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固然没错,但教师的功能重要地不是将拥有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引导将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激发他们自主思考,从而提高探索新知的能力,开掘出甚至连教师本人也未曾涉足的源头活水。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也不在于知识容量、形式多样,而在于学生思维是否被激活,有所思、有所悟。本文就教师应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护好学生思维的“园”。

一粒饱满的种子孕育着希望,但如没有适宜土壤将会被活活地窒息。学生的思维如同一粒脆弱的种子,需要精心护理。努力营造和呵护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智慧之园是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首先,思维评价须全面,重结果更应重过程。教师的评价,既要对学生思维进行正确导向,又要表现出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过于随意或武断的评价将严重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熄灭智慧之火。不能用现成的答案去圈定学生的思维,而应让学生敞开心胸大胆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耐心听其解释,吸收合理成分修正、完善原有答案。对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及积极思考的态度应给予充分地表扬。这对培养学生不怕犯错、敢于自主思维大有裨益。其次,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改变由教师主宰课堂,“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从教学任务看,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否则就会因教学任务多而赶进度不给或少给思维时间。从教学方式看,要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以教材为平台,自主地探究,注意思维“布白”。否则教师就会为讲解求全求透而越俎代庖,占用学生思维空间。闷课成为必然。第三,创设乐思的教学氛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去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选用材料力求新颖、通俗且蕴意丰富;设问力求巧妙、新奇且清楚明了;语言力求精炼、风趣、有感染力;声音须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形式力求多样:口头作答、书面练习、活动竞赛等交替进行,时刻给学生予新鲜感,吸引其注意力。

二、立好学生思维的“靶”。

思维的“靶”,即学生思维的总方向及教学要实现的知识、能力、觉悟目标。是否立好“靶”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思维有效度的关键。首先,“靶”要明。即思维的方向和目标要用精当的语言让学生明明白白,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学生一头雾水,无从着手。其次,“靶”要正。即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一定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不能漫无边际地随意发问,否则将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第三,“靶”要实。即思维的标高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过难,学生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思维难以启动,并将加重受挫感,影响其积极性;过易,学生伸手可得,答案脱口而出,思维质量不高。

三、搭好学生思维的“桥”。

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并拓展和深化认识,教师须发挥好引路人作用,搭好思维之“桥”。这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其具体方法因特定情况各异,通常有如下几种:第一,由此及彼法。即通过演绎、类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由一观点到另一观点或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经济基础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可演绎搭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经济基础→价值观与

社会意识→集体主义与价值观→集体主义与经济基础。弄清了集体主义属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又由社会存在决定,水到渠成推演出经济基础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第二,由表及里法。即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刻本质剥笋式思维的方法。在热点分析时常用该法。由热点材料即现象切入,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材料中心意思,弄清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从是什么(定性)、为什么(找原因)、怎么样(寻对策)多层次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第三,化整为零法。即将思维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难度呈梯级的小目标或将复杂的思维对象分解成一个个要素分别加以思考以降低难度的方法。以上搭桥方法如能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好。

总之,要激活学生思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当代教育的功能---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方法,做到“三好”:护好“园”、立好“靶”、搭好“桥”。

浅谈习题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习题课是教学常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既可传授学生新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讲清知识点与考点

讲评时,在认真研究教材、历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一要讲清每道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在高考中所占的地位、考察角度、考察能力层次。二要讲清每类试题在高考中考察的方式、给分点以及今后考察的趋向。

二、讲评时注意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首先要结合分析"题情"、统计"题情"、研究"学情",确定好讲评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讲评方式,如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多错点、常错点和易错点,可采用引导学生对具体错例进行解剖的方法,使他们自己查到"病情",找到"病源",然后自己"开方抓药"真正做到"究错",而不为单纯的"纠错"。

三、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讲评时,教师要少讲精讲,真正做到"画龙点睛",不仅要帮助学生解疑纠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培养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注意从学生思维角度去剖析问题,运用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表现、印证、体会和消化,要允许学生反驳质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高度评价并推广学生创造的优秀解法和好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的参与。

四、找好起点和落点

讲评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习题设置中考察档次比较低的知识点,要恰到好处地渗进新内容,最后落到《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所要求的最高层

次。对本身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要注意从基础入手,先采用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等方法,使问题降低层次,然后再逐渐升级,最终达到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此及彼的境界。

五、将培养能力与掌握知识相结合

讲评时,不仅要讲清知识点,突出考点,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要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逐渐归纳出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对某些信息的摒除排除能力,对繁杂信息的分类整理能力,对重要或关键信息的发现、重视能力,对已接受的的信息的想象能力,另外要通过多题一解,使学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对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例题,要做进一步的"借题发挥",将原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换,挖掘知识的内涵,从而弄清知识点,揭示生长点,找出连接点,提醒注意点,以便逐渐形成对该题知识题型的不同变换形式的常规解题思路。同时,教师要善于以点带面,通过质疑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透过具体典型试题的解答,深入思考开拓外延,通过分

析归纳,使零碎知识得以总结、升华,探求一般规律。在学生掌握常规解法和思路的基础上,要启发新思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输出众多的思维信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使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渡,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

六、注重讲练结合

要注意讲练结合,特别是对那些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弱点,讲评后除课上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以检验讲评效果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外,课下还要配以适量的对应性练习。必要时,还应进行专题练习,以保证题题透,块块清。

总之,成功的讲评课必须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到位,对知识的强化记忆到位,对重点和难点突破到位,对基本技能掌握到位,对思维方法发展到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到位。

浅谈创设快乐情境的方法

要通过创设快乐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的方法上大胆创新和改革。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就要研究创设快乐情境的方法,而快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许多问题正在探索和实验,

因此,要通过创设快乐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的方法上大胆创新和改革。

1.趣味讲解法。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用故事或童话串连起来向学生讲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这种方法用于低年级学生较为恰当。

2.引趣质疑法。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例如:在讲能被2和5整除的数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带着好奇心理学习新知,求知欲望就会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3.直观形象法。

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直观形象的讲解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概念,选用一个特大号的土豆,用菜刀切下一刀,给学生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让学生建立棱的概念,依次按教材要求,分别切了6次,形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教法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觉得易学,并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4.媒体组合法。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教具、学具、课本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微机、录像等)在辅助教学上的不同特点,按照教材需要组合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创设新颖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这种教法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教材的快乐教学因素,突出教学重点。例如,有的教师把幻灯做为教学

的主要辅助手段,利用幻灯光影刺激强和能变静为动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分散教学难点;有的教师利用录像播放的动画片,紧扣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心理,分析讲解关键问题,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有的教师则利用微机把能够用动态方法揭示知识的关键环节,用微机描绘,学生看到这些彩色的图案描绘,快乐感和求知欲自然而生。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创设快乐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注学习兴趣,进行多层评价

兴趣是儿童情绪化的世界,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生动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语言要生动、巧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春风。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

师只有倾听学生发言,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以退为进,把握教学主动权,从而依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才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把“错误”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教师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学生的兴奋与疑惑等,鼓励学生思维、倾听学生发言、赞美学生的创造,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及“倾听着的教育”的魅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全体学生各有所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新知,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还在探索、尝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发展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师生倾听、生生倾听,丰富了教学内容,生成了教学资源,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打开这扇窗,好一个精彩的世界!抚摸另一扇窗,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携一路春风,播种交流,采撷美丽!

播下精彩,收获快乐;踏上美丽的芳洲,微笑,交流,倾听,携手迈向新的征程!

我真的想说声对不起

作者:潘菊萍(小学数学甘肃武威小学数学二班)

下课了,走回办公室,能干的小助手已经把作业收好整齐地摆放在办公桌上了。每次批改作业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情,想尽快了解孩子们今天有什么新收获,而且我也知道,孩子们其实也很想快点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得到了老师什么样的评价。于是,很快批改完的作业又回到了孩子们的手中。不一会儿,作业有错的孩子改完错又找我来了,我心底里暗自高兴,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俗话说嘛: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可是,怎么有一个孩子在错误算式的旁边把错误的算式又写了一

遍,我心里有些生气,想给这再一次的错误记上一个叉,然后好好说说这孩子改错怎么这么不认真,可是我的笔却划不下去,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还是先问问这孩子再说。我一脸严肃地说:“你怎么不认真改错呢?”孩子一脸委屈:“我改了,我把没有写工整的数字写好了。”我心里更生气了,他居然不知道错在哪里,提高声音说:“那你怎么还是写的…1+1=2?呢?”孩子小声地说:“左边有1个鱼缸,右边有一个鱼缸,一共有2个鱼缸。1+1=2。”孩子怯生生的话语让我一惊,我快速地看看他,然后目光落在了书上的图画上:左边的鱼缸里有一条金鱼,右边的鱼缸里有三条金鱼。很多孩子列出算式是:1+3=4(包括我自己),这是从金鱼的条数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而这个孩子却是从鱼缸的个数这个角度去思考的,他的思考是这么的与众不同,不仅不错,而且很有独到之处,我的误判实际上是把我的观察角度、我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了,其实,两种观察角度

都是正确的。我马上摸着孩子的头,诚恳地说:“对不起,老师判错了,你这样想是对的,而且与众不同,老师都没有想到,孩子,我真佩服你!”接着我还想看看这个孩子是否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又问:“你还能列出其他的算式吗?”孩子马上回答说:“1+3=4。因为左边有1条鱼,右边有3条鱼,一共有4条鱼。”我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你真了不起!”并且在我误判的算式旁记上了一个大大的、红红的五角星。孩子笑了,是开心的。我终于释然了。

后来,这个孩子常常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常常绽放创新、求异的思维火花。

我要感谢孩子,因为这件小事让我实实在在地认识到教材是新的,开放度极大,学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不能以标准答案来衡量他们。老师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用过人的勇气去保护,用急切的热情去鼓励,用自身的优秀素质

去感染,最终实现师生素质的共同发展。我还要感谢孩子,让我体会了一次宽容,他用一颗小小的心宽容了我的失误。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说:教师要学会宽容,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狭隘,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孩子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思想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我的学生帮助我战胜了我自己。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詹有红(小学数学甘肃武威小学数学二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小学生探究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情境。

一、创设兴趣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四边形”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插图,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特别是找图形时,孩子们的兴趣更加高涨,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播放小明和小刚分月饼的情景,4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

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月饼”事例,引导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三、创设目标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菜地,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计划要给菜地围上篱笆,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同学们会算吗?这时,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操作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情境的创设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罗文华(小学数学甘肃武威小学数学二班)

1.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面性。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去掌握。

2.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则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儿童,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了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再用诸如“小候分桃”的故事形式作为“商不变的性质”的情境,就很难真正地吸引孩子了。

5.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节数学课真正能够吸引孩子的是什么?我们所提供的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诸如到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到商店买东西等,是不是真正地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我热爱研修,我珍惜研修

作者:禄菊彦 (小学数学甘肃定西小学数学一班 )

走上讲台数两载,我总以为教师的每一天是一样的,每一年也是一样的。当你翻开尘封的教案,你会惊讶地发现扉页上开校的时间、课程的进度犹如节气般稳定循环。有同事教毕业班语文,一份教案抄了六七遍没有多少改变,除了越抄越短。也难怪他每年开校总在一声长叹后扬扬手中过去的“船票”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对于培训,我持同样的态度。在我看来师范教育赋予我表达的内容和素材,培训有助于我更新词库,使我终生有了相对统一的又较为华丽的表达方式。比如把“思想”说成是“理念”,“差生”说成“后进生”再被“学困生”取而代之。有区别吗?有。但那是教师意识中观念层的东西,不是更换几个词汇就可扭转乾坤的。就好比失业就是失业,便称其为“下岗”,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得失”远比“上下”残酷吧。

我曾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成为学者型的教师。那时,我对学者作出狭隘的理解,我认为学者就是知识渊博,为了学识渊博,我广泛地涉猎各门类的知识。有时,觉得读书需要不求甚解,那样便于整体把握所读内容,而且不太拘泥于细节,反而给自己留下了空间,这空间是可以被用来作为顿悟前积聚势量的。对

一个知识或一个现象往往作出带有自我色彩或主观想象臆断的解释,偶尔那些解释是恰当的,但更多的解释则是大胆而荒谬的。

直到现在,融入研修的队伍,我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对事业激动。

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你独步其中难觅他人的影踪。这又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你的见解思想总会被人时刻关注——那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别人用炽热的言语去赞美你,用幽默的语言调侃你时,你会发现似乎他们近在眼前,连那专注的目光也能真切看见。虽然密集的城市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研修的平台从不冷漠与隔离。没有人会感到百无聊赖,游弋其间,心情总是唤起层层波浪,尤其是被许多的感动包围着:班主任姜有忠校长午夜的发稿,恢弘的制作;辅导教师冯亚瑾老师百忙中的点评与鼓励……每一篇文章都燃烧着我们这份职业火一样的热情,每一篇感悟都饱含着心灵真切的表白。冯亚瑾老师《有一种爱情叫研修》、杨建萍老师《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就像缕缕清新的风,抚尽尘世的纷争与困扰,让人徜徉于一种理想,一种作为之中。几天下来,我一扫在研修之初的冰冷,热情与日俱增。当看到我们

丰富写作素材激活学生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9300425.html, 丰富写作素材激活学生思维 作者:王冬龙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一谈到写作文就经常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展作文教学也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生作文训练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写作素材;写作思维 现如今一说到作文,着实让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感到头疼,小学生认为写作文非常困难,而教师则认为教学也存在阻碍,若是不探索出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长时间的积累会让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对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并发现更加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一改抵触心理,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因此,通過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写出一篇篇佳作。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 在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使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方法使用仍然不足,并且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教学成绩为主要目标,因而在课堂更加注重传统讲授法的应用,缺少课堂情境、氛围的创设,并且不注意探究性教学,大部分学生仍然是被动式的听讲,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使得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例如,许多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仍然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却很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 2.缺少对学生阅读的引导 写作需要小学生具备充足的阅读量,才能够积累更多的优美词句,进而写出优美的文章。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并且也不会主动进行阅读,这就导致小学生无法拥有足够的知识量来进行写作。除此之外,随着当前网络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在课后更愿意上网玩游戏,而不是进行文章阅读,而在网络上阅读时,由于缺乏引导,还有可能阅读一些质量比较低的文章作品,这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可能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五招

数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五招 渔峡口镇枝柘坪中学数学组李顺福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除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外,又有很高的实用性。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生活的背景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丰富的情境与源泉。学习同样一个知识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 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考虑到的问题。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它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本人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心灵手巧,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无意识地教会了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如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课时《字母能表示什么》,学生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教师只告诉学生摆正方形的方法,而不去研究火柴棒的根数,却用一组习题加以引导: (1)摆一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摆两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2)摆六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摆十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3)摆一百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4)摆x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学生在这组习题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很快知道了摆一个、两个、六个、十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根数,但对于摆一百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根数,学生感觉操作有实际困难,这时不得不去思考其它的途径。当然,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已有的结论去分析研究得出未知的结论。尽管教师没加任何提示,但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停止了操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得出了摆一百个正方形的火柴根数,而且找到了摆x个正方形火柴根数求法的规律,并且采用了多种方法,其效果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因为他们是自主地探索而获取的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当然,操作远远不限于此,例如在讲《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同学们可用准备好的圆形纸板,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一个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学过的图形,然后去思考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如,讲三角形全等时,可利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法的操作,得出在复杂的图形中去研究全等,都可体会操作带来的优越性。 二、游戏激活学生思维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升到七年级,更难克服“爱玩”的习惯,但教师如能利用好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发表时间:2020-03-02T19:18:02.4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8期作者:魏荣峰[导读] 在传统教学中“重技巧、轻思考能力”的弊端,强调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二中学253100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重技巧、轻思考能力”的弊端,强调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概括出以“尝试”贯之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尝试教学中学美术教学主体尝试作用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中学美术教学界有借鉴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必要,“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尝试教学法改变为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针对性地进行讲授。这样一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功的学习来自深刻的体验。“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走在老师教的前头,让学生先学习,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进一步去学习。所以“先学后教”不仅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更是突显和落实教学核心的问题。无疑这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是先进的。“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2011年参加山东省美术评优课的观摩活动,聆听了威海乔永明老师的一节《美术字的变体设计》。同样是一节关于字体设计的课程,他却上得如此精彩,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环节设计生动有趣,自始至终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课堂,他只是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导学生对美术字设计进行探究。课堂的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处处迸发出学生创意的灵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评委、还是我们这些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在其中,觉得45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意犹未尽。就是在课堂中运用了“先练后讲”模式,使课堂变得生动了,活跃了。 二、“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例如让学生创作老鼠,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学算式:7+2=? 。同学们都笑了:这是小学一年级的题目啊,9!继而我又说,谁能把7+2=9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呢?孩子们立刻忙碌起来。同学们画得各个不同、各有特点。哦,原来就如此简单的算式就可以创作出这么多可爱的老鼠形象啊! 同学们来了兴致,我趁机说:我们都能抓住老鼠的特点,但这简单的组合太限制我们水平的发挥了,我们不如尽情去画出自己想象的更有个性的老鼠吧。转眼间,可爱的、狡诈的、馋嘴的、调皮的……个性的老鼠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 三、“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墓础上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的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如在欣赏到《色彩的魅力》中的《自由领导人民》作品欣赏时,全班就一阵小小的骚动,“不要脸,没穿衣服”一个男生小声嘀咕着,几个男生也跟着起哄,女生则低着头偷笑……场面十分尴尬。我正想去“批评”这位同学,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他们善于观察的表现吗!而且,这也正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况且人体作品欣赏迟早要面对的,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呢?“对啊为什么这些作品都是赤身裸体?其他同学发现了吗?你能说出原因吗?谁又能给这位善于观察并提出问题的同学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故作轻松地问。顿时,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解释都冒了出来:什么因为天气热呀、什么想引起大家的关注呀、更有的说这样有利于释放人体的能量…… 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尝试,通过自学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注重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尝试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在尝试中享受学习的喜悦。只要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摸索与实践,定能让这颗现代教学中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有目的的创设疑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实现预期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上能否有效提问,是衡量一个的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一些遗憾。一、过于简单,没有价值。有的课堂满堂问,提问随随便便,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问题一出学生的手就高高举起,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而实际上简单的问题根本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别谈思维的发展。二、缺乏新意,篇篇雷同。可能是因为学

科特点,几乎每篇课文我们都会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我们的套路孩子都了解了,你嘴角一动,孩子都知道你要问什么?试想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还有吸引力吗?三、急于求成,缺乏思考。课堂上,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发现没有孩子举手,这时我们总会不停地启发。其实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给孩子足够的间,让他有深度地思考。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问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有效的提问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一位老师第一次上《普罗米修斯》这一课,初读课文,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

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参书上明确要求的,老师在上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他还给了一个锦囊妙计。尽管如此,孩子在这个环节的表现依然平平。经过讨论,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了一种说法:这几个神分别做了什么?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在第二次上课时,孩子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提问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每节课也应形成高潮点,这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这时提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

如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长沙金砺实验小学钟双科学家杨振宁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得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1以需激趣 教育家鲁宾斯基说:“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所以需要是生产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种就应创设积极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 如讲到四年级的一个奥数题,提出一个问题:“以图1种6个点为端点,你能得到多少条不同的线段。” 图1 以E为左端点的有1条,以D为左端点的有2条……以A为左端点的有6条,所以共有(1+2+3+4+5+6)条。学生一般会直接数,他们有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课接着问:如果是7个点呢?更多地有 n个点呢?这时候学生一般就难以继续下去了。但学生急切需要知道求和方法和结果,于是学生都处于一种热切期盼,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进取状态中,然后再给他们讲解探索,他们就会很积极地去学去思考了。 2 以疑激趣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疑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实现创造的内驱力。要想学生积极思维,就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我们应通过提供“悬念”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地,以此来点燃他们思维之火花。特别是,当疑问解决,获得成功时,学生会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中多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疑惑中求得真知,会很大程度地提高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以奇激趣 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遇见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 深吸引住,新异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好奇心人人都有,学生更是如此。教学中,我们就应结合数学教材,

增强自身素质 激活学生思维

增强自身素质激活学生思维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深化与普及的教育改革,使教师面临严峻挑战。现代教育的宗旨是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教师教学角色的转换,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实践型人才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增加知识的储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下为笔者尝试和探索仅供参考: 1. 具备良好师德热爱本职工作 师德是执教者的魂,是耕耘者的根。教师行为如同一面镜子,时刻影响着学生,只有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不计个人得失,执着于教育事业。要关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用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渊博的智慧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现实中,大多数敬业而善教的老师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 提高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要用知识去吸引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带领学生神游知识的大观园,使学生入情入境,用幽默诙谐,妙语迭出的话语,起伏跌宕的声调,让学生在激昂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在敬佩中产生兴趣。若讲课语言平淡,声调从一而终,令人昏昏欲睡;讲课若感情投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令听课者精神亢奋,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功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特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导之以趣。我在讲初一下册“少年能自强”这一课时,充分运用语言的感染力和背景材料中的感人故事,用心用情去讲,当讲到情深处我禁不住流下眼泪,深深地打动和震撼了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是心灵的反映,正确的教育思想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来表达,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像琴师一样,运用美好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教师的一专多能,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贴近学生的与之切磋和交流,亦能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例如为了讲好“情趣”这一课,我除了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情趣外,我还给学生演奏了萨克斯等乐器,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讲“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内容时,我为同学们演唱了“自己”这首歌,我如痴如醉演唱陶醉了同学们,歌声刚落,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歌声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心,同学们也情不自禁的唱出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纷纷表达了自己要敢于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由此可见,教师的多面手及教学的不断创新,是教学科学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 总之,教学能力、思想教育能力(指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科研能力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应具备的本领。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要精、

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从教三十三年,一直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数教学,对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成绩有深刻的体会。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有快有慢,并不象闹钟一样节奏永不变更地运转着,它常常会受到心情和环境的影响。确实,呆板、单调的课堂气氛象安眠剂,使学生思维受阻、凝滞,而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则象兴奋剂一样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之灵感骤生。 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创造有利于思维的课堂气氛。要在吸引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好这一环,走好第一步棋。具体作法是: 一,以“情”入境 在教学课文时,可根据学生想象丰富的特点,设置意境。如教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这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词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下的词。老师先告诉学生毛泽东主席和陆游写这首词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要求学生带着感情仔细读一读,看看毛泽东主席和陆游通过咏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并要求学生想像一下两幅不同的梅花图。这样阅读课文效果很好。 二,以“奇”入境。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特点,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内部动机。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根据这一特点,先不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利用好奇心让他们自已去探索,去发现。 如教第十册语文《草原》,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草原上人们的生活习惯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怀着好奇心通过仔细阅读,很快就知道了:草原很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很大,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草原人民很好客,骑着马跑几十里路来迎接客人;草原人民住的是蒙古包,吃的是奶制品。这样阅读的效果很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以“疑”入境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新课开始就让学生产生悬念,把注意力引导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上来,这样对学习新知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六年级语文“三克镭”,教师可事先提问:“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买不起一克镭?她需要三克镭干什么?”学生带着悬念阅读课文,很快就体会到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以“趣”入境 兴趣是一块“吸铁石”有了它,常使愉快感和求知欲成为学习,思维的伙伴。如本学期我教五年级数学“粉刷围墙”时,先让学生把学校新做的宣传墙用量绳量一量,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再要求学生按每平方米以6元的工价计算需付多少工钱。学生的兴趣很浓,轻松愉快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课堂上还要注意的三点: 一,不能影响学生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师是课堂气

巧借绘本阅读 激发学生思维-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巧借绘本阅读激发学生思维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义务。”当下的英语课堂,教师过度地讲解知识要点,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释放,进而导致学生语言平平并毫无表现力。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绘本是一种集绘画与语言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策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提升英语运用能力。一、引导学生在阅读前提问,培养推理思维 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提问,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感知绘本并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推测绘本故事的相关信息,进而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观看视频猜测绘本标题,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吃紧的心理,可以营造阻抑、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动中激发对阅读绘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好奇心走进绘本故事的学习中,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绘本故事《The Baby Rabbits and the Wolf》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观看故事视频,然后为故事选择恰当的标题。 这项活动从故事的整体出发,让学生对绘本故事有一个总体印象,学生在检验自己答案是否正确的同时积极进行思考,进而享受阅读带来的欢乐。此外,教师也会尝试让学生观察故事封面进行提问的策略,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拓宽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顺向讲解故事会使学生产生阅读疲顿,逆向推理故事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问,培养逻辑思维 每一个绘本故事都有一根主线将起因、经过、结果联系起来,只有抓住了这根逻辑主线,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绘本故事,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在绘本教学中,教师最严重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以及故事中各个角色话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只有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谈谈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谈谈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发表时间:2012-03-02T10:50:44.21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梁群雄 [导读] 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梁群雄 (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激活思维;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 Talk about how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classroom mathematics activities to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Qun-XiangLiang 【Abstract】Mathematics Classroom Mathematics + activity. We want the classroom into a place of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of mathematics activities, to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llow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dependently in vivid, lively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 positive innovation, make it personalized, the potential can be fully developed, mathematical abilities, mathematical thought to be fully developed. 【Key words】Mathematics activities; Activate thinking; Autonomy; Flexibility; Creative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图略),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去体验成功吧! 2.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5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5元得27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5减5再减3得27元;还有的小组认为5减8不够减就用15减8得7,再加20得27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 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地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举手答到: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体地瓜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地瓜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地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相对浓厚,反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欲望。所以说,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鼓励大胆发言,提出不同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就能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愉快轻松向上的探究空间。 二、创设情境,创设探究空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创造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意一堂的导课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实际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 三、设疑激趣,促进探究思维 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拿出18 个小棒,让学生到黑板上创作自己喜欢的分数,当每个学生演示完毕后,教师进行表扬后顺势诱导,让学生加上手势并向全体学生讲述其创作

的理由,然后质疑:哪位同学还创作了不同的分数?加上肢体语言,并向全体同学讲述,比刚才这位同学比的更优秀?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四、举一反三,促进探究思维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学会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请你再创作几个你喜欢的这样的例子,写在练习本上。师:谁来汇报你创作的式子?教师随着学生汇报板书,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还有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桌交流,然后师指导学生交流概括。这样让学生写出类似的例子,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又使学生积累了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识。 五、鼓励想象,启发探究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例如,在讲分数的单位时:十分之几的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单位是千分之一,那同学们观察,比较,讨论,猜想十万分之几的单位是多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让精彩点评激活学生思维

让精彩点评激活学生思维 发表时间:2013-03-18T09:57:28.45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月供稿作者:宋玉萍 [导读]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语,对于新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宋玉萍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关中学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语,对于新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没有民主的教育,就不可能有教育的民主;没有教育的民主,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语文课堂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而语文课堂评价语的优劣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请看一个案例:《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已近尾声,教师要求学生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 一学生侃侃而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写出了张岱的‘痴’”,痴迷于山水之乐,又怀恋于故国往事的复杂情绪,有天涯遇知音的愉悦,更有淡淡的惆怅。《红楼梦》中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的痴又岂是我们所能解的?”这位学生的理解既深刻全面,又能联系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阐释,可谓精彩独到。但是教师却遗憾地作了如此评价:“这位同学没听清我的要求,太可惜了。请注意??????”一记闷棍,准会让这样的学生从此在课堂上三缄其口。 这堂课上,教师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解答竟然听而不闻,仅仅因为这位同学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句式回答,就一口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有新的创意,也不敢再有独特的见解了。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淡化民主意识,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运用语言霸权阻隔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的思维也被禁锢了。长此以往,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违背了教学的本意。 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恰当点评、追问,就会使对话更深入,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在《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文中“我”和家人对三只小猫的称呼有何不同?表现了“我”和家人对它们的感情有何不同?当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有同学说第三只猫活着时被人漠视。老师就追问: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找出词语“常”、“蜷伏”后,还让学生结合课文说出深层理由,并说出前后两个“蜷伏”的不同含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透彻。 在这节课上,老师的评语运用得也恰到好处,不随便表扬、批评,不随口简单评价,而是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有勇气跟着老师继续深入思考。如:在教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满意时就赞扬:“非常专业的点评!但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于是,学生就又回答:“‘忏悔’更好!”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 这位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见解,但是并没有随意表扬,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不仅如此,老师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紧扣文本进一步深入思考,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透彻。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太急于求成,应该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要能经得住课堂上的沉默。也许,这看似沉默的课堂正是学生屏神凝思表现,马上就会出现热烈的思想交锋了。 例如:教学《散步》一课时,教师在请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学生沉默四秒后,教师说:“那么,小组讨论吧。”这样一来,就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取代了个人的思想,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被有效激活,因为小组思想霸权扼杀了独立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无法培养。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都希望学生能尽快回答上来。殊不知,思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的问题更是如此。当然,小组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互相促进等。但是这样也容易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结果。其实,我们在课堂上多等一会儿,哪怕就是三五秒钟,也许学生的答案就出来了。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秒至五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2)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3)学生不能问题的可能性减少。(4)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5)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6)学生的提问增加。(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要耐得住沉默,因为学生在沉默之后肯定会有精彩的回答。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完全是个人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切身经历等进行思考,没必要让小组汇报代替个人思想。 此外,教师也要善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总结,并引导学生自己介绍经验,便于其他学生借鉴学习。例如:名师黄厚江老师在教学一堂作文课时,当同学们七嘴八舌评论作文的优点时,他没有简单地评说同学们说得好或不好,而是在同学们评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他说:“两位同学提到的三点想法,我都非常赞同。第一,是这种直面现实的精神,或者说是责任。第二,结尾很震撼,是欲扬先抑。开头很平淡,结尾异峰突起。第三,反讽手法。其中隐含着对比,这就很有张力。” 这三条的第一句是学生说的,后面是老师进一步的肯定与剖析。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解、领会并运用。后来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她的文章有没有缺点呢?”学生回答:“有点乱。”“有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他就说:“这不一定乱,有时还非常好,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然后他还让这位作者介绍经验,说说她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这样就能让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了。 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总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学生才能收获更多,课堂气氛也能更活跃。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本着民主、尊重的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对其作出客观得体的评价。然后,应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总结、引导,使学生在他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收获更多。第三,在课堂上要有耐心,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的回答才会更深入,更精彩。最后,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只做适当地引导,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合理运用评价性语言,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活跃起来。当然,要想做到这样,教师必须多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多修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妙语如珠,精彩恰切。

激发创新思维,焕发课堂活力

激发创新思维,焕发课堂活力 -----创新主题心得体会 清徐县实验小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爱生的又一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不能死读书,要活学活用,结合所教课文引申到更广阔的阅读境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乐于将学生独具一格的观点交流共享,不断地将学生新奇的发现累积欣赏。这样学生的奇思妙想才会得以认可,才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因此,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二、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