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摘要 (1)

Abstract (3)

第1章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意义 (2)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2)

1.3.2 研究中的难题 (2)

1.3.3 采用的研究方法 (2)

1. 4 本文的特色和不足 (3)

第2章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 (4)

2.1 产业转移的内涵 (4)

2.2产业转移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

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4)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5)

2.3产业转移的类型 (6)

2.4 产业转移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7)

2.4.1 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的区别 (7)

2.4.2 产业转移与跨区域投资的区别 (7)

2.5 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分析 (7)

2.5.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7)

2.5.2 产业转移一般规律分析 (8)

第3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10)

3.1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现状 (10)

3.1.1 中部各省经济发展概况 (10)

3.1.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3.1.3 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 (12)

3.2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第4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可行性分析 (19)

4.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19)

4.1.1 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积极影响 (19)

4.1.2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影响 (19)

4.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19)

4.2.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性 (19)

4.2.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有利因素 (20)

4.2.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部有利因素 (22)

第5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25)

5.1 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 (25)

5.1.1承接产业转移目标 (25)

5.1.2 承接产业转移路径 (25)

5.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策 (27)

5.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 (31)

5.3.1 重点行业选择 (31)

5.3.2 重点承接区域 (31)

第6章研究结论 (33)

6.1 研究结论 (33)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3)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摘要

产业总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形成和发展的。在特定是空间和时间内的产业时空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对这个地区的资源配置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若布局合理则有利于改地区各项生产要素发挥出禀赋优势,形成合理的优势产业,优化其自身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产业转移就是区域间投资与贸易活动一项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条件变化而在空间和时间上流动的动态过程。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凭借着区位和政策优势承接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及沿海的一些地区陆续出现了资源匮乏、市场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等诸多问题,东部及沿海地区已经开始面临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将产业向更低梯度的地区进行转移。

内陆的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河南、江西六省在区域划分上属于我国中部地区。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传统的优势经济和较强的经济基础,劳动力价格低廉,交通运输便利,物产资源丰富。抓住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顺利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不仅可以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充分就业,还可以促进中部地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等,进而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关键。研究怎样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中部六省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整个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比较分析,尝试着从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原理和效益上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的论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对产业转移的特点、

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首先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问题与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接着提出了承接转移对策,最后从重点承接行业和地区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Abstract

The industry always forms and develops in certain spaces and times. Whether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in special places or times is reasonable, wil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the area. I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s reasonable, it will conducive to exert the element of the industrial, and form competitive industries, reali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therwise it will give a negative effec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The industry transfer is a dynamic process base on the changes of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tuation in the market.

In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the eastern and some coastal areas in our country went ahead in introducing foreign capital opening-up policy. Industries transferr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or areas greatly promoted these areas’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duction costs such as water, electricity, land, and labor begin to increase in eastern and som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se areas in high economic grade need to transfer some industries which no longer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ome lower economic grade areas.

By the regional division, the Hunan, Hubei, Anhui, Shanxi, Henan, Jiangxi six provinces belongs to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his are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 has strong basis for economic and traditional economic advantages. In this area, the labor is cheap, 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and be rich in the resources . If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successfully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not only can lea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local employment of surplus labor, but also achieve their ow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in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aim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orce o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scholar’s research on transfer of industry, analyzes the transfer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dustr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ransfer of industry’s inner meaning, features and effect, and the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his article falls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is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meaning, the methodology, and something inadequate; distinguish some related concepts, industrial transfer’s general motivations and laws.

Part two is summar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clud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The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Part three is conclusion, first puts forward idea for the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and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entral region of China;Undertake;Industrial transfer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一项经济活动,是由于要素供给或是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一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经济行为。这是一个包含地区间、国际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空间、时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转移对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地处内陆的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河南、江西六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中部地区传统经济基础好,具有相当的科教、人才技术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发达,水利、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蕴藏丰富;尤其是中部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态势日益加大,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均GDP、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投资额和出口贸易等方面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

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国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如美国的一些制造工程在早期开发阶段多倾向于设在离原材料较近的地方,后来随着运输条件的进化,更多的工厂设立在远离产品市场的地方,这就使得美国工业逐渐的由东部向西部、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序等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在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及东盟国家和地区间形成了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由此使得日本的制造产业至今都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竞争力。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也是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台湾地区逐渐将其纺织、生活用品、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至大陆,从而使得其产业结构得到了迅速的调整,逐渐转变为以机电加工、IT产业等工业为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台湾地区经济也因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和竞争力。

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实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发展中国家调整、改造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研究

怎样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中部六省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看,国际上多数的著作所论及的主要都是针对本国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基础,但是也多集中在国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领域,对于国内各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虽有所涉及,但是在总体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多套用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框架,对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比较缺乏;其次,许多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在实证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没有对产业转移的实质内容作实证研究,对产业转移的实践无法形成有效指导。本文将我国中部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理论和实证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进行探讨,是对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战略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一项有益探讨。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首先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得出研究结论。

本文旨在研究怎样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中部六省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最终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良性健康的发展。

1.3.2 研究中的难题

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有: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内涵,提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策略。

1.3.3 采用的研究方法

收集、查阅有关产业转移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有关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

面的著作,通过对比论证和比较分析来进行研究讨论。

1. 4 本文的特色和不足

目前,直接提出由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观点还比较少,国内多存在研究国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而不重视国内区际间的转移的缺陷;补充了一些已有的国内区际间产业转移研究中注重向西部地区转移而忽略了向中部地区转移的缺陷,为中部六省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发展思路。但因为篇幅有限,仅能在整体上提出发展思路,分别对中部六省各自情况提出的发展意见,尚待以后再做进一步研究。

第2章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转移的内涵

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技术的发展创造的先进生产力不可能被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的垄断和持续的领先,这就决定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抗逆的过程。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而引发起发达区域部分企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使得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的本质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一个动态的调整。产业转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企业跨区域投资与迁移的活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产业转移通常以投资、贸易或技术转移等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2.2产业转移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的研究较早触及产业转移机制问题的。他经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现象进行探讨后发现:随着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劳动力趋于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成本上的变化将逐步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最终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上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56)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他在研究中通过对日本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从侧面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他发现:日本的产业都要经过从国外进口,本国生产以代替进口,通过资源或劳动力优势生产以价格优势出口这几个阶段的周期。在一个以年代为横轴,市场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上表示,其图形就如同三只大雁展翅翱翔。这三只大雁的形象的显示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从进口、国内生产到出口的发展过程,人们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态,日本学者关口博夫就提出了:中国内部将会出现以上海为雁首的“雁行发展模式”。

(3)日本学者小岛清(1978)基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

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依次进行”。他的理论引入了“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提出在投资国和接受国之间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转移,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转移的承担者。这个理论从廉价资源、低廉劳动力成本、市场寻求与国际化的生产销售等方面说明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积极向亚洲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要理论依据。

(4)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费农(1966)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是由于企业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其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按照他的理论,发达国家的产品周期是先生产,接着出口,再进口,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了产品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既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

(5)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新的产品、技术等都源于高梯度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技术的周期变化,逐渐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并一级一级的逐渐传递下去。梯度理论说明了地区间、国际间产业转移发展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水平的梯度差异。

(6)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2008)的空间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界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中心(发达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统一的整体体系,但是他们二者在生产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平等,同时这二者又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行,引发了国内许多学者对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国际间产业转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间产业转移等方面。

卢根鑫于1997年出版了《国际产业转移论》一书,他是较早在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他将产业投资和贸易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历史和理论的分析他指出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所形成的重合产业是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必要条件是价值构成的差异与商品生产技术构成的相似性,并指出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怎样消除其负面效应与扩大正面效应。该研究未从实证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仅是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2001年张可云教授在《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一书中简要的分析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区域间商品与要素流动之外的重要经济联系方式。

汪斌(2001)教授以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角度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以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雁行模式”的实质就是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进行结构的“动态连锁性转换”的过程,既先进国家向后进国家依次按梯度进行转移和传递产业,以实现其自身的结构调整。

陈建军(2002)教授对浙江企业进行研究后指出产业的转移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经济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李欣广(2007)教授在其所著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一书中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提出了“在适当开放中贯彻有限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从全球化的贸易产业角度来对待中国对外投资,并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标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产业转移的方方面面也均有涉及。但研究多集中在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和产业转移对国内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上,对整个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很少,更没有深入的剖析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因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我国中部地区还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所导致的。

2.3产业转移的类型

产业转移是普遍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如表2.1根据其发生特点和转移主体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2.1 产业转移类型及其分类依据、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制

2.4 产业转移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4.1 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的区别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研究机构和向使用部门之间、或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技术转移多只是单个的生产要素的转移,而产业转移则涉及到整个产业的包括资金、技术、生产力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整体转移,他们所产生的动因、转移的方式、规律等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他们之间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定要涉及到技术的转移,技术转移的发生往往由能引起产业转移的发生。

2.4.2 产业转移与跨区域投资的区别

跨区域投资指企业以投资建厂、专利转让、商标授予等多种形式到其他区域进行扩展生产销售的行为,这是产业转移发生发展的主要形式。产业转移表现在不同区域间产业比重的此消彼长,转移的方向是从高梯度地区转向低梯度地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跨区域投资则没有这些特点。

2.5 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分析

2.5.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由于区域间分工差异和资源差异的客观存在,区域间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必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梯度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存在着价格差异,在企业追求利润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价格间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转移

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原因。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这种产业转移最终的结果必然使得各个经济区域之间产业类型、产业发展水平与其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要素价格等相适应。

具体来讲,对于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要素的稀缺,这必然导致成本上升、市场趋于饱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等情况,这将使得来自其他经济区域的相似产品在本区域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则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在本区域失去竞争优势而退出市场。

相反,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低梯度区域来说,由于其具备了基本的发展条件(如交通、通信等),加之其较低的要素价格、尚未饱和的市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等等,这些生产区位的优势,都将成为其吸纳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引力。这些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就是高梯度区域必然会向低梯度地区寻求空间上的转移、重组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的动因。

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中一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处于提前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提前的进行空间上的主动移动扩张,这是一种在市场导向下的资源利用型的扩张性产业转移。

2.5.2 产业转移一般规律分析

从国外产业转移的过程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这些规律:

1、一般都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转移

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的将棉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70年代,发达国家有开始将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外转移。在这两次的转移过程中,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抓住了机会,在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举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2、多是由高梯度地区逐级向低梯度地区进行转移

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于上世纪60年代由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亚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70、80年代又由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到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由基础的加工装配产业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实现零部件

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完成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以加工装配产业为开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输出装配技术或中间产品,再把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随着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经验的积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逐渐增加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本地的采购,又刺激了发展中国家零部件和原材料产品生产的发展。最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都落户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也实现了转移和接替,完成了产业的转移。而发达国家此时已压缩或淘汰了这个产业,发展了其他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

4、产业转移一般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

在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品,生产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技术阶段,生产技术趋于稳定,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少,生产企业已经没有了垄断优势,成本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竞争因素。此时为了在价格竞争中占有优势,维护其占有的市场份额,他们往往将产品的生产装配业务逐渐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渐完成产业转移。

第3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3.1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现状

3.1.1 中部各省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目前中部六省的经济都以年均递增10%左右的速度在进行快速发展,但是各省的发展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1、河南省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河南省GDP为18401.78亿元,较2007年增长12.1%,占全国的6.12%,GDP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在中部地区,占中部六省GDP的29.1%,总量居首位。

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和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全省农民纯收入较同期全国水平低383元。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行政村有41658个,占86%。总的来看,河南省目前在经济发展形态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2、湖北省

2008年,湖北省GDP为11330.380亿元,较2007年增长13.4%,占全国的3.77%,占中部六省GDP的17.9%。湖北省经济增长速度快,增速居中部六省首位,但经济总量排位不高,“凹陷”形态较为明显。

3、湖南省

2008年,湖南省GDP为11156.640亿元,较2007年增长12.8%,占全国的3.71%,占中部六省GDP的17.7%。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三位,但是2008年湖南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280.16亿元,居中部末位,可见工业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这是制约该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4、安徽省

2008年,安徽省GDP为8874.20亿元,较2007年增长12.7%,占全国的2.95%,占中部六省GDP的14%。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四位。

5、山西省

2008年,山西省GDP为6938.25亿元,较2007年增长11%,占全国的2.31%,占中

部六省GDP的11%。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五位。

6、江西省

2008年,江西省GDP为6480.3亿元,较2007年增长10.3%,占全国的2.16%,占中部六省GDP的10.3%。GDP总量居中部六省末位,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等水平,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江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3.1.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高,二、三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持续性的下降,而二、三产业的比重都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的提高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优势逐渐被第二产业所取代,当第一产业在GDP所占比重下降到20%以下时,此时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将高于第三产业;当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达到最高水平,此时将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最后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但会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如图3.1、3.2,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一个一定的水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且第二产业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了典型的工业化中期的趋势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

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经摆脱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阶段,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随着中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其产业格局最终会向着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一产业做基础的“三、二、一”模式发展。但是,从表中数据看2005-2008年,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幅减缓,升级乏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入了一个滞后阶段。

3.1.3 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

国内产业资本的空间流动在总体上看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因此,中部地区既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邻交通区位条件良好,又拥有生产和贸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再加上本身就有广阔的市场,而成为了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部投资增幅高达33.5%,增长态势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分别比东部高出12.2%,比西部地区高出6.8%。中部地区工业增长幅度达18.4%为各地区最高,分别比东部高出6.6%、比东北高出2%,比西部高出1.7%。2009年第一季度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幅就达到34.3%,比东部地区高14.5%,产业及投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3.2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三次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性

表3.1 2008年中部六省GDP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

如表3.1所示,2008年中部六省的GDP增长都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河南、湖北、湖南三省2008年生产总值均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增幅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6.89:46.75:36.36调整为14.60:50.94:34.45。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中部六省的三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占比重太低,使得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欠佳。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

此外,根据图3.2、3.3中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计算出中部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某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L L G G R i i i // (i=1,2,3)

其中i R 为该地区第i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 为该地区生产总值,i G 为第i 产业

产值;L 为该地区总的就业人数,i L 为第i 产业的就业人数。既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产

业比重除以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通常,一个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的差距越小,则该地区的经济就越发达。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中部地区历年比较劳动生产率,如表3.2:

从上表所示数据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很高,但是第一、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却不高,尤其是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很低,仅在0.32左右徘徊,而且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些数据可以说明,中部地区将发展集中在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导致第二产业畸形发展,第一、三产业发展停滞、萎缩已经开始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若再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难以克服的影响,三次产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目前中部地区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这样势必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分依靠,一味的追求发展的高速度、不顾经济发展的质量;注重扩大再生产、忽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重视产值轻视效益;看重资源的开发轻视深加工。这些违背产业发展规律的做法必然导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馥伊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30期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日益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高标准自贸协定的签署和疫情防控有力加强了越南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从目前看,向越南转移的企业主要是追求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的东亚企业。需要防范全球产业向越南转移可能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建立健全产业转移信息跟踪预警机制、对外迁企业完善预案,通过提升产业质量增强我国产业链粘性。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约出现了五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五次产业转移(2010年以来)中部分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而其他产业大规模向越南等地转移。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0世界投资报告》,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下降5%的情况下,流入东南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至1560亿美元,创历史记录,占全球FDI流入的比重与2018年持平;其中,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吸引了80%以上投资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 一、越南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国 (一)越南发展独特的出口导向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自1986年宣布“革新开放”后,越南就以吸引外资为导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至2018年底,越南已拥有工业园和经济园区共326个,入园项目累计15500个。其中,外资项目占比51%,外资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450亿美元。2018年,越南工业总产值中一半由外企创造,70%的出口由外企贡献。当年,越南位列全球20大直接投资目的地第18位;其吸引外资的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印尼,但其外资增速高于印尼近5个百分点。短短30年,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使越南从农业社会跨入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社会。 (二)越南吸引外资较其他东南亚国家优势明显 和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相比,越南发展起步较晚,但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例如,越南有更年轻、更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越南还拥有其他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制度优势。越南共产党通过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使得越南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生产链,在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成为了东南亚最主要的承接国之一。 (三)高标准自贸协定推动全球产业向越南的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 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李建民 近三年分管招商引资等工作以来,我多次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了他们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冒”、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他们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观念“新”、气魄“大”、办法“活”、措施“硬”。一路走来,我感触颇多。启发最大的就是祁阳必须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快承接“长珠闽”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实现资源、资金、市场共融共享。具体来讲,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一、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当前,我们在发展上面临的最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近年来,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企业受环境、用电、用地、用工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劳动法》出台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很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空间大受挤压,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要求非常迫切。据商务部门统计,近三年,“长珠闽”地区将有近1.4万亿资金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这对于承东启西的祁阳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必须抓紧抓牢。一要快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产业转移一般就是3-5年,机会稍纵即逝。目前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绝招、怪招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谁在这轮竞争中抓住机遇,谁就会争得头阵,抢到“红绣球”。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变“坐等客商”为“敲门招商”,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变封闭清高为礼贤客商,南下东进,广撒“英雄贴”,诚邀天下客,引发一轮又一轮招商引资“冲击波”。二要大力度。坚持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兴奋点聚焦到招商引资上来。要借鉴清城区每个镇成立招商办,安排5-8人专门招商的经验,迅速将赴广州、东莞、深圳等地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共批准设立了 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本文对各示范区之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六大示范区基本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示范区属于中部地区,广西桂东和重庆沿江示范区属于西部地区,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横跨中西部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3省。 ——广西桂东。2010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梧州、贵港、贺州、玉林4市;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0.2%;2010年末总人口17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4%。 ——皖江城市带。2009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舒城县、金安区;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4%;2010年末总人口3079万人,占全省45%。 ——重庆沿江。2011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区县;土地面积0.6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010年末总人口550万人,占

全市16.6%。 ——湘南地区。2011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3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2010年末总人口1797万人,占全省25.3%。 ——荆州地区。2011年12月设立,范围包括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5市;土地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2010年末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省22.5%。 ——黄河金三角。2012年5月设立,包括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人。 二、六大示范区发展现状 从各示范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一是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截至2010年,广西桂东、皖江经济带、重庆沿江、湘南地区等4个示范区工业化率分别为42%、47.3%、47.6%和41.4%,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市多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湖北荆州示范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二是都重点围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进行承接。各示范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十分注重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承接区域的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0322534.html, 浅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蔡叶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不断加速以及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各省也纷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柱,如何在这波浪潮中建立有效、合理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对于其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转移承接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概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产业转移热潮,我国东部沿海产业以及部分国际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机。湖北省政府在这轮产业转移热潮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总量相对较少,呈现了空间分布集中、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武汉吸引了绝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其他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近年来,武汉以外的省内地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宜昌、襄阳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资分布失衡的情况。从行业分布来看,湖北省外资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及制造业,两者所占比例接近80%。随着相关政策调整及引导,外商对湖北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有所加大,但服务业投资依然有待加强。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周边其他省份,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起步较晚,所以在外资利用方面与其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一直以来,湖北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积极性。尽管湖北省具备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但在产业承接竞争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在部分大型投资项目上争取不够主动。[2]近年来,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引起了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政府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但整体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投资软环境有待完善。从当前状况来看,投资软环境是制约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由于曲靖是能源保障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县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滇东北开放重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县情出发,剖析现状、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状及特征 **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冲破思想藩篱,树立开放意识,“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县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投

资5亿元的众诚爨玉石材有限公司、投资亿元的丰瑞油脂公司、投资亿元的原乡酒业、投资亿元的**县磷化工公司、投资亿元的**县南磷电冶公司、投资亿元的新海丰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户**特色工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近期已签订协议项目有福建省莆田市湄艺实业公司的旅游工艺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秸杆发电项目。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沿黄泥河与贵州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是云南进出沿海地区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2016年9月建成通车,距离出海口广西防城港公里,昆明至**高等级公路提质改造2016年开工。南昆铁路、国道324、省道曲西公路横穿境内。距昆明机场220公里,距兴义机场90公里。县内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通路率分别达100%。 3、资源优势: (1)、水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水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一、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 第 2 页共 41 页

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县地处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5号),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年2月1日,中共省委、省人 第 3 页共 41 页

(完整版)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49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

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老稿)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区域经济学江朦朦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关键字: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承接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其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从微观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宏观上看,它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将产生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在现实经济中,为争夺各种有利资源,吸引企业迁入或防止企业迁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近年来也日趋激烈。 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 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 题调研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摘要】: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作用的结果,产业转移是导致区域综合实力变化的基本因素。鉴于其对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功能、区域就业、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集群成长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理应成为缩小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四波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的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先后崛起也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理论命题的可行性。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而联合起来,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渐也呈集群化路径的规律与趋势。在此背景下,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交互耦合发展逐渐成为理论界、决策部门和实业界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效应以及网络效应等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跨国公司投资和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珠三角、长三角的实践也昭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往往与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空间集聚联系紧密。可见,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集群本身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从而形成“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入产业集群—集群成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产业转移”的耦合发展效应。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业集群均是区域发展图景中的重要因素,而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之间 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但隐含的问题是:二者交互耦合的机理是什么?能否从时空角度予以定量模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与先进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相结合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其耦合机理为主线,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与路径、动因与驱动力机制、模型设计与度量及其效应。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章是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进展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从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创建性研究和国内的探索性研究入手,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比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模式—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概念、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3章是对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内容、模式和路径进行的深入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系统和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从集聚、非线性、流、多样性和创新角度阐释了区域 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指出产业集群化转移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来到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 (二)外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从投资量上来说,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从2006年的18.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2.47亿美元。从整体规模上来评价,外商在河南的投资规模处于扩大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认为片面的经济目标考核机制、环保政策法规和公众监督的缺失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体制与产业准入政策、加大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原因政策建议 一、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国际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为主,随着国际跨国公司的大批进驻,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以美、欧、日为主。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6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8526亿美元,与2002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55%和90%。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正逐步向服务业转移 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1998—2007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2007—2008年,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企业363家,所占比重超过七成。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2008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379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41.1%。 (三)承接区域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一直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但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及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 二、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剧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人均资源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五十三位。据测算,到目前为止,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同时,中国内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平衡,地区间无论是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很稀缺的。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比例最大,而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短缺的矛盾。 2、中国承接国际污染性产业转移比重总体较大,且不同程度污染产业比重各异 污染密集产业分为重污染密集产业、中度污染密集产业和轻污染密集产业。外商在广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轻污染产业,大约占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轻度污染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内资企业,其中机械、电气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整个行业的67.14%。外商投资的重污染产业大约占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的16%,但三资重污染企

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总结

一、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办好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2005年以来,我县以基础设施与长三角接轨为出发点,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初步建成了9平方公里“七通一平”的开发区。形成了一个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3个特色工业园为补充的投资平台,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包括土地、税收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洼地”效应明显。 (二)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抓手。针对长三角地区资本外溢的机遇,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实际工作中坚持“三个不变”,即全民招商不变、分解任务不变、考核奖惩不变,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在长三角重点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各乡镇拿出1/3人员抓招商、1/3人员为招商搞服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07年全县到位省外资金18亿元,是2002年的7倍,今年预计将完成内资27亿元、外资2200万美元。 (三)有选择地将重点产业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攻方向。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导向,我们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产业招商上。通过研究长三角资本的流动及投向,确定把机电产业板块、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产业板块作为主攻方向,编制了重点产业招商引资目录,出台优惠政策,以促进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以优质的服务和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在努力改善硬

环境的同时,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投资者”的理念,全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县行政便民中心建成行政审批办证、招投标交易、“二个平台”,提供快捷、高效和方便的“一站式”全程服务,帮助外商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和投诉受理服务,坚决为外商在*******发展保驾护航。此外,还出台了“鼓励引荐外来投资兴办奖励办法”、“******优惠政策18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公开承诺让利于商、取信于商。真诚的服务、丰厚的投资回报和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二、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和高通胀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面临滑坡,呈现衰退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沿海中小企业因原材料成本、汇率上升而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出现倒闭或停产,也影响到外地客商在我县投资项目的进展。从今年9月和10月投资情况看,9月份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30.2%;10月份4.91亿元,增长29.6%,环比和增幅均呈现下降态势。金融危机直接降低了客商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从而延缓了其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影响到已投产企业的效益,降低了投资者信心。 三、进一步做好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园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完成开发区一期规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期开发建设步伐,设立电子产业园区;继续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拓展开发空间。 (二)紧抓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的资源、产业、体制的比较优势。继续推进招

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总第396期 第06期2012年3月 要理顺成本、质量、安全、工期之间的关系,在抓责任成本管理的同 时,注意加强现场管理、队伍建设、行政管理等,使它们形成合力,反过来又促进责任成本的管理。 2.合理确定考核标准,做好责任落实绩效的评定,奖罚兑现(1)制定考核标准。主要依据是责任成本分解指标,对责任落实的程度划分不同的档次,确定不同的奖惩标准。 (2)定期按照标准考核,使考核工作程序化、制度化。 (3)实行跟踪核算。实行工序核算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潜亏现象,把扭亏工作做在前面,同时也避免了偷工减料等恶意降耗行为,把住了成本、质量、安全、工期关。 (4)按照考核结果如实兑现奖惩。(五)节流与开源并举 项目收益大小主要由收入和成本来直接体现,开源与节流贯穿于成本管理全过程。目前铁路工程中标单价较低,实际施工成本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增加,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必须节流与开源并举。节流毕竟有限,光注重节流不注重开源效益是有限的。光注重开源不注重节流,开源带来的效益被成本吃掉,效益无从谈起。节流与 开源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故开源必须要节流。四、结束语 责任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需提高全体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既要坚持 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但又不能拘泥于形式。 要密切联系生产经营实际和资源配置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此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许泓.王卓华.浅谈铁路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0,(12). [2]李琨.浅议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山西建筑,2009,(5). [3]张居.浅谈如何做好铁路工程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硼.山西建筑,2010,(26). [4]宫俊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交流正 不断深化,区域内产业转移日益明显。 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将给湖南、江西等区域内的欠发达地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间也面临相互竞争。湘南地区毗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在承接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竞争当中,与其他内陆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根据决定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禀赋要素划分,主要表现为地理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政策制度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等。 一、地理交通优势 湘南地区的地域范围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个地级市,共3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7153平方公里,毗邻广东、广西、江西 三省。2010年末, 三市总人口1797万人,占湖南省总人口的26%,地区生产总值达3269亿元,占湖南全省的21%。 湘南的地理区位优势一言以蔽之,便是“扼两广,锁荆吴”。北连长株潭,南接珠三角,东通海西城市带,西邻东盟自由贸易区,合 纵连横,是沿海经济辐射内地的第一接纳区域。 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区内正逐步建立立体式便捷交通系统,其中衡阳市是我国45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公路有106、107国道等;二广、京港澳高 速与泉南、厦蓉高速交错,形成“井”字高速带;铁路有京广铁路、武 广客运专线、 洛湛铁路纵贯南北,在区域内与东西向的湘桂铁路和台南高铁交汇,形成“井”字铁路带,陆路交通干线共同构成4条产业转移集聚带;航空方面,湖南省纳入国家规划的11个民用机场项目中,改扩建项目包括了永州零陵机场,新建项目含衡阳南岳机 场,开展前期研究的项目有郴州机场。 湘南地区是我国中部货物出境距离最短,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湘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区位优势。湘南地区北面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 经济辐射,南面紧靠人文、 自然、市场条件均颇为相近的珠三角。此外,湖南南部地区为泛珠三角“9+2”区域腹地,“9+2”区域内各省区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拉近了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南与南海的距离,为湘南地区产业的国际化构建了组织平台,尤其是已经举办了七届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全面推进了湘南三市与其余省份及 特别行政区在交通、 能源、经贸、环保、旅游和民生等领域的合作,为建立规范的产业转移园区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二、自然资源优势 湘南旅游景点密布。衡阳寿文化很有特色,南岳衡山全国闻 【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胡心舟,男,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分析 胡心舟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610065) 摘 要: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湘南三市作为湖 南承接广东等地产业内进的桥头堡,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政策制度、人力资源以及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列举和分析这些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关键词:湘南地区;产业转移;区域优势 !!!!!!!!!!!!!!!!!!!!!!!!!!!!!!!!!!!!!!!!!!!!!! 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