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曲弓箭术指南-训练篇

反曲弓箭术指南-训练篇
反曲弓箭术指南-训练篇

反曲弓箭术指南-训练篇

5 克服心理障

5.1 失去感觉

许多射手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你终于练就了高超的技术,射出了优异的成绩,然而后来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在20步远的地方,居然射不中谷仓的大门。何去何从?是毅然决然地继续努力?还是放弃?郁闷?生自己的气?

不必担心。回到基本训练。找出让你不能集中精神的原因。拆去弓瞄,重新进行动作和节奏的练习。抛掉所有坏习惯,从最初的训练开始练习。箭术并不难,适用KISS原则(所谓KISS原则,就是简单,不需用脑)。首先,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试图努力争取高不可攀的目标,那只能使你更苦恼和不自信。从较低的目标慢慢开始提高,很快就能恢复状态。

5.2 克服目标恐惧

目标恐惧是所有类别的射手都会面对的一个永恒的难题,起因多种多样,无法简单的回答该如何克服。这也是常被提及的所谓怯场,有轻有重,具体表现为:

射击时弓瞄在靶心上稳定不住

瞄准靶心或信号片落下前撒放

准星对不上靶心

拉不到满弓

恐惧有时会严重到伴随整个射箭过程。种种现象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恐惧,使弓和箭变得无法控制。目标恐慌是源于缺乏信心的一个心理障碍,是许多射手身上发生过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这里介绍几种克服恐惧的办法:

回到基础训练。用最初训练的弓和箭,用空白靶练习,只是射,不用管成绩如何。不用理信号片或弓瞄这些小玩意。

闭上眼睛射(真的是闭上眼睛)。闭着眼睛只是开弓,开弓的对称力感觉舒适时再睁开眼睛,以确保箭着点的位置正确。全神贯注的地找射击的感觉。通过这个过程感觉弓和自身的相互作用。注意节奏的流畅。

感觉很舒服时,在用下面两个方法,增加瞄准,用大尺寸靶,逐渐过了这个阶段,在减小靶的尺寸加上靶纸,增加靶的距离。

利用射靶进行形体训练,有助于提高自信,不管射的好坏,哪怕落在地上,只要别打到不该打的东西就行了。

还有其他的一些办法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必须找到合适自己的训练方法。

最后,不要轻言放弃。克服恐惧需要长久的努力,但恐惧并非是不可战胜的,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箭术家。

6.1 身体训练

6.1.1 利用练习带进行训练

箭术练习带(Formaster,简写FM)是很好用的一种箭术训练器材,结构很简单,由一根绑缚弓弦的细绳和挂肘的两个环套构成,FM及其绑缚方法如下图所示:

使用FM-往复训练法

这项训练可以增强射手的背肌强度和耐力,还可以帮你找到和强化背肌用力的方法。

把FM绑到箭巢下面,只用肘(手指不要参与)开满弓。保持30秒。放松30秒

重复这个训练,到满弓时开始摇晃时,就不要再练下去了,这可不是测试耐力。

刚刚开始练习的射手,保持满弓时间应该短些(例如10-20秒),到能很舒服的完成10次训练时,再逐渐增加时间。

每星期至少做1-2次这样的训练(如果没条件射箭的话,最好是每天都练)。2-4个星期后,应该可以做10个循环、时长为1分钟的满弓/放松训练。如果做不到,可能是弓的拉力过大了。

当你能做20个30秒的循环时,你就可以稳固有效的控制你的弓了,这时也许可以考虑下换重一点儿的弓臂。

开始往复训练后,你可能会发现它可以帮你锻炼肩部小肌,往复运动(即推弓时肩向下,

拉弓时肩向后)可以帮你增加小肌的弹性。

记住: 耐力可以增加和维持,但不能贮存。

重要提示:

一定要先热身。我不能老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热身很关键。慢拉缓放,对肌肉有好处,这样做可能会让你的臂拉开更高磅数的弓臂。

拉弓时,通过FM绳用肘去拉,而不是用手指。

头与持弓臂呈45度角,脖子放松。

注意姿势!试着保持常规的射箭姿势:站直,肩向下放松。

肩和持弓臂二者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整个训练过程中均匀细缓呼吸,满弓时不要屏息。

满弓时,注意持弓臂的肩和拉弓臂的肘与肩胛。体会对称力和肌肉的平衡(前后各50/50); 不能让持弓臂的肩蠕动和拉弓臂的肘崩溃抖动!

感觉是动态的慢慢拉开到满弓比感觉在静态的维持满弓好。这可以帮你克服持弓臂的肩蠕动和拉弓臂的肘崩溃抖动。

感觉疲劳时,不要让手臂突然崩溃导致伤害身体,应该保持你的体态慢慢放开。

使用FM-背肌力量的训练

注意:这个训练应该在开阔地带,前面放个靶。不要用特别重的弓(拉力>60磅)。

这个训练有三个作用:

A)教你如何使用上背肌和提高平衡能力

B)训练肌肉的记忆

C)教你持弓臂动作在动作暂留中的正确表现。

站在草靶(无环靶即可)附近,靶上做一个参考标记。

把FM绑在箭巢下面,搭上箭。

弓瞄对准标记开弓至箭滑过信号片,聚焦于参考点。

用常规方式撒放,会发生下述两种情况之一:

拉弦臂的肘动不了,或只有很少的退后。好事,说明没有在射击后过早放松,并且有效使用了背肌。

拉弦臂的肘被扯向前(崩溃)。坏事,说明肌肉放松过早,用力部位错误。

注意: 第一次用这种方法练习时,很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为建立肌肉的记忆,需要练习重复25次或更多。肌肉的记忆能保持很少一段时间,最终消退,所以应该时不时的就练习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的记忆周期会越来越长。可以在没有FM的帮助下也能准确动作。注意事项:

不要用特别高磅数的弓做这个练习,特别是不要用大于60磅的。

经常检查弓弦绑绳和挂肘套是否有磨损,如发现磨损立即更换。

6.1.2 拉弓练习(不射)

信号片控制练习

注意:这是对靶练习。

这个训练有三个作用:

a)不用射击的情况下增强肌肉。

b)增强对信号片的控制能力。

c)确保信号片的正确位置。d)确保手指不会夹箭

站在草靶附近(以防万一,无环靶即可),在靶上做一个参考标记。

搭箭

开弓,瞄准参考标记把箭拉过信号片,集中精神瞄准。

反复做这个练习。

注意事项:

信号片响后不要撒放。

确认信号片落下后弓瞄停在参考点上。

尝试信号片落下后能保持对称力,而且对称力是对准瞄准点的。

保证在开弓或放开弓时箭不会脱离箭台。

重复练习,注意信号片。注意箭在信号片下的运动要平滑流畅。肩和臂向后的动作应平稳。

6.1.3 用弓训练

双信号片

注意:这是对靶训练。

在常规信号片下面另外在装一个信号片,两者相距1mm。

站在靶子附近(以防万一),在靶上做一个参考标记。

搭箭。开弓,瞄准参考点把箭拉过信号片。

尝试身心都在两个信号片之间动作。

重复这个练习直至不需要两个信号片。

金字塔式的练习

注意:这是对靶训练。

热身,包括至少射18支箭。

射4支箭,保证每箭都在维持5秒后撒放。

6.1.4 其他箭术练习

6.1.4.1 热身/活动开身体

热身永远都是射箭准备中最先要做的事。如果你看见谁不热身,那他麻烦可就大了……按照下面的建议练习是一个好的开始:(不要做得过于疲劳…这只是舒展身体的练习)。不要特别激烈的运动,只是轻轻的舒展到位,然后持续一会儿就行了。

首先,做1-2两分钟的用力的活动,使心跳增加身体变热,如跑步或跳跃跳绳等。

抱肩:用双手交叉抱肩,用力抱8次。

耸肩:抬肩2次,放松4次,重复4-6次。

转肩:双臂放松,以身体为中线旋转肩膀8-10次。再反向转动,重复几次。

水平舒肩:左臂水平,手掌超过右肩,用右手把左肘拉向自己,做8次。右臂也做8次。垂直舒肩:举左臂,左手放在肩胛骨边,用右手向右拉左肘,做8次。右臂也做8次。

后展臂:两臂放在背后,先用右手轻轻拉左手8次,再用左手轻轻拉右手8次。

垂直展臂:两手手指互扣,掌心向上,向上推8次。

转臂:两臂垂直,两臂同向大幅度旋转。再左臂向前右臂向后转。再反过来做几次。

活腰:向一侧举双臂,向左扭腰,再向右,重复3-4次。

松颈:眼睛看正前,向左右晃头各8次。再向左右舒服的各转头8次。动作不要太大。一定要特别小心不要伤到脖子的筋肉或神经。

拉弓肌群的准备活动:可以用橡皮筋儿(如内胎等)热身。可以做类似拉弓的动作,活动一下

拉弓的肌群。

6.1.4.2 基础身体素质锻炼

健康的身体是射手的基本要求。象简单的走路,骑车或慢跑都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与腿部韧性。俯卧撑可以有效锻炼上肢,但过度的锻炼对肌肉有害。

6.2 心理训练

6.2.1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也称为意象训练、念动训练。内心训练、“过电影”。不能进行实际的射箭练习时,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射箭。表象是建立并加强大脑神经通路的过程,神经通路会指示和控制实际的肌肉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一种实际情况的模拟越接近实际,也就越可能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表演的能力。”将表象训练与训练、比赛相结合,对巩固提高射手的技术动作,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保证比赛的正常发挥有着独特的功效。

射箭训练长采用表象训练。这是一种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在高层次上的有机结合。在肌肉最大放松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一支箭的动作程序和动作节奏,想象完成射箭技术的整个过程。这种训练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能有效地对对常规训练进行强化和补充。

美国世界冠军麦金尼在书中描写自己表象训练时说:“我在书桌对面的墙上贴一张靶纸,每天2-3次,我盯着靶看并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我…看见?自己站立、开弓、撒放并将箭射进10环。你能在大脑中将自己的动作做得十分完美,大脑便指挥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其像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去完成。在一场比赛前…过电影?,我的动作变得更自然、更自动化。当我到达赛场,看着10环,它就像是我的一个朋友,我的脑子非常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我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射得很好。”

由于表象训练是按个人理想化得动作进行的,因而它是建立在最佳条件发射的最优方法。赛前或训练前进行成功的表象练习,可帮助运动员很快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为取得好的效果,表象训练应该经常化,系统化。

表象还分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两种。有研究者根据射箭项目的特点,提出射箭运动员应尽可能以内部表象为主,以更有效的提高肌肉用力感的精确程度,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少运动员将两种练习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美国运动员麦金尼在描述自己的练习步骤与过程时说:“首先,我用照相机形象(外部表象)看我自己站在起射线的位置上,我的思路又跳回来了。现在我正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内部表象),我往下看自己的站位,以确信我站在我应该站的地方。当我盯着靶子的时候,我感到左脸上阵阵微风拂过。这时,发射的信号响了,我把手放在弓上,举起持弓臂,开始拉弓,我的思路又反弹到外面(外部表象)看着我拉满弓的动作。随后,我的思路又跳回到我自己的内部,通过我的眼睛…看?(内部表象)我的持弓臂和放松的推弓手,随后开始瞄准10环的边缘。靶子真实的离我越来越近,变得越来越大。这时,信号片响了,我进行完美的撒放。我感到很平稳,放松的持弓臂随弓的带动向前延伸。然后,我又跳出我自己,…用照相机形象?(外部表象)…看?自己正确的撒放动作。强有力的持弓臂有着优美的舒展、放松的推弓手。随后,我又回到我的内部世界(内部表象)…看?着箭离开了,…看?着它笔直地飞向10环。我又离开我自己,我好些就在离靶几英寸的距离真实地看着箭命中靶心。然后,我又重新开始做上述的一切。”

6.2.2 积极地自我对话(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在射击前改善我的精神状态,赶走消极和不自信的疑虑。比实际的经验有效60倍或者更多。

用“我一定行”“我一定能赢”来代替“我不行”“我赢不了”。

“我可以射得更好”比“那是个**”更积极。“我知道我一定可以做到”比“我会努力控制好信号

片”更好。

不要想象失败的射击,更不要去分析它!分析失败的射击会射得更失败。分析成功的射击,记住为什么会成功。不要去想射得很烂的箭,要想射得很好的箭。

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会射得更好。

6.2.3. 思维中断

思维中断也称思维阻断,属于认知训练,是自我抑制思维活动的一种训练,有助于射手及时中断错误的思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确保技术的发挥。在训练和比赛中,射手有时会产生消极的思维,导致注意分散和反应速度降低,影响技术动作准确和用力流畅。思维中断训练是让射手进入放松状态,然后想象一个令自己烦恼的内容,当有人让他停止时,射手自己也同时大声命令自己“停止”。经过反复训练,逐步过渡到无须别人叫停而自己在内心给自己下命令叫停,从而有效中断消极思维。

6.2.4.应激控制训练

应激是一种自我身心动员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应激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度的应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赛对于运动员是一种应激情境,由此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控制过度应激的方法首先要控制环境刺激,如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制定比赛方案,制定比赛的心理程序,加强模拟训练等;同时淡化比赛气氛及比赛结果,以降低应激的强度。运动员可运用学会的放松技能,放松身心至适宜程度。适当的身体活动和转移注意力等也是调节、控制应激的有效方法。

6.2.5.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

现代运动训练中,射手的心理训练是整个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等构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心理训练只有和技术训练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将心理训练长期地与射箭专项训练结合,形成心技相通的合理动作模式,达到“习惯化”定型,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定型在训练中经过逐级增强心理负荷下的应用,就能克服训练与比赛脱节,增强实战能力。

那些用药手术前需要停用

那些用药手术前需要停用 许多患者术前合并有其它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经常会遇到手术前麻醉医生访视患者,发现患者正在服用某种药物,手术只能推迟。很多患者不理解,甚至因害怕推迟手术,故意隐瞒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为侥幸“躲过一劫”,殊不知,这为手术麻醉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手术前为什么停用某些药物呢?是不是所有用药术前都应该停用呢? 麻醉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不仅在于保证患者术中无痛,更重要的是保证患者整个手术过程血压心率的平稳,绝大多数麻醉药物影响患者血压心率,而很多患者日常用药会增加手术患者的风险,给临床处理增加困难,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西地兰等)治疗心衰、房颤的患者,手术当天应停药。利尿药(双氢克尿噻、速尿、丁尿胺等建议术前一天查电解质,了解血清K+水平)、抗心率失常药(心律平、异搏定等)、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消心痛、倍他乐克、心痛定等)均应用至手术当日早晨,以一小口水服下。 ●服用降压药患者应服药至手术当日早晨。但三类抗高血压药物需要特殊注意。 ①服用利血平(如降压0号)的患者如果手术中出现大出血或低血压时,血压将很难用药提升,导致严重的后果,术前应停用1周。 ②服用排钾性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患者易引起低钾血症,麻醉过程中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一般术前停用2-3天。建议术前一天查电解质,了解血清K+水平。 ③服用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的患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可能发生虹膜松弛综合症,故患者应在手术前告知医生此药的服用情况。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通常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介入手术(如植入支架)的患者,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预防术后血栓的形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如果在裸支架植入6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12个月以内行手术治疗,则围术期应继续使用。没有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术前停服阿司匹林1-2周(最好两周),停服氯吡格雷1周如未停用或者急诊患者,应避免椎管内麻醉。对于一些少量出血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颅内手术、眼内手术、椎管内手术等),可以在术前停服氯吡格雷1周,噻氯匹定(抵克力得)2周。 华法林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长期维持抗凝的患者,手术前需停药4-5天。 肝素常用于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并无抗血小板特性,也不能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通常持续应用至手术时,低分子肝素术前应至少停用12小时。 溶栓/纤溶药物出血风险极高,绝对避免椎管内麻醉,根据阻滞部位谨慎应用外周神经阻滞。 ●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术前1-3天应改用短效胰岛素治疗。由于术前禁食禁水,手术当日应停用所有降糖药物,以免引起低血糖。 ●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优降宁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等)的患者,须术前2-3周停药。服用抗甲状腺激素、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患者,应用至手术日早晨。 ●有些中草药中的成分会与麻醉药或其他药物发生作用,对手术患者有潜在危险性,术前需停用所有中药至少24小时。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神经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一、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第一代头孢菌素推荐选用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菌素推荐选用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 二、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2、预防用药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常规择期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24h。若手术有植入物、手术前已有污染发生(如开放性创伤)或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可将用药时间延长到48 h,如硬膜外置管引流,手术后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3~5天,若脑室内置管引流,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7~10天。 参考依据: 1.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Ⅻ--神经外科感染的防治 2. 卫生部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3.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10月 5.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卫生部,2009年11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15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 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品种选择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部门正式发布《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2004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 时被废止。2015版《指导原则》与2004版具体变更内容如下。 表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变更内容项目2015年版2004年版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新增“放射、超声等影像结果”为细菌、真 菌性感染依据;删除“门诊病人可根据病情 药开展药敏工作”。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 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 步诊断细菌性感染。 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增加“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 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治疗措 施”;删除旧版中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等可一日给药一次的“重症感染者例外”这 个注释。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 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 外)。 非手术预防预防用药基本原则进一步将预防用药目的明确为“预防特定病 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并与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区分开来。 仅提出内科、儿科预防用药的 原则,包括预防用药的对象、 时间、人群等,主要是用于患 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 者,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 菌入侵体内在一段时间内发 生的感染引起的感染,可能有 效。 非手术预防用药指征1.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应用”预 防类抗菌药物。 2.将不适应的范围进一步扩 大到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 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3.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 案提出明确的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 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 宜常规使用”预防类抗菌药 物。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概述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预防细菌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及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1、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及意义 抗菌药物在外科领域预防性应用是指给予择期手术的病人预防性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此病人不应有潜在的炎症或感染,预防性用药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细菌对手术野的污染或感染。换言之,是适时的抑制初次接种的微生物定植、繁殖和扩散,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因而可减少发病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可减少脓毒血症的死亡率。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政策 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自2004年起,卫生部先后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法规文件,其中都涉及到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问题。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1)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细菌学特点 SSI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但以内源性为主,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其中,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大多为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在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切开手术中,SSI典型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同时,在结直肠和阴道,还存有厌氧菌(主要为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一般的I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仅在下

处方点评指南: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预防细菌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及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1.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及意义 抗菌药物在外科领域预防性应用是指给予择期手术的病人预防性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此病人不应有潜在的炎症或感染,预防性用药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细菌对手术野的污染或感染。换言之,是适时的抑制初次接种的微生物定植、繁殖和扩散,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因而可减少发病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可减少脓毒血症的死亡率。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政策 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自2004年起,卫生部先后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法规文件,其中都涉及到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问题。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目前,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手术已成为疾病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对于部分手术,未预防性使用或未正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引起术后感染,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则可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围手术期,正确、合理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现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相关内容介绍如下:(1)围手术期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术后用药 指南

先锋霉素V,别名头孢唑啉,半合成的第一代头孢菌素, 规格:头孢唑啉钠粉针剂:0.5g、1.0g 适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预防外科术后感染,肾功能损害者仍可使用本品。 用量:成人常用剂量:静脉缓慢推注、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一次0.5~1g,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增加至一日6g,分2~4次静脉给予。本品用于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时,一般为术前0.5~1小时肌注或静脉给药1g,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者术中加用0.5~1g,术后每6~8小时0.5~1g,至手术后24小时止。 不良反应和注意: 1.青霉素过敏和过敏体质者慎用。 2.肌注偶可引起局部疼痛,静注少数病人可引起静脉炎。 3.应用本品期间饮酒或服含酒精药物时在个别病人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在应用本品期间和以后数天内,应避免饮酒和服含酒精的药物。 4.由于本品的配伍禁忌药物甚多,所以应单独给药 头孢曲松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拉定,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四代头孢菌素:头孢比务(应该是头孢吡肟) 规格:1.0g 适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预防外科术后感染,肾功能损害者仍可使用本品。 用量:成人常用量肌内或静脉滴注,每24小时1~2g或每12小时0.5~1g。最高剂量一日4g。疗程7~14日。 不良反应和注意: 1.青霉素过敏和过敏体质者慎用,应皮试。 2.由于本品的配伍禁忌药物甚多,所以应单独给药 3.应用本品期间饮酒或服含酒精药物时在个别病人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在应用本品期间和以后数天内,应避免饮酒和服含酒精的药物。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

规格: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2ml:0.3g 适用:本品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种感染性疾病,厌氧菌有一定的作用。 用量:一日0.6-1.2g,可分2次 不良反应和注意: 1.本品引起伪膜性肠炎 2.过敏反应 3. 维生素C:本品浓度大,不宜静脉推注或肌内注射,避免发生血栓或溶血反应规格:2.5ml:1g 适用:维生素C注射液,1.用于防治坏血病。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使铁排出加速。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3. 手术后等,与胶原蛋白合成相关,促进伤口愈合,缺乏伤口愈合不良。 用量:静脉注射,一次0.5?1.0g(0.5支?1 支),或遵医嘱。临用时宜用5%或10%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滴注。 不良反应和注意: 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 4.本品与氨茶碱、博来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匹林、结合雌激素、右旋糖酐、多沙普仑、红霉素、甲氧西林、青霉素G、维生素K、法华林、重碳酸钠配伍禁忌,单独使用。 地塞米松注射液: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规格:每支2毫克 适用:抗炎治疗,治疗过敏性疾病。 用量:静脉注射一般 2-20mg。肌注:一次 1-8mg ,一日一次。 不良反应和注意: 1.对本品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过敏史患者禁用。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分享】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

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指南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1596.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标准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则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则 为了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责任书》,制定我院《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则》,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三)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

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