频谱 f(1+α)=(1+α)*P/2=750Hz。 由第三、四张图可得,成型滤波后信号频谱为 N

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假设】 小车下滑时前半段,后半段以及全程的速度大小关系可能为: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 【交流评估】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跟踪训练】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 课堂检测 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如图所示的是 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 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 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 (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

网络带宽和下载速度的换算方法 为什么换算要除以8

网络带宽和下载速度的换算方法为什么换算要除以8 1.计算光纤传输的真实速度 使用光纤连接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衰减少等特点。因此很多公司的网络出口都使用光纤。一般网络服务商声称光纤的速度为“5M”,那么他的下载真实速度是多少那?我们来计算一下,一般的情况下,“5M”实际上就是5000Kbit/s(按千进位计算)这就存在一个换算的问题。Byte和bit是不同的。1Byte=8bit.而我们常说的下载速度都指的是Byte/s 因此电信所说的“5M”经过还换算后就成为了(5000/8)KByte/s=625KByte/s这样我们平时下载速度最高就是625KByte/s常常表示625KB/S在实际的情况中。理论值最高为625KB/S。那么还要排除网络损耗以及线路衰减等原因因此真正的下载速度可能还不到600KB/S 不过只要是550KB/S以上都算正常 2.计算ADSL的真实速度 ADSL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上网方式。那么电信和网通声称的“512K”ADSL下载速度是多少呢? 换算方法为512Kbit/s=(512/8)KByte/s=64KByte/s,考虑线路等损耗实际的下载速度在50KB/S以上就算正常了那么“1MB”那?大家算算吧答案是125KByte/s 3.计算内网的传输速度 经常有人抱怨内网的传输的数度慢那么真实情况下的10/100MBPS网卡的速度应该有多块呢? 网卡的100Mbps同样是以bit/s来定义的所以100Mb/S=100000KByte/s=(100000/8)KByte/s=12500KByte/s 在理论上1秒钟可以传输12.5MB的速据考虑到干扰的因素每秒传输只要超过10MB就是正常了现在出现了1000Mbps的网卡那么速度就是100MB/S 特别提示: (1)关于bit(比特)/second(秒)与Byte(字节)/s(秒)的换算说明:线路单位是bps,表示bit(比特)/second(秒),注意是小写字母b;用户在网上下载时显示的速率单位往往是Byte(字节)/s(秒),注意是大写字母B。字节和比特之间的关系为1Byte=8Bits;再加上IP包头、HTTP 包头等因网络传输协议增加的传输量,显示1KByte/s下载速率时,线路实际传输速率约10kbps。例如:下载显示是50KByte/s时,实际已经达到了500Kbps的速度。切记注意单位!!! (2)用户申请的宽带业务速率指技术上所能达到的最大理论速率值,用户上网时还受到用户电脑软硬件的配置、 所浏览网站的位置、对端网站带宽等情况的影响,故用户上网时的速率通常低于理论速率值。 (3)理论上:2M(即2Mb/s)宽带理论速率是:256KB/s(即2048Kb/s),实际速率大约为103--200kB/s;(其原因是受用户计算机性能、网络设备质量、资源使用情况、网络高峰期、网站服务能力、线路衰耗,信号衰减等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4M(即4Mb/s)的宽带理论速率是:512KB/s,实际速率大约为200---440kB/s。 宽带网速计算方法

带宽、数据通信速率等关系.

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信道容量、信号传输速率关系 一、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1/T(bps)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 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 二、信号传输速率 也称码元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单位记做BAND。 三、带宽W: 1、在模拟信号系统领域: 信道可以不失真地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每秒传输的信号周期数。带宽用来标识传输信号所占有的频率宽度,这个宽度由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决定,两者之差就是带宽值,因此又被称为信号带宽或者载频带宽,单位为Hz。在信号传输系统中,系统输出信号从最大值衰减3dB的信号频率为截止频率,上下截止频率之间的频带称为通频带,用BW表示。 2、在数字系统领域: 四、信道容量: 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信号量,表示信道的传输能力。信道容量有时也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二进制位的位数(称信道的

数据传输速率,位速率),以位/秒(b/s)形式予以表示,简记为bps。 五、数据传输率: 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比特数。信道容量和信道带宽具有正比的关系:带宽越大,容量越大。 六、波特率RB 电子通信领域,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调制速率,指的是信号被调制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即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它是对符号传输速率的一种度量,1波特即指每秒传输1个符号。波特率(Baud rate)一般小于等于调制速率。 若数字传输系统,波特率又称码元速率。指每秒信号的变化次数。若数字传输系统所传输的数字序列恰为二进制序列,则等于每秒钟传送码元的数目,而在多电平中则不等同。单位为"波特",常用符号"Baud"表示,简写为"B"。 七、码元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式为: Rb=RB*。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八、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

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