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8836539.html,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探析作者:谢文涛邱添

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且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以期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多层次、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环境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学习与就业压力较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感迷茫的问题、家庭经济问题、自我管理能力不佳、迷恋网络游戏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联系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多方面之间的纽带,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其特殊优势,原因在于:高校辅导员不仅管理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也引导着大学生向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前进。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环境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障碍。每到新生入学,老生开学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同学表现出不适应学校环境的情况,对于那些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学生来说,自理能力差,过于依靠父母是他们的通病,这使得他们不善于处理个人事务,不知道如何化解人际纠纷,导致消极怠慢的生活态度,有些同学甚至以沉迷网络游戏、过度的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1.学业与就业压力大导致的心理障碍。对于新生而言,对大学生活的过高期望值导致学生新入学时产生消极的心理。再者,国内长期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让学生们习惯了填鸭式学习方法,以至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切换,最终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焦虑、抑郁、身心疲惫等心理健康障碍。

特别是高年级和毕业班的学生,在忙于繁重的学业之余还要准备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就业政策和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日积月累极可能会出现焦躁、紧张、恐慌、失眠、神经衰弱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对未来人生的发展产生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