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的简介

王凯的简介

王凯王锐

《兄弟两人用三轮车拉老母亲游遍全国》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满足晕车的母亲的旅游梦想,年近六旬的王凯王锐兄弟俩,自制“感恩号”板车,徒步拉着年近八旬的母亲,先后两次从老家出发,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行走共计37000里路,游遍全国,今年还到了台湾。这一路非常辛苦,也非常传奇,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沿途很多人,他们的旅程也被称为“孝行天下”。

王凯今年61岁,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人。2007年,年近6旬的王凯、王锐兄弟俩为八旬老母亲制造了一辆重415斤名为“感恩号”的人力车。同年9月24日,兄弟俩开始了感恩之旅,先后到了沈阳、北京、香港等地,作为普通工人的王凯、王锐兄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祖国的美丽多姿。

王凯兄弟俩为母亲制造的“房车”长2米、宽1.8米、高2.4米,他们拉着母亲到达了海拔3000米的南岭山脉,这让很多人瞠目结舌,也有人调侃地将王凯比作驴。可王凯却认为这辆已经饶了地球半圈的车是最“温馨、幸福、和谐”的,正如王凯的打油诗“小小房车天地宽,母子三人住其间。尽孝不怕苦和累,感恩何论窄与宽。”

王凯、王锐兄弟俩是黑龙江兰西县农机局汽车队退休职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母亲的夙愿,王凯与弟弟王锐自制“感恩号”板车,拉着八旬母亲,2007年到2009年畅游了祖国各地。他们跨越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到达一千多个城市,517天走了37000公里,光鞋就磨破了37双,终于完成了母亲畅游祖国的心愿。兄弟两人因此当选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孝子”网络人物。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年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生情况 学院现有662名在读本科生,其中外校来我院交流生10名,出国(境)交流生8名。来我院交流生中陇东学院2012级5名,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3名,山东大学2012级1名,塔里木大学2011级2名。出国(境)交流生中赴台湾地区3名,美国2名,加拿大2名,英国1名。在读学生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生命科学学院在读本科生人数情况表 二、教学运行

(一)课堂教学情况 2013年,春季学期开课36门,秋季学期开课46门(不含实验课、实习),共82门。74位教师参与课堂讲授,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32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 部分课程采取了更为合理的考试方式,更能显示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两学期中有158人次参加了31门课程的补考,实际参加补考的人数占应补考人的3/4,其余1/4学生选择重修补考课程。 我院开设课程中,累计调课10次,补课19次(表2),总的调停课率为1.04%,其中4门课程超过6%。 表2 2013年度调课次数和比例

(二)教学顾问意见 2013学年春季学期,学校20名教学顾问在全校范围内听课557门次,2013年,教学顾问选听我院课程 20门(次),其中18门A,1门B和1门C。其中评价为C的一门次为正在进行青年教师提升计划的助教,他试讲一次,正好和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结果汇总见表3。 表3教学顾问听课评价结果统计

根据教务处反馈意见,本学年我院学生评教综合评估没有低于90分的老师(表4)。但全校评分前10名的教师中,我院教师没有入围。 表4 学生评教综合评估 教学顾问和督导组对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没有融入最新学科进展内容;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不熟悉,过于依赖ppt,有照屏宣课现象;课堂讲授中存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化学分子式书写不规范,讲述内容与幻灯片不同步等问题;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存在色彩搭配不合理和文字较多的现象;部分教师疏于课堂管理,学生上课纪律较差,说话、玩手机的学生较多;实践课教师有离岗替岗现象。 建议增强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把控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多进行课堂设问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加强励志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刘润清寄语英语的专业学生

北外刘润清教授 寄语英语专业学生 我(刘润清)今天跟大家谈谈我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 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 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

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 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 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北外求学第二年】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

王金发教授简介

王金发教授简介 王金发,男,1947年出生,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从事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生命科学。 王金发教授1982年7月中山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同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11月至1993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分子免疫学系从事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02-2008年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教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王金发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所授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王金发教授为带头人的“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8项,主持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5项、广东省教学研究项目5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120余篇,主编教材5部、词典1部、网络课程电子教材2部、教学辅助读物4部。2000年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同年被中山大学学生评为“中大学子心目中的良师”,2002年被评为中山大学师德十佳标兵,2003年获得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奖,2004年被评为南粤杰出教师,2004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2005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王金发教授倡导的“研究性教学理念”、“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名师、名课、名教材、名专业”“四名”工程建设等创新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有一定影响,自200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9期“研究性教学”研讨班,应邀到国内高校作了100多场“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报告。王金发教授及其团队于1997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009-05-01 11:42:10) 标签:校园分类:英语 摘要: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这么多人学英语,却这么多人学不好,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英语教育界。中、小学英语教育是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大学毕业生,到外资企业应聘,面试时招聘者用英语问了应聘者几个问题,他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他向招聘者说:“我听不懂,不知如何回答,你能不能出几道选择题给我做?”其结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事曾抱怨,他在上英语课时因讲英语太多,捱学生告他的状。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抓好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是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引起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以便能运用该理论指导英语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克拉申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S. D. Krashen)。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他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他的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1][P122] 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 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输入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 既有趣又有关联,指的是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指的是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指的是克拉申提出的i+1原理。[2][P9] 2.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在美国对外国移民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他的输入假说,然后在西

英语阅读:如何选择正确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

美联英语提供:英语阅读:如何选择正确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 小编给你一个美联英语官方试听课申请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410060141.html,/?tid=16-73374-0我们常说的英语阅读就是读者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包含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阅读材料。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识的总和,而非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即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重中之重。诚如刘润清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正式的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有独立的思维过程和分析总结过程”。 课外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理由是: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课文生词和新的语言结构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第三,精读实际上综合训练,大量的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掌握而安排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因此,大纲的指出实际上对我们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 我们的理解是,这里的课外阅读即泛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而是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外阅读。因此,我们认为泛读既是阅读材料的问题,也是阅读方法的问题,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给学生选择时应掌握以下原则:(1)思想性强,内容健康; (2)材料难易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题材涉及面广,材料新颖,具有趣味性; (4)文章体载多样化; (5)语言地道、规范。

普通语言学课程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普通语言学 授课对象:全校硕士生 授课语言:汉语 授课时间:2010年春季学期周三下午16:00-18:00 授课地点:逸夫楼第三阶梯教室 课程组织:陈国华 课程秘书:谢娟(电话88816824) 课程内容与安排 课程参考书 George Yul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考核方式 (1)每一次讲课最后留10分钟做一小测验,共15次,每次5分,共75分。 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每人提交一篇课程论文,题目须选自每一讲所给的思考题,长度为5000 字左右,格式遵照《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论文格式手册》。提交日期 最迟不晚于第17周周五下午5:00,提交地点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学生作业信箱。 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课程简介 1 什么是语言和语言学? 首先介绍语言的定义。‘语言’一词有多个用法,如,指讲话行为;指某人的语言;指某种文体的语言;指某国的语言;泛指人类语言。由于对语言的认识还不很全面,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很难。到目前为止,能被许多人接受的定义是:‘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声音符号系统。’区别人类语言与动物的呼叫系统时,常用语言的设计特征。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即来自物种本能,也来自后天教养;语言具有任意性;语言有创造性;语言有位移性;语言有双重性;语言有系统性。 然后介绍什么是语言学。定义: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科学性有5条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前后一致性;语料充分性;简单明了等。语言学中的几个重要区分:描写性与规定性;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形式与功能;语言的社会性与心理因素;语言的可变性与不变性。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其实就是研究语言的不同层次或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学还有许多流派,就是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去观察语言。 推荐参考书 王德春(2001),《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思考题: (1) 讨论4条语言的设计特征,要用具体例子说明。 (2) 讨论4条语言学中的科学性原则,要用例子说明。 2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语言起源部分从介绍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传说(包括《圣经·创世纪》里的相关传说)、猜测和理论(包括“汪汪理论”)入手,进而综述近30年来对语言起源的科学考察,包括古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研究,论证语言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的同步性。 语言演化部分介绍语言谱系的发现和语言的进化,包括语言的演变和语法化。语言的演变从语言的区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历时变异这三方面加以介绍。 推荐参考书 Jean Aitchison (2000/2002).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思考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与语言起源是否相容?“汪汪理论”和“语言的图标性(iconicity,又称“相似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语言的起源? (2) 语言演变的动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 (3) 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是否有方向性? 3 语言、文化与认知 本讲从介绍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入手,侧重探索语言与民族文化和认知的关系,涉及民族学、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本讲以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实例论证语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人类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各语言有许多共同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

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来自于精读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易读物。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让我眼界大开,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此同时,我还惊叹于其中简单、地道的英文所包含的极强的表达力。那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 戴曼纯刘润清 【内容提要】由于历史原因及政治因素,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语言政策被当作一种政治工具,为民族整合服务。语言法照顾到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兴趣,调动了不同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权利再分配的作用;对入籍者提出语言要求很好地表达了民族标准。这些国家的语言政策在政治和外交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波罗的海国家语言政策民族整合 【作者简介】戴曼纯,1964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刘润清,1939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一引言 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在20世纪经历了至少六次大的语言政策变化:(1)沙皇时期严重的俄语化及随后短暂的自由化;(2)第一次独立后重申民族语言地位;(3)1940~1941年苏联统治第一阶段的俄语 化;(4)1941~1944年德国纳粹占领时期强制推行德语;(5)1944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期间回归“社会主义语言平等”的俄语化;(6)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后将民族语言确立为唯一的国语[1]。20世纪的波罗的海国家几乎成了语言政策的试验场,民族语言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威胁。 波罗的海国家与原苏联、现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同为沙皇帝国的行省,在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混局中争取独立,此后在1940年进入原苏联的版图,在1991苏联解体变革中又重获独立。三国在20

世纪的历史基本相同或极其相似。它们的语言渊源略有不同,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的近亲;与斯拉夫语系、日耳曼语系不同,爱沙尼亚语则是芬兰-乌戈尔语的一支。不过,三种语言都使用拉丁文字,立陶宛语据称是保存最完善的古印欧语之一。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硕果仅存的现代波罗的语言(另一最大的波罗的语言普鲁士语,18世纪末期已经消亡),虽然它们在斯拉夫语及日耳曼语环境包围中生存下来,但是后两种语言对其词汇和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语言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边语言环境和语言接触。 原苏联时期,其他共和国的一些民众迁徙进入波罗的海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人口结构。爱沙尼亚的原住民族由战前的88%降低至1989年的61.3%,拉脱维亚从77%降至52%,立陶宛变化不大,由80.6%降至79.6%。 人口变化必然带来语言使用者群体结构的变化,本地人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开始学习俄语,少部分俄语移民开始学习本地语言[2]。俄语成为该地原苏联时期的主要语言。当地开设俄文学校,非本地共和国语言使用者的子女只好在俄文学校和共和国语言学校就读,但是通常会倾向于前者。 俄文学校不教授当地语言,而俄语是当地语言学校的必修课,这就导致了一边倒的双语制[3]。当地人不得不掌握俄语,比如在爱沙尼亚,俄语成了工作场所和行政机构使用的语言。有政策规定要求人们在提交学位论文时使用俄语;俄语甚至成了获得职业资质或入党资格的条件;俄语在银行、统计、机场、采矿、能源、军事、国家计划、克格勃等许多行业或机构取代了当地语言。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国家重新独立。从语言和政治角度讲,三国开始重建其社会格局,原有的少数民族通过政治主权的变化转变为语言多数民族[4]。

艰苦的科研历程

艰苦的科研历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润清 [说明:本文最初发表在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题目为“外语中的实证研究”。我写“漫长的学习道路”后,感到余言未尽;学习写了,科研还没写,于是又写了“艰苦的科研历程”,成为“漫长的学习道路”的姊妹篇。但是,我不好意思都让《外国语》给我发表,于是就投到《外语与外语教学》那里去了。发表时题目改为“谈外语的实证研究”,这次收录时又改为“艰苦的科研历程”。这里记载的,与其说是我自己的体会,不如说是许国璋、王佐良等前辈的关于科研的教导,也是北外多年来形成的重视科研的伟大传统。] 一所大学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取决于其教师的科研水平。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者从事教学活动是有益的,因为教学给他以灵感,让他发现课题,验证理论或开展实验。而科研活动又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一定量的科研活动能使教师保持对教学的高度兴趣,这样,他就不会有“教书匠”的感觉。科研使教师在学术上永葆青春。 然而,教师在业余时间搞科研有不少困难。例如,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资料,没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最主要的是,有没有懂行的老师指导你,你自己又没有兴趣,决心和适当的科研方法。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你有没有兴趣和吃苦的精神。有了这两样,其他条件都可以争取或创造。 从1980年写第一篇文章起,我的科研历史已经有23年了。这段科研历程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坎坷的,但同时也是给人教益的,令人欣慰的。 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名师指点至关重要。1980年,通过许国璋先生,我结识了赵世开先生。赵先生当时在《动态语言学》(《当代语言学》的前身)编辑部工作。他知道我当时在读许老的语言学研究生,就把他刚刚得到的肯尼思·派克(Kenneth Pike)(美国著名的法位学理论的创始人)的《语法分析》(Grammatical Analysis)一书转给我,让我写篇评介。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拿来就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写出一篇像样的评介文章发表了。当时自己很得意,现在回忆起来才知道,首先是老师选题选得好。赵世开先生知道,那时,法位学理论在中国还不曾有人介绍过,但在美国已经出了不少书和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我就与派克先生取得了联系,很快,他就来信表示希望来中国讲学。我把邀请派克先生的报告打上去,王佐良先生立刻就批准了。就这样,派克先生就来北外讲学了。派克先生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调查生疏语言有一套高超的技术,这是传教士语言学家所接受的训练使然。一是他有办法准确地记录下生疏语言的发音。如,他让我们用中文说“我有一个苹果”,几遍之后,他就可以准确地重复出来。二是他有一套调查语法系统的方法。如,他让我们说“我打他”、“他打我”、“我有两个苹果”、“我有三个苹果”等,他就知道了中文宾语不变化,多数不变化的规律。派克先生知道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并提出与他见面的想法。我陪他去见王力时,这两个大学者交流起来,我只能听懂只言片语。他们二人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谈话,也远远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与派克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懂得,在语言学的探索中,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此后,我又写出好几篇关于法位学理论的文章。赵世开先生的指点不仅让我发表了多篇文章,而且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也碰巧成了第一个把法位学语法理论介绍到中国的人。

北外教授写给英语专业的学生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我转载于此,是想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刘润清给英语专业学生的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写给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来源:邢淇治English的日志 来源:王姝燕的日志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我转载于此,是想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

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功能

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功能 3 孙 静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分析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本文着重探讨论文化语境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指出翻译中词义的恰当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译文才能实现原文文化信息的传递,获得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 关键词:语境;文化语境;制约;翻译 一、语 境 近年来,语境问题成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语境的概念现在在整个现代人文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引起了世界语言学家的注意。 国内外语言学界关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论述。国外的如,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夫斯基(Malinowski )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 )对“语境”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韩礼德(Halliday )提出了“语域” (register )的概念;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 )也提出了对“语域”的看法,等等。对语境的研究也同样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早在三十年代初期,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也提出了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的理论;张志公先生在198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一书中也提到了语境问题。 我国著名修辞学家王德春教授说:“什么叫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德春教授倡导建立语境学,让语境学同语体学、风格学、言语修养论、辞格理论一样成为修辞学的重要分科,并着重指出: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显性的语境,非语言语境是隐性 的语境。不管是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抑或显性语境、隐性语境都对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Sa movar et a1. (1998:36)把文化语境定义为知识的储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文化是通过学习谚语、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艺术和大众媒体而形成的,文化能一代代地传下来。Kra m sch (2000:26)进一步解释了文化语境,认为部落经济、社会组织、家庭模式、繁殖习俗、季节循环、时间和空间概念都是文化语境的要素;人们必须把言辞、信仰和思维方式同文化语境联系起来。邓炎昌和刘润清(1995:159)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括物质的东西如城市、组织、学校,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等非语言的东西。戚雨村(1994)认为文化的范围包括三个层次:1)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装、食品、用品、工具等。2)制度、习俗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3)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既包括价值观念、 4 8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No .1.2008  3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校基金(项目编号:XJ0554)的资助。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语言习得)【圣才出品】

第11章语言习得 I. Fill in the blanks. 1. The type of language constructed by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who are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languag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______.(中山大学2008研) 【答案】interlanguage 【解析】中介语是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 2. Error is the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form; _______appears when the language is correct grammatically but improper in a communicational context.(中山大学2008研) 【答案】mistake 【解析】mistake是指在语法上正确但在交流语境中不恰当。 3. Such errors as “teached”and “womans”are caused by_____. 【答案】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解析】这些错误一般是第二语言习得者犯的。 4. ______ is formed when the leaner attempts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and it has features of both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but is neither.(中山

刘教授关于英语学习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写给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 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来自于精读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易读物。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让我眼界大开,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此同时,我还惊叹于其中简单、地道的英文所包含的极强的表达力。那时,我的词汇量极其有限,但这些小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一年之内,我读了近百本简易读物。是这些书使我感受到英语的语言之美,让我体验到地道英语的味道,并逐渐培养了我对英语的一种“直感”(to cultivate a feel for the language)。这时候,我对英语的成语、习惯用法、动词搭配、漂亮的语句等,已变得十分敏感。遇到这些内容,注意力会突然集中,并将它们立刻背下来或抄在笔记本上。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我会反复读,强行记,甚至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课堂上或作文中用上几个背过的句子或短语,在同学面前“显摆”两句,都感觉非常享受。因为看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到二年级时,我已经丢掉了“落后”的帽子,开始名列前茅了。 三年级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首先,精读课文的人文味越来越浓了。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示范,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材料。哲理越来越多,语言越来越美,有讲头,有读头。其次,这时我开始读原版英文小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原著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原著中的语言不再是为照顾学习者的水平和语法的需要而改编,而是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大部分原著都出于语言大师之手。更重要的是,原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幽默效果等。原著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时,老师告诉我们,不读上几十本原著,英文是学不到家的。原著既保留了语言的原貌,又保留了文化的原形。再有,就是三年级开设了正式的写作课。在此之前,我以为说英语最难,因为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来,我又感到,听英语最难(如听英语广播),因为你不能控制对方的讲话速度。等到开始学习写作,我才意识到,一个人英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书面英语的水平如何。最初,我以为把重要的话写下来就是作文。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错误的理解。书面英语是最讲究、最严谨,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语言之美,多体现在书面语上。讲话不能像背书;同样,写作也不能像讲话。记得有一次我写到:“Now Im going to say something about….”,老师上来就是一个大红道:“Too chatty! This is not writing!”。当我连续使用同一个结构时,老师又批上“Vary your structure please”。如果一个词在相邻的句子中同时出现,老师会划出该词,并批上“Bad style!”的字样。老师改过几次作文之后,我悟出了一些写作之道。可以说,我现在对书面英语的认识,以及我现在的英文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三年级的写作课,是写作课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一个高级翻译班,俗称尖子班,入选的有吴一安、秦秀白、王英凡、唐闻生和我等9个人(但不知为什么,这个班办了不到一年就解散了)。办这个班的初衷是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高级外交翻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件事:一是伊莎白把我们的语音语调重新纠正了一遍。她先让我们听一家英国出版公司出版的录音带,有诗歌、剧本,也有小说,都是百分之百的RP,典型的英国上层社会的发音,漂亮极了。然后,她让我们模仿一些段落。最后,她还让我们设想是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一个领导人的发言。她说我们底气不足、声音不稳,一拉长声就走调。她要求我们两个人相隔50米对着讲,每天早晨至少练半个小时。虽然没有当上大翻译,我的朗读水

论一堂课的五种境界

论一堂课的五种境界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刘润清教授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舞台。如何发挥教师魅力,营造生动有趣又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期《外研之声》特别邀请刘润清教授为全国高校英语教师讲述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刘老师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外语教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经验。相信刘老师风趣而充满智慧的见解,会给广大高校教师带来很多启发。 不论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每次去上课,心里总要有点什么追求。我把这种追求分成五个境界,或叫五种层次。这五个境界从低到高是:第一、起码要充满信息(information);第二、尽量让信息都是事实(facts);第三、最好把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知识(knowledge);第四、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第五、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philosophy)。 第一境界 充满信息 老师上课起码要有信息。看上去这个要求过于简单了。其实不尽然。真的有的老师上课,前20-30分钟时胡扯。前几年,有位老师每次上课先讲几个文化大革命的小故事:某某写了些什么大字报,某某被红卫兵揪出来了。他讲的眉飞色舞,学生们却早听腻了。另一位老师每次上课都用20分钟讲自己写了什么文章,搞了什么科研,自吹他是中国搞认知语言学的第一人。还有一位讲法律的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接手机一两次,一接就是十几分钟;开始回来还向学生道个歉(“不好意思,案子太大了,几十万呀!”),后来就理所应当了。这些人的课上,信息量很小,他们在浪费学生的时间,等于“杀生”。他们的信息无异于“八卦信息”(某某明星嫁入豪门,到海外生子,母子首次曝光)。他们是“学术混混”,迟早学生会认识到他们是“盗窃别人生命的罪犯。”

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

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 摘要: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理论上、体制上、文化上及事务上的多重障碍,必须采取外部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外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障碍;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研制出外语教学质量的公式:外语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素质[1]275。教师素养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然而,在我国,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自己都不能流利地讲和写外语,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2]。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关系到我国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本文拟探讨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分析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障碍因素,提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 教师专业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有直接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3]。自1896年克拉茨(Kratz)对优秀教师的品质进行研究以来,研究教师素养的学者越来越多。艾伦认为教师素养由学科知识、行为和人格构成;林瑞钦认为教师素养由学科知识、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构成;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由专业理念、知识和能力三方面构成[4]。田式国将外语教师素养分为政治思想和人格、外语教育理论、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功底和应用能力、教学技能与方法、学习和科研能力[5]几个方面。束定芳教授将合格外语教师的素质概括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人品修养与性格、现代语言学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吴一安教授认为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学科教学能力、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教学观、学习与发展观[6]。 教师素养的各个构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博科、帕特南、伯利纳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材内容知识;格罗斯曼认为教师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情景知识、自我知识;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由学科知识、教材和情景知识、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实践智慧构成[7]。而纽萨姆和莱得曼(Gess-Newsome & Ledeman)研究了教师知识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一个知识相互作用的模型,展示了教师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有研究发现,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相关,教师的性格对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