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何谓“教育反思”?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二、教育反思的特点

(一)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

(二)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

(三)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

第二节教育反思的时代价值

一、教育反思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三)教师必须认真反思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二、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教育反思的内容与策略

一、教育反思的内容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二、教育反思的策略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问题和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思考。

(二)教学三大行为反思策略

这种设计策略是根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的,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三)教学三个问题反思策略

这里的教学问题是指从学生、听课教师和自我反省的三个角度进行的反思策略。

(四)教学评价反思策略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 从学生眼中反思

2 从同事的感觉中反思

3 从理论文献中反思

第四节反思的实施

一、反思点的选择

反思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反思成功点,反思失败点,反思创意点。

二、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与方法

(一)教育反思的形式

1 课后备课

2 反思日记

3 课堂观摩

4 专家会诊

5 行动研究

6 教学后记

7 案例研究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 质疑反思

2 归纳反思

3 换位反思

4 对比反思

5 评议反思

三、教育反思的步骤

(一)发现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确立假设

(四)验证假设

第三讲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 2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 3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 5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

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三、教育案例开发的意义

,教育案例的科学开发与应用是一种十分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的好形式、好方法。实际上,教育案例就是含有一定主题的教育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供思考的问题,蕴涵着相关的教育理论,反映教师的典型行为和思想情感。相应地,教育案例的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人具体的教育情境的了解和剖析,引导教师对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宗旨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分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案例开发的优越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显现:

( 1 )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开发、学习和应用,直接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完善自己,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不断收集和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 2 )教育案例是教育理论的原点,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逊于一个科研课题。在众多的教育案例中,可以寻找到教育理论遐想

的支撑点和反驳性论据。

第二节教育案例的分类

一、教育案例分类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更清晰地把握教育案例的形成规律

(二)有利于帮助教师诠释与研究教育案例,并从对教育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归纳分析中受到启发

(三)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积累

(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培训和专业发展

二、教育案例的类别与举要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

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第三节教育案例的撰写

一、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探究、评

析反思(如有需要注明参考文献、网络资源)。

三、教育案例的选材

撰写教育案例的实质就是教师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四、教育案例撰写的方法

( 1 )了解教学背景;

( 2 )观察教学过程;

( 3 )课后访谈调查;

( 4 )资料整理分析;

( 5 )整理撰写初稿。

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

第四讲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第一节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

一、研讨型论文

二、经验型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

四、报告型论文

五、学位论文

六、叙事研究报告

第二节教育论文的结构

一、论文题目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练、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和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三、摘要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 1 )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 3 )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 4 )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五、序论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

六、本论

本论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

七、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一)写论证得到的结果

(二)对本研究的展望

八、引文或参考文献

第三节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题要适当

二、论证要清晰科学

三、行文要有个性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的等方面去展开。 一、下面以函数为例: 1。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2。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

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启示 本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将近30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接触高中新课改教学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搞好高中数学新课改,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2010-06-16 10:44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和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与反思。 一.关于反思和教学反思 1.什么是反思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 ,称为“反思”。黑格尔赋予了“反思”以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此后马克思又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此后,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这样,反思就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一点正是“反思”与一般的“思考”的主要区别。 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2.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如同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动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以利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3.教学反思的类型 有研究者从教学的基本流程的角度出发,将教学反思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教学前反思。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2)教学中的反思。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 (3)教学后的思考。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

《全纳教育》教学大纲

《全纳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06 总学时:30 学分:2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语译:Inclusive Education 一、课程任务和目的 任务:向学生介绍全纳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目的:使学生了解一些全纳教育的概念及理论,懂得对个性和多元性的尊重,使学生日后能有效认识和教育常规课堂中的所有孩子,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Chapter1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the men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it’s meaning 2.the society background of inclusive education 3.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重点:对全纳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了解 (二)chapter2 the definition and the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the defini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the the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纳教育的定义与理念 教学重点:对全纳教育的含义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三)chapter3 The valu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fro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m” to “us” 2.fro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to the masses 3.fro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to cooperate 4.fro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chool to society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合作 (四)chapter4 The challeng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o normal education 1.the challenge to education system : isolate or whole 2.the challenge to education practice: same or mobility 3.the challenge to education opinion: “them” or “us”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的挑战 教学重点:能了解和分析全纳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 (五)chapter5 the practice guid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一)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2 教学体会 2.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前提.而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对概念进行字面的解析,使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处理问题,这会导致学生感觉到疲惫、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呢? 一、联系生活,认识概念,一点就明 新课程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将生活融进数学课堂往往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时,学生经常将互余互补混淆.为此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讲解:补角,联系到补路;补路,即把路补平,补角也要把角补成平角.如此一来,学生就把互补记得十分牢固了,互余自然就很容易掌握了.又如在多项式次数概念的讲解时,部分学生会把各项次数相加作为多项式的次数.为解决此问题可以用这样的例子:一座山往往有多个山峰,问这座山的海拔时,以最高山峰为准.把多个山峰理解为多项式的各项,把最高山的海拔理解为多项式的次数,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好地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了. 再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时候,可以把火车铁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平行线.当学生头脑已经有平行线的形象时,再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二、巧设问题,激活思维,一想就通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全过程,或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个阶段都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醒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把数学概念巧妙地设计为问题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思维,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处理相似形的概念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图,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看到什么?请用你的语言描述图中的人,与画中的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思考完后作了回答,再把学生的回答作归纳,这样相似形的概念就已经讲清楚了. 又如在讲解分式的概念时,学生经常会把分母是数字的式子也当成分式,为此我提了两个问题: 1.没有分母的式子可以是分式吗? 2.有分母但分母没有字母的式子可以是分式吗? 三、巧选练习,形成经验,一看就懂 新课程明确指出:“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之所以成为中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因为习题中存在多种功能,当学生一旦进入了解题情境中时,他就能从其中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通过解题训练也能及时地捕捉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评价问题 一、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的理念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公正地对待所有群体并且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全纳教育的概念最初成型于特殊教育领域,但其关注点不仅仅是残疾儿童,还包括:贫困地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女童以及其他没有获得均等教育机会的儿童。我国学者通过对全纳教育的研究,将其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接纳(inclusion)主要表达了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文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减少歧视和排斥、提高公民素质,通过全纳学校的建立促进全纳社区的形成从而达到全纳的社会。这些也是符合和谐社会的内涵的。不少学者都认为,全纳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近来全纳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不少国家的教育情况已经由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并存转化为向全纳教育发展,这两种教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随班教学”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取得均等教育机会的主要形式。当然这种措施很难达到全纳教育的要求,可以将其视为由普通教育向全纳教育发展的中间桥梁。全纳教育目前在实践上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因为这需要体制上的相应调整以及相当资源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但是全纳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它对已有的教育制度、观念和实践形成挑战,其影响波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二、全纳教育评价理念(一)全纳教育评价的理念全纳教育理念体系中,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一概念是很重要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students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是许多国家鉴定出来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类学生不只针对残疾学生,其他的弱势群体、女童等都在此列。这一概念采用的原因一方面是承认做这种区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不认为这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教育上有实质的不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应该得到满足,这也是全纳教育的理念所倡导的。而教育评价在全纳教育的这个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起着工具的作用。全纳教育的主张是关注每个学生而不是小部分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不应该被忽略,因此对应这个要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应该有所改变。(二)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全纳教育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和全面性,强调为全体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教育超越知识至上、分数第一的束缚,摆脱只重视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的尴尬状况。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教学规划和备课工作。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除了也具备这些特点之外又有其自身的特性。研究认为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有以下三个:为教育管理提供信息、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帮助和为了促进学校发展。笔者认为这三个教育评价的目的具有普遍性和间接性,但没有很好地体现全纳教育的特点。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中,如果说通过教育评价检测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那么这将不会被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学校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材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除了评估学生成绩、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教学实践,发现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也就是说评价之初是采用尽可能平等的方法来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评估并分析潜在问题,并在这种平等无差异的视角下基于这些分析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从而最终达到可以将全体同学,包括“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纳入到统一的学习进程中来的目的。三、全纳教育理念对教育评价的几点启示(一)评价本身应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前面我们已经谈及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概念,我们所提倡的全纳教育也就是要完全顾及这些同学的特点,并做到一视同仁。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公布教育指南,指定了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这类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

向量概念教学反思

向量概念教学反思 向量概念教学反思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通过向量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标规定为一个课时,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反思:第一、引入形象生动,通过故事及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向两的必要性,同时很好地突出了向量中“数”和“形”两层含义;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第二、本节课概念较多,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向量的有关概念到两个特殊向量,再到两种特殊关系进行讲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在讲解向量相关概念的时候,针对学生实际,列举简单实例对数量与向量的概念进行区别、辨析。讲解两个特殊向量与两个特殊关系时,通过分析判断,讲解清楚透彻。其中,对定义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读非常到位,如: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都一一剖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定义。师生互动较好,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向量的概念。 第三、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更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概念讲解、分析、思考、讨论,很好地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一步解决问题,达到鼓励学生的良好效果,点评适宜,能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平面向量该章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解题方法独特。用学生的.话说:有些解法真有点“横空出世”,很难想到。平面向量虽然有一点难度,但给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养成一个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犹为重要。否则就会变成老师唱独角戏。 第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择练习题。(口答,笔答,判断,选择,解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选择了问答接龙,抢答等形式。 这节课严谨流畅的同时,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有待提高: 1、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数学课堂将更加精彩 2、教学经验不足,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还要加强练习。 3、数学教学不要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是不分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功力还欠火候,每一个建议对我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我会吸收并利用在以后的课中。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的修炼和完善自己。

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共10篇)

教学反思⑴ 这些年的教学生活,既提供给我一个丰富学识,提高自身修养的机会,同时又是我反思教学生涯的阶段。可能是当局者迷吧,在从事教学工作当中我没有真正的考虑我工作中的得与失。只是单纯的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相信这一点我做到了。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教书是一方面,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能够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现在真正认识到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育人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人,一个有深厚的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是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而是更深层次的借助历史向学生传达思想、思维方式、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真正给我触动的是在一年夏天,我去音像店租了一部韩国电影《老师的恩惠》。《老师的恩惠》本是一首感谢老师的歌,在韩国“君师父一体”的思想根深蒂固,每年5月的教师节孩子们都要送上康乃馨,并演唱“老师的恩惠”这首歌曲以表达对教师的景仰和尊重,但经过调查98%的学生对老师都有或大或小的抱怨,但却还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来表达敬意,这是非常不平衡。影片《老师的恩惠》正是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拍摄的.这部影片除了严肃的情节与诡异的气氛意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7名学生拜访退休的老师,他们虽然对老师表示了感激之情,但心里却有着无法忘记的伤痛。表面上他们有说有笑,因为朴老师早已忘记过去的对学生们记忆,朴老师以为她是个慈祥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也确实教授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但是也无意中伤害过一些学生。她的学生们其实是愤怒的。当媛贞对他的老师哭诉着学生时代老师对她的不公平的时候。老师惊愕的对她说,我真的那么做过吗?看完之后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被深深的刺痛了。以后我又上网查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有一些人谈到自己在学生时代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其中有的人不得不去接受心理治疗以用来医治学生时代所遭受的老师不公正的待遇所带来的创伤。从那时候我开始不断反思我的教学生涯得与失。这些年来我教过的学生有

教师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数学教学反思 本人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平时教学谈谈个人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粗浅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完整版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 讲人李泽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 (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重要观点: 1.“特殊教育需要”一词是针对那些因残疾或学习困难而产生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所言的, 2.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理要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需要。 2.学校必须寻求各种方法以便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有严重困难和障碍的儿童。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九年级数学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九年级数学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乃到 一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函数本身源于在现实生活,例如自然科 学乃至于社会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2、函数本身是数学的重要内容,是沟通代数、 几何、三角等内容的桥梁。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和方法。3、函数部分内 容蕴涵大量的重要数学方法,如函数的思索,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 思想,化归的思想,换元法,侍定系数法、配方法等。这些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 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重点讲解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 然而函数这部份知识在教学中又是一大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概念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 来相当不容易,接受起来就更难这又是由于函数这部份知识的主要思想特点体现于一个“变”字。即研究的主要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变量的眼光,运动变 化的关点去看侍和接触相关问题,这与初中学习知识的以静态观点为中习的思维特点有较 大差异,所以函数成了高一新生进入初中首先到的一条拦路虎,有些学生初中毕业了,对 函数这个概念也没有理解透澈。 实际上,在学习函数这部份知识中,函数概念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最难的地方,突破 了它后面的学习就容易了。现行的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表现的都是数学知识的技术形式。函数的概念亦是如此,不管是传统定义也好,还是近代定义也好,表现出来的都是抽象数 学形式,在数学的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对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发展过程和本质。对越是抽 象的数学概念,越是如此。所以函数概念的教学更忌照本宣科,要注意对知识进行重组。 努力去提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使学生真正理解它,觉得它有用,而乐于学习它。 函数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学习映射,再学习函数;另一种方法 是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函数。为了充分运用学生已 有的认知基础,为了给抽象概念以足够的实例背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 我采用后一种方式,即从三个背景实例入手,在体会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继而,通过例题,思考、探究、练习中的问 题从三个层次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定义、函数符号、函数三要素,并与初中定义进行对比。 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还可以让学生先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概念,并用课件进行模拟实验,画出某一具体函数的图像,在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P,测 出点P的坐标,观察点P 的坐标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看到函数描述了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无论点P在哪个位置,点P的横坐标总对应唯一的纵坐标。由此,使 学生体会到,函数中的函数值的变化总是依赖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且由自变量唯一确定。 学习培训提供的视频,结合本节课的上课经历,我反思如下:

(完整版)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全纳教育 理念与实施

收稿日期:2002211228 作者简介:孙伟霞(19782),女,山东烟台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级在读硕士生。 全纳教育:理念与实施 孙伟霞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要: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已从特殊教育界走向普通教育界。全纳教育的宗旨是追求民主、平等、公正的教育。全纳教育的实施要求我国普通学校的教育体制、学校建设、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要发生变化。 关键词:全纳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实施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54(2003)0320023203 T he Inclu sive Educati on :Concep ts and P ractice SU N W ei 2x ia (Institu te of S cience and E d uca tion ,S ou thw est N or m a l U n iversity ,Chong qing 400715,Ch ina )Abstract :A s a new m ode of th ink ing in educati on ,the all 2inclu sive educati on has en tered the general educati on circle from the circle of sp ecial educati on .Its ai m is to seek an dem ocratic ,e 2qual and ju st educati on .T he adop ti on of all 2inclu sive educati on w ill no doub t ask fo r co rre 2sponding changes in the educati onal system ,schoo l developm en t ,teach ing facu lty ,cu rricu lum setup and teach ing m ethods in Ch ina’s un iversities .Key words :inclu sive educati on ;concep t ;o rien tati on of value ;adop ti on 一、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思想源于人们对教育民主化的不懈追求。最初提出全纳教育是为了尊重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的权利。在这之前,我们提的较多的是“一体化”教育,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主流学校学习。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一体化”教育存在很大弊端,并不能实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发展,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依然被排除在外。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全民教育的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 要。”[1]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 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可以说正是在全世界人民的密切关注下,全纳教育登上了教育研究的舞台,并成为 21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英国、西班牙等都在积极开展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应用于实践。目前,从总体来看,它已经突破特殊教育的藩篱,进入普通教育研究的领域。美国的全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 a ti ona l Cen tra l on Inclu sive Educa ti on and R estructu ring )把全纳教育定义为:“为学生提供均 等的有效的受教育的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 教育。” [2] 英国全纳教育中心(Cen tra l fo r stud ies on In 2clu sive educa ti on )把全纳教育定义为:“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 校的共同学习。”[3] 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 (Tony Boo th )教授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 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 文化、课程和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4]托 尼?布思教授对全纳教育的解释得到全世界的广泛采纳,这一定义赋予全纳教育更为广泛的含义。全纳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体化”和隔离的问题,而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的民主化问题。因此,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纳社会,实现教育民主化。 1.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 全纳教育致力于改变“一体化”教育形式上“一体”实质上就是“隔离”的错误做法,从每一个学生 — 32— 2003年5月 第21卷 第3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 ITAN H IGH ER EDU CA T I ON M ay,2003 V o l .21 N 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